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61183U - 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 Google Patents

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61183U
CN204661183U CN201520276163.2U CN201520276163U CN204661183U CN 204661183 U CN204661183 U CN 204661183U CN 201520276163 U CN201520276163 U CN 201520276163U CN 204661183 U CN204661183 U CN 2046611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variable
side plate
auxiliary arm
bearing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7616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玉龙
胡本
赵江平
姜锡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Original Assigne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filed Critic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to CN20152027616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611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611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6118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llers For Roller Conveyors For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其中,辊轮装置包括:辊轮支架、侧板、辊轮以及至少两个销轴,侧板通过销轴固定在辊轮支架的一侧,辊轮能够可选择地通过不同高度的至少两个销轴固定设置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的不同位置上,以使在不同高度上支撑被支撑体。该辊轮装置将侧板通过销轴固定在辊轮支架的一侧,辊轮通过销轴固定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通过改变辊轮与不同高度的销轴的配合安装,辊轮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的高度位置发生改变,实现了辊轮的支撑高度可调,继而为不同工况下不同的被支撑体高度需求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基础,辊轮与销轴的配合结构稳定且易于实现,提高了安装效率,保证了安装可靠性。

Description

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背景技术
移动式起重机作为一种可用于起升重物并具有自行行走功能的设备,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履带式起重机就是移动式起重机的一种,是把起重作业部分装在履带底盘上,行走依靠履带装置的桁架式臂架结构起重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基本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吊装的物品的重量及起升高度越来越大,履带式起重机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了提高履带式起重机起升高度及工作幅度,通常设计安装变幅副臂。
由于受到运输尺寸和运输重量的限制,大吨位起重机作业前后往往需要进行拆装。如图1所示,变幅副臂工况时履带起重机可以拆卸的构件主要有主起重臂a1,变幅副臂a2,变幅副臂后支架a3,变幅副臂前支架a4及变幅副臂后支架拉板a6。安装时首先将主起重臂a1与变幅副臂a2相连接,然后将变幅副臂前支架a4与变幅副臂a2相连接,最后将变幅副臂后支架a3与主起重臂a2相连接。臂架组装完毕后,需要在变幅副臂前支架a4与变幅副臂后支架a3头部滑轮组间缠绕变幅钢丝绳a5及在变幅副臂后支架a3上铺装变幅副臂后支架拉板a6。
为了防止在运输过程中防止变幅副臂前支架a4与变幅副臂后支架a3承受额外过大的弯矩而发生损坏,现有的解决方案有两种:
第一、变幅副臂前后支架单独运输。如图2所示,起重机作业后将变幅副臂前支架a4与变幅副臂后支架a3拆卸下来进行单独运输,但是,随着履带式起重机不断的向大吨位方向发展,工况组合也越来越多,臂架也越做越大,臂架种类、臂节数量也越做越多,拆卸工况多,工作量大,运输成本也大为增加;
第二、变幅副臂前后支架一体化运输。如图3和图4所示,变幅副臂前支架a4上焊接有数量不等的托架a7或枕木,托架a7的结构如图5所示,变幅副臂工况时,臂架组装完毕后如图6所示,在缠绕变幅钢丝绳a5及装配变幅副臂后支架拉板a6时,为了使变幅副臂后支架a3不承受额外过大的弯矩,通常做法是如图7所示,将变幅副臂后支架a3上表面A处销轴断开,使变幅副臂后支架a3的部分臂架支撑在托架a7上面,依次在变幅副臂前支架a4与变幅副臂后支架a3头部滑轮组间缠绕变幅钢丝绳a5及在变幅副臂后支架a3上面铺装变幅副臂后支架拉板a6。变幅副臂前后支架一体化运输时,将变幅副臂后支架a3整体放在变幅副臂前支架a4上面,依靠变幅副臂前支架a4上面的托架a7来支撑。