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05475U - 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05475U
CN202405475U CN2011205059982U CN201120505998U CN202405475U CN 202405475 U CN202405475 U CN 202405475U CN 2011205059982 U CN2011205059982 U CN 2011205059982U CN 201120505998 U CN201120505998 U CN 201120505998U CN 202405475 U CN202405475 U CN 202405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sulator
accepting groove
movable terminal
coaxi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50599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悦高
谢云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PRECISION ELECTRONIC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PRECISION ELECTRONIC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PRECISION ELECTRONIC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PRECISION ELECTRONIC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50599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4054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05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054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与插头对接,包括:一第一绝缘体,其具有一顶面以及一第一侧面,自顶面向下凹设有一插槽供插头插入,自第一侧面凹设有一收容槽与插槽连通;一可动端子,自第一侧面进入并收容于收容槽,可动端子与收容槽零干涉配合,且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位于插槽内供插头抵压;一固定端子,自第一侧面进入并收容于收容槽,固定端子与收容槽零干涉配合,且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抵接于第一接触部上方;一第二绝缘体,其与第一侧面配合并将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收容于收容槽中。本实用新型由于二端子的组装方向与二端子之间正压力方向垂直,不会因组装公差而导致端子接触部之间正向力不足的问题,且零干涉配合能实现端子零插入力组装。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指一种其端子插入绝缘本体的方向与端子间干涉方向不同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同轴连接器,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M316555号所揭示的同轴连接器端子结构,包括金属外壳、绝缘本体、底座及由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构成的开关端子组,该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分别呈台阶形结构,以垂直的基部作为插挚件,使其可采用竖插方式将端子插入绝缘本体两侧的收容槽内,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分别设有干涉部与收容槽干涉配合,该开关端子组是以触点连接或脱开电性通断,且即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的触点呈上下排列,且二触点之间形成竖直方向的正压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端子间在竖直方向上形成干涉。
这种结构的同轴连接器,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由于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与收容槽为干涉配合,因而在组装端子时,各端子的干涉部与收容槽之间存在阻力,增加了端子插入绝缘本体的难度,同时也使得插pin难以实现自动机台控制。
2.由于可动端子的触点与固定端子的触点于竖直方向上形成弹性接触,而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又均是以竖向方式插入绝缘本体内,因而在组装端子至绝缘本体时容易由于公差问题导致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插入绝缘本体内深度不到位(例如固定端子插入绝缘本体较深,但可动端子插入较浅),造成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触部之间没有接触或者虽然二者有接触但正向力不足的问题,导致端子插入的精度难以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组装的同轴连接器,其端子插入绝缘本体的方向与端子间干涉方向不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与一插头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绝缘体,其具有一顶面以及一第一侧面,自所述顶面向下凹设有一插槽供所述插头插入,以及自所述第一侧面凹设有一收容槽与所述插槽连通;一可动端子,自所述第一侧面进入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可动端子与所述收容槽零干涉配合,且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插槽内供所述插头抵压;一固定端子,自所述第一侧面进入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固定端子与所述收容槽零干涉配合,且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抵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方;一第二绝缘体,其与所述第一侧面配合并将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一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自所述第二侧面对应所述收容槽的位置凹设有一让位槽,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均有部分收容于所述让位槽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绝缘体自所述第一侧面朝所述第二绝缘体凸伸有一定位凸块,所述第二侧面对应凹设有一定位凹槽与所述定位凸块配合。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进一步向内凹设有一第一定位槽以及一第二定位槽,所述可动端子延伸有一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固定端子延伸有一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定位槽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定位槽间隙配合。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覆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围。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内设有一挡止面位于所述可动端子下方,当所述插头向下抵压所述可动端子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离,且所述挡止面挡止所述可动端子。
