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15624U - 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15624U
CN204415624U CN201520041117.4U CN201520041117U CN204415624U CN 204415624 U CN204415624 U CN 204415624U CN 201520041117 U CN201520041117 U CN 201520041117U CN 204415624 U CN204415624 U CN 2044156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lligent self
operated motor
balancing battery
rotor
wheeled intelli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4111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Airwhee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Airwhee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Airwhee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Airwhee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04111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156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156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1562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属于电动摩托车技术领域,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由车轮、电池、控制板、电机、车体支架、座位把手等构成,其中两个车轮左右平行设置于骑行人员的两腿内侧,固定于同一根轴上。

Description

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属于交通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交通工具日益增多,面临越来越拥挤的城市道路,路面资源与汽车数量的剧增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有着13亿多人口的中国,让城市道路来适应我们的交通工具已经不太现实了,只有让我们的交通工具来适应我们的道路才是出路,同时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着我们,而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元凶之一便是汽车尾气排放。所以我们需要一种节能、环保又能鱼贯于拥挤人群的交通工具,来解决这些日益尖锐的矛盾。
目前市场上开始流传的自平衡电动车,也被称作为思维车,利用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源,环保又节能,或许将是我们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其运行原理主要基于一种“动态稳定”,通过电动车本身自动平衡能力来维持车体在运行方向上的平衡,一般在车体内部设置陀螺仪即体感平衡系统,通过体感平衡系统来感知车体实时状况,来控制车子运行。但目前该自平衡电动车均仅运用于站立式骑行,对于坐着操控以及如何把这一套体感平衡系统与电动摩托车联合运用,尚属于技术空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为弥补坐着操控自平衡电动的的技术空白,把自平衡技术运用于电动摩托车,以此公开了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通过双轮均设置有驱动以及自平衡系统,实现前后左右各向自由运行,并且省略了传统电动车的制动系统,车子的制动、逆向等运行都由骑行人员通过自身姿态来控制。车子由车轮、电池、控制系统、电机、车体支架、座位、把手等组成,通过对传统电动摩托车车轮位置调整设定,使原本前后设置的两个车轮左右平行设置,使车子在左右方向上更加平衡,骑行人员不用担心前后运行过程中左右侧翻,同时结合车子自身的自平衡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摩托车的骑行难度,两个车轮机械固定于同一根车轮轴的两端,通过同一个轴的连接,并设置于座位下方,骑行者两腿之间,使两个轮子在运行时始终保持相同的距离,使骑行人员在骑行时坐在座位上方感觉更为稳定。车体支架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于车轮轴上;座位直接或间接机械连接于车体支架上;把手直接或间接机械连接于车体支架;控制系统、电池及电机之间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车轮左右排列设置于骑行人员的两腿内侧,发明人为提高车子骑行时的舒适度,对车体支架与车轮轴的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的固定点位置做了调整,从传统位于车轮两侧的车体支架,调整设置于两车轮之间,使车体整体结构更为紧凑,降低了骑行人员在骑行时两腿之间的跨度,有利于车子操控,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增大两轮之间的距离,使车子变向(改变运行方向)更为便捷、灵活。其中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之间优选成倒T型或十字型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发明人为提高车子的平衡性,优选车体支架与车轮轴的固定点位于两车轮之间车轮轴的中心位置上,并且为避免左右两侧受力不平衡,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最优选车体支架在两车轮之间车轮轴的中心位置上仅设一个固定连接处,这对在骑行过程中遇路面颠簸,或阶梯路段时,可有效综合左右两轮的速度差,使运行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发明人为使车体支架与车轮轴更好地固定,在车轮轴上固定车体支架的位置设置有固定车体支架的固定模块,车体支架通过固定模块与车轮轴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用于固定车体支架的固定模块直接铸造于车轮轴上,或者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车轮轴上,或者通过螺帽、螺栓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所述的电机设置于车轮内部,由车轮引出的电线沿车轮至车轮轴,沿车轮轴至固定模块,并由固定模块中引入车体支架中。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两车轮各自的电机引出的电线经车轮至车轮轴,通过车轮轴上的孔沿车轮轴内部向车轮外侧车轮轴引出,在固定模块处的车轮轴上设置有电线出口孔,两电机的电线从出口出来后进入车体支架内部,最后与电池、控制系统等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固定模块与车体支架固定部位,两者之间至少有一个接触点,为更有效地固定优选平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发明人为提高骑行人员在骑行时的舒适性,可在车体支架与固定模块之间或车体支架与座位之间设置有避震、减震系统,通过避震或减震系统的设置,使车子在遇颠簸路面或台阶时发明人相对感觉更平缓。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发明人对避震、减震系统设置进行了研究,因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自平衡摩托车为通过车子及人体的重力点前后方向移动来控制车体前后方向的运行,所以对非骑行人员人为因素的原因所导致的重心点偏移都需要杜绝或降低其几率或偏移的程度,以此来精准地控制车子的运行,当由于颠簸路面等非骑行人员人为因素的存在,为降低对车子运行的影响,发明人经无数次实验发现通过避震、减震系统垂直于水平面或向车子前端倾斜,可有效规避或降低车子的运行偏离受控,降低危险度。