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95787U - 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95787U
CN204095787U CN201420509495.6U CN201420509495U CN204095787U CN 204095787 U CN204095787 U CN 204095787U CN 201420509495 U CN201420509495 U CN 201420509495U CN 204095787 U CN204095787 U CN 204095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reinforced rib
arm configuration
motor brake
brake trea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094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洪革
张立玲
黄黎
王钰栋
姜庆
高雪玉
赵倬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094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95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95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9578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包括踏板、呈长条状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踏板相连接;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处设有定位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截面为四边形,且截面面积从定位孔至踏板方向沿轴向逐渐减小;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多个第一加强筋设于靠近踏板一侧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多个第二加强筋设于靠近定位孔一侧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多个第一加强筋之间和多个第二加强筋之间均形成多个减重孔;其中,其中一个的第二加强筋上设有用于安装制动助力器推杆的安装孔。该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制动踏板臂质量重或因质量轻而导致的强度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制动系统零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
背景技术
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是机动车制动系统的重要部件,驾驶员通过操作制动踏板臂,实现车辆的减速以及停止。
现有的制动踏板臂结构很多,但有的制动踏板臂结构如实体制动踏板臂结构,质量重,增加机动车自重,不利于整车的燃油经济性;管状或冲压板件踏板臂结构质量轻,但易在极限工况下出现残余变形较大的问题,不满足强度和位移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制动踏板臂因质量重不经济或因为质量轻而导致强度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包括踏板、呈长条状的第一连杆和呈长条状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踏板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处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定位孔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截面为四边形,且截面面积从所述定位孔至踏板方向沿轴向逐渐减小;所述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和多个第二加强筋,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设于靠近所述踏板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所述多个第二加强筋设于靠近所述定位孔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之间和多个第二加强筋之间均形成多个减重孔;其中,其中一个的第二加强筋上设有用于安装制动助力器推杆的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为I型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为V型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I型加强筋的数量为两个,所述V型加强筋的数量为三个。
可选地,所述I型加强筋和所述V型加强筋的宽度尺寸均不小于12mm。
可选地,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上设有I型加强筋的部位设有加强壁,所述加强壁与所述I型加强筋之间形成减重槽。
可选地,所述加强壁的壁厚为4~6mm,所述减重槽的厚度为4~6mm,且所述减重槽距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边缘厚度不小于8mm。
可选地,所述多个V型加强筋之间形成多个减重孔,且在所述其中一个的V型加强筋处设有用于安装制动助力器推杆的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减重孔距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边缘厚度不小于8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设置I型加强筋和V型加强筋,并且在加强筋的间隙中形成了多个减重孔,通过该结构,在实现了该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最大刚度的前提下,减轻了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的重量,有利于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的俯视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中设有V型加强筋处的侧视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中减重槽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图中:1、踏板;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定位孔;5、第一加强筋;6、第二加强筋;7、减重孔;8、减重槽;9、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包括踏板1、呈长条状的第一连杆2和呈长条状的第二连杆3,所述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踏板1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第二端处设有定位孔4,所述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第二端通过定位孔4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截面为四边形,且截面面积从所述定位孔4至踏板1方向沿轴向逐渐减小;所述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5和多个第二加强筋6,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5设于靠近所述踏板1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之间,所述多个第二加强筋6设于靠近所述定位孔4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之间,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5之间和多个第二加强筋6之间均形成多个减重孔7;其中,其中一个的第二加强筋6上设有用于安装制动助力器推杆的安装孔9。
在该实施例中,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包括踏板1、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等结构,优选的,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均为长条状的杆状结构;在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中间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5和多个第二加强筋6,多个第一加强筋5和多个第二加强筋6将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相连接,增强了该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的整体强度;且在多个第一加强筋5和多个第二加强筋6之间分别形成了多个减重孔7,这些减重孔7减轻了该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的整体重量,从而减轻了机动车的自重,有利于整车的燃油经济性。
继续参见图1~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5为I型加强筋,第二加强筋6为V型加强筋。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分别选用I型加强筋和V型加强筋,其中,I型加强筋和V型加强筋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该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的强度。
