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88329U - 热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388329U CN204388329U CN201420847971.5U CN201420847971U CN204388329U CN 204388329 U CN204388329 U CN 204388329U CN 201420847971 U CN201420847971 U CN 201420847971U CN 204388329 U CN204388329 U CN 2043883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transfer pipe
- pipeline
- soldering
- insertion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热交换装置,具备管道通过钎焊而固定于传热管的热交换器,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将钎料的量调整在适当范围,并抑制在用机械进行钎焊时不必要地使用钎料。空调室内机具备:室内热交换器,具有多个传热管;和多个管道(液体制冷剂管道、气体制冷剂管道、U字形状连接管道和分支连接管道),它们与传热管固定。管道被插入于在传热管的端部形成的插入部,并通过钎焊而与传热管固定。传热管具有:第一传热管,其通过手工作业而与液体制冷剂管道、气体制冷剂管道和分支连接管道钎焊;和第二传热管,其通过机械而与U字形状连接管道钎焊。形成于第一传热管的第一插入部的长度长于形成于第二传热管的第二插入部的长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装置。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热交换器和管道的热交换装置,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多个传热管,所述管道通过钎焊而固定于传热管。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将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和管道连结起来的结构,已知这样的结构:在传热管的端部形成管道的插入部,将管道插入于插入部并通过钎焊来固定(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7115号公报))。
在采用这样的结构来将细径的传热管和细径的管道连结起来的情况下,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的适当范围(为了将传热管和管道固定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钎料的允许最小量与在钎焊时不会将传热管及钎焊于传热管的管道堵塞的钎料的允许最大量之间的范围)容易变窄。因此,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需要极其慎重地进行钎料的量的调整,作业效率容易降低。
针对于这样的问题,为了扩大钎料的量的适当范围,可以考虑增加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这样的对策。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钎料的量管理容易的利用机械进行钎焊的部分不必要地使用钎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711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其具备管道通过钎焊而固定于传热管的热交换器,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将钎料的量调整在适当范围,能够抑制在利用机械进行钎焊时不必要地使用钎料。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热交换装置具备:热交换器,其具有多个传热管;和多个管道,它们被固定于传热管。管道被插入于在传热管的端部形成的插入部,并通过钎焊而与传热管固定。传热管具有第一传热管和第二传热管。形成于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长于形成于第二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
这里,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形成为比第二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长。因此,在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处能够将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的适当范围取得较宽。其结果是,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另一方面,在第二传热管中,由于插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较短,因此能够抑制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热交换装置为第一方面的热交换装置,其中,第一传热管是在热交换器中流动的流体流向热交换器的入口的传热管和流出于热交换器的出口的传热管中的至少一方。
这里,通过机械来钎焊管道多是困难的。在成为相对于热交换器的入口或者出口的传热管中,插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较长。因此,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热交换装置为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热交换装置,其中,被钎焊于第一传热管的管道具有至少一处分支部。
通过机械将具有分支部的管道钎焊于传热管多是困难的。这里,在钎焊有具有分支部的管道的传热管中,插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较长。因此,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热交换装置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装置,其中,被钎焊于第二传热管的管道是将第二传热管彼此连接起来的管道。
这里,通过机械进行钎焊比较容易的、将传热管彼此连接起来的管道通过机械来钎焊,从而能够使钎焊高效率。并且,通过机械而使将传热管彼此连接起来的管道钎焊于传热管,从而与通过手工作业将这些管道钎焊于传热管相比,能够抑制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热交换装置为第四方面的热交换装置,其中,被钎焊于第二传热管的管道是将第二传热管彼此连接起来的U字形状的管道。
