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55192U - 水陆两用碰碰车 - Google Patents

水陆两用碰碰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55192U
CN204055192U CN201420331280.XU CN201420331280U CN204055192U CN 204055192 U CN204055192 U CN 204055192U CN 201420331280 U CN201420331280 U CN 201420331280U CN 204055192 U CN204055192 U CN 2040551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artment
waterborne
land
amphibious
connecting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312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信华
刘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3312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551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551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5519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陆两用碰碰车,包括车厢,所述车厢的底部设有用于在陆地上行走的车轮和用于驱动车轮转动的陆上驱动装置,所述车厢的后部设有水上推进装置,所述车厢的下部设有主浮力舱,所述车厢的外侧壁上设有副浮力舱,所述主浮力舱和副浮力舱内均设有浮力材料,且所述车厢的底部设有与所述主浮力舱相通的进水口;所述车厢内设有位于所述主浮力舱上方的坐垫和用于支撑所述坐垫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下端与所述车厢的底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不仅能够满足水陆通行的目的,而且能够在水陆两地慢速碰撞时利用浮力来自适应调整车身的平衡,保证车身即使在碰撞和急转弯的情况下,也不会侧翻。

Description

水陆两用碰碰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陆两用的交通工具,具体的为一种水陆两用碰碰车。 
背景技术
水陆两用车由于其具备卓越的水陆通行性能,可从行进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桥或船的限制,因而在交通运输上,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多用于军事,救灾救难,探测等专业领域。后经开发改造用于旅游。 
现有的水陆两用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水陆通行的要求,但是,这些水陆两用车均是采用了排水船的原理,如公开号为CN1586935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水陆两用三轮车以及公开号为CN201703214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水陆两用车。这些水陆两用交通工具均采用了排水船的原理,即首先需要制作一个船型密闭车身,在水上运行时,全靠船型密闭车身的排水来提供浮力,当这些水陆两用交通工具在水中遭遇碰撞或急速转弯时,船型密闭车身倾斜容易导致侧翻,采用铁板焊接的船型密闭车身也容易破裂,即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陆两用碰碰车,该水陆两用碰碰车不仅能够满足水陆通行的目的,而且能够在水陆两地慢速碰撞时利用浮力来自适应调整车身的平衡,保证车身即使在碰撞和急转弯的情况下,也不会侧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陆两用碰碰车,包括车厢,所述车厢的底部设有用于在陆地上行走的车轮和用于驱动车轮转动的陆上驱动装置,所述车厢的后部设有水上推进装置,所述车厢的下部设有主浮力舱,所述车厢的外侧壁上设有副浮力舱,所述主浮力舱和副浮力舱内均设有浮力材料,且所述车厢的底部设有与所述主浮力舱相通的进水口;所述车厢内设有位于所述主浮力舱上方的坐垫和用于支撑所述坐垫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下端与所述车厢的底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车轮包括设置在所述车厢前端中部的前车轮和设置在所述车厢后端两侧的后车轮;所述前车轮上设有转向控制机构,所述转向控制机构包括与所述前车轮连接的前叉、与所述前叉固定连接的转向轴和用于驱动所述转向轴旋转的方向盘或方向手柄; 
