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78219U -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用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用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78219U
CN204578219U CN201390000844.5U CN201390000844U CN204578219U CN 204578219 U CN204578219 U CN 204578219U CN 201390000844 U CN201390000844 U CN 201390000844U CN 204578219 U CN204578219 U CN 2045782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power
side terminal
circuit
transmiss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900008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博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782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7821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5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40Testing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nd Detecting Electric Fault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测定装置(10)具备耦合模拟电路(11)、受电电路(12)、特性测定部(13)。耦合模拟电路(11)具有第1送电侧端子(Pt1)、第2送电侧端子(Pt2)、第1受电侧端子(Pr1)、以及第2受电侧端子(Pr2)。在第1送电侧端子(Pt1)与第1受电侧送电端子(Pr1)之间连接电容器(113),在第1送电侧端子(Pt1)与第2送电侧端子(Pt2)之间连接电容器(111),在第1受电侧端子(Pr1)与第2受电侧端子(Pr2)之间连接电容器(112)。在第1、第2送电侧端子(Pt1,Pt2)连接测定对象的送电模块(910)。在第1、第2受电侧端子(Pr1,Pr2)连接受电电路(12)以及特性测定部(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测定电路。

Description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用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不对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进行接线来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传输电力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磁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被大量实用化。磁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在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分别具备线圈。磁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通过使送电侧线圈与受电侧线圈进行磁场耦合,来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传输电力。
但是,在这种磁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中,产生送电侧线圈与受电侧线圈的位置偏差所引起的传输特性劣化、线圈形状的制约、线圈的发热、金属异物所引起的感应加热等问题。
对此,如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示,对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进行了各种设计。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在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分别具备耦合电极。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对送电侧耦合电极与受电侧耦合电极进行电场耦合,即,由送电侧耦合电极和受电侧耦合电极形成电容器,经由该电容器来传输高频高电压信号,由此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传输电力。
这种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作为基本构成由图8的结构构成。
图8是表示一般的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基本构成的图。一般的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具备送电装置90、受电装置80。
送电装置90具备送电模块910、送电侧有源电极920、以及送电侧无源电极930。在送电模块910连接有送电侧有源电极920和送电侧无源电极930。在送电模块910连接有未图示的电源。
受电装置80具备受电模块810、受电侧有源电极820、以及受电侧无源电极830。在受电模块810连接有未图示的负载。
