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26032U - 管道修复内衬 - Google Patents

管道修复内衬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26032U
CN204026032U CN201420445334.5U CN201420445334U CN204026032U CN 204026032 U CN204026032 U CN 204026032U CN 201420445334 U CN201420445334 U CN 201420445334U CN 204026032 U CN204026032 U CN 2040260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liner
holds
pipeline
pipeline rehabili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4533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鸿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ity Wei special environment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EI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EI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EI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4533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260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260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260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包括一衬板,衬板上设有沿该衬板的一面的横向及纵向布置的若干个支撑件,支撑件包括一底座、第一卡持板及第二卡持板;所述底座的底端与所述衬板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卡持板的一端及第二卡持板的一端;所述底座、第一卡持板及第二卡持板共同形成一“Y”形结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管道修复的内衬上设置一种“Y”形支撑件,便于管道修复过程中钢筋的插设,大大加强了修复后管道的强度,此外,“Y”形支撑件上的两块卡持板的倾斜设置也减小了支撑件与衬板之间的牵扯力,大大延长了该内衬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管道修复内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修复内衬。
背景技术
地下排水管道、排污管道、饮用水管道等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由于地基不牢固、管道腐蚀等原因,管道使用时间过久就会出现老化、腐蚀、裂缝和坍塌等损坏现象,给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及时对其进行维修。
在现有技术中,管道修复通常是在待修复的管道内加入内衬管,然后通过环氧树脂将衬管与管道内部粘合,从而将损坏的管道修复;这种样内衬软管由多层毛毡层、夹设在毛毡层之间的网格布层以及与毛毡层粘合的塑料膜层构成的片材卷缝成的筒状中空软管,这样的内衬管局部柔性和变应能力不足,修复的管道强度较低,使用一段时间后极为容易再次损坏。为了对这种内衬管进行改进,也有人提出在内衬管的表面上设置一种“T”形结构件,使内衬管与管道内壁之间形成一间隙,然后向间隙中打入灌浆料(如水泥),灌浆料与管道内壁粘合,并且“T”形结构件可以将凝固后的灌浆料“抓牢”,使修复的管道强度加大。然而,这种内衬由于“T”形结构件对灌浆料的抓附能力太强,如果管道受到较大的外力冲击,很有可能导致“T”形结构件与内衬的连接处被损坏,最终导致内衬破损;其次,这种内衬修复后的管道,灌浆料较薄,其强度不能满足大型管道的修复。因此,如何开发一种克服现有技术的种种缺点的管道修复内衬,实为相关领域的业者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管道修复内衬修复管道后管道的强度不够,修复后的管道受外力干扰易导致内衬破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包括一衬板,所述衬板上设有沿该衬板的一面的横向及纵向布置的若干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一底座、第一卡持板及第二卡持板;所述底座的底端与所述衬板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卡持板的一端及第二卡持板的一端;所述底座、第一卡持板及第二卡持共同形成一“Y”形结构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持板与所述第二卡持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还包括一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持板连接,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持板。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底座的顶端之间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卡持板或第二卡持板的顶端与底座顶端之间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衬板的另一面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呈条状设置;所述凸块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扇形或方形。
优选地,所述衬板的另一面设置有一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衬板之间还设有多个第一柱头,所述第一柱头连接所述衬板及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衬板之间形成一间隙。
优选地,所述隔板及衬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柱头,所述第二柱头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柱头的高度,所述第二柱头固定安装于所述隔板或衬板上。
优选地,所述隔板的远离所述衬板的一面上还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呈条状设置;所述凸起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扇形或方形。
优选地,每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的横向间距为1cm至2cm,纵向间距为3cm至5cm。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管道修复的内衬上设置一种“Y”形支撑件,便于管道修复过程中钢筋的插设,以便大大加强了修复后管道的强度,此外,“Y”形支撑件上的两块卡持板的倾斜设置也减小了支撑件与衬板之间的牵扯力,大大延长了该内衬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图2中的支撑件交替设置于衬板上的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水流经过图4中凸块后水流方向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该管道修复内衬包括一衬板11,所述衬板11上设有沿该衬板的一面的横向及纵向均布置的若干个支撑件10,所述支撑件10包括一底座12、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所述底座12的底端与所述衬板11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2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卡持板13的一端及第二卡持板14的一端;所述底座12、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共同形成一“Y”形结构件。
