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32993U - 插头 - Google Patents

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32993U
CN204632993U CN201520121612.6U CN201520121612U CN204632993U CN 204632993 U CN204632993 U CN 204632993U CN 201520121612 U CN201520121612 U CN 201520121612U CN 204632993 U CN204632993 U CN 204632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pressure cover
internal frame
inserted sheet
inser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2161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峰
管振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2161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32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32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32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essure Vessels And Li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插头,能实现在注塑成型后露出插头壳体的插片长短符合安全规格要求、内部无气泡。所述插头包括:内架、插片及压力盖,其中,所述内架具有能供所述插片穿过的开口部,并具有被卡定部,所述压力盖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与所述内架的所述被卡定部卡合,所述插片具有插片主体和接线端,所述插片主体的宽度大于所述接线端的宽度,从而在所述插片主体与所述接线端的连接处形成肩部,在所述压力盖内形成有与所述插片的所述肩部抵接的挡块,在所述压力盖的壳体上具有排气孔。

Description

插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更具体来说涉及插头的内部结构。
背景技术
插头作为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部件,通过与插座配合来对使用插头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各种电子电气设备进行供电,因此,插头的品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电气设备是否能够正常使用,更关系到使用插头的电气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市场上贩售的插头大多数是注塑插头,现有的注塑插头包括内架、插片及电线,电线连接到插片的接线端。在内架上形成有供插片穿过的插孔,插片穿过插孔装配在内架上,从而形成半成品。接着,将这种半成品放入插头的制造模具中,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注塑成型。这样形成的插头具有稳固、安全的优点,但由于将半成品放入模具中进行注塑成型,因此,插头内部容易受到注塑压力的影响,使得插片在注塑过程中容易发生偏移,从而使经过注塑成型制造而成的插头的露出到插头外壳的插片的长短不符合安全规格要求,成品率低。
为了解决现有的注塑插头存在插片长度不符合安全规格要求的技术问题,例如,在中国专利CN202662872U中提出了一种带一体内架的插头,如图7所示,包括内架1、插入内架1的开口部的插片11及压力后盖2,在上述内架1的侧边缘处设置有卡合孔12,在上述压力后盖2上设置有用于与卡合孔12卡合的卡扣21。
上述中国专利CN202662872U公开的带一体内架的插头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露出插头外壳的插片的长短不符合安全规格要求的情况,但是由于在内架与压力后盖形成的空间内存在活动间隙,因此,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依然 会受到注塑压力的影响,使得插片向压力后盖的方向移动,从而形成长短插片,进而影响插头的品质并带来安全隐患。
另外,在上述带一体内架的插头中,由于增加了压力后盖2,因此,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高温、高压的注塑材料会进入内架1与压力后盖2间形成的空间内,并且因上述空间内存在的气体阻力的影响而无法快速地流过,从而使得最终冷却成型后的插头内存在气泡BB(如图8所示),进而影响插头的强度及导电性能并带来安全隐患。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因内架1与压力后盖2间形成的空间内的压力过大,而导致压力后盖2脱离内架1,进而无法对插片11进行定位。此时,依然存在露出插头外壳的插片的长短不符合安全规格要求这样的情况。