在从送电装置90发送电力的情况下,受电装置80相对于送电装置90配置成受电侧有源电极820与送电侧有源电极920对置、且受电侧无源电极830与送电侧无源电极930对置。
通过像这样将受电装置80配置于送电装置90,从而由受电侧有源电极820和送电侧有源电极920构成有源侧的耦合电容(电容器),由受电侧无源电极830和送电侧无源电极930构成无源侧的耦合电容(电容器)。经由该耦合电容,来供给高电压的交流电流,由此实现从送电装置90向受电装置80的电力传输。
而且,受电装置80相对于送电装置90以图9所示那样的构造而设置。图9是表示将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受电装置设置于送电装置的形态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送电装置90具备台座构件91和背面构件92。台座构件91由从背面构件92的主面向正面方向突出的形状构成。在该台座构件91突出所形成的空间,载置具有平板且长方体形状的框体81的受电装置80。更具体来说,例如,在送电装置90的背面构件92设置送电侧有源电极和送电侧无源电极。在受电装置80,将受电侧有源电极和受电侧无源电极设置于受电装置80。然后,将这种具备受电侧有源电极和受电侧无源电极的受电装置80载置于送电装置90,使得有源电极彼此对置且无源电极彼此对置,如此便如上述那样形成了耦合电容,实现了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表2009-5310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9-8952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存在如下所示的课题。
图10是现有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系统的框图。在现有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受电模块的测定系统中,即使在进行组装为送电装置90 之前的送电模块910的产品检查(特性测定)的情况下,也需要如图10所示那样与符合实际设备(real apparatuses)的构成要素进行接线。
具体来说,在测定对象(检查对象)的送电模块910以外,作为检查装置侧,准备了送电侧有源电极920、送电侧无源电极930、受电模块810、受电侧有源电极820、以及受电侧无源电极830。进而,对受电模块810等连接了测定设备70。这在进行受电模块810的检查(特性测定)的情况下也同样,在受电模块810的检查时也需要与符合实际设备的构成要素进行接线。
但是,在这种检查方法(特性测定方法)中,每次测定都必须将送电模块910、受电模块810与实际设备同样地连接。因此,测定变得繁杂,特性测定系统变得大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并且准确地进行送电装置的送电模块、受电装置的受电模块的特性测定以及检查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涉及进行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以无线方式进行电力传输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特性测定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具有如下特征。测定电路具备:连接于送电电路侧的一对第1送电侧端子以及第2送电侧端子;和连接于受电电路侧的一对第1受电侧端子以及第2受电侧端子。测定电路具备连接于第1送电侧端子与第1受电侧端子之间,对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耦合状态进行模拟的串联电容器。
在该构成中,仅通过在第1、第2送电侧端子连接测定对象的送电模块,并在第1、第2受电侧端子连接受电电路(部分的电路模块)和特性测定部,来模拟地再现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电场耦合状态。此外,仅通过在第1、第2受电侧端子连接测定对象的受电模块,并在第1、第2送电侧端子连接送电电路(部分的电路模块)和特性测定部,来模拟地再现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电场耦合状态。由此,即使不形成实际的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配置状态、即基于无线的配置状态(电容耦合状态),也能够准确地进行特性测定。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优选具备如下构 成。测定电路具备连接在第1送电侧端子与第2送电侧端子之间的第1并联电容器、和连接在第1受电侧端子与第2受电侧端子之间的第2并联电容器的至少一方。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中,优选具备串联连接于串联电容器的电阻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中,优选具备连接在第2送电侧端子与第2受电侧端子之间的第2串联电容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中,也可以为如下构成。测定电路具备连接在第1送电侧端子与第2受电侧端子之间的第1附加电容器、和连接在第2送电侧端子与第1受电侧端子之间的第2附加电容器的至少一方。
通过这些构成,能够更加高精度地再现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电场耦合状态。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如下构成。测定装置具备: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测定电路;连接于第1受电侧端子以及第2受电侧端子的检查用受电电路;对测定对象的送电模块的特性进行测定的特性测定部;能够将送电模块连接于第1送电侧端子的第1送电布线;和能够将送电模块连接于第2送电侧端子的第2送电布线。
