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21060U - 缝纫机的压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压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21060U
CN203821060U CN201420141860.2U CN201420141860U CN203821060U CN 203821060 U CN203821060 U CN 203821060U CN 201420141860 U CN201420141860 U CN 201420141860U CN 203821060 U CN203821060 U CN 203821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rotuberance
presser feet
presser
presser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4186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位田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21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2106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压布装置,其采用比气缸简单的结构而能够使被分割为多个的压脚独立地上下运动。压布装置具有压脚臂、安装部、右压脚杆、左压脚杆和按压板。安装部在压脚臂的前端以使右压脚和左压脚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安装该右压脚和左压脚。右压脚杆和左压脚杆能够以支承轴为支点摆动。按压板能够上下运动。右压脚与右压脚杆的前端部相配合,左压脚与左压脚杆的前端部相配合。右压脚杆的右突出部处于比左压脚杆的左突出部靠后方的位置。在按压板下降时,右突出部比左突出部先被按压板朝下方按压,因此,右压脚比左压脚先开始上升。在按压板上升时,左突出部比右突出部先离开按压板,因此,左压脚比右压脚先结束下降。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压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使被分割成多个的压脚独立地升降的缝纫机的压布装置。
背景技术
缝纫机具有能够使压布件升降的压布装置。压布件自上方按压缝制对象物(布料等)。例如日本特许公开2009年第28532号公报所记载的缝纫机的压布装置具有压布件、左右的压布缸、控制装置以及两个电磁阀。压布件由分割为左右的按压片(相当于本申请的按压部)构成。控制装置根据操作者自缝纫机的操作面板输入的设定对两个电磁阀的动作彼此独立地进行控制。左右的压布缸根据对应的电磁阀的动作使左右的按压片独立地升降。缝纫机能够应对需要使多块布料对位的情况(例如将布重叠起来进行缝制的情况)。
压布缸是具有能够沿轴线方向进退的活塞杆的气缸。压布连杆以能旋转的方式装配于机臂部。压布缸经由压布连杆与按压片相连结,伴随活塞杆的进退而使按压片上下运动。上述公报的压布装置需要的零件比不使用气缸的装置多,因此,结构复杂,制造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比气缸简便的结构而能够使被分割成多个的压脚独立地上下运动的缝纫机的压布装置。
技术方案1的压布装置是具有机座部、支柱部和机臂部的缝纫机的压布装置。支柱部自上述机座部朝上方延伸。机臂部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与上述机座部平行地延伸。压布装置具有压脚臂、安装部、第一压脚杆、第二压脚杆、按压板和一对施力部。压脚臂配置在上述机座部和上述机臂部之间,具有基端部和顶端部。基端部在上述支柱部侧被支承于上述机座部。顶端部位于与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侧。安装部设于上述压脚臂的顶端部,能够以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能够独立地上下运动的状态安装上述第一压脚和上述第二压脚。第一压脚杆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一突出部。第一端部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一压脚配合。第一突出部朝上方突出。第二压脚杆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第二端部和第二突出部。第二端部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二压脚配合。第二突出部朝上方突出。一对施力部中的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一压脚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二压脚杆施力。按压板为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设于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状构件,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一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二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在与上述机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处于不同的位置。在上述按压板未按压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时,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不同。上述按压板的下表面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面。
压布装置利用施力部和按压板使与第一压脚配合的第一压脚杆和与第二压脚配合的第二压脚杆上下摆动。在按压板未按压第一压脚杆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压脚杆的第二突出部时,第一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和第二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不同,并且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在与机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处于不同的位置。因此,按压板的作为水平面的下表面按压第一突出部的范围和该下表面按压第二突出部的范围在上下方向上不同。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在不同的时刻开始上升,在不同的时刻结束下降。压布装置能够不使用气缸而以简单的结构使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独立地上下运动。
在技术方案2的压布装置中,上述第一压脚杆通过作为与上述第一端部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的第一连接部与上述一施力部相连接。上述第二压脚杆通过作为与上述第二端部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的第二连接部与上述另一施力部相连接。压布装置具有压脚杆支承部。上述压脚杆支承部在上述第一端部和上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以上述第一压脚杆能够摆动的方式将上述第一压脚杆支承于上述压脚臂,并且在上述第二端部和上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以上述第二压脚杆能够摆动的方式将上述第二压脚杆支承于上述压脚臂。第一压脚杆具有第一装配部和第一变更装配部。相对于上述压脚杆支承部而言,上述第一装配部设于与上述第一端部相反的那一侧,能够装卸上述第一突出部。第一变更装配部设于上述压脚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一装配部之间,能够装卸上述第一突出部。第二压脚杆具有第二装配部和第二变更装配部。相对于上述压脚杆支承部而言,第二装配部设于与上述第二端部相反的那一侧,能够装卸上述第二突出部。第二变更装配部设于上述压脚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装配部之间,能够装卸上述第二突出部。通过将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中的任一方装配于上述第一装配部或上述第二装配部,且将另一方装配于上述第一变更装配部或上述第二变更装配部,能够设置为上述不同的位置。
在操作者将第一突出部装配到第一装配部且将第二突出部装配到第二装配部时,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同时开始上升,同时结束下降。在操作者将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的任一方装配到第一装配部或第二装配部且将另一方装配到第一变更装配部或第二变更装配部时,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在不同的时刻开始上升,在不同的时刻结束下降。操作者通过改变第一突出部的装配位置,能够任意改变第一压脚的上升开始时刻、下降结束时刻,通过改变第二突出部的装配位置,能够任意改变第二压脚的上升开始时刻、下降结束时刻。
