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72615U - 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72615U
CN204472615U CN201520084262.0U CN201520084262U CN204472615U CN 204472615 U CN204472615 U CN 204472615U CN 201520084262 U CN201520084262 U CN 201520084262U CN 204472615 U CN204472615 U CN 2044726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aching parts
seat
connection block
coupling bush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8426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青
黄毅
赖兴华
曹家健
夏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2008426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726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72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7261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设有防下潜机构,其包括分别设置在座盆骨架两侧的连接件,位于坐垫下方且两端分别与两侧连接件相连的连接带,两侧连接件中的至少一侧连接件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连接带,防下潜机构还包括控制机构,连接带具有非工作状态和工作状态,当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连接带的部分在控制机构的作用下缠绕在连接件上;当处于工作状态时,缠绕在连接件上的连接带的全部或部分在外力作用下被拉出,控制机构具备锁止功能,可在必要时防止连接带被进一步拉出,以增强坐垫的刚度,防止乘员下潜。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防下潜机构结构简单,布置灵活,附加质量小,且不影响正常乘坐时座椅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乘员保护领域,主要应用于汽车等行业,具体涉及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乘员在惯性的作用下,将发生向前运动,在安全带等约束系统作用下,乘员还会发生向下的运动,压缩座椅坐垫。这种运动对乘员的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促使安全带的腹带相对于髋部向上移动,最严重的情况是使腹带滑过髋骨的前端结构,侵入到腹部的柔软组织,对乘员产生严重的损伤,这种损伤也常被称作“下潜损伤”。目前现有的技术在防止乘员发生下潜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在座椅上设置加强结构,对乘员的髋部在碰撞时候的向前、向下运动进行限制。为了不影响乘员的舒适性,这种加强结构通常位于座椅的前部。对应传统的约束系统而言,乘员在碰撞的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前移,因此髋部会移至这些加强结构至上,髋部的向下运动得到限制。然而随着乘员约束系统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安全带预紧器的使用,碰撞中乘员的向前运动得到了很好的约束,乘员的髋部并不能向前滑至传统防下潜装置所处的座椅前部位置,因而髋部并不能获得足够的支撑,削弱了现有防下潜装置的效果。如果直接通过一些结构对座椅的中部及后部的刚度进行增强,或者直接将坐垫材料更换为刚度较大的吸能材料,势必会影响座椅在平时驾驶状态下的舒适性。
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告日:2013.12.18,公告号:CN 203344764U)公开了一种汽车前排座椅用防下潜支架。该专利通过在座盆与座椅骨架之间增加一个支撑架,对座椅前半部分在垂直方向的刚度进行增强。该发明并没有对乘员主要乘坐位置进行增强,同时属于不可调节的机构,无法兼顾座椅的乘坐舒适性与防下潜性能;中国专利文献(公告日:2012.10.17,公告号:CN 202491697U)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座椅防潜的可调式机构。该专利通过设置一个位于座椅前部的驱动装置,对座椅前部的坐盆结构进行高度调节,在即将发生碰撞的时刻,对坐盆进行提升,增加座椅对髋部的约束,抑制下潜现象的出现。但该设计仍不能在座椅的中后部位置提供足够的刚度;中国专利文献(公告日:2011.07.06,公告号:CN 201890166U)公开了一种防下潜机构,该机构由汽车座椅的坐垫框架、加强杆以及用于构成座盆的钢丝组成。该机构对座椅前部的加强杆,连同座盆钢丝一起向上抬升,增大纵向方向对乘员髋部的支持,但改善的幅度有限。此外,该设计需要较强的作动装置,以实现加强杆及座盆钢丝的抬升,因而增加座椅的质量,不利于整车的轻量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利用一种基于连接带的柔性结构,提供一种既能预防下潜发生,又不会影响座椅在正常乘坐时的舒适性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包括椅背、座盆骨架、设置在所述座盆骨架上的坐垫及防下潜机构,所述防下潜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座盆骨架两侧的连接件,位于所述坐垫下方且两端分别与两侧所述连接件相连的连接带,两侧所述连接件中的至少一侧连接件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所述连接带,所述防下潜机构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所述连接带的连接件转动的控制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一端与所述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所述连接带的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的连接座、一端套设在所述连接座上的连接套筒及位于所述连接座与连接套筒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座和连接套筒连接的卷簧,所述连接套筒通过安装套筒固定设置在所述座盆骨架上,所述连接件能够在所述卷簧作用力的作用下转动。
