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81954U - 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81954U
CN204381954U CN201420813827.XU CN201420813827U CN204381954U CN 204381954 U CN204381954 U CN 204381954U CN 201420813827 U CN201420813827 U CN 201420813827U CN 204381954 U CN204381954 U CN 2043819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p removal
accumulator tank
slag guiding
guiding trough
bottom l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1382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向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Huadu Precision 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Huadu Precision 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Huadu Precision 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Huadu Precision 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81382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819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819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819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And Refinement Of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包括在底座上开设贯通其的导渣槽,在底座的一侧设置与导渣槽连通的两端封闭的回收槽,回收槽与导渣槽垂直,在导渣槽内设置排屑螺杆,排屑螺杆远离回收槽的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导渣槽远离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靠近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导渣槽靠近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回收槽的槽底高度。本实用新型在导渣槽内设置排屑螺杆,可以通过排屑螺杆的螺旋作用力将铁屑由导渣槽送入至回收槽内,以防止铁屑堆积堵塞导渣槽;通过将导渣槽设置为倾斜结构,可以使冷却油能快速的流入到回收槽内,同时降低了排屑螺杆在传送铁屑过程中冷却液对排屑螺杆的阻力,进一步节约了能源。

Description

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排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床加工时产生的切屑,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清理:
一种是人工清扫,采用此方式清理切屑劳动强度高,清扫速度慢,对于大型的机床还需工人进入机床护罩内清理,操作不方便,也不安全,效率不高。另一种是设置专门的排屑装置,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 103447879 A公开一种机床排屑装置,此排屑装置安装在机床鞍座上,并有设有扫屑片,机床底座两侧设有供排屑装置运行的沟槽。实际工作时,自动排屑装置随机床鞍座前后来回移动,通过扫屑片,将机床底座两侧积屑沟槽里的铁屑扫入前排屑口。此种排屑装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自动排屑的功能,但是其清扫不彻底,而且由于其结构的限制,机床底座的沟槽必须要设置足够深,对应的,机床底座的厚度要设置为足够厚,这样增加了底座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排屑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包括在底座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的导渣槽,所述导渣槽贯穿所述底座,在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与所述导渣槽连通的回收槽,所述回收槽的两端呈封闭设置,所述回收槽与所述导渣槽垂直,在所述导渣槽内设置排屑螺杆,所述排屑螺杆远离所述回收槽的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
所述导渣槽远离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靠近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所述导渣槽靠近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所述回收槽的槽底高度。
作为新型排屑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此新型排屑回收装置还包括循环回收装置,所述循环回收装置包括循环主动轮、循环从动轮和设置在所述循环主动轮与所述循环从动轮之间的循环回收带,所述循环主动轮设置在所述回收槽外,所述循环从动轮设置在所述回收槽内,所述循环回收带部分设置在所述回收槽内,所述循环回收带邻近所述导渣槽的部分的高度低于所述导渣槽的槽底,所述循环回收带上设置有若干过油孔,所述过油孔的尺寸小于铁屑的最小尺寸,所述循环回收带与所述回收槽的底部呈间隔设置。
通过在循环回收带上设置过油孔,可以通过过油孔将铁屑与冷却油分离,减少回收后的铁屑中的冷却油;通过将循环回收带与回收槽的槽底间隔设置,可以减少循环回收带上携带的冷却油,保证冷却油的回收率,同时也能进一步减少回收后的铁屑中的冷却油。
优选的,所述循环回收带为链条结构。
作为新型排屑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回收槽的一侧设置铁屑回收箱,所述循环主动轮设置在所述铁屑回收箱内。
作为新型排屑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循环主动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循环从动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通过将循环主动轮和循环从动轮设置为高低结构,使得循环回收带送出铁屑的一端的高度高于循环回收带收入铁屑的一端的高度,高度差使得携带在循环传送带上的冷却油能回到回收槽内,尽可能的提高冷却油的回收率,同时也减少了进入到铁屑回收箱内的铁屑内携带的冷却油。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主动轮逆时针旋转,以使铁屑通过所述循环回收带输送至所述铁屑回收箱内。