在技术方案3的压布装置中,上述第一变更装配部和上述压脚杆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上述压脚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一装配部之间的距离的一半。上述第二变更装配部和上述压脚杆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上述压脚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装配部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操作者通过将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的任一方装配于上述第一变更装配部或上述第二变更装配部,在以相同量按压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时,能够使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中的与装配到第一变更装配部或第二变更装配部相对应的那一方的上下运动范围为与装配到第一装配部或第二装配部相对应的那一方的上下运动范围的两倍。
在技术方案4的压布装置中,上述第一压脚具有第一支承板部和配合孔。第一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配合孔设于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压脚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上述第二压脚具有第二支承板部、长孔和销。第二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长孔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在上下方向上较长,供上述第二压脚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销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长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上述安装部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弹簧和限位器。第一支承部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第二支承部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弹簧固定于上述第二支承部,通过该弹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压上述销而朝上方对上述第二压脚施力。限位器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够阻止上述第二压脚朝上方移动。
在不具有上述结构的压布装置中,有时第二压脚会移动到比第一压脚靠上方的位置。当第二压脚移动到比第一压脚靠上方的位置时,有时第二压脚会与机臂部等缝纫机的其他机构发生干扰。压布装置通过追加具有上述结构,能够使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的上升位置一致,从而防止第二压脚与缝纫机的其他机构发生干扰。
技术方案5的压布装置是具有机座部、支柱部和机臂部的缝纫机的压布装置。支柱部自上述机座部朝上方延伸。机臂部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与上述机座部平行地延伸。压布装置具有压脚臂、安装部、第一压脚杆、第二压脚杆、按压板和一对施力部。压脚臂配置在上述机座部和上述机臂部之间,具有基端部和顶端部。基端部在上述支柱部侧被支承于上述机座部。顶端部位于与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侧。安装部设于上述压脚臂的顶端部,能够以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能够独立地上下运动的状态安装上述第一压脚和上述第二压脚。第一压脚杆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一突出部。第一端部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一压脚配合。第一突出部朝上方突出。第二压脚杆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第二端部和第二突出部。第二端部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二压脚配合。第二突出部朝上方突出。一对施力部中的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一压脚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二压脚杆施力。按压板为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设于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状构件,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一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二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在与上述机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上述按压板具有第三突出部。第三突出部自上述按压板的下表面中的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相对的位置或与上述第二突出部相对的位置朝下方突出。
压布装置利用施力部和按压板使与第一压脚配合的第一压脚杆和与第二压脚配合的第二压脚杆上下摆动。第一压脚杆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压脚杆的第二突出部在与机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按压板具有自与第一突出部或第二突出部相对的位置朝下方突出的第三突出部。因此,按压板的下表面按压第一突出部的范围和该下表面按压第二突出部的范围在上下方向上不同。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在不同的时刻开始上升,在不同的时刻结束下降。压布装置能够不使用气缸而以简单的结构使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独立地上下运动。
在技术方案6的压布装置中,上述压脚臂能够同上述第一压脚杆和上述第二压脚杆一起与上述机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地水平移动;上述第三突出部在上述压脚臂的移动方向上仅设于上述按压板的下表面的一部分。
操作者通过使压脚臂移动,能够使第一压脚杆和第二压脚杆移动到第三突出部能按压到第一突出部的位置和第三突出部按压不到第一突出部的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或是移动到第三突出部能按压到第二突出部的位置和第三突出部按压不到第二突出部的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在处于第三突出部能按压到第一突出部或第二突出部的位置时,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在不同的时刻开始上升,在不同的时刻结束下降。在处于第三突出部按压不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的位置时,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同时开始上升,同时结束下降。操作者能够对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是否同时开始上升以及是否同时结束下降进行任意的变更。
在技术方案7的压布装置中,上述第三突出部设于上述按压板的下表面中的与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与第一突出部或第二突出部不与第三突出部相对时相比,在第一突出部或第二突出部与第三突出部相对时,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处于离支柱部较远的位置。因此,压布装置能够在操作者容易放置布料的位置使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在不同的时刻上升、下降。
在技术方案8~10的压布装置中,上述第一突出部自上述第一压脚杆突出的突出量和上述第二突出部自上述第二压脚杆突出的突出量相等。
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在与机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且突出量相同。因此,第一压脚杆和第二压脚杆至少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的周边部位以相同的结构形成,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制造成本。