在该构成中,即使不形成实际的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配置状态、即基于无线的配置状态(电容耦合状态),也能够可靠并且准确地测定送电模块的特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如下构成。测定装置具备: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测定电路;连接于第1送电侧端子以及第2送电侧端子的检查用送电电路;对测定对象的受电模块的特性进行测定的特性测定部;能够将受电模块连接于第1受电侧端子和特性测定部的第1受电布线;和能够将受电模块连接于第2受电侧端子和特性测定部的第2受电布线。
在该构成中,即使不形成实际的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配置状态、即基于无线的配置状态(电容耦合状态),也能够可靠并且准确地测定受电模块的特性。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容易并且准确地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用的送电模块、受电模块的特性测定以及检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的框图。
图2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测定装置中的送电模块910观察耦合模拟电路11侧(第1、第2送电侧端子Pt1、Pt2侧)而得到的阻抗特性、和从实际设备中的送电模块观察受电侧而得到的阻抗特性的曲线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的框图。
图4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测定装置中的送电模块910观察耦合模拟电路11A侧(第1、第2送电侧端子Pt1、Pt2侧)而得到的阻抗特性、和从实际设备中的送电模块观察受电侧而得到的阻抗特性的曲线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的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耦合模拟电路)的电路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耦合模拟电路)的电路图。
图8是表示一般的电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基本构成的图。
图9是表示将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受电装置设置于送电装置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现有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的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的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进行送电装置的送电模块的特性测定的测定装置的方式。
测定装置10具备耦合模拟电路11、受电电路12、特性测定部13。耦合模拟电路1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测定电路”。
耦合模拟电路11是模拟地再现实际设备的受电模块和实际设备的送电模块的配置状态(电容耦合状态)的电路。耦合模拟电路11具有第1送电侧端子Pt1、第2送电侧端子Pt2、第1受电侧端子Pr1、以及第2受电侧端子Pr2。另外,这些第1、第2送电侧端子Pt1、Pt2、第1、第2受电侧端子Pr1、Pr2既可以是实际的电极焊盘,也可以是针对它们所连接的电路的连接布线的中途的特定位置。
在第1送电侧端子Pt1与第1受电侧送电端子Pr1之间,连接有电容器113。电容器11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串联电容器”。
在第1送电侧端子Pt1与第2送电侧端子Pt2之间,连接有电容器111。电容器11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并联电容器”。
在第1受电侧端子Pr1与第2受电侧端子Pr2之间,连接有电容器112。电容器11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并联电容器”。
通过这种构成,耦合模拟电路11实现针对符合实际设备方式的耦合电容产生部的等效电路,所述实际设备由包含作为测定对象的送电模块910的送电装置和包含受电电路12的受电装置形成。具体来说,耦合模拟电路11通过适当设定电容器111、112、113的电容C1、C2、C3,来再现实际设备的耦合电容产生部的等效电路常数。
受电电路12包含与实际设备的受电模块同样的电路。例如,在将实际设备的受电模块配置在受电装置的设备的框体内的情况下,使用仅将受电模块的电路部分抽出的电路等。另外,受电电路12既可以包含实际设备的受电模块和与实际设备的负载相当的电路,也可以另外准备与实际设备的负载相当的电路,并连接于受电电路12。此外,受电电路12也可以是对实际设备的受电模块进行了模拟的电路。
受电电路12与耦合模拟电路11的第1受电侧端子Pr1和第2受电侧端子Pr2连接。该连接样式基于实际设备的受电模块与受电侧有源电极以 及受电侧无源电极的连接样式。不过,不像实际那样处于基于电容耦合的无线的配置状态,而是直接连接。
特性测定部13连接于送电模块910的输入部、耦合模拟电路11的第1送电侧端子Pt1、第2送电侧端子Pt2、第1受电侧端子Pr1、第2受电侧端子Pr2、受电电路12的输出部。特性测定部13测定对送电模块910、受电电路12的输入/输出电压、输入/输出电流等电气特性。此外,特性测定部13根据该电气特性来对效率等电源的各种特性进行测定。此外,特性测定部13对耦合模拟电路11的送电AC(交流)的电压(第1、第2送电侧端子Pt1、Pt2间的电压)及频率、和受电AC(交流)的电压(第1、第2受电侧端子Pr1、Pr2间的电压)及频率进行测定。