这里,通过机械进行钎焊比较容易的、将传热管彼此连接起来的U字形状的管道通过机械来钎焊,从而能够使钎焊高效率。并且,通过机械来钎焊将传热管彼此连接起来的U字形状的管道,从而与通过手工作业将这些管道钎焊于传热管相比,能够抑制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热交换装置为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装置,其中,被钎焊于传热管的管道的被插入于插入部中的部分的外径是5mm以下。
这里,在管道的被插入于插入部中的部分的外径细成5mm以下、并且手工作业的钎料的量的调整容易变得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手工作业钎焊管道的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较长。因此,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热交换装置为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装置,其中,第一传热管通过手工作业而与管道钎焊。第二传热管通过机械而与管道钎焊。
这里,与通过机械而钎焊管道的第二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相比,通过手工作业而钎焊管道的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较长。因此,在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处能够将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的适当范围取得较宽。其结果是,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另一方面,在对钎料的量容易进行调整的、通过机械而钎焊管道的第二传热管中,由于插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较短,因此能够抑制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热交换装置,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第二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长。因此,在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处能够将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的适当范围取得较宽。其结果是,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另一方面,在第二传热管中,由于插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较短,因此能够抑制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热交换装置,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和第五方面的热交换装置,能够使钎焊高效率,能够抑制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热交换装置,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热交换装置,与通过机械而钎焊管道的第二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相比,通过手工作业而钎焊管道的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较长。因此,在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处能够将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的适当范围取得较宽。其结果是,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另一方面,在对钎料的量容易进行调整的、通过机械而钎焊管道的第二传热管中,由于插入部的长度形成得比较短,因此能够抑制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空调机的外观图。
图2是在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外壳卸下的状态下从空调室内机的正面侧观察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状况的图。
图3是在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外壳卸下的状态下从空调室内机的侧面侧观察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状况的图。
图4(a)和图4(b)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插入部的放大图。图4(a)是第一传热管的第一插入部的放大图。图4(b)是第二传热管的第二插入部的放大图。
图5(a)和图5(b)是钎焊于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第二传热管上的U字形状连接管道的示例。图5(a)是仅利用曲线构成弯曲部的U字形状连接管道的示例。图5(b)是弯曲部的一部分中包括直线地延伸的部分的U字形状连接管道的示例。
图6是钎焊于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第一传热管上的分支连接管道的示例。
图7是示出图3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如图3那样地成形为倒V字形状之前的状态。
标号说明
10 空调室内机(热交换装置)
20 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21 传热管
21a 第一传热管
21b 第二传热管
22 插入部
22a 第一插入部(形成于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
22b 第二插入部(形成于第二传热管的插入部)
31 U字形状连接管道(通过机械而钎焊的管道)
32 分支连接管道(通过手工作业而钎焊的管道)
41 液体制冷剂管道(通过手工作业而钎焊的管道)
42 气体制冷剂管道(通过手工作业而钎焊的管道)
L1 第一插入部的长度(形成于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
L2 第二插入部的长度(形成于第二传热管的插入部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进行说明。另外,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并且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变更下面的实施方式。
(1)空调机的整体结构
空调室内机10是构成空调机100的一部分的装置。空调机100具有:空调室内机10;空调室外机50;和制冷剂管道40,其将空调室内机10和空调室外机50连接起来。制冷剂管道40将容纳在空调室内机10中的室内热交换器20及容纳在空调室外机50中的未图示的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等连接起来,构成制冷剂回路。空调机100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从而对设置有空调室内机10的空间进行制冷和制热。