在技术方案11的压布装置中,上述第一压脚具有第一支承板部和配合孔。第一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配合孔设于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压脚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上述第二压脚具有第二支承板部、长孔和销。第二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长孔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在上下方向上较长,供上述第二压脚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销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长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上述安装部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弹簧和限位器。第一支承部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第二支承部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弹簧固定于上述第二支承部,通过该弹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压上述销而朝上方对上述第二压脚施力。限位器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够阻止上述第二压脚朝上方移动。
在不具有上述结构的压布装置中,有时第二压脚会移动到比第一压脚靠上方的位置。当第二压脚移动到比第一压脚靠上方的位置时,有时第二压脚会与机臂部等缝纫机的其他机构发生干扰。压布装置通过追加具有上述结构,能够使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的上升位置一致,从而防止第二压脚与缝纫机的其他机构发生干扰。
技术方案12的压布装置是具有机座部、支柱部和机臂部的缝纫机的压布装置。支柱部自上述机座部朝上方延伸。机臂部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与上述机座部平行地延伸。压布装置具有压脚臂、安装部、第一压脚杆、第二压脚杆、按压板和一对施力部。压脚臂配置在上述机座部和上述机臂部之间,具有基端部和顶端部。基端部在上述支柱部侧被支承于上述机座部。顶端部位于与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侧。安装部设于上述压脚臂的顶端部,能够以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能够独立地上下运动的状态安装上述第一压脚和上述第二压脚。第一压脚杆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一突出部。第一端部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一压脚配合。第一突出部朝上方突出。第二压脚杆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第二端部和第二突出部。第二端部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二压脚配合。第二突出部朝上方突出。一对施力部中的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一压脚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二压脚杆施力。按压板为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设于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状构件,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一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二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上述第一压脚杆具有能够装配上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装配部,该第一装配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第一压脚杆能够在上述第一装配部的长孔的范围内改变上述第一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装配位置。上述第二压脚杆具有能够装配上述第二突出部的第二装配部,该第二装配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第二压脚杆能够在上述第二装配部的长孔的范围内改变上述第二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装配位置。上述第一压脚具有第一支承板部和配合孔。第一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配合孔设于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压脚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上述第二压脚具有第二支承板部、长孔和销。第二支承板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长孔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在上下方向上较长,供上述第二压脚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销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长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上述安装部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弹簧和限位器。第一支承部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第二支承部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弹簧固定于上述第二支承部,通过该弹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压上述销而朝上方对上述第二压脚施力。限位器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够阻止上述第二压脚朝上方移动。
该压布装置利用施力部和按压板使与第一压脚配合的第一压脚杆和与第二压脚配合的第二压脚杆上下摆动。第一压脚杆的第一突出部的突出量和第二压脚杆的第二突出部的突出量是可调整的。因此,操作者通过改变第一突出部的突出量,能够改变第一压脚的上升开始时刻、下降结束时刻,通过改变第二突出部的突出量,能够改变第二压脚的上升开始时刻、下降结束时刻。压布装置能够不使用气缸而以简单的结构使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独立地上下运动。压布装置通过使第一压脚、第二压脚、安装部具有上述结构,能够使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的上升位置一致。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的立体图。
图2是缝纫机1的右视图。
图3是压布装置10(除抬压脚机构80之外的部分)的右视图。
图4是压布装置10的主视图。
图5是压布装置10(除抬压脚机构80之外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右压脚120的立体图。
图7是压布装置10的立体图。
图8是仅右压脚120上升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上升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压布装置100(除抬压脚机构95之外的部分)的右视图。
图11是压布装置100的主视图。
图12是安装部140附近部位的俯视图。
图13是右压脚160的立体图。
图14是压布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15是仅右压脚160上升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上升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7是变形方式的压布装置110的立体图。
图18是变形方式的压布装置110的主视图。
图19是变形方式的仅右压脚160上升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9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中箭头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
参照图1、图2说明缝纫机1的整体构造。缝纫机1为打结机,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和机臂部4。打结机在布料上形成打结针迹。机座部2配置于工作台9上。机座部2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内部具有垂直梭子8、送布台37等。机座部2在前端部的上表面具有针板29,针板29具有容针孔(未图示)。支柱部3自机座部2的后侧朝上方延伸。机臂部4自支柱部3的上端与机座部2大致平行地朝前方延伸。机臂部4的前端部5突出到比机臂部4的其他部位靠下方的位置。前端部5在内部以针杆6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该针杆6。针杆6自前端部5的下端朝下方延伸。机针7可拆卸地安装于针杆6的下端。缝纫机1在机座部2的上方具有压布装置10。
