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30062U - 一种线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30062U
CN204030062U CN201420434195.6U CN201420434195U CN204030062U CN 204030062 U CN204030062 U CN 204030062U CN 201420434195 U CN201420434195 U CN 201420434195U CN 204030062 U CN204030062 U CN 2040300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terminal
contact terminal
wir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341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俊宽
李宗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341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300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300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3006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该线缆连接器中的夹持端子包括有一体成型的包夹部、固定部和夹持部,其中所述夹持部由两个夹持臂构成,于该夹持臂的末端向下形成延伸部,该延伸部被夹紧于夹持端子槽内所形成的夹紧槽中;所述的固定部向前延伸形成有侧向弯折卡钩,于所述夹持端子槽的槽壁上开设有与该卡钩配合的卡孔;所述的接触端子通过固定在一塑胶模块中形成一个接触端子模块,沿塑胶本体的后端面开设有一供接触端子模块插入的装配空间。本实用新型中夹持端子与夹持端子槽之间形成双重固定的效果,确保二者的连接稳固,同时将接触端子独立设计成一个模块,以便于焊接和后续装配,从而提高产品的结构稳固性,并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线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线缆连接器是用于与线缆连接的插头或插座,见图12、13所示,这是目前一款线缆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塑胶座5和安装在塑胶座5上的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7,第一端子6插入分布在塑胶座5左右两侧的第一端子槽中51中,第二端子7插入分布在塑胶座5中间位置的第二端子槽52中。在塑胶座5的前端表面形成有与第一端子槽51连通的插槽53以及与所有第二端子槽52连通的凹槽54。
所述的第一端子6的前端为夹持部,后端为包夹部,后端的包夹部将把线缆中的金属芯线包夹固定,前端的夹持部将与插入的插脚形成夹持电性接触。为了确保第一端子6与第一端子槽51的固定连接,在第一端子6的底面形成有一个弯折卡片61,当第一端子6插入第一端子槽51中后,通过弯折卡片61形成的“倒钩”作用将第一端子6固定在第一端子槽51内,防止其被拉出。
另外,在塑胶座5的两侧分别安装有金属材料制作的固定卡片8,在固定卡片8上形成有卡孔81。固定卡片8插入塑胶座5上开设的卡片槽55内,并通过固定卡片8上的卡钩将其固定在卡片槽55内。该固定卡片8的作用是:当整个连接器插入与之配合的插座内时,通过该卡孔81与插座内的卡凸形成定位配合,以确保线缆连接器的稳定配合。
结合以上所述,目前这种线缆连接器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通过弯折卡片6与第一端子槽51之间的卡扣配合将第一端子6固定在第一端子槽51内。但是,当在使用过程中对连接器进行插拔作业时,弯折卡片的受力与其弯折线垂直,这样容易在其弯折线上形成应力集中,导致弯折卡片过度弯折,从而导致其与第一端子槽51之间的配合力不足,容易出现第一端子6被拉出第一端子槽51的情况。
第二,目前的线缆连接器中位于中间的第二端子7的后端需要与线缆中对应的芯线焊接。其制作工艺为:首先将第二端子7插入塑胶座5上对应的第二端子槽52中,然后再将线缆中的芯线分别与对应的第二端子焊接部焊接。由于第二端子7之间的间距很小,所以对焊接工艺要求非常高,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制作成本。
第三,在塑胶座5的两侧设置固定卡片8,是为了通过该卡孔81与插座内的卡凸形成定位配合,以确保线缆连接器的稳定配合。为了确保这种配合的稳固性,一般并不直接在塑胶座5上直接开设卡孔,而是通过金属材料的固定卡片8形成卡孔,以避免塑胶材料无法适应多次插拔形成的损伤。但是这种结构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连接器插拔过程中,固定卡片8上的卡钩与卡片槽55之间的配合力不足,固定卡片8容易在插拔力作用下脱离卡片操55,特别是当塑胶座5同与之配合的插座配合越是紧密,这种情况就越容易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以克服现有产品中所存在的不足,提高产品的稳固配合能力,并进一步简化产品的装配工艺,降低产品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线缆连接器包括:塑胶本体、夹持端子和接触端子,所述的接触端子位于塑胶本体中间,夹持端子安装在分布于接触端子两旁的夹持端子槽内,所述的夹持端子槽沿塑胶本体的后端面向前开设,所述的夹持端子包括有一体成型的包夹部、固定部和夹持部,其中所述夹持部由两个夹持臂构成,于该夹持臂的末端向下形成延伸部,该延伸部被夹紧于夹持端子槽内所形成的夹紧槽中;所述的固定部向前延伸形成有侧向弯折卡钩,于所述夹持端子槽的槽壁上开设有与该卡钩配合的卡孔;所述的接触端子通过固定在一塑胶模块中形成一个接触端子模块,沿塑胶本体的后端面开设有一供接触端子模块插入的装配空间。