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78074U - 离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78074U
CN204178074U CN201420490978.6U CN201420490978U CN204178074U CN 204178074 U CN204178074 U CN 204178074U CN 201420490978 U CN201420490978 U CN 201420490978U CN 204178074 U CN204178074 U CN 2041780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ose
hole
air flue
release device
pressure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9097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清山
蒋承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to CN20142049097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780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780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7807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型装置,其中离型装置包含一滚轮、至少一贯穿孔、至少一气道、一负压泵以及至少一粘着结构。滚轮具有一外周面。贯穿孔开设于外周面。气道位于滚轮内并连通贯穿孔。负压泵连接于气道,用以藉由气道及贯穿孔对外周面外的空间施以负压。粘着结构设置于外周面上,并暴露出贯穿孔。其可稳定且整面性地将触控薄膜从玻璃载板上取下。

Description

离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型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触控面板可供使用者直接通过按压屏幕上显示的图案来下达指令,故可大幅便于使用者的操作,因而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电子产品,例如智慧手机、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及笔记型电脑等等。
在触控面板的制造过程中,通常会在玻璃载板上形成高分子薄膜,再将触控元件(如透明电极等等)制作于高分子薄膜上,而形成触控薄膜。当此触控薄膜制作完成后,制造者会将此触控薄膜从玻璃载板上取下。
一般来说,将触控薄膜从玻璃载板上取下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利用雷射光来瓦解高分子薄膜与玻璃载板之间的键结,以离型触控薄膜及玻璃载板。然而,由于雷射光无法进行大面积的照射,而必须针对高分子薄膜与玻璃载板的每一接触点依序照射,故容易产生能量不均以及离型时间过久的问题。第二种方法采用人工的方式,直接将触控薄膜撕离玻璃载板。然而,这种人工撕离的方式容易导致产能以及稳定性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型装置,其可稳定且整面性地将触控薄膜从玻璃载板上取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一种离型装置包含一滚轮、至少一贯穿孔、至少一气道、一负压泵以及至少一粘着结构。滚轮具有一外周面。贯穿孔开设于外周面。气道位于滚轮内并连通贯穿孔。负压泵连接于气道,用以藉由气道及贯穿孔对外周面外的空间施以负压。粘着结构设置于外周面上,并暴露出贯穿孔。
进一步的,该滚轮具有一圆周方向,该至少一贯穿孔与该至少一粘着结构之数量均为复数个,部分该些贯穿孔位于该些粘着结构之相邻两者之间而形成一贯穿孔组,该些贯穿孔组与该些粘着结构沿着该圆周方向交错地排列于该外周面。
进一步的,该至少一气道之数量为复数个,每一该些气道连通该些贯穿孔组之其中一者之该些贯穿孔。
进一步的,更包含:复数抽气阀门,分别位于该负压泵与该些气道之间,用以分别连通该负压泵与该些气道。
进一步的,该滚轮具有一长轴方向,该些贯穿孔组之其中一者的该些贯穿孔沿着该长轴方向排列于该外周面。
进一步的,该些贯穿孔组之其中一者的该些贯穿孔交错排列。
进一步的,更包含:一正压泵,用以藉由该气道及该贯穿孔对该外周面外的空间施以正压;至少一排气阀门,位于该正压泵与该气道之间;以及至少一抽气阀门,位于该负压泵与该气道之间;其中该排气阀门用以在该抽气阀门关闭时,连通该正压泵与该气道,而该抽气阀门用以在该排气阀门关闭时,连通该负压泵与该气道。
进一步的,该滚轮具有一圆周方向,该至少一贯穿孔与该至少一粘着结构之数量均为复数个,部分该些贯穿孔位于该些粘着结构之相邻两者之间而形成一贯穿孔组,该些贯穿孔组与该些粘着结构沿着该圆周方向交错地排列于该外周面。
进一步的,该至少一气道之数量为复数个,每一该些气道连通该些贯穿孔组之其中一者之该些贯穿孔。
进一步的,该些粘着结构200的粘度介于5克/25毫米与1200克/25毫米之间。
进一步的,该些贯穿孔为圆孔,孔径介于100微米与5毫米之间。
藉由上述方式,待离型物可由滚轮上的粘着结构粘起,且还可被滚轮上之贯穿孔所施加的负压吸起,而可被整面性地取下。此外,若欲使此待离型物脱离滚轮时,可停止提供负压,如此便能停止吸附待离型物,而可利于操作者将待离型物从滚轮上撕下,以防止操作者的撕离动作或力量不当导致待离型物受损,从而提升离型的稳定度。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待离型物与基板在离型过程中一时刻下的侧视图;
