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22832U -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22832U
CN204622832U CN201520050051.5U CN201520050051U CN204622832U CN 204622832 U CN204622832 U CN 204622832U CN 201520050051 U CN201520050051 U CN 201520050051U CN 204622832 U CN204622832 U CN 2046228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ink
outlet port
negative pressure
test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5005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达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05005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228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22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228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包括:出墨口、墨水腔、负压腔和检测部件,其特征是,还包括检测腔,所述检测部件位于所述检测腔的腔壁上;所述负压腔与所述墨水腔和所述检测腔相连通,所述检测腔与所述负压腔和所述出墨口相连通;在墨水流动方向上,所述负压腔位于所述墨水腔的下游端且位于所述检测腔的上游端,所述检测腔位于所述出墨口的上游端。可以保证,墨盒内部墨水残留量达到最小的同时防止待机滴墨。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喷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有时会使用海绵来控制内部负压。
目前行业内现有的结构是,出墨口直接连接海绵腔,使用棱镜检测墨盒内部墨水量。当棱镜处墨水消耗完时棱镜提示墨水量少,并将芯片信息改写,墨盒继续打印一定量或直接达到寿命,不能继续使用,提示更换新的墨盒。但是,此种结构当芯片提示墨尽后海绵腔中仍然残留大量的墨水。
为了减小海绵腔中残留的墨水量,出现了另一种结构,将出墨口和棱镜设置在墨水腔的腔壁上,棱镜检测墨盒内部墨水量。当棱镜处墨量消耗完时棱镜提示墨水量少,此时,海绵腔中的墨水残留量达到了最小,并将芯片信息改写,墨盒继续打印一定量或直接达到寿命,不能继续使用,提示更换新的墨盒。但是,棱镜和出墨口均设置在墨水腔的腔壁上,墨水腔的容积大,且为了提升墨盒内部的储墨量而需要增大墨水腔的容积。墨水腔的容积增大后,剩余墨水聚积在墨水腔,会导致墨盒在非使用状态下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者振动而产生待机滴墨的情况。
图1为现有技术的墨盒结构示意图。墨盒1包括:出墨口11、海绵腔12、墨水腔13、棱镜14、芯片15。出墨口11直接与海绵腔12连通,棱镜14设置在墨水腔13的腔壁上。当棱镜14处的墨水消耗完时棱镜14提示墨水量少,并将芯片15信息改写,墨盒1继续打印一定量或直接达到寿命,不能继续使用,提示更换新的墨盒1。但是,此种结构剩余墨水最终会汇集在海绵腔中,当提示墨尽后,海绵腔中仍然残留大量的墨水。造成墨水的浪费及环境污染。
为了减小海绵腔中残留的墨水量,出现了图2所示的结构。墨盒2包括:出墨口21、海绵腔22、墨水腔23、棱镜24、芯片25。出墨口21与棱镜24设置在墨水腔23的腔壁上,出墨口21直接与墨水腔23连通。当棱镜24处的墨水消耗完时棱镜24提示墨水量少,并将芯片25信息改写,墨盒2继续打印一定量或直接达到寿命,不能继续使用,提示更换新的墨盒2。