作为新型排屑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回收槽远离所述铁屑回收箱的一侧设置油水分离装置,所述油水分离装置的输入端插入至所述回收槽内,所述油水分离装置的输出端与存油桶连通。
作为新型排屑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渣槽的槽底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20°~60°。
作为新型排屑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渣槽的槽底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30°。
作为新型排屑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底座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两个所述导渣槽,两个所述导渣槽呈平行设置,每个所述导渣槽内均设置一根所述排屑螺杆,两根所述排屑螺杆通过传动带与同一动力装置连接。
通过将两根排屑螺杆通过传动带与同一动力装置连接,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
作为新型排屑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渣槽的槽底的截面形状为与所述排屑螺杆相匹配的弧形凹槽结构。
通过将导渣槽的槽底的截面形状设置为与排屑螺杆相匹配的弧形结构,使得铁屑在落入导渣槽的时候自动汇集到导渣槽的底部中心,然后利用排屑螺杆全部排出。
作为新型排屑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排屑螺杆与所述导渣槽的槽底接触式设置。
通过将排屑螺杆与导渣槽的槽底接触,使得排屑螺杆能更加彻底的排出导渣槽内的铁屑。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导渣槽内设置排屑螺杆,可以通过排屑螺杆的螺旋作用力将铁屑由导渣槽送入至回收槽内,以防止铁屑堆积堵塞导渣槽;通过将导渣槽设置为倾斜结构,即远离回收槽的一端高于靠近回收槽的一端,可以使冷却油能快速的流入到回收槽内,同时降低了排屑螺杆在传送铁屑过程中冷却液对排屑螺杆的阻力,进一步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未示出排屑螺杆);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中底座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中底座与排屑螺杆的组装示意图。
图1至4中:
1、底座;2、导渣槽;3、回收槽;4、排屑螺杆;5、动力装置;6、循环回收装置;61、循环主动轮;62、循环从动轮;63、循环回收带;64、铁屑回收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的定柱卧式粗框机包括在底座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的导渣槽2,导渣槽2贯穿底座1,在底座1的一侧设置与导渣槽2连通的回收槽3,回收槽3的两端呈封闭设置,回收槽3与导渣槽2垂直,在导渣槽2内设置排屑螺杆4,排屑螺杆4远离回收槽3的一端与动力装置5连接,导渣槽2远离回收槽3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靠近回收槽3的一端的槽底高度,导渣槽2靠近回收槽3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回收槽3的槽底高度。通过在导渣槽2内设置排屑螺杆4,可以通过排屑螺杆4的螺旋作用力将铁屑由导渣槽2送入至回收槽3内,以防止铁屑堆积堵塞导渣槽2;通过将导渣槽2设置为倾斜结构,即远离回收槽3的一端高于靠近回收槽3的一端,可以使冷却油能快速的流入到回收槽3内,同时降低了排屑螺杆4在传送铁屑过程中冷却液对排屑螺杆4的阻力,进一步节约了能源。
此新型排屑回收装置还包括循环回收装置6,循环回收装置6包括循环主动轮61、循环从动轮62和设置在循环主动轮61与循环从动轮62之间的循环回收带63,循环主动轮61设置在回收槽3外,循环从动轮62设置在回收槽62内,循环回收带63部分设置在回收槽3内,循环回收带63邻近导渣槽2的部分的高度低于导渣槽2的槽底,循环回收带63上设置有若干过油孔,过油孔的尺寸小于铁屑的最小尺寸,循环回收带63与回收槽3的底部呈间隔设置。通过在循环回收带63上设置过油孔,可以通过过油孔将铁屑与冷却油分离,减少回收后的铁屑中的冷却油;通过将循环回收带63与回收槽3的槽底间隔设置,可以减少循环回收带63上携带的冷却油,保证冷却油的回收率,同时也能进一步减少回收后的铁屑中的冷却油。在本实实施例中,循环回收带63为链条结构。
在回收槽3的一侧设置铁屑回收箱64,循环主动轮61设置在铁屑回收箱64内。
循环主动轮6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循环从动轮62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通过将循环主动轮61和循环从动轮62设置为高低结构,使得循环回收带63送出铁屑的一端的高度高于循环回收带63收入铁屑的一端的高度,高度差使得携带在循环传送带63上的冷却油能回到回收槽3内,尽可能的提高冷却油的回收率,同时也减少了进入到铁屑回收箱64内的铁屑内携带的冷却油。循环主动轮61逆时针旋转,以使铁屑通过循环回收带63输送至铁屑回收箱64内。
回收槽3远离铁屑回收箱的一侧设置油水分离装置,油水分离装置的输入端插入至回收槽3内,油水分离装置的输出端与存油桶连通。
导渣槽2的槽底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20°~60°。在本实施例中,导渣槽2的槽底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30°。
在底座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两个导渣槽2,两个导渣槽2呈平行设置,每个导渣槽2内均设置一根排屑螺杆4,两根排屑螺杆4分别通过一个动力装置5传动。当然,排屑螺杆的传动方式不限于采用一动力装置传动一排屑螺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同一动力装置同时带动两根排屑螺杆传动,即将两根排屑螺杆通过传动带与同一动力装置连接。通过将两根排屑螺杆通过传动带与同一动力装置连接,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
导渣槽2的槽底的截面形状为与排屑螺杆4相匹配的弧形凹槽结构。通过将导渣槽2的槽底的截面形状设置为与排屑螺杆4相匹配的弧形结构,使得铁屑在落入导渣槽2的时候自动汇集到导渣槽2的底部中心,然后利用排屑螺杆4全部排出。