但是,副臂后支架a3与主起重臂a1头部饺点相连接时,如图6所示的B区域空间有限,变幅副臂后支架a3易与变幅副臂前支架a4发生碰撞,损伤结构件;而且变幅副臂后支架a3需要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由于不同臂长组合主起重臂a1与变幅副臂a2之间的夹角不一致,导致变幅副臂后支架a3与主起重臂a1头部饺点相连接时,变幅副臂后支架a3的倾斜角度在不同臂长组合时不一致,在具体安装变幅副臂后支架a3时较难控制其倾斜角度,影响安装效率;此外,如图3所示的变幅副臂前后支架一体化运输方式缺少有效的固定、防护措施等,需要额外的进行固定、防护等,这就使得结构更加复杂,可实施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能够为不同工况下动态地提供不同的高度支撑基础,提高安装效率,具有结构简单、可实施性好的优点以及较高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辊轮装置,设置在支撑体上以支撑被支撑体,该辊轮装置包括:辊轮支架、侧板、辊轮以及至少两个销轴,侧板通过销轴固定在辊轮支架的一侧,辊轮能够可选择地通过不同高度的至少两个销轴固定设置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的不同位置上,以使在不同高度上支撑被支撑体。
在该基本的技术方案中,侧板通过销轴固定在辊轮支架的一侧,辊轮通过销轴固定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通过改变辊轮与不同高度的销轴的配合安装,辊轮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的高度位置发生改变,实现了辊轮的支撑高度可调,继而为不同工况下不同的被支撑体高度需求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基础,辊轮与销轴的配合结构稳定且易于实现,提高了安装效率,保证了辊轮装置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侧板设有与辊轮支架上的第一销轴孔动态匹配的多个第二销轴孔,侧板能够可选择地相对辊轮支架偏转预设角度,以便在第一销轴孔和第二销轴孔安装销轴。
在该改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侧板上设置与第一销轴孔动态匹配的多个第二销轴孔,不同的第二销轴孔和第一销轴孔动态匹配销轴,使得侧板能够相对辊轮支架偏转预设角度,侧板相对于辊轮支架的高度发生改变,实现了侧板的高度可调,使得辊轮便于与被支撑机构接触,提高了辊轮装置的适用性。
优选地,辊轮支架包括长板、短板以及横板,长板和短板平行地固定设置在横板的两侧,侧板固定设置在短板的外侧,多个第二销轴孔设置在侧板在不同预设角度下对应于第一销轴孔的位置上。
在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辊轮支架具体地主要由长板、短板以及横板组成,长板和短板通过作为连接结构的横板平行地连接成一体,侧板通过销轴固定在短板的外侧,长板和短板上设置的第一销轴孔与侧板上设置的第二销轴孔动态匹配以安装销轴,该种结构的辊轮支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节约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长板为类三角形板,侧板的轮廓与长板的一致,第一销轴孔包括设置在长板顶部上的第一销轴顶孔以及设置在长板底部和短板上的左右两个第一销轴底孔,第二销轴孔包括分别设置在侧板顶部和底部上的第二销轴顶孔和左右两个第二销轴底孔,第一销轴顶孔与第二销轴顶孔匹配安装,第一销轴底孔与第二销轴底孔匹配安装。
在该改进的技术方案中,三角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将长板设置为类三角形板不仅结构稳定,而且相对于其他形状的板件在同一高度的实现上能够节约材料,侧板的轮廓与长板的保持一致保证了侧板的支撑稳定性,同样节省材料。通过在长板顶部设置第一销轴顶孔、在长板底部和短板上左右设置两个第一销轴底孔以及分别在侧板顶部和底部设置第二销轴顶孔和左右两个第二销轴底孔,销轴能够可靠地连接辊轮支架与侧板并安装辊轮,辊轮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优选地,第二销轴孔还包括设置在侧板上的偏转定位孔,辊轮安装在长板和短板之间且偏转定位孔能够与第一销轴底孔匹配以使侧板相对辊轮支架偏转预设角度。
在该改进的技术方案中,在侧板上设置偏转定位孔,当辊轮安装在长板和短板之间时,偏转定位孔与第一销轴底孔匹配安装销轴,侧板可相对辊轮支架偏转一定角度,侧板的支撑高度降低,使得在低位支撑时辊轮能够与被支撑体更好地接触,提高了辊轮装置的支撑可靠性。
优选地,预设角度为90°
在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侧板可相对辊轮支架偏转90°,侧板的支撑高度降低的幅度最大,辊轮能够与被支撑体最好地接触。
进一步地,长板与短板底部相对弯曲,长板与短板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该改进的技术方案中,长板与短板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即长板和短板底部设置成内弯式结构,便于将辊轮装置焊接在支撑体上。
优选地,辊轮沿着轴向纵切面的轮廓为内凹形。
在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辊轮沿着轴向纵切面的轮廓为内凹型,即将辊轮设置成中部内凹的弧形圆柱体结构,辊轮在支撑过程中能够可靠稳定地导向被支撑体,辊轮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得到更进一步地提升。
优选地,辊轮为尼龙辊轮。
在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尼龙辊轮具有磨擦系数低,耐磨,不易损伤外部结构的优点,其自润滑性优良,在辊轮装置的支撑过程中,尼龙辊轮能够很好地实现导向。而且尼龙辊轮无需注油就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运转,不易卡死,能承受反复冲击和震动。此外,尼龙辊轮本身重量轻,只有金属件的三分之一,安装方便,维修率低噪音小,运转平稳、节能,可提高使用周期,尼龙辊轮提高了辊轮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安装在起重机的变幅副臂前支架的上主弦杆上以支撑起重机的变幅副臂后支架,该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具有上述的辊轮装置。
