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61490U - 一种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61490U
CN204161490U CN201420502803.2U CN201420502803U CN204161490U CN 204161490 U CN204161490 U CN 204161490U CN 201420502803 U CN201420502803 U CN 201420502803U CN 204161490 U CN204161490 U CN 2041614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crossbeam
floor rear
erecting frame
face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0280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镝
伍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Shanghai General Motor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Shanghai General Motors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0280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614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61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6149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所述前地板后横梁包括横梁主体,横梁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均设置在横梁主体的第一梁面上,第一安装架与第一梁面形成第一尖夹角,第二安装架与第一梁面形成第二尖夹角,第一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架包括第二安装面。所述车架总成包括如上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或如上所述的车架总成。采用本实用新型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使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增大;同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避免了频繁地维护冲压模具,并且横梁主体的厚度较小,重量较轻,有效地提升了整车的轻便性。

Description

一种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前地板后横梁通常设置在汽车的前地板上,用于安装和支撑前排座椅。图1是传统的前地板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其中一个前地板后横梁的剖视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传统的汽车上一般安装有两个前地板后横梁110,两个所述前地板后横梁110分设在汽车前地板纵梁120的两侧,分别用于安装前排左侧座椅和前排右侧座椅。所述前地板后横梁110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安装面130,两个所述安装面130分设在所述前地板后横梁110的两端,用于安装前排座椅。
传统的前地板后横梁具有以下缺陷:首先,传统的前地板后横梁一般是通过冲压的方式一体成形的,如图2所示,由于冲压工艺的要求,所述安装面130与所述前地板后横梁110的主体之间一般通过平缓过渡的方式来实现平面落差的连接,这种结构挤占了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140,使后排乘客的脚步空间140减小。第二,传统的前地板后横梁形状复杂,成形工艺的难度较高,对于成型模具的维护频率较高,增加了制造成本。第三,传统的前地板后横梁整体厚度较大、质量较重,影响了整车的轻便性。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占用后排乘客脚部空间较小、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轻量化的前地板后横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占用后排乘客脚部空间较小、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轻量化的前地板后横梁,以及具有该前地板后横梁的车架总成和汽车。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前地板后横梁包括横梁主体,所述横梁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架均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的第一梁面上,所述第一安装架与所述第一梁面形成第一尖夹角,所述第二安装架与所述第一梁面形成第二尖夹角,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架包括第二安装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尖夹角的角度是90°-110°,所述第二尖夹角的角度是90°-110°。
进一步,所述第一尖夹角的角度是93°-107°,所述第二尖夹角的角度是93°-107°。
进一步,所述横梁主体为等截面结构。
进一步,所述横梁主体在所述第一梁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横梁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与所述第一梁面相对的是第二梁面,所述横梁主体在所述第二梁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均沿所述横梁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架均是由四面壁构成的六面体结构;构成所述六面体的四面壁中的其中一面壁与所述第一梁面平行,其余三面壁连接在所述第一梁面上。
进一步,构成所述第一安装架或所述第二安装架的六面体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壁之间设置有自焊接翻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架总成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前地板后横梁。
进一步,所述车架总成包括两个所述前地板后横梁,分别是第一前地板后横梁和第二前地板后横梁,还包括前地板纵梁、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顶盖中横梁,其中:所述前地板纵梁沿车身长度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前地板后横梁和所述第二前地板后横梁设置在垂直于车身长度方向的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一前地板后横梁、所述前地板纵梁、所述第二前地板后横梁、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顶盖中横梁顺次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环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前地板后横梁,或者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车架总成。
采用本实用新型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通过在横梁主体的两端设置专门的安装架,在安装架上设置用于安装前排座椅的安装面,并使安装面与横梁主体之间形成尖夹角,由于横梁主体与安装架之间不需要过渡连接,从而避免了过多地占用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使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增大;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前地板后横梁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避免了频繁地维护冲压模具,并且横梁主体的厚度较小,重量较轻,有效地提升了整车的轻便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传统的前地板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其中一个前地板后横梁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前地板后横梁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爆炸图;
