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45185B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45185B
CN109445185B CN201811569861.6A CN201811569861A CN109445185B CN 109445185 B CN109445185 B CN 109445185B CN 201811569861 A CN201811569861 A CN 201811569861A CN 109445185 B CN109445185 B CN 109445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reflector
led lamp
substrate
reflective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698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45185A (zh
Inventor
陈丽虹
方丽婷
吴玲
沈柏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6986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451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45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45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45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45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4Illuminating devices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e.g. phosphors illuminated by UV or blue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金属框,包括基底和与基底相连的延伸部;多个LED灯,包括与延伸部相邻的多个第一LED灯;反射片组,位于第一LED灯靠近延伸部的一侧,包括第一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和第三反射片,第一反射片固定于延伸部靠近第一LED灯的一侧;第二反射片固定于基底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第三反射片位于第二反射片与第一LED灯之间,且第三反射片与基底所在平面相交;第一LED灯射出的光线经由第一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和第三反射片中的至少两者的反射作用后,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通过设置反射片组,有效提升了背光模组边缘区域的亮度,有利于改善边缘发蓝的现象。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液晶显示器的重要部件,背光模组通常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Diode,LED)作为光源,采用LED光源的背光模组具有较薄的厚度,可有效降低整个液晶显示器的厚度,而且,采用LED光源的背光模组还具有较低的能耗,因此,以LED作为光源的背光模组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LED作为背光源在液晶面板显示领域的应用渗透率已经超过90%。背光源模组架构主要有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侧入式LED背光模组是将LED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LED射出的光进入导光板后,通过反射片、网点的反射和散射将光导出。直下式LED背光源模组是将LED光源设置在LCD显示屏的正下方,LED芯片射出的光线照射到LCD显示屏上,从而实现对液晶显示装置进行照亮的作用。
对于直下式LED背光源模组而言,由于处于边缘区域的LED灯的位置的限制,使得背光模组极易出现边缘发蓝的现象,从而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引入反射片组有效提升了背光模组边缘区域LED灯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进而有利于改善边缘发蓝的现象,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金属框,包括基底和与基底相连的延伸部,所述基底所在平面和所述延伸部所在平面相交,所述基底和所述延伸部形成一容置空间;
多个LED灯,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包括与所述延伸部相邻的多个第一LED灯;
反射片组,位于所述第一LED灯靠近所述延伸部的一侧,包括第一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和第三反射片,所述第一反射片固定于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一LED灯的一侧;所述第二反射片固定于所述基底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位于所述基底靠近所述LED灯的一侧;所述第三反射片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片与所述第一LED灯之间,且所述第三反射片与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相交;所述第一LED灯射出的光线经由所述第一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和第三反射片中的至少两者的反射作用后,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背光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在位于边缘区域的第一LED灯靠近延伸部的一侧引入了反射片组,该反射片组中包括位于延伸部内壁的第一反射片、位于基底的第二反射片以及位于第二反射片与第一LED灯之间的第三反射片,三个反射片共同对第一LED灯射出的光线进行反射,将从第一LED灯朝向延伸部一侧射出的光线反射至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现有技术中,如果是蓝光LED激发黄色荧光粉的情况,由于位于背光模组边缘区域的LED灯射向背光模组边缘位置的光线量较少,这些光线在激发荧光膜中的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比位于非边缘区域的LED灯所发出的光线在激发荧光膜中的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偏蓝,而本申请通过在背光模组的边缘区域引入反射片组后,通过反射片组的反射作用提升了位于边缘区域的第一LED灯的光线利用率,因而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的边缘区域的光线的量,有利于减小边缘区域的光线在激发荧光膜中的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与非边缘区域的光线在激发荧光膜中的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之间的差异,进而有利于改善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边缘发蓝的现象,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截面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金属框与LED灯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3所示为第一LED灯和与其对应的反射片组之间形成的一种光路示意图;
图4所示为第一LED灯和与其对应的反射片组之间形成的另一种光路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第三反射片与基底之间的夹角为10°时的一种光路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第三反射片与基底之间的夹角为80°时的一种光路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反射片组的一种截面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截面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反射片组与金属框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反射片组与金属框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第三反射片与支撑结构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目前,LED作为背光源在液晶面板显示领域的应用渗透率已经超过90%。背光源模组架构主要有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侧入式LED背光模组是将LED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LED射出的光进入导光板后,通过反射片、网点的反射和散射将光导出。直下式LED背光源模组是将LED光源设置在LCD显示屏的正下方,LED芯片射出的光线照射到LCD显示屏上,从而实现对液晶显示装置进行照亮的作用。