在该基本的技术方案中,变幅副臂前支架和变幅副臂后支架分别为支撑体和被支撑体,将辊轮装置设置在变幅副臂前支架上来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通过改变辊轮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的高度位置关系,实现了变幅副臂后支架的高度动态可调,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为不同工况下不同的变幅副臂后支架高度需求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基础,提高了安装效率,保证了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的可靠性。
优选地,长板和侧板分别设置在变幅副臂前支架的上主弦杆上的外侧和内侧,在安装工况下,辊轮能够可选择地在不同高度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变幅副臂后支架通过辊轮可相对变幅副臂前支架运动;在运输工况下,辊轮能够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的底部位置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变幅副臂后支架至少通过辊轮支架与变幅副臂前支架固定。
在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分别设置在变幅副臂前支架的上主弦杆上内外侧的长板和侧板共同安装销轴以支撑起辊轮,在安装工况下,当变幅副臂后支架需要在最高位置支撑时,辊轮安装在穿过第一销轴顶孔和第二销轴顶孔的销轴上,当变幅副臂后支架需要降低支撑高度时,辊轮安装在长板和侧板底部之间的销轴上,侧板相对辊轮支架偏转预设角度,避免了安装时侧板与变幅副臂后支架内侧的臂架发生碰撞而互相损伤;在运输工况下,通过辊轮支架与变幅副臂后支架固定连接,处于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的底部位置的辊轮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在运输过程中辊轮避免了变幅副臂前后支架之间的直接摩擦,降低了磨损的几率,提高了运输可靠性。
优选地,辊轮装置为4个且对称设置在变幅副臂前支架上表面的主弦杆上。
在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变幅副臂前支架上表面的主弦杆上对称设置4个辊轮装置,两两对称设置的辊轮装置能够高低配合以动态调整变幅副臂后支架相对于主起重臂的相对角度,有利于变幅副臂后支架与主起重臂的铰接。
进一步地,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还包括设置在变幅副臂后支架的下主弦杆上的固定板,固定板设有固定孔,在运输工况下,销轴至少穿过第一销轴顶孔和固定孔将变幅副臂后支架固定在变幅副臂前支架上且辊轮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
在该改进的技术方案中,在运输工况下,变幅副臂后支架的下主弦杆上设置的固定板的固定孔能够至少与第一销轴顶孔配合以安装销轴,使得变幅副臂后支架可靠地稳固在变幅副臂前支架上,这种稳固连接方式易于实现,可靠性高。
进一步地,固定孔为长圆孔。
在该改进的技术方案中,将固定孔设置为长圆孔能够便于调整固定板与辊轮装置的连接位置,具有较好的可调性。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地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具有上述的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
在该基本的技术方案中,该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尤其适用于起重机。
由此,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辊轮装置,该辊轮装置将侧板通过销轴固定在辊轮支架的一侧,辊轮通过销轴固定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通过改变辊轮与不同高度的销轴的配合安装,辊轮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的高度位置发生改变,实现了辊轮的支撑高度可调,继而为不同工况下不同的被支撑体高度需求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基础,辊轮与销轴的配合结构稳定且易于实现,提高了安装效率,保证了安装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和起重机相应地也具有上述有益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变幅副臂工况时臂架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变幅副臂前后支架单独运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变幅副臂前后支架一体化运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采用一体化运输的变幅副臂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采用一体化运输的变幅副臂前支架上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现有履带式起重机变幅副臂工况时臂架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现有履带式起重机变幅副臂工况时臂架组装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辊轮