图5是图4中B-B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3中第一安装架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车架总成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第二前地板后横梁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车架总成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3是本实用新型前地板后横梁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前地板后横梁包括横梁主体210、第一安装架220和第二安装架230。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架220和所述第二安装架230分别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210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一安装架220和所述第二安装架230均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210的第一梁面211(图1中的横梁主体210的上表面)上,在所述横梁主体210上与所述第一梁面211相对的梁面是第二梁面212,即图1中所述横梁主体210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安装架220包括第一安装面221,所述第二安装架230包括第二安装面231。所述第一安装架220和所述第二安装架230用于安装汽车的前排座椅,具体地,可以将汽车的前排座椅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面221和所述第二安装面231上,以实现前排座椅的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面221与所述第二安装面231共面设置,以利于前排座椅的安装。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架220与所述第一梁面212形成第一尖夹角,所述第二安装架230与所述第一梁面212形成第二尖夹角。这种结构不需要在所述第一梁面212与两个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220和所述第二安装架230)之间设置过渡连接结构,有效地避免了因设置过渡连接结构而造成对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的挤占,使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增大。为了进一步增大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尖夹角的角度是90°-110°,所述第二尖夹角的角度是90°-110°。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尖夹角的角度是93°-107°,所述第二尖夹角的角度是93°-107°。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和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角度值。
图4是图3的爆炸图;图5是图4中B-B向的剖视图。结合图4和图5所示,所述横梁主体210等截面设置,所述横梁主体210的横截面的形状通过图5示出。所述横梁主体210在所述第一梁面21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213,所述第一凹槽213沿所述横梁主体210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横梁主体210在所述第二梁面212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14和第三凹槽215,所述第二凹槽214与所述第三凹槽215均沿所述横梁主体210的长度方向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213、所述第二凹槽214与所述第三凹槽215的深度的范围可以是18-25mm,并且三个凹槽的深度可以相等。所述第一凹槽213的槽底的宽度可以设置为20-30mm,所述第二凹槽214和所述第三凹槽215的槽底的宽度可以设置为35-45mm。更优选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所述横梁主体210可以通过一整张片状材料通过弯折加工而成,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方形锯齿状,也可以设置为其它的弯折形状,如波浪形、三角锯齿形等。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可以减轻所述横梁主体210的重量,以提高整车的轻便性。
图6是图3中第一安装架220的结构图,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架220和所述第二安装架230的结构可以相同,为表述方便,图6中只给出所述第一安装架220的结构。结合图2、图3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安装架220和所述第二安装架230均是由四面壁构成的六面体结构。即所述第一安装架220和所述第二安装架230均包括四面壁,整体呈六面体形状,而六面体中有相邻的两个面是无壁的。以所述第一安装架220为例,构成所述第一安装架220的六面体的四面壁中的其中一面壁与所述第一梁面212平行,其余三面壁连接在所述第一梁面212上。其中,与所述第一梁面212平行的一面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面221。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架220可以通过焊接、螺钉连接等固定连接方式连接在所述第一梁面211上,从而使所述第一安装架220固定在所述横梁主体210上的所述第一梁面211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架220的六面体和所述第二安装架230的六面体是近似于长方体的结构,所述第一安装面221平行于所述第一梁面211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面231与所述第一安装面221保持在同一平面上,从而便于前排座椅的安装。同时,可以在所述第一安装面221和所述第二安装面231上设置多个通孔或螺孔,从而方便前排座椅的安装。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架220的六面体的任意相邻的两个壁之间设置有自焊接翻边224,所述第二安装架230的六面体的任意相邻的两个壁之间设置有自焊接翻边224,通过所述翻边224实现相邻的两个壁之间的自焊接,这种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相邻的两个壁的角度,确定好角度后再进行焊接,克服了因传统的冲压成形件的形状固定而造成的适用范围小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架总成,总体来讲,所述车架总成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前地板后横梁。
图7是本实用新型车架总成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第二前地板后横梁320的剖视图。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第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车架总成在车身前地板250上设置有前地板纵梁330,所述前地板纵梁330沿车身的长度方向设置,一般设置在车身前地板250上的中间位置。所述车架总成还包括两个所述前地板后横梁,分别是第一前地板后横梁310和第二前地板后横梁320,所述第一前地板后横梁310和所述第二前地板后横梁320沿垂直于车身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车身前地板250上,并且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前地板后横梁310和所述第二前地板后横梁320分别连接在所述前地板纵梁330的两侧。如图8所示,由于第一安装架220和所述第二安装架230是独立设置,并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所述横梁主体210上,而并不是冲压成型,因此,所述第一安装架220和所述第二安装架230均不需要与所述横梁主体210之间设置过渡连接,即不需要设置过渡连接也能保证整体的强度。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小所述前地板后横梁对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240的占用,能够有效地增大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240,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并且由于所述横梁主体210的厚度较小,可以优选地设置为如上所述的单层结构,从而有效地减轻了整车的重量。