对于直下式LED背光源模组而言,由于处于边缘区域的LED灯的位置的限制,使得背光模组极易出现边缘发蓝的现象,从而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引入反射片组提升了位于外围区域的第一LED灯的亮度,从而有效提升了背光模组边缘区域的亮度,进而有利于改善边缘发蓝的现象,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截面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金属框与LED灯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请结合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
金属框10,包括基底11和与基底11相连的延伸部12,基底11所在平面和延伸部12所在平面相交,基底11和延伸部12形成一容置空间80;
多个LED灯20,设置于容置空间80中,包括与延伸部12相邻的多个第一LED灯21;
反射片组30,位于第一LED灯21靠近延伸部12的一侧,包括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第一反射片31固定于延伸部12靠近第一LED灯21的一侧;第二反射片32固定于基底11朝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一侧,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位于基底11靠近LED灯20的一侧;第三反射片33位于第二反射片32与第一LED灯21之间,且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所在平面相交;第一LED灯21射出的光线经由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中的至少两者的反射作用后,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射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图1和图2仅示意性地给出了金属框10、LED灯20和反射片组30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并不代表实际尺寸和数量。可选地,请参见图1,在LED灯20远离基底11的一侧会设置荧光膜50,不同的荧光膜50与不同颜色的LED灯20配合使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射出白光。例如可采用蓝光LED灯20与含有黄色荧光粉的荧光膜50共同作用,使背光模组100射出白光;当然,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采用其他颜色的LED灯与相对应的荧光膜使背光模组射出白光,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多个LED灯20设置在由金属框10形成的容置空间80中,多个LED灯20中位于外围一圈(即图2中两条虚线围绕的一圈)的LED灯20为第一LED灯21,也就是说各第一LED灯21与金属框10中的延伸部12相邻,特别是,在各第一LED灯21靠近延伸部12的一侧还设置了反射片组30,该反射片组30包括位于延伸部12内壁的第一反射片31、位于基底11上的第二反射片32和位于第二反射片32与第一LED灯21之间的第三反射片33,该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对第一LED灯21射出的光线的反射情况可参见图3和图4,其中图3所示为第一LED灯21和与其对应的反射片组30之间形成的一种光路示意图,图4所示为第一LED灯21和与其对应的反射片组30之间形成的另一种光路示意图,从图4可看出,从第一LED灯21的射出的光线中,部分光线由荧光膜50反射至第一反射片31后,这部分光线再经过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三者共同的反射作用后,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射出;从图3可看出,从第一LED灯21朝向延伸部12射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片31和第三反射片33的反射作用后,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射出。现有技术中,位于背光模组100边缘区域的LED灯中,其射向延伸部一侧的光线通常得不到有效利用,使得背光模组100边缘区域的光线量较少,当LED灯为蓝光LED灯且荧光膜中包含黄色荧光粉时,背光模组100边缘区域的这些光线在激发荧光膜中的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比位于非边缘区域的光线在激发荧光膜中的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偏蓝,,背光模组会由于边缘光线不足而导致出现边缘发蓝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位于边缘区域的第一LED灯21与延伸部12之间引入反射片组30,通过反射片组30中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的反射作用,将第一LED灯21朝向延伸部12的一侧所射出的光线反射至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使得此部分光线得以有效利用,增加了射向背光模组100边缘区域的光线量,有利于减小第一LED灯21所在的区域的光线在激发荧光膜50中的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与非边缘区域的LED灯20的光线在激发荧光膜中的50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之间的差异,进而有利于改善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100边缘发蓝的现象,因此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例如请参见图3,从第一LED灯21射出的光线中,大部分光线将穿过荧光膜50后射出(图中未示出),有一部分光线将通过荧光膜50反射至反射片组30中,本申请将通过荧光膜50反射的光线加以利用,以提升从背光模组100的边缘区域射出的光线的量。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1,背光模组100还可包括依次设置在荧光膜50远离基底11一侧的导光板71、扩散板72、下增光片73和上增光片74,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可包括一些其他的膜层,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仅为示意性说明。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3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200中,第一LED灯21与延伸部12之间的区域为第一区域90,第一LED灯21射出的光线经由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中的至少两者的反射作用后,从与第一区域90对应的出光面射出。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3和图4,第一LED灯21与延伸部12之间的区域为第一区域90,在现有技术中,该第一区域90对应的出光面所射出的光线很少,从而导致该第一区域90对应的出光面极易出现发蓝的现象。而本申请实施例在该第一区域90对应的位置引入反射片组30后,经由第一LED灯21朝向延伸部12一侧出的光线在经过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三者的共同反射作用后,或者在经过第一反射片31和第三反射片33的反射作用后,从与上述第一区域90对应的出光面射出。此种方式,一方面提升了第一LED灯21朝向延伸部12一侧射出的光线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还使得这部分光线从与该第一区域90对应的出光面射出,从而有利于提升与该第一区域90对应的出光面的亮度,更加有利于提升射向背光模组100边缘区域的光线的量,从而更加有利于改善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100边缘发蓝的现象。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3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10°≤θ≤80°。