装置实施例第一组合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辊轮装置中辊轮支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辊轮装置中侧板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辊轮装置中辊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辊轮装置实施例第二组合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辊轮装置实施例第三组合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变幅副臂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在安装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在运输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和带来的技术效果有更进一步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由于现有的变幅副臂前后支架单独运输方式和一体化运输方式的安装和拆卸工作量大,安装效率不高,可实施性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种辊轮装置,该辊轮装置将侧板通过销轴固定在辊轮支架的一侧,辊轮通过销轴固定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通过改变辊轮与不同高度的销轴的配合安装,辊轮在辊轮支架和侧板之间的高度位置发生改变,实现了辊轮的支撑高度可调,继而为不同工况下不同的被支撑体高度需求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基础,辊轮与销轴的配合结构稳定且易于实现,提高了安装效率,保证了安装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辊轮装置的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辊轮装置设置在支撑体上以支撑被支撑体,其包括:辊轮支架1、侧板2、辊轮3以及至少两个销轴4,侧板2通过销轴4固定在辊轮支架1的一侧,辊轮3能够可选择地通过不同高度的至少两个销轴4固定设置在辊轮支架1和侧板2之间的不同位置上,以使在不同高度上支撑被支撑体。
在该示意性的实施例中,侧板2通过销轴4固定在辊轮支架1的一侧,辊轮3通过销轴4固定在辊轮支架1和侧板2之间,通过改变辊轮3与不同高度的销轴4的配合安装,辊轮3在辊轮支架1和侧板2之间的高度位置发生改变,实现了辊轮3的支撑高度可调,如图8和图13所示,继而为不同工况下不同的被支撑体高度需求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基础,辊轮3与销轴4的配合结构稳定且易于实现,提高了安装效率,保证了辊轮装置的可靠性。其中,辊轮3最好沿着轴向纵切面的轮廓为内凹弧形,将辊轮3设置成中部内凹的弧形圆柱体结构,辊轮3在支撑过程中能够可靠稳定地导向被支撑体,辊轮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优选地,辊轮3为尼龙辊轮,尼龙辊轮具有磨擦系数低,耐磨,不易损伤外部结构的优点,其自润滑性优良,在辊轮装置的支撑过程中,尼龙辊轮能够很好地实现导向,而且尼龙辊轮无需注油就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运转,不易卡死,能承受反复冲击和震动。此外,尼龙辊轮本身重量轻,只有金属件的三分之一,安装方便,维修率低噪音小,运转平稳、节能,可提高使用周期,尼龙辊轮提高了辊轮装置的使用寿命。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改进,如图8~13所示,侧板2设有与辊轮支架1上的第一销轴孔动态匹配的多个第二销轴孔,侧板2能够可选择地相对辊轮支架1偏转预设角度,以便在第一销轴孔和第二销轴孔安装销轴4。通过在侧板2上设置与第一销轴孔动态匹配的多个第二销轴孔,不同的第二销轴孔和第一销轴孔动态匹配销轴,使得侧板2能够相对辊轮支架1偏转预设角度,侧板2相对于辊轮支架1的高度发生改变,实现了侧板2的高度可调,如图12所示,这种可偏转结构使得处于辊轮支架1底部的辊轮3便于与被支撑机构接触,避免了侧板2与被支撑体接触,提高了辊轮装置的适用性。
作为对上述改进实施例的优选,如图9~13所示,辊轮支架1包括长板11、短板12以及横板13,长板11和短板12平行地固定设置在横板13的两侧,侧板2固定设置在短板12的外侧,多个第二销轴孔设置在侧板2在不同预设角度下对应于第一销轴孔的位置上,其中,如图9和图10所示,长板11和短板12是相对而言的,即长板11的支撑高度大于短板的支撑高度,短板12和侧板2配合安装以使得与长板11共同安装销轴4以及辊轮3。长板11与短板12底部相对弯曲且长板11与短板12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好小于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长板11和短板12底部设置成内弯式结构,便于将辊轮装置焊接在支撑体上,保证辊轮装置的连接稳定性。辊轮支架1具体地主要由长板11、短板12以及横板13组成,长板11和短板12通过作为连接结构的横板13平行地连接成一体,侧板2通过销轴4固定在短板12的外侧,长板11和短板12上设置的第一销轴孔与侧板2上设置的第二销轴孔动态匹配以安装销轴4,该种结构的辊轮支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节约了制造成本。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如图9和图10所示,长板11为类三角形板,侧板2的轮廓与长板11的一致,由于三角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将长板11设置为类三角形板不仅结构稳定,而且相对于其他形状的板件例如矩形在同一高度的实现上能够节约材料,侧板2的轮廓与长板1的保持一致保证了侧板2的支撑稳定性,同样节省材料。