在耦合模拟电路11的第1送电侧端子Pt1连接有第1送电布线151的一端。第1送电侧布线151的另一端由能够与测定对象的送电模块910连接的形状构成。在耦合模拟电路11的第2送电侧端子Pt2连接有第2送电布线152的一端。第2送电侧布线152的另一端由能够与测定对象的送电模块910连接的形状构成。第1送电侧布线151以及第2送电侧布线152基于实际设备的送电模块和送电侧有源电极以及送电侧无源电极的连接样式。不过,不像实际那样处于基于电容耦合的无线的配置状态而是直接连接。
在特性测定部13连接有控制用布线153的一端。控制用布线153的另一端由能够与测定对象的送电模块910连接的形状构成。控制用布线153的另一端在测定时与送电模块910的控制电路连接。
图2是表示从第1实施方式的测定装置中的送电模块910观察耦合模拟电路11侧(第1、第2送电侧端子Pt1、Pt2侧)而得到的阻抗特性、和从无线连接的实际设备中的送电模块观察受电侧而得到的阻抗特性的曲线图。在图2中,横轴是频率,纵轴是阻抗Z。
如图2所示,通过适当设定耦合模拟电路11的电容器111、112、113的电容C1、C2、C3,能够实现与无线连接的实际设备的阻抗特性大体一致的阻抗特性。
像这样,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即使不采用与实际设备同样的基于无线的连接构成,也能够可靠并且准确(高精度)地进行无线电力传 输系统中的送电装置的送电模块的特性测定。而且,通过采用这种构成,即使不设置与实际设备的方式相同的测定装置,也能够以简单的构成且小型地构成测定装置。进而,能够减轻测定工序的作业负荷。
另外,该测定通过如下工序来进行。首先,准备测定装置10。接着,将测定装置10的第1、第2送电侧布线151、152连接于送电模块910的输出部,将控制用布线153连接于送电模块910的控制电路,将第1、第2送电侧测定用布线154、155连接于送电模块910的输入部。此外,在送电模块910连接未图示的电源。
接着,通过特性测定部13经由控制用布线153向发送模块910发送控制信号,进行电源接通/断开(ON/OFF)的控制。根据该控制内容,从送电模块910发送电力。所发送的电力经由耦合模拟电路11由受电电路12进行受电。此时,由于耦合模拟电路11为上述的构成,因此在受电电路12中能够以与实际设备的方式大致相同的受电方式来接收电力。
特性测定部13对送电模块910、耦合模拟电路11、受电电路12的电气特性进行测定。特性测定部13基于电气特性的测定结果,进行送电模块910的检查。然后,将通过检查判断为合格品的送电模块910安装于送电装置90的框体,由此制造了送电装置90。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进行说明。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的框图。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装置10A的耦合模拟电路11A(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测定电路”)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测定装置10不同。因此,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测定装置10不同的部位具体进行说明。
耦合模拟电路11A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模拟电路11追加了电阻器1140。电阻器1140与电容器113串联连接。此时,电阻器1140的一端连接于电容器111与第1送电侧端子Pt1的连接点,电阻器1140的另一端连接于电容器113。另外,电阻114也可以连接于电容器113的第1受电侧端子Pr1侧。
图4是表示从第2实施方式的测定装置中的送电模块910的升压变压 器(未图示)的一次侧观察耦合模拟电路11A侧(第1、第2送电侧端子Pt1、Pt2侧)而得到的阻抗特性、和从无线连接的实际设备中的送电模块观察受电侧而得到的阻抗特性的曲线图。在图4中,横轴是频率,纵轴是阻抗Z。
如图4所示,通过适当调整耦合模拟电路11A的电容器111、112、113的电容C1、C2、C3、并且适当设定电阻器1140的电阻值R1,从而能够实现与无线连接的实际设备的阻抗特性更准确地一致的阻抗特性。可以认为这是由于能够通过电阻器1140的电阻值R1来模拟在实际设备的方式下产生的非接触的耦合状态下的损耗。
像这样,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可靠并且更加准确(高精度)地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送电装置的送电模块的特性测定。
接着,参照附图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进行说明。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的框图。
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针对测定装置示出了送电模块的特性测定,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进行受电装置的受电模块的特性测定的测定装置的方式。因此,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位具体进行说明。
测定装置10B具备耦合模拟电路11、特性测定部13、送电电路14。
送电电路14包含与实际设备的送电模块同样的电路。例如,在将实际设备的送电模块配置于送电装置的框体内的情况下,使用仅将送电模块的电路部分抽出的电路等。另外,送电电路14既可以包含实际设备的送电模块和与电源相当的电路,也可以另外准备电源,并与送电电路14连接。此外,送电电路14也可以是对实际设备的送电模块进行了模拟的电路。
送电电路14与耦合模拟电路11的第1送电侧端子Pt1和第2送电侧端子Pt2连接。该连接样式基于实际设备的送电模块与送电侧有源电极以及送电侧无源电极的连接样式。不过,不像实际那样处于基于电容耦合的无线的配置状态而是直接连接。