具体地,从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可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之间是呈一定角度θ的,当θ≥10°时,请参见图5,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之间的夹角为10°时的一种光路图,当θ=10°时,经由第一LED灯21朝向延伸部12射出的光线在经过第一反射片31和第三反射片33的反射作用后,正好能够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射出,从而能够使第一LED灯21朝向延伸部12射出的光线得以有效利用。当θ角度变大时,被反射的光线逐渐朝向延伸部12一侧靠近,即向背光模组100的边缘靠近。当θ的至增大到80°时,请参见图6,被发射的光线到达背光模组100的边缘位置,其中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之间的夹角为80°时的一种光路图。因此,当10°≤θ≤80°时,经由第一LED灯21朝向延伸部12射出的光线能够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射出,从而有效提高了第一LED灯21的光线利用率,有利于增加从背光模组100的边缘区域所射出的光线的量,进而有利于改善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边缘发蓝的现象。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之间夹角范围还可取为:30°≤θ≤60°。请继续参见图3和图4,图3所示为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之间的夹角为30°时的一种光路示意图,图4所示为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之间的夹角为60度时的一种光路示意图,请参见图3,当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之间的夹角为θ=30°时,从第一LED朝向延伸部12射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片31和第三反射片33的反射作用后,沿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射出,如此使得经由第一LED灯21射出的光线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利用,并且此部分光线均是从第一LED与延伸部12之间对应的出光面射出的,因此有效增加了背光模组100边缘区域的光线量及亮度,能够有效改善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100边缘发蓝的现象。当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之间的夹角θ从30°逐渐增大时,经由反射片组30反射的光线逐渐向靠近延伸部12的一侧靠拢,当该夹角θ增大到60°时,请参见图4,光线能够集中从背光模组100的边缘区域射出,有利于减少射向背光模组100外围区域的光线的量,因而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100的光线利用率,并有利于增加通过背光模组100边缘区域的光线的量,同样有利于改善背光模组100边缘发蓝的问题。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3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第三反射片33远离基底11的一端与基底11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1,第一LED灯21远离基底11的一端与基底11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2,其中,h1≤h2。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第三反射片33是透光的,第一LED灯21朝向延伸部12射出的光线能够穿透该第三反射片33。
具体地,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三反射片33的高度、即第三反射片33远离基底11的一端与基底11之间的距离h1与第一LED灯21的高度h2是相同的,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三反射片33远离基底11的一端与基底11之间的距离h1是小于第一LED灯21的高度h2的。本申请将第三反射片33的高度设计的不大于第一LED灯21的高度,能够有效避免第三反射片33的引入对背光模组100的厚度造成影响,使背光模组100的厚度满足薄型化需求。
可选地,请参见图3-图6,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第一反射片31通过粘胶与延伸部12固定,第二反射片32通过粘胶与基底11固定。将第一反射片31和第二反射片32通过粘胶的方式与金属框10的延伸部12和基底11分别进行固定,有利于提升第一反射片31和第二反射片32的固定可靠性,有效减小在背光模组100的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第一反射片31和第二反射片32从金属框10脱落的可能。
可选地,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反射片组30的一种截面图,参见图7,该反射片组30中的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一体成型。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一体成型时,有利于简化反射片组30的生产工序,一次性即可完成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的生产,无需为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定制生产流程,因此有利于节约背光模组100的生产工序,提升背光模组100的生产效率。此外,将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一体成型形成反射片组30时,可以将该整体结构置入金属框10中,一次性完成反射片组30与金属框10的固定,同样有利于节约背光模组100的生产工序。
可选地,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的一种截面图,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反射片组30与金属框10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请参见图8和图9,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还包括支撑结构60,支撑结构60位于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之间,用于支撑第三反射片33。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8和图9,由于第三反射片33与基底11之间是呈现一定角度的,当第三反射片33与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未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时,可通过引入支撑结构60对第三反射片33进行支撑,减小第三反射片33发生松动甚至脱落的可能,以使得该第三反射片33能够可靠地将光线反射至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
可选地,请参见图8和图9,本申请实施例在背光模组100中引入支撑结构60后,为使得支撑结构60能够对第三反射片33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可单独制作该第三反射片33和支撑结构60,在组装的过程中使该支撑结构60与第三反射片33直接接触;或还可将支撑结构60与第三反射片33一体成型。当单独制作第三反射片33和支撑结构60时,可先将制作好的支撑结构60固定在容置空间80中的基底11上,然后再将第三反射片33置入该容置空间80中,使第三反射片33与支撑结构60直接接触,利用支撑结构60对第三反射片33进行支撑。当将第三反射片33与支撑结构60一体成型时,在组装背光模组100的过程中,可一次性完成第三反射片33与支撑结构60的组装,此种设计方式有利于简化背光模组100的生产流程,提高背光模组100的生产效率。当然,当第三反射片33与支撑结构60一体成型时,支撑结构60除采用图8和图9所示的块状结构外,还可采用其他的结构,例如请参见图10,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反射片组30与金属框10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第三反射片33与支撑结构60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请参见图10和图11,该实施例中,支撑结构60为一固定在基底11上的面状结构,该支撑结构60的一个边缘与第三反射片33靠近基底11一侧的边缘直接接触,二者形成一夹角,支撑结构60与第三反射片33之间采用此种一体成型的结构,同样能够对第三反射片33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结构60还可体现为其他的形式,只要能将第三反射片33进行可靠支撑即可,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片组包括基材和设置在所述基材上的反光材料,例如可在基材上涂覆银或铝等反射率较高的金属材料,以提升反射片组的反射率,进而有利于提升第一LED灯的光线利用率;或者,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片组还可采用多层聚酯膜复合结构,例如增强镜面反射膜ESR(Enhanced Specular Reflector),该反射膜是具有使用PET系树脂为原料制成的多层膜结构,是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有非常高的反射率的光学薄膜,以有利于可靠提升反射片组对光线的反射率,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一LED灯的光线利用率。