发明人实验过程中发现优选减震系统向车子正常运行方向倾斜即向车子前端倾斜,当骑行人员在正常运行过程中遇颠簸或阶梯路面时,当减震系统偏离正常位置向下运动时使整车车子及骑行人员的重心点向正常位置的后方偏移,可有效降低车子即时运行速度,降低了危险性,而当减震系统偏离正常位置向上运动时由于骑行人员等处于失重状态保持当前运行速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为防止电动车在运行拐弯或变向时翻车,车体支架与车轮轴连接结构之间设置有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通过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有效控制车子拐弯或变向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为当左边车轮速度高于右边时车体支架向右偏移,当右边车轮速度高于左边是车体支架向左偏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包括连接于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之间的弹性部件以及限位部件,弹性部件可以使车体支架在左右方向上受不同的力时左右偏移,限位部件可以使车体支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做相对运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的限位部件为限制车轮轴与车体支架之间前后的位移,使车体支架在前后方向上与车轮轴没有相对位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的限位部件进一步包括限制车体支架左右偏移的角度,使车体支架相对原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定角度内偏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的弹性部件为两个弹簧,所述的限位部件包括两个金属套管及限位模块,金属套管左右并排设置,一端直接或间接固定于车轮轴上,两个弹簧分别套在两金属套管外壁,限位模块设置于弹簧上,限位模块上包含两个限位孔,金属套管的另一端从限位模块的孔内穿出,车体支架固定于限位模块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的限位模块与弹簧之间进一步包括轴承,轴承设置于弹簧上,轴承内壁套在金属套管外壁上,外圈与弹簧接触连接,限位模块设置于轴承上面,与轴承外圈之间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的限位模块上限位孔为限制左右两个弹簧之间即时的伸缩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的弹性部件为两个弹簧,所述的限位部件包括一对分别用于套弹簧的金属套管,每个金属套管有上下两个金属管组成,上下两个金属其中一个嵌合套入另一个内,其中重叠部位根据弹簧伸缩度调节,两个下金属管左右并排直接或间接固定于车轮轴上,弹簧上端固定于上金属管外壁上,上金属管的另一端与车体支架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弹簧上端与上金属管外壁之间设置有轴承,轴承内壁固定于上金属管外壁上,轴承外圈与弹簧上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限位模块直接或间接设置于弹簧上,限位模块上包含两个限位孔,上金属套管的另一端从限位模块的孔内穿出,限位孔为限制左右两个弹簧之间即时的伸缩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如果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之间是通过固定模块固定的,其中所述的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也可以设置于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上的固定模块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车体支架相对于车轮轴之间的位置可调节,可以根据不同骑行人员的身高、喜好进行自由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进一步包括脚踏部件,用于骑行人员在骑行时放置脚部,脚踏部件可以设置于两车轮外侧,与车轮轴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或脚踏部件设置于车轮偏前部或前部,车体支架上,与车体支架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脚踏部件优选设置于车轮偏前部或前部,车体支架上,与车体支架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更优选设置于偏车体及骑行人员整体重心点的前下方,当在骑行过程中需要加速时,骑行人员只需要双脚向下踩脚踏部件,手用力向前推把手的手持部位,上身在正常位置基础上前倾,同时依靠骑行人员与座位间的摩擦力,姿势传感器感知总体重心点向前偏移,车子加速。当在骑行过程中需要减速时,骑行人员只需要双脚向前抵住脚踏部件,手用力向后拉把手的手持部位,上身在正常位置基础上后倾,同时依靠骑行人员与座位间的摩擦力,姿势传感器感知总体重心点向后偏移,车子减速。所述上身在正常位置即车子在静止状态时骑行人员上身位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把脚踏部件设置于车轮偏前部或前部,因脚踏部件位于骑行人员与车体重心点的前下方,利用杠杆原理,当脚踏部件受向下的力时,重心点往前偏移,利于加速,同时利用人体工程学,当脚部向下作用力时,人上身自然前倾,并带动手部去往前推把手上的手持部位,促进加速。当需要减速时通过骑行人员向前抵住脚踏部件,也利用杠杆原理使重心点往后偏移,利于减速,同时人脚部对脚踏部位往前施力的过程,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同时车子给人一个向后的力,可使人体重心向后移动,并带动手部去往后拉把手上的手持部位,促进减速。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利用杠杆原理结合力的相互作用根据人体工程学,把脚踏部件设置于车轮偏前部或前部,可利用这一系列原理及行为规律等,使骑行人员通过姿势控制车子加速更为舒适、自然。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脚踏部件可以在工作位置与存储位置之间转换。脚踏部件的工作位置包括骑行时骑行人员脚踏时的位置和、或非骑行时作为车体与地面的支撑时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发明人为提高车子的运行平稳性,两个电机均为轮毂电机,分别设置于两个车轮内部,使车轮内部重量分部更为均匀,这样车子运行才能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电机分别由各自的电机控制系统控制。同时车子带有控制系统软件保护功能,当其中一个控制系统产生故障,系统切换至另一个控制系统同时控制两个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每个车轮的两边包含车轮边盖,车轮边盖通过轴承与轴机械连接,车轮边盖与轴承,轴承与轴之间均为过盈配合连接,通过外力压合。通过压合方式把轴承压入车轮边盖、轴压入轴承,相对其他工艺其更为简便,并且简化了结构,外观更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车体支架与把手之间设置有带有弹性复位机构的转向装置,包括定子、转子、弹性复位件、车子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车子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直接或间接设置于定子与转子上,把手与转子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相连接,定子与车体支架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相连接,定子与转子之间通过弹性复位件弹性连接。当把手受外力发生位移时,带动转子做相同角度的位置偏移,当外力消失后,受弹性复位件回弹力的作用转子恢复原状态,同时带动把手恢复原状态。这里所说的定子、转子与电动机无关,定子仅指弹性复位机构中静止不动的部件,转子是指弹性复位机构中相对于定子转动的部件,转子以定子的轴心为轴心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定子设置于转子内部;或者转子设置于定子内部。