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榨油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家用榨油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倾斜放置的榨油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些单螺旋立式榨油机的出油孔或出油缝设置于榨套上,这种结构需要在榨套上套接有一个集油盘,收集榨出的油脂,集油盘中的油脂再流入接油容器中。例如图5A和图5B所示的榨油机的榨杆2′、榨套3′和集油盘4′,榨杆2′设于榨套3′内,油料在榨杆2′的旋转驱动下被挤压出油,油从榨套3′上的出油孔6′或出油缝(未示出)中排出,流入集油盘4′中。由于榨杆2′和榨套3′立式放置,因此集油盘4′需要形成有集油的凹槽结构和使油排出的导流出口结构,因此集油盘4′的结构较复杂,这增加了集油盘的成本。现有的单螺旋立式榨油机一般驱动机构设置于榨套下部,榨油机排出的渣不能顺利排出,需要排渣装置。这种结构使得榨油机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单螺旋立式榨油机结构复杂并且导致的成本较高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榨油机,包括榨杆、榨套和驱动机构,所述榨杆设置于所述榨套中,所述榨杆和所述榨套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于所述榨油机的外壳中。
所述榨套或所述榨杆的输送段设置有出油孔或出油缝;所述榨套和所述榨杆压榨段侧壁密闭或者开微孔或微缝。
所述榨套的外表面还设置有对压榨出的油脂导流的挡油装置。
所述挡油装置是设置于所述榨套外表面的凸起或片结构。
所述榨套和所述挡油装置是一体形成的。
所述榨杆的输送段设置有出油孔或出油缝;所述榨套和所述榨杆压榨段侧壁密闭或者开微孔或微缝。
所述榨杆和所述榨套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是大于0度、小于90度。
所述榨杆和所述榨套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是大于20度、小于90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榨杆和榨套倾斜放置压榨出油油脂可以依靠自身重力流入接油容器中,因而可以简化套出油立式榨油机的集油盘,只需在出油孔下方设置挡油装置,例如榨套外的凸起、套接的挡油片即可;榨套倾斜放置,驱动机构不位于排渣端的垂直下方,排出的渣也可以靠重力掉入接渣容器中,无需排渣机构;在通过榨杆出油、驱动机构不设置于出渣端(例如进料端)的情况下,接油容器和接渣容器可以并列简化了接油、接渣容器的设计、制作。因而,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相对于现有技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的主要部件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的榨套和挡油装置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的榨套和挡油装置的主视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的榨套和挡油装置的剖视图;
图5A是现有的榨杆、榨套和集油盘的示意图;
图5B是现有的榨杆、榨套和集油盘的分解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设置于进料端的榨油机的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设置于进料端的榨油机的剖视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的进料口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料口的剖视图;
图7C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的进料口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D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的进料口的又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E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的进料口的又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A是现有榨杆出油的榨油机的剖视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杆出油的榨油机的示意图;以及
图8C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杆出油的榨油机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进料斗、2,2′榨杆、3,3′榨套、4,4′挡油装置、5,5′电机、6,6′出油孔、7,7′接油容器、8,8′接渣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上、下等用语,仅为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本实用新型中“出渣”是指料渣从榨膛中排出;“排渣”是指料渣从榨油机中排出到接渣容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榨油机10包括进料斗1、榨杆2、榨套3、挡油装置4、驱动机构、接油容器7和接渣容器8。