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连接套筒和安装套筒之间且能够沿所述连接套筒的轴向方向滑动的撞击套筒,所述撞击套筒套设在所述连接套筒上,所述安装套筒套设在所述撞击套筒上且所述安装套筒固定设置在所述座盆骨架上,所述撞击套筒的靠近所述连接座的一端上设有能够与所述连接座相分离插接的止动柱,当所述止动柱与所述连接座相插接时,所述止动柱阻止所述连接件转动;当所述止动柱与所述连接座相分离时,所述连接件可转动,通过所述撞击套筒的滑动带动所述止动柱与所述连接座相插接或分离。
所述连接座包括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及与所述固定部形成一体的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连接部沿所述连接件的轴向方向依次分布,所述连接套筒套设在所述连接部上,所述卷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部和连接套筒相连,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部本体及开设在所述固定部本体的外侧面且沿所述固定部本体的周向方向分布的能够与所述止动柱相分离插接的多个卡槽。
所述连接套筒和撞击套筒之间设有用于使所述撞击套筒的所述止动柱与所述连接座倾向于分离的弹性件。
所述撞击套筒沿其轴向方向设有一端封闭的用于容纳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空腔,所述连接套筒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方向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空腔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位置开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配合且滑动连接的第一凹槽。
所述安装套筒沿其轴向方向开设有一端封闭的用于容纳所述撞击套筒的第二空腔,所述撞击套筒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方向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位置开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相配合且滑动连接的第二凹槽。
所述连接座、所述连接套筒和所述撞击套筒同轴心线设置,且所述轴心线沿所述汽车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
两侧所述连接件均可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所述连接带,所述控制机构设有2个,每侧的所述连接件对应一个所述控制机构。
所述座盆骨架包括座盆骨架本体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座盆骨架本体两侧的固定座,两侧所述连接件中的至少所述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所述连接带的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
所述连接带设置在所述座盆骨架的中后部。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防下潜机构通过控制机构来控制连接带的伸缩,改变连接带对坐垫的作用力,限制碰撞过程中乘员髋部的向下运动,预防下潜损伤的发生。并且采用连接带的设置不影响座椅在乘员正常乘坐时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防下潜机构结构简单,布置灵活,附加质量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坐盆骨架和防下潜机构安装配置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一侧的固定座、连接件、连接带和控制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固定座、连接件和控制机构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连接座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连接套筒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撞击套筒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安装套筒的示意图;
图中:1、座盆骨架;101、座盆骨架本体;102、固定座;2、连接带;3、弹性件;4、连接件;5、连接座;501、固定部;502、连接部;503、卡槽;6、连接套筒;601、第一凸起部;602、连接套筒本体;603、延伸部;7、卷簧;8、撞击套筒;801、止动柱;802、第一空腔;803、第一凹槽;804、第二凸起部;9、安装套筒;901、第二空腔;902、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8所示,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包括椅背、座盆骨架1、设置在座盆骨架1上的坐垫及防下潜机构,座盆骨架1包括座盆骨架本体101及分别固定设置在座盆骨架本体101两侧的固定座102。
防下潜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座盆骨架1两侧的连接件4,位于坐垫下方且两端分别与两侧的连接件4连接的连接带2,两侧连接件4中的至少一侧连接件4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连接带2。防下潜机构还包括用于控制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连接带2的连接件4转动的控制机构。
本例中,两侧连接件4均可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连接带2,两侧连接件4分别转动设置在两侧固定座102上,控制机构设有2个,每侧的连接件4对应一个控制机构。具体地,连接件4为转轴,转轴能够绕自身轴心线转动。
连接带2具有非工作状态和工作状态,当连接带2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连接带2的部分在控制机构的作用下缠绕在连接件4上;当连接带2处于工作状态时,缠绕在连接件4上的连接带2的全部或部分在外力作用下被拉出。固定座102对称设置在汽车座椅的左右两侧。
各控制机构包括一端与连接件4的一端固定连接的连接座5、一端套设在连接座5上的连接套筒6及位于连接座5与连接套筒6之间且两端分别与连接座5和连接套筒6相连的卷簧7,连接套筒6通过安装套筒9固定设置在座盆骨架本体101上,连接件4能够在卷簧7作用力的作用下转动,连接带2能够随着连接件4的转动而缠绕在连接件4上。
各控制机构还包括位于连接套筒6和安装套筒9之间且能够沿连接套筒6的轴向方向滑动的撞击套筒8,撞击套筒8套设在连接套筒6上,安装套筒9套设在撞击套筒8上且安装套筒9固定设置在座盆骨架本体101上,撞击套筒8的靠近连接座5的一端上设有能够与连接座5相分离插接的止动柱801,当止动柱801与连接座5相插接时,止动柱801阻止连接件4转动;当止动柱801与连接座5相分离时,连接件4可转动,通过撞击套筒8的滑动带动止动柱801与连接座5相插接或分离。
