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32450U - 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632450U CN204632450U CN201520236044.4U CN201520236044U CN204632450U CN 204632450 U CN204632450 U CN 204632450U CN 201520236044 U CN201520236044 U CN 201520236044U CN 204632450 U CN204632450 U CN 2046324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 copper wire
- expanding reach
- fresh air
- wind gathe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And Refinement Of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包括风嘴本体、进风孔以及两个出风孔,在风嘴本体内部开设有内径沿风向递减的圆锥形的聚风腔体,进风孔内的气流正面投射至所述聚风腔体的上部内壁,在两个进风孔的中部转动设置有调节圈,在出风孔的内壁上固定有螺旋突起。两个进风孔中的气流通过扩大段A、平直段以及扩大段B的流向改变,即气流在进风孔内实现连续的加速、匀速以及减速运动,并通过扩大段A与扩大段B的倾斜内壁的不断反射,最终形成一股流速稳定的气流由扩大段B末端喷出,减小聚风腔体内壁上局部受力不均匀而导致气流出现小股的旋流的几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绞线加工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
背景技术
在铜丝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铜丝在受到牵引拉伸,扭曲卷绕时,其内部会产生应力,并且局部会发硬甚至氧化,因此此种粗制品无法进一步加工成铜软绞线,因而必须对铜绞线进行退火处理,一般的处理方式为将氮气作为保护气体,在退火炉内进行退火处理,先从退火炉中抽取空气形成负压达到一定程度后充入氮气,并在炉内形成压力,加热到300摄氏度左右时保温一端时间,然后开炉自然冷却。然而经过此种退火处理,铜绞线的内应力和预应力得到了很好的消除,软化后的铜绞线即可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处理,且在退火过程中有了氮气的保护,铜绞线不会发生氧化反应。退火后,针对铜丝的余温还需进行冷却水冷却,以避免铜丝的氧化。传统退火冷却水采用的是自来水质和自然冷却沉淀,但是此类方法对铜丝表面的光洁度和保质期都有较大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快速清除铜丝上残留的水分以及余温,提高铜丝的光洁度并降低水中自带不良因素对铜丝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包括风嘴本体、开设在风嘴本体端部的进风孔以及两个设在风嘴本体另一端部的出风孔,在所述风嘴本体内部开设有内径沿风向递减的圆锥形的聚风腔体,在两个所述进风孔的中部转动设置有调节圈,且所述调节圈与聚风腔体、出风孔同轴,在所述出风孔的内壁上固定有螺旋突起;所述进风孔由位于中部的平直段以及内径向两端部递增的扩大段A、扩大段B构成,在聚风腔体的中部安装有截面为椭圆形的折流块,且由扩大段B喷射的气流正对所述折流块的外壁。本实用新型在铜丝经冷却水处理后针对铜丝上残留物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在铜丝的出线端套设有风嘴本体,即铜丝贯穿依次贯穿出风孔、聚风腔体以及调节圈,直接向两个进风孔内注入快速移动的气流,气流在进入聚风腔体后沿铜丝运动的反方向移动,且随着聚风腔体内径的递减气流速度快速增加,直至气流运动至出气孔处,在出气孔内壁上设置有螺旋突起,即原来保持轴向运动的气流经过螺旋突起的改向形成旋流,即该旋流沿铜丝的外壁且完整地包裹铜丝的外壁与铜丝做相对运动,快速且彻底地将铜丝上残留的水分以及铜丝本身自带的不良因素对铜丝的影响消除,进而达到提高铜丝表面光洁度的目的;