但是,此种结构棱镜24和出墨口21均设置在墨水腔23的腔壁上,墨水腔23的容积大,且为了提升墨盒2内部的储墨量而需要增大墨水腔23的容积,墨水腔23的容积大,剩余墨水聚积在墨水腔23,会导致墨盒2在非使用状态下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者振动而产生待机滴墨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以解决现有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内部墨水残留量大和在非使用状态下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者振动而产生待机滴墨的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包括:出墨口、墨水腔、负压腔和检测部件,其特征是,还包括检测腔,所述检测部件位于所述检测腔的腔壁上;所述负压腔与所述墨水腔和所述检测腔相连通,所述检测腔与所述负压腔和所述出墨口相连通;在墨水流动方向上,所述负压腔位于所述墨水腔的下游端且位于所述检测腔的上游端,所述检测腔位于所述出墨口的上游端。
所述出墨口位于出墨口平面上,设垂直于所述出墨口平面的方向为X轴方向,且所述出墨口指向所述墨盒内部的方向为+X轴方向;垂直于X轴且平行于所述出墨口平面的方向为Y轴方向,且+X轴在XY平面沿顺时针方向上旋转90°后的方向为+Y方向;其中,所述负压腔和所述检测腔位于所述墨水腔的+Y轴方向,所述检测腔位于所述负压腔的+Y轴方向,所述检测腔位于所述出墨口的+Y轴方向和+X轴方向。
所述墨水腔位于所述出墨口的+X轴方向,且所述检测腔远离所述出墨口。
所述负压腔位于所述出墨口的+X轴方向。
所述检测腔与所述出墨口通过连通通道连通,在所述墨盒使用时,所述连通通道位于所述检测腔的下游端且位于所述出墨口的上游端。
所述墨水腔与所述负压腔通过设置在腔壁上的第一连通孔连通,所述负压腔与所述检测腔通过设置在腔壁上的第二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的上表面在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上表面的+X轴方向上。
所述第一连通孔是位于腔壁上的多个孔且位于X轴方向不同位置上。所述墨水腔的容积不小于所述负压腔和所述检测腔容积的总和。
所述负压腔的容积大于所述检测腔的容积。
所述墨盒还包括:导气孔和上盖,所述负压腔与所述导气孔连通,所述导气孔包括:导入孔、空气通道、内孔。所述空气通道是位于所述上盖上表面的迂回蜿蜒的凹部或所述上盖内部的通道。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增加了检测腔,墨盒内部的墨水流经路径的顺序为:墨水腔、负压腔、检测腔、连通通道、出墨口;保证了墨水腔内的墨水优先消耗完毕,检测腔内的墨水后消耗。因此,可以保证,最终负压腔中的墨水残留量最小,墨盒内部的残墨量达到最小,提升检测部件的检测精度。解决了现有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内部墨水残留量大的技术问题和墨盒在非使用状态下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者振动而产生待机滴墨的的技术问题。
其次,检测腔远离出墨口,检测腔与出墨口通过连通通道连通,墨水从检测腔到出墨口处需要经过连通通道,减小了出墨口处的压力,减小出墨口处与墨水直接接触的面积,减小与出墨口直接接触的墨水量,可以更好的防止待机滴墨的情况。
再其次,负压腔和检测腔位于墨水腔的+Y轴方向,检测腔位于负压腔的+Y轴方向,负压腔位于出墨口的+X轴方向,可以缩短连通通道的长度,进一步减小残墨量,提升检测部件的检测精度。
进一步,负压腔与导气孔连通,可以防止墨盒在非使用时,墨水从导气孔中渗漏的情况。所述第一连通孔的上表面在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上表面的+X轴方向上,可以保证从导气孔进来的空气比起检测腔来优先进入墨水腔,从而保证墨水腔中的墨水优先被消耗。
再进一步,第一连通孔是位于腔壁上的多个孔且位于X轴方向不同位置上,此种结构在墨水腔中墨水量较少时防止空气混入墨水中,防止空气随墨水进入打印机中,提升打印质量。再次,墨水腔的容积不小于负压腔和检测腔容积的总和。墨水腔的容积大,可以增大墨盒内部的储墨量,负压腔的容积小可以减小负压腔内的残墨量,检测腔的容积小可以防止待机滴墨。综合以上情况,墨水腔的容积大于或等于负压腔和检测腔的容积之和,减小残墨量的同时增大储墨量、防止待机滴墨。负压腔的容积大于检测腔的容积,可以更好的防止待机滴墨情况。
最后,空气通道是位于上盖上表面的迂回蜿蜒的凹部或上盖内部的通道,可以防止墨盒在非使用时,墨水从导气孔中渗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墨盒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种现有技术墨盒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墨盒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墨水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墨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给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是:
