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63824U - 干燥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干燥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63824U
CN204063824U CN201420300629.3U CN201420300629U CN204063824U CN 204063824 U CN204063824 U CN 204063824U CN 201420300629 U CN201420300629 U CN 201420300629U CN 204063824 U CN204063824 U CN 2040638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ll
warm
duplexer
base material
material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0062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秀仁
笠井政庆
久保田大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30062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638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638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6382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干燥处理装置(3),对偏光片(P2)与基材膜(P1)层叠成的层叠体(P)进行干燥处理,包括:干燥处理室(31),形成有供待处理的层叠体进入的层叠体入口和供处理完的层叠体送出的层叠体出口;基材膜侧加热辊(34),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干燥处理室内,与层叠体的基材膜侧接触以加热干燥该基材膜侧;偏光片侧加热辊(35),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干燥处理室内,与层叠体的偏光片侧接触以加热干燥该偏光片侧;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旋转轴与基材膜侧加热辊的旋转轴平行,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数目少于基材膜侧加热辊的数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干燥处理装置,能够得到性能和外观良好的层叠体。

Description

干燥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偏光膜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偏光片与基材膜层叠成的层叠体进行干燥处理的干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液晶显示器因其优越的性能而备受瞩目。也正是因此,液晶显示器的关键部件之一即偏光膜的制造技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利用湿式拉伸方式制造偏光膜的过程中,经过湿式拉伸处理的偏光片需要在经过干燥处理之后才能与保护膜贴合在一起。作为干燥处理方法,如图11所示,以往通常采用一边使经过拉伸处理的偏光片P2在驱动辊32的驱动下直线状地通过干燥处理室31的内部一边利用干燥处理室31内壁上的加热炉对偏光片P2进行加热的干燥处理装置。然而,在使用该干燥处理装置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对偏光片P2加热的时间以使偏光片P2达到预期的干燥状态,需要将干燥处理室31设置得很长,这导致了装置的大型化。
为了解决装置大型化的问题,如图12所示,提出了一种在干燥处理室31的内部以上下错开的方式设有多个引导辊33的干燥处理装置。在使用该干燥处理装置对偏光膜P2进行干燥处理的情况下,将偏光膜P2依次绕过多个引导辊33而使之在干燥处理室31的内部蜿蜒通过,同时,利用设置在干燥处理室31内壁上的加热炉加热偏光片P2而将其干燥。
图12所示的干燥处理装置不但避免了装置的大型化,而且对通常的偏光片具有良好的干燥效果。但是,在利用这种构造的干燥处理装置对日本特开2012-073569号公报中公开的、一面为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基材膜且另一面为PVA类树脂形成的偏光片的层叠体进行干燥处理时,最终得到的层叠体的基材膜面与偏光片面的干燥状态很难均一,多会在作为偏光膜使用时给性能和外观带来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燥处理装置,在利用该装置对由基材膜与偏光片层叠成的层叠体进行干燥处理时,能够得到性能和外观良好的层叠体。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对日本特开2012-073569号公报中公开的层叠体及现有的干燥处理装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发现上述层叠体的基材膜与偏光片由于材质及厚度不同,因此达到相同干燥状态所需的加热量并不相同。偏光片侧与基材膜侧相比往往需要加热更短的时间。另一方面,鉴于构造方面的原因,现有的干燥处理装置通常仅能对待处理膜的两面无差别地进行加热。即,待处理膜在经过现有的干燥处理装置的内部时,其两面将被以相同的加热强度加热相同的时间。