弹性复位件设置于定子与转子之间,转子受外力驱动相对初始位置转动,带动弹性复位件产生形变,当转子所受的外力驱动力减弱或消失后,弹性复位件通过其弹性复位力带动转子向初始位置运动或回到初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在定子与转子之间设置有轴承,分别固定于轴承的内外壁,当定子设置于转子里面时,定子设置于轴承内部,转子内壁与轴承外壁固定;当转子设置于定子里面时,转子设置于轴承内部,定子内壁与轴承外壁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定子与转子之间通过弹性复位件弹性连接,所述的弹性复位件包括液压弹性复位件、气压弹性复位件、金属弹性复位件、橡胶弹性复位件、硅胶弹性复位件中一种,或两种或几种组合。弹性复位件优选为橡胶件或硅胶件,更优选扭力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弹性复位件为扭力弹簧时,当定子设置于转子内部,扭力弹簧的簧通过固定点固定于定子外壁,两个扭臂卡在转子内壁凹槽内或凸起上。当转子设置于定子内部时,扭力弹簧的簧通过固定点固定于转子外壁,两个扭臂卡在定子内壁凹槽内或凸起上。当转子受外力驱动相对初始位置转动,带动扭力弹簧产生形变,当转子所受的外力驱动力减弱或消失后,扭力弹簧通过其弹性复位力带动转子向初始位置运动或回到初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定子与转子之间轴承为两个,扭力弹簧设置于两个轴承之间。所述的轴承也可以为含油轴承或轴瓦。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所述转子直接或间接连接于把手,当把手受外力操控带动转子相对初始位置转动,转子转动时弹性复位件产生形变,当把手所受的外力减弱或消失后,相应弹性复位件通过其弹性复位力带动转子向初始位置运动或回到初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进一步包括转子转动的角度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使转子限制在一定角度内转动,相对应可限制把手在该角度内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角度限位装置,包括限位盖、限位销,限位盖直接或间接与定子机械固定连接,限位盖上设有限位孔,限位销直接或间接与转子机械固定连接,转子转动带动限位销在限位盖上的限位孔内做一定角度内转动;或者限位盖直接或间接与转子机械固定连接,限位盖上设置限位孔,限位销直接或间接与定子机械固定连接,转子转动带动限位盖转动,定子上的限位销在转子上的限位盖上的限位孔做一定角度内的相对转动。所述的一定角度为±30°之间。在这个角度内转动相对骑行人员操作比较舒适。优选±15°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中进一步包括扭力弹簧扭臂行程机构,扭臂行程机构设置于限位盖上,扭力弹簧扭臂设置扭臂行程机构内,限制扭力弹簧扭臂在扭臂行程机构内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包含信号捕捉以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信号发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信号发射装置直接或间接固定设置于转子上,信号捕捉以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直接或间接固定设置于定子上,通过转子相对于定子转动,带动信号发射装置相对于信号捕捉以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转动,信号发射装置在转动的过程中因其相对信号捕捉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不同的位移发射不同的信号,信号捕捉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捕捉到不同信号后经处理后,把相应的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经控制系统处理后把相应信息传递给电机,分别给两个车轮不同的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信号发射装置直接或间接固定设置于定子上,信号捕捉以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直接或间接固定设置于转子上,通过转子相对于定子转动,带动信号捕捉以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相对于信号发射装置转动,信号捕捉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在转动的过程中因其相对信号发射装置不同的位移接收到不同的信号,信号捕捉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捕捉到不同信号后经处理后,把相应的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经控制系统处理后把相应信息传递给电机,分别给两个车轮不同的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信号发射装置为磁铁,所述的信号捕捉以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为线性霍尔传感器,线性霍尔传感器通过捕捉磁铁的磁场变化信息经处理后,把相应的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经控制系统处理后把相应信息传递给电机,分别给两个车轮不同的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磁铁为一对磁铁,成中心对称直接或间接固定于定子或转子上,中心点为旋转中心,在磁铁中心点对应处固定线性霍尔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所述的磁铁为一对磁铁,成中心对称直接或间接固定于定子或转子上,中心点为旋转中心,在磁铁中心点对应处固定线性霍尔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把手,包括把手臂及直接或间接连接在把手臂上的两个手持部位,左右各一个。转子与把手臂可以直线连接,也可以垂直连接。通过手持部位的位移控制车子运行方向。包括前后或左右方向手持部位的位移控制车子的运行方向:当把手臂与转子连接于同一直线上,左边的手持部位向后位移,右边的手持部位向前位移时,带动转子逆时针转动,车子的运行方向向左边偏移或车子向左边拐弯,当右边的手持部位向后位移,左边的手持部位向前位移时,带动转子顺时针转动,车子的运行方向向右边偏移或车子向右边拐弯;当把手臂与转子垂直连接,两手持部位向左位移,转子向左转动,车子的运行方向向左边偏移或车子向左边拐弯,当两手持部位向右位移,转子向右转动,车子的运行方向向右边偏移或车子向右边拐弯。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所述的把手上包括手持部位在两手持部位的手柄之间设置有车体显示装置或、和车体控制装置等。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在于所述的手持部位在两手柄之间设置的车体控制装置,包括车身蓝牙控制系统,车子远程升级控制系统、车子电源远程开关系统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包含电机在前后方向上运行控制,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身姿态数据,计算出车身姿态角,根据车身姿态角计算出电机交轴电流目标值;对电机相电流实时采样,同时利用传感器检测电机转子位置角度,根据相电流值和转子位置角度计算电机实时的交轴电流和直轴电流;根据交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交轴电流值计算出交轴控制信号,根据直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直轴电流值计算出直轴控制信号;根据交轴控制信号和直轴控制信号以及转子位置角度计算出电机的驱动信号。其中车身姿态角为实时车身与自平衡车静止平衡时车身的夹角。通过本方法不但有效控制了实际电流,并且缩短了运算时间,提高了车子的灵敏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传感器可以获取车身车身姿态数据、电机相电流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角度信息,所述传感器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用于采集车身姿态数据的传感器可以为陀螺仪加速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通过陀螺仪加速计采集车身姿态数据,计算出车身姿态角,根据车身姿态角计算出电机交轴电流目标值。