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塑胶本体的上表面前端两侧形成有与夹持端子槽对应的插槽,所述夹持端子夹持部的两个夹持臂分别位于插槽的左右两侧壁位置处,以对插入插槽的外部插脚进行夹持并形成电性接触。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于所述塑胶本体的上表面前端中间位置形成有一凹陷部,该凹陷部的表面均匀开设有与装配空间连通的槽,所述的接触端子模块插入装配空间后,接触端子模块中接触端子的接触部将分布于凹陷部表面的槽内。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接触端子包括一体成型的焊接部、弯折部和接触部,一组接触端子与塑胶模块一体成型构成接触端子模块,其中所有接触端子的接触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接触端子组中的焊接部根据弯折部分布方向的不同分别显露于塑胶模块后部的上下两端面上。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塑胶模块上下两端面上均成型有与装配空间内壁形成卡扣固定的凸起部;所述的塑胶本体的上下端面上对应凸起部形成有与之形成卡扣连接的弹性卡臂。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夹持端子的固定部底面向前延伸形成一延长板,沿该延长板末端的一侧面向下弯折形成所述的卡钩。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部具有沿其底面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平行板,所述的夹持臂由平行板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于两夹持臂相向的内侧面分别形成有凸包。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由所述卡孔的位置向塑胶本体前端面成型有一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呈楔形,其尖端指向夹持端子槽的开口方向,且该引导凸块两侧面与夹持端子槽两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的夹紧槽。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塑胶本体两侧分别开设有固定槽,固定片通过固定槽卡嵌在塑胶本体两侧。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固定片包括中间板、以及与中间板一体成型并向两侧弯折延伸的卡板,所述的中间板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的卡板上形成有卡凸;所述的固定槽具有与卡板对应的卡槽,所述的卡板插入与之对应的卡槽内,并通过卡凸与卡槽内壁形成卡嵌固定,所述的中间板显露于塑胶本体两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夹持端子的末端形成延伸部,当夹持端子插入夹持端子槽内后,该延伸部将被夹持端子槽内部形成的夹紧槽夹紧,同时,在夹持端子上形成有侧向弯折的卡钩,通过该卡钩与夹持端子槽上的卡孔形成卡扣配合,从而令夹持端子与夹持端子槽之间形成双重固定的效果。这种侧向弯折卡钩,其弯折线与受力方向相同,所以抗弯能力更强,不易出现在连接器插拔过程中,因用力过大导致卡钩弯折过度,与卡孔配合脱落的情况。
2、本实用新型中将接触端子独立设计成一个模块,装配时,先将线缆与该接触端子模块进行焊接,然后再把模块装配到连接器的塑胶本体上,这样就避免了直接在连接器上进行线缆焊接工艺,降低装配难度,产品的制造成本可进一步降低。同时,由于接触端子被一体成型在塑胶模块中,再将塑胶模块卡扣固定在连接器的塑胶本体上,这样就可以确保接触端子可稳固的固定在塑胶本体上,不易出现松动。
3、本实用新型塑胶本体两侧的固定片不再采用卡嵌固定的方式,而是利用固定片自身的弯折造型固定在塑胶本体对应的固定槽中,从而防止固定片在外力作用下被带出塑胶本体,以确保其稳固固定在塑胶本体两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中A-A向的立体剖视图;
图5是图2中B-B向的立体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塑胶本体的立体图;
图7是图2中A-A向塑胶本体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夹持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夹持端子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接触端子模块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接触端子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现有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3是现有线缆连接器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塑胶本体               11夹持端子槽               12装配空间
13插槽                  14凹陷部                   15固定槽
16弹性卡臂              111卡孔                    112引导槽