所述车厢前端中部设有用于为所述前车轮让位的凹陷,所述凹陷包括位于所述前车轮前方的前斜板和位于所述前车轮后方的后斜板,所述前斜板和后斜板相交的顶部设有用于所述转向轴穿过的通孔;
位于所述车厢后端两侧的所述后车轮采用车轴相连,且所述车厢的底部设有分别与所述车轴两端旋转配合的两个车桥;所述陆上驱动装置包括陆上驱动电机,所述陆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车轴之间设有齿轮箱或齿轮传动机构,所述齿轮箱或齿轮传动机构上设有水封结构。
进一步,所述水上推进装置包括水上驱动电机和与所述水上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螺旋桨; 
所述转向轴与所述水上推进装置之间设有水上转向机构,所述水上转向机构包括竖直安装在所述车厢内的光滑转轴和单自由度滑动配合套装在所述光滑转轴上的转向套筒,所述光滑转轴与所述转向轴之间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光滑转轴随着所述转向轴同步旋转的捤移拖杆;所述车厢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水上驱动电机的水上电机安装座,所述水上电机安装座与所述转向套筒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水上电机安装座为竖直圆筒状安装座,所述水上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竖直圆筒状安装座的上方,所述竖直圆筒状安装座的下方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螺旋桨的转轴的螺旋桨套筒,所述螺旋桨转轴旋转配合安装在所述螺旋桨套筒内,且所述水上驱动电机与所述螺旋桨转轴之间设有传动机构,所述螺旋桨转轴与所述螺旋桨套筒之间设有密封结构。 
进一步,所述水上电机安装座的底部或螺旋桨转轴的下侧设有滚轮。 
进一步,所述车厢的中部设有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内安放有供电电池和与所述供电电池电连接的驱动电路板,所述驱动电路板分别与所述陆上驱动装置和水上推进装置电连接;所述支撑座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车厢内的两块支撑板,所述电池仓设置在两块所述支撑板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电路切换机构,所述电路切换机构包括底部开口的浮力筒,所述浮力筒的侧壁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水上连接板Ⅰ和陆上连接板Ⅰ,所述浮力筒内设有可沿其上下移动且密度大于空气小于水的浮子,所述浮子上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位于水位线上方的水上连接板Ⅱ和陆上连接板Ⅱ,所述水上连接板Ⅱ和陆上连接板Ⅱ均位于所述水上连接板Ⅰ和陆上连接板Ⅰ之间,所述水上连接板Ⅰ和陆上连接板Ⅰ均与所述供电电池电连接,所述水上连接板Ⅱ与所述水上推进装置电连接,所述陆上连接板Ⅱ与所述陆上驱动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车厢内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位置处设有刹车手柄或刹车踏板,所述车轮上设有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手柄或刹车踏板与所述刹车机构之间设有刹车线; 
位于所述车厢后端的所述副浮力舱的体积大于位于所述车厢前端的所述副浮力舱的体积。
进一步,所述车厢采用耐腐蚀塑胶热力板制成;所述浮力材料采用硬质聚氨酯阻燃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车厢的前端设有橡胶气囊,车厢的前端和/或两侧间隔地设有碰撞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通过在车厢下部设置主浮力舱,当在水中通行时,主浮力舱内通过进水口进水,在设置在主浮力舱内的浮力材料的作用下,对整车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使其能够始终漂浮在水上;当车厢受到碰撞或急速转弯时,车厢不可避免地会侧向倾斜,此时位于车厢倾斜低侧的副浮力舱与水面接触产生浮力作用,对车厢产生一个防止其倾斜的扭矩作用,使车厢回到平衡位置;通过在车厢内设置与车厢底部连接的支撑座,可将乘坐在车内的乘客的重量直接作用到车厢底部,降低整车的重心,提高其稳定性;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采用浮力材料提供浮力,即使在车厢因碰撞等原因而出现损坏的情况下,可保持漂浮状态,能够有效保证人员安全;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可实现自适应调整车身平衡位置,即使在较大的外力作用和急转弯的条件下也不会倾倒的,能够有效提高水上通行时的安全性能。
