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68610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68610U
CN204668610U CN201520352361.2U CN201520352361U CN204668610U CN 204668610 U CN204668610 U CN 204668610U CN 201520352361 U CN201520352361 U CN 201520352361U CN 204668610 U CN204668610 U CN 204668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cover
elastic arm
wire
electric connector
free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523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进顺
殷豪
张学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523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68610U/zh
Priority to TW104208730U priority patent/TWM5188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68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6861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连接一导线,并包含一绝缘壳、一端子及一上盖。绝缘壳具有一容置槽及一导线入口。端子设于绝缘壳并位于容置槽中,并包括一对彼此相对且分别沿导线插拔方向延伸的弹性臂。弹性臂分别具有一可互相朝相对远离的方向弹性位移并用以共同夹持导线的自由端部。上盖设于绝缘壳并可沿导线插拔方向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具有一凸块。上盖位于第一位置时,弹性臂的自由端部在一可夹持导线的夹持状态,且上盖位于第二位置时,凸块将弹性臂的自由端部撑开而使自由端部在一解除夹持导线的解除状态。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以夹持并电连接导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以夹持方式形成电连接的连接器,例如中国台湾专利第I410009号公开一种用以电连接灯管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上盖。其导电端子具有一对夹臂,并利用上盖的两干涉部挤压夹臂以使夹臂将灯管夹持固定。然而,由于在灯管工作状态时,夹臂接触灯管且干涉部接触夹臂,灯管产生的热会经由夹臂直接传导至干涉部,由于干涉部(绝缘壳体)为塑胶材料制成,长时间的高温容易导致塑胶材料脆化。
另外,例如中国大陆专利申请第CN102237608A号公开一种用于电接线夹的操纵装置,其可利用操纵带有按压臂的按钮下压而撑开接触框的板式弹簧以取出或插入电导线,而放开按钮时板式弹簧可回复原位以夹持导线。由于该按钮需要上下移动的行程,如此不利于电连接器低高度的设计及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解决前述问题的电连接器。
于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是用以电连接一导线,包含:一绝缘壳、一端子及一上盖。该绝缘壳具有一容置槽,及一沿一导线插拔方向与该容置槽空间相连通的导线入口。该端子设于该绝缘壳并位于该容置槽中,并包括一对彼此相对且分别沿该导线插拔方向延伸的弹性臂。该对弹性臂分别具有一自由端部,该对弹性臂的自由端部可互相朝相对远离的方向弹性位移并用以共同夹持该导线。该上盖设于该绝缘壳的顶侧并可沿该导线插拔方向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具有一往该容置槽内凸伸的凸块。该上盖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对弹性臂的自由端部在一可夹持该导线的夹持状态,且该上盖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凸块将该对弹性臂的自由端部撑开而使该对弹性臂的自由端部在一解除夹持该导线的解除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绝缘壳还具有一位于该容置槽上方且与该容置槽空间相连通的上开口,该上盖位于该第一位置时位于该上开口中,而在该第二位置时该上盖部分移出该上开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上盖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凸块位于对应该对弹性臂之间的位置但未与该对弹性臂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上盖由该第一位置往该第二位置移动是朝远离该导线入口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对弹性臂分别还具有一固定端部,该对弹性臂的固定端部彼此相对且相间隔并相较于自由端部靠近该导线入口,该对弹性臂由固定端部至自由端部逐渐互相靠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对弹性臂分别还具有一凸出于其顶侧的导引部,该对弹性臂的导引部彼此相对且分别具有一朝向该导线入口的导引面,该上盖