另外,这里,空调机100能够实施制冷和制热,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专用于制冷或者专用于制热的空调机。
(2)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
对空调室内机10进行说明。另外,下面,为了对位置关系等进行说明,有时采用“前(正面)”、“后(背面)”的表述,在这里,只要不特别地事先说明,均以后述的外壳11的前面面板11a(参照图1)侧作为前(正面)。
空调室内机10是壁挂式,其安装于设置空调室内机10的空间的墙壁上。空调室内机10主要具有:外壳11(参照图1);室内热交换器20(参照图2);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参照图2);以及未图示的风扇和过滤器。在外壳11的内部容纳有室内热交换器20、风扇和过滤器。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构成制冷剂管道40的一部分。
室内热交换器20具有多个传热管21(参照图2)。在传热管21连接有将传热管21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以便使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20内流动。
当未图示的风扇被驱动后,空调机100的空调对象空间中的空气从形成于外壳11的上部的吸入口12被吸入。通过风扇从吸入口12被吸入的空气通过未图示的过滤器而被提供到室内热交换器20。在空气通过过滤器时,空气中所含的尘埃被除去。被提供到室内热交换器20的空气在通过贯穿插入有室内热交换器20的传热管21的多个翅片23(参照图4(a)和图4(b))时,与在传热管21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0的翅片23后的空气从形成于外壳11的下部的吹出口13被吹出到空调对象空间。
下面,特别地对室内热交换器20、与室内热交换器20的传热管21连接的液体制冷剂管道41、气体制冷剂管道42和连接管道30进行说明。
(2-1)室内热交换器
在室内热交换器20中,进行通过风扇而从吸入口12被吸入的空气与在传热管21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
在室内热交换器20中,位于空调室内机10的正面侧的第一热交换部20a和位于背面侧的第二热交换部20b配置成在从侧面观察时连结成倒V字形状(参照图3)。室内热交换器20被安装成围绕未图示的风扇的前方、上方和后方。第二热交换部20b配置成上端朝向前方倾斜、并且从风扇的上方覆盖后部上方。第一热交换部20a配置成上端朝向后方倾斜、并且覆盖风扇的上方和前方。
室内热交换器20具有多个传热管21(参照图2)和供传热管贯穿插入的多个翅片23(参照图4(a)和图4(b))。传热管21是外径为5mm的管。各传热管21具有沿着水平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并用于在两端插入管道的插入部22。在插入部22中插入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或者气体制冷剂管道42,通过钎焊而将传热管21、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或者气体制冷剂管道42固定。
传热管21具有:第一传热管21a,其通过作业人员的手工作业而与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或者气体制冷剂管道42钎焊;和第二传热管21b,其通过机械而与连接管道30钎焊。另外,这里,着眼于图2中的配置在右侧的插入部22而将传热管21区分成第一传热管21a和第二传热管21b。
将第一传热管21a的插入部22称为第一插入部22a。将第二传热管21b的插入部22称为第二插入部22b。第一插入部22a和第二插入部22b如图4(a)和图4(b)那样地长度不同。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一传热管21a的第一插入部22a的长度L1长于形成于第二传热管21b的第二插入部22b的长度L2。例如,长度L1为8mm,与此相对,长度L2为4mm。
另外,在形成第一插入部22a和第二插入部22b之前的状态下,第一传热管21a和第二传热管21b是相同规格的管。在将传热管21扩管成能够将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或者气体制冷剂管道42插入到传热管21中时,通过对将用于扩管的工具(喇叭冲头)插入的长度进行调整,从而在传热管21设置第一传热管21a和第二传热管21b。
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或者气体制冷剂管道42与传热管21的插入部22被钎焊某最低长度以上(例如,4mm),从而以所需最低限的强度与传热管21固定。为了将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或者气体制冷剂管道42和插入部22钎焊该最低长度所需的钎料的量是为了将传热管21和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或者气体制冷剂管道42钎焊所需的最低限的钎料的允许最小量。另一方面,为了在插入部22整体来钎焊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或者气体制冷剂管道42所需的钎料的量(为了钎焊插入部22的长度所需的钎料的量)与焊脚(fillet)成形所需的钎料的量的合计是将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或者气体制冷剂管道42和传热管21钎焊时的钎料的最大允许量。在钎焊时,在超过钎料的最大允许量而提供钎料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发生传热管21及与传热管21钎焊的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或者气体制冷剂管道42被钎料堵塞等问题。
这里,如上所述,第一插入部22a的长度L1长于第二插入部22b的长度L2。因此,与通过机械而将连接管道30与第二传热管21b钎焊的情况下的钎料的量的适当范围相比,能够扩大通过手工作业而将连接管道30、液体制冷剂管道41或者气体制冷剂管道42与第一传热管21a钎焊的情况下的钎料的量的适当范围。另外,钎料的量的适当范围是指为了钎焊所需的最低限的钎料的允许最小量与进行钎焊时不会将传热管21及与传热管21钎焊的管道30、41、42堵塞的钎料的允许最大量之间的范围。
(2-2)液体制冷剂管道
液体制冷剂管道41是被钎焊于第一传热管21a的管道的一个示例。
液体制冷剂管道41是构成制冷剂管道40的一部分的管道。在空调机100进行制冷运转时,液体制冷剂从空调室外机50朝向室内热交换器20而流到液体制冷剂管道41。此外,在空调机100进行制热运转时,液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20朝向空调室外机50而流到液体制冷剂管道41。与液体制冷剂管道41连接的第一传热管21a是在室内热交换器2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20的入口或者出口的传热管21。