通过在车厢的前端设置橡胶气囊和在车厢的前端和/或两侧设置碰撞滚轮,当两个水陆两用碰碰车在水上或陆地上慢速碰撞时,橡胶气囊能够减轻碰撞力并将车身弹开,车身前端和两侧设置的碰撞滚轮在两车斜线低速碰撞时,可使两车自动转弯滚动不伤车身。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陆两用碰碰车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3的B-B剖视图;
图6为图5的C详图;
图7为电路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厢;2-主浮力舱;3-副浮力舱;4-进水口;5-坐垫;6-支撑座;7-前车轮;8-后车轮;9-前叉;10-转向轴;11-方向盘;12-前斜板;13-后斜板;14-通孔;15-车轴;16-车桥;17-陆上驱动电机;18-主动齿轮;19-从动齿轮;20-水上驱动电机;21-螺旋桨;22-光滑转轴;23-转向套筒;24-捤移拖杆;25-水上电机安装座;26-轴承座;27-转向滑块;28-螺旋桨套筒;29-滚轮;30-电池仓;31-供电电池;32-驱动电路板;33-刹车踏板;34-刹车线;35-碰撞滚轮;36-橡胶气囊;37-浮力筒;38-水上连接板Ⅰ;39-陆上连接板Ⅰ;40-浮子;40a-浮块;40b-下坠铁块;40c-竖直杆;41-水上连接板Ⅱ;42-陆上连接板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水陆两用碰碰车实施例的主视图。本实施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包括车厢1,车厢1的底部设有用于在陆地上行走的车轮和用于驱动车轮转动的陆上驱动装置,车厢1的后部设有水上推进装置。车厢1的下部设有主浮力舱2,车厢1的外侧壁上设有副浮力舱3,主浮力舱2和副浮力舱3内均设有浮力材料,且车厢1的底部设有与主浮力舱2相通的进水口4。车厢1内设有位于主浮力舱2上方的坐垫5和用于支撑坐垫5的支撑座6,支撑座6的下端与车厢1的底部固定连接。优选的,车厢1采用硬质聚氨酯不燃浮力材料制成,即车厢1既能满足强度要求,而且其本身的密度也小于水的密度,能够减小整车的重量。 
本实施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通过在车厢1下部设置主浮力舱2,当在水中通行时,主浮力舱2内通过进水口4进水,在设置在主浮力舱2内的浮力材料的作用下,对整车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使其能够始终漂浮在水上。当车厢1受到碰撞或急速转弯时,车厢1不可避免地会侧向倾斜,此时位于车厢1倾斜低侧的副浮力舱3与水面接触产生浮力作用,对车厢1产生一个防止其倾斜的扭矩作用,使车厢1回到平衡位置。通过在车厢1内设置与车厢1底部连接的支撑座6,可将乘坐在车内的乘客的重量直接作用到车厢1底部,降低整车的重心,提高其稳定性。另外,本实施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采用浮力材料提供浮力,即使在车厢1因碰撞等原因而出现损坏的情况下,可能保持漂浮状态,能够有效保证人员安全。综上,本实施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可实现自适应调整车身平衡位置,即使在较大的外力作用和急转弯的条件下也不会倾倒的,能够有效提高水上通行时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车轮包括设置在车厢1前端中部的前车轮7和设置在车厢1后端两侧的后车轮8。即本实施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采用三轮车的结构形式在陆地上通行,当然,前车轮7也可为两个兵分别设置在车厢1的两端,其原理类比于现有的四轮车,不再累述。本实施例的前车轮7上设有转向控制机构,转向控制机构包括与前车轮7连接的前叉9、与前叉9固定连接的转向轴10和用于驱动转向轴10旋转的方向盘11或方向手柄,前车轮7通过轮毂旋转配合安装在前叉9上,本实施例的转向轴10上设有方向盘11,通过转动方向盘10可方便地改变行车方向。 
优选的,车厢1前端中部设有用于为前车轮7让位的凹陷,凹陷包括位于前车轮7前方的前斜板12和位于前车轮7后方的后斜板13,前斜板12和后斜板13相交的顶部设有用于转向轴10穿过的通孔14。通过设置后斜板13,在行进的过程中能够减小与水面之间的阻力,通孔14设置在车厢1水位线的上方,不会进水。 
进一步,本实施例位于车厢1后端两侧的后车轮8采用车轴15相连,且车厢1的底部设有分别与车轴15两端旋转配合的两个车桥16。车桥16采用螺栓固定在车厢1底部,车桥16与车轴15之间设有轴承,能够减小车轴15与车桥16之间的阻力。通过将车桥直接设置在车厢1底部,即以车厢结构代替现有车辆中的大梁,能够有效简化车厢1结构。本实施例的陆上驱动装置包括陆上驱动电机17,陆上驱动电机17的输出轴与车轴15之间设有齿轮箱或齿轮传动机构,齿轮箱或齿轮传动机构上设有水封结构,本实施例的陆上驱动电机17的输出轴上设有主动齿轮18,车轴15上设有与主动齿轮18啮合的从动齿轮19。采用该结构的陆上驱动电机17,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水上推进装置包括水上驱动电机20和与水上驱动电机20传动连接的螺旋桨21,利用螺旋桨21可驱动本实施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在水中行走。