特性测定部13与送电电路14的输入部、耦合模拟电路11的第1送电侧端子Pt1、第2送电侧端子Pt2、第1受电侧端子Pr1、第2受电侧端 子Pr2连接。此外,特性测定部13构成为经由第1、第2受电侧测定用布线163、164,与测定对象的受电模块810的输出部连接。此外,将控制用布线153连接于送电模块14。此外,第1受电侧端子Pr1以及第2受电侧端子Pr2构成为经由第1、第2受电侧布线161、162与测定对象的受电模块810的输入部连接。第1受电侧布线161以及第2受电侧布线162基于实际设备的受电模块和受电侧有源电极以及受电侧无源电极的连接样式。不过,不像实际那样处于基于电容耦合的无线的配置状态而是直接连接。
像这样,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即使不使用与实际设备同样的基于无线的连接构成,也能够可靠并且准确(高精度)地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受电装置的受电模块的特性测定。
另外,该测定通过如下工序来进行。首先,准备测定装置10B。接着,将测定装置10B的第1、第2受电侧布线161、162连接于受电模块810的输入部,将第1、第2受电侧测定用布线163、164连接于受电模块810的输出部。此外,在送电电路14连接未图示的电源。
接着,通过特性测定部13经由控制用布线153向送电电路14发送控制信号,进行电源接通/断开的控制。根据该控制内容,从送电电路14发送电力。所发送的电力经由耦合模拟电路11由受电模块810进行受电。此时,由于耦合模拟电路11为上述的构成,因此在受电模块810中能够以与实际设备的方式大致相同的受电方式来接收电力。
特性测定部13对受电模块810、送电电路14、耦合模拟电路11的电气特性进行测定。特性测定部13基于电气特性的测定结果,进行受电模块810的检查。然后,将通过检查判断为合格品的受电模块810安装于受电装置80的框体,由此制造了受电装置8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耦合模拟电路11A。
接着,参照附图对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进行说明。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耦合模拟电路)的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耦合模拟电路11C替换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所示的耦合模拟电路11、11A来利用,作为测定装置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相同。
耦合模拟电路11C对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耦合模拟电路11追加了电容器114。电容器11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串联电容器”。
电容器114串联连接于第2送电侧端子Pt2与第2受电侧端子Pr2之间。此时,电容器114连接于第2送电侧端子Pt2与电容器111的连接点、和第2受电侧端子Pr2与电容器112的连接点之间。
通过这种构成,耦合模拟电路11C通过适当设定电容器111、112、113、114的电容C1、C2、C3、C4,来再现实际设备的耦合电容的产生部的等效电路常数。
而且,通过采用这种构成,能够更加高精度地再现耦合电容。由此,能够更加高精度地进行特性测定。
另外,也可以对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追加第2实施方式所示那种电阻器,通过该构成,能够实现更高精度的特性测定。
接着,参照附图对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进行说明。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耦合模拟电路)的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耦合模拟电路11D替换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耦合模拟电路11、11A、11C来利用,作为测定装置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相同。
耦合模拟电路11D相对于第4实施方式所示的耦合模拟电路11C追加了电容器115、116。电容器115、11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第2附加电容器”。
电容器115连接于第1送电侧端子Pt1与电容器111的连接点、和第2受电侧端子Pr2与电容器112的连接点之间。电容器116连接于第2送电侧端子Pt2与电容器111的连接点、和第1受电侧端子Pr1与电容器112的连接点之间。
通过这种构成,耦合模拟电路11D通过适当设定电容器111-116的电容C1-C6,来再现实际设备的耦合电容的产生部的等效电路常数。
而且,通过采用这种构成,能够更高精度地再现耦合电容。即,在送电侧有源电极与受电侧无源电极之间产生的耦合电容、以及在受电侧有源电极与送电侧无源电极之间产生的耦合电容也能够再现。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特性测定。
另外,也可以对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追加第2实施方式所示那种电阻器,通过该构成,能够实现更高精度的特性测定。
此外,作为追加电阻器的位置,也可以串联连接于电容器111、112、113、114、115、116的任意一者。
进而,也可以对所有的电容器111、112、113、114、115、116分别串联连接电阻器,通过该构成,能够实现更高精度的特性测定。
另外,虽然在耦合模拟电路11、11A、11C、11D中,配置了第1并联电容器、第2并联电容器等,但只要至少设置与本实用新型的“串联电容器”相当的电容器113,则能够模拟地再现实际设备的受电模块和实际设备的送电模块的配置状态(电容耦合状态)。不过,为了高精度的特性测定以及检查,优选除了“串联电容器”之外,进一步设置第1并联电容器、第2并联电容器、第2串联电容器、第1附加电容器、第2附加电容器。