可选地,请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LED灯20为Mini LED灯20且呈阵列排布,第一LED灯21靠近延伸部12的一侧与延伸部12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0,D0≤2mm。
通常,Mini LED灯20采用数十微米级的LED晶体,尺寸较小,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采用Mini LED灯20作为光源时,能够使得背光模组100的局部调光功能更为细致精确。该实施例中,将第一LED灯21靠近延伸部12的一侧与延伸部12之间的垂直距离设计为D0≤2mm,能够有利于减小背光模组100的边框宽度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在第一LED灯21与延伸部12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来方式反射片组30,即放置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以有利于增加射向背光模组100边缘区域的光线的量,改善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100边缘发蓝的现象。
可选地,请参见图7,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中,第一反射片31的厚度为D1,第二反射片32的厚度为D2,第三反射片33的厚度为D3,其中,0.5mm≤D1≤1mm,0.5mm≤D2≤1mm,0.5mm≤D3≤1mm。
具体地,当将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的厚度均涉及为大于等于0.5mm时,该厚度不至于太小,从而有利于减小在背光模组100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出现断裂的可能;同时,将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的厚度设计的小于等于1mm,能够使得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同时置于第一LED灯21与延伸部12之间的空间中。当将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一体成型时,可将三者的厚度设置为相同,例如都取为0.5mm、0.6mm或0.7mm等等,如此,在一体成型的过程中无需为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单独定制尺寸,采用同样的尺寸生产即可,从而有利于节约背光模组100的生产工序,提高背光模组100的生产效率。当然,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反射片31、第二反射片32和第三反射片33的厚度还可不完全相同,例如,D1=0.5mm,D2=0.5mm,D3=0.8mm,或者,D1=0.6mm,D2=0.9mm,D3=0.5mm等等,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300,请参见图12和图13,其中,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300的一种结构图,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300的一种截面图,请参见图12和图13,该显示装置300包括背光模组100,该背光模组10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该显示装置300还包括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和背光模组100通过遮光胶带400粘结。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3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背光模组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3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在位于边缘区域的第一LED灯靠近延伸部的一侧引入了反射片组,该反射片组中包括位于延伸部内壁的第一反射片、位于基底的第二反射片以及位于第二反射片与第一LED灯之间的第三反射片,三个反射片组共同对第一LED灯射出的光线进行反射,将从第一LED灯朝向延伸部一侧射出的光线反射至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现有技术中,如果是蓝光LED激发黄色荧光粉的情况,由于位于背光模组边缘区域的LED灯射向背光模组边缘位置的光线量较少,这些光线在激发荧光膜中的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比位于非边缘区域的LED灯所发出的光线在激发荧光膜中的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偏蓝,而本申请通过在背光模组的边缘区域引入反射片组后,通过反射片组的反射作用提升了位于边缘区域的第一LED灯的光线利用率,因而增加了射向背光边缘区域的光线的量,有利于减小第一LED灯的光线在激发荧光膜中的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与非边缘区域的LED灯的光线在激发荧光膜中的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的色度之间的差异,进而有利于改善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边缘发蓝的现象,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4)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金属框,包括基底和与基底相连的延伸部,所述基底所在平面和所述延伸部所在平面相交,所述基底和所述延伸部形成一容置空间;
多个LED灯,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包括与所述延伸部相邻的多个第一LED灯;
反射片组,位于所述第一LED灯靠近所述延伸部的一侧,包括第一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和第三反射片,所述第一反射片固定于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一LED灯的一侧;所述第二反射片固定于所述基底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位于所述基底靠近所述LED灯的一侧;所述第三反射片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片与所述第一LED灯之间,且所述第三反射片与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相交;所述第一LED灯射出的光线经由所述第一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和第三反射片中的至少两者的反射作用后,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