参照图1~图7说明压布装置10的结构。压布装置10具有送布板11、压脚臂13、安装部14、右压脚杆310、左压脚杆320、施力部15以及抬压脚机构80。送布板11固定在配置于机座部2内部的送布台37的上表面。图1是省略了送布板11的图。送布板11配置于机座部2的上表面。送布台37能够在作为机座部2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上移动。送布台37在后端具有齿条连结部61(参照图5)。齿条连结部61呈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有底筒状。轴部63的下端部插入到齿条连结部61中心的孔中。轴部63的上端部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齿条轴60的前端部相连结。齿条轴60的后部位于支柱部3的内部,且具有齿部(未图示)。齿条轴60的齿部与固定在支柱部3内部的脉冲马达(未图示)的输出轴上的小齿轮啮合。通过脉冲马达的驱动,齿条轴60沿前后方向移动。送布台37和送布板11伴随齿条轴60的移动沿前后方向移动。送布板11在前端部具有贯通孔(未图示)。机针7在缝制时从贯通孔中通过再从针板29的容针孔中通过。送布台37在齿条连结部61的下方与摆动机构(未图示)相连结。送布台37和送布板11能够伴随摆动机构的驱动以轴部63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摆动。
如图3所示,压脚臂13包括基端部16、中间部17和倾斜部18。基端部16在支柱部3的前方上下延伸。基端部16的下端部固定于送布台37。中间部17自基端部16的上端在机臂部4的下方大致水平地朝前方延伸。倾斜部18自中间部17的前端朝斜前下方延伸。倾斜部18的前端一体地固定有安装部14。如图5所示,基端部16在下端部后方侧具有左右一对支承部35。支承部35呈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有底筒状。齿条连结部61位于一对支承部35之间。压脚臂13经由轴部63与齿条轴60相连结,因此,压脚臂13伴随齿条轴60的移动与送布台37一同沿前后方向移动。压脚臂13还经由轴部63与摆动机构相连结,因此,压脚臂13能够以轴部63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摆动。
如图4所示,安装部14安装有压脚12。压脚12由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构成。如图6所示,右压脚120包括支承板部121、腿部122和按压部123。支承板部121在主视状态下呈大致纵向较长的长方形状,在上部具有圆形的配合孔124。配合孔124的直径与右压脚杆310的前端部421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等。腿部122比支承板部121细,自支承板部121的下端部朝下方延伸后朝前方弯折,然后再朝斜前下方延伸。按压部123自腿部122的下端部朝前方延伸。如图4、图5所示,左压脚130包括支承板部131、腿部132和按压部133。支承板部131具有配合孔134。左压脚130呈与右压脚120左右对称的形状。按压部123和按压部133在左右排列起来时在俯视状态下呈矩形框状。
如图3~图5所示,安装部14包括安装板251~安装板253这三块安装板和安装构件20。安装构件20与倾斜部18一体地固定于该倾斜部18的前端。安装板251~安装板253这三块安装板固定于安装构件20的前端。安装构件20在前表面侧具有左右一对配合部201。各配合部201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且在安装构件20的上下端开放。操作者通过将支承板部121自上方插入到配合部201中而将右压脚120安装于安装构件20,通过将支承板部131自上方插入到配合部201中而将左压脚130安装于安装构件20。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能够沿着配合部201上下运动。
安装板251~安装板253是防止配合于配合部201的压脚12朝前方脱落而扣住压脚12的板。安装板251~安装板253均为主视状态下呈纵向较长的长方形状的板状构件,在上部和下部具有两个螺钉22用的贯通孔(未图示)。安装板251在左边的配合部201的左侧由两个螺钉22固定于安装构件20。安装板252在左右的配合部201之间由两个螺钉22固定于安装构件20。安装板253在右边的配合部201的右侧由两个螺钉22固定于安装构件20。安装板251和安装板252之间的间隙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左边的配合部20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安装板252和安装板253之间的间隙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右边的配合部20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右压脚杆310和左压脚杆320均为沿着压脚臂13的中间部17和倾斜部18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构件,它们呈左右对称的形状。支承轴301在左右方向上贯穿中间部17的前后方向中央部。支承轴301的右端部自中间部17朝右方突出,支承轴301左端部自中间部17朝左方突出。支承轴301的右端部以右压脚杆310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该右压脚杆310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支承轴301的左端部以左压脚杆320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该左压脚杆320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右压脚杆310包括前部311和后部312。前部311自支承轴301朝前方延伸,后部312自支承轴301朝后方延伸。左压脚杆320包括前部321和后部322。前部321自支承轴301朝前方延伸,后部322自支承轴301朝后方延伸。右压脚杆310的前端部421与右压脚120的配合孔124相配合。左压脚杆320的前端部422与左压脚130的配合孔134相配合。右压脚杆310的后端部316和左压脚杆320的后端部326与一对施力部15相连结。各施力部15包括压缩螺旋弹簧32。各压缩螺旋弹簧32安装在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引导轴34的周围。后端部316和后端部326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引导轴34的上端部相连结。各引导轴34的下端部插入到基端部16的支承部35中。压缩螺旋弹簧32分别朝上方对右压脚杆310的后端部316、左压脚杆320的后端部326施力。即,压缩螺旋弹簧32向使前端部421朝下方移动的方向对右压脚杆310施力,压缩螺旋弹簧32向使前端部422朝下方移动的方向对左压脚杆320施力。
在按压板90未作用于右压脚杆310和左压脚杆320时,前端部421和前端部422在压缩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下处于最下方位置。前端部421的最下方位置与安装部14安装了压脚12时按压部123的下表面与送布板11的上表面接触的位置相对应,前端部422的最下方位置与安装部14安装了压脚12时按压部133的下表面与送布板11的上表面接触的位置相对应。右压脚杆310的后部312和左压脚杆320的后部322朝斜前下方倾斜。
右压脚杆31具有用于改变右压脚杆310相对于压脚臂13的前后方向位置的结构,左压脚杆320具有用于改变左压脚杆320相对于压脚臂13的前后方向位置的结构。右压脚杆310和左压脚杆320分别在中央部具有前后方向较长的长孔(未图示),在长孔的前方具有螺纹孔。支承轴301贯穿长孔。横向较长的长方形状的定位板44具有横向较长的长孔47,在长孔47旁边具有直径与支承轴301的直径大致相等的圆孔。
操作者沿着长孔改变右压脚杆310、左压脚杆320相对于支承轴301的位置。操作者在右压脚杆310的右表面和左压脚杆320的左表面配置一对定位板44,使支承轴301嵌合到圆孔中,并自配置于右压脚杆310的右表面的定位板44的长孔47的右方和配置于左压脚杆320的左表面的定位板44的长孔47的左方将止动螺钉43螺纹接合于螺纹孔中。操作者用上述方法能够改变右压脚杆310相对于压脚臂13的前后方向位置,从而能够在前端部421与配合孔124的配合状态和非配合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能够改变左压脚杆320相对于压脚臂13的前后方向位置,从而能够在前端部422与配合孔134的配合状态和非配合状态之间进行切换。通过使前端部421与配合孔124相配合,能够将右压脚120安装于安装部14,通过使前端部422与配合孔134相配合,能够将左压脚130安装于安装部14。通过使前端部421和配合孔124呈非配合状态,能够自安装部14拆下右压脚120,通过使前端部422和配合孔134呈非配合状态,能够自安装部14拆下左压脚130。
右压脚杆310在后部312具有两处用于装拆右突出部315的结构。后部312在将自支承轴301到后端部316的长度大致三等分的这两个位置上具有右后方装配部313和右前方装配部314。右后方装配部313和右前方装配部314分别具有左右贯穿后部312的贯通孔。贯通孔均为纵向较长的长孔。右后方装配部313位于比右前方装配部314靠后端部316侧的位置。自支承轴301到右前方装配部314的距离为自支承轴301到右后方装配部313的距离的一半。
右突出部315为经倒圆角的纵向较长的长方形状的板状构件,具有螺纹孔(未图示)。操作者使右突出部315的螺纹孔与右后方装配部313和右前方装配部314中的任一方的贯通孔的左侧(压脚臂13侧)对位。操作者通过自右侧旋入止动螺钉317而将右突出部315固定于右后方装配部313和右前方装配部314中的任一方。在图3~图5中,右突出部315装配于右后方装配部313。固定于右后方装配部313时右突出部315自后部312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量与固定于右前方装配部314时右突出部315自后部312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量大致相同。
左压脚杆320也具有与右压脚杆310相同的结构。即,后部322在将自支承轴301到后端部326的长度大致三等分的这两个位置上具有左后方装配部323和左前方装配部324。左后方装配部323和左前方装配部324分别具有左右贯穿后部322的贯通孔。左后方装配部323位于比左前方装配部324靠后端部326侧的位置。自支承轴301到左前方装配部324的距离为自支承轴301到左后方装配部323的距离的一半。