一种墨盒包括:出墨口、墨水腔、负压腔、检测腔、检测部件;检测部件位于检测腔的腔壁上;负压腔与墨水腔和检测腔相连通,检测腔与负压腔和出墨口相连通;在墨水流动方向上,负压腔位于墨水腔的下游端且位于检测腔的上游端,检测腔位于出墨口的上游端。
其次,出墨口位于出墨口平面上,设垂直于出墨口平面的方向为X轴方向,且出墨口指向墨盒内部的方向为+X轴方向;垂直于X轴且平行于出墨口平面的方向为Y轴方向,且+X轴在XY平面沿顺时针方向上旋转90°后的方向为+Y方向;其中,负压腔和检测腔位于墨水腔的+Y轴方向,检测腔位于负压腔的+Y轴方向,检测腔位于出墨口的+Y轴方向和+X轴方向,墨水腔位于出墨口的+X轴方向,且检测腔远离出墨口。
再其次,负压腔位于出墨口的+X轴方向。
进一步,检测腔与出墨口通过连通通道连通;在墨盒使用时,墨水流动方向上,连通通道位于检测腔的下游端且位于出墨口的上游端。
再进一步,负压腔与导气孔连通,第一连通孔的上表面在第二连通孔的上表面的+X轴方向上;第一连通孔是位于腔壁上的多个孔且位于X轴方向不同位置上。
再次,墨水腔的容积不小于负压腔和检测腔容积的总和,负压腔的容积大于检测腔的容积。
最后,空气通道是位于上盖上表面的迂回蜿蜒的凹部或上盖内部的通道。
以下仅以“喷墨打印机用墨盒”为例进行方案说明。
下面仅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图3为实施例一的墨盒结构图。如图3所示,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3包括:出墨口31、负压腔32、墨水腔33、检测腔36、检测部件34、芯片35、导气孔37。出墨口31将墨盒3内部的墨水提供到打印机的打印头上,出墨口31位于出墨口平面311上。设垂直于出墨口平面311的方向为X轴方向,且出墨口31指向墨盒3内部的方向为+X轴方向;垂直于X轴且平行于出墨口平面311的方向为Y轴方向,且+X轴在XY平面沿顺时针方向上旋转90°后的方向为+Y方向。负压腔32、墨水腔33、检测腔36均可以存储墨水。负压腔32用于稳定控制墨盒3内部的负压,已达到墨盒3向打印机稳定供墨的效果,本实施例中,负压腔32使用具有毛细力作用的海绵来控制负压。墨水腔33与负压腔32通过设置在腔壁上的第一连通孔331连通,负压腔32与检测腔36通过设置在腔壁上的第二连通孔361连通。检测腔36通过连通通道362与出墨口31连通。检测部件34可以检测所处位置的墨水量,本实施例中,检测部件34为棱镜。检测部件34位于检测腔36的腔壁上,优选的,为了使检测部件34更精准的检测检测腔36内的墨水量,检测部件34位于检测腔36的-X轴方向的腔壁上。负压腔32与墨水腔33和检测腔36连通,检测腔36与负压腔32与出墨口31连通。负压腔32和检测腔36位于墨水腔33的+Y轴方向,检测腔36位于负压腔32的+Y轴方向。采用了此种结构后,保证了墨水腔33内的墨水优先消耗完毕,检测腔36内的墨水后消耗。因此,当检测部件34检测到墨水量少时,负压腔32中的墨水量已经比较少,同时,墨盒3内部的墨水量也比较少。可以保证最终负压腔32中的墨水残留量最小,墨盒3内部的残墨量达到最小,提升检测部件34的检测精度,且可以保证墨盒3在非使用状态下不会出现因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振动而引起待机滴墨的情况。
墨水腔33位于出墨口31的+X轴方向,检测腔36位于出墨口31的+Y轴方向和+X轴方向,检测腔36远离出墨口31,检测腔36与出墨口31通过连通通道362连通,墨水从检测腔36到出墨口31处需要经过连通通道362,减少了出墨口31处的压力,减少与出墨口31直接接触的墨水量,可以更好的防止待机滴墨的情况。
第一连通孔331的上表面在第二连通孔361的上表面的+X轴方向上。如此可以保证从导气孔37进来的空气比起检测腔36来更优先进入墨水腔33,从而保证墨水腔33中的墨水优先被消耗。
设墨水腔33的容积为V1,负压腔32的容积为V2,检测腔36的容积为V3,优选的,三者的关系为V1≥(V2+V3),且V1>V2>V3。墨水腔33的容积大,可以增大墨盒3内部的储墨量而不会造成残墨量增大或者待机滴墨;负压腔32的容积与检测腔36的容积较小,可以减小残墨量和防止待机滴墨;负压腔32的容积大于检测腔36的容积,可以更好的防止待机滴墨。因此,采用此种结构后,可以减小残墨量的同时增大储墨量、防止待机滴墨。