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检测电机转子位置角度的传感器可以为开关霍尔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发明人为提高开关霍尔传感器感测信号的精确性,本实用新型中每个电机上的开关霍尔优选三个,并且把三个开关霍尔按120°分设于电机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通过采集车身姿态数据,计算车身姿态角生成电机交轴电流目标值包括:根据所述车身姿态角进行计算调节生成电机交轴电流目标值。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根据所述交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交轴电流值得到交轴控制信号包括:根据所述交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交轴电流值计算交轴电流差值;对所述交轴电流差值进行计算调节生成交轴控制信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根据所述直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直轴电流值得到直轴控制信号包括:根据所述直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直轴电流值计算直轴电流差值;对所述直轴电流差值进行计算调节生成直轴控制信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根据所述直轴控制信号、所述交轴控制信号、电机转子位置角度生成所述电机的驱动信号包括:对所述直轴控制信号、所述交轴控制信号、电机转子位置角度应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生成所述电机的驱动信号。
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包含电机在前后方向上运行控制装置,由目标信号计算单元、电机信号变换单元、控制信号计算单元、驱动信号变换单元等单元构成,其中目标信号计算单元,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身姿态数据,计算出车身姿态角,根据车身姿态角计算出电机交轴电流目标值。其中电机信号变换单元,通过对电机相电流实时采样获得电机实时电流值,同时利用传感器检测电机转子位置角度,根据电机相电流及转子位置角度计算电机实时的交轴电流和直轴电流。其中控制信号计算单元, 根据交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交轴电流值计算出交轴控制信号,根据直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直轴电流值计算出直轴控制信号。其中驱动信号变换单元,根据交轴控制信号和直轴控制信号以及转子位置角度计算出电机的驱动信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的传感器为可以获取车身车身姿态数据、电机相电流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角度信息,所述传感器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的用于采集车身姿态数据的传感器为陀螺仪加速计;所述的检测电机转子位置角度的传感器为开关霍尔传感器。开关霍尔传感器每个电机优选三个,按120°分设于电机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目标信号计算单元包括:计算模块和调节器,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车身姿态数据计算车身姿态角,所述调节器用于对所述车身姿态角进行计算调节生成电机交轴电流目标值。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控制信号计算单元包括计算单元、交轴电流调节器和直轴电流调节器,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交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交轴电流值信号计算出交轴电流差值,以及用于根据直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直轴电流值生成直轴电流差值;所述交轴电流调节器用于对所述交轴电流差值进行计算调节生成交轴控制信号;所述直轴电流调节器用于对所述直轴电流差值进行计算调节生成直轴控制信号。
本实用新型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通过根据车身姿态数据计算车身姿态角后,根据车身姿态角直接计算生成交轴电流目标值,算法简单快捷,并且自平衡车均通过车身姿态控制前后方向上的运行,我们通过对车身姿态数据来直接计算,可以有效提高运行控制的精确度。再通过对所述电机的电流信号进行实时采样,并根据所述电机的相电流值以及传感器感测到的电机转子位置角度,计算生成所述电机的实时交轴电流信号以及实时直轴电流信号,本处利用三个开关霍尔按120°角分设于电机来监测电机转子的位置角度,使数据捕捉的更为精准;根据所述交轴电流目标值和所述实时交轴信号得到交轴控制信号,根据直轴电流目标值与实时直轴电流值计算得到直轴控制信号;最后根据所述直轴控制信号、所述交轴控制信号、所述电机的转子位置角度计算生成所述电机的驱动信号,使得整个装置的控制原理完全基于闭环反馈控制,从而提高了电机的控制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电池、控制系统可以设置于座位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电池、控制系统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固定于车轮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所述的控制系统为主控制系统,包括电池电量控制、两车轮运行控制、车子自平衡调节仪。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车子自平衡调节仪为陀螺仪。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中车子自平衡调节仪为一个陀螺仪。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而非对发明范围的限制。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示意图(一)。
图2 为本实用新型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示意图(二)。
图3 为本实用新型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有带有弹性复位机构的转向装置中转子设置于内部的转子与定子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有带有弹性复位机构的转向装置中转子设置于外部的转子与定子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有带有弹性复位机构的转向装置中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示意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有带有弹性复位机构的转向装置把手与转子垂直连接,把手手持部位左右位移控制转向示意图。
图7 为本实用新型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有带有弹性复位机构的转向装置磁铁与线性霍尔安装对应位置。
图8 本实用新型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支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 本实用新型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示意图(一)。
图10 本实用新型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示意图(二)。
