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05816U - 一种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05816U CN212905816U CN202021408983.XU CN202021408983U CN212905816U CN 212905816 U CN212905816 U CN 212905816U CN 202021408983 U CN202021408983 U CN 202021408983U CN 212905816 U CN212905816 U CN 2129058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light module
- circuit board
- light emitting
- light
- lamp bea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框架,以及安装于所述背光框架内的电路板、多个灯珠和扩散板,所述电路板和扩散板分别位于所述背光框架的底部和顶部,背光框架的所有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反射层,电路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反射层;多个所述灯珠规整排布于所述电路板上,且位于同行或同列的相邻两个灯珠之间的光距L1为2.9mm‑24.9mm;所述灯珠包括荧光封装体、位于荧光封装体外侧的透明支架,以及安装于荧光封装体内的发光组件,所述荧光封装体和透明支架的表面均设置有二氧化钛层,以使所述灯珠呈五面180°发光。该背光模组无需设置光学膜件和透镜,能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且混光效果好,出光均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器(如液晶电视),尤其是超大型尺寸液晶显示器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由于具有高辉度、良好的出光视角、光利用效率高以及结构简易化等优点,而被大量应用于超大型尺寸的液晶显示器。
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组合的反射片、直下式发光源、扩散板和光学膜片,直下式发光源包括电路板、灯珠和透镜。使用时,灯珠发出的光线经透镜的折射或反射作用散射出后,通过底部的反射片,再通过表面的扩散板、增亮膜均匀地射出,进而为液晶显示器提供面光源以显示图像等信息。
然而,为确保射出光线的均匀性,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需要设置增亮膜等光学膜件,以及透镜等部件,而这些光学膜件和透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还会增加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不利于直下式背光模组在超薄液晶显示器上的应用,无法满足市场对超薄、超大型液晶显示器的需求。
为确保射出光线的均匀性,增大混光距离(OD值,Optical Distance),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反射片和扩散板的间距较大,这也增加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不利于其在超薄显示器上的应用,无法满足市场对超薄、超大型液晶显示器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无需设置光学膜件和透镜,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且混光效果好,出光均匀。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框架,以及安装于所述背光框架内的电路板、多个灯珠和扩散板,所述电路板和扩散板分别位于所述背光框架的底部和顶部,背光框架的所有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反射层,电路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反射层;多个所述灯珠规整排布于所述电路板上,且位于同行或同列的相邻两个灯珠之间的光距L1为2.9mm-24.9mm;所述灯珠包括荧光封装体、位于荧光封装体外侧的透明支架,以及安装于荧光封装体内的发光组件,所述荧光封装体和透明支架的表面均设置有二氧化钛层,以使所述灯珠呈五面180°发光。
优选地,多个所述灯珠呈矩形阵列布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与扩散板之间的间距L2为10mm。
优选地,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荧光封装体的底部,所述发光组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电极、粘结层和发光芯片,所述电极与发光芯片之间设置有电连接线,且电极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灯珠为乳白色的LED灯珠,且所述发光芯片为LED发光芯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均为高反射的积水油墨SFR-6AKSF或B2-R603C制成的反射层。
优选地,所述透明支架为白色聚合物TPK-910B制成的透明支架。
优选地,所述粘结层为有机硅粘结层。
优选地,所述发光芯片为氮化铟镓和蓝宝石衬底制成的芯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灯珠包括荧光封装体、位于荧光封装体外侧的透明支架,以及安装于荧光封装体内的发光组件;其中,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能透过荧光封装体和外侧的透明支架,使得该灯珠除底面以外的其他五面均能发光,以实现五面发光,且由于光线能透过外侧的透明支架,因此,灯珠的发光角度也能扩大至180°,如此,能实现灯珠五面180°发光,增大光线扩散的角度,且位于同行或同列的相邻两个灯珠之间的光距L1为2.9mm-24.9mm,以使相邻两个灯珠能进行混光;而且,由于荧光封装体和透明支架的表面均设置有二氧化钛层,从而能够对灯珠顶面扩散出的光线进行反射和再扩散;而由于背光框架的前后两侧面和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反射层,因此,从灯珠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扩散除的光线也能经第一反射层进行反射和再扩散;且由于电路板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第二反射层,对于反射到底面的光线也能经第二反射层进行反射和再扩散;如此,该背光模组即使不设置有光学膜件和透镜,也能使灯珠发出的光线达到很好的混光效果,以确保出光均匀。而且,由于本发明的背光模组中二氧化钛层、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基本不会增加背光模组的厚度,且施工方便,价格便宜,因此,相比传统设置有光学膜件和透镜的直下式背光模组,本发明的背光模组还具有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小背光模组厚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背光模组的透视正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灯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背光框架;2第一反射层;3电路板;4第二反射层;5灯珠;6荧光封装体;7透明支架;8二氧化钛层;9发光组件;10电极;11粘结层;12发光芯片;13电连接线;14扩散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背光框架,参照图1-3,包括背光框架1,该背光框架1的内部形成空腔,用于将电路板3、多个灯珠5和扩散板14安装于背光框架1的内部。其中,电路板3和扩散板14分别位于背光框架1的底部和顶部;优选为,电路板3与扩散板14的间距L2为10mm,以确保混光和出光均匀;而且,背光框架1内的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反射层2,电路板3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第二反射层4。优选为,第一反射层2和第二反射层4均为高反射的积水油墨SFR-6AKSF或B2-R603C制成的反射层,以确保其高反射效果。
其中,多个灯珠5均匀排布于电路板3上,相邻两个灯珠5之间的光距重叠覆盖,以使相邻两个灯珠5间能进行混光。优选为,多个灯珠5呈矩形阵列布置于电路板3上,且该矩形阵列中位于同行或同列的相邻两个灯珠5的间距L1为2.9mm-24.9mm。
参见图4,灯珠5包括荧光封装体6、位于荧光封装体6外侧的透明支架7,以及安装于荧光封装体6内的发光组件9,荧光封装体6和透明支架7的表面均设置有二氧化钛层8。
具体地,透明支架7为白色聚合物TPK-910B制成的透明支架。该白色聚合物TPK-910B的性能参数如下表1所示:
表1
根据表1可知,该白色聚合物TPK-910B机械性能、电气特性和热稳定性能等综合性能好,能成型得到透光、且综合性能好的透明支架7,能使发光组件9发出的光线更多地透过其外侧的透明支架7,从而能扩大灯珠5的发光角度至180°,进而能增大光线扩散的角度;而且,由于该透明支架7综合性能好,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