进一步,自所述挡止面向下凹设有一避位槽位于所述可动端子的自由端下方,当所述插头向下抵压所述第一接触部时,所述可动端子的自由端进入所述避位槽。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触部朝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有一凸起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抵接。
进一步,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具有一上壁面与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接触,自所述上壁面向上凹设有一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中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均由第一绝缘体的第一侧面组装至收容槽内,并通过第二绝缘体将它们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由于二端子的组装方向(侧向)与二端子之间正压力方向(竖向)是垂直的,不会因组装公差而导致端子接触部之间正向力不足的问题,且由于二端子与第一绝缘体的收容槽是零干涉配合,因而在组装端子时,各端子与收容槽之间不存在阻力,降低了端子插入第一绝缘体的难度,同时也使得插pin可实现自动机台控制,组装更加方便和容易。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均有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所述让位槽内,亦即,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均有一部分组装于第一绝缘体内、另一部分组装于第二绝缘体内,因而在将可动端子、固定端子装入第一绝缘体的收容槽内的过程中,由于二端子均有一部分凸伸出第一绝缘体的收容槽、暴露于开放空间内,因此增大了装配过程中端子及装配工件可活动的空间,便于二端子组装使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之间形成干涉,且方便装配时察觉端子是否会发生跪pin等;最后组装第二绝缘体以包覆二端子的另一部分,可有效固定二端子防止其退出第一绝缘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不包括金属壳体时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包括金属壳体、且端子组装至第一绝缘体后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第一绝缘体  1     第二绝缘体  2     可动端子    3
固定端子    4     金属壳体    5     第一筒状部  11
第一基座    12    第一插槽    13    右侧面      121
左侧面      122   前侧面      123   后侧面      124
收容槽      14    定位凸块    15    挡止面      140
避位槽      141   上壁面      142   凹槽        143
第一定位槽  144   第二定位槽  145   第二筒状部  21
第二基座    22    第二插槽    23    左壁面      220
定位凹槽    24    让位槽      25    第一基部    30
第一接触部  31    第一连料部  32    第一焊接部  33
第一固定部  34    第二基部    40    第二接触部  41
第二连料部  42    第二焊接部  43    第二固定部  44
凸起        45    环状部      51    包覆脚      5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为方便描述,如图1中三维坐标所示,以X方向为前,Y方向为右,Z方向为上。
如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用于与一插头(未图示)对接,包括呈左右两半配合的一第一绝缘体1和一第二绝缘体2;一可动端子3和一固定端子4均由水平方向组装至所述第一绝缘体1内,并通过所述第二绝缘体2将它们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中;以及一金属壳体5包覆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和所述第二绝缘体2的外围。
参照图1,所述第一绝缘体1由呈半圆柱体的一第一筒状部11和大致呈长方体的一第一基座12组成。所述第一筒状部11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基座12上,且所述第一筒状部11的顶面向下凹设有一第一插槽13供所述插头插入,所述第一插槽13水平向贯穿所述第一筒状部11的右侧平面。所述第一基座12包括相对的右侧面121以及左侧面122,以及相对的前侧面123和后侧面124。所述第一基座12自所述右侧面121朝左侧面122所在方向凹设有一收容槽14与所述第一插槽13连通,所述收容槽14呈水平设置,且于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前侧面123和所述后侧面124,但未贯穿所述左侧面122。总而言之,所述第一插槽13与所述收容槽14的右侧为开放式,可供端子以水平方向自右侧装入。此外,所述右侧面121还朝右侧凸伸有一定位凸块15。
进一步,参照图1、图4和图5,所述收容槽14具有一挡止面140即所述收容槽14的底壁面,所述挡止面140为弧形面,当然也可以为斜面,自所述挡止面140向下凹设有一避位槽141,所述避位槽141未贯穿所述第一基座12的底面。所述收容槽14具有一上壁面142与所述挡止面140相对,所述上壁面142向上凹设有二凹槽143,所述收容槽14内进一步向所述左侧面122所在方向凹设有一第一定位槽144以及一第二定位槽145,所述第一定位槽144靠近所述后侧面124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定位槽145靠近所述前侧面123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定位槽144和所述第二定位槽145分别与所述二凹槽143连通。
参照图1至图3,所述可动端子3由板材冲折成,板面平行于水平面,其以平行于板面的方向自所述右侧面121装入所述收容槽14内且与所述收容槽14零干涉配合,所述可动端子3位于所述挡止面140上方,并有一部分凸伸出所述收容槽14。所述可动端子3具有一第一基部30,所述第一基部30部分位于所述收容槽14内,自所述第一基部30向前水平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31,所述第一接触部31略向上弯折且位于所述第一插槽13内供所述插头抵压,所述第一接触部31的自由端延伸至所述避位槽141上方;自所述第一基部30向后延伸形成有二第一连料部32显露于所述收容槽14外,可利用自动机台实现批量组装端子;所述二第一连料部32之间形成有向下弯折的一第一焊接部33包覆所述第一基座12的底面;自所述第一基部30的一侧沿板面方向延伸有一第一固定部34,所述第一固定部34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144内,且与所述第一定位槽144呈间隙配合,如图5中所示,可防止所述可动端子3于前后方向移动,避免其从所述后侧面124退出所述收容槽14。