2001、为脚踏部件,2002、为车体支架,2003、把手,2004、座位,2005、手持部位,3001、与把手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连接的转子,3002、为与车体支架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连接的定子,3003、为弹性部件(如扭力弹簧),3301、扭簧,3302、扭臂,3004、定子与转子之间的轴承, 3006、为车体支架与定子之间的固定件(如固定螺丝),3007、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3701、限位销,3702、限位孔,3703、扭臂行程机构,3704、限位盖, 3009、磁铁,3010、线性霍尔,3011、磁铁座,4002、车轮轴,4003、固定模块,4004、弹性部件,4005、限位部件,4501、金属套管,4502、限位模块,4006、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中的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释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范围限制。
实施例1
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包括车轮、电池、控制系统、电机、车体支架、座位、把手,两个车轮左右平行设置,机械固定于同一根车轮轴的两端,并设置于座位下方,骑行者两腿之间。车体支架设置于两个车轮之间的中心位置上,并与车轮轴之间成倒T型连接,并且之间有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车体支架与车轮轴连接处为两个对应的斜面如图9所示,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之间填充有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中的弹性部件,所述的弹性部件为弹性橡胶,弹性橡胶通过注塑直接成型于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之间的间隙。车体支架与车轮轴接触处通过限位部件固定,所述的限位部件为旋转螺丝固定,旋转螺丝限制了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之间的相对运动,除了车体支架受外力作用能在车轮轴上相对车轮轴,绕旋转螺丝左右偏移,左右偏移时车体支架与车轮轴接触处左右两边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之间弹性橡胶做伸曲运动,当左边车轮速度高于右边时车体向右拐弯时,通过控制车体支架向右偏移,当右边车轮速度高于左边时车体向左拐弯时,通过控制车体支架向左偏移,骑行人员通过在拐弯过程中控制车体支架左右偏移来防止车子拐弯翻车。座位直接或间接机械连接于车体支架上;把手连接于车体支架上,之间连接有带有弹性复位机构的转向装置,由转子、定子、扭力弹簧、普通轴承、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等组成。如图4所示,转子固定连接于车子把手末端,转子与把手连接于同一直线上,车体支架末端作为定子,定子设置于转子内部,转子与定子之间通过两个轴承上下固定连接,定子固定于轴承的内壁。转子与轴承外壁固定,扭力弹簧的扭簧固定于两轴承之间的定子外壁上,自动复位功能的转向装置中包含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包括:限位销、限位孔、扭臂行程机构、限位盖等,限位盖固定设置于转子上,限位盖上设置有限位孔,限位孔对应的定子上设置限位销。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由信号捕捉以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信号发射装置等组成,信号发射装置为磁铁,固定于磁铁座上,磁铁座固定于转子上,信号捕捉以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为线性霍尔,线性霍尔间接固定于定子上,磁铁与线性霍尔如图7所示对应设置。当双轮车运行时把手受外力作用转动时,转子转动,带动磁铁、限位盖转动,同时限位孔也做同样角度的转动,相应限位销在限位孔内也做相对于限位孔的转动,线性霍尔捕捉到磁场变化开始控制两轮不同速,实现转向,当转子转到一定的角度,限位销相对转至限位孔的孔壁,实现限位,同时扭力弹簧的扭臂在扭臂行程机构内做弹性形变,同时扭力弹簧对转子上的限位盖上有弹力,当把手外力减弱或消失时,转子在扭力弹簧的回弹力间接作用下回转,线性霍尔根据不同的磁场变化控制减小两轮间的差速,当转子回转到原位时,两轮同速。控制系统、电池及电机之间电性连接。电机为轮毂电机,两电机直接设置于车轮内部,控制系统与电池设置于车轮轴上,车体支架固定的脚踏部件位于偏车体及骑行人员整体重心点的前下方,脚踏部件为两个,分设于车体的左右两侧,脚踏部件在工作位置与存储位置之间转换,工作位置包括骑行时骑行人员脚踏时的位置和、或非骑行时作为车体与地面的支撑时的位置。
实施例2
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包括车轮、电池、控制系统、电机、车体支架、座位、把手,两个车轮左右平行设置,机械固定于同一根车轮轴的两端,并设置于座位下方,骑行者两腿之间。车体支架设置于两个车轮之间的中心位置上,并通过固定模块与车轮轴之间成倒T型连接,并且在固定模块与车体支架之间有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如图10所示,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的弹性部件为两个弹簧,限位部件包括两个金属套管及限位模块,金属套管左右并排设置,一端固定于车轮轴上的固定模块上,两个弹簧分别套在两金属套管外壁,限位模块设置于弹簧上,限位模块上包含两个限位孔,金属套管的另一端从限位模块的孔内穿出,车体支架固定于限位模块上。限位模块与弹簧之间设置有轴承,轴承设置于弹簧上,轴承内壁套在金属套管外壁上,外圈与弹簧接触连接,限位模块设置于轴承上面,与轴承外圈之间有间隙,使弹簧在伸曲过程中通过轴承的转动可以释放弹簧的内张力。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中的限位部件限制了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之间的相对运动,除了车体支架受外力作用能在车轮轴上相对车轮轴左右摇摆,限位模块上限位孔可限制左右两个弹簧之间即时的伸缩差,限制了车体支架在一定角度内左右摇摆。当左边车轮速度高于右边时车体向右拐弯时,通过控制车体支架向右偏移,当右边车轮速度高于左边时车体向左拐弯时,通过控制车体支架向左偏移,骑行人员通过在拐弯过程中控制车体支架左右偏移来防止车子拐弯翻车。座位直接或间接机械连接于车体支架上;把手连接于车体支架上,之间连接有带有弹性复位机构的转向装置,由转子、定子、扭力弹簧、轴承、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等组成。如图3所示,车子把手末端作为转子,转子与把手成同一直线,车体支架末端固定连接定子,转子设置于定子内部,转子与定子之间通过两个轴承上下固定连接,转子固定于轴承的内壁。定子与轴承外壁固定,扭力弹簧的扭簧固定于两轴承之间的转子外壁上,扭臂设置于定子内壁的凹槽内。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包括:限位销、限位孔、限位盖等,限位盖固定设置于定子上,限位盖上设置有限位孔,限位孔对应的转子上设置限位销。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由信号捕捉以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信号发射装置等组成,信号发射装置为磁铁,固定于磁铁座上,磁铁座固定于定子上,信号捕捉以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为线性霍尔,线性霍尔间接固定于转子上,磁铁与线性霍尔如图7所示对应设置。当双轮车运行时把手受外力作用转动时,转子转动,带动线性霍尔转动,同时限位销也做同样角度的转动,线性霍尔转动时捕捉到磁场变化开始控制两轮不同速,实现转向,当转子转到一定的角度,限位销转至限位孔的孔壁,实现限位,同时扭力弹簧因其固定于转子上与转子一同转动,使其设置于定子内壁凹槽内的扭臂做弹性形变,当把手外力减弱或消失时,转子在扭力弹簧的回弹力间接作用下回转,线性霍尔根据不同的磁场变化控制减小两轮间的差速,当转子回转到原位时,两轮同速。控制系统、电池及电机之间电性连接。电机为轮毂电机,两电机直接设置于车轮内部,控制系统与电池设置于车轮轴上,车体支架固定的脚踏部件位于偏车体及骑行人员整体重心点的前下方,脚踏部件为两个,分设于车体的左右两侧,脚踏部件在工作位置与存储位置之间转换,工作位置包括骑行时骑行人员脚踏时的位置和、或非骑行时作为车体与地面的支撑时的位置。
实施例3