其中,以聚风腔体的中点为界,将聚风腔体分为大直径端和小直径端,且在大直径端和小直径端的结合处设置有挡流块,使得两个进风孔中的气流通过扩大段A、平直段以及扩大段B的流向改变,即气流在进风孔内实现连续的加速、匀速以及减速运动,并通过扩大段A与扩大段B的倾斜内壁的不断反射,最终形成一股流速稳定的气流由扩大段B末端喷出,减小聚风腔体内壁上局部受力不均匀而导致气流出现小股的旋流的几率;喷出的气流在挡流板上表面发生碰撞反射后在聚风腔体的中心轴线处汇聚,进而形成速度更快、清理效果更好的气柱,而非沿着聚风腔体内壁逐渐移动至出风孔的层状气流,避免层状气流对进风孔内的螺旋突起的剧烈冲击,提高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所述调节圈内壁上间隔设置多个截面为半圆形的橡胶块,在聚风腔体的内壁顶端安装有限位块,且在限位块的两侧固定有弹簧,所述调节圈的外缘设置有与限位块相配合的延伸部。当铜丝在冷却牵引时,铜丝时常会发生径向的跳动,即不断与风嘴本体内部发生接触,进行形成磨损,本实用新型在调节圈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橡胶块,并且调节圈能在风嘴本体上自由转动,即当铜丝与调节圈发生接触碰撞时,橡胶块可将碰撞产生的作用应力缓冲消除,并且在缓冲过程中逐渐减小的作用应力会带动调节圈转动以回复铜丝之前的被牵引状态;并且在聚风腔体的内壁顶端设置限位块,且在调节圈的外缘安装有与限位块相互配合的延伸部,当调节圈移动一定的距离后,延伸部与弹簧接触以阻挡延伸部继续移动,进而减小调节圈因惯性不断运动对铜丝造成影响。
所述延伸部与限位块沿风嘴本体的轴线对称设置。作为优选,将延伸部与限位块的初始位置设置成沿风嘴本体的轴线对称,即调节圈可沿其轴心进行180度的自由旋转,通过二分之一调节圈自动运行调节,可完全将铜丝因径向跳动而与调节圈内壁发生的碰撞影响消除,进而保证铜丝稳定的被牵引移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以聚风腔体的中点为界,将聚风腔体分为大直径端和小直径端,且在大直径端和小直径端的结合处设置有挡流块,使得两个进风孔中的气流通过扩大段A、平直段以及扩大段B的流向改变,即气流在进风孔内实现连续的加速、匀速以及减速运动,并通过扩大段A与扩大段B的倾斜内壁的不断反射,最终形成一股流速稳定的气流由扩大段B末端喷出,减小聚风腔体内壁上局部受力不均匀而导致气流出现小股的旋流的几率;喷出的气流在挡流板上表面发生碰撞反射后在聚风腔体的中心轴线处汇聚,进而形成速度更快、清理效果更好的气柱,而非沿着聚风腔体内壁逐渐移动至出风孔的层状气流,避免层状气流对进风孔内的螺旋突起的剧烈冲击,提高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当铜丝与调节圈发生接触碰撞时,橡胶块可将碰撞产生的作用应力缓冲消除,并且在缓冲过程中逐渐减小的作用应力会带动调节圈转动以回复铜丝之前的被牵引状态;并且在聚风腔体的内壁顶端设置限位块,且在调节圈的外缘安装有与限位块相互配合的延伸部,当调节圈移动一定的距离后,延伸部与弹簧接触以阻挡延伸部继续移动,进而减小调节圈因惯性不断运动对铜丝造成影响;
3、本实用新型将延伸部与限位块的初始位置设置成沿风嘴本体的轴线对称,即调节圈可沿其轴心进行180度的自由旋转,通过二分之一调节圈自动运行调节,可完全将铜丝因径向跳动而与调节圈内壁发生的碰撞影响消除,进而保证铜丝稳定的被牵引移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进风孔、2-风嘴本体、3-聚风腔体、4-出风孔、5-螺旋突起、6-限位块、7-调节圈、8-延伸部、9-铜丝、10-橡胶块、11-弹簧、12-扩大段A、13-平直段、14-扩大段B、15-折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风嘴本体2、开设在风嘴本体2端部的进风孔1以及两个设在风嘴本体2另一端部的出风孔4,在所述风嘴本体2内部开设有内径沿风向递减的圆锥形的聚风腔体3,在两个所述进风孔1的中部转动设置有调节圈7,且所述调节圈7与聚风腔体3、出风孔4同轴,在所述出风孔4的内壁上固定有螺旋突起5;所述进风孔1由位于中部的平直段13以及内径向两端部递增的扩大段A12、扩大段B14构成,在聚风腔体3的中部安装有截面为椭圆形的折流块15,且由扩大段B14喷射的气流正对所述折流块15的外壁。