故而,在使用现有的干燥处理装置对日本特开2012-073569号公报中公开的层叠体进行干燥处理的情况下,层叠体的偏光片侧往往因过度受热而产生性能和外观变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干燥处理装置,该干燥处理装置对偏光片与基材膜层叠成的层叠体进行干燥处理,包括:干燥处理室,其形成有供待处理的层叠体进入的层叠体入口和供处理完的层叠体送出的层叠体出口;基材膜侧加热辊,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干燥处理室内,与层叠体的基材膜侧接触以加热干燥该基材膜侧;偏光片侧加热辊,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干燥处理室内,与层叠体的偏光片侧接触以加热干燥该偏光片侧;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旋转轴与基材膜侧加热辊的旋转轴平行,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数目少于基材膜侧加热辊的数目。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使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数目少于基材膜侧加热辊的数目,层叠体的比较容易干燥的偏光片侧与比较难以干燥的基材膜侧相比被加热的次数较少。如此一来,偏光片侧将不会过度受热。因此,偏光片侧和基材膜侧在经过干燥处理后干燥状态大致相同,能够避免偏光片侧因过度受热而出现性能和外观变差的问题。
另外,优选地,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数目为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层叠体的偏光片厚度较薄,仅通过与一个加热辊接触即可被充分地干燥。
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将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数目设为一个,能够避免偏光片侧被过多加热,能够进一步避免偏光片侧的性能和外观变差。
另外,优选地,基材膜侧加热辊与偏光片侧加热辊沿层叠体的输送方向上下交错地排列。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上下交错地排列基材膜侧加热辊与偏光片侧加热辊,能够使层叠体在干燥处理室内蜿蜒输送,变相延长层叠体在干燥处理室内的通过距离,从而能够避免装置的大型化。
另外,优选地,在层叠体的输送方向上设置的第一个加热辊是基材膜侧加热辊。
根据该技术方案,使层叠体的相对较难干燥的基材膜侧最先被加热,并使相对容易干燥的偏光片侧后被加热,因此,能够确保偏光片侧的干燥状态与基材膜侧的干燥状态尽可能接近。
另外,优选地,干燥处理装置还包括:接触辊,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干燥处理室内,在偏光片侧加热辊及基材膜侧加热辊中的任意加热辊与层叠体的起始接触位置同该任意加热辊平行地设置;接触辊推压机构,其能够使接触辊抵靠于该任意加热辊或者解除接触辊与该任意加热辊之间的抵靠。
根据该技术方案,利用接触辊,能够在层叠体与加热辊接触时,避免层叠体因急剧的加热而发生软化进而产生褶皱。
另外,优选地,仅在层叠体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个加热辊与层叠体的起始接触位置设有接触辊和接触辊推压机构。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利用接触辊在最易产生褶皱的位置使层叠体保持良好的外观,提高处理后的层叠体的品质。
另外,优选地,接触辊推压机构具有:安装基座;接触辊保持架,接触辊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该接触辊保持架上;伸缩驱动件,其具有主体部以及能够相对于该主体部伸出/缩入的伸缩部,主体部和伸缩部中的一方安装在安装基座上,另一方与接触辊保持架连接;通过使伸缩部相对于主体部伸出而使接触辊向接近所述任意加热辊的方向移动,使接触辊抵靠于所述任意加热辊,通过使伸缩部相对于主体部缩入而使接触辊向离开所述任意加热辊的方向移动,解除接触辊与所述任意加热辊之间的抵靠。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接触辊抵靠于上述任意加热辊或者解除二者之间抵靠接。
另外,优选地,接触辊推压机构具有:安装基座;角度调整轴,其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安装基座上;驱动部,其能够驱动角度调整轴旋转;接触辊保持架,其固定在角度调整轴上,接触辊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该接触辊保持架上;通过利用驱动部驱动角度调整轴旋转而使接触辊保持架向接近所述任意加热辊的方向摆动,使接触辊抵靠于所述任意加热辊,通过利用驱动部驱动角度调整轴旋转而使接触辊保持架向离开所述任意加热辊的方向摆动,解除接触辊与所述任意加热辊之间的抵靠。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接触辊抵靠于上述任意加热辊或者解除二者之间抵靠接。
另外,优选地,基材膜侧加热辊和/或偏光片侧加热辊具有:中空辊筒,其与层叠体的基材膜侧和/或偏光片侧接触以加热干燥该基材膜侧和/或该偏光片侧;介质流路,其设置在中空辊筒的内部,用于供加热介质流过以加热中空辊筒;介质供给设备,其与介质流路连通而构成介质循环回路,用于向介质流路内供给所需温度的加热介质。
另外,优选地,介质流路由贴着中空辊筒的内壁呈螺旋状地设置的导热管形成,导热管的介质流入口与介质供给设备的介质供给口连通,且导热管的介质流出口与介质供给设备的介质回流口连通。
根据该技术方案,螺旋状的导热管将均匀加热中空辊筒的各部分,因此能够确保层叠体的各部分受热均匀。
另外,优选地,介质供给设备具有:调温槽,其容纳加热介质,形成有介质供给口和介质回流口;循环泵,其连接在介质供给口与介质流入口之间,用于使加热介质在介质循环回路内流动;加热器,其用于加热调温槽内容纳的加热介质;控制器,其与加热器连接,控制加热器对加热介质的加热。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根据层叠体的不同,利用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将加热介质加热至不同的温度,因此能够扩大干燥处理装置的处理范围。
另外,优选地,介质供给设备还具有用于测定调温槽内容纳的加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测定值控制加热器对加热介质的加热。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测定值实时控制各加热器的工作状态,从而能够利用加热器将热介质加热至合适的温度,进一步确保偏光片侧的干燥状态与基材膜侧的干燥状态尽可能接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干燥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干燥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干燥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干燥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干燥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图1~图5所示的干燥处理装置中的基材膜侧加热辊和偏光片侧加热辊的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是图1~图5所示的干燥处理装置中的接触辊的纵截面图。