图9是本实用新型车架总成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车架总成包括所述第一前地板后横梁310、所述第二前地板后横梁320和所述前地板纵梁330,所述第一前地板后横梁310、所述第二前地板后横梁320和所述前地板纵梁330与第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相同,这里不再赘述。除此之外,在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车架总成还包括第一立柱340、第二立柱350和顶盖中横梁360。其中:所述第一立柱340、所述第一前地板后横梁310、所述前地板纵梁330、所述第二前地板后横梁320、所述第二立柱350和所述顶盖中横梁360顺次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立柱340和所述第二立柱350可以优选地通过汽车的B柱总成中的立柱实现。所述第一立柱340和所述第二立柱350分别设置在车身的左右两侧,所述顶盖中横梁360沿垂直于车身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车身的上部。这种结构可以增加车身的强度,同时便于车身的一体化生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前地板后横梁。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车架总成。
采用本实用新型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通过在横梁主体的两端设置专门的安装架,在安装架上设置用于安装前排座椅的安装面,并使安装架与横梁主体之间形成尖夹角,由于横梁主体与安装架之间不需要过渡连接,从而避免了过多地占用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使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增大;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前地板后横梁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避免了频繁地维护冲压模具,并且横梁主体的厚度较小,重量较轻,有效地提升了整车的轻便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前地板后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主体,所述横梁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架均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的第一梁面上,所述第一安装架与所述第一梁面形成第一尖夹角,所述第二安装架与所述第一梁面形成第二尖夹角,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架包括第二安装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尖夹角的角度是90°-110°,所述第二尖夹角的角度是90°-1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尖夹角的角度是93°-107°,所述第二尖夹角的角度是93°-10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主体为等截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主体在所述第一梁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横梁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梁面相对的是第二梁面,所述横梁主体在所述第二梁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均沿所述横梁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架均是由四面壁构成的六面体结构;所述六面体中有相邻的两个面是无壁的,构成所述六面体的四面壁中的其中一面壁与所述第一梁面平行,其余三面壁连接在所述第一梁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一安装架或所述第二安装架的六面体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壁之间设置有自焊接翻边。 
9.一种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总成包括如权利要求1-8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总成包括两个所述前地板后横梁,分别是第一前地板后横梁和第二前地板后横梁,还包括前地板纵梁、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顶盖中横梁,其中: 
所述前地板纵梁沿车身长度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前地板后横梁和所述第二前地板后横梁设置在垂直于车身长度方向的同一条直线上; 
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一前地板后横梁、所述前地板纵梁、所述第二前地板后横梁、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顶盖中横梁顺次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环形结构。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地板后横梁,或者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架总成。 
CN201420502803.2U 2014-09-02 2014-09-02 一种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614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02803.2U CN204161490U (zh) 2014-09-02 2014-09-02 一种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02803.2U CN204161490U (zh) 2014-09-02 2014-09-02 一种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61490U true CN204161490U (zh) 2015-02-18

Family

ID=52535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0280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61490U (zh) 2014-09-02 2014-09-02 一种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614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66537B2 (en)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CN204713210U (zh) 小偏置碰撞载荷控制系统和非承载式车身车辆
US9199293B2 (en) Header beam of a vehicle fram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DE102017101561B4 (de) Vorderwagenstruktur sowie Chassis für ein Elektrokraftfahrzeug
US8708380B2 (en) Bumper reinforcement
CN104995065A (zh) 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
US11046268B2 (en) Bumper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US1063998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9018023B (zh) 可变车身结构
US20150115666A1 (en) Header beam of a vehicle fram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6005014A (zh) 一种轻量化中巴车的底盘模块结构
CN101628590B (zh) 榫接式车底板总成
WO2023016113A1 (zh) 下车身中部结构及汽车
JP2016052833A (ja) 車両用衝撃吸収ボックス
CN106945729A (zh) 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
US10960927B2 (en) Longitudinal beam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N201833975U (zh) 汽车蓄电池支架
CN204161490U (zh) 一种前地板后横梁、车架总成及汽车
CN105416406A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以及装配方法
CN203318535U (zh) 电动汽车地板
CN105383562A (zh) 一种车辆的前舱纵梁总成
CN205836941U (zh) 一种车身底盘框架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JP2010274802A (ja) 耐衝突構造体
CN205930924U (zh) 车辆的前横梁和车辆
RU2648559C1 (ru) Способ монтажа продольного элемента на шасс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продольным элементом и система продоль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