由于上述两种情况均严重影响了插头的品质,并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在注塑成型后露出插头壳体的插片长短符合安全规格要求、内部无气泡的插头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注塑成型后露出插头壳体的插片长短符合安全规格要求、内部无气泡的插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插头包括:内架、插片及压力盖,其中,上述内架具有能供上述插片穿过的开口部,并具有被卡定部,上述压力盖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与上述内架的上述被卡定部卡合,上述插片具有插片主体和接线端,上述插片主体的宽度大于上述接线端的宽度,从而在上述插片主体与上述接线端的连接处形成肩部,上述插头的特征是,在上述压力盖内形成有与上述插片的上述肩部抵接的挡块,在上述压力盖的壳体上具有排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插头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插头的基础上,上述挡块与上述肩部的抵接方向垂直于上述插片主体的宽度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插头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插头的基础上,上述插片的肩部具有相对于上述插片主体沿上述插片的宽度方向向 外设置的侧凸部,上述开口部具有台阶部和插片主体穿通孔,其中,上述台阶部以从上述内架的内侧朝向外侧凹陷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开口部的内周侧,并与上述插片的上述肩部的上述侧凸部抵接,上述插片主体穿过上述插片主体穿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插头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插头的基础上,在上述压力盖的后部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口,在上述压力盖的前部侧壁上设置有出料口,上述排气孔设置在上述压力盖的靠上述出料口一侧的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插头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插头的基础上,上述排气孔设置在上述压力盖的顶壁和/或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插头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插头的基础上,上述卡定部设置在从上述压力盖的侧壁向内侧凹陷的内凹面上,在上述压力盖的向内侧凹陷的内凹侧壁上设置有排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插头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插头的基础上,在上述内架的内侧面上形成有Y型隔墙。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插头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插头的基础上,在上述内架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包围上述插片主体的一部分的凸台,上述凸台的外周缘与上述插片主体穿通孔的周缘间的距离为2~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由于插头中的内架与压力盖卡合装配,因此,结构稳固、不易脱落。同时,由于电线定位在压力盖内,因此,不容易发生位移,从而能避免电线过度靠近插头外壳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由于插片的肩部的侧凸部压靠在内架的开口部的台阶部上,并且与设置在压力盖内部的挡块抵接,因此,不易因内架与压力盖的内部空间内的压力变化而偏移,也不会出现露出插头外壳的插片的长短不符合安全规格要求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由于在压力盖的顶壁和/或侧壁上设置排气孔,因此,原先在内架与压力盖的内部空间的空气被迅速向插头的前方推移并排出,使得注塑材料迅速地填满空间。这样,压力盖不会因内部空间的空气 压力过大而脱开,在注塑后的插头内也不会产生气泡,从而使得插头强度高、安全性能好。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头,通过设置Y字形的隔墙,并使分岔隔墙将三个开口部隔开,从而能增加插片间的爬电距离,增强绝缘性,另外,也能防止线路短路,安全性能好。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由于凸台的外周缘与开口部的插片主体穿通孔的周缘间的距离为2~4mm,因此,凸台的强度高,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反复插拔发生掰动也不会出现裂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插头的内架外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3A和图3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插头的压力盖的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3A是从插头的内架一侧观察压力盖的平面侧,图3B是从另一个视角对压力盖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插头中的内架和压力盖各自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插头中的内架与压力盖装配后的局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插头的压力盖的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图7是表示现有的插头的内架与压力盖各自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现有的经冷却成型后的插头内部存在气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1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插头1的内架20外侧表面的示意图。