本实施例的转向轴10与水上推进装置之间设有水上转向机构,水上转向机构包括竖直安装在车厢1内的光滑转轴22和单自由度滑动配合套装在光滑转轴22上的转向套筒23,光滑转轴22与转向轴10之间设有用于驱动光滑转轴22随着转向轴10同步旋转的捤移拖杆24。车厢1上设有用于安装水上驱动电机20的水上电机安装座25,水上电机安装座25与转向套筒2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车厢1内设有两个轴承座26,光滑转轴22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轴承座26内,光滑转轴22上固定设有转向滑块27,转向套筒23内设有与转向滑块27配合的转向滑槽,当转向轴10转动时,在捤移拖杆24的拉力作用下,驱动光滑转轴22同步旋转,进而带动转向套筒23和水上电机安装座25旋转,实现驱动螺旋桨21旋转的目的,进而实现在水中行进时的转向目的,即本实施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利用同一个方向盘11可同时控制其在陆地上的行进方向和在水中的行进方向。 
具体的,水上电机安装座25为竖直圆筒状安装座,水上驱动电机20安装在竖直圆筒状安装座的上方,竖直圆筒状安装座的下方设有用于安装螺旋桨21的转轴的螺旋桨套筒28,螺旋桨21的转轴旋转配合安装在螺旋桨套筒28内,且水上驱动电机20与螺旋桨21转轴之间设有传动机构,螺旋桨21转轴与螺旋桨套筒28之间设有密封结构。本实施例的水上驱动电机20与螺旋桨21转轴之间设有链传动机构,通过将水上电机安装座25设置为竖直圆筒状安装座,可以将水上驱动电机20设置在水位线之上,避免水上驱动电机20进水,当然,水上驱动电机20还可采用防水电机,此时便可采用常用的水上电机安装座25安装水上驱动电机20即可。 
优选的,水上电机安装座25的底部或螺旋桨转轴的下侧设有滚轮29,本实施例的滚轮29设置在水上电机安装座25的底部,当在路上行驶时,路面不平整可能会导致螺旋桨21及水上电机安装座25与路面之间产生摩擦碰撞,通过设置滚轮29,可以起到缓冲碰撞的作用,且由于水上电机安装座25固定在转向套筒23上,当受到地面的力的作用时,水上电机安装座25及螺旋桨21均可沿着光滑转轴22向上滑动,避免螺旋桨21被碰坏。 
进一步,车厢1的中部设有电池仓30,电池仓30内安放有供电电池31和与供电电池31电连接的驱动电路板32,驱动电路板32分别与陆上驱动装置和水上推进装置电连接,即驱动电路板32分别陆上驱动电机17和水上驱动电机20电连接,用于控制陆上驱动电机17和水上驱动电机20的启停。支撑座6包括对称设置在车厢1内的两块支撑板,电池仓30设置在两块支撑板之间,捤移拖杆24也设置在两块支撑板之间。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水陆两用碰碰车还包括电路切换机构,电路切换机构包括底部开口的浮力筒37,浮力筒37的侧壁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水上连接板Ⅰ38和陆上连接板Ⅰ39,浮力筒37内设有可沿其上下移动且密度大于空气小于水的浮子40,浮子40上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位于水位线上方的水上连接板Ⅱ41和陆上连接板Ⅱ42,水上连接板Ⅱ41和陆上连接板Ⅱ42均位于水上连接板Ⅰ38和陆上连接板Ⅰ39之间,水上连接板Ⅰ38和陆上连接板Ⅰ39均与供电电池31电连接,水上连接板Ⅱ41与水上推进装置电连接,即水上连接板Ⅱ41与水上驱动电机20电连接,陆上连接板Ⅱ42与陆上驱动装置电连接,即陆上连接板Ⅱ42与陆上驱动电机17电连接。本实施例的浮子40包括采用浮力材料制成的浮块40a,且浮块40a的下方设有配重的下坠铁块40b,浮子的顶面上设有竖直杆40c,水上连接板Ⅱ41和陆上连接板Ⅱ42均设置在竖直杆40c上,当水陆两用碰碰车在陆地上行进时,在重力作用下,浮子40沿着浮力筒37下落,使得陆上连接板Ⅰ39和陆上连接板Ⅱ42相连,即供电电池31与陆上驱动电机17连通,当水陆两用碰碰车在水中行进时,在浮力作用下,浮子40沿着浮力筒37上浮,使得水上连接板Ⅰ38和水上连接板Ⅱ41相连,即供电电池31与水上驱动电机20连通,实现水上推进装置和陆上驱动装置之间的自动供电切换,能够有效简化操作,提高驾驶娱乐性。 
进一步,车厢1内靠近转向轴10的位置处设有刹车手柄或刹车踏板33,车轮上设有刹车机构,刹车手柄或刹车踏板33与刹车机构之间设有刹车线34,本实施例的车厢1内设有刹车踏板33,刹车线34也设置在两块支撑板之间。 
进一步,位于车厢1后端的副浮力舱3的体积大于位于车厢1前端的副浮力舱3的体积,由于电池仓30与乘客均位于车厢1靠后的位置处,将位于车厢后端的副浮力舱3设置得更大,能够有效配重,利于保持整车的平衡。 
