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68230U - 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 - Google Patents
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268230U CN204268230U CN201420699669.XU CN201420699669U CN204268230U CN 204268230 U CN204268230 U CN 204268230U CN 201420699669 U CN201420699669 U CN 201420699669U CN 204268230 U CN204268230 U CN 2042682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projection
- led
- led chip
- guid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包括有下盖、反射膜、导光板、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扩散膜、第二增光膜、中框、散热铝座以及发光条;该发光条包括有基板、LED芯片以及LED透镜,该基板设置于散热铝座上,该LED芯片和LED透镜均设置于基板上,LED透镜覆盖住LED芯片,该LED透镜具有一内腔,前述LED芯片位于内腔中,内腔的侧壁设置有反射层,内腔的底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藉此,通过设置有LED透镜,LED芯片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层、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反射后均匀混合,然后从弧形聚光面射出进入导光板内,使得LED芯片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地进入导光板内,有效减少光损失,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源(Back Light)是位于液晶显示器(LCD)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LCM)视觉效果。液晶显示器本身并不发光,它显示图形或字符是它对光线调制的结果。
目前,背光源模组按照光源设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其中,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因灯条设置于导光板的侧部而使得背光源模组的厚度较薄,因此广泛的应用在液晶显示装置中。
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是利用导光板来导光,将灯条所发出的线光转化为面光,然而,目前侧入式LED背光源其发光条发出的光线不能全部进入导光板内,光损失较为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侧入式LED背光源光损失严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包括有下盖、反射膜、导光板、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扩散膜、第二增光膜、中框、散热铝座以及发光条;该反射膜、导光板、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扩散膜、第二增光膜由下往上依次叠设在下盖内,该中框与下盖的周缘连接固定,中框的内周缘抵压在第二增光膜的表面周缘;该散热铝座设置于下盖内;该发光条包括有基板、LED芯片以及LED透镜,该基板设置于散热铝座上,该LED芯片和LED透镜均设置于基板上,LED透镜覆盖住LED芯片,该LED透镜具有一内腔,前述LED芯片位于内腔中,内腔的侧壁设置有反射层,内腔的底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该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均呈金字塔形状,该多个第二凸起均匀分布在多个第一凸起之间,第二凸起的大小小于第一凸起的大小,且LED透镜的外表面凹设形成弧形聚光面,该弧形聚光面正对导光板的一侧面,且弧形聚光面的径向大小不大于导光板的厚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盖的底面一侧边缘设置有散热通槽,该散热铝座的底面通过前述散热通槽裸露在外。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铝座包括有主体部、嵌入部、安装部和支撑部,该嵌入部于主体部的底面向下延伸出并嵌入前述散热通槽中,该安装部和支撑部于主体部表面向上延伸出,前述基板设置于安装部上,该支撑部抵于反射膜的底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部与安装部之间形成有散热空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通槽位于下盖底面的一短侧边缘。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一、通过设置有LED透镜,LED芯片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层、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反射后均匀混合,然后从弧形聚光面射出进入导光板内,使得LED芯片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地进入导光板内,有效减少光损失,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二、通过在下盖的底面一侧边缘设置有散热通槽,使得散热铝座的底面通过散热通槽裸露在外,从而使得散热铝座上的热量能够迅速向外扩散,有效对LED芯片进行散热,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满足了产品薄型化的要求。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3是图2中A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LED透镜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下盖 11、散热通槽
21、反射膜 22、导光板
23、第一扩散膜 24、第一增光膜
25、第二扩散膜 26、第二增光膜
30、中框 40、散热铝座
41、主体部 42、嵌入部
43、安装部 44、支撑部
401、散热空间 50、发光条
51、基板 52、LED芯片
53、LED透镜 54、反射层
501、内腔 502、第一凸起
503、第二凸起 504、弧形聚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下盖10、反射膜21、导光板22、第一扩散膜23、第一增光膜24、第二扩散膜25、第二增光膜26、中框30、散热铝座40以及发光条50。
该下盖10为塑胶材质,该反射膜21、导光板22、第一扩散膜23、第一增光膜24、第二扩散膜25、第二增光膜26由下往上依次叠设在下盖10内,该中框30为金属材质,该中框30与下盖10的周缘连接固定,中框30的内周缘抵压在第二增光膜26的表面周缘。
该散热铝座40设置于下盖10内,该发光条50包括有基板51、LED芯片52以及LED透镜53;该基板51设置于散热铝座40上,该LED芯片52和LED透镜53均设置于基板51上,LED透镜53覆盖住LED芯片52,如图4所示,该LED透镜53具有一内腔501,前述LED芯片52位于内腔501中,内腔501的侧壁设置有反射层54,内腔501的底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502和多个第二凸起503,该多个第一凸起502和多个第二凸起503均呈金字塔形状,该多个第二凸起503均匀分布在多个第一凸起502之间,第二凸起503的大小小于第一凸起502的大小,且LED透镜53的外表面凹设形成弧形聚光面504,该弧形聚光面504正对导光板22的一侧面,且弧形聚光面504的径向大小不大于导光板22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该下盖10的底面一侧边缘设置有散热通槽11,该散热通槽11位于下盖底面的一短侧边缘,但不局限于短侧边缘,也可以为长侧边缘,不以为限;该散热铝座40的底面通过前述散热通槽11裸露在外,具体而言,该散热铝座40包括有主体部41、嵌入部42、安装部43和支撑部44,该嵌入部42于主体部41的底面向下延伸出并嵌入前述散热通槽11中,该安装部43和支撑部44于主体部41表面向上延伸出,前述基板51设置于安装部43上,该支撑部44抵于反射膜21的底面上,并且,该支撑部44与安装部43之间形成有散热空间401。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工作时,LED芯片52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层54、多个第一凸起502和多个第二凸起503反射后均匀混合,然后从弧形聚光面504射出并从导光板22的侧面进入导光板22内,光线在导光板22内传导,并在反射膜21的作用下光线朝上传导,然后,光线依次经过第一扩散膜23、第一增光膜24、第二扩散膜25和第二增光膜26均匀扩散后射出,实现了面发光。