图2绘示图1所示之离型装置、待离型物与基板在离型过程中另一时刻下的侧视图;
图3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的立体图;
图4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5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在将待离型物放置于目标载盘上的过程之侧视图;
图6绘示图5所示之离型装置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7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的局部俯视图;以及
图8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10c:离型装置
20:待离型物
30:基板
40:目标载盘
100:滚轮
110:外周面
200:粘着结构
300、300a、300b:贯穿孔
400:气道
500:负压泵
600:贯穿孔组
700:抽气阀门
800:正压泵
900:排气阀门
A:长轴方向
C:圆周方向
G: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之复数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之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图式中各元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10、待离型物20与基板30在离型过程中一时刻下的侧视图,图2绘示图1所示之离型装置10、待离型物20与基板30在离型过程中另一时刻下的侧视图。如第1及2图所示,待离型物20可初始地放置于基板30上,而离型装置10可以滚动的方式将待离型物20从基板30上取下。进一步来说,离型装置10可包含滚轮100、粘着结构200、贯穿孔300、气道400以及负压泵500。滚轮100具有外周面110。粘着结构200设置于外周面110上。贯穿孔300开设于外周面110上,未被粘着结构200所覆盖的区域。换句话说,粘着结构200可暴露出贯穿孔300。气道400位于滚轮100内并连通贯穿孔300。负压泵500可连通气道400,而藉由气道400及贯穿孔300对外周面110外的空间施以负压。
在使用时,如图1所示,操作者可先将滚轮100压置于待离型物20上。接着,操作者可滚动滚轮100,而使滚轮100上的粘着结构200粘着待离型物20,并将待离型物20卷起。具体来说,滚轮100具有圆周方向C,滚轮100可沿着其圆周方向C滚动,以利粘着结构200粘着待离型物20并将待离型物20卷起。如图2所示,当滚轮100沿着其圆周方向C滚动成贯穿孔300朝向待离型物20之状态时,负压泵500可藉由外周面110上的贯穿孔300对待离型物20施以负压,以吸附待离型物20。如此一来,离型装置10可以粘着及吸附的方式将待离型物20转移至外周面110上,相较于传统雷射离型中仅能逐点地照射雷射光之方式,本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10可大面积性地(或整面性地)将待离型物20从基板30上取下,从而缩短离型时间。
此外,由于离型装置10可以粘着与吸附两种手段来使待离型物20脱离基板30而转移至离型装置10上,故当操作者欲从离型装置10上取下待离型物20时,可先控制负压泵500停止供应负压,则后续操作者仅需将粘着结构200所粘着的待离型物20之局部区域撕下即可。相较于撕下整体均被粘着的待离型物20的技术方案而言,由于上述实施方式仅需对待离型物20之局部区域进行撕离作业,故可大幅利于操作者的撕离作业,从而防止操作者的撕离动作或力量不当导致待离型物20受损,以提升离型的稳定度。
另外,相较于仅以吸附手段来将待离型物20从基板30上吸起的技术方案而言,由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利用粘着结构200来将待离型物20从基板30上粘起,故负压泵500可提供较小的负压,以避免在待离型物20上留下吸附的痕迹。
图3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10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贯穿孔300之数量可为复数个,而粘着结构200之数量亦可为复数个。粘着结构200可沿着圆周方向C间隔性地排列于滚轮100的外周面110上。换句话说,粘着结构200沿着圆周方向C排列,且部分贯穿孔300位于相邻两粘着结构200之间而形成贯穿孔组600。进一步来说,相邻两粘着结构200相距一间隔G。部分贯穿孔300位于此间隔G中。这些位于间隔G中的多个贯穿孔300可形成贯穿孔组600。这些贯穿孔组600与粘着结构200可沿着圆周方向C交错地排列于外周面110。换句话说,贯穿孔组600亦沿着圆周方向C间隔性地排列于滚轮100的外周面110上,且相邻两贯穿孔组600之间设有一粘着结构200,而相邻两粘着结构200之间设有一贯穿孔组600。
如此一来,当滚轮100沿着圆周方向C滚动时,粘着结构200与贯穿孔组600的贯穿孔300会依序对待离型物20(可参阅第1或2图)施加粘着力与吸附力。更进一步地说,当滚轮100沿着圆周方向C滚动时,最靠近待离型物20的粘着结构200可粘着待离型物20,接着,沿着圆周方向C相邻于粘着结构200的贯穿孔组600的贯穿孔300可吸附待离型物20。接着,下一个粘着结构200可粘着待离型物20,而依此类推。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气道400之数量为复数个,每一气道400连通一贯穿孔组600之多个贯穿孔300。如此一来,负压泵500(可参阅第1或2图)可藉由不同气道400对不同贯穿孔组600之贯穿孔300施以负压,而可依序或同时对不同贯穿孔组600之贯穿孔300施以负压。