图8(A)及图8(B)是表示使接触辊抵靠于基材膜侧加热辊以及使接触辊解除与基材膜侧加热辊之间的抵靠的接触辊推压机构的一例的图。
图9(A)及图9(B)是表示使接触辊抵靠于基材膜侧加热辊以及使接触辊解除与基材膜侧加热辊之间的抵靠的接触辊推压机构的另一例的图。
图10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干燥处理装置的偏光膜制造系统的示意图。
图11是现有的干燥处理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2是现有的干燥处理装置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原料膜供给装置;2  染色拉伸处理装置;3  干燥处理装置;4  保护膜供给装置;5  改质处理装置;6  贴合处理装置;7  干燥处理装置或光硬化处理装置;8  偏光膜卷取装置;31  干燥处理室;32  驱动辊;33  引导辊;34  基材膜侧加热辊;35  偏光片侧加热辊;36  接触辊;37 接触辊推压机构;341,351  中空辊筒;342,352  介质流路;343,353  介质供给设备;3431,3531  调温槽;3432,3532  循环泵;3433,3533  加热器;3434,3534  控制器;3435,3535  温度传感器;371  安装基座;372  接触辊保持架;373,373  气缸;374  角度调整轴;61  贴合辊;F  保护膜;L加热介质;P  层叠体;P1  基材膜;P2  偏光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层叠体P可以是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基材膜P1和PVA类树脂形成的偏光片P2层叠而成的,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其他材料形成基材膜P1和偏光片P2。
另外,所谓“起始接触位置”,是指加热辊(参见附图标记34、35)与层叠体P刚刚开始接触时二者之间的接触位置,所谓“终止接触位置”,是指加热辊(参见附图标记34、35)与层叠体P即将脱离接触时二者之间的接触位置,所谓“加热辊与层叠体P之间的接触角”,是指将加热辊的轴心与该加热辊同层叠体P的起始接触位置连结的连线和将加热辊的轴心与该加热辊同层叠体P的终止接触位置连结的连线所成的角度。
<实施例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干燥处理装置3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的干燥处理装置3主要包括干燥处理室31、一对驱动辊32,32、引导辊33、两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34、一个偏光片侧加热辊35、接触辊36及接触辊推压机构37。
干燥处理室31是干燥处理装置3中进行干燥处理的场所。在干燥处理室31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参照图中左右两侧的侧壁)上,形成有供待处理的层叠体P进入的层叠体入口311和供处理完的层叠体P送出的层叠体出口312。
驱动辊32,32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干燥处理室31的上游侧,由未图示的电机驱动旋转。层叠体P能够在该驱动辊32的驱动下通过一对驱动辊32,32之间的辊隙,经由层叠体入口311进入干燥处理室31内,并在经过干燥处理后,经由层叠体出口312离开干燥处理室31,进入后续工序。
此外,驱动辊32,32也可以设置在干燥处理室31的下游侧,而且,还可以在干燥处理室31的上游侧、下游侧分别设置驱动辊。
基材膜侧加热辊34设置在干燥处理室31内,能够绕着未图示的旋转轴旋转且旋转轴与层叠体P的输送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垂直,兼具连续输送卷绕在其表面上的层叠体P的功能和对正在经过其表面的层叠体P的基材膜P1侧进行干燥处理的功能。
如图1所示,两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34在层叠体P的输送方向上彼此间隔,且二者的旋转轴彼此平行。
另外,与基材膜侧加热辊34相同,偏光片侧加热辊35也设置在干燥处理室31内,能够绕着未图示的旋转轴旋转且旋转轴与层叠体P的输送方向垂直,兼具连续输送卷绕在其表面上的层叠体P的功能和对正在经过其表面的层叠体P的偏光片P2侧进行干燥处理的功能。
如图1所示,偏光片侧加热辊35与两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34沿层叠体P的输送方向上下交错地排列,偏光片侧加热辊35在层叠体P的输送方向上处于两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34之间。另外,偏光片侧加热辊35与两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34的旋转轴彼此平行。
图6示出了基材膜侧加热辊34及偏光片侧加热辊35的大致结构。在本实施例1中,基材膜侧加热辊34与偏光片侧加热辊35的结构基本相同,因此,为了避免赘述,以下将仅基材膜侧加热辊34进行描述。
如图6所示,基材膜侧加热辊34主要由中空辊筒341、介质流路342和介质供给设备343构成。
中空辊筒341是供层叠体P卷绕而与该层叠体P的基材膜P1侧接触的圆筒状部件,由铁、不锈钢等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中空辊筒341的外径可以根据需要适当确定,例如可以为50mm~1500mm。
另外,中空辊筒341既可以是对不锈钢制的圆筒进行表面抛光而形成的部件,也可以是对铁制的圆筒进行电镀加工而形成的部件,只要能够达到所需水平的表面光洁度即可。
介质流路342是由例如铁、铜、不锈钢等导热性良好的金属制成的导热管,如图6所示,贴着中空辊筒341的内壁设置成螺旋状。介质流路342在两端分别具有供加热介质流入的介质流入口和供加热介质流出的介质流出口。在干燥处理过程中,来自介质供给设备343的加热介质经由介质流入口流入介质流路342内,一边在介质流路内流动一边将热量传递给中空辊筒341,之后经由介质流出口流出介质流路342,回到介质供给设备343。