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凸块抵撑于该对弹性臂的导引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凸块在远离该导线入口的一端宽度渐缩而概呈锥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端子还包括一沿该导线插拔方向延伸的底板,及一对分别由该底板两侧相邻该导线入口处弯折延伸且彼此相对的限位部,该对弹性臂的固定端部分别与该对限位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端子还包括至少一由该底板延伸的焊接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用以电连接另一导线,且还包含另一端子,该两端子的结构相同,该绝缘壳还具有相连通的另一容置槽及另一导线入口以分别对应容置该两端子及两导线,该绝缘壳还具有两个彼此相对且相间隔并平行该导线插拔方向设置的侧壁、一连接该两侧壁的一端并设有该两导线入口的第一端壁、一连接该两侧壁的另一端并与该第一端壁相对的第二端壁,及一连接该第一端壁与该第二端壁且位于该两侧壁之间并与该两侧壁相间隔的分隔壁以区隔出该两容置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两侧壁及该第一端壁的顶侧共同界定一上开口,该两侧壁分别具有至少一形成于内侧的限位凹部,,该上盖还具有一板部、另一凸块及至少两个限位凸部,该板部的部分底面抵靠于该分隔壁的顶面,该两凸块凸出该板部的底面且分别伸入该两容置槽,该两限位凸部分别凸出该板部的相反两侧并分别配合该两侧壁的限位凹部设置以将该上盖限位,该上盖位于该第一位置时位于该上开口中,且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上盖部分移出该上开口而超出该第二端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分隔壁具有一形成于其顶面且沿该导线插拔方向延伸的导槽,该上盖还具有一导引肋,该导引肋位于该两凸块之间凸出该板部的底面并沿该导线插拔方向延伸且可相对该导槽滑动地容置于该导槽。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功效:上盖可沿导线插拔方向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连动凸块一起移动,以控制端子的弹性臂的自由端部在夹持状态或在解除状态,可方便插拔导线,并能达到零插入力的效果。再者,上盖是沿导线插拔方向移动,可以降低整体电连接器的高度,而且上盖的凸块在导线工作状态不会直接接触端子,能够避免凸块长期受热脆化而影响其功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电连接两导线,其中一上盖在一第一位置;
图2是一图1的另一角度视图,说明该实施例;
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该实施例的构件及导线;
图4是一图3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5是一侧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上盖在第一位置且未插置导线的状态;
图6是一沿图5中VI-VI直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上盖在第一位置时,凸块与端子的作用关系;
图7是一侧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上盖在第一位置且插置导线的状态;
图8是一沿图7中VIII-VIII直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上盖在第一位置时,端子与导线的作用关系;
图9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上盖在一第二位置;
图10是一侧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上盖在第二位置且未插置导线的状态;
图11是一沿图10中XI-XI直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上盖在第二位置时,凸块与端子的作用关系;
图12是一侧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上盖在第二位置且插置导线的状态;
图13是一沿图12中XIII-XIII直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上盖在第二位置时,端子与导线的作用关系。
【符号说明】
100   电连接器
1     绝缘壳
11    侧壁
111   限位凹部
1111  上挡止面
1112  侧挡止面
12    第一端壁
13    第二端壁
14    分隔壁
141   顶面
142   导槽
15    容置槽
16    导线入口
17    上开口
2     端子
21    底板
22    限位部
221   侧凸刺
222   撕裂弹片
23    弹性臂
231   固定端部
232   自由端部
233   主体部
234   导引部
2341  导引面
24    固定部
241   凸刺
25    焊接部
3     上盖
31    板部
311   底面
32    凸块
33    导引肋
34    限位凸部
35    凹槽
A     导线插拔方向
C     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之一实施例用以电连接两导线C,包含:一绝缘壳1、两端子2及一上盖3。