符号说明
10、10A、10B:测定装置,
11、11A、11C、11D:耦合模拟电路(测定电路),
12:受电电路, 
13:特性测定部,
14:送电电路, 
111:电容器(第1并联电容器),
112:电容器(第2并联电容器),
113:电容器(串联电容器),
114:电容器(第2串联电容器),
115、116:电容器(第1附加电容器,第2附加电容器),
151:第1送电侧布线, 
152:第2送电侧布线, 
153:控制用布线,
154:第1送电侧测定用布线,
155:第2送电侧测定用布线,
161:第1受电侧布线, 
162:第2受电侧布线, 
163:第1受电侧测定用布线,
164:第2受电侧测定用布线,
80:受电装置, 
81:框体,
810:受电模块, 
820:受电侧有源电极,
830:受电侧无源电极,
90:送电装置, 
91:台座构件, 
92:背面构件, 
910:送电模块, 
920:送电侧有源电极,
930:送电侧无源电极。

Claims (9)

1.一种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其进行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通过无线方式进行电力传输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特性测定,具备:
连接于送电电路侧的一对第1送电侧端子以及第2送电侧端子;
连接于受电电路侧的一对第1受电侧端子以及第2受电侧端子;和
连接在所述第1送电侧端子与所述第1受电侧端子之间,对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的耦合状态进行模拟的串联电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其中,
具备连接在所述第1送电侧端子与所述第2送电侧端子之间的第1并联电容器和连接在所述第1受电侧端子与所述第2受电侧端子之间的第2并联电容器的至少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其中,
具备串联连接于所述串联电容器的电阻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其中,
具备串联连接于所述串联电容器的电阻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其中,
具备连接在所述第2送电侧端子与所述第2受电侧端子之间的第2串联电容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其中,
具备连接在所述第1送电侧端子与所述第2受电侧端子之间的第1附加电容器和连接在所述第2送电侧端子与所述第1受电侧端子之间的第2附加电容器的至少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电路,其中,
具备连接在所述第1送电侧端子与所述第2受电侧端子之间的第1附加电容器和连接在所述第2送电侧端子与所述第1受电侧端子之间的第2附加电容器的至少一方。
8.一种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测定电路;
连接于所述第1受电侧端子以及所述第2受电侧端子的检查用受电电路;
对测定对象的送电模块的特性进行测定的特性测定部;
能够将所述送电模块连接于所述第1送电侧端子的第1送电布线;和
能够将所述送电模块连接于所述第2送电侧端子的第2送电布线。
9.一种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测定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测定电路;
连接于所述第1送电侧端子以及所述第2送电侧端子的检查用送电电路;
对测定对象的受电模块的特性进行测定的特性测定部;
能够将所述受电模块连接于所述第1受电侧端子和所述特性测定部的第1受电布线;和
能够将所述受电模块连接于所述第2受电侧端子和所述特性测定部的第2受电布线。
CN201390000844.5U 2012-12-27 2013-09-05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用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45782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3939 2012-12-27
JP2012283939 2012-12-27
PCT/JP2013/073892 WO2014103435A1 (ja) 2012-12-27 2013-09-05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用測定回路および測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78219U true CN204578219U (zh) 2015-08-19

Family

ID=51020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90000844.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578219U (zh) 2012-12-27 2013-09-05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用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06538B2 (zh)
JP (1) JP5794400B2 (zh)
CN (1) CN204578219U (zh)