本实用新型在铜丝9经冷却水处理后针对铜丝9上残留物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在铜丝9的出线端套设有风嘴本体2,即铜丝9贯穿依次贯穿出风孔4、聚风腔体3以及调节圈7,直接向两个进风孔1内注入快速移动的气流,气流在进入聚风腔体3后沿铜丝9运动的反方向移动,且随着聚风腔体3内径的递减气流速度快速增加,直至气流运动至出气孔处,在出气孔内壁上设置有螺旋突起5,即原来保持轴向运动的气流经过螺旋突起5的改向形成旋流,即该旋流沿铜丝9的外壁且完整地包裹铜丝9的外壁与铜丝9做相对运动,快速且彻底地将铜丝9上残留的水分以及铜丝9本身自带的不良因素对铜丝9的影响消除,进而达到提高铜丝9表面光洁度的目的;其中,以聚风腔体的中点为界,将聚风腔体3分为大直径端和小直径端,且在大直径端和小直径端的结合处设置有挡流块15,使得两个进风孔中的气流通过扩大段A12、平直段13以及扩大段B14的流向改变,即气流在进风孔1内实现连续的加速、匀速以及减速运动,并通过扩大段A12与扩大段B13的倾斜内壁的不断反射,最终形成一股流速稳定的气流由扩大段B13末端喷出,减小聚风腔体3内壁上局部受力不均匀而导致气流出现小股的旋流的几率;喷出的气流在挡流板15上表面碰撞反射后在聚风腔体3的中心轴线处汇聚,进而形成速度更快、清理效果更好的气柱,而非沿着聚风腔体3内壁逐渐移动至出风孔4的层状气流,避免层状气流对进风孔1内的螺旋突起5的剧烈冲击,提高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当铜丝9在冷却牵引时,铜丝9时常会发生径向的跳动,即不断与风嘴本体2内部发生接触,进行形成磨损,本实用新型在调节圈7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橡胶块10,并且调节圈7能在风嘴本体2上自由转动,即当铜丝9与调节圈7发生接触碰撞时,橡胶块10可将碰撞产生的作用应力缓冲消除,并且在缓冲过程中逐渐减小的作用应力会带动调节圈7转动以回复铜丝9之前的被牵引状态;并且在聚风腔体3的内壁顶端设置限位块6,且在调节圈7的外缘安装有与限位块6相互配合的延伸部8,当调节圈7移动一定的距离后,延伸部8与弹簧11接触以阻挡延伸部8继续移动,进而减小调节圈7因惯性不断运动对铜丝9造成影响。
作为优选,将延伸部8与限位块6的初始位置设置成沿风嘴本体2的轴线对称,即调节圈7可沿其轴心进行180度的自由旋转,通过二分之一调节圈7自动运行调节,可完全将铜丝9因径向跳动而与调节圈7内壁发生的碰撞影响消除,进而保证铜丝9稳定的被牵引移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包括风嘴本体(2)、开设在风嘴本体(2)端部的进风孔(1)以及两个设在风嘴本体(2)另一端部的出风孔(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嘴本体(2)内部开设有内径沿风向递减的圆锥形的聚风腔体(3),在两个所述进风孔(1)的中部转动设置有调节圈(7),且所述调节圈(7)与聚风腔体(3)、出风孔(4)同轴,在所述出风孔(4)的内壁上固定有螺旋突起(5);所述进风孔(1)由位于中部的平直段(13)以及内径向两端部递增的扩大段A(12)、扩大段B(14)构成,在聚风腔体(3)的中部安装有截面为椭圆形的折流块(15),且由扩大段B(14)喷射的气流正对所述折流块(15)的外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圈(7)内壁上间隔设置多个截面为半圆形的橡胶块(10),在聚风腔体(3)的内壁顶端安装有限位块(6),且在限位块(6)的两侧固定有弹簧(12),所述调节圈(7)的外缘设置有与限位块(6)相配合的延伸部(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8)与限位块(6)沿风嘴本体(2)的轴线对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36044.4U CN204632450U (zh) | 2015-04-20 | 2015-04-20 | 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36044.4U CN204632450U (zh) | 2015-04-20 | 2015-04-20 | 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632450U true CN204632450U (zh) | 2015-09-09 |
Family