左突出部325具有与右突出部315相同的结构。操作者使左突出部325的螺纹孔(未图示)与左后方装配部323和左前方装配部324中的任一方的贯通孔的右侧(压脚臂13侧)对位。操作者通过自左侧旋入止动螺钉327而将左突出部325固定于左后方装配部323和左前方装配部324中的任一方。在图3~图5中,左突出部325装配于左前方装配部324。固定于左后方装配部323时左突出部325自后部322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量与固定于左前方装配部324时左突出部325自后部322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量相同。
将右突出部315装配于右压脚杆310并且将左突出部325装配于左压脚杆320时的组合有如下四种。第一种组合是将右突出部315装配于右后方装配部313并且将左突出部325装配于左前方装配部324的情况。第二种组合是将右突出部315装配于右前方装配部314并且将左突出部325装配于左后方装配部323的情况。第三种组合是将右突出部315装配于右后方装配部313并且将左突出部325装配于左后方装配部323的情况。第四种组合是将右突出部315装配于右前方装配部314并且将左突出部325装配于左前方装配部324的情况。
如图7所示,抬压脚机构80具有脉冲马达81、驱动齿轮82、凸轮轴齿轮83、驱动杆84、连杆85、抬压脚杆86、轴部87、支承杆88以及按压板90。脉冲马达81配置于支柱部3的内部。驱动齿轮82固定于脉冲马达81的输出轴,且与凸轮轴齿轮83啮合。凸轮轴齿轮83经由凸轮与驱动杆84的后端相连结。驱动杆84呈V字状,其上端与连杆85的后端相连结。连杆85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前端与抬压脚杆86的一端相连结。抬压脚杆86呈V字状,能够以轴部87为中心转动。抬压脚杆86的另一端与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被支承为能够上下运动的支承杆88相连结。矩形板状的按压板90其下表面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平面,其上表面固定于支承杆88的下端。按压板90的初始位置处于右压脚杆310和左压脚杆320的上方且不与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接触的位置。
按压板90自上方按压装配于右压脚杆310的右突出部315和装配于左压脚杆320的左突出部325。如上所述,右突出部315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两个部位装配于右压脚杆310,左突出部325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两个部位装配于左压脚杆320。此外,右压脚杆310和左压脚杆320能够与压脚臂13一同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按压板90需要有自上方观察时包含如下四个位置(第一位置~第四位置)在内的大小。第一位置是压脚臂13处于可动范围的最后方位置时右后方装配部313的位置。第二位置是压脚臂13处于最后方位置时左后方装配部323的位置。第三位置是压脚臂13处于可动范围的最前方位置时右前方装配部314的位置。第四位置是压脚臂13处于最前方位置时左前方装配部324的位置。
缝纫机1在工作台9的下方具有控制箱(未图示),且在工作台9上或工作台9的下方具有操作部(未图示)。控制箱容纳有控制装置。操作者能够借助操作部输入对控制装置的指示。工作台9的下方的操作部例如为供操作者用脚操作的踏板。当操作者自操作部输入使压脚12上升或下降的指示时,控制装置通过向脉冲马达81输出控制信号而控制抬压脚机构80的动作。当脉冲马达81正转驱动时,与驱动齿轮82啮合的凸轮轴齿轮83绕与驱动齿轮82相反的方向旋转。凸轮轴齿轮83的旋转经由驱动杆84和连杆85传递到抬压脚杆86。抬压脚杆86的与连杆85连结的连结端朝后方移动,抬压脚杆86以轴部87为中心绕右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使支承杆88朝下方移动。按压板90与支承杆88一同朝下方移动。当脉冲马达81逆转驱动时,驱动齿轮82、凸轮轴齿轮83、驱动杆84、连杆85和抬压脚杆86朝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动作。抬压脚杆86的与连杆85连结的连结端朝前方移动,抬压脚杆86以轴部87为中心右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使支承杆88朝上方移动。按压板90与支承杆88一同朝上方移动。
参照图4、图8、图9说明压布装置10的压脚12的升降动作。以下的说明示出了将右突出部315装配于右后方装配部313并且将左突出部325装配于左前方装配部324的情况(上述的第一种组合)的例子。为了简化说明,图8、图9仅图示了右压脚杆310、左压脚杆320、压脚12和安装部14的主要部分。
如上所述,在按压板90未作用于右压脚杆310和左压脚杆320时,前端部421和前端部422分别位于最下方位置。右压脚杆310和左压脚杆320均处于朝斜前下方倾斜的姿势。因此,装配于右后方装配部313的右突出部315的上端处于比装配于左前方装配部324的左突出部325的上端高的位置(参照图3)。当控制装置根据使压脚12上升的指示使脉冲马达81开始正转驱动时,按压板90开始下降。按压板90的下表面在与左突出部325接触之前先与右突出部315接触(参照图4)。按压板90进一步下降,朝下方按压右突出部315。右压脚杆310克服压缩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而以支承轴301为支点摆动。右压脚杆310的前端部421开始朝上方移动。由于前端部421与配合孔124相配合,因此右压脚120也开始与前端部421一同上升。当按压板90进一步下降时,按压板90的下表面与装配于左前方装配部324的左突出部325接触(参照图8)。该时刻的右压脚120的按压部123的下表面处于高出按压部133的下表面距离L1的位置。在按压板90与左突出部325接触后,控制装置使脉冲马达81停止驱动。脉冲马达81自按压板90开始下降的时刻起到按压板90与装配于右前方装配部314的右突出部315或装配于左前方装配部324的左突出部325接触为止的驱动量是可以预先计算出来的。控制装置只要使脉冲马达81基于预先计算出来的驱动量进行了驱动之后再停止即可。
控制装置根据使压脚12再次上升的指示使脉冲马达81再次开始正转驱动。按压板90伴随下降而朝下方按压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左压脚杆320与右压脚杆310同样,克服压缩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而以支承轴301为支点摆动。左压脚杆320的前端部422开始朝上方移动。由于前端部422与配合孔134相配合,因此左压脚130也开始与前端部422一同上升。当按压板90进一步下降时,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继续朝上方移动。控制装置在前端部421和前端部422中的至少一方到达最上方位置的时刻使脉冲马达81停止驱动。前端部421的最上方位置与安装部14安装了压脚12时支承板部121的上端到达上限的位置相对应,前端部422的最上方位置与安装部14安装了压脚12时支承板部131的上端到达上限的位置相对应。该上限可以根据缝纫机1的机座部2与机臂部4之间的空间、机座部2与前端部5之间的空间、安装部14的上端位置等而定。例如,压布装置10将上限定为安装板251~安装板253的上端,从而能够防止右压脚120或左压脚130自安装部14的上端朝上方突出。
如上所述,右压脚杆310和左压脚杆320呈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自作为摆动支点的支承轴301到左前方装配部324的距离为自支承轴301到右后方装配部313的距离的一半。因此,按压板90与左突出部325接触之后进一步下降时左压脚130的上升量为右压脚120的上升量的两倍。
例如,控制装置在使脉冲马达81再次正转驱动之后,也可以在右压脚120进一步上升了上述距离L1的时刻使脉冲马达81停止。在该情况下,由于左压脚130的上升量为右压脚120的上升量的两倍,因此,脉冲马达81再次开始正转驱动之后,左压脚130上升了距离L1的两倍的距离L2。因此,脉冲马达81停止时刻的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的上下方向位置相同(参照图9)。控制装置用该方法可以使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的上升后的位置一致。距离L1和距离L2可以基于支承板部121上端和支承板部131上端与安装板251~安装板253的上端一致时的最上方位置和最下方位置而定。在该情况下,压布装置10能够防止右压脚120或左压脚130自安装部14的上端朝上方突出,且能使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的上升后的位置一致。但是,控制装置没有必要一定用上述方法控制压脚12的上升位置。
在压脚12处于图9的位置的状态下,当控制装置根据使压脚12下降的指示而使脉冲马达81开始逆转驱动时,按压板90开始上升。右压脚杆310和左压脚杆320分别与按压板90的上升相应地在压缩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下以支承轴301为支点摆动。右压脚120伴随前端部421朝下方的移动而下降,左压脚130伴随前端部422朝下方的移动而下降。按压板90上升时左压脚130的下降量为右压脚120的下降量的两倍。控制装置在按压板90的下表面离开左突出部325的位置使脉冲马达81停止驱动。前端部422到达最下方位置,左压脚130的下降结束(参照图8)。由于按压板90仍处于按压右突出部315的状态,因此,右压脚120处于高出左压脚130距离L1的位置。
控制装置根据使压脚12再次下降的指示使脉冲马达81再次开始逆转驱动。按压板90以仅按压右突出部315的状态继续上升到按压板90的下表面离开右突出部315的位置。右压脚120继续下降,直到前端部421到达最下方位置。当前端部421到达最下方位置时,按压板90的下表面离开右突出部315。当按压板90上升到初始位置时,控制装置使脉冲马达81停止。
