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90324U - 车身吊具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吊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90324U
CN204490324U CN201520185196.6U CN201520185196U CN204490324U CN 204490324 U CN204490324 U CN 204490324U CN 201520185196 U CN201520185196 U CN 201520185196U CN 204490324 U CN204490324 U CN 204490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suspension hook
handrail
suspension
lifting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851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浩
桑大群
于海江
王学敏
赵瑞
黄星丽
陈小泉
陈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1851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90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90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9032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吊具,包括吊架(21)以及分别安装于所述吊架(2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吊钩组和第二吊钩组,所述第一吊钩组和所述第二吊钩组均包括至少两个吊钩(25),还包括第一扶手(22)、第二扶手(23)和多个支座(24),所述第一扶手(22)与所述第一吊钩组中的各所述吊钩(25)固定,所述第二扶手(23)与所述第二吊钩组中的各所述吊钩(25)固定,各所述吊钩(25)一一铰接于各所述支座(24)上,各所述支座(24)固定于所述吊架(21)上。上述车身吊具能够提高车身的上件效率,降低车身上件时的人力成本,并降低车身上件时存在的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车身吊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吊具。
背景技术
在自动化的汽车白车身焊装生产线上,工人需要将零部件放到焊装线上(此过程简称“上件”),进而在焊装线上与其他零部件装配在一起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有些零部件因自身尺寸较大或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工人不能直接接触,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来实现上件操作,而车身吊具就是这类辅助工具中的一种。
图1示出了传统技术中比较常用的车身吊具,该车身吊具整体为框架式结构,其主要包括吊架11、链条12和吊钩13,吊架11可与吊装设备相连接,以实现整个车身吊具的移动,而链条12的一端与吊架固定,另一端则与吊钩13连接,吊运车身时吊钩13与车身相连。上述链条12和吊钩13通常设置为多组,以保证吊运车身时的可靠性。
采用上述车身吊具时存在以下缺陷:每个吊钩13都需要工人依次单独与车身进行连接,致使车身的上件效率较低,且人力成本较高。另外,当车身吊具处于空载状态时,由于吊钩13与链条12连接,而链条12属于柔性结构,使得吊钩13容易出现晃动,继而挂在生产线上的其他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吊具,以提高车身的上件效率,降低车身上件时的人力成本,并降低车身上件时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身吊具,包括吊架以及分别安装于所述吊架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吊钩组和第二吊钩组,所述第一吊钩组和所述第二吊钩组均包括至少两个吊钩,还包括第一扶手、第二扶手和多个支座,所述第一扶手与所述第一吊钩组中的各所述吊钩固定,所述第二扶手与所述第二吊钩组中的各所述吊钩固定,各所述吊钩一一铰接于各所述支座上,各所述支座固定于所述吊架上。
优选地,在上述车身吊具中,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座上,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吊钩上。
优选地,在上述车身吊具中,所述支座的两侧均设置所述弹性复位件,所述吊钩包括钩状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钩状板的一端为车身作用端,另一端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与两个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车身吊具中,所述弹性复位件通过固定轴安装于所述支座上,所述固定轴位于所述吊钩的转动行程的末端处。
优选地,在上述车身吊具中,所述第一扶手和所述第二扶手中的一者上铰接拉杆,所述拉杆的自由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扶手和所述第二扶手中的另一者所在的一侧。
优选地,在上述车身吊具中,所述第一扶手上设置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二扶手上设置限位环,所述拉杆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相套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限位环。
优选地,在上述车身吊具中,所述拉杆与所述第一扶手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扶手的中部位置处。
优选地,在上述车身吊具中,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吊架上的多个车身定位杆,各所述车身定位杆围成车身容纳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吊具,其包括吊架、第一吊钩组、第二吊钩组、第一扶手、第二扶手和多个支座,第一吊钩组和第二吊钩组均包括至少两个吊钩,第一扶手与第一吊钩组中的各吊钩固定,第二扶手与第二吊钩组中的各吊钩固定,各吊钩一一铰接于各支座上,各支座固定于吊架上。使用该车身吊具时,通过操作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即可在吊架的相对两侧均同时转动至少两个吊钩,使得吊钩处于打开状态,然后将整个车身吊具移动至车身所在位置,并操作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以此在吊架的相对两侧均同时反向转动至少两个吊钩,使得吊钩与车身相连接,以便进一步吊运车身。
显然,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吊具通过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能够在吊架的相对两侧均同时转动至少两个吊钩,以此缩短转动各吊钩所花费的时间,提升车身的上件效率;而上述情形还可减少操作吊钩的人员数量,以此降低人力成本;同时,各吊钩通过支座连接于吊架上,而支座可设置为刚性结构,因此可减小吊钩相对于吊架的晃动幅度,使得吊钩不容易挂在其他结构上,从而减小上件时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技术中的车身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吊架,12-链条,13-吊钩;