介质供给设备343用于向介质流路342内供给所需温度的加热介质L。
如图6所示,介质供给设备343具有调温槽3431、循环泵3432、加热器3433、控制器3434和温度传感器3435。
调温槽3431是用于容纳加热介质L的容器,形成有向外部排出加热介质L的介质供给口和使加热介质L回到其内部的介质回流口。并且,调温槽3431的介质回流口经由阀与介质流路342一端的介质流入口连通,介质回流口经由阀与介质流路342另一端的介质流出口连通,从而构成供加热介质L循环流动(参照图6中的箭头)的介质循环回路。
循环泵3432连接在调温槽3431的介质供给口侧的阀与介质流路342的介质流入口之间(即介质供给口与介质流入口之间),为加热介质L在介质循环回路内的循环流动提供动力。
加热器3433伸入到热调温槽3431内容纳的加热介质L的液面以下,用于加热调温槽3431内容纳的加热介质L,其可以是电阻式加热器等。温度传感器3435伸入到热调温槽3431内容纳的加热介质L的液面以下,用于测定调温槽3431内容纳的加热介质L的温度。控制器3434与加热器3433及温度传感器3435分别连接,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3435测定到的加热介质L的温度(测定值)控制加热器3433对加热介质L的加热。
另外,作为上述的加热介质L,在加热温度为100℃以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水,在加热温度超过100℃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油。
如图1所示,接触辊36设置在干燥处理室31内,能够绕着未图示的旋转轴旋转且其旋转轴与层叠体P的输送方向垂直。
另外,接触辊36在两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34中的层叠体P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与层叠体P的起始接触位置与该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平行设置(即旋转轴平行),能够利用接触辊推压机构37抵靠于该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将经过二者之间的层叠体P夹持起来。
接触辊36是市售品,可以是丁腈橡胶、硅橡胶或氟橡胶制的,其外形形状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图7(A)和图7(B)示出了接触辊36的几种可供选择的纵截面形状。如图7(A)所示,接触辊36可以形成为从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两端部、外径逐渐减小的凸面形状,其凸面量(即中央部与两端部的外径之差)可以为0~5mm。另外,如图7(B)所示,接触辊36可以形成为从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两端部、外径逐渐增大的凸面形状,其凸面量(即中央部与两端部的外径之差)可以为﹣2~0mm。
接触辊推压机构37能够使接触辊36接近上述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而抵靠于该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并且能够使接触辊36离开上述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而解除与该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之间的抵靠。
图8(A)及图8(B)示出了接触辊推压机构37的结构以及动作。
如图8(A)及图8(B)所示,接触辊推压机构37具有安装基座371、接触辊保持架372和一对气缸373,373。
接触辊保持架372具有板状的主体、从该主体的两端向同一侧突出的一对耳板。一对耳板限定出安装接触辊36的安装空间,并且在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用于安装接触辊36的旋转轴的安装孔。在组装状态下,接触辊36的旋转轴经由轴承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耳板的安装孔。
气缸373,373具有缸筒和插入缸筒且能够相对于缸筒伸缩的活塞杆,缸筒安装在安装基座371上,活塞杆与接触辊保持架372连接。
由此,如图8(B)所示,通过使气缸373,373的活塞杆自缸筒伸出,能够使接触辊36接近上述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从而抵靠于该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
另外,如图8(A)所示,通过使气缸373,373的活塞杆向缸筒内缩入,能够使接触辊36离开上述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从而解除与该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之间的抵靠。
图9(A)及图9(B)示出了接触辊推压机构37的另一种结构及动作。
如图9(A)及图9(B)所示,接触辊推压机构37具有安装基座371、接触辊保持架372、角度调整轴374和角度调整电机375。
安装基座371具有板状的主体和从该主体的两端向同一侧突出的一对耳板,在该一对耳板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安装角度调整轴374的安装孔。角度调整轴374经由轴承能够转动地穿过安装基座371的耳板的安装孔。
角度调整电机375的旋转轴与角度调整轴374的一端连接,能够驱动角度调整轴374旋转。
接触辊保持架372具有板状的主体和从该主体的两端向同一侧突出的一对耳板。接触辊保持架372的主体经由一对安装杆固定在角度调整轴374上。接触辊保持架372的一对耳板限定出安装接触辊36的安装空间,并且在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用于安装接触辊36的旋转轴的安装孔。在组装状态下,接触辊36的旋转轴经由轴承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耳板的安装孔。