该绝缘壳1具有两个侧壁11、一第一端壁12、一第二端壁13、一分隔壁14、两个容置槽15、两个导线入口16及一上开口17。该两侧壁11彼此相对且相间隔并平行一导线插拔方向A设置,第一端壁12连接该两侧壁11的一端,第二端壁13连接该两侧壁11的另一端并与该第一端壁12相对,分隔壁14连接该第一端壁12与该第二端壁13且位于该两侧壁11之间并与该两侧壁11相间隔以区隔出该两容置槽15。换言之,两容置槽15由两侧壁11、第一端壁12、第二端壁13及分隔壁14共同界定。两导线入口16设于第一端壁12且分别沿导线插拔方向A与两容置槽15空间相连通。上开口17由两侧壁11及第一端壁12的顶侧共同界定,并位于容置槽15上方且与容置槽15空间相连通。
两端子2设于绝缘壳1并分别位于两容置槽15中,并包括一沿该导线插拔方向A延伸的底板21、一对限位部22、一对弹性臂23、一对固定部24及两个焊接部25。该对限位部22分别由底板21两侧相邻该导线入口16处弯折延伸且彼此相对,用以固定于绝缘壳1且用以将导线C限位。在本实施例中,各限位部22具有一侧凸刺221及一撕裂弹片222以与绝缘壳1相对定位,而且各限位部22呈倒L形与另一限位部22相对设置且两限位部22与底板21共同形成框形以将导线C限制在其中。该对弹性臂23彼此相对且分别沿该导线插拔方向A延伸,并分别具有一固定端部231、一自由端部232及一连接固定端部231与自由端部232的主体部233。该对弹性臂23的固定端部231彼此相对且相间隔并分别与该对限位部22连接而相较于自由端部232靠近该导线入口16。该对弹性臂23由固定端部231至自由端部232逐渐互相靠近且自由端部232可互相朝相对远离的方向弹性位移并用以共同夹持导线C。该对弹性臂23分别还具有一凸出于其顶侧的导引部234,该对弹性臂23的导引部234彼此相对且分别具有一朝向该导线入口16的导引面2341。在本实施例中,该对弹性臂23的导引部234与自由端部232一体连接。该对固定部24分别由底板21两侧远离该导线入口16的一端弯折延伸且彼此相对,且分别具有多个由相反两侧凸出的凸刺241以固定于绝缘壳1。在本实施例中,该两焊接部25分别由该底板21相反两端沿该导线插拔方向A延伸以焊接于一电路板(未图示),当然焊接部25只有一个亦可实施。本实施例的端子2能适用多种线径尺寸的导线C,例如本实施例的两导线C的线径粗细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壳1的两侧壁11分别具有两个形成于内侧的限位凹部111,而且分隔壁14具有一形成于其顶面141且沿该导线插拔方向A延伸的导槽142。该上盖3设于该绝缘壳1的顶侧并可沿该导线插拔方向A在一第一位置(见图1)及一第二位置(见图9)之间移动,并具有一板部31、两个凸块32、一导引肋33及四个限位凸部34。该板部31的部分底面311抵靠于该分隔壁14的顶面141。该两凸块32凸出该板部31的底面311且分别伸入该两容置槽15,凸块32在远离导线入口16的一端宽度渐缩而概呈锥形。该导引肋33位于该两凸块32之间凸出该板部31的底面311并沿该导线插拔方向A延伸且可相对该导槽142滑动地容置于该导槽142。该等限位凸部34分别凸出该板部31的相反两侧并分别配合该两侧壁11的限位凹部111设置以将该上盖3限位。具体而言,每一限位凹部111形成有一上挡止面1111及一侧挡止面1112,每一限位凸部34为上厚下薄的块体以在侧边形成斜面,方便将上盖3由上往下安装于绝缘壳1。该上盖3位于该第一位置时位于该上开口17中,该板部31的部分底面311抵靠于该分隔壁14的顶面141以受该分隔壁14支撑,且限位凸部34的顶面141可受对应限位凹部111的上挡止面1111挡止,借此将上盖3在上下方向限位。而且板部31相邻导线入口16的一侧可由第一端壁12挡止(位于第一位置),且限位凸部34背向导线入口16侧可受对应限位凹部111的侧挡止面1112挡止(位于第二位置),借此可将上盖3在导线插拔方向A限位而限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借由上盖3的导引肋33与分隔壁14顶面141的导槽142相配合,使上盖3可沿导线插拔方向A直线滑动,进而使上盖3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滑动较为顺畅。
使上盖3可沿导线插拔方向A在两个位置之间滑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像抽屉式的结构在绝缘壳两侧壁形成滑槽并在上盖两侧形成配合的滑轨,可以依据一般滑动结构设计变化调整,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只要达到使上盖3可沿导线插拔方向A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的功能即可。当然,本实施例中的上盖3亦可只有两个限位凸部34而分别设于板部31两侧,则绝缘壳1的各侧壁11即对应设置一个限位凹部111即可。再者,虽然本实施例是以适用电连接两导线C的结构说明,但是亦可等效变化为适用电连接单一导线C。
参阅图1、图5至图8,为方便说明凸块32与端子2的作用关系,以下以单一凸块32及与该凸块32对应的端子2的作用关系进行说明。该上盖3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凸块32位于对应该对弹性臂23之间的位置但未与该对弹性臂23作用(见图6),该对弹性臂23的自由端部232在一可夹持导线C的夹持状态。也就是说,此时弹性臂23未受到凸块32的作用力,使得该对弹性臂23的自由端部232倾向维持在相对靠近的位置,当导线C置于该对弹性臂23的自由端部232之间而使两自由端部232互相朝相对远离的方向弹性位移时,该对弹性臂23产生使自由端部232回复原位的弹性回复力而使自由端部232施力于导线C上将导线C夹持固定(见图8)。