排屑螺杆4与导渣槽2的槽底接触式设置。通过将排屑螺杆4与导渣槽2的槽底接触,使得排屑螺杆4能更加彻底的排出导渣槽2内的铁屑。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底座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的导渣槽,所述导渣槽贯穿所述底座,在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与所述导渣槽连通的回收槽,所述回收槽的两端呈封闭设置,所述回收槽与所述导渣槽垂直,在所述导渣槽内设置排屑螺杆,所述排屑螺杆远离所述回收槽的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
所述导渣槽远离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靠近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所述导渣槽靠近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所述回收槽的槽底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循环回收装置,所述循环回收装置包括循环主动轮、循环从动轮和设置在所述循环主动轮与所述循环从动轮之间的循环回收带,所述循环主动轮设置在所述回收槽外,所述循环从动轮设置在所述回收槽内,所述循环回收带部分设置在所述回收槽内,所述循环回收带邻近所述导渣槽的部分的高度低于所述导渣槽的槽底,所述循环回收带上设置有若干过油孔,所述过油孔的尺寸小于铁屑的最小尺寸,所述循环回收带与所述回收槽的底部呈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收槽的一侧设置铁屑回收箱,所述循环主动轮设置在所述铁屑回收箱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主动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循环从动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槽远离所述铁屑回收箱的一侧设置油水分离装置,所述油水分离装置的输入端插入至所述回收槽内,所述油水分离装置的输出端与存油桶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渣槽的槽底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20°~6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渣槽的槽底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3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两个所述导渣槽,两个所述导渣槽呈平行设置,每个所述导渣槽内均设置一根所述排屑螺杆,两根所述排屑螺杆通过传动带与同一动力装置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渣槽的槽底的截面形状为与所述排屑螺杆相匹配的弧形凹槽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屑螺杆与所述导渣槽的槽底接触式设置。
CN201420813827.XU 2014-12-19 2014-12-19 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Active CN2043819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13827.XU CN204381954U (zh) 2014-12-19 2014-12-19 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13827.XU CN204381954U (zh) 2014-12-19 2014-12-19 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81954U true CN204381954U (zh) 2015-06-10

Family

ID=53354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13827.XU Active CN204381954U (zh) 2014-12-19 2014-12-19 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8195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1787A (zh) * 2014-12-19 2015-04-15 昆山华都精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CN110181325A (zh) * 2019-05-30 2019-08-30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机床用清洁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1787A (zh) * 2014-12-19 2015-04-15 昆山华都精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CN110181325A (zh) * 2019-05-30 2019-08-30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机床用清洁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46859U (zh) 一种回转式格栅除污机
CN206936451U (zh) 一种数控钻床
CN204381954U (zh) 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CN105855984A (zh) 一种用于数控车床的切屑收集装置
CN202607415U (zh) 新型立式镗床
CN203778195U (zh) 切削液磁过滤机
CN102886708A (zh) 一种强磁自动排屑机
CN104511787A (zh) 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CN209633459U (zh) 一种打孔装置
CN103639159A (zh) 自动化钻杆接头螺纹清洗装置
CN207759808U (zh) 一种变速箱组装缓存输送线
CN203473849U (zh) 一种皮带输送机清扫器
CN203044150U (zh) 复合滚筒式排屑器
CN207448012U (zh) 机床排屑器
CN204935816U (zh) 家具板材钻孔机
CN201356034Y (zh) 橙桔磨油机
CN104646326A (zh) 一种晶体管表面软化溢料清理机
CN208826152U (zh) 一种链板排屑机
CN208679293U (zh) 一种多辊矿石破碎装置
CN203330509U (zh) 新型铝型材切割装置
CN209189338U (zh) 一种轮胎保护链生产线用清洗装置
CN201834775U (zh) 一种新型回转式格栅除污机
CN204943044U (zh) 一种用于煤气管道杂质清除的装置
CN204470203U (zh) 一种轴承清洗机的铁屑分离装置
CN204582691U (zh) 一种新型超级精密过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