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I型加强筋的数量为两个,所述V型加强筋的数量为三个。
在该实施例中,I型加强筋的数量为两个,V型加强筋的数量为三个,在不浪费材料的同时很好的保证了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保证了该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的强度。
继续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I型加强筋和所述V型加强筋的宽度尺寸均不小于12mm。I型加强筋和所述V型加强筋的宽度尺寸均不小于12mm能够很好的保证该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的强度。
参见图1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上设有I型加强筋的部位设有加强壁(图中未示出),所述加强壁与所述I型加强筋之间形成减重槽8。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在靠近踏板1一侧的部位仅设有两个I型加强筋,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该部位的稳定性,在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一个侧面设置了一个加强壁,且该壁与I型加强筋之间形成了一个盒状的减重槽8;该结构在保证了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强度的同时又减轻了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的重量。
继续参见图1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壁的壁厚为4~6mm,所述减重槽8的厚度为4~6mm,且所述减重槽8距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边缘厚度不小于8mm。
在该实施例中,加强壁的壁厚为4~6mm,减重槽8的厚度为4~6mm,减重槽8距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边缘厚度不小于8mm,这些厚度的设置均为了能够在很好的保证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强度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轻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的重量。
参见图1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V型加强筋之间形成多个减重孔7,且在所述其中一个的V型加强筋处设有用于安装制动助力器推杆的安装孔9。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之间只是通过多个I型加强筋和V型加强筋进行连接,因此用于安装制动助力器推杆的安装孔9只能设置在其中的一个V型加强筋上。
继续参见图1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重孔7距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边缘厚度不小于8mm。减重孔7距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的边缘厚度不小于8mm,很好的保证了该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的强度。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呈长条状的第一连杆和呈长条状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踏板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处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定位孔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截面为四边形,且截面面积从所述定位孔至踏板方向沿轴向逐渐减小;所述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和多个第二加强筋,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设于靠近所述踏板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所述多个第二加强筋设于靠近所述定位孔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之间和多个第二加强筋之间均形成多个减重孔;其中,其中一个的第二加强筋上设有用于安装制动助力器推杆的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为I型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为V型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I型加强筋的数量为两个,所述V型加强筋的数量为三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I型加强筋和所述V型加强筋的宽度尺寸均不小于12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上设有I型加强筋的部位设有加强壁,所述加强壁与所述I型加强筋之间形成减重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壁的壁厚为4~6mm,所述减重槽的厚度为4~6mm,且所述减重槽距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边缘厚度不小于8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V型加强筋之间形成多个减重孔,且在所述其中一个的V型加强筋处设有用于安装制动助力器推杆的安装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孔距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边缘厚度不小于8mm。
CN201420509495.6U 2014-09-04 2014-09-04 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95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09495.6U CN204095787U (zh) 2014-09-04 2014-09-04 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09495.6U CN204095787U (zh) 2014-09-04 2014-09-04 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95787U true CN204095787U (zh) 2015-01-14

Family

ID=52264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09495.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95787U (zh) 2014-09-04 2014-09-04 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957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0138A (zh) * 2018-09-21 2021-04-30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树脂制踏板臂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0138A (zh) * 2018-09-21 2021-04-30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树脂制踏板臂
US11262784B2 (en) 2018-09-21 2022-03-01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Resin pedal ar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95787U (zh) 一种机动车制动踏板臂结构
CN202208290U (zh) 一种汽车abs执行机构总成的安装支架
CN202129353U (zh) 一种生产多种轴距纵梁的快速组合模具
CN203472993U (zh) 一种副车架及车辆
CN204184344U (zh) Abs电磁阀固定支架及abs电磁阀安装结构
CN207045323U (zh) 真空罐安装支架
CN202392010U (zh) 重型汽车用制动蹄铁
CN202965926U (zh) 汽车发动机左支架
CN203920427U (zh) 多功能支架
CN205132960U (zh) 汽车起重机垂直油缸垫板
CN205872204U (zh) 中后地板总成结构
CN204488637U (zh) 一种前顶灯固定结构及汽车
CN203496602U (zh) 一种重卡汽车用板簧支架
CN204296703U (zh) 一种基于电动车的制动油管安装结构
CN206998682U (zh) 一种预制格栅的限位支撑板
CN202782695U (zh) 一种车辆用地板式组合踏板结构
CN202294778U (zh) 气制动总阀活塞结构
CN203130123U (zh) 用于两架一组端头支架的防咬架装置
CN204296705U (zh) 一种基于电动车的制动油管卡座
CN205001429U (zh) 一种用在制动钳上的弹簧件
CN208515783U (zh) 一种台阶式刹车拉杆
CN204226499U (zh) 鼓式制动器
CN203902461U (zh) 一种用于保险杠的侧边支架
CN202806275U (zh) 新型缓冲块支架
CN202493615U (zh) 一种导座加冲加强肋的后制动卡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