参阅图9至图13,在本实施例中,该上盖3由该第一位置往该第二位置移动是朝远离该导线入口16方向移动。该上盖3位于第二位置时,该上盖3部分移出该上开口17而超出该第二端壁13(见图4),而且该凸块32将该对弹性臂23的自由端部232撑开而使该对弹性臂23的自由端部232在一解除夹持导线C的解除状态(见图11、13)。具体而言,当上盖3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凸块32的锥形前端会先抵于弹性臂23的导引部234的导引面2341(见图3)并相对导引面2341移动而逐渐将两弹性臂23的导引部234往外撑开,并由导引部234带动整个弹性臂23使自由端部232亦被往外撑开而使两自由端部232之间维持间隔一定距离,且两自由端部232之间的距离大于导线C的线径,使得导线C不受自由端部232夹持而能无障碍的通过两自由端部232之间,如此可方便插拔导线C。也就是说,若要插入导线C时,将上盖3移动至第二位置,借由凸块32将该对弹性臂23的自由端部232撑开而使两自由端部232在解除状态,可在插入导线C时能够达到零插入力,待将导线C插入至定位后,再将上盖3移动至第一位置(见图1),移除凸块32对弹性臂23的施力,即可使两自由端部232将导线C夹持固定。由于插入导线C时能够达到零插入力,本实施例特别适用于导线C为较软的多芯线,如此能方便使用者将导线C插置定位。若已插置导线C而要拔出导线C时,同样将上盖3移动至第二位置而使两自由端部232在解除状态,即可轻松拔出导线C。在本实施例中,上盖3还具有设于顶面141的两凹槽35,以方便使用者对上盖3施力而容易推动上盖3。
由于上盖3是沿导线插拔方向A移动而省去上下按压的行程,可以降低整体电连接器100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上盖3与绝缘壳1都是由塑胶材料制成,电连接器100插置导线C时,上盖3的凸块32不会直接接触端子2,能够避免导线C工作产生的热能直接传导至凸块32导致凸块32脆化而影响其功能。
综上所述,借由上盖3可沿导线插拔方向A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连动凸块32一起移动,以控制端子2的弹性臂23的自由端部232在夹持状态或在解除状态,可方便插拔导线C,并能达到零插入力的效果。再者,上盖3是沿导线插拔方向A移动,可以降低整体电连接器100的高度,而且上盖3的凸块32在导线C工作状态不会直接接触端子2,能够避免凸块32长期受热脆化而影响其功能。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连接一导线,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绝缘壳,具有一容置槽,及一沿一导线插拔方向与所述容置槽空间相连通的导线入口;
一端子,设于所述绝缘壳并位于所述容置槽中,并包括一对彼此相对且分别沿所述导线插拔方向延伸的弹性臂,该对弹性臂分别具有一自由端部,该对弹性臂的自由端部可互相朝相对远离的方向弹性位移并用以共同夹持所述导线;及
一上盖,设于所述绝缘壳的顶侧并可沿所述导线插拔方向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具有一往所述容置槽内凸伸的凸块;
其中,所述上盖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该对弹性臂的自由端部在一可夹持所述导线的夹持状态,且所述上盖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凸块将该对弹性臂的自由端部撑开而使该对弹性臂的自由端部在一解除夹持所述导线的解除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还具有一位于所述容置槽上方且与所述容置槽空间相连通的上开口,所述上盖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位于所述上开口中,而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上盖部分移出所述上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凸块位于对应该对弹性臂之间的位置但未与该对弹性臂作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由所述第一位置往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是朝远离所述导线入口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对弹性臂分别还具有一固定端部,该对弹性臂的固定端部彼此相对且相间隔并相较于自由端部靠近所述导线入口,该对弹性臂由固定端部至自由端部逐渐互相靠近。
6.如权利要求1至5其中任一项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对弹性臂分别还具有一凸出于其顶侧的导引部,该对弹性臂的导引部彼此相对且分别具有一朝向所述导线入口的导引面,所述上盖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凸块抵撑于该对弹性臂的导引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在远离所述导线入口的一端宽度渐缩而概呈锥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还包括一沿所述导线插拔方向延伸的底板,及一对分别由所述底板两侧相邻所述导线入口处弯折延伸且彼此相对的限位部,该对弹性臂的固定端部分别与该对限位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还包括至少一由所述底板延伸的焊接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还用以电连接另一导线,且还包含另一端子,所述两端子的结构相同,所述绝缘壳还具有相连通的另一容置槽及另一导线入口以分别对应容置所述两端子及两导线,所述绝缘壳还具有两个彼此相对且相间隔并平行所述导线插拔方向设置的侧壁、一连接所述两侧壁的一端并设有所述两导线入口的第一端壁、一连接所述两侧壁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一端壁相对的第二端壁,及一连接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第二端壁且位于所述两侧壁之间并与所述两侧壁相间隔的分隔壁以区隔出所述两容置槽。