图3A和图3B是表示本 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插头1的压力盖30的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3A是从插头1的内架20一侧观察压力盖30的平面侧,图3B是从另一个视角对压力盖30进行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插头1中的内架20和压力盖30各自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插头1中的内架20与压力盖30装配后的局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1包括插头外壳10、内架20、压力盖30、电线40及插片50,其中,上述插片50插入上述内架20中,上述电线40设置在上述内架20与上述压力盖30之间,上述内架20与上述压力盖30装配后收纳在上述插头外壳10内,藉此,使插片50和电线40露出到插头外壳10的外部。
(内架20)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上述内架20的中心处设置有内架侧排料孔21(图2),并且在上述内架20的内侧面(靠压力盖30一侧的面)上,以内架侧排料孔21为中心呈近似“品”字形地凹陷设置有能供插片50穿过的三个开口部(图4中仅示出开口部22a、22c)。如图5所示,开口部22a、22b、22c具有台阶部22a1、22b1、22c1和插片主体穿通孔22a2、22b2、22c2。开口部22a、22b、22c的靠压力盖30一侧(即,台阶部22a1、22b1、22c1)的宽度大于远离压力盖30一侧(即,插片主体穿通孔22a2、22b2、22c2)的宽度。更具体来说,开口部22a、22b、22c的靠压力盖30一侧(台阶部22a1、22b1、22c1)的宽度尺寸大于后述插片50的肩部的宽度尺寸,开口部22a、22b、22c的远离压力盖30一侧(插片主体穿通孔22a2、22b2、22c2)的宽度尺寸例如与后述插片50的插片主体的宽度尺寸相当。
另外,如图4所示,在上述内架20的内侧面(靠压力盖30一侧的面)上,呈大致Y字形地形成有隔墙23,Y字形的隔墙23的三个分岔隔墙23a、23b、23c分别将三个上述开口部22a、22b、22c隔开。具体来说,分岔隔墙23a将开口部22c与开口部22b(图4中未图示)隔开,分岔隔墙23b将开口部22a与开口部22c隔开,分岔隔墙23c将开口部22a与开口部22b(图4中未图示)隔开。通过设置Y字形的隔墙,并使分岔隔墙23a、23b、 23c将三个开口部22a、22b、22c隔开,从而能增加插片50间的爬电距离,增强绝缘性。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上述内架20的外侧面(远离压力盖30一侧的面)上,以内架侧排料孔21为中心且与三个上述开口部22a、22b、22c对应地突出设置有三个凸台24a、24b、24c。上述开口部22a、22b、22c的插片主体穿通孔22a2、22b2、22c2穿通上述三个凸台24a、24b、24c的大致中央部位。也就是说,三个凸台24a、24b、24c以包围插片的插片主体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在内架20的外侧面上。另外,如图1所示,凸台24a、24b、24c的前端面与插头1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内架20设置有被卡定部25,该被卡定部25用于与设置于后述压力盖30的卡定部34(参照图3B)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被卡定部25例如具有卡合孔25a和卡合台阶面25b,左侧的被卡定部25的卡合台阶面25b设置在构成卡合孔25a的内周面的左侧,右侧的被卡定部25的卡合台阶面25b构成卡合孔25a的内周面的右侧。另外,如图2所示,卡合台阶面25b具有能够适于与后述压力盖30的卡定部卡合的宽度,且其高度位置低于内架20的外侧面,藉此,当后述压力盖30的卡定部卡合在卡合台阶面25b时,上述卡定部不会露出到内架的外侧面外,从而不会因注塑材料的流动而使卡定部与被卡定部25的卡合脱开。如图2所示,上述凸台24a、24b、24c的外周缘与上述开口部22a、22b、22c的上述插片主体穿通孔22a2、22b2、22c2的周缘间的距离L例如为2~4mm。
(压力盖30)
如图3A、图3B及图4所示,在上述压力盖30的前部侧壁(图3A中的左侧)上设置有出料口31,在上述压力盖30的后部侧壁(图3A中的右侧)上设置有进料口32。在上述压力盖30的靠上述出料口31一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排气孔33,该排气孔33用于在进行注塑成型时将内架20与压力盖30内的空气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孔33在上述压力盖30的顶壁上例如形成有两个。
如图3B、图4所示,在上述压力盖30的左右侧壁(图3A中的上下侧)上,以朝向压力盖30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内凹面30a,以与上述内凹面30a连续的方式朝向内架20突出设置有卡定部34,该卡定部34与上述内架20的被卡定部25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部34例如是卡扣,该卡扣卡在内架20的卡合台阶面25b上。另外,上述卡定部34的前端位于比上述压力盖30的下表面更靠上述内架20一侧,以便与上述内架20的被卡定部25卡合。
如图3A、图3B所示,在上述压力盖内的、与上述内架20的开口部22a、22b、22c(或插片50的肩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三个挡块35a、35b、35c,该挡块35a、35b、35c与后述的插片50各自的肩部抵接。
如图4所示,在上述压力盖30的向内侧凹陷的内凹侧面30b(图3B、图4)上设置有排气口36。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排气口36与形成在压力盖30的顶壁的例如两个排气孔33同样地,均用于在进行注塑成型时将内架20与压力盖30内的空气排出,但由于排气口36与排气孔33的设置位置不同,因此,能使插头内部的空气从各个方向更好地排出。