在操作者将右突出部315装配于右前方装配部314并且将左突出部325装配于左后方装配部323的情况下(第二种组合),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的上升开始时的情况、下降开始时的情况与第一种组合相反。在操作者将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在前后方向上装配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第三种组合、第四种组合),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同时开始上升,同时结束下降。但是,与第四种组合相比,在第三种组合时,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的上升开始时刻早,且下降结束时刻晚。操作者通过改变右突出部315装配于右压脚杆310的装配位置和左突出部325装配于左压脚杆320的装配位置,能够任意地改变右压脚120开始上升和左压脚130开始上升的顺序以及右压脚120开始下降和左压脚130开始下降的顺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压布装置10利用施力部15和按压板90使与右压脚120配合的右压脚杆310和与左压脚130配合的左压脚杆320上下摆动。右压脚杆310的右突出部315自右压脚杆310突出的突出量与左压脚杆320的左突出部325自左压脚杆320突出的突出量相同,且右压脚杆310的右突出部315与左压脚杆320的左突出部325在与机臂部4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前后方向上处于不同的位置。右压脚杆310的后部312和左压脚杆320的后部322朝斜前下方倾斜。例如,在将右突出部315装配于右后方装配部313并且将左突出部325装配于左前方装配部324的情况下,右突出部315的上端处于比左突出部325的上端高的位置。因此,按压板90的作为水平面的下表面按压右突出部315的范围和该下表面按压左突出部325的范围在上下方向上不同。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在不同时刻开始上升,在不同时刻结束下降。压布装置10能够不使用气缸而以简单的结构使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独立地上下运动。
压布装置10能够应对需要将多块布料对位的情况(例如,将布料重叠起来缝制的情况)。例如,操作者用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中先下降的那一方按压第一布料。操作者将小片的第二布料适当地配置于第一布料上。操作者用右压脚120和左压脚130中先结束下降的那一方按压第一布料,用后结束下降的那一方按压第二布料。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对多块布料进行对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压脚13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压脚的一例,右压脚12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压脚的一例。左压脚杆32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压脚杆的一例,前端部42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部的一例,后端部32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部的一例,左突出部32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突出部的一例,左后方装配部32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装配部的一例,左前方装配部32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变更装配部的一例。右压脚杆3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压脚杆的一例,前端部42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部的一例,后端部3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部的一例,右突出部3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突出部的一例,右后方装配部3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装配部的一例,右前方装配部3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变更装配部的一例。支承轴301为本实用新型的压脚杆支承部的一例。
参照图10~图1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压布装置100的大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布装置10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和动作。
参照图10~图14说明压布装置100的结构。压布装置100具有送布板11、压脚臂13、安装部140、右压脚杆350、左压脚杆360、施力部15以及抬压脚机构95。
安装部140具有将压脚150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构件20的配合部201的结构。压脚150由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构成。压脚150由安装板251和安装板252这两块安装板以及一块安装板210安装于安装构件20。安装板210配置于左右一对配合部201中的右边的配合部201的右侧。
安装板210具有板部211和限位部214。板部211在主视状态下呈纵向较长的长方形状。限位部214是自板部211的上端朝后方弯折的部分。板部211具有螺钉22用贯通孔(未图示)、台阶螺钉23用贯通孔(未图示)和扭簧50用固定孔(未图示)。螺钉22用贯通孔设于板部211的上部。台阶螺钉23用贯通孔设于板部211的下部。扭簧50用固定孔设于板部211的台阶螺钉23用贯通孔的右下方。安装板210由螺钉22和台阶螺钉23固定于安装构件20。在安装板210固定于安装构件20时,安装板210的上端突出到比安装板251和安装板252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台阶螺钉23安装有扭簧50。限位部214的下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与在右压脚160的按压部163的上升位置和左压脚130的按压部133的上升位置相同时右压脚160的上端的位置相对应。
扭簧50包括卷绕部51、第一端部52、固定部53和第二端部54。卷绕部51安装于台阶螺钉23的台阶部的周围。第一端部52自安装于台阶螺钉23的卷绕部51朝下方延伸。在第一端部52的下端具有朝后方弯折的固定部53。固定部53插入到板部211的扭簧50用固定孔中而固定在该扭簧50用固定孔中。第二端部54自卷绕部51朝左方延伸。第二端部54产生朝向上方的作用力。在将右压脚160安装到安装部140时,第二端部54自下方推压右压脚160的销165,从而朝上方对右压脚160施力。对于朝上方对销165施力的结构,也可以使用板簧来代替扭簧50。
如图11、图13所示,右压脚160包括支承板部161、腿部162和按压部163。支承板部161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支承板部131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支承板部161具有长孔164和销165。长孔164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径。长孔164的长径大于配合孔134的直径。销165在长孔164的下方朝前方突出。腿部16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腿部122相同,按压部16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按压部123相同。自按压部163的下表面到长孔164的下端的上下方向距离与自按压部133的下表面到配合孔134的下端的上下方向距离相同。
如图10、图14所示,右压脚杆35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右压脚杆310大致相同的结构,左压脚杆36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左压脚杆320大致相同的结构。不同点在于,右压脚杆350仅具有右后方装配部313,左压脚杆360仅具有左后方装配部323。即,在压布装置100中,左突出部325在前后方向上与右突出部315装配于右压脚杆350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装配于左压脚杆360。
如图14所示,抬压脚机构95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抬压脚机构80大致相同的结构。不同点在于,按压板96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按压板90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这一点,以及在按压板96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具有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97这一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右压脚杆350和左压脚杆360也能够与压脚臂13一同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按压板96需要有自上方观察时将右后方装配部313和左后方装配部323在压脚臂13处于最后方时和处于最前方时的位置全都包含在内的大小。突出部97形成于按压板96下表面的右前部。突出部97至少包括在压脚臂13处于最前方时与右突出部315相对的区域。按压板96的初始位置位于按压板96与右压脚杆350上方的右突出部315不接触且按压板96与左压脚杆360上方的左突出部325不接触的位置。