由此,如图9(B)所示,通过利用角度调整电机375驱动角度调整轴374旋转,使接触辊36与接触辊保持架372一起向接近上述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的一侧摆动,能够使接触辊36接近该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而抵靠于该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
另外,如图9(A)所示,通过利用角度调整电机375使角度调整轴374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使接触辊36与接触辊保持架372一起向离开上述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的一侧摆动,能够使接触辊36离开该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而解除与该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之间的抵靠。
接下来,参照图1、图6简要说明干燥处理装置3的工作过程。
在利用干燥处理装置3对层叠体P进行加热干燥处理时,启动介质供给设备343,353来加热容纳在调温槽3431,3531内的加热介质L,在温度传感器3435,3535的测定值达到规定值之后,开启介质供给口侧及介质回流口侧的阀并启动循环泵3432,3532,使调温槽3131,3531内的加热介质L在循环泵3432,3532的泵送作用下,在由调温槽3131,3531和介质流路34分别2构成的介质循环回路内循环流动,加热中空辊筒341,351。
在中空辊筒341,351达到规定温度后,启动电机来驱动驱动辊32,32旋转,此时,层叠体P在驱动辊32,32的驱动下通过驱动辊32,32之间的辊隙,经由层叠体入口311进入干燥处理室31内。
被送入干燥处理室31内的层叠体P首先是基材膜P1侧与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接触,一边被该第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与接触辊36夹持一边被向下游侧输送,接着偏光片P2侧与偏光片侧加热辊35接触,最后基材膜P1侧再与第二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接触。
层叠体P在其基材膜P1侧被加热两次、偏光片P2侧被加热一次以后,在驱动辊32,32的驱动下经由层叠体出口312离开干燥处理室31。
根据本实施例1,通过使偏光片P2侧加热辊的数目少于基材膜P1侧加热辊的数目,层叠体P的比较容易干燥的偏光片P2侧与比较难以干燥的基材膜P1侧相比被加热的次数较少。如此一来,偏光片P2侧将不会过度受热。因此,偏光片P2侧和基材膜P1侧在经过干燥处理后干燥状态大致相同,能够避免偏光片P2侧因过度受热而出现性能和外观变差的问题。
另外,通过进一步将偏光片侧加热辊35的数目设为一个,能够避免偏光片P2侧被过多加热,能够进一步避免偏光片P2侧的性能和外观变差。
另外,通过将基材膜侧加热辊34与偏光片侧加热辊35上下交错地排列,能够使层叠体P在干燥处理室31内蜿蜒输送,变相延长层叠体P在干燥处理室31内的通过距离,从而能够避免装置的大型化。
另外,通过使层叠体P的相对较难干燥的基材膜P1侧最先被加热,并使相对容易干燥的偏光片P2侧后被加热,能够确保偏光片P2侧的干燥状态与基材膜P1侧的干燥状态尽可能接近。
另外,利用接触辊36,能够在层叠体P与加热辊接触时,避免层叠体P因急剧的加热而发生软化进而产生褶皱。
另外,通过仅在层叠体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个加热辊与层叠体的起始接触位置设有接触辊36,能够利用接触辊36在最易产生褶皱的位置使层叠体P保持良好的外观,提高处理后的层叠体P的品质。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介质流路342,352由贴着中空辊筒341,351的内壁呈螺旋状地设置的导热管形成,因此,螺旋状的导热管将均匀加热中空辊筒341,351的各部分,能够确保层叠体P的各部分受热均匀。
另外,通过设置控制器3434,3534,能够根据所处理的层叠体P的不同,控制加热器3435,3535将加热介质L加热至不同的温度,因此能够扩大干燥处理装置3的处理范围。
另外,通过设置与控制器3434,3534连接的温度传感器3435,3535,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3435,3535的测定值实时控制各加热器3433,3533的工作状态,从而能够利用加热器3433,3533将加热介质L加热至合适的温度,进一步确保偏光片P2侧的干燥状态与基材膜P1侧的干燥状态尽可能接近。
<实施例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干燥处理装置3的示意图。本实施例2仅在基材膜侧加热辊34的数目上与实施例1不同,其他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在以下说明中,为了简洁,将仅就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2的干燥处理装置3是在实施例1的第二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的下游侧增加了另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使层叠体P的基材膜P1侧被加热三次、偏光片P2侧被加热一次。
根据本实施例2的技术方案,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干燥处理装置3的示意图。本实施例3仅在基材膜侧加热辊34的数目上与实施例2不同,其他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在以下说明中,为了简洁,将仅就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3的干燥处理装置3是在实施例2的第三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的下游侧增加了另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使层叠体P的基材膜P1侧被加热四次、偏光片P2侧被加热一次。