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壁及所述第一端壁的顶侧共同界定一上开口,所述两侧壁分别具有至少一形成于内侧的限位凹部,所述上盖还具有一板部、另一凸块及至少两个限位凸部,所述板部的部分底面抵靠于所述分隔壁的顶面,所述两凸块凸出所述板部的底面且分别伸入所述两容置槽,所述两限位凸部分别凸出所述板部的相反两侧并分别配合所述两侧壁的限位凹部设置以将所述上盖限位,所述上盖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位于所述上开口中,且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上盖部分移出所述上开口而超出所述第二端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具有一形成于其顶面且沿所述导线插拔方向延伸的导槽,所述上盖还具有一导引肋,所述导引肋位于所述两凸块之间凸出所述板部的底面并沿所述导线插拔方向延伸且可相对所述导槽滑动地容置于所述导槽。
CN201520352361.2U 2015-04-02 2015-05-27 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686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52361.2U CN204668610U (zh) 2015-04-02 2015-05-27 电连接器
TW104208730U TWM518839U (zh) 2015-04-02 2015-06-02 電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96114 2015-04-02
CN2015201961148 2015-04-02
CN201520352361.2U CN204668610U (zh) 2015-04-02 2015-05-27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68610U true CN204668610U (zh) 2015-09-23

Family

ID=54138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52361.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68610U (zh) 2015-04-02 2015-05-27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68610U (zh)
TW (1) TWM51883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5117B (zh) * 2021-12-08 2023-06-1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路板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8839U (zh) 2016-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85558U (zh) 电连接器
CN206947575U (zh) 电连接器
CN203056199U (zh) 电连接器
CN204668610U (zh) 电连接器
CN104393433A (zh) 横向式sim卡座及其手机
CN202817260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203871540U (zh) 电连接器
CN203434330U (zh) 电连接器
CN202662950U (zh) 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
CN104167625A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05670585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3103564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104810646A (zh)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05226437A (zh) 双面插Micro USB B型公座连接器
CN201639020U (zh) 电连接器
CN203260806U (zh) 一种便于焊接的hdmi连接器
CN204481191U (zh)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4030062U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
CN204243273U (zh) 接线端子
CN204144477U (zh) 接线端子及电连接器
CN204465389U (zh) 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
CN204633048U (zh) 电连接器
CN108599490B (zh) 扁铜线定子用绝缘纸成型装置
CN202405475U (zh) 同轴连接器
CN206697623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