液体制冷剂管道41在室内热交换器20的下方沿着水平方向(在图2中从左方向向右方向)延伸,在室内热交换器20的图2中的右端附近改变方向并向上方延伸。液体制冷剂管道41在室内热交换器20的上端附近再次改变方向,并最终地被插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0的第一传热管21a的第一插入部22a中。作业人员通过手工作业而将液体制冷剂管道41插入到第一传热管21a的第一插入部22a中并通过钎焊而与第一传热管21a固定。液体制冷剂管道41的被插入于第一传热管21a的第一插入部22a中的部分的外径是5mm。
(2-3)气体制冷剂管道
气体制冷剂管道42是钎焊于第一传热管21a的管道的一个示例。
气体制冷剂管道42是构成制冷剂管道40的一部分的管道。在空调机100进行制冷运转时,气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20朝向空调室外机50而流到气体制冷剂管道42。此外,在空调机100进行制热运转时,气体制冷剂从空调室外机50朝向室内热交换器20而流到气体制冷剂管道42。与气体制冷剂管道42连接的第一传热管21a是在室内热交换器2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20的入口或者出口的传热管21。
气体制冷剂管道42在室内热交换器20的下方沿着水平方向(在图2中从左方向向右方向)延伸,在室内热交换器20的图2中的右端附近改变方向并向上方延伸。液体制冷剂管道41在室内热交换器20的上端附近再次改变方向,向三方分支并最终地被插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0的第一传热管21a的第一插入部22a中。作业人员通过手工作业而将气体制冷剂管道42插入到第一传热管21a的第一插入部22a中并通过钎焊而与第一传热管21a固定。气体制冷剂管道42的被插入于第一传热管21a的第一插入部22a中的部分的外径是5mm。
(2-4)连接管道
连接管道30是将传热管21彼此连接起来的管道。连接管道30的外径是5mm。在连接管道30中包括如图5(a)和图5(b)所示的U字形状的U字形状连接管道31和如图6所示的具有分支部的分支连接管道32。
U字形状连接管道31是钎焊于第二传热管21b的管道的一个示例。U字形状连接管道31是将第二传热管21b彼此连接起来的管道。U字形状连接管道31不仅包括仅由曲线构成弯曲部的如图5(a)那样的形状的管道,还包括在弯曲部的一部分中包括直线性地延伸的部分的如图5(b)那样的形状的管道。
U字形状连接管道31通过机械而被钎焊。具体而言,在进行如图3那样地弯折成倒V字形状的加工之前的、如图7那样的直线状的室内热交换器20被移送到内部配置有煤气燃烧器的炉内时,U字形状连接管道31通过机械而被钎焊于第二传热管21b。在通过机械的钎焊中,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固定量。
分支连接管道32是钎焊于第一传热管21a的管道的一个示例。分支连接管道32是将第一传热管21a彼此连接起来的管道。分支连接管道32是向两方分支(从分支部向三方延伸)的管道。
作业人员通过手工作业而将分支连接管道32插入到第一传热管21a的第一插入部22a中并通过钎焊而与第一传热管21a固定。
(3)特征
(3-1)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具备:室内热交换器20,其具有多个传热管21;和多个管道(U字形状连接管道31、分支连接管道32、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它们被固定于传热管21。U字形状连接管道31、分支连接管道32、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被插入于在传热管21的端部形成的插入部22,并通过钎焊而与传热管21固定。传热管21具有第一传热管21a和第二传热管21b,所述第一传热管21a通过手工作业而钎焊分支连接管道32、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所述第二传热管21b通过机械而钎焊U字形状连接管道31。形成于第一传热管21a的第一插入部22a的长度L1长于形成于第二传热管21b的第二插入部22b的长度L2。
这里,通过手工作业而与分支连接管道32、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钎焊的第一传热管21a的第一插入部22a的长度L1形成得比通过机械而与U字形状连接管道31钎焊的第二传热管21b的第二插入部22b的长度L2长。因此,在第一传热管21a的第一插入部22a中,能够将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的适当范围取得较宽。其结果是,在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另一方面,在容易对钎料的量进行调整的、通过机械而钎焊U字形状连接管道31的第二传热管21b中,由于第二插入部22b的长度形成得比较短,因此能够抑制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
(3-2)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中,第一传热管21a包括在室内热交换器20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向室内热交换器20的入口的或者流出于室内热交换器20的出口的、与液体制冷剂管道41连接的传热管21和与气体制冷剂管道42连接的传热管21。
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的管道长度长、形状也复杂,通过机械而钎焊固定于传热管21是困难的。这里,由于与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连接的、成为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20的制冷剂的入口或者出口的传热管21为插入部22的长度比较长的第一传热管21a,因此,在通过手工作业而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
(3-3)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中,被钎焊于第一传热管21a的分支连接管道32具有分支部。此外,被钎焊于第一传热管21a的气体制冷剂管道42具有分支部。
具有分支部的分支连接管道32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的形状复杂,通过机械而钎焊固定于传热管21是困难的。这里,由于与分支连接管道32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连接的传热管21成为插入部22的长度比较长的第一传热管21a,因此,在通过手工作业而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
(3-4)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中,被钎焊于第二传热管21b的管道是将第二传热管21b彼此连接起来的、U字形状的U字形状连接管道31。
这里,管道长度比较容易变短,利用机械进行钎焊比较容易的、将传热管21彼此连接起来的U字形状连接管道31通过机械而被钎焊,从而能够使钎焊高效率。特别是,这里,结构也简单、利用机械进行钎焊容易的、U字形状的U字形状连接管道31通过机械而被钎焊,从而能够使钎焊高效率。并且,通过机械而使将传热管21连接起来的U字形状连接管道31钎焊于传热管21,从而与通过手工作业而将U字形状连接管道31钎焊于传热管相比,能够抑制用于钎焊的钎料的量。