所述固定端子4同样由板材冲折成,板面平行于水平面,其以平行于板面的方向自所述右侧面121装入所述收容槽14且与所述收容槽14零干涉配合,所述固定端子4有一部分凸伸出所述收容槽14,如图2和图3中所示。所述固定端子4具有一第二基部40,所述第二基部40部分位于所述收容槽14内,自所述第二基部40向前水平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41,所述第二接触部41上设有一凸起45抵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1上方,以此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1之间具有竖直方向的正向力以形成干涉;自所述第二基部40向后延伸形成有二第二连料部42显露于所述收容槽14外,可利用自动机台实现批量组装端子;所述二第二连料部42之间形成有向下弯折的一第二焊接部43包覆所述第一基座12的底面;自所述第二基部40的一侧沿板面方向延伸有一第二固定部44,所述第二固定部44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45内,且与所述第二定位槽145呈间隙配合,如图5中所示,可防止所述固定端子4于前后方向移动,避免其从所述前侧面123退出所述收容槽14。
请参照图1、图2,所述第二绝缘体2与所述第一绝缘体1形状大致相同,且与所述第一绝缘体1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绝缘本体,其包括呈半圆柱体的一第二筒状部21和大致呈长方体的一第二基座22,所述第二筒状部21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基座22上,且所述第二筒状部21的顶面向下凹设有一第二插槽23供所述插头插入,所述第二插槽23水平向贯穿所述第二筒状部21的左侧平面。所述第二基座22具有一左壁面220与所述第一绝缘体1的所述右侧面121对应贴合,自所述左壁面220凹设有一定位凹槽24与所述定位凸块15配合,所述左壁面220对应所述收容槽14的位置凹设有一让位槽25,与所述收容槽14类似,所述让位槽25前后向贯穿所述第二基座22。
当所述第二绝缘体2与所述第一绝缘体1组合后,所述第二筒状部21与所述第一筒状部11拼凑呈一个完整的筒状部,所述第一插槽13与所述第二插槽23组合呈一个完整的插槽供所述插头插入,所述收容槽14与所述让位槽25拼成一个完整的端子收容槽14,所述可动端子3和所述固定端子4一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4内,另一部分收容于所述让位槽25内,如图3中所示。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壳体5,其具有一环状部51套设于所述第一筒状部11和所述第二筒状部21的外围,以及自所述环状部51向下分别延伸弯折有四个包覆脚52,所述四包覆脚52呈矩形分布,于四个拐角处包覆所述第一基座12和所述第二基座22的底面,并夹紧二者使二者紧密配合。
请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步骤如下:
1.先将所述可动端子3自所述第一绝缘体1的右侧以水平方向插入所述收容槽14,使得所述可动端子3的所述第一固定部34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144内、所述第一接触部31位于所述插槽内;
2.将所述插头自所述第一插槽13向下插入,使得所述插头抵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1,再将所述插头进一步下压,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31低于所述基部所在平面(甚至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31的自由端进入所述避位槽141);
3.将所述固定端子4自所述第一绝缘体1的右侧以水平方向插入所述收容槽14,使得所述固定端子4的所述第二固定部44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45内、所述第二接触部41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1上方;
4.退出所述插头,此时所述第一接触部31往上回弹,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1上的所述凸起45抵接形成干涉;
5.将所述第二绝缘体2自所述第一绝缘体1右侧组装,使得所述第二绝缘体2的所述左壁面220与所述第一绝缘体1的右侧面121贴合、所述可动端子3和所述固定端子4部分进入所述让位槽25;
6.将所述金属壳体5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和所述第二绝缘体2的外围,使之夹紧二者。
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所述可动端子3和固定端子4均由第一绝缘体1的右侧面121组装至收容槽14内,并通过第二绝缘体2将它们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4中,由于二端子的组装方向(侧向)与二端子之间正压力方向(竖向)是垂直的,不会因组装公差而导致端子接触部之间正向力不足的问题,且由于二端子与第一绝缘体1的收容槽14是零干涉配合,因而在组装端子时,各端子与收容槽14之间不存在阻力,降低了端子插入第一绝缘体1的难度,同时也使得插pin可实现自动机台控制,组装更加方便和容易。
2.由于所述可动端子3和所述固定端子4均有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绝缘体2的所述让位槽25内,亦即,可动端子3和固定端子4均有一部分组装于第一绝缘体1内、另一部分组装于第二绝缘体2内,因而在将可动端子3、固定端子4装入第一绝缘体1的收容槽14内的过程中,由于二端子均有一部分凸伸出第一绝缘体1的收容槽14、暴露于开放空间内,因此增大了装配过程中端子及装配工件可活动的空间,便于二端子组装使固定端子4与可动端子3之间形成干涉,且方便装配时察觉端子是否会发生跪pin等;最后组装第二绝缘体2以包覆二端子的另一部分,可有效固定二端子防止其退出第一绝缘体1。
3.由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2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所述定位凸块15与所述定位凹槽24,因而二者更加容易对准,不容易产生前后向的偏移误插,方便组装。
4.由于所述可动端子3和所述固定端子4与所述第一绝缘体1之间均为间隙配合,因而在组装端子时,所述第一绝缘体1不会对二端子产生阻力,使得组装更加容易,且由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定位槽的配合,使得二端子在前后方向定位更加牢固,不会由前后向退出所述收容槽14。
5.由于所述金属壳体5包覆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2的外围,因而所述第一绝缘体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2可紧密配合固定,使得所述可动端子3与所述固定端子4能稳固收容于两个绝缘体内。
6.由于所述可动端子3下方设有所述挡止面140,当所述第一接触部31受所述插头下压力而向下运动时,所述挡止面140可挡止所述可动端子3,防止其被过度下压而发生永久变形。
7.由于所述挡止面140向下凹设有所述避位槽141,当所述插头向下抵压所述第一接触部31时,所述可动端子3的自由端进入所述避位槽141,可使得所述自由端低于所述第一基部30,理所当然地,所述自由端也会低于所述固定端子4(所述收容槽14呈水平设置,因而所述固定端子4与所述可动端子3共面),因而可方便后续组装所述固定端子4,不会导致所述可动端子3与所述固定端子4发生碰撞而跪pin。
8.由于所述第二接触部41设有一凸起45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1抵接,此种点与面的接触方式,使得所述可动端子3与所述固定端子4之间的接触更加可靠。