113引导凸块             114夹紧槽                  141槽
151、152卡槽
2夹持端子               21包夹部                   22固定部
23夹持部                211前夹部                  212后夹部
221卡钩                 222延长板                  230夹持臂
231延伸部               2310引导斜面               2300凸包
3接触端子               31焊接部                   3弯折部
33接触部                30塑胶模块                 34凹槽
300接触端子模块         301凸起部
4固定片                 41中间板                   42、43卡板
410定位孔               421、432卡凸
5塑胶座                 51第一端子槽               52第二端子槽
53插槽                  54凹槽                     55卡片槽
6第一端子               61弯折卡片
7第二端子               8固定卡片                  81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塑胶本体1、夹持端子2、接触端子模块300和固定片4。
参见图1-7所示,塑胶本体1呈扁平状,沿其后端面向前开设有夹持端子槽11和装配空间12,其中夹持端子槽11均匀分布在装配空间12的两侧。在塑胶本体1的上表面前端两侧形成有与夹持端子槽11对应的插槽13,该插槽13与夹持端子槽11连通。参见图4-7所示,由夹持端子槽11端口向内开设有一引导槽112,该引导槽112的靠近端口的位置形成有引导斜面。于夹持端子槽11槽壁下方开设有一卡孔111。由卡孔111的位置向塑胶本体1前端面成型有一引导凸块113,该引导凸块113呈楔形,并且其尖端指向夹持端子槽11的开口方向,并且引导凸块113位于插槽13的中间。该引导凸块113两侧面与夹持端子槽11两侧壁之间形成有两道夹紧槽114。
于所述塑胶本体1的上表面前端中间位置形成有一凹陷部14,该凹陷部14的表面均匀开设有与装配空间12连通的槽141。所述的塑胶本体1的上下端面对应装配空间12的区域设置有弹性卡臂16,该弹性卡臂16直接通过镂空工艺在塑胶本体1上形成,利用塑胶材料本身的特性形成弹性卡扣结构,在弹性卡臂16的内端面形成有卡扣结构,以对插入装配空间12的接触段子模块300形成卡扣固定。
见图1-7所示,在所述的塑胶本体1两侧分别开设有固定槽15,该固定槽沿塑胶本体1的侧面开设,每个固定槽15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L形卡槽151、152。
结合体图8、9所示,所述的夹持端子2包括:一体成型的包夹部21、固定部22和夹持部23,夹持端子2采用金属材料加工形成。其中,包夹部21用于对线缆中的芯线形成包夹固定,该包夹部21具有前夹部211和后夹部212,通过前后夹部对线缆中的芯线形成稳固的夹持固定。由前夹部211向前延伸就形成了固定部22,固定部22沿其底面两侧向上延伸形成两个平行板,由平行板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夹持臂230,该两个夹持臂230相互对峙构成了夹持端子2的夹持部23。为了提高电性接触能力,在两夹持臂230相向的内侧面分别形成有凸包2300,通过凸包2300对插入两夹持臂230之间的插脚形成紧固的接触点。
该夹持臂230的末端向下形成延伸部231,当夹持端子2插入到夹持端子槽11内后,该延伸部231将落入所述的夹紧槽141中,并通过夹紧槽141对该延伸部231形成夹紧。为了增加夹紧力度,该延伸部231与夹紧槽141之间可采用过盈配合,并且为了便于延伸部231顺利的插入夹紧槽141内,于夹持臂230的末端的形成有贯穿延伸部231的引导斜面2310,以利于延伸部141的插入。所述夹持端子2的固定部22底面直接向前延伸形成一延长板222,沿该延长板222末端的一侧面向下弯折形成有卡钩221,即卡钩221的弯折线与夹持端子2插入方向是相互平行的,这样当对夹持端子2进行插拔时,卡钩221的弯折面上不会受力,其受力面为卡钩221的侧面。
结合图10、11所示,所述接触端子模块300包括若干接触端子3以及与接触端子3一体成型的塑胶模块30。在塑胶模块30的上下两端面上分别成型有与弹性卡臂16卡扣连接的凸起部301。
所述的接触端子3包括一体成型的焊接部31、弯折部32和接触部33。其中所有接触端子3的接触部33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接触端子组中的焊接部31根据弯折部32分布方向的不同分别显露于塑胶模块30后部的上下两端面上。这样一来,接触端子组中的每个接触端子3的焊接部31相互之间的间隔较远,便于后续与线缆芯线的焊接,不会出现因间距过小而出现的短路现象。为了确保接触端子3与塑胶模块30之间的稳固连接,在其焊接部31与弯折部32的结合位置形成有一凹槽34,这样当接触端子3与塑胶模块30一体成型时,接触端子3将通过凹槽34形成的限位稳固的设置在塑胶模块30中。
装配本实用新型时,夹持端子2与塑胶本体1之间的装配过程如下。首先将线缆中对应的芯线与夹持端子2的包夹部21固定,然后将连接有线缆的夹持端子自夹持端子槽11的端口插入,其中夹持端子3上的卡钩221将沿引导槽112进入,当夹持端子2完全插入夹持端子槽11内后,卡钩221将落入到夹持端子槽11中的卡孔111中。同时,两夹持臂230的末端在插入过程中,当其抵达引导凸块113的位置时,通过引导凸块113楔形尖端将两夹持臂230分开,并使两个夹持臂230分别位于插槽13的左右两侧壁位置处,以对插入插槽13的外部插脚进行夹持并形成电性接触。当夹持端子2完全插入夹持端子槽11内后,夹持臂230末端的延伸部231将被夹紧槽141夹紧,结合卡钩221与孔111的卡扣配合,夹持端子2就被完全固定在夹持端子槽11内。