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包括车轮、电池、控制系统、电机、车体支架、座位、把手,两个车轮左右平行设置,机械固定于同一根车轮轴的两端,并设置于座位下方,骑行者两腿之间。车体支架设置于两个车轮之间的中心位置上,并通过固定模块与车轮轴之间成倒T型连接,并且在固定模块与车体支架之间有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如图10所示,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的弹性部件为两个弹簧,限位部件包括两个金属套管及限位模块,金属套管左右并排设置,一端固定于车轮轴上的固定模块上,两个弹簧分别套在两金属套管外壁,限位模块设置于弹簧上,限位模块上包含两个限位孔,金属套管的另一端从限位模块的孔内穿出,车体支架固定于限位模块上。限位模块与弹簧之间设置有轴承,轴承设置于弹簧上,轴承内壁套在金属套管外壁上,外圈与弹簧接触连接,限位模块设置于轴承上面,与轴承外圈之间有间隙,使弹簧在伸曲过程中通过轴承的转动可以释放弹簧的内张力。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中的限位部件限制了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之间的相对运动,除了车体支架受外力作用能在车轮轴上相对车轮轴左右摇摆,限位模块上限位孔可限制左右两个弹簧之间即时的伸缩差,限制了车体支架在一定角度内左右摇摆。当左边车轮速度高于右边时车体向右拐弯时,通过控制车体支架向右偏移,当右边车轮速度高于左边时车体向左拐弯时,通过控制车体支架向左偏移,骑行人员通过在拐弯过程中控制车体支架左右偏移来防止车子拐弯翻车。座位直接或间接机械连接于车体支架上;把手连接于车体支架上,之间连接有带有弹性复位机构的转向装置,由转子、定子、扭力弹簧、轴承、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等组成。转子固定连接于车子把手末端,转子与把手垂直连接,车体支架末端固定定子,定子设置于转子内部,转子与定子之间通过两个轴承上下固定连接,定子固定于轴承的内壁。转子与轴承外壁固定,扭力弹簧的扭簧固定于两轴承之间的定子外壁上,自动复位功能的转向装置中包含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包括:限位销、限位孔、扭臂行程机构、限位盖等,限位盖固定设置于转子上,限位盖上设置有限位孔,限位孔对应的定子上设置限位销。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由信号捕捉以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信号发射装置等组成,信号发射装置为磁铁,固定于磁铁座上,磁铁座固定于转子上,信号捕捉以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为线性霍尔,线性霍尔间接固定于定子上,磁铁与线性霍尔如图7所示对应设置。当双轮车运行时把手受外力作用以转子为中心点转动时,垂直连接在把手上的转子跟着转动,带动磁铁、限位盖转动,同时限位孔也做同样角度的转动,相应限位销在限位孔内也做相对于限位孔的转动,线性霍尔捕捉到磁场变化开始控制两轮不同速,实现转向,当转子转到一定的角度,限位销相对转至限位孔的孔壁,实现限位,同时扭力弹簧的扭臂在扭臂行程机构内做弹性形变,同时扭力弹簧对转子上的限位盖上有弹力,当把手外力减弱或消失时,转子在扭力弹簧的回弹力间接作用下回转,线性霍尔根据不同的磁场变化控制减小两轮间的差速,当转子回转到原位时,两轮同速。控制系统、电池及电机之间电性连接。电机为轮毂电机,两电机直接设置于车轮内部,控制系统与电池设置于车轮轴上,车体支架固定的脚踏部件位于偏车体及骑行人员整体重心点的前下方,脚踏部件为两个,分设于车体的左右两侧,脚踏部件在工作位置与存储位置之间转换,工作位置包括骑行时骑行人员脚踏时的位置和、或非骑行时作为车体与地面的支撑时的位置

Claims (65)

1.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包括车轮、电池、控制系统、电机、车体支架、座位、把手,其特征在于双轮左右平行设置,机械固定于同一根车轮轴的两端,并设置于座位下方,骑行者两腿之间;车体支架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于车轮轴上;座位直接或间接机械连接于车体支架上;把手直接或间接机械连接于车体支架;控制系统、电池及电机之间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车体支架与车轮轴的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固定点位于两车轮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之间成倒T型或十字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车体支架与车轮轴的固定点位于两车轮之间车轮轴的中心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车轮轴上固定车体支架的位置设置有固定车体支架的固定模块,车体支架通过固定模块与车轮轴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由车轮引出的电线沿车轮至车轮轴,沿车轮轴至固定模块,并由固定模块引入车体支架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两车轮各自的电机引出的电线经车轮至车轮轴,通过车轮轴上的孔沿车轮轴内部向车轮外侧车轮轴引出,在固定模块处的车轮轴上设置有电线出口孔,两电机的电线从出口出来后进入车体支架内部,最后与电池、控制系统等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固定模块与车体支架固定部位,两者之间至少有一个接触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车体支架与固定模块之间设置有避震\减震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避震\减震系统垂直于水平面或向车子前端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车体支架与座位之间设置有避震\减震系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避震\减震系统垂直于水平面或向车子前端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车体支架与车轮轴 之间设置有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当左边车轮速度高于右边时使车体支架向右偏移,当右边车轮速度高于左边时使车体支架向左偏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包括连接于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之间的弹性部件以及限位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部件为限制车轮轴与车体支架之间前后的位移。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部件进一步包括限制车体支架左右偏移的角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部件为两个弹簧,所述的限位部件包括两个金属套管及限位模块,金属套管左右并排设置,一端直接或间接固定于车轮轴上,两个弹簧分别套在两金属套管外壁,限位模块设置于弹簧上,限位模块上包含两个限位孔,金属套管的另一端从限位模块的孔内穿出,车体支架固定于限位模块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模块与弹簧之间进一步包括轴承,轴承设置于弹簧上,轴承内壁套在金属套管外壁上,外圈与弹簧接触连接,限位模块设置于轴承上面,与轴承外圈之间有间隙。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模块上限位孔为限制左右两个弹簧之间即时的伸缩差。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部件为两个弹簧,所述的限位部件包括一对分别用于套弹簧的金属套管,每个金属套管有上下两个金属管组成,上下两个金属其中一个嵌合套入另一个内,其中重叠部位根据弹簧伸缩度调节,两个下金属管左右并排直接或间接固定于车轮轴上,弹簧上端固定于上金属管外壁上,上金属管的另一端与车体支架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弹簧上端与上金属管外壁之间设置有轴承,轴承内壁固定于上金属管外壁上,轴承外圈与弹簧上端固定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限位模块直接或间接设置于弹簧上,限位模块上包含两个限位孔,上金属套管的另一端从限位模块的孔内穿 出,限位孔为限制左右两个弹簧之间即时的伸缩差。