撞击套筒8沿其轴向方向设有一端封闭的用于容纳连接套筒6的第一空腔802,连接套筒6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方向设有第一凸起部601,第一空腔802的侧壁对应第一凸起部601的位置开设有能够与第一凸起部601相配合且滑动连接的第一凹槽803。
安装套筒9沿其轴向方向开设有一端封闭的用于容纳撞击套筒8的第二空腔901,撞击套筒8的外侧面沿其轴向方向设有第二凸起部804,第二空腔901的侧壁对应第二凸起部804的位置开设有能够与第二凸起部804相配合且滑动连接的第二凹槽902。
连接座5包括与连接件4固定连接的固定部501及与固定部501形成一体的连接部502,固定部501和连接部502沿连接件4的轴向方向依次分布,连接套筒6套设在连接部502上,卷簧7的两端分别与连接部502和连接套筒6相连。具体地,连接部502的外径小于固定部501的外径,连接套筒6包括套设在连接部502上的连接套筒本体602及形成在连接套筒本体602上且沿连接套筒本体602的轴向延伸的延伸部603,卷簧7套设在连接部502上并且卷簧7内侧端部与连接部502相连,卷簧7的外侧端部与连接套套筒本体602相连,第一凸起部601设置在连接套筒本体602上。
连接座5的固定部501包括固定部本体及开设在固定部本体的外侧面且沿固定部本体的周向方向分布的能够与止动柱801相分离插接的多个卡槽503,当止动柱801与多个卡槽503的其中一个相插接时,止动柱801阻止连接件4转动;当止动柱801与所有卡槽503相分离时,连接件4可转动。
连接套筒6和撞击套筒8之间设有用于使撞击套筒8的止动柱801与连接座5倾向于分离的弹性件3,弹性件3为弹簧,具体地,可以在连接套筒6的延伸部603的端面上开设一凹陷槽,弹簧的一端设置在该凹陷槽内,使得弹簧的一端与该凹陷槽的槽底相抵触或相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撞击套筒8的封闭的那端的内侧端面相抵触或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4、连接座5、连接套筒6和撞击套筒8同轴心线设置,且该轴心线沿汽车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撞击套筒8位于连接件4的后方。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带2设置在座盆骨架1的中后部。
连接带2可以为织带,连接座5可以为棘轮。
防下潜机构是通过连接带2两侧的控制机构来控制连接带2的伸缩,改变连接带2对坐垫的作用力,限制碰撞过程中乘员髋部的向下运动,预防下潜损伤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设计成:两侧的连接件4中的其中一侧连接件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连接带2,对应设置控制机构。两侧的连接件4中的另一侧连接件4设置的方式可以不限,但不设置控制机构,只需与连接带2相连而不缠绕连接带2即可,如可以设置在固定座102上、直接设置在座盆骨架本体101上或与座盆骨架本体101形成一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防下潜机构的工作原理:
当乘员坐在座椅上时,压缩坐垫,并使连接带2被拉伸,连接件4随之转动,带动连接座5转动,卷簧7被加载;当乘员起身时,卷簧7卸载,带动连接座5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件4转动,将连接带2重新卷入,保持连接带2贴合于坐垫下方。
当驾驶员紧急刹车或汽车遭受正面碰撞时,撞击套筒8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靠近连接座5的方向移动,弹性件3被压缩,撞击套筒8上的止动柱801插入连接座5的多个卡槽503内的其中一个,阻止连接座5转动进而阻止连接件4转动,使连接带2不再被拉伸,增加坐垫的刚度,有效地减小了乘员下潜的趋势,保证了乘员的安全;当刹车或碰撞结束后,在弹性件3的弹力作用下,撞击套筒8向远离连接座5的方向移动,撞击套筒8上的止动柱801与所有卡槽503分离,连接座5可转动,连接件4可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直接在座椅中、后部的坐垫下放置连接带,在碰撞时,止动柱插入连接座,阻止连接件转动,进而阻止连接带被进一步拉出,增强此区域坐垫刚度,更有效地抑制乘员髋部的向下运动,减小下潜损伤的发生。
2、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防下潜机构的设计不影响正常乘坐时的舒适性,只在紧急情况,需要增强坐垫对人体髋部支持的时候(如正面碰撞或紧急制动)起作用。
3.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防下潜机构结构简单、布置灵活,附加质量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包括椅背、座盆骨架、设置在所述座盆骨架上的坐垫及防下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下潜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座盆骨架两侧的连接件,位于所述坐垫下方且两端分别与两侧所述连接件相连的连接带,两侧所述连接件中的至少一侧连接件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所述连接带,所述防下潜机构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所述连接带的连接件转动的控制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一端与所述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所述连接带的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的连接座、一端套设在所述连接座上的连接套筒及位于所述连接座与连接套筒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座和连接套筒连接的卷簧,所述连接套筒通过安装套筒固定设置在所述座盆骨架上,所述连接件能够在所述卷簧作用力的作用下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连接套筒和安装套筒之间且能够沿所述连接套筒的轴向方向滑动的撞击套筒,所述撞击套筒套设在所述连接套筒上,所述安装套筒套设在所述撞击套筒上且所述安装套筒固定设置在所述座盆骨架上,所述撞击套筒的靠近所述连接座的一端上设有能够与所述连接座相分离插接的止动柱,当所述止动柱与所述连接座相插接时,所述止动柱阻止所述连接件转动;当所述止动柱与所述连接座相分离时,所述连接件可转动,通过所述撞击套筒的滑动带动所述止动柱与所述连接座相插接或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包括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