CN204750266U - 一种管柱调节手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柱调节手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50266U
CN204750266U CN201520464709.7U CN201520464709U CN204750266U CN 204750266 U CN204750266 U CN 204750266U CN 201520464709 U CN201520464709 U CN 201520464709U CN 204750266 U CN204750266 U CN 204750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body
support
fixed orifice
tubing string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6470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储胜林
周磊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46470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50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50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5026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柱调节手柄,包括:手柄本体、转轴和调节支架;手柄本体通过转轴与管柱支架相连接;调节支架与手柄本体的外端面相抵靠,调节支架上设置有圆弧状腰型孔,调节支架通过穿过圆弧状腰型孔的调节螺栓与手柄本体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管柱调节手柄,对原有调整范围限定的调节手柄进行结构优化,在手柄本体的外侧增加了调节支架,利用调节支架上所设置的圆弧状腰型孔,可以使得手柄本体在原有的调整范围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可调角度,有效的增加了管柱调节手柄的使用寿命,大幅提高了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同时由于手柄本体的可调范围增加,从而使得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大大提高,有效的减少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管柱调节手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转向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柱调节手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汽车,同时人们对于汽车的性能、外观、适应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高矮等不同人群的座姿,现代汽车的方向盘一般均能进行调节,汽车方向盘的调节通常是通过汽车方向管柱上的调节手柄来进行的。而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汽车外观及新颖性的要求,管柱的包壳造型需要经常更换。
如图1所示,为了满足高矮不同人群使用汽车的舒适性,目前汽车基本都设置了管柱可调机构,通过调节手柄101来进行调节,管柱调节的范围一般在7度到10度左右。但同时为了满足人们的感观,管柱包壳102为配合驾驶室整体风格会经常进行变更。往往使用同一管柱时,因调节手柄101的转动角度范围限定为一固定值,调节手柄101与不同的管柱包壳102易产生干涉,不仅不利于汽车零部件的通用化,而且长时间的干涉磨损会造成调节手柄101损坏或断裂,从而影响到整车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柱调节手柄,对原有转动角度范围限定的调节手柄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增加调节支架使得调节手柄的调节范围增大,从而解决了汽车零部件的通用化和调节手柄与管柱包壳易发生干涉而影响整车安全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柱调节手柄,包括:手柄本体、转轴和调节支架;
所述手柄本体通过所述转轴与管柱支架相连接;
所述调节支架与所述手柄本体的外端面相抵靠,所述调节支架上设置有圆弧状腰型孔,所述调节支架通过穿过所述圆弧状腰型孔的调节螺栓与所述手柄本体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手柄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管柱支架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手柄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与所述圆弧状腰型孔相对应,且所述第二固定孔的轴线位于所述圆弧状腰型孔的中心弧线上。
优选地,所述手柄本体相对于所述转轴的上下调整范围为7°~10°。
优选地,所述调节支架上设置有第三固定孔,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三固定孔与所述手柄本体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固定孔外端的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螺纹,通过固定螺母锁紧调节支架。
优选地,所述调节支架相对于所述手柄本体的上下调整范围为3°~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管柱调节手柄,对原有调整范围限定的调节手柄进行结构优化,在手柄本体的外侧增加了调节支架,利用调节支架上所设置的圆弧状腰型孔,通过调节螺栓与手柄本体上增加的第二固定孔相配合,可以使得手柄本体在原有的调整范围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可调角度,从而避免了手柄本体与管柱包壳间发生干涉的可能性,有效的增加了管柱调节手柄的使用寿命,大幅提高了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同时由于手柄本体的可调范围增加,在管柱包壳形状不同时手柄本体也能匹配同一种转向管柱,从而使得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大大提高,有效的减少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管柱调节手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柄本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支架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柱调节手柄装配图。
上图中标记:
现有技术
101、调节手柄102、管柱包壳
本实用新型
1、手柄本体2、转轴3、调节支架
4、圆弧状腰型孔5、调节螺栓6、第一固定孔
7、第二固定孔8、第三固定孔9、固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管柱调节手柄,包括:手柄本体1、转轴2和调节支架3;手柄本体1通过转轴2与管柱支架相连接;调节支架3与手柄本体1的外端面相抵靠,调节支架3上设置有圆弧状腰型孔4,调节支架3通过穿过圆弧状腰型孔4的调节螺栓5与手柄本体1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管柱调节手柄,对原有调整范围限定的调节手柄进行结构优化,在手柄本体1的外侧增加了调节支架3,利用调节支架3上所设置的圆弧状腰型孔4,通过调节螺栓5与手柄本体1上增加的第二固定孔7相配合,可以使得手柄本体1在原有的调整范围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可调角度,从而避免了手柄本体1与管柱包壳间发生干涉的可能性,有效的增加了管柱调节手柄的使用寿命,大幅提高了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同时由于手柄本体1的可调范围增加,在管柱包壳形状不同时手柄本体1也能匹配同一种转向管柱,从而使得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大大提高,有效的减少了生产成本。
如图2所示,手柄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6,转轴2穿过第一固定孔6与管柱支架相连接。由于手柄本体1需要通过转轴2进行角度调整,所以第一固定孔6是调节手柄本体1的一个关键部位,第一固定孔6不仅将手柄本体1与管柱支架连接为一个整体,而且转轴2为活动部件,在驾驶员调节手柄本体1时,转轴2需要在第一固定孔6内进行转动,因此需要第一固定孔6具有足够的强度来保证转轴2的转动,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手柄本体1相对于转轴2的上下调整范围为7°~10°,在这个调整范围内可以保证驾驶人员能够将转向管柱调整到最佳位置,而不会对驾驶人员产生干涉,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第一固定孔6和管柱支架之间的转轴2上还套接有垫片,通过垫片可以减少第一固定孔6在转轴2进行旋转时所受到的转动应力影响,从而有效减少第一固定孔6所受到的磨损,增加手柄本体1的使用寿命。