根据本实施例3的技术方案,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干燥处理装置3的示意图。本实施例4仅在基材膜侧加热辊34的数目上与实施例3不同,其他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在以下说明中,为了简洁,将仅就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4的干燥处理装置3是在实施例3的第四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的下游侧增加了另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使层叠体P的基材膜P1侧被加热五次、偏光片P2侧被加热一次。
根据本实施例4的技术方案,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5>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干燥处理装置3的示意图。本实施例5仅在基材膜侧加热辊34的数目上与实施例4不同,其他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在以下说明中,为了简洁,将仅就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5的干燥处理装置3是在实施例4的第五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的下游侧增加了另一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使层叠体P的基材膜P1侧被加热六次、偏光片P2侧被加热一次。
根据本实施例5的技术方案,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6>
本实施例6仅在偏光片侧加热辊35的数目上与实施例5不同,其他方面是相同的。在以下说明中,将仅就该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参照图5,本实施例6的干燥处理装置3是将实施例5的第三、第四个基材膜侧加热辊34,34之间的追加了另一个偏光片侧加热辊35,使层叠体P的基材膜P1侧被加热六次、偏光片P2侧被加热两次。
根据本实施例6的技术方案,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技术效果。
表1示出了利用各实施例1~6及比较例1~3的干燥处理装置进行干燥处理后得到的层叠体P的外观情况及褶皱产生情况。
在各实施例中,层叠体P的输送线速度为15m/min;加热辊是对不锈钢制的圆筒进行表面抛光而形成的,其外径为600mm,加热温度为100℃,旋转速度为8rpm;加热辊与层叠体P之间的接触角为270°;接触辊是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外径为100mm、凸面量为2mm的凸面状辊部件,由丁腈橡胶制成,利用接触辊推压机构抵靠于层叠体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个加热辊。
在各比较例中,层叠体P的输送线速度为15m/min;加热辊是对不锈钢制的圆筒进行表面抛光而形成的,其外径为600mm,加热温度为100℃,旋转速度为8rpm;加热辊与层叠体P之间的接触角为270°。
另外,在表1所示的各实施例1~6及比较例1~3中,在向层叠体上层叠透明保护膜以后,通过目视及自动校验,判断偏光片侧的不良产生情况是否达到了通常水平以及偏光片是否产生了褶皱。
表1
由表1的实验结果可知:
1)在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数目少于基材膜侧加热辊的数目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层叠体的外观良好,而在偏光片侧加热辊和基材膜侧加热辊数目相同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层叠体的外观出现了不良;
2)在设置接触辊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层叠体没有发生褶皱,而在不设置接触辊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层叠体发生了褶皱;
3)在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数目少于基材膜侧加热辊的数目且设置接触辊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层叠体的外观良好,层叠体没有发生褶皱,而在偏光片侧加热辊和基材膜侧加热辊数目相同且不设置接触辊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层叠体的外观出现了不良,层叠体发生了褶皱。
由此可见,通过如本实用新型那样使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数目少于基材膜侧加热辊的数目,能够得到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外观的层叠体。通过如本实用新型那样设置接触辊,能够避免层叠体发生褶皱。
<干燥处理装置3的具体应用>
图10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干燥处理装置3的偏光膜制造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偏光膜制造系统包括原料膜供给装置1、染色拉伸处理装置2、上述干燥处理装置3、保护膜供给装置4、改质处理装置5、贴合处理装置6、干燥处理装置或光硬化处理装置7、偏光膜卷取装置8。
原料膜供给装置1由卷筒等构成,卷绕有用于形成由基材膜P1与偏光片P2组成的层叠体P的原料膜,在偏光膜制造过程中在驱动辊的驱动下转动,连续地向染色拉伸处理装置2送出原料膜。
染色拉伸处理装置2将原料膜依次浸入如膨润处理槽、染色处理槽、硼酸处理槽和清洗处理槽进行膨润处理、染色处理、硼酸处理、拉伸处理、清洗处理而形成层叠体P,并将层叠体P送入干燥处理装置3。
干燥处理装置3用于对经过其内部的层叠体P进行干燥处理,使层叠体P的基材膜P1侧与偏光片P2侧达到大致相同的干燥状态,并将经过干燥处理的层叠体P送入至贴合处理装置6。
保护膜供给装置4,4由卷筒等构成,卷绕有用于制造偏光膜的保护膜F,F。在制造偏光膜的过程中,保护膜供给装置4,4在驱动辊的驱动作用下转动,连续地向改质处理装置5,5送出保护膜F,F。
改质处理装置5,5对来自保护膜供给装置4,4的保护膜F,F的将要与层叠体P贴合的表面进行改质处理,提高该表面的亲水性。
如图10所示,贴合处理装置6主要由彼此靠近设置的一对贴合辊61,61构成,在该一对贴合辊61,61之间形成规定的辊隙。来自改质处理装置5,5的保护膜F,F在经过贴合辊61,61之间的辊隙时,分别被贴合在来自干燥处理装置3的层叠体P的正反两面上,形成层叠结构的偏光膜。