及与所述固定部形成一体的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连接部沿所述连接件的轴向方向依次分布,所述连接套筒套设在所述连接部上,所述卷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部和连接套筒相连,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部本体及开设在所述固定部本体的外侧面且沿所述固定部本体的周向方向分布的能够与所述止动柱相分离插接的多个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和撞击套筒之间设有用于使所述撞击套筒的所述止动柱与所述连接座倾向于分离的弹性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套筒沿其轴向方向设有一端封闭的用于容纳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空腔,所述连接套筒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方向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空腔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位置开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配合且滑动连接的第一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筒沿其轴向方向开设有一端封闭的用于容纳所述撞击套筒的第二空腔,所述撞击套筒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方向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位置开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相配合且滑动连接的第二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所述连接套筒和所述撞击套筒同轴心线设置,且所述轴心线沿所述汽车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两侧所述连接件均可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所述连接带,所述控制机构设有2个,每侧的所述连接件对应一个所述控制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盆骨架包括座盆骨架本体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座盆骨架本体两侧的固定座,两侧所述连接件中的至少所述能够转动地设置且用于缠绕或释放所述连接带的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
CN201520084262.0U 2015-02-06 2015-02-06 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726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84262.0U CN204472615U (zh) 2015-02-06 2015-02-06 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84262.0U CN204472615U (zh) 2015-02-06 2015-02-06 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72615U true CN204472615U (zh) 2015-07-15

Family

ID=53628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84262.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72615U (zh) 2015-02-06 2015-02-06 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726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8661A (zh) * 2015-02-06 2015-05-13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8661A (zh) * 2015-02-06 2015-05-13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52118U (zh) 一种安全座椅isofix系统安全控制装置
US3922029A (en) Seat mount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9045063B2 (en) Articulating seat bolsters
JP2019059479A5 (zh)
US20240131970A1 (en) Kinetic Seat Cushions for Vehicles
US11634051B2 (en) Kinetic seat assemblies for vehicles
CN109466386A (zh) 集成儿童座椅的车辆后排座椅及车辆
CN102582482B (zh) 翻转型一体式儿童座椅
CN204472615U (zh) 一种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CN204488557U (zh) 一种快速调向式儿童安全座椅
CN202911586U (zh) 儿童汽车座座椅旋转结构
CN104608661A (zh) 预防下潜的安全舒适汽车座椅
CN201907438U (zh) 儿童汽车座
CN104608662A (zh) 多级控制的防下潜汽车座椅
CN104723915A (zh) 汽车座椅结构
CN204641453U (zh) 一种多级控制的防下潜汽车座椅
CN109693588B (zh) 车载双模式集成座椅、儿童安全座椅以及切换系统和车辆
CN208842269U (zh) 一种乘用车座椅及采用其的乘用车
CN206374589U (zh) 一种运动式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CN203698002U (zh) 一种汽车驾驶座座椅
CN203460738U (zh) 一种汽车座椅头枕调节机构
CN207345599U (zh) 一种头枕骨可调整的汽车座椅
CN209888705U (zh) 可实现应急状态下主动支撑的车辆座椅支架
CN202753811U (zh) 一种改良结构的汽车座椅总成
CN217553748U (zh) 一种右后或左后纵梁端板加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11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