9.由于所述收容槽14的上壁面142设有所述凹槽143,因而在成型所述第一绝缘体1时,所述凹槽143能让出空间给成型模具,使得模具零件上对应可形成一个凸块,从而可增加模具零件的强度,使其不容易损坏,以便于重复使用。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与一插头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绝缘体,其具有一顶面以及一第一侧面,自所述顶面向下凹设有一插槽供所述插头插入,以及自所述第一侧面凹设有一收容槽与所述插槽连通;
一可动端子,自所述第一侧面进入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可动端子与所述收容槽零干涉配合,且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插槽内供所述插头抵压;
一固定端子,自所述第一侧面进入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固定端子与所述收容槽零干涉配合,且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抵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方;
一第二绝缘体,其与所述第一侧面配合并将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一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自所述第二侧面对应所述收容槽的位置凹设有一让位槽,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均有部分收容于所述让位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自所述第一侧面朝所述第二绝缘体凸伸有一定位凸块,所述第二侧面对应凹设有一定位凹槽与所述定位凸块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进一步向内凹设有一第一定位槽以及一第二定位槽,所述可动端子延伸有一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固定端子延伸有一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定位槽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定位槽间隙配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覆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内设有一挡止面位于所述可动端子下方,当所述插头向下抵压所述可动端子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离,且所述挡止面挡止所述可动端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挡止面向下凹设有一避位槽位于所述可动端子的自由端下方,当所述插头向下抵压所述第一接触部时,所述可动端子的自由端进入所述避位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朝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有一凸起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抵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具有一上壁面与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接触,自所述上壁面向上凹设有一凹槽。
CN2011205059982U 2011-12-06 2011-12-06 同轴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054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5059982U CN202405475U (zh) 2011-12-06 2011-12-06 同轴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5059982U CN202405475U (zh) 2011-12-06 2011-12-06 同轴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05475U true CN202405475U (zh) 2012-08-29

Family

ID=46703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505998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05475U (zh) 2011-12-06 2011-12-06 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4054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6768A (zh) * 2015-01-09 2016-08-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射频连接器
CN108631084A (zh) * 2017-03-15 2018-10-0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6768A (zh) * 2015-01-09 2016-08-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射频连接器
CN105826768B (zh) * 2015-01-09 2019-05-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射频连接器
CN108631084A (zh) * 2017-03-15 2018-10-0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25432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1956544U (zh) 电连接器
CN105305132A (zh) 二次成型式正反插usb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1204304Y (zh) 电连接器
CN20380033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5514703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2405475U (zh) 同轴连接器
CN201130793Y (zh) 电连接器
CN203871540U (zh) 电连接器
CN201097414Y (zh) 电源连接器
CN105071141A (zh) 正反插usb插头及其制造方法
CN201498632U (zh) 电连接器
CN201038551Y (zh) 电池连接器
CN201285954Y (zh) 电连接器
CN203660128U (zh) 一种微型电池插座及与其适配的插头
CN201608337U (zh) 电连接器
CN201601350U (zh) 连接器插座
CN202395205U (zh) 插座连接器
CN202363652U (zh) 电连接器
CN202930638U (zh) 一种易插型连接器
CN203536647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2004248U (zh) 转接器
CN2686146Y (zh) 具有防误插结构的电连接器
CN201490415U (zh) 电连接器
CN201887181U (zh) 电子卡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