干燥处理装置或光硬化处理装置7对经过其内部的偏光膜进行干燥处理或光硬化处理。
偏光膜卷取装置8由卷筒等构成,被未图示的电机驱动,用于将来自贴合处理装置6的制造好的偏光膜卷绕起来。
<变形例>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形态,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畴内能够做出各种改变,这些改变也同样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例如,虽然在以上各实施例中,介质流路342,352是由贴着中空辊筒341的内壁设置成螺旋状的导热管构成的,但介质流路342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直接形成在中空辊筒341的内壁上的孔道。
再如,虽然在以上各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水、油作为加热介质L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加热介质L也可以是空气等气体介质。
再如,虽然在以上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各介质流路342分别与不同的温度介质供给设备343(具体来说是调温槽3431)连接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各介质流路342也可以与同一个介质供给设备343连接。
再如,虽然在以上各实施例中,仅在基材膜侧加热辊34及偏光片侧加热辊35中的层叠体P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个加热辊与层叠体P的起始接触位置设有接触辊36,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在起始接触位置选择性地为其他加热辊设置接触辊36。

Claims (12)

1.一种干燥处理装置,对偏光片与基材膜层叠成的层叠体进行干燥处理,其特征在于,包括: 
干燥处理室,其形成有供待处理的层叠体进入的层叠体入口和供处理完的层叠体送出的层叠体出口; 
基材膜侧加热辊,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干燥处理室内,与所述层叠体的基材膜侧接触以加热干燥该基材膜侧; 
偏光片侧加热辊,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干燥处理室内,与所述层叠体的偏光片侧接触以加热干燥该偏光片侧; 
所述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基材膜侧加热辊的旋转轴平行,所述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数目少于所述基材膜侧加热辊的数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光片侧加热辊的数目为一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膜侧加热辊与所述偏光片侧加热辊沿所述层叠体的输送方向上下交错地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层叠体的输送方向上设置的第一个加热辊是所述基材膜侧加热辊。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触辊,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干燥处理室内,并且在所述偏光片侧加热辊及所述基材膜侧加热辊中的任意加热辊与所述层叠体的起始接触位置同该任意加热辊平行地设置; 
接触辊推压机构,其能够使所述接触辊抵靠于所述任意加热辊或者解除所述接触辊与所述任意加热辊之间的抵靠。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仅在所述层叠体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个加热辊与所述层叠体的起始接触位置设有所述接触辊和所述接触辊推压机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辊推压 机构具有: 
安装基座; 
接触辊保持架,所述接触辊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该接触辊保持架上; 
伸缩驱动件,其具有主体部以及能够相对于该主体部伸出/缩入的伸缩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伸缩部中的一方安装在所述安装基座上,另一方与所述接触辊保持架连接; 
通过使所述伸缩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伸出而使所述接触辊向接近所述任意加热辊的方向移动,使所述接触辊抵靠于所述任意加热辊,通过使所述伸缩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缩入而使所述接触辊向离开所述任意加热辊的方向移动,解除所述接触辊与所述任意加热辊之间的抵靠。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辊推压机构具有: 
安装基座; 
角度调整轴,其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安装基座上; 
驱动部,其能够驱动所述角度调整轴旋转; 
接触辊保持架,其固定在所述角度调整轴上,所述接触辊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该接触辊保持架上; 
通过利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角度调整轴旋转而使所述接触辊保持架向接近所述任意加热辊的方向摆动,使所述接触辊抵靠于该任意加热辊,通过利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角度调整轴旋转而使所述接触辊保持架向离开所述任意加热辊的方向摆动,解除所述接触辊与该任意加热辊之间的抵靠。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膜侧加热辊和/或所述偏光片侧加热辊具有: 
中空辊筒,其与所述层叠体的基材膜侧和/或偏光片侧接触以加热干燥该基材膜侧和/或该偏光片侧; 