进一步,车厢1的前端设有橡胶气囊36,车厢1的前端和/或两侧间隔地设有碰撞滚轮35,本实施例的车厢1的两侧间隔地设有碰撞滚轮35。当在水中行走时,能够在两车碰撞时能够起到缓冲作用,橡胶气囊36减轻碰撞力将车身反弹,车身两边设置的滚轮35为气式滚轮,可使车身在斜线低速碰撞时自动转弯,能够使两个水陆两用碰碰车快速侧向分开。另外,在水中行驶时,碰撞一般作用在副浮力舱3上,不会直接作用在车厢1上,能够保证车厢1不会被撞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水陆两用碰碰车,包括车厢,所述车厢的底部设有用于在陆地上行走的车轮和用于驱动车轮转动的陆上驱动装置,所述车厢的后部设有水上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下部设有主浮力舱,所述车厢的外侧壁上设有副浮力舱,所述主浮力舱和副浮力舱内均设有浮力材料,且所述车厢的底部设有与所述主浮力舱相通的进水口;所述车厢内设有位于所述主浮力舱上方的坐垫和用于支撑所述坐垫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下端与所述车厢的底部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包括设置在所述车厢前端中部的前车轮和设置在所述车厢后端两侧的后车轮;所述前车轮上设有转向控制机构,所述转向控制机构包括与所述前车轮连接的前叉、与所述前叉固定连接的转向轴和用于驱动所述转向轴旋转的方向盘或方向手柄;
所述车厢前端中部设有用于为所述前车轮让位的凹陷,所述凹陷包括位于所述前车轮前方的前斜板和位于所述前车轮后方的后斜板,所述前斜板和后斜板相交的顶部设有用于所述转向轴穿过的通孔;
位于所述车厢后端两侧的所述后车轮采用车轴相连,且所述车厢的底部设有分别与所述车轴两端旋转配合的两个车桥;所述陆上驱动装置包括陆上驱动电机,所述陆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车轴之间设有齿轮箱或齿轮传动机构,所述齿轮箱或齿轮传动机构上设有水封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上推进装置包括水上驱动电机和与所述水上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螺旋桨;
所述转向轴与所述水上推进装置之间设有水上转向机构,所述水上转向机构包括竖直安装在所述车厢内的光滑转轴和单自由度滑动配合套装在所述光滑转轴上的转向套筒,所述光滑转轴与所述转向轴之间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光滑转轴随着所述转向轴同步旋转的捤移拖杆;所述车厢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水上驱动电机的水上电机安装座,所述水上电机安装座与所述转向套筒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上电机安装座为竖直圆筒状安装座,所述水上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竖直圆筒状安装座的上方,所述竖直圆筒状安装座的下方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螺旋桨的转轴的螺旋桨套筒,所述螺旋桨转轴旋转配合安装在所述螺旋桨套筒内,且所述水上驱动电机与所述螺旋桨转轴之间设有传动机构,所述螺旋桨转轴与所述螺旋桨套筒之间设有密封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上电机安装座的底部或螺旋桨转轴的下侧设有滚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中部设有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内安放有供电电池和与所述供电电池电连接的驱动电路板,所述驱动电路板分别与所述陆上驱动装置和水上推进装置电连接;所述支撑座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车厢内的两块支撑板,所述电池仓设置在两块所述支撑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路切换机构,所述电路切换机构包括底部开口的浮力筒,所述浮力筒的侧壁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位于水位线上方的水上连接板Ⅰ和陆上连接板Ⅰ,所述浮力筒内设有可沿其上下移动且密度大于空气小于水的浮子,所述浮子上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水上连接板Ⅱ和陆上连接板Ⅱ,所述水上连接板Ⅱ和陆上连接板Ⅱ均位于所述水上连接板Ⅰ和陆上连接板Ⅰ之间,所述水上连接板Ⅰ和陆上连接板Ⅰ均与所述供电电池电连接,所述水上连接板Ⅱ与所述水上推进装置电连接,所述陆上连接板Ⅱ与所述陆上驱动装置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内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位置处设有刹车手柄或刹车踏板,所述车轮上设有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手柄或刹车踏板与所述刹车机构之间设有刹车线;
位于所述车厢后端的所述副浮力舱的体积大于位于所述车厢前端的所述副浮力舱的体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采用耐腐蚀塑胶热力板制成;所述浮力材料采用硬质聚氨酯阻燃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水陆两用碰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前端设有橡胶气囊,车厢的前端和/或两侧间隔地设有碰撞滚轮。