具体的,管道修复的时候,需要将该内衬贴附于待修复的管道内壁,通过支撑件10将衬板11与管道内壁隔离,使二者之间形成一间隙,便于注入灌浆料。该支撑件10包括一底座12及两个卡持板(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底座12固定连接衬板11,两个卡持板与底座12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持板13与第二卡持板14呈“V”形设置;由于这种“Y”形结构件修复管道之后,灌浆料较薄,修复后的管道强度较低;为了提高管道修复的强度,可以通过增加灌浆料的厚度来实现;但是,增加灌浆料的厚度会减小管道的内径,这样同时也就减小了管道的排放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不增加灌浆料的厚度的同时,加强修复的管道强度,可以在管道内壁及内衬之间插设钢筋。但是如果钢筋是贴壁插设,显然不能起到加强管道的强度的目的,只有使钢筋插设于管道内壁与衬板11之间才能使管道的强度增加。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呈“V”形设置,钢筋可以插设于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之间,并与两块卡持板贴附,在所述底座12的支撑作用下,可以使钢筋处于灌浆料之间,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管道的强度,实现了在不增加灌浆料的厚度的前提下,加强了修复后管道的强度。
此外,由于两块卡持板是倾斜设置的,即便这种内衬修复后的管道受到较强的外力作用,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受力后发生形变,不会对底座12产生较大的牵扯作用;其次,在底座12的保护作用下,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的牵扯也不会导致衬板11破损。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横向及纵向是指该衬板的表面上两个相互垂直的任意两个方向。该内衬在修复管道的时候,管道的径向对应所述纵向,管道的周向对应所述横向。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管道修复的内衬上设置一种“Y”形支撑件10,便于管道修复过程中钢筋的插设,大大加强了修复后管道的强度,此外,“Y”形支撑件10上的两块卡持板的倾斜设置也减小了支撑件10与衬板11之间的牵扯力,大大延长了该内衬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参照图1,所述第一卡持板13与所述第二卡持板14相对于所述底座12对称设置。
具体的,对称设置的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是为了保持两个卡持板对固定后的灌浆料的抓附能力相同,以使该内衬在管道中对灌浆料的抓附更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衬板11为柔性塑料件。
具体的,该管道修复内衬为柔性塑料件,一方面,柔性塑料件的衬板11在管道中容易弯曲,便于内衬的在管道内的施展。另一方面,柔性塑料件的衬板便于运输。
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述支撑件还包括一加强板15,所述加强板15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持板13连接,所述加强板1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持板14。
具体的,由于倾斜设置的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受力之后容易变形,如果该内衬所有的所述支撑件10的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均发生形变,那么就会导致内衬部分脱出,甚至杯损坏。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0还包括一加强15板,所述加强板15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持板13连接,所述加强板1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持板14;如此,所述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在所述加强板15的连接作用下不太容易发生形变,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该内衬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述加强板15的顶部与所述底座12的顶端之间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卡持板13或第二卡持板14的顶端与底座顶端之间的高度。
具体的,虽然加强板15可以加强所述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的抗形变能力,但是加强板15的设置同时也妨碍了钢筋的插设,如果加强板15的设置覆盖了所述第一卡持板13及第二卡持板14的“V”形区域,那么就极不利于钢筋的插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15的顶部与所述底座12的顶端之间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卡持板13或第二卡持板14的顶端与底座12顶端之间的高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4和图5,所述衬板11的另一面上设有凸块20,所述凸块20呈条状设置;所述凸块20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扇形或方形。
具体的,管道中长期有水流必然会导致管道中沉积杂质,在衬板11的另一面上设置凸块20可以防止管道中沉积泥沙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板11的另一面上设有凸块20,所述凸块20呈条状设置;所述凸块20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扇形或方形。经过本内衬修复后的管道,凸块20在衬板11上与水流方向呈一定夹角,这样,当水流流经所述凸块20之后,水流受到凸块20的阻挡,使水流的方向改变。水流受到凸块20的阻挡之后,水流沿凸块20的侧面流过;这样,方向改变的水流对管道中的杂质(如泥沙)有一定的冲击作用,这样就可以实现管道内壁的自动清洁。
进一步地,参照图6,所述衬板11的另一面设置有一隔板21,所述隔板21与所述衬板11之间还设有多个第一柱头23,所述第一柱头23连接所述衬板11及隔板21,所述隔板21与所述衬板11之间形成一间隙30。
具体的,管道修复之后,如果管道内发生破损很难得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管道内壁泄露的监测,在所述衬板11的另一面设置有一隔板21,所述隔板21与所述衬板11之间还设有多个第一柱头23,所述第一柱头23连接所述衬板11及隔板21,所述隔板21与所述衬板11之间形成一间隙30。这样,当该修复后的管道内壁破损,发生泄露,所述隔板21与衬板11之间的间隙30便会有水流出,很容易观测出管道内壁是否有破损,以便修复工作的进行。
进一步地,参照图6,所述隔板21及衬板1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柱头22,所述第二柱头2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柱头23的高度,所述第二柱头22固定安装于所述隔板21或衬板11上。
具体的,在所述隔板21与衬板11之间设置第一柱头23可以形成一间隙30,但是随着管道使用的时间越来越久,隔板21与衬板11之间可能会发生局部贴合,这样,即便管道破损,由于隔板21与衬板11贴合,间隙30被封闭,水流无法流出,不能观测出管道内壁是否有破损。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21及衬板1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柱头22,所述第二柱头2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柱头23的高度。此处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第二柱头22可以固定安装于衬板11上,也可以固定安装于隔板21上。这样,即便隔板21发生局部塌陷,在第二柱头22的支撑作用下,也不会导致二者贴合。
进一步地,参照图5和图7,所述隔板21的外侧面上还设有凸起24,所述凸起24呈条状设置;所述凸起24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扇形或方形。
具体的管道中长期有水流必然会导致管道中沉积杂质,在衬板11的另一面上设置凸起24可以防止管道中沉积泥沙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24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扇形或方形设置。经过本内衬修复后的管道,凸起24在衬板11上沿着与水流方向倾斜设置,这样,当水流流经所述凸起24之后,水流受到凸起24的阻挡,使水流的方向改变。水流受到凸起24的阻挡之后,水流沿着凸起的侧面流过,改变了水流的原始方向;这样,方向改变的水流对管道中的杂质(如泥沙)有一定的冲击作用,这样就可以实现管道内壁的自动清洁。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所述支撑件10之间的横向间距为1cm至2cm,纵向间距为3m至5cm。