在安装接触端子模块300时,首先将线缆中的对应芯线焊接在接触端子3的焊接部31上,由于焊接部31相互之间的间隔较远,焊接工艺相对简单,不会出现因间距过小而出现的短路现象。焊接完成后,将连接有线缆的接触端子模块300直接插入装配空间12中。当接触端子模块300插入装配空间12后,接触端子模块300中接触端子3的接触部33将分布于凹陷部14表面的槽141内。同时,所述的塑胶模块30上下两端面上成型的凸起部301将与弹性卡臂16内端面形成卡扣结构形成卡扣连接,以使接触端子模块300稳固在装配空间12内。
在塑胶本体1两侧的固定槽15中分别卡嵌有一固定片4。所述的固定片4包括:中间板41、与中间板一体成型并由中间板41两侧向外弯折延伸的卡板42、43。所述的中间板41上开设有定位孔410,所述的卡板42、43上形成有卡凸421、431。装配时,将固定片4自上而下插入所述的固定槽15中,其中所述的卡板42、43插入与之对应的卡槽151、152内,并通过卡凸421、431与卡槽151、152内壁形成卡嵌固定,所述的中间板显露于塑胶本体1两侧,其上的定位孔410就直接显露在塑胶本体1两侧,构成连接器插接配合时的限位孔。由于固定片4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并且其通过自身弯折的造型被固定在塑胶本体1的固定槽15中,其连接稳固,不会因为连接器的插拔而出现位移、甚至脱落的情况。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塑胶本体、夹持端子和接触端子,所述的接触端子位于塑胶本体中间,夹持端子安装在分布于接触端子两旁的夹持端子槽内,所述的夹持端子槽沿塑胶本体的后端面向前开设,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夹持端子包括有一体成型的包夹部、固定部和夹持部,其中所述夹持部由两个夹持臂构成,于该夹持臂的末端向下形成延伸部,该延伸部被夹紧于夹持端子槽内所形成的夹紧槽中;所述的固定部向前延伸形成有侧向弯折卡钩,于所述夹持端子槽的槽壁上开设有与该卡钩配合的卡孔;
所述的接触端子通过固定在一塑胶模块中形成一个接触端子模块,沿塑胶本体的后端面开设有一供接触端子模块插入的装配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本体的上表面前端两侧形成有与夹持端子槽对应的插槽,所述夹持端子夹持部的两个夹持臂分别位于插槽的左右两侧壁位置处,以对插入插槽的外部插脚进行夹持并形成电性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塑胶本体的上表面前端中间位置形成有一凹陷部,该凹陷部的表面均匀开设有与装配空间连通的槽,所述的接触端子模块插入装配空间后,接触端子模块中接触端子的接触部将分布于凹陷部表面的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端子包括一体成型的焊接部、弯折部和接触部,一组接触端子与塑胶模块一体成型构成接触端子模块,其中所有接触端子的接触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接触端子组中的焊接部根据弯折部分布方向的不同分别显露于塑胶模块后部的上下两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胶模块上下两端面上均成型有与装配空间内壁形成卡扣固定的凸起部,所述的塑胶本体的上下端面上对应凸起部形成有与之形成卡扣连接的弹性卡臂。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端子的固定部底面向前延伸形成一延长板,沿该延长板末端的一侧面向下弯折形成所述的卡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具有沿其底面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平行板,所述的夹持臂由平行板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于两夹持臂相向的内侧面分别形成有凸包。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卡孔的位置向塑胶本体前端面成型有一引导凸块,该引导凸块呈楔形,其尖端指向夹持端子槽的开口方向,且该引导凸块两侧面与夹持端子槽两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的夹紧槽。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胶本体两侧分别开设有固定槽,固定片通过固定槽卡嵌在塑胶本体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片包括中间板、以及与中间板一体成型并向两侧弯折延伸的卡板,所述的中间板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的卡板上形成有卡凸;所述的固定槽具有与卡板对应的卡槽,所述的卡板插入与之对应的卡槽内,并通过卡凸与卡槽内壁形成卡嵌固定,所述的中间板显露于塑胶本体两侧。
CN201420434195.6U 2014-08-01 2014-08-01 一种线缆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300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34195.6U CN204030062U (zh) 2014-08-01 2014-08-01 一种线缆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34195.6U CN204030062U (zh) 2014-08-01 2014-08-01 一种线缆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30062U true CN204030062U (zh) 2014-12-17

Family