参照图11、图15、图16说明压布装置100的压脚150的升降动作。为了简化说明,图15、图16仅图示了右压脚杆350、左压脚杆360、压脚150和安装部140的主要部分。
在操作者想要使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独立升降时,自操作面板(未图示)输入使压脚臂13移动到最前方位置的指示。控制装置通过使齿条轴60(参照图10)朝前方移动而使压脚臂13移动到最前方位置。当控制装置根据使压脚150上升的指示而使脉冲马达81正转驱动时,按压板96下降。突出部97在按压板96与左突出部325接触之前先与右突出部315接触(参照图11)。
当按压板96进一步下降时,突出部97朝下方按压右突出部315。右压脚杆350克服压缩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而以支承轴301为支点摆动。前端部421在长孔164内朝上方移动。由于前端部421朝下方按压的按压力消失,因此,扭簧50的第二端部54朝上方抬起销165。右压脚160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开始与前端部421一同上升。前端部421在自开始上升起的规定期间内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以与长孔164的下端部接触的状态上升。右压脚160在该期间处于比左压脚130靠上方的位置。当右压脚160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达到上升极限时,前端部421伴随按压板96的下降而在长孔164内朝上方移动(参照图15)。此时,右压脚160不朝上方移动。
在按压板96的左前部下表面与左突出部325接触时,控制装置使脉冲马达81停止驱动。控制装置根据再次上升的指示使脉冲马达81再次开始正转驱动(参照图15)。左压脚杆360也克服压缩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而以支承轴301为支点摆动。前端部422开始与左压脚130一同上升。此时,由于前端部421在长孔164内朝上方移动,因此,右压脚160不上升。右压脚160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维持在上升后的位置。
在前端部421到达长孔164的上端时,按压部163下表面的上下方向位置与上升后的左压脚130的按压部133下表面的上下方向位置一致。然后,前端部421与右压脚160一同上升。因此,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以按压部163的下表面和按压部133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的状态继续上升。当按压板96进一步下降时,右压脚160的支承板部161的上端与安装板210上端的限位部214接触(参照图16)。控制装置使脉冲马达81停止。
在压脚150处于图16的位置的状态下,当控制装置根据使压脚150下降的指示而使脉冲马达81开始逆转驱动时,按压板96开始上升。右压脚杆350和左压脚杆360分别与按压板96的上升相应地在压缩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下以支承轴301为支点摆动。伴随前端部421朝下方移动,右压脚160下降,伴随前端部422朝下方移动,左压脚130下降。当销165与扭簧50接触时,右压脚160停止下降,前端部421在长孔164内朝下方移动。控制装置在按压板96的左前部下表面离开左突出部325的位置使脉冲马达81停止驱动。前端部422到达最下方位置,左压脚130结束下降(参照图15)。由于扭簧50朝上方对销165施力,因此,右压脚160处于比左压脚130靠上方的位置。
控制装置根据使压脚150再次下降的指示而使脉冲马达81再次开始逆转驱动。按压板96在突出部97仅按压右突出部315的状态下继续上升到突出部97离开右突出部315的位置。压缩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朝下方作用于移动到长孔164的下端的前端部421。前端部421克服扭簧50的作用力朝下方对右压脚160施力,因此右压脚160下降。当前端部421到达最下方位置时,突出部97离开右突出部315。当按压板96上升到初始位置时,控制装置使脉冲马达81停止。
如上所述,压布装置100利用施力部15和按压板96使与右压脚160配合的右压脚杆350和与左压脚130配合的左压脚杆360上下摆动。右压脚杆350的右突出部315和左压脚杆360的左突出部325在与机臂部4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前后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按压板96具有自与右突出部315相对的位置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97。因此,按压板96的突出部97按压右突出部315的范围和按压板96的突出部97以外的下表面按压左突出部325的范围在上下方向上不同。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在不同的时刻开始上升,在不同的时刻结束下降。压布装置100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不使用气缸而以简单的结构使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独立地上下运动。
突出部97仅设于按压板96的下表面右前部。操作者通过使压脚臂13移动,能够使右压脚杆350和左压脚杆360移动到突出部97能按压到右突出部315的位置和突出部97按压不到右突出部315的位置这两个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在突出部97能按压到右突出部315的位置,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在不同的时刻开始上升,在不同的时刻结束下降。在突出部97按压不到右突出部315的位置,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同时开始上升,同时结束下降。操作者能够对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是否同时开始上升以及是否同时结束下降进行任意的变更。
按压板96上的突出部97的位置处于与支柱部3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前端部)。突出部97与右突出部315相对时,压脚臂13处于移动到了前方的位置。即,与突出部97不与右突出部315相对时相比,在突出部97与右突出部315相对时,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处于离支柱部3较远的位置。因此,压布装置100能够在操作者容易放置布料的位置使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在不同的时刻上升、下降。
右压脚160与左压脚130不同,在支承板部161处具有长孔164和销165。安装板210与安装板253不同,具有扭簧50和限位部214。因此,压布装置100能够使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的上升位置一致。在压布装置100不具有该结构时,有时右压脚160会移动到比左压脚130靠上方的位置,而导致支承板部161的上端与机臂部4的下端发生干扰。因此,压布装置100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右压脚160与机臂部4等发生干扰。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压脚杆36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压脚杆的一例,前端部42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部的一例,左突出部32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突出部的一例。右压脚杆350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压脚杆的一例,前端部42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部的一例,右突出部3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突出部的一例。按压板96的突出部9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突出部的一例。左压脚13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压脚的一例,支承板部13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承板部的一例。右压脚16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压脚的一例,支承板部16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支承板部的一例。安装板251和安装板252这两块安装板以及安装构件20的左边的配合部20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承部的一例。右边的配合部201、安装板252和安装板2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支承部的一例。扭簧50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的一例。限位部214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器的一例。