另外,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手柄本体1上还设置有第二固定孔7,第二固定孔7与圆弧状腰型孔4相对应,且第二固定孔7的轴线位于圆弧状腰型孔4的中心弧线上。第二固定孔7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让手柄本体1和调节支架3在相互运动过程中具有一个支点,当手柄本体1在安装到不同形状的管柱包壳上时,为了避免手柄本体1与管柱包壳发生干涉,需要对手柄本体1和调节支架3的相互位置进行调整,因为在调节支架3上设置了圆弧状腰型孔4,使得手柄本体1与调节支架3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调整范围,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调节支架3相对于手柄本体1的上下调整范围为3°~5°,这个调整范围可以使得手柄本体1能够适应大部分的管柱包壳,从而使得手柄本体1的零部件通用化大幅提高,有效的减少了生产成本。将调节螺栓5连接到第二固定孔7上后,在角度调整过程中,调节螺栓5不用拧紧,使得调节螺栓5可以在圆弧状腰型孔4内进行弧线运动;当角度调整完成后,将调节螺栓5拧紧,即可以保证手柄本体1与管柱包壳之间不发生接触。第二固定孔上可以设置螺纹,也可以是光孔,这个根据手柄本体1与管柱支架之间的连接强度而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如图3所示,在调节支架3上设置有第三固定孔8,转轴2穿过第三固定孔8与手柄本体1相连接。第三固定孔8与第一固定孔6相对设置,第三固定孔8的主要作用在于将调节支架3固定到手柄本体1上,由于转轴2需要穿过第三固定孔8并在其中进行转动,因此为了提高第三固定孔8的强度,在第三固定孔8和第一固定孔6之间的转轴上同样套接有垫片,通过垫片可以减少第三固定孔8在转轴2进行旋转时所受到的转动应力影响,从而有效减少第三固定孔8所受到的磨损,增加调节支架3的使用寿命。从图4中可以看出,为了保证调节支架3与手柄本体1之间的连接紧密性,在第三固定孔8外端的转轴2上设置有螺纹,通过固定螺母9锁紧调节支架3。由于手柄本体1和调节支架3均需要套接到转轴2上,为了保证转轴2与手柄本体1和调节支架3之间转动的稳定性,需要从最外端对手柄本体1和调节支架3进行固定,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采用了带一体式垫片的六角固定螺母9,从而使得手柄本体1和调节支架3能够有足够的固定强度,当然,在转轴2的最外端与调节支架3之间也可以采用焊接或铆接等本领域常用的固定方法,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以上依据图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者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管柱调节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本体、转轴和调节支架;
所述手柄本体通过所述转轴与管柱支架相连接;
所述调节支架与所述手柄本体的外端面相抵靠,所述调节支架上设置有圆弧状腰型孔,所述调节支架通过穿过所述圆弧状腰型孔的调节螺栓与所述手柄本体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柱调节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管柱支架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柱调节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与所述圆弧状腰型孔相对应,且所述第二固定孔的轴线位于所述圆弧状腰型孔的中心弧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柱调节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本体相对于所述转轴的上下调整范围为7°~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柱调节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支架上设置有第三固定孔,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三固定孔与所述手柄本体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柱调节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孔外端的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螺纹,通过固定螺母锁紧调节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柱调节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支架相对于所述手柄本体的上下调整范围为3°~5°。
CN201520464709.7U 2015-06-29 2015-06-29 一种管柱调节手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50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64709.7U CN204750266U (zh) 2015-06-29 2015-06-29 一种管柱调节手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64709.7U CN204750266U (zh) 2015-06-29 2015-06-29 一种管柱调节手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50266U true CN204750266U (zh) 2015-11-11

Family

ID=54465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6470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50266U (zh) 2015-06-29 2015-06-29 一种管柱调节手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5026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4513A (zh) * 2016-03-30 2017-10-2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调节手柄及汽车
CN108749911A (zh) * 2018-07-19 2018-11-06 四川绵阳德鑫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梯度调节转向管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4513A (zh) * 2016-03-30 2017-10-2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调节手柄及汽车
CN108749911A (zh) * 2018-07-19 2018-11-06 四川绵阳德鑫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梯度调节转向管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50266U (zh) 一种管柱调节手柄
CN105939889B (zh) 用于座椅的调节系统以及座椅
WO2005105491A1 (ja) 車高調整装置及び車高調整方法
US20160214511A1 (en) Adjustable bolster
CN210133199U (zh) 一种高度阀组件
CN205149429U (zh) 一种车辆的悬架系统
CN202827972U (zh) 一种自行车新型卡扣双轴承转动结构脚踏
US2699203A (en) Automobile driver's armrest
CN101306696A (zh) 转向器的倾斜装置
CN206733950U (zh) 汽车轮毂的调节装置
CA2432764A1 (en) Strut-type suspension device
CN218084976U (zh) 摆臂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5340138U (zh) 一种电动车模的可调抬头轮装置
CN201172424Y (zh) 悬架调节装置
CN207902082U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CN213501693U (zh) 一种铝合金一体式v型推力杆
CN213322543U (zh) 一种下摆臂总成
CN217056109U (zh) 一种减振器用侧方阻尼调节结构
CN114701308A (zh) 摆臂球头结构、摆臂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1684906U (zh) 适用于车载的多轴显示器
CN207045166U (zh) 一种用于大巴汽车的乘客座椅
CN107139787A (zh) 一种用于大巴汽车的乘客座椅
CN204383543U (zh) 转向管柱调节机构
CN205365071U (zh) 可调节脚轮
CN207064589U (zh) 一种组合式杠杆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after: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befor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