ID=52069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34195.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30062U (zh) 2014-08-01 2014-08-01 一种线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3006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7625A (zh) * 2014-08-01 2014-11-26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线缆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9505837A (zh) * 2018-12-05 2019-03-22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锁紧卡扣装置和i/0模块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7625A (zh) * 2014-08-01 2014-11-26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线缆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4167625B (zh) * 2014-08-01 2017-07-07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线缆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9505837A (zh) * 2018-12-05 2019-03-22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锁紧卡扣装置和i/0模块系统
CN109505837B (zh) * 2018-12-05 2023-10-13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锁紧卡扣装置和i/0模块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11889B (zh) 通配型七针usb插座、七针usb插头及其连接器组件
CN206180192U (zh)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CN106299808B (zh)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CN104733922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08923434U (zh) 电连接器
CN104167625A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06461134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3456624U (zh) 连接端子
CN204030062U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
CN105119078A (zh) 一种具有正反插功能的usb插头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6461182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2474337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7602830U (zh) Type C型插头连接器
CN206236890U (zh) 电源插座、电源插头及电源连接器组件
CN103531943B (zh) 卡槽连接器及其成型方法
CN207303380U (zh) 一种圆头弹片卡接端子
CN202395184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8570979U (zh) 一种串灯快速接线座
CN204633048U (zh) 电连接器
CN208157669U (zh) 一种9pin母头自动焊线式连接器
CN204424529U (zh) Usb插头
CN103904450A (zh) 双接触式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卡缘连接器
CN201230014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490415U (zh) 电连接器
CN208753635U (zh) 低插力双向互配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18

Address after: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000 Shiying Town Third Jinlong Industrial Zone

Patentee after: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Patentee after: Lenovo (Beij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000 Shiying Town Third Jinlong Industrial Zone

Patentee before: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

Termination date: 201808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