21-吊架,22-第一扶手,23-第二扶手,24-支座,25-吊钩,251-钩状板,252-第一连接板,253-第二连接板,26-弹性复位件,27-固定轴,28-拉杆,29-第一连接环,30-限位环,31-车身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吊具,其包括吊架21、第一吊钩组、第二吊钩组、第一扶手22、第二扶手23和多个支座24,第一吊钩组和第二吊钩组均包括至少两个吊钩25,第一扶手22与第一吊钩组中的各吊钩25固定,第二扶手23与第二吊钩组中的各吊钩25固定,各吊钩25一一铰接于各支座24上,各支座24固定于吊架21上。
吊架21为整个车身吊具的固定基础,同时其可直接与吊装设备的动力部分相连,以实现车身的移动,吊架21可设置为框架式结构,以降低车身吊具的重量,其具体可采用矩形结构;吊钩25的总数可根据车身的大小以及单个吊钩25的承重能力等确定,一种实施例中,吊架21为矩形结构,吊架21的四个角部各设置一个吊钩25,此时第一吊钩组包括两个吊钩25,第二吊钩组包括两个吊钩25;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转动时可直接带动吊钩25相对于吊架21转动;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可为杆状结构;支座24可采用板状结构,吊钩25可固定于支座24的其中一个表面上。上述吊钩25可为C形板,其一端可挂接于车身上,此端可设置限位凸起,以防止车身与吊钩25相脱离。
使用上述车身吊具时,通过操作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即可在吊架21的相对两侧均同时转动至少两个吊钩25,使得吊钩25处于打开状态,然后将整个车身吊具移动至车身所在位置,并操作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以此在吊架21的相对两侧均同时反向转动至少两个吊钩25,使得吊钩25与车身相连接,以便进一步吊运车身。
显然,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吊具通过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能够在吊架21的相对两侧均同时转动至少两个吊钩25,以此缩短转动各吊钩25所花费的时间,提升车身的上件效率;而上述情形还可减少操作吊钩25的人员的数量,以此降低人力成本;同时,各吊钩25通过支座24连接于吊架21上,而支座24可设置为刚性结构,因此可减小吊钩25相对于吊架21的晃动幅度,使得吊钩25不容易挂在其他结构上,从而减小上件时的安全隐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吊具还包括弹性复位件26,该弹性复位件26的一端固定于支座24上,弹性复位件26的另一端固定于吊钩25上。当吊钩25在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的作用下,相对于支座24转动时,弹性复位件26将出现变形,而当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上的作用力消失时,弹性复位件26将复位,以使得各吊钩25复位。设置弹性复位件26后,吊钩25可自行复位,无须操作人员施加作用力;同时,弹性复位件26可在车身吊具处于自然状态时,向吊钩25施加作用力,防止吊钩25相对于支座24出现晃动,以此进一步降低吊钩25挂在其他结构上的概率,以此提高车身吊具的使用安全性。
为了强化上述弹性复位件26带来的有益效果,可在支座24的两侧均设置弹性复位件26,吊钩25则包括钩状板251、第一连接板252和第二连接板253,该钩状板251的一端为车身作用端,另一端的两侧分别与第一连接板252和第二连接板253固定,第一连接板252和第二连接板253分别与两个弹性复位件26连接,且第一连接板252和第二连接板253均与支座24铰接。此时吊钩25通过更多的弹性复位件26与支座24连接,以此使得吊钩25受到的作用力更大,进而达到前述目的。
具体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26的一端可通过挂钩等结构固定于支座24上,而吊钩25的转动则可通过操作人员转动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的幅度来控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26可通过固定轴27安装于支座24上,且固定轴27位于吊钩25的转动行程的末端处。此种结构下,固定轴27既能够实现弹性复位件26在支座24上的复位,还能同时限制吊钩25的转动幅度,以此通过固定轴27实现多种功能,继而使得整个车身吊具的结构更加简单。
另外,设置上述固定轴27后,通过优化固定轴27的位置,使得当吊钩25与固定轴27相挡接后,各吊钩25之间形成的空间足以将多种规格的车身放入该空间内,此时,操作人员在转动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时就不需要考虑具体的转动幅度,只要使得吊钩25与固定轴27相挡接即停止转动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可见,上述固定轴27还能够省去操作人员估量吊钩35的转动幅度所花费的时间,使得车身的上件效率更高。
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少操作人员的数量,可在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中的一者上铰接拉杆28,该拉杆28的自由端可延伸至第一扶手22和第二扶手23中的另一者所在的一侧。以拉杆28铰接于第一扶手22上为例,操作人员仅需站立于第二扶手23所在一侧,一只手直接操作第二拉手23,另一只手拉动拉杆28,通过拉杆28带动第一扶手22转动即可。可见,此种结构仅需在车身吊具的单侧操作,另一侧无须配置操作人员,继而更大幅度地降低人力成本。
可选地,第一扶手22上可设置第一连接环29,第二扶手23上可设置限位环30,拉杆28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环,该第二连接环与第一连接环29相套接,拉杆28的另一端穿过限位环30。通过第一连接环29和第二连接环的配合,可实现拉杆28与第一扶手22之间的铰接,此种连接方式不仅能够简化车身吊具的结构,还能够使得拉杆28与第一扶手22之间的活动方向更多,进而便于操作。而限位环30与拉杆28的配合则可对拉杆28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拉杆28发生意外的晃动,以此提高车身吊具工作时的安全性。上述限位环30可设置于第二扶手23的中部,以便于操作人员拉动拉杆28。
可以理解地,拉杆28与第一扶手22的连接位置可以任意设置,为了使得拉杆28对单侧的各吊钩25施加的作用力相同,拉杆28与第一扶手22的连接点可位于第一扶手22的中部位置处,以便操作人员更容易地拉动各吊钩25。例如,当单侧的吊钩25的数量为两个,且第一扶手22为对称结构时,拉杆28即可连接于第一扶手22的几何中心处。