ID=54051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236044.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32450U (zh) | 2015-04-20 | 2015-04-20 | 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63245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82222A (zh) * | 2015-04-20 | 2015-09-02 | 四川星达铜业有限公司 | 一种铜线冷却吹风装置 |
CN116815375A (zh) * | 2023-08-28 | 2023-09-29 | 常州虹纬纺织有限公司 | 一种竹节纱生产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2015
- 2015-04-20 CN CN201520236044.4U patent/CN204632450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82222A (zh) * | 2015-04-20 | 2015-09-02 | 四川星达铜业有限公司 | 一种铜线冷却吹风装置 |
CN116815375A (zh) * | 2023-08-28 | 2023-09-29 | 常州虹纬纺织有限公司 | 一种竹节纱生产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CN116815375B (zh) * | 2023-08-28 | 2023-11-24 | 常州虹纬纺织有限公司 | 一种竹节纱生产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632450U (zh) | 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吹风器 | |
CN204632468U (zh) | 一种铜绞线退火除水装置 | |
CN104880050A (zh) | 用于铜丝退火后的风干除水器 | |
CN104882222A (zh) | 一种铜线冷却吹风装置 | |
CN204625715U (zh) | 用于铜线的水处理辅助装置 | |
CN204625716U (zh) | 一种软水处理冷却风嘴 | |
CN208423085U (zh) | 一种防止锂离子电池极耳褶皱的卷绕装置 | |
CN204620910U (zh) | 一种双零线过线系统 | |
CN104878184B (zh) | 一种用于铜丝冷却的喷风嘴 | |
CN104878183A (zh) | 一种用于铜丝水处理后的风管 | |
CN216097021U (zh) | 一种极片激光切割辊压一体化设备 | |
JP5332371B2 (ja) | 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軸受装置 | |
CN104874702A (zh) | 双零线快速过线器 | |
CN204625686U (zh) | 双绞线冷却系统 | |
CN208472156U (zh) | 渗碳钢制薄壁圆锥轴承外圈二次淬火模具 | |
CN204503376U (zh) | 一种螺旋喷嘴及螺旋喷气装置 | |
CN114769339B (zh) | 一种高温合金丝冷加工延伸用冷拔机 | |
CN107230833B (zh) | 具有减阻降噪功能的自适应汽车天线 | |
CN206457524U (zh) | 一种无隔圈圆锥渗碳轴承外圈淬火用模具 | |
CN207127220U (zh) | 具有排气结构的轮毂模具 | |
CN101480849A (zh) | 抗风雨振双螺旋线hdpe缆索护套管的制造方法 | |
CN104846158A (zh) | 一种铜线退火冷却系统 | |
CN108911494B (zh) | 钢化冷却装置和玻璃钢化系统 | |
CN205576212U (zh) | 一种铜线退火冷却后干燥装置 | |
JP2002347080A (ja) | 遠心ファンの成形型および成形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114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