进一步来说,可参阅图4,本图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10的管路连接示意图。如图4所示,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离型装置10可包含抽气阀门700。抽气阀门700位于负压泵500与气道400之间,用以连通负压泵500与气道400。具体来说,当抽气阀门700为开启时,抽气阀门700可连通负压泵500与气道400,使得负压泵500可对气道400抽气,以提供负压;相对地,当抽气阀门700为关闭时,抽气阀门700可阻隔负压泵500与气道400,而停止负压泵500对气道400抽气,以停止提供负压。当气道400之数量为复数个时,抽气阀门700之数量亦可为复数个,而每一气道400均对应连接一抽气阀门700。换句话说,不同抽气阀门700可分别位于负压泵500与不同气道400之间,以分别连通负压泵500与不同气道400。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这些抽气阀门700可依序开启,以依序让不同气道400连通负压泵500。因此,不同贯穿孔组600的贯穿孔300可被依序提供负压,故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当任一贯穿孔组600的贯穿孔300滚动至朝向待离型物20(可参阅图2)之状态时,即可开启其对应的抽气阀门700,以吸附待离型物20,并将尚未面对待离型物20之抽气阀门700控制在关闭状态。当滚轮100(可参阅图2)继续滚动而使下一组贯穿孔组600的贯穿孔300滚动至待离型物20上方时,即开启下一个抽气阀门700。换句话说,在滚轮100的滚动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抽气阀门700被打开,以使所有朝向待离型物20的贯穿孔组600之贯穿孔300能够吸附待离型物20。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这些抽气阀门700可同时开启,以同时让不同气道400连通负压泵500。因此,不同贯穿孔组600的贯穿孔300可同时被提供负压,故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当任一贯穿孔组600的贯穿孔300滚动至朝向待离型物20(可参阅图2)之状态时,即可开启所有的抽气阀门700。换句话说,在滚轮100的滚动过程中,所有的抽气阀门700会被同时打开。
图5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10a在将待离型物20放置于目标载盘40上的过程之侧视图。如图5所示,离型装置10a与前述离型装置10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离型装置10a还包含正压泵800。正压泵800可藉由气道400以及贯穿孔300对外周面110外的空间施以正压,从而将外周面110上的待离型物20吹离外周面110,俾利操作者将待离型物20从外周面110上撕下。
在使用时,操作者可将滚轮100上的待离型物20放置于目标载盘40上。接着,操作者可利用滚轮100上之贯穿孔300对待离型物20施以正压,以吹开待离型物20。更进一步地说,可参阅图6,本图绘示图5所示之离型装置10a的管路连接示意图。如图6所示,离型装置10a可包含抽气阀门700以及排气阀门900。抽气阀门700位于负压泵500与气道400之间,而排气阀门900位于正压泵800与气道400之间。排气阀门900可在抽气阀门700关闭时,连通正压泵800与气道400,而抽气阀门700可在排气阀门900关闭时,连通负压泵500与气道400。换句话说,当抽气阀门700开启时,排气阀门900是关闭的,以利贯穿孔300可朝外施以负压;相对地,当排气阀门900开启时,抽气阀门700是关闭的,以利贯穿孔300可朝外施以正压。换句话说,气道400不会同时连通负压泵500以及正压泵800,以防止这两者所提供的负压及正压相互影响。
因此,如图5所示,若欲将待离型物20从离型装置10a上转移至目标载盘40上,则排气阀门900可开启,而抽气阀门700可关闭,故气道400可藉由排气阀门900连通正压泵800,以利将待离型物20吹离外周面110。相反地,若操作者欲将待离型物20维持在离型装置10a时,则抽气阀门700可开启,而排气阀门900可关闭,故气道400可藉由抽气阀门700连通负压泵500,以利将待离型物20吸附于外周面110上。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第5及6图所示,这些排气阀门900可依序开启,以依序让不同气道400连通正压泵800。因此,不同贯穿孔组600的贯穿孔300可被依序提供正压,故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当待离型物20的局部区域接触目标载盘40时,即开启该局部区域上方之贯穿孔300所对应的排气阀门900,而将其他排气阀门900控制在关闭状态。当滚轮100继续滚动时,即开启下一个排气阀门900,以将待离型物20的下一个局部区域吹落至目标载盘40上。换句话说,在滚轮100的滚动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排气阀门900被打开,以将待离型物20的不同局部区域依序吹落至目标载盘40上。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第5及6图所示,这些排气阀门900可同时开启,以同时让不同气道400连通正压泵800。因此,不同贯穿孔组600的贯穿孔300可同时被提供正压,故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当待离型物20的任一局部区域接触目标载盘40时,即可开启所有的排气阀门900。换句话说,在滚轮100的滚动过程中,所有的排气阀门900会被同时打开。