具体的,为了保证该支撑件10与凝固后的灌浆料的抓附能力,支撑件10在衬板11上的设置相对较密集,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件10之间的横向间距为1cm至2cm,纵向间距为3cm至5cm。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列所述支撑件10交替设置。
具体的,相邻两列支撑件10交替设置可以加强衬板11的抗扭曲能力,避免衬板11因受到支撑件的牵扯,导致衬板破损。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包括一衬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上设有沿该衬板的一面的横向及纵向布置的若干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一底座、第一卡持板及第二卡持板;所述底座的底端与所述衬板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卡持板的一端及第二卡持板的一端;所述底座、第一卡持板及第二卡持板共同形成一“Y”形结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板与所述第二卡持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对称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还包括一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持板连接,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持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底座的顶端之间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卡持板或第二卡持板的顶端与底座顶端之间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的另一面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呈条状设置;所述凸块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扇形或方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的另一面设置有一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衬板之间还设有多个第一柱头,所述第一柱头连接所述衬板及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衬板之间形成一间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及衬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柱头,所述第二柱头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柱头的高度,所述第二柱头固定安装于所述隔板或衬板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远离所述衬板的一面上还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呈条状设置;所述凸起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扇形或方形。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的横向间距为1cm至2cm,纵向间距为3cm至5cm。
CN201420445334.5U 2014-08-08 2014-08-08 管道修复内衬 Active CN2040260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45334.5U CN204026032U (zh) 2014-08-08 2014-08-08 管道修复内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45334.5U CN204026032U (zh) 2014-08-08 2014-08-08 管道修复内衬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26032U true CN204026032U (zh) 2014-12-17

Family

ID=52065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45334.5U Active CN204026032U (zh) 2014-08-08 2014-08-08 管道修复内衬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260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6661A (zh) * 2020-12-30 2021-05-04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小型排水方沟钢丝骨架复合加固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6661A (zh) * 2020-12-30 2021-05-04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小型排水方沟钢丝骨架复合加固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35102B2 (ja) プレハブ竹複合管廊
KR101424649B1 (ko) 내균열성이 보강된 관거 보수 튜브
CN210309358U (zh) 一种建筑用防水结构
CN203947694U (zh) 一种屋面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定型分格条
CN204026032U (zh) 管道修复内衬
CN204026033U (zh) 管道修复内衬
JP5660803B2 (ja) 鋼管ポールの接合構造及びこれによって接合された鋼管ポール
KR101128760B1 (ko) 풍압에 의한 파열을 방지하는 노출 지붕용 방수시트 시공방법
CN203878712U (zh) 市政排水管
CN206175892U (zh) 软连接管路
CN208041308U (zh) 一种室外埋地管道运输系统
CN103938556B (zh) 混凝土t形截面梁桥空间双k字撑横向增强装置
CN202989721U (zh) 水泥路面结构
CN2646514Y (zh) 玻璃纤维夹砂树脂涵管
CN205877583U (zh) 高压玻璃钢管道柔性快速接头
CN105604213B (zh) 减震防震降噪钢结构梁柱钢网墙施工工艺
CN204753849U (zh) 一种大型建筑防漏连续沉降缝结构
CN203782991U (zh) 钢结构屋面拉索固定点
CN207796294U (zh) 一种加强型排水塑料管材
CN204026034U (zh) 管道修复内衬
CN205955042U (zh) 一种排水管的安装结构
KR101202853B1 (ko) 친환경 복합단열 방수 시공공법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통풍관
CN206034708U (zh) 一种外墙板安装节点
CN205976145U (zh) 一种外墙板安装节点
CN104652837B (zh) 一种在原砼管架上新增钢管架的方法及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he streets of Buji Gan Li Industrial Park of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Gan Li six road No. 12 Hisense innovation industrial city 12 building 4 layer 404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ity Wei special environment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The streets of Buji Gan Li Industrial Park of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2 Gan Li six road No. 12 Hisense Science Park building third, 404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WEI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