CN201420331280.XU 2014-06-20 2014-06-20 水陆两用碰碰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551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31280.XU CN204055192U (zh) 2014-06-20 2014-06-20 水陆两用碰碰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31280.XU CN204055192U (zh) 2014-06-20 2014-06-20 水陆两用碰碰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55192U true CN204055192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196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31280.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55192U (zh) 2014-06-20 2014-06-20 水陆两用碰碰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5519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7179A (zh) * 2018-08-01 2018-12-18 浙江睦田消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水陆两栖消防车
CN109878279A (zh) * 2019-03-25 2019-06-14 何适 一种小区及家庭防灾应急舱
CN112666962A (zh) * 2020-12-17 2021-04-16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姿态可调的水陆两栖车及其姿态控制方法
CN114571927A (zh) * 2022-03-31 2022-06-03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无人水陆两用液货运输车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7179A (zh) * 2018-08-01 2018-12-18 浙江睦田消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水陆两栖消防车
CN109878279A (zh) * 2019-03-25 2019-06-14 何适 一种小区及家庭防灾应急舱
CN109878279B (zh) * 2019-03-25 2024-03-15 何适 一种小区及家庭防灾应急舱
CN112666962A (zh) * 2020-12-17 2021-04-16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姿态可调的水陆两栖车及其姿态控制方法
CN114571927A (zh) * 2022-03-31 2022-06-03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无人水陆两用液货运输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55192U (zh) 水陆两用碰碰车
KR101778197B1 (ko) 확장형 나이프 스키 장치가 구비된 바이크
CN1170697C (zh) 水陆两用车
CN201784420U (zh) 一种水陆两用摩托车
TW200824932A (en) Amphibious vehicle
CN106005094B (zh) 一种多功能全地形特种车
CN101474950A (zh) 滩涂运输车
KR100707734B1 (ko) 밸러스트로 안정화되는 초협폭 자동차
RU2003105156A (ru) Автомобиль-амфибия
KR101911056B1 (ko) 수륙 양용차
CN204936726U (zh) 一种水陆两栖汽车
CN105947049A (zh) 一种重心自动调节的自平衡独轮车
KR20130091380A (ko) 수륙양용자동차(1)
CN102079335B (zh) 复摆式安全车辆
CN110789635B (zh) 智能型移动载具
KR20080042400A (ko) 수상이동 궤도벨트 워터크래프트
CN102145642A (zh) 水陆浮具摩托车艇
CN201665137U (zh) 水陆浮具摩托车艇
CN107444041A (zh) 一种水陆两栖多功能沙滩车
CN210011718U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落水保护装置
CN107600048A (zh) 消防车避障装置
KR101403919B1 (ko) 틸트 기능을 구비한 자전거
CN209079567U (zh) 一种水陆两栖的沙滩车
CN2246084Y (zh) 水陆两用休闲车
CN207000793U (zh) 一种可悬浮水中的水下载人智能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