在工作过程中,LED芯片52产生的热量通过基板51传导至散热铝座40上,由于散热铝座40的底面通过散热通槽11裸露在外,因而使得散热铝座40上的热量能够迅速向外扩散,通过配合利用散热空间401的空气对流,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首先,通过设置有LED透镜,LED芯片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层、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反射后均匀混合,然后从弧形聚光面射出进入导光板内,使得LED芯片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地进入导光板内,有效减少光损失,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其次,通过在下盖的底面一侧边缘设置有散热通槽,使得散热铝座的底面通过散热通槽裸露在外,从而使得散热铝座上的热量能够迅速向外扩散,有效对LED芯片进行散热,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满足了产品薄型化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下盖、反射膜、导光板、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扩散膜、第二增光膜、中框、散热铝座以及发光条;该反射膜、导光板、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扩散膜、第二增光膜由下往上依次叠设在下盖内,该中框与下盖的周缘连接固定,中框的内周缘抵压在第二增光膜的表面周缘;该散热铝座设置于下盖内;该发光条包括有基板、LED芯片以及LED透镜,该基板设置于散热铝座上,该LED芯片和LED透镜均设置于基板上,LED透镜覆盖住LED芯片,该LED透镜具有一内腔,前述LED芯片位于内腔中,内腔的侧壁设置有反射层,内腔的底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该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均呈金字塔形状,该多个第二凸起均匀分布在多个第一凸起之间,第二凸起的大小小于第一凸起的大小,且LED透镜的外表面凹设形成弧形聚光面,该弧形聚光面正对导光板的一侧面,且弧形聚光面的径向大小不大于导光板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的底面一侧边缘设置有散热通槽,该散热铝座的底面通过前述散热通槽裸露在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铝座包括有主体部、嵌入部、安装部和支撑部,该嵌入部于主体部的底面向下延伸出并嵌入前述散热通槽中,该安装部和支撑部于主体部表面向上延伸出,前述基板设置于安装部上,该支撑部抵于反射膜的底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安装部之间形成有散热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槽位于下盖底面的一短侧边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99669.XU CN204268230U (zh) | 2014-11-20 | 2014-11-20 | 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99669.XU CN204268230U (zh) | 2014-11-20 | 2014-11-20 | 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268230U true CN204268230U (zh) | 2015-04-15 |
Family
ID=52803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69966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68230U (zh) | 2014-11-20 | 2014-11-20 | 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26823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67505A (zh) * | 2016-01-05 | 2016-04-06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
WO2018120326A1 (zh) * | 2016-12-27 | 2018-07-05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板的led入光方法 |
CN108983497A (zh) * | 2018-08-27 | 2018-12-11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Mini LED背光源及其制备方法和背光源模组 |
-
2014
- 2014-11-20 CN CN201420699669.XU patent/CN20426823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67505A (zh) * | 2016-01-05 | 2016-04-06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
WO2018120326A1 (zh) * | 2016-12-27 | 2018-07-05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板的led入光方法 |
CN108983497A (zh) * | 2018-08-27 | 2018-12-11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Mini LED背光源及其制备方法和背光源模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300782U (zh) | 侧入式led背光源 | |
CN102798060B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 | |
TWI510839B (zh) | 背光單元及其顯示設備 | |
CN201811096U (zh) | 背光模组、发光二极管装置及其透镜 | |
US11181773B2 (en) | Backlight module | |
CN104471468A (zh) | 显示设备 | |
CN202056691U (zh) | 一种显示器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 |
US20170110443A1 (en) | Led light ba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led light bar | |
CN204268230U (zh) | 侧入式led背光源模组 | |
US9726801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a display device | |
CN110610929B (zh) | 背光模组 | |
CN107632459A (zh) |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 |
CN109307955A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04268262U (zh) | 直下式led背光源 | |
US10078169B2 (en) | Quantum tub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4536079A (zh) | 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 |
WO2017124608A1 (zh) | 双面显示器框架及双面显示器 | |
US9166125B2 (en) | Comprehensive light-emitting diode device and lighting-module | |
CN206193412U (zh) | 一种led灯条及侧入式背光模组 | |
CN103712127A (zh) | 一种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204268229U (zh) | 单短边发光的背光源 | |
CN208818988U (zh) | 一种减小厚度的直下式背光源 | |
CN201779478U (zh) | 背光模组 | |
CN109445185B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02720987A (zh) | 一种用侧发光发光柱的led面光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15 Termination date: 201711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