介质流路,其设置在所述中空辊筒的内部,用于供加热介质流过以加热所述中空辊筒; 
介质供给设备,其与所述介质流路连通而构成介质循环回路,用于向所述介质流路内供给所需温度的加热介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干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流路由贴着所述中空辊筒的内壁呈螺旋状地设置的导热管形 成,所述导热管的介质流入口与所述介质供给设备的介质供给口连通,且所述导热管的介质流出口与所述介质供给设备的介质回流口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干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供给设备具有: 
调温槽,其容纳加热介质,形成有所述介质供给口和所述介质回流口; 
循环泵,其连接在所述介质供给口与所述介质流入口之间,用于使加热介质在所述介质循环回路内流动; 
加热器,其用于加热所述调温槽内容纳的加热介质; 
控制器,其与所述加热器连接,控制所述加热器对加热介质的加热。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干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供给设备还具有用于测定所述调温槽内容纳的加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定值控制所述加热器对加热介质的加热。 
CN201420300629.3U 2014-06-06 2014-06-06 干燥处理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638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00629.3U CN204063824U (zh) 2014-06-06 2014-06-06 干燥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00629.3U CN204063824U (zh) 2014-06-06 2014-06-06 干燥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63824U true CN204063824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205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00629.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63824U (zh) 2014-06-06 2014-06-06 干燥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6382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9561A (zh) * 2015-12-01 2016-04-06 佛山市三水南基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Pu皮加工烘烫设备
CN110779314A (zh) * 2019-11-12 2020-02-11 山西河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辊式烘干结构以及由该结构所构成的烘干机
CN111721096A (zh) * 2020-06-29 2020-09-29 杨宝东 一种基于棉纺织物烘干用的多辊轴烘干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9561A (zh) * 2015-12-01 2016-04-06 佛山市三水南基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Pu皮加工烘烫设备
CN110779314A (zh) * 2019-11-12 2020-02-11 山西河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辊式烘干结构以及由该结构所构成的烘干机
CN111721096A (zh) * 2020-06-29 2020-09-29 杨宝东 一种基于棉纺织物烘干用的多辊轴烘干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63824U (zh) 干燥处理装置
CN202727336U (zh) 热收缩聚酯薄膜的纵向拉伸装置
CN206383367U (zh) 无版缝激光镭射膜用冷却装置
CN205305895U (zh) 一种水循环滚筒式茶叶杀青机
CN110480995A (zh) 一种数控双向拉膜机
CN204160786U (zh) 改进聚酰亚胺薄膜物理性能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
CN202540572U (zh) 冷却辊装置
CN206127719U (zh) 一种用于制备淋膜纸的滚轮
CN101659752B (zh) 水溶性pva流延薄膜生产装置
CN1226124C (zh) 聚乙烯醇水溶液圆柱面回转蘸液连续生产聚乙烯醇膜的方法及其装置
CN207756616U (zh) 一种多铜线同时拉丝生产线的连放连退装置
CN104772892A (zh) 挤出塑料的冷却槽
CN104070671A (zh) 热收缩膜吹膜机组自定型装置
CN204844636U (zh) 一种导热硅橡胶皮生产用压延机
CN209566492U (zh) 一种防水卷材用覆膜装置
KR20120067487A (ko) 열수축 튜브 제조장치
CN208881380U (zh) 一种数码喷墨印花烘干装置
CN207918905U (zh) 五金线材用高效率软化退火装置
JP2013046975A (ja) 溶液製膜方法
CN2597920Y (zh) 双锥回转式热风干燥机
KR20110070187A (ko) 테프론 코팅롤러를 이용한 셀룰로오스 아실레이트 필름의 제조장치
CN201514494U (zh) 宽幅pva偏振光膜生产设备
CN216419949U (zh) 一种用于涂布生产的橡胶压辊装置
KR20110035255A (ko) 스팀 분사를 이용한 광학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스팀 분사를 이용한 광학필름의 제조 장치
CN206683375U (zh) 一种用于生产碳酸钙的自动烘干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