(插片50)
如图4、图5所示,上述插片50具有插片主体51a、51b、51c和接线端52a、52b、52c,其中,上述插片主体51a能够插入上述内架20的开口部22a中,上述接线端52a与电线40连接。
如图5所示,上述插片主体51a、51b、51c的宽度大于上述接线端52a、52b、52c的宽度,藉此,在上述插片主体51a、51b、51c与上述接线端52a、52b、52c的连接处形成有肩部53a、53b、53c。另外,上述肩部53a、53b、53c具有相对于上述插片主体51a、51b、51c沿上述插片50的宽度方向向外设置的侧凸部53a1、53b1、53c1,因此,如图5所示,肩部53a、53b、53c的宽度尺寸大于插片主体51a、51b、51c的宽度尺寸。另外,肩部53a、53b、53c的宽度尺寸与开口部22a、22b、22c的靠压力盖30一侧的宽度尺寸相当,或是比开口部22a、22b、22c的靠压力盖30一侧的宽度尺寸稍小,但比开口部22a、22b、22c的远离压力盖30一侧的宽度尺寸大,藉此,侧 凸部53a1、53b1、53c1压靠在开口部22的台阶部22a1、22b1、22c1上。
另外,在将上述内架20与上述压力盖30装配时,压力盖30内的挡块35a、35b、35c与对应的插片50的肩部53a、53b、53c抵接,并且上述挡块35a、35b、35c与上述肩部53a、53b、53c的抵接方向垂直于上述插片主体51a、51b、51c的宽度方向,藉此,使得在装配后的插头1中,插片50不会因插头内部的注塑压力的影响而在注塑过程中发生偏移。
(注塑步骤)
以下,对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1的结构进行注塑成型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将内架20、插片50(电线40)、压力盖30组合成的半成品放置在模具上。模具具有顶针等按压件,用于将压力盖30的盖体顶住,以防压力盖30因内部压力过大而脱开。
接着,将注塑材料从进料口32注入内架20与压力盖30间的空间。由于压力盖30上设置有排气孔33和排气口36,因此,能使原先在该空间内的空气快速排出到外部,以防止因空气未完全排出但注塑材料已冷却而在插头内部形成气泡。
然后,注塑材料会从位于压力盖30的前部侧壁的出料口31、形成于内架20的内架侧排料孔21、形成于压力盖30的顶壁的排气孔33以及形成于压力盖30的内凹侧面30b的排气口36溢出到空间外部。
(实施方式2)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插头100的压力盖130的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0与实施方式1的插头1间的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排气孔133设置在压力盖130的侧壁上。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更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力盖130的侧壁(左侧壁和/或右侧壁)上形成有排气孔133,该排气孔133用于在进行注塑成型时将内架 20与压力盖130内的空气排出。另外,为了能使原先在内架20与压力盖130间的空间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排气孔133设置在压力盖130的侧壁的、更靠前部侧壁一侧的位置处。
(其它变形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除了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技术方案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中,对排气孔33、133在压力盖30、130的顶壁或侧壁上设置两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排气孔也可以同时设置在压力盖的顶壁和侧壁上,另外,排气孔的数量不局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是三个以上。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中,对具有三个插片50、三个开口部22a、22b、22c的插头1(即所谓的“三眼插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适用于具有两个插片、两个开口部的插头(即所谓的“两眼插头”)、或是具有四个插片、四个开口的插头(即所谓的“四眼插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如图2所示,对左侧的被卡定部25的卡合台阶面25b设置在构成卡合孔25a的内周面的左侧,右侧的被卡定部25的卡合台阶面25b设置在构成卡合孔25a的内周面的右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只要将卡合台阶面25设置在构成卡合孔25a的内周面的一侧即可,例如,也可以将图2中的左侧的被卡定部的卡合台阶面设置在构成卡合孔的内周面的右侧,将图2中的右侧的被卡定部的卡合台阶面设置在构成卡合孔的内周面的左侧,另外,还可以分别设置在构成卡合孔的内周面的上侧或下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如图2所示,对卡合台阶面25b的高度位置低于内架20的外侧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卡合台阶面的高度位置也可以与内架的外侧面齐平。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卡定部34是卡扣,被卡定部25具有卡 合孔25a和卡合台阶面25b,卡扣卡在内架20的卡合台阶面25b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弹性片与卡槽的结构、卡钩与凹槽的结构、凸部与凹部的结构等,只要能实现使卡定部与被卡定部的卡合,则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结构。