优选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吊具还可包括固定于吊架21上的多个车身定位杆31,各车身定位杆31围成车身容纳空间。上述车身定位杆31可根据车身的位置大致对车身吊具的位置进行定位,以便于更加精确、快速地实现车身吊具与车身的连接。同时,在设计吊钩25在自然状态下所处的位置时,车身定位杆31也可提供参考,以保证吊钩25的自由端相对于车身定位杆31的距离处于适当范围内,以使吊钩25既能够可靠地作用于车身上,也不至于使吊钩25产生过度的无效位移。具体地,车身定位杆31的数量可灵活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提供四个车身定位杆31,以强化上述技术效果。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车身吊具,包括吊架(21)以及分别安装于所述吊架(2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吊钩组和第二吊钩组,所述第一吊钩组和所述第二吊钩组均包括至少两个吊钩(2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扶手(22)、第二扶手(23)和多个支座(24),所述第一扶手(22)与所述第一吊钩组中的各所述吊钩(25)固定,所述第二扶手(23)与所述第二吊钩组中的各所述吊钩(25)固定,各所述吊钩(25)一一铰接于各所述支座(24)上,各所述支座(24)固定于所述吊架(2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复位件(26),所述弹性复位件(26)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座(24)上,所述弹性复位件(26)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吊钩(25)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24)的两侧均设置所述弹性复位件(26),所述吊钩(25)包括钩状板(251)、第一连接板(252)和第二连接板(253),所述钩状板(251)的一端为车身作用端,另一端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53)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板(2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53)分别与两个所述弹性复位件(2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26)通过固定轴(27)安装于所述支座(24)上,所述固定轴(27)位于所述吊钩(25)的转动行程的末端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22)和所述第二扶手(23)中的一者上铰接拉杆(28),所述拉杆(28)的自由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扶手(22)和所述第二扶手(23)中的另一者所在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22)上设置第一连接环(29),所述第二扶手(23)上设置限位环(30),所述拉杆(28)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29)相套接,所述拉杆(28)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限位环(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28)与所述第一扶手(22)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扶手(22)的中部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吊架(21)上的多个车身定位杆(31),各所述车身定位杆(31)围成车身容纳空间。
CN201520185196.6U 2015-03-30 2015-03-30 车身吊具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90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85196.6U CN204490324U (zh) 2015-03-30 2015-03-30 车身吊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85196.6U CN204490324U (zh) 2015-03-30 2015-03-30 车身吊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90324U true CN204490324U (zh) 2015-07-22

Family

ID=53569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85196.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90324U (zh) 2015-03-30 2015-03-30 车身吊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9032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09818A (zh) * 2015-03-30 2015-06-17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吊具
CN109775354A (zh) * 2019-02-12 2019-05-21 苏州钧舵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类物体的夹爪及具有该夹爪的抓取机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09818A (zh) * 2015-03-30 2015-06-17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吊具
CN104709818B (zh) * 2015-03-30 2017-04-1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吊具
CN109775354A (zh) * 2019-02-12 2019-05-21 苏州钧舵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类物体的夹爪及具有该夹爪的抓取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63207U (zh) 带有四连杆机构的锚杆钻机
CN204281111U (zh) 液压旋转式装卸专用吊具
CN204490324U (zh) 车身吊具
CN104709818A (zh) 车身吊具
CN208200130U (zh) 一种定型机的助剂桶提升装置
CN201419969Y (zh) 一种全自动起重挂脱钩
CN207997321U (zh) 一种排列关节结构
CN202669950U (zh) 四足机器人的万向移动装置
CN205894804U (zh) 上层载车板分链传动提升机构
CN204474152U (zh) 一种多车型吊具
CN201980897U (zh) 建筑施工塔吊安全载重装置
CN106625710A (zh) 一种机器人
CN208087103U (zh) 适用于风机的电动葫芦
CN202594608U (zh) 一种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机架翻转装置
CN201746227U (zh) 连续墙液压抓斗的抓斗提升平衡装置
CN202181883U (zh) 联动平衡双游梁抽油机
CN202352818U (zh) 五面翻转机构
CN202848914U (zh) 一种电动吊
CN202112717U (zh) 一种气动摇篮装置
CN111204691B (zh) 一种固体火箭发动机自动换向装置
CN203098777U (zh) 一种带配重块的链传动升降机构
CN203173696U (zh) 大型设备吊装空转翻转滑轮装置
CN203954322U (zh) 一种婴儿输液用旋转架
CN204004315U (zh) 空心轴减速机落地安装装置
CN202744239U (zh) 塔机回转系统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after: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befor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Co., 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1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