墨盒3的导气孔37与负压腔32连通,导气孔37可以使外部空气进入到墨盒3内部。导气孔37位于负压腔32的腔壁上,直接与负压腔32连通,可以防止在不使用墨盒3时墨水经导气孔37渗漏到墨盒外部。
图4为实施例一的墨水流动路径图。如图4所示,墨水流动路径的顺序为:墨水腔33→第一连通孔331→负压腔32→第二连通孔361→检测腔36→连通通道362→出墨口31。导气孔37位于负压腔32的腔壁上,检测部件34位于检测腔36的腔壁上。在墨盒3使用时,墨水流动方向上,墨水腔33位于负压腔32的上游端,负压腔32位于墨水腔33的下游端且位于检测腔36的上游端,检测腔36位于负压腔32的下游端且位于出墨口31和连通通道362的上游端,连通通道362位于检测腔36的下游端且位于出墨口31的上游端。
实施例二:
图5为实施例二的墨盒结构图。如图5所示,位于上盖38上的导气孔37包括:导入孔371、空气通道372、内孔373。导入孔371与外部空气连通,内孔373与负压腔连通,空气通道372连通导入孔371与内孔373。本实施例中,会有一个薄膜覆盖空气通道372,和内孔373。空气通道372是位于上盖38上表面的迂回蜿蜒的凹部或上盖38内部的通道。外部空气进入墨盒3内部依次经过通过导入孔371→空气通道372→内孔373→墨盒3内部。此种结构可以更好的防止在不使用墨盒3时墨水经导气孔37渗漏到墨盒外部。
检测腔36位于出墨口31的+Y轴方向和+X轴方向,负压腔32位于出墨口31的+X轴方向。此种结构,缩短了连通通道362的长度,因此可以减小检测部件34检测出墨量少后墨盒3内部的剩余墨水量,从而减小墨盒3内部的残墨量,可以更精确的提升检测部件34的检测精度。
第一连通孔331、331’有多个孔组成,位于腔壁上,且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即第一连通孔331、331’是位于腔壁上的多个孔且位于X轴方向不同位置上。如图5所示,第一连通孔的331’在第一连通孔331的+X轴方向上。当墨水腔33中的墨水较多时,墨水可以从第一连通孔331、331’进入负压腔。当墨水腔33中墨水较少时,墨水从第一连通孔331进入负压腔,空气经第一连通孔331’进入墨水腔33以维持墨水腔33内的压力平衡。此种结构,可以防止空气混入墨水中,防止空气随墨水进入打印机中,提升打印质量。
其余部分同实施例一,在此处不做重复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包括:出墨口、墨水腔、负压腔和检测部件,其特征是,还包括检测腔,所述检测部件位于所述检测腔的腔壁上;所述负压腔与所述墨水腔和所述检测腔相连通,所述检测腔与所述负压腔和所述出墨口相连通;在墨水流动方向上,所述负压腔位于所述墨水腔的下游端且位于所述检测腔的上游端,所述检测腔位于所述出墨口的上游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所述出墨口位于出墨口平面上,设垂直于所述出墨口平面的方向为X轴方向,且所述出墨口指向所述墨盒内部的方向为+X轴方向;垂直于X轴且平行于所述出墨口平面的方向为Y轴方向,且+X轴在XY平面沿顺时针方向上旋转90°后的方向为+Y方向;所述负压腔和所述检测腔位于所述墨水腔的+Y轴方向,所述检测腔位于所述负压腔的+Y轴方向,所述检测腔位于所述出墨口的+Y轴方向和+X轴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水腔位于所述出墨口的+X轴方向,,且所述检测腔远离所述出墨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所述负压腔位于所述出墨口的+X轴方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所述检测腔与所述出墨口通过连通通道连通,在墨水流动方向上,所述连通通道位于所述检测腔的下游端且位于所述出墨口的上游端。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墨盒,其特征是,所述墨水腔与所述负压腔通过设置在腔壁上的第一连通孔连通,所述负压腔与所述检测腔通过设置在腔壁上的第二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的上表面在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上表面的+X轴方向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通孔是位于腔壁上的多个孔且位于X轴方向不同位置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所述墨水腔的容积不小于所述负压腔和所述检测腔容积的总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所述负压腔的容积大于所述检测腔的容积。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墨盒,其特征是,所述墨盒还包括:导气孔和上盖,所述负压腔与所述导气孔连通,所述导气孔包括:导入孔、空气通道、内孔;所述空气通道是位于所述上盖上表面的迂回蜿蜒的凹部或所述上盖内部的通道。