结合图9~13所示,第一销轴孔包括设置在长板11顶部上的第一销轴顶孔14以及设置在长板11底部和短板12上的左右两个第一销轴底孔15,第二销轴孔包括分别设置在侧板2顶部和底部上的第二销轴顶孔21和左右两个第二销轴底孔22,第一销轴顶孔14与第二销轴顶孔21匹配安装,第一销轴底孔15与第二销轴底孔22匹配安装。通过在长板11顶部设置第一销轴顶孔14、在长板11底部和短板12上左右设置两个第一销轴底孔15以及分别在侧板2顶部和底部设置第二销轴顶孔21和左右两个第二销轴底孔22,销轴4能够可靠地连接辊轮支架1与侧板2并安装辊轮3,辊轮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更进一步的优选,如图12和13所示,第二销轴孔还包括设置在侧板2上的偏转定位孔23,辊轮3安装在长板11和短板12之间且偏转定位孔23能够与第一销轴底孔15匹配以使侧板2相对辊轮支架1偏转预设角度,预设角度最好为90°。如图12所示,在侧板2上设置偏转定位孔23,当辊轮3安装在长板11和短板12之间时,偏转定位孔23与第一销轴底孔15匹配安装销轴4,侧板2可相对辊轮支架1偏转90°,侧板2由直立偏转为横卧,侧板2的支撑高度显著降低,使得在低位支撑时辊轮3能够与被支撑体更好地接触,提高了辊轮装置的支撑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如图14~19所示,其安装在起重机的变幅副臂前支架101的上主弦杆上以支撑起重机的变幅副臂后支架102,该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具有上述的辊轮装置100。在该示意性实施例中,变幅副臂前支架101和变幅副臂后支架102即分别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体和被支撑体,将辊轮装置100设置在变幅副臂前支架101上来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102,通过改变辊轮3在辊轮支架1和侧板2之间的高度位置关系,实现了变幅副臂后支架102的高度动态可调,这就使得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为不同工况下不同的变幅副臂后支架102的高度需求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基础,提高了安装效率,保证了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体化安装运势托架一个具体或优选的示意性实施例中,结合图8~图14所示,长板11和侧板2分别设置在变幅副臂前支架101的上主弦杆上的外侧和内侧,通过在在变幅副臂前支架101的上主弦杆上内外侧分别设置长板11和侧板2以共同安装销轴4以支撑起辊轮3。
在安装工况下,辊轮3能够可选择地在不同高度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102,变幅副臂后支架102通过辊轮3可相对变幅副臂前支架101运动,如图18所示,当变幅副臂后支架102需要在最高位置支撑时,辊轮3安装在穿过第一销轴顶孔14和第二销轴顶孔21的销轴4上,当变幅副臂后支架102需要降低支撑高度时,辊轮3安装在长板11和侧板2底部之间的销轴4上,侧板11相对辊轮支架1偏转预设角度,避免了安装时侧板11与如图17所示的变幅副臂后支架102内侧的臂架发生碰撞而互相损伤。
在运输工况下,辊轮3能够在辊轮支架1和侧板2之间的底部位置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102,变幅副臂后支架102可以通过辊轮支架1与变幅副臂前支架101固定,也可以通过辊轮支架1和侧板2共同固定变幅副臂前支架101,优选地,如图15所示,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最好还包括设置在变幅副臂后支架102的下主弦杆上的固定板103,固定板103设有固定孔104,在运输工况下,销轴4至少穿过第一销轴顶孔14和固定孔104将变幅副臂后支架102固定在变幅副臂前支架101上且辊轮3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102,这样使得变幅副臂后支架102更可靠地稳固在变幅副臂前支架101上,这种稳固连接方式易于实现,可靠性高,其中,固定孔104最好为长圆孔,长圆孔能够便于调整固定板103与辊轮装置100的连接位置,具有较好的可调性,通过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与变幅副臂后支架102固定连接,处于辊轮支架1和侧板2之间的底部位置的辊轮3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102,在运输过程中辊轮3避免了变幅副臂前后支架之间的直接摩擦,降低了磨损的几率,提高了运输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一个具体或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4、图18以及图19所示,辊轮装置100为4个且对称设置在变幅副臂前支架101上表面的主弦杆上,两两对称设置的辊轮装置100能够高低配合以动态调整变幅副臂后支架102相对于主起重臂106的相对角度,有利于变幅副臂后支架102与主起重臂106的铰接,当然辊轮装置100还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设置其它数个以满足不同的支撑高度需求。