所述第三反射片与所述基底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且所述夹角朝向所述第一LED灯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LED灯的一侧为靠近所述延伸部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荧光膜,所述荧光膜位于所述LED灯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ED灯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区域为第一区域,所述第一LED灯射出的光线经由所述第一反射片、第二反射片和第三反射片中的至少两者的反射作用后,从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所述出光面射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片与所述基底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10°≤θ≤8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30°≤θ≤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片远离所述基底的一端与所述基底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1,所述第一LED灯远离所述基底的一端与所述基底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2,其中,h1≤h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片通过粘胶与所述延伸部固定,所述第二反射片通过粘胶与所述基底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片、所述第二反射片和所述第三反射片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位于所述第三反射片与所述基底之间,用于支撑所述第三反射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三反射片直接接触或与所述第三反射片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组包括基材和设置在所述基材上的反光材料;或者所述反射片组采用多层聚酯膜复合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灯为Mini LED灯且呈阵列排布,所述第一LED灯靠近所述延伸部的一侧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0,D0≤2m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片的厚度为D1,所述第二反射片的厚度为D2,所述第三反射片的厚度为D3,其中,0.5mm≤D1≤1mm,0.5mm≤D2≤1mm,0.5mm≤D3≤1mm。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3之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811569861.6A 2018-12-21 2018-12-2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9445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69861.6A CN109445185B (zh) 2018-12-21 2018-12-2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69861.6A CN109445185B (zh) 2018-12-21 2018-12-2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45185A CN109445185A (zh) 2019-03-08
CN109445185B true CN109445185B (zh) 2021-08-13

Family

ID=65534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69861.6A Active CN109445185B (zh) 2018-12-21 2018-12-2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451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59601B (zh) * 2022-04-28 2023-09-0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组件、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1961A (zh) * 2015-03-25 2016-11-23 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6371245A (zh) * 2015-07-21 2017-02-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7340629A (zh) * 2016-04-29 2017-11-1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051953A (zh) * 2018-01-12 2018-05-18 安徽芯瑞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混光高度的高色域直下式背光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91760A1 (en) * 2014-09-25 2016-03-3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1961A (zh) * 2015-03-25 2016-11-23 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6371245A (zh) * 2015-07-21 2017-02-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7340629A (zh) * 2016-04-29 2017-11-1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051953A (zh) * 2018-01-12 2018-05-18 安徽芯瑞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混光高度的高色域直下式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45185A (zh) 2019-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6639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9243775B2 (en) Light unit having asymmetric reflector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8814417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3126363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307955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6206147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9782492B (zh) 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3005487A1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210080785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211826819U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40740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10333637A1 (en) Quantum dot led backlight sourc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9445185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13021136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8931911B2 (en) Lighting system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1132069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1880333A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113923854B (zh) 柔性线路板和显示装置
CN212905816U (zh) 一种背光模组
KR2013002030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43445B1 (ko) 조명 시스템
CN100514156C (zh) 光源载板与侧入式光源
CN113867049A (zh) 发光组件、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077100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30103918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