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泵的节能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泵领域,涉及液压泵的检测,尤其是一种液压泵的节能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代冶金、机械行业,液压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液压泵的维修保养是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行成本的必要手段,在液压传动系统中,液压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液压系统的稳定经济运行,另外在液压泵维修后需要对修复后的液压泵进行功能测试,而液压泵的主要功能指标就是输出压力、输出流量和泄漏流量,目前市场上液压泵品种众多,通常测试一台排量500ml的液压泵需用最小110kw的电机,与之配套的电器柜价格贵,采用PLC控制或其他方式控制成本高且浪费PLC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成本低廉、测量准确的液压泵的节能检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液压泵节能检测系统,包括电机、待测液压泵、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及油箱,在电机与待测液压泵之间依次通过联轴器连接直角减速机及3:1减速机、在直角减速机的另一输出端连接一齿轮泵,在联轴器与待测液压泵之间同轴连接一转换板。
而且,在电机的后部连接一冷却器,该冷却器与齿轮泵的输出油口通过电磁溢流阀连接。
而且,在待测液压泵的进油口与油箱之间依次连接快速接头及截止阀,在待测液压泵的出油口与油箱之间依次连接单向阀、比例溢流阀及回油过滤器,在比例溢流阀的P口连接400bar压力传感器,在比例溢流阀的T口连接400ml流量传感器,在待测液压泵的泄漏口还分别通过软管连接有16bar压力传感器及20ml泄漏流量传感器。
而且,在油箱上还安装有液位计、温度计及空气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系统包括机械、液压和电气控制三部分,是机械、液压和电气控制整合后的一个系统,采用电脑控制,可以将市场上常见的10ml至500ml排量的液压泵,通过国产单片机控制、采集其输出压力、输出流量和泄漏流量,并通过电脑可视化界面显示各项指标的波形图。
2、本系统的通过电机、直角减速机、3:1减速机、齿轮泵、冷却器组成节能型低成本液压泵测试系统的核心,该布局方式充分利用电机的冷却风扇给冷却器提供风源,控制液压系统的温度,而且通过3:1减速机为待测液压泵提供足够的启动扭矩,省去了110kw电机,节能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测试系统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测试系统的测试原理图;
图3为本测试系统的电控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液压泵节能检测系统,包括电机2、待测液压泵8、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及油箱14。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
1、在电机与待测液压泵之间依次通过联轴器3连接直角减速机5及3:1减速机6、在直角减速机的另一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一齿轮泵4,在联轴器与待测液压泵之间同轴连接一转换板7。针对不同排量的待测液压泵,选择不同规格的转换板。
2、在电机的后部连接一板式冷却器1,该冷却器与齿轮泵的输出油口通过电磁溢流阀9连接,这样在待测液压泵需要外控油时,通过电脑控制电磁溢流阀得电使控制油路升压,另外不管电磁溢流阀得电与否,齿轮泵都会将油箱中的油液通过冷却器进行冷却,冷却器的风源采用电机的冷却风扇,降低了设备成本,保证了油箱中油液温度稳定。
3、在待测液压泵的进油口与油箱之间依次连接快速接头17及截止阀15,其中快速接头与截止阀之间通过软管连接,在待测液压泵的出油口与油箱之间依次连接单向阀19、比例溢流阀21及回油过滤器10,其中单向阀与比例溢流阀之间通过软管连接,在比例溢流阀的P口连接400bar压力传感器20,在比例溢流阀的T口连接400ml流量传感器22。为了检测泄漏流量及泄漏压力,在待测液压泵的泄漏口还分别通过软管连接有16bar压力传感器18及20ml泄漏流量传感器16。
而且,在油箱上还安装有液位计12、温度计11及空气过滤器13。
4、本实用新型的电气控制为:
下位机采用国产STC公司的STC15W408AS单片机,分别用单片机的10位ADC口的P1.0、P1.1、P1.2、P1.3接400bar压力传感器、16bar压力传感器、400ml流量传感器、20ml泄漏流量传感器;将单片机的P3.7设定为PWM输出口,通过功率管放大输出0-1600ma的PWM恒流信号,控制比例溢流阀的设定压力,1600ma对应比例溢流阀的315bar压力;单片机的P3.4通过三极管和继电器控制电磁溢流阀的开启关闭;P3.0、P3.1作为通讯口与电脑连接。
上位机使用普通电脑,安装专用的采用LABVIEW环境开发出专用液压泵测试系统软件,实现电脑可视化的操作,可实现手动测试和自动测试。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