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地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具有上述的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由于本实用新型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提高了安装效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相应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机也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起重机一个具体或优选的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起重机包括主起重臂106、变幅副臂105、变幅副臂前支架101、变幅副臂后支架102以及主要由4个上述一实施例的滚轮装置100和4个固定板103组成的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其中,主起重臂106与变幅副臂105相连接,变幅副臂前支架101与变幅副臂105相连接,4个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100对称设置在变幅副臂前支架101上表面的主弦杆上以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102,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在不同工况下例如变幅副臂工况和运输工况下的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18所示,在变幅副臂工况安装时,即在前述实施例中的安装工况下,安装变幅副臂后支架102时,将变幅副臂后支架102置于C处辊轮装置100上,C处的辊轮装置100中的侧板2相对辊轮支架1偏转90°,这样可以防止前面所述的碰撞等现象的发生,避免结构件的损伤;同时变幅副臂后支架102以左处辊轮装置100为支撑,可以很方便的在辊轮装置100上移动,便于调整角度等,有利于变幅副臂后支架102与主起重臂106饺点孔的连接。臂架组装完毕进行变幅钢丝绳的缠绕时,为了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变幅副臂后支架102及D处辊轮装置100可选择如下两种状态,第一:D处辊轮装置100调整成图13所示的配合状态,同时A处的联接销轴销轴处于连接状态;第二:D处辊轮装置调整成图12所示的配合状态,同时A处的连接销轴处于断开状态。
如图19所示,在运输工况下,变幅副臂后支架102整体平放在变幅副臂前支架101的辊轮装置100上,此时辊轮装置100均为图8所示的配合状态。辊轮装置100上部的销轴4依次穿过长板11、变幅副臂后支架102上的固定板103及侧板2,辊轮3支撑变幅副臂后支架102,进而达到固定及防护的作用。
以上结合的实施例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出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辊轮支架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形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等效替换和变型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辊轮装置,设置在支撑体上以支撑被支撑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辊轮支架(1)、侧板(2)、辊轮(3)以及至少两个销轴(4),所述侧板(2)通过所述销轴(4)固定在所述辊轮支架(1)的一侧,所述辊轮(3)能够可选择地通过不同高度的所述至少两个销轴(4)固定设置在所述辊轮支架(1)和所述侧板(2)之间的不同位置上,以使在不同高度上支撑所述被支撑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设有与所述辊轮支架(1)上的第一销轴孔动态匹配的多个第二销轴孔,所述侧板(2)能够可选择地相对所述辊轮支架(1)偏转预设角度,以便在所述第一销轴孔和所述第二销轴孔安装所述销轴(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轮支架(1)包括长板(11)、短板(12)以及横板(13),所述长板(11)和所述短板(12)平行地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板(13)的两侧,所述侧板(2)固定设置在所述短板(12)的外侧,所述多个第二销轴孔设置在所述侧板(2)在不同预设角度下对应于所述第一销轴孔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板(11)为类三角形板,所述侧板(2)的轮廓与所述长板(11)的一致,所述第一销轴孔包括设置在所述长板(11)顶部上的第一销轴顶孔(14)以及设置在所述长板(11)底部和所述短板(12)上的左右两个第一销轴底孔(15),所述第二销轴孔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侧板(2)顶部和底部上的第二销轴顶孔(21)和左右两个第二销轴底孔(22),所述第一销轴顶孔(14)与所述第二销轴顶孔(21)匹配安装,所述第一销轴底孔(15)与所述第二销轴底孔(22)匹配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辊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销轴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板(2)上的偏转定位孔(23),所述辊轮(3)安装在长板(11)和所述短板(12)之间且所述偏转定位孔(23)能够与所述第一销轴底孔(15)匹配以使所述侧板(2)相对所述辊轮支架(1)偏转所述预设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辊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为9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辊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板(11)与所述短板(12)底部相对弯曲,所述长板(11)与所述短板(12)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辊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轮(3)沿着轴向纵切面的轮廓为内凹形。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辊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轮(3)为尼龙辊轮。