(3-5)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中,被钎焊于传热管21的U字形状连接管道31、分支连接管道32、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的、被插入于插入部22中的部分的外径是5mm。
这里,由于U字形状连接管道31、分支连接管道32、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的被插入于插入部22中的部分的外径细成5mm,因此,与外径粗于5mm的情况相比,通过手工作业而进行钎焊时的钎料的量的调整容易变得困难。但是,这里,关于通过手工作业而与分支连接管道32、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钎焊的第一传热管21a,第一插入部22a的长度形成得比较长。因此,在通过手工作业而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容易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
(4)变形例
下面,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另外,各变形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在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与其它变形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组合。
(4-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空调室内机10作为热交换装置的一个示例,但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包括具有多个传热管的热交换器、通过手工作业而钎焊于传热管的管道、和通过机械而钎焊于传热管的管道的情况。例如,当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机50的热交换器的传热管中存在通过手工作业而钎焊管道的传热管和通过机械而钎焊管道的传热管的情况下,通过将形成于通过手工作业而钎焊管道的传热管处的插入部的长度形成得长于形成于通过机械而钎焊管道的传热管处的插入部的长度,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4-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U字形状连接管道31、分支连接管道32、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的被插入于传热管21的插入部22中的部分的外径为5mm,但外径不限于5mm。管道31、32、41、42的传热管21的被插入于插入部22中的部分的外径既可以大于5mm、也可以小于5mm。但是,由于外径越细通过手工作业而进行钎焊时的钎料的量的调整越容易变得困难,因此,在管道31、32、41、42的传热管21的被插入于插入部22中的部分的外径是5mm以下的情况下,特别地容易获得较大的效果。
(4-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支连接管道32、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被钎焊于第一传热管21a,U字形状连接管道31被钎焊于第二传热管21b,但不限于此。
例如,通常,分支连接管道32、液体制冷剂管道41和气体制冷剂管道42多通过手工作业而被钎焊,但若可能的话,也可以是其一部分通过机械而被钎焊。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将通过机械而与液体制冷剂管道41、气体制冷剂管道42或者分支连接管道32钎焊的传热管21作为第二传热管21b。
此外,多数情况下,通常,U字形状连接管道31通过机械而进行钎焊时效率高,但关于一部分的U字形状连接管道31,在有时通过机械而进行钎焊困难的情况等时也可以通过手工作业来钎焊。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将通过手工作业而与U字形状连接管道31钎焊的传热管21作为第一传热管21a。
(4-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支连接管道32仅具有一处分支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具有多个分支部。此外,气体制冷剂管道42也仅具有一处分支部,但不限于此,既可以具有多个分支部,也可以不具有分支部。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制冷剂管道41未具有分支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向多处分支的分支部。
(4-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气体制冷剂管道42在分支部向三方分支,分支连接管道32在分支部向两方分支,但气体制冷剂管道42和分支连接管道32的分支部的分支数不限于此。气体制冷剂管道42和分支连接管道32分支成根据需要的数量即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于热交换装置,所述热交换装置具备:管道通过钎焊而固定于传热管的热交换器;通过手工作业而钎焊于传热管的管道;和通过机械而钎焊于传热管的管道,在通过手工作业而进行钎焊时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将钎料的量调整成适当范围,并能够在通过机械进行钎焊时抑制不必要地使用钎料,因此是有用的。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装置具备:
热交换器(20),其具有多个传热管(21);和
多个管道(31、32、41、42),它们被插入于在所述传热管的端部形成的插入部(22),并通过钎焊而与所述传热管固定,
所述传热管具有第一传热管(21a)和第二传热管(21b),
形成于所述第一传热管的插入部(22a)的长度(L1)长于形成于所述第二传热管的插入部(22b)的长度(L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热管是作为在所述热交换器中流动的流体流向所述热交换器的入口的传热管和流出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出口的传热管中的至少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钎焊于所述第一传热管的所述管道(32、42)是具有至少一处分支部的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钎焊于所述第二传热管的所述管道(31)是将所述第二传热管彼此连接起来的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钎焊于所述第二传热管的所述管道是将所述第二传热管彼此连接起来的U字形状的管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的被插入于所述插入部中的部分的外径是5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热管通过手工作业而与所述管道钎焊,