Claims (8)

1.一种插头,包括:内架、插片及压力盖,其中:
所述内架具有能供所述插片穿过的开口部,并具有被卡定部;
所述压力盖具有卡定部,所述卡定部与所述内架的所述被卡定部卡合;
所述插片具有插片主体和接线端,所述插片主体的宽度大于所述接线端的宽度,从而在所述插片主体与所述接线端的连接处形成肩部,
所述插头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力盖内形成有与所述插片的所述肩部抵接的挡块,
在所述压力盖的壳体上具有排气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块与所述肩部的抵接方向垂直于所述插片主体的宽度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片的所述肩部具有相对于所述插片主体沿所述插片的宽度方向向外设置的侧凸部,
所述开口部具有台阶部和插片主体穿通孔,其中:
所述台阶部以从所述内架的内侧朝向外侧凹陷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内周侧,并与所述插片的所述肩部的所述侧凸部抵接;
所述插片主体穿过所述插片主体穿通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力盖的后部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口,
在所述压力盖的前部侧壁上设置有出料口,
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压力盖的靠所述出料口一侧的位置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压力盖的顶壁和/或侧壁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设置在从所述压力盖的侧壁向内侧凹陷的内凹面上,
在所述压力盖的向内侧凹陷的内凹侧壁上设置有排气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架的内侧面上形成有Y型隔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架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包围所述插片主体的一部分的凸台,
所述凸台的外周缘与所述插片主体穿通孔的周缘间的距离为2~4mm。
CN201520121612.6U 2015-03-02 2015-03-02 插头 Active CN204632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21612.6U CN204632993U (zh) 2015-03-02 2015-03-02 插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21612.6U CN204632993U (zh) 2015-03-02 2015-03-02 插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32993U true CN204632993U (zh) 2015-09-09

Family

ID=54051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21612.6U Active CN204632993U (zh) 2015-03-02 2015-03-02 插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329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8455B (zh) 插座连接器
US985338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nsulative member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KR101712702B1 (ko) 전자장치 케이스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897403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379493B2 (en) Ferrite core built-in connector
JP4742877B2 (ja) 樹脂成形品の成形構造
CN105813412B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9112299B2 (en) Waterproof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20140134868A1 (en) Connector unit
JP5397338B2 (ja) 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KR101617531B1 (ko) 전자장치 케이스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992711B2 (ja) コネクタ
JP2013016388A (ja)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810828A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CN204632993U (zh) 插头
JP5716707B2 (ja) コネクタ
EP2234222A1 (en) Shield connecto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2014175365A (ja) 基板ケース
JP2017152093A (ja) 端子台
CN206211204U (zh) 安装板及开关插座
CN102598451A (zh) 连接器和电接线箱
TWM447009U (zh) 防水連接器及其電子裝置
CN107379397B (zh) 天线隔断条的成型工艺及电子设备
CN107836064A (zh) 具有改进的通过注塑成型的可制造性的插头
JP6135496B2 (ja) インサート成形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Ding Feng

Inventor after: Guan Zhenbin

Inventor before: Ding Feng

Inventor before: Guan Zhenbi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