10.一种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安装在起重机的变幅副臂前支架(101)的上主弦杆上以支撑起重机的变幅副臂后支架(102),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具有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辊轮装置(10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板(11)和所述侧板(2)分别设置在所述变幅副臂前支架(101)的上主弦杆上的外侧和内侧,在安装工况下,所述辊轮(3)能够可选择地在不同高度支撑所述变幅副臂后支架(102),所述变幅副臂后支架(102)通过所述辊轮(3)可相对所述变幅副臂前支架(101)运动;在运输工况下,所述辊轮(3)能够在所述辊轮支架(1)和所述侧板(2)之间的底部位置支撑所述变幅副臂后支架(102),所述变幅副臂后支架(102)至少通过所述辊轮支架(1)与所述变幅副臂前支架(101)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轮装置为4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变幅副臂前支架(101)上表面的主弦杆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变幅副臂后支架(102)的下主弦杆上的固定板(103),所述固定板(103)设有固定孔(104),在运输工况下,所述销轴(4)至少穿过所述长板(11)的第一销轴顶孔(14)和所述固定孔(104)将所述变幅副臂后支架(102)固定在所述变幅副臂前支架(101)上且所述辊轮(3)支撑所述变幅副臂后支架(102)。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104)为长圆孔。
15.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
CN201520276163.2U 2015-04-30 2015-04-30 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611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76163.2U CN204661183U (zh) 2015-04-30 2015-04-30 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76163.2U CN204661183U (zh) 2015-04-30 2015-04-30 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61183U true CN204661183U (zh) 2015-09-23

Family

ID=54131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76163.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61183U (zh) 2015-04-30 2015-04-30 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611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7025A (zh) * 2015-04-30 2015-08-05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7025A (zh) * 2015-04-30 2015-08-05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61183U (zh) 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CN104817025A (zh) 辊轮装置、一体化安装运输托架及起重机
CN103318791B (zh) 托绳张紧装置及具有其的起重机
CN214462660U (zh) 固定转塔及设有该固定转塔的作业机械
CN204434130U (zh) 塔式起重机起升机构维修吊
CN206872220U (zh) 电梯对重装置
CN105731239B (zh) 吊装设备装架的装置
CN207537029U (zh) 一种配重悬臂吊
KR102358526B1 (ko) 외팔보형 다목적 미니 갠트리 크레인
CN104692265A (zh) 腰绳结构
CN205170152U (zh) 十字承重梁
CN204625032U (zh) 腰绳结构
CN210163007U (zh) 用于隧道的可移动吊装架
CN220998968U (zh) 塔机小车以及塔式起重机
CN216583805U (zh) 用于超大直径盾构管片的专用吊具
CN221027114U (zh) 一种长度可灵活调节的重载型吊梁
CN111689413B (zh) 一种支撑座及起重机
CN208361687U (zh) 一种用于降低起吊高度的专用吊架
CN210594983U (zh) 轴承座支座、臂架、卷扬托绳辊的安装结构和起重机
CN214780091U (zh) 一种高速电梯对重导轨支架
CN114132851B (zh) 一种起重机臂架结构及履带起重机
CN220703075U (zh) 用于塔机移动平衡重的扁平式二级平衡梁结构
CN220234071U (zh) 一种电缆接头承托支架
CN220264918U (zh) 一种可调式搅拌车上装吊具及吊装系统
CN212151345U (zh) 一种起重机的支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012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