CN201520050051.5U 2015-01-23 2015-01-23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 Active CN2046228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50051.5U CN204622832U (zh) 2015-01-23 2015-01-23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50051.5U CN204622832U (zh) 2015-01-23 2015-01-23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22832U true CN204622832U (zh) 2015-09-09

Family

ID=54041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50051.5U Active CN204622832U (zh) 2015-01-23 2015-01-23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228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9515A (zh) * 2015-11-06 2016-05-11 胡振华 智能型电饭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9515A (zh) * 2015-11-06 2016-05-11 胡振华 智能型电饭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32188B1 (ko) 잉크젯 모듈
CN103963475B (zh) 一种多级供墨系统
DE602005006621D1 (de) Tintenzirkulationssystem für das tintenstrahldrucken
CA2616990A1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generation control device
CN204622832U (zh)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
KR20140075118A (ko) 잉크 순환 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잉크젯 프린터
CN201070874Y (zh) 喷墨打印机墨盒
CN102343720A (zh) 一种喷墨打印机负压系统的自动检测方法
CN201816274U (zh)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连续供墨系统
CN208148820U (zh) 带液位检测的墨盒
CN104044349B (zh) 带有墨水粘度自适应喷码打印机及其自适应方法
CN107443918B (zh) 液体盒补充液体的方法以及液体盒
CN106142871B (zh) 检测墨水余量的方法、墨水余量检测机构、供墨系统和喷墨打印机
CN203401814U (zh) 一种再生墨盒
CN204801245U (zh) 墨水余量检测机构、供墨系统和喷墨打印机
CN106739523A (zh) 多功能供墨装置
CN206426676U (zh) 一种新型的dod喷头循环供墨供墨系统
CN204095298U (zh) 一种新型墨水盒
CN203957536U (zh) 一种打印机用墨盒
CN204936509U (zh) 一种喷墨打印机供墨装置及喷墨打印机系统
CN101774300A (zh) 无海绵墨盒
CN204398534U (zh)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103895358A (zh) 打印机墨盒
CN110370809B (zh) 防漏结构及喷墨打印防漏系统
CN103481667B (zh) 一种打印机墨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