请复参阅图3,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滚轮100具有长轴方向A。长轴方向A是垂直于圆周方向C所围绕的圆。其中一贯穿孔组600的多个贯穿孔300是沿着长轴方向A排列于外周面110。另如图3所示,贯穿孔300的形状为矩形孔,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如以下段落所载。
图7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10b的局部俯视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3所示之离型装置10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贯穿孔300a并非矩形孔,而为圆孔。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贯穿孔300a的孔径可介于100微米与5毫米之间。应了解到,本说明书全文中所述之「某参数介于A与B之间」不仅代表该参数可为大于A且小于B的任意值,亦代表该参数可为A或B。
图8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离型装置10c的局部俯视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7所示之离型装置10b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贯穿孔300b并非沿着长轴方向A排列的,而是交错排列的。这样的排列方式使相邻贯穿孔300b之间的距离相较于图7较大,可利于贯穿孔300b的制作。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粘着结构200的粘度可介于5克/25毫米与1200克/25毫米之间,以利粘着待离型物20,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粘着结构200的材质可为硅胶(Silicon)、聚胺酯(Polyurethane,简称PU)、橡胶、NBR橡胶或EPDM橡胶,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滚轮100之半径可大于10公分,以防止待离型物20过度弯曲。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待离型物20可为触控薄膜,如聚酰亚胺(Polyimide)与氧化铟锡(ITO)的层叠结构,目标载盘40可为放置触控薄膜的托盘,或与触控薄膜贴合进而形成触控模组的强化玻璃盖板,还可以是显示器中的偏光片或彩色滤光片基板,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离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滚轮,具有一外周面; 
至少一贯穿孔,开设于该外周面; 
至少一气道,位于该滚轮内并连通该贯穿孔; 
一负压泵,连接于该气道,用以藉由该气道及该贯穿孔对该外周面外的空间施以负压;以及 
至少一粘着结构,设置于该外周面上,并暴露出该贯穿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滚轮具有一圆周方向,该至少一贯穿孔与该至少一粘着结构之数量均为复数个,部分该些贯穿孔位于该些粘着结构之相邻两者之间而形成一贯穿孔组,该些贯穿孔组与该些粘着结构沿着该圆周方向交错地排列于该外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气道之数量为复数个,每一该些气道连通该些贯穿孔组之其中一者之该些贯穿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复数抽气阀门,分别位于该负压泵与该些气道之间,用以分别连通该负压泵与该些气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滚轮具有一长轴方向,该些贯穿孔组之其中一者的该些贯穿孔沿着该长轴方向排列于该外周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贯穿孔组之其中一者的该些贯穿孔交错排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正压泵,用以藉由该气道及该贯穿孔对该外周面外的空间施以正压; 
至少一排气阀门,位于该正压泵与该气道之间;以及 
至少一抽气阀门,位于该负压泵与该气道之间; 
其中该排气阀门用以在该抽气阀门关闭时,连通该正压泵与该气道,而该抽气阀门用以在该排气阀门关闭时,连通该负压泵与该气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滚轮具有一圆周方向,该至少一贯穿孔与该至少一粘着结构之数量均为复数个,部分该些贯穿孔位于该些粘着结构之相邻两者之间而形成一贯穿孔组,该些贯穿孔组与该些粘着结构沿着该圆周方向交错地排列于该外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气道之数量为复数个,每一该些气道连通该些贯穿孔组之其中一者之该些贯穿孔。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粘着结构(200)的粘度介于5克/25毫米与1200克/25毫米之间。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贯穿孔为圆孔,孔径介于100微米与5毫米之间。 