24.根据权利要求13-23任一项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止车子拐弯翻车装置设置于车体支架与车轮轴上的固定模块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车体支架相对于车轮轴之间的位置可调节。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脚踏部件:脚踏部件设置于两车轮外侧,与车轮轴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或脚踏部件设置于车体支架上,与车体支架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踏部件在工作位置与存储位置之间转换。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脚踏部件的工作位置包括骑行时骑行人员脚踏时的位置和、或非骑行时作为车体与地面的支撑时的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踏部件设置于偏车体及骑行人员整体重心点的前下方。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机为两个,均为轮毂电机,分别设置于两个车轮内部。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机分别由各自的电机控制系统控制。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每个车轮的两边包含车轮边盖,车轮边盖通过轴承与轴机械连接,车轮边盖与轴承,轴承与轴之间均为过盈配合连接,通过外力压合。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车体支架与把手之间设置有带有弹性复位机构的转向装置,包括定子、转子、弹性复位件、车子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车子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直接或间接设置于定子与转子上,把手与转子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相连接,定子与车体支架直接或间接机械固定相连接,定子与转子之间通过弹性复位件弹性连接。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子设置于转子内部。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转子设置于定子内部。
36.根据权利要求33-35任一项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弹性复位件设置于定子与转子之间,转子受外力驱动相对初始位置转动,带动弹性复位件产生形变,当转子所受的外力驱动力减弱或消失后,弹性复位件通过其弹性复位力带动转子向初始位置运动或回到初始位置。
3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子与转子之间通过轴承固定,分别固定于轴承的内外壁。
38.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子与转子之间通过弹性复位件弹性连接,所述的弹性复位件包括液压弹性复位件、气压弹性复位件、金属弹性复位件、橡胶弹性复位件、硅胶弹性复位件中一种,两种或几种组合。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弹性复位件为扭力弹簧。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子设置于转子内部,扭力弹簧的簧通过固定点固定于定子外壁,两个扭臂卡在转子内壁凹槽内或凸起上。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转子设置于定子内部,扭力弹簧的簧通过固定点固定于转子外壁,两个扭臂卡在定子内壁凹槽内或凸起上。
42.根据权利要求39-41任一项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子与转子之间轴承为两个,扭力弹簧设置于两个轴承之间。
43.根据权利要求39-41任一项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子与转子之间轴承为含油轴承或轴瓦。
4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直接或间接连接于把手,当把手受外力操控带动转子相对初始位置转动,转子转动时弹性复位件产生形变,当把手所受的外力减弱或消失后,相应弹性复位件通过其弹性复位力带动转子向初始位置运动或回到初始位置。
4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所述的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限制转子在一定角度内转动。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包括限位盖、限位销,限位盖直接或间接与定子机械固定连接,限位盖上设有限位孔,限位销直接或间接与转子机械固定连接,转子转动带动限位销在限位盖上的限位孔内做一定角度内转动;或者限位盖直接或间接与转子机械固定连接,限位盖上设置限位孔,限位销直接或间接与定子机械固定连接,转子转动带动限位盖转动,定子上的限位销在转子上的 限位盖上的限位孔做一定角度内的相对转动。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弹性复位件为扭力弹簧,转子转动行程限位机构中进一步包括扭力弹簧扭臂行程机构,扭臂行程机构设置于限位盖上,扭力弹簧扭臂设置扭臂行程机构内,限制扭力弹簧扭臂在扭臂行程机构内运动。
48.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定角度为±30°之间。
49.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转动信号捕捉控制装置包含信号捕捉以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信号发射装置。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的信号发射装置直接或间接固定设置于转子上,信号捕捉以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直接或间接固定设置于定子上,通过转子相对于定子转动,带动信号发射装置相对于信号捕捉以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转动,信号发射装置在转动的过程中因其相对信号捕捉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不同的位移发射不同的信号,信号捕捉及信息处理传输装置捕捉到不同信号后经处理后,把相应的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经控制系统处理后把相应信息传递给电机,分别给两个车轮不同的驱动。
51.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的信号发射装置直接或间接固定设置于定子上,信号捕捉以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直接或间接固定设置于转子上,通过转子相对于定子转动,带动信号捕捉以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相对于信号发射装置转动,信号捕捉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在转动的过程中因其相对信号发射装置不同的位移接收到不同的信号,信号捕捉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捕捉到不同信号后经处理后,把相应的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经控制系统处理后把相应信息传递给电机,分别给两个车轮不同的驱动。
52.根据权利要求49-51任一项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号发射装置为磁铁,所述的信号捕捉以及信号处理传输装置为线性霍尔传感器,线性霍尔传感器通过捕捉磁铁的磁场变化信息经处理后,把相应的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经控制系统处理后把相应信息传递给电机,分别给两个车轮不同的驱动。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铁为一对磁铁,成中心对称直接或间接固定于定子或转子上,中心点为旋转中心,在磁铁中心点对应处固定线性霍尔传感器。