榨杆2可转动地组装于榨套3内,榨杆2和榨套3倾斜放置于外壳内,榨套3间和榨杆2配合的封闭内腔形成榨膛。榨套3、榨杆2和进料斗1配合的开放空间形成进料段,榨套3与榨杆2配合的封闭内腔形成上部分的输送带和下部分的压榨段。输送段承接入料口的油料,输送和预压油料,此段内油料在压榨时不熔融;从压榨时开始熔融起到出渣端为压榨段,用于压榨油料以产出油脂,榨套3和榨杆2的压榨段密闭或不开出油孔或出油缝。驱动机构包括电机5,电机5通过传动杆与榨杆2连接,以驱动榨杆2旋转。电机5可以沿榨杆2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榨杆2和榨套3的下方。出油孔6设置于榨套3的输送段。压榨段榨杆2和榨套3均不开孔。油脂通过出油孔6流入挡油装置4中,最后进入接油容器7中。
榨油机工作时,位于机体上方的进料斗1中的油料,由进料口进入榨套3的进料端,电机5通过传动杆带动榨杆2旋转,榨杆2推动油料不断由进料端推至出渣端方向,越接近出渣端,榨套3和榨杆2之间的间隙越小,以此对油料产生压榨作用,油料中的油脂被榨出。榨膛内的油脂不断累积,当达到出料孔6处时通过出油孔6流入挡油装置4,然后沿挡油装置4流入到接油容器7中。
榨油机10中榨杆2和榨套3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在大于0度、小于90度之间,优选大于20度、小于90度。
本实施例的榨油机10由于榨杆2和榨套3倾斜设置,出油孔6开设于输送段,油脂在榨膛中向上移动,也就是说榨膛油脂的出油方向有垂直向上方向的移动分量与油料在榨油机中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榨膛中的塑性变形油料组成滤油体在压力作用下对榨膛中的油脂起到过滤作用,并且此时油中的油渣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这显著降低了出油中的油渣含量;在进入挡油装置时,出油孔或出油缝再次对油过滤,因此本发明的榨油机能够有效地实现油和料渣的分离油。由于榨杆2和榨套3倾斜设置,从出油孔6流入到挡油装置4的油脂可以依靠自身重力流入接油容器7中,因此挡油装置4可以是引导流出的油脂流入接油容器7中的简单结构而不需要像现有集油盘一样具有凹槽和导流出口的机构。本实施例中的挡油装置4可以是能引导油脂流入接油容器7中的任何结构,例如如图4A、图4B和图4C所示,在榨套3外设置的凸起,或者是其他结构例如挡油片等结构。本实施的挡油装置由于没有凹槽,避免了油脂存留在挡油装置4中。当然现有的具有凹槽和导流出口的集油盘同样也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榨油机10。本实施例的挡油装置4可以是与榨套3一体形成的。
本实施例的榨油机10由于榨杆2和榨套3倾斜设置,电机5沿榨杆2和榨套3的轴向设置于榨杆2和榨套3的下方,因此电机5相对于水平面也是倾斜放置,电机5不位于榨套3的出渣端的垂直下方,榨油机10排出的渣也可以靠重力掉入接渣容器8中,无需排渣机构。
当然电机5也可以沿榨杆2和榨套3的轴向穿出进料斗1设置于榨杆2和榨套3的上方,如图6A和图6B所示。由于驱动机构不设置于榨杆2和榨套3的下方,可以将接油容器7和接渣容器并列放置,简化了接油、接渣容器的设计、制作。
本实施例的榨油机10,进料口可以是榨套3的入料口可以是进料斗形成于榨套侧壁形成入料口(如图7A和图7B所示),也可是是榨套3位于进料斗1底端(如图7C和7D所示)形成,也可以榨套3伸入进料斗1内形成(如图7E所示)。
以上实施例以出油孔6设置于榨套3上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同样适用于榨杆上设置出油孔的榨油机、或者出油机构是出油缝的榨油机。如图8B和8C所示,出油孔6设置于榨杆2的输送段,榨膛内油脂的出油方向有垂直向上方向的移动分量与油料在榨油机中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榨膛中的塑性变形油料组成滤油体在压力作用下对榨膛中的油脂起到过滤作用,并且此时油中的油渣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这显著降低了油脂中的油渣含量;榨膛内的油脂从出油孔6流入榨杆内部,然后流入接油容器7内,渣依靠自身重力可以垂直落入接渣容器8内而不需要排渣机构。而现有榨杆出油的榨油机若不需要排渣机构,接油容器7′需要套接在接渣容器8′中,如图8A所示,这种设计,结构复杂,成本相对较高。而本实施例中榨杆2和榨套3倾斜放置即不需要排渣机构,接油容器7和接渣容器8也不需要套接,接油容器7和接渣容器8并列设置即可实现接油和接渣,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
以上实施例以驱动机构驱动榨杆2旋转榨油为例,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同样适用于驱动机构驱动榨套3旋转榨油的榨油机。
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在出渣端设置有粉碎机构,该榨油机还具有磨粉功能。若该榨油机具有磨粉功能,在料渣到接渣容器之间可以设置光电对射管,用于检测料渣的排出状况。当在3-5分钟内持续无料渣排出时,可以判断为榨膛内无料,可以自动停机。由于本机的料渣在磨粉后,是间歇排出,若此时光电对射管被持续遮挡,可以判断为接渣容器料渣溢出,可以自动报警并停机。
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还可以具有物联网功能,可以统计压榨油料的种类和数量,在输入家庭人口构成的情况下,可以提醒使用者用油是否健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订购油料。
本实用新型的榨油机的显示部件还可以是大屏幕、具有触摸功能的。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