CN201420490978.6U 2014-08-28 2014-08-28 离型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780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90978.6U CN204178074U (zh) 2014-08-28 2014-08-28 离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90978.6U CN204178074U (zh) 2014-08-28 2014-08-28 离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78074U true CN204178074U (zh) 2015-02-25

Family

ID=52566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90978.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78074U (zh) 2014-08-28 2014-08-28 离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7807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8634A (zh) * 2015-03-16 2015-06-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板剥离装置
CN105445967B (zh) * 2014-08-28 2019-10-18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离型装置及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5967B (zh) * 2014-08-28 2019-10-18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离型装置及其方法
CN104678634A (zh) * 2015-03-16 2015-06-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板剥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2794B (zh) 掩膜板以及紫外线掩膜板、阵列基板的制造方法
WO2012087639A3 (en) Integrated touch screens
CN204178074U (zh) 离型装置
JP2013522393A5 (zh)
TW200509180A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in film pattern,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for, method for fabricat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WO2012030494A3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image display device
EP2214211A3 (en) Flat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0608576A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13161209A3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6488891A (zh) 薄玻璃复合物以及用于储存薄玻璃箔的方法
CN105445967A (zh) 离型装置及其方法
CN106154638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20078978A3 (en) Systems and method for applying biocompatible encapsulation to sensor enabled wound monitoring and therapy dressings
WO2010019859A3 (en) Multiple cell therapeutic diffusion device
CN104576444B (zh) 压热器及利用此的面板组装体的处理装置
CN102609140A (zh) 触控显示装置
EP2444838A3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4678634A (zh) 一种基板剥离装置
CN102520546A (zh) 一种高透调光玻璃
CN102899631A (zh) 卷对卷ito膜的退火系统和方法
CN106201100A (zh) 一种触摸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
WO2013139062A1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1958281A (zh) 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软性薄膜转贴方法
CN104900564B (zh) 剥离设备
CN104932150A (zh) 一种光配向膜后烘处理装置及光配向膜后烘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101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