所述第二传热管通过机械而与所述管道钎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热管通过手工作业而与所述管道钎焊,
所述第二传热管通过机械而与所述管道钎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热管通过手工作业而与所述管道钎焊,
所述第二传热管通过机械而与所述管道钎焊。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钎焊于所述第二传热管的所述管道(31)是将所述第二传热管彼此连接起来的管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71972 | 2013-12-27 | ||
JP2013271972A JP5999083B2 (ja) | 2013-12-27 | 2013-12-27 | 熱交換装置および熱交換装置を生産する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388329U true CN204388329U (zh) | 2015-06-10 |
Family
ID=53361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847971.5U Active CN204388329U (zh) | 2013-12-27 | 2014-12-26 | 热交换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99083B2 (zh) |
CN (1) | CN204388329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27512B2 (ja) | 2021-04-28 | 2023-02-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配管連結構造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53014A (en) * | 1975-05-23 | 1977-10-11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 Finned tube coil |
JPS53142348A (en) * | 1977-05-18 | 1978-12-1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Welding method for metallic pipe |
JPH0518691A (ja) * | 1991-07-09 | 1993-01-2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熱交換器 |
JP3198168B2 (ja) * | 1992-10-12 | 2001-08-13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GB2411457B (en) * | 2004-02-27 | 2006-01-18 | Kenmore Uk Ltd | Cooling apparatus |
JP2008164108A (ja) * | 2006-12-28 | 2008-07-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配管接続機構 |
-
2013
- 2013-12-27 JP JP2013271972A patent/JP5999083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2-26 CN CN201420847971.5U patent/CN204388329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123496A (ja) | 2015-07-06 |
JP5999083B2 (ja) | 2016-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74592B (zh) | 热交换器及搭载了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 | |
US10054368B2 (en) |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joining a plate-like unit of a laminated header and a pipe to each other | |
CN103791604B (zh) | 空气热交换器 | |
CN110476026B (zh) | 热交换器单元 | |
CN105917173A (zh) |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 |
JP2012037154A (ja) |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04797900B (zh) | 扁平形传热管、具有该扁平形传热管的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制造的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
CN203869386U (zh) | 一种集气管部件 | |
CN100554833C (zh) | 具有液体捕集器以提供更好流动分布的平行流蒸发器 | |
CN103090618A (zh) | 冷冻冷藏箱 | |
CN105387657B (zh) | 一种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 |
CN106766431B (zh) | 油分系统及空气调节系统 | |
CN204388329U (zh) | 热交换装置 | |
WO2017135442A1 (ja) | 熱交換器 | |
JP2005083732A (ja) | エアコン配管装置 | |
CN104180564A (zh) | 空调器及其换热器 | |
CN102997503B (zh) | 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热泵式室外机与热泵式空调 | |
CN204128244U (zh) | 一种虹吸式蒸发器 | |
CN102853513A (zh) | 一种集气管组件及一种集气管组件的制造方法 | |
CN203869373U (zh) | 热交换器以及搭载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 | |
EP4083558A1 (en) |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
KR20110045430A (ko) | 분배기를 갖는 전자식 팽창밸브 | |
JP2017133814A (ja) | 熱交換器 | |
CN205014485U (zh) | 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CN105091414B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