WO (1) WO20141034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3436B (zh) * 2015-09-22 2017-12-05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一种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路参数测量和计算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5334A (ja) * 1995-01-27 1996-08-09 Nissin Electric Co Ltd 試験装置
JP4383806B2 (ja) 2003-08-29 2009-12-16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光デジタル伝送装置
JP2005079786A (ja) * 2003-08-29 2005-03-24 Sony Corp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電力供給装置,電力受電装置,信号伝送システム,信号送信装置,および,信号受信装置。
EP1997238B1 (fr) 2006-03-21 2011-08-24 TMMS Co., Ltd. Dispositif de transport de l energie par influence partielle a travers un milieu dielectrique
JP5217324B2 (ja) * 2007-09-14 2013-06-19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2009089520A (ja) 2007-09-28 2009-04-23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5332596B2 (ja) * 2008-12-25 2013-11-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の試験方法
KR101468020B1 (ko) * 2010-12-24 2014-12-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라타 세이사쿠쇼 와이어리스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JP5722681B2 (ja) 2011-03-30 2015-05-27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模擬負荷装置
JP2012208038A (ja) 2011-03-30 2012-10-25 Fujikura Rubber Ltd 感圧抵抗部材および感圧センサ
CN103181060B (zh) * 2011-04-20 2016-01-2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力输送系统以及受电外壳
KR101188357B1 (ko) 2011-04-21 2012-10-08 정제교 기설정 배율각을 가진 다중투사광의 2차원 영상획득을 통한 3차원 인식 방법
JP5748628B2 (ja) * 2011-09-28 2015-07-15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06538B2 (en) 2017-10-31
US20150249347A1 (en) 2015-09-03
JPWO2014103435A1 (ja) 2017-01-12
WO2014103435A1 (ja) 2014-07-03
JP5794400B2 (ja) 2015-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17326B (zh) 电源分配网络中贴片电容器阻抗的仿真方法
Novak et al. Frequency-domain characterization of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s
CN201859179U (zh) 一种pcb快速阻抗测试系统
CN101937476A (zh) 过孔阻抗匹配方法
CN107367635A (zh) 直流充电桩现场测试仪
CN204578219U (zh)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用测定电路以及测定装置
CN105004927A (zh) 桥式电阻及其应用
CN200965824Y (zh) 动态模拟试验用的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模型
CN106443411B (zh) 网线模拟器
CN202502242U (zh) 一种电压互感器误差测量装置
CN106443549A (zh) 一种用于校准电池内阻测试仪的模拟交流电阻装置
Mirbozorgi et al. Power efficiency and power delivery measurement in inductive links with arbitrary source and load impedance values
CN214041542U (zh) 一种用于直流电阻测试仪的恒流电路
CN101441830B (zh) 一种左倾双涡漩混沌电路
CN210534766U (zh) 一种飞行控制与管理计算机的测试设备
CN203203698U (zh) 一种适于无线通讯的称重装置
CN203422878U (zh) 电学综合实验仪整合箱
CN207148206U (zh) 一种电池模拟器的电流取样系统及电池模拟器
CN215894762U (zh) 一种电容测量仪
CN201355528Y (zh) 万用表示教板
CN2447758Y (zh) 微控制器外触发爆破振动记录仪
CN208314172U (zh) 一种用于校准高压相对介损及电容测试仪的标准器装置
CN205453316U (zh) 一种谐振型非接触供电和测量专用厚膜电路
CN203799004U (zh) 耐电压测试仪检定用容量箱
CN202903894U (zh) 一种用于62mm功率器件的结电容测试电路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