5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转子与把手直线连接或者垂直连接。
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上包括 手持部位在两手持部位的手柄之间设置有车体显示装置或、和车体控制装置。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持部位在两手柄之间设置的车体控制装置,包括车身蓝牙控制系统,车子远程升级控制系统、车子电源远程开关系统。
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含电机在前后方向上运行控制装置,包括:目标信号计算单元、电机信号变换单元、控制信号计算单元、驱动信号变换单元:
目标信号计算单元,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身姿态数据,计算出车身姿态角,根据车身姿态角计算出电机交轴电流目标值;
电机信号变换单元,通过对电机相电流实时采样获得电机实时电流值,同时利用传感器检测电机转子位置角度,根据电机相电流及转子位置角度计算电机实时的交轴电流和直轴电流;控制信号计算单元,根据交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交轴电流值计算出交轴控制信号,根据直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直轴电流值计算出直轴控制信号;
驱动信号变换单元,根据交轴控制信号和直轴控制信号以及转子位置角度计算出电机的驱动信号。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于采集车身姿态数据的传感器为陀螺仪加速计;所述的检测电机转子位置角度的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
59.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信号计算单元包括:计算模块和调节器,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车身姿态数据计算车身姿态角,所述调节器用于对所述车身姿态角进行计算调节生成交轴电流目标值。
60.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计算单元包括计算单元、交轴电流调节器和直轴电流调节器,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交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交轴电流值信号计算出交轴电流差值,以及用于根据直轴电流目标值和电机实时直轴电流值生成直轴电流差值;
所述交轴电流调节器用于对所述交轴电流差值进行计算调节生成交轴控制信号;所述直轴电流调节器用于对所述直轴电流差值进行计算调节生成直轴控制信号。
6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电池、控制系统设置于座位内部。
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电池、控制系统直 接或间接固定于车轮轴上。
63.根据权利要求61-62任一项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系统为主控制系统,包括电池电量控制、两车轮运行控制、车子自平衡调节仪。
64.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车子自平衡调节仪为陀螺仪。
65.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车子自平衡调节仪为一个陀螺仪。
CN201520041117.4U 2015-01-21 2015-01-21 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156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41117.4U CN204415624U (zh) 2015-01-21 2015-01-21 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41117.4U CN204415624U (zh) 2015-01-21 2015-01-21 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15624U true CN204415624U (zh) 2015-06-24

Family

ID=53466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41117.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15624U (zh) 2015-01-21 2015-01-21 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1562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57475A (zh) * 2015-01-21 2016-08-17 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106741403A (zh) * 2016-12-23 2017-05-3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能实现侧向移动双独轮辅助行走装置
CN115123434A (zh) * 2022-07-22 2022-09-30 聂爱琴 一种平衡车转向机构及平衡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57475A (zh) * 2015-01-21 2016-08-17 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106741403A (zh) * 2016-12-23 2017-05-3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能实现侧向移动双独轮辅助行走装置
CN115123434A (zh) * 2022-07-22 2022-09-30 聂爱琴 一种平衡车转向机构及平衡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1275B (zh)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及其组装车架
CN206187202U (zh) 人机互动体感车
CN103129668B (zh) 全方向移动车
CN204956786U (zh) 一种双轮平衡车
CN203581294U (zh) 自行车部件控制装置
TWI545053B (zh) Bicycle intelligent auxiliary power system
CN102358364B (zh) 自行车骑行辅助装置、用该辅助装置的自行车及辅助方法
CN102642584B (zh) 自平衡电动载人独轮车
US20160304157A1 (en) Electric bike motor using sensed air speed
CN204184517U (zh) 一种带坐垫的电动自平衡独轮车
CN105857475B (zh) 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WO2017101737A1 (zh) 一种新型便携式电动车及其驱动的控制方法
CN204415624U (zh) 一种双轮驱动智能自平衡电动摩托车
CN202879694U (zh) 单轮自平衡电动车
CN106080885A (zh) 一种电机外置式自平衡双轮电动车
CN203581249U (zh) 两轮自平衡车悬架系统
JP2012011997A (ja) 車両
CN105691505A (zh) 单踏板可转向的两轮电动平衡车
CN104417685A (zh) 一种带坐垫的电动自平衡独轮车
CN204775712U (zh) 一种电动车
CN205292926U (zh) 一种转弯方便的电动平衡车
CN205239784U (zh) 一种电动平衡减震扭扭车
CN205327270U (zh) 一种自平衡电动滑板车
CN204915966U (zh) 一种前两轮电动三轮车
CN204915981U (zh) 一种复合后轮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24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