具体地,荧光封装体6为树脂、YAG晶体和氮化物荧光材料制成的荧光封装体。
其中,发光组件9位于荧光封装体6的底部,发光组件9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电极10、粘结层11和发光芯片12,电极10与发光芯片12之间设置有电连接线13,且电极10与电路板3电连接,以确保正常发光。
具体地,该灯珠5为乳白色的LED灯珠5,且发光芯片12为LED发光芯片;发光芯片12为氮化铟镓和蓝宝石衬底制成的芯片;电极10包括正负电极,其材质为导电合金,如镀银铜合金等;粘结层11为有机硅粘结层,以确保发光芯片12与电极10之间优异的粘结性能。具体地,电连接线13材质为导电金属,如Au等。
使用时,发光组件9发出的光线能透过荧光封装体6和外侧的透明支架7,使得该灯珠5除底面以外的其他五面均能发光,以实现五面发光,且由于光线能透过发光组件9外侧的透明支架7,因此,灯珠5的发光角度也能扩大至180°,如此,能实现灯珠5五面180°发光,增大光线扩散的角度;且由于相邻两个灯珠5之间的光距还能重叠覆盖,相邻两个灯珠5之间能实现混光;而且,由于荧光封装体6和透明支架7的表面均设置有二氧化钛层8,从而能够对灯珠5顶面扩散出的光线进行反射和再扩散;而由于背光框架1内的前后两侧面和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反射层2,因此,从灯珠5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扩散出的光线也能经第一反射层2进行反射和再扩散;且由于电路板3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第二反射层4,对于反射到底面的光线也能经第二反射层4进行反射和再扩散;如此,该背光框架1即使不设置有光学膜件和透镜,也能使灯珠5发出的光线达到很好的混光效果,以确保出光均匀。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背光框架1中二氧化钛层8、第一反射层2和第二反射层4基本不会增加背光框架1的厚度,且施工方便,价格便宜,因此,相比传统设置有光学膜件和透镜的直下式背光框架,本发明的背光框架1还具有能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小背光框架1厚度的优点。此外,当该背光框架1的电路板3与扩散板14之间的间距L2为10mm时,该背光框架1的OD高度值可以做到10mm以上,且灯珠5颗数多、亮度高、分区多,发光均匀性好,将该背光框架1用于液晶显示模组时,能实现分区域控制所有尺寸的液晶显示模组。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框架,以及安装于所述背光框架内的电路板、多个灯珠和扩散板,所述电路板和扩散板分别位于所述背光框架的底部和顶部,背光框架的所有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反射层,电路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反射层;多个所述灯珠规整排布于所述电路板上,且位于同行或同列的相邻两个灯珠之间的光距L1为2.9mm-24.9mm;所述灯珠包括荧光封装体、位于荧光封装体外侧的透明支架,以及安装于荧光封装体内的发光组件,所述荧光封装体和透明支架的表面均设置有二氧化钛层,以使所述灯珠呈五面180°发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灯珠呈矩形阵列布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与扩散板之间的间距L2为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荧光封装体的底部,所述发光组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电极、粘结层和发光芯片,所述电极与发光芯片之间设置有电连接线,且电极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珠为乳白色的LED灯珠,且所述发光芯片为LED发光芯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均为高反射的积水油墨SFR-6AKSF或B2-R603C制成的反射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支架为白色聚合物TPK-910B制成的透明支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层为有机硅粘结层。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芯片为氮化铟镓和蓝宝石衬底制成的芯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08983.XU CN212905816U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一种背光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08983.XU CN212905816U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一种背光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05816U true CN212905816U (zh) | 2021-04-06 |
Family
ID=75288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08983.XU Active CN212905816U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一种背光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05816U (zh) |
-
2020
- 2020-07-16 CN CN202021408983.XU patent/CN21290581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9200825A1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 |
TWI289366B (en) | Light source unit, illumin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9417380B2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array and backlight unit | |
US10761373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8777437B2 (en) | Light-emitting module | |
CN103620804A (zh) | 光源电路单元、照明器和显示器 | |
JP2008010691A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
JP2012043772A (ja)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CN110673391A (zh) | 背光模组 | |
CN215416207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01071232A (zh) | 面光源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与具此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 | |
KR20120133558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 |
US20210335760A1 (en) | Led bracket, led device, and edge-lit backlight module | |
CN214098032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11880333A (zh) | 一种背光模组 | |
KR20120045539A (ko) | 발광소자 패키지 | |
US9864123B2 (en) | Backlight unit | |
US8816512B2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module | |
CN212905816U (zh) | 一种背光模组 | |
KR101232148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 |
CN109445185B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8829557B2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module and light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 |
KR20150077166A (ko) | 발광다이오드어셈블리와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CN216979527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TWI287148B (en) | Multidirectional LED backlight modu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