本实用新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右压脚杆310也可以具有一体地固定于右后方装配部313的右突出部315,并且左压脚杆320也可以具有一体地固定于左前方装配部324的左突出部325。在该情况下,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相反的。
对于在按压板90不发挥作用的状态下右压脚杆310的后部312和左压脚杆320的后部322朝斜前下方的压布装置10,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的突出量相同即可。但是,对于在按压板90不发挥作用的状态下右压脚杆310的后部312和左压脚杆320的后部322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压布装置,需要使装配于前后方向上不同位置上的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的突出量不同。即,需要使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中装配于右后方装配部313或左后方装配部323的那个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与装配于右前方装配部314或左前方装配部324的另一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不同。
支承轴301和右前方装配部314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不为支承轴301和右后方装配部313之间的距离的一半。对于左前方装配部324和左后方装配部323,也是一样的。即,只要将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装配部的位置是可以变更的。
第二实施方式的右突出部315也可以在右突出部315自右压脚杆350突出的长度与左突出部325自左压脚杆360突出的长度相同的状态下,一体地固定于右压脚杆350的与左突出部325一体地固定于左压脚杆360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固定位置也可以不是右后方装配部313和左后方装配部323。但是,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中的任一方需要能够与按压板96的突出部97相对。在该情况下,右压脚杆350和左压脚杆360至少在右突出部315和左突出部325的周边部位以相同的结构形成,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制造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的右压脚杆350也可以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右压脚杆310同样,除了具有右后方装配部313还具有右前方装配部。第二实施方式的左压脚杆360也可以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左压脚杆320同样,除了具有左后方装配部323还具有左前方装配部。
按压板96的下表面中的突出部97的位置、突出部97的突出量可以变更。例如,突出部97可以设于按压板96下表面的整个右半部分或后端部,也可以设于左半部分的后端部或前端部。在该情况下,只要使突出部97可拆卸地安装于按压板96的下表面,然后改变突出部97相对于按压板96的位置,或变更为突出量不同的突出部97即可。
压布装置100可以不必具有用于使右压脚160和左压脚130的上升位置在安装部140处一致的结构。即,压布装置100也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布装置10相同的安装部14和压脚12来代替安装部140和压脚150。反之,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布装置10也可以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部140和压脚150来代替安装部14和压脚12。
控制装置使脉冲马达81停止驱动的时刻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所例示的时刻以外的时刻。例如,控制装置也可以在按压板90上升中途、下降中途或是按压板96的上升中途、下降中途使脉冲马达81停止两次以上。控制装置也可以在操作者输入了停止指示后使脉冲马达81停止。抬压脚机构80例如也可以是能够利用手动杆使按压板90升降的结构,抬压脚机构95例如也可以是能够利用手动杆使按压板96升降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的压布装置100是通过设置突出部97来改变在上下方向上按压板96按压右突出部315的范围和按压板96按压左突出部325的范围的结构。变形方式的压布装置100也可以使右突出部315自右压脚杆310的突出量以及左突出部325自左压脚杆320的突出量是可变的,且将按压板96的下表面变更为没有突出部97的水平面来代替该结构。参照图17~图19说明变形方式的压布装置110。压布装置110除了右压脚杆350仅具有右后方装配部353,左压脚杆360仅具有左后方装配部363这一点之外,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压布装置100相同的结构。右后方装配部353和左后方装配部363设有纵向较长的长孔(未图示)。右突出部315能够在右后方装配部353的长孔的范围内改变在上下方向上的装配位置,左突出部325能够在左后方装配部363的长孔的范围内改变在上下方向上的装配位置。例如,操作者可以使右突出部315自右压脚杆350突出的突出量大于左突出部325自左压脚杆360突出的突出量。在该情况下,当控制装置根据使压脚150上升的指示而使脉冲马达81正转驱动时,按压板96下降。按压板96在与左突出部325接触之前先与右突出部315接触(参照图18)。按压板96通过进一步下降而朝下方按压右突出部315。右压脚杆350克服压缩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而以支承轴301为支点摆动。前端部421在长孔164内朝上方移动。由于前端部421朝向下方按压的按压力消失,因此,扭簧50的第二端部54朝上方抬起销165。右压脚160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开始与前端部421一同上升。前端部421在自开始上升起的规定期间内在扭簧50的作用力下以与长孔164的下端部接触的状态上升。右压脚160在该期间处于比左压脚130靠上方的位置(图19参照)。因此,变形方式的压布装置110能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压布装置100相同的效果。

Claims (12)

1.一种压布装置,其是缝纫机(1)的压布装置,该缝纫机具有机座部(2)、自上述机座部朝上方延伸的支柱部(3)以及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与上述机座部平行地延伸的机臂部(4),
该压布装置(10、100、110)的特征在于,具有:
压脚臂(13),其配置在上述机座部和上述机臂部之间,具有在上述支柱部侧被支承于上述机座部的基端部(16)和位于与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侧的顶端部;
安装部(14、140),其设于上述压脚臂的顶端部,能够以第一压脚(130)和第二压脚(120、160)能够独立地上下运动的状态安装上述第一压脚和上述第二压脚;
第一压脚杆(320、360),其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一压脚配合的第一端部(422)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25);
第二压脚杆(310、350),其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二压脚配合的第二端部(421)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15);
一对施力部(15),其中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一压脚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二压脚杆施力;以及
按压板(90、96),其为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设于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状构件,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一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二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
在该压布装置中,
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在与上述机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处于不同的位置;
在上述按压板未按压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时,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不同;
上述按压板的下表面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压脚杆通过作为与上述第一端部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的第一连接部(326)与上述一施力部相连接;
上述第二压脚杆通过作为与上述第二端部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的第二连接部(316)与上述另一施力部相连接;
该压布装置具有压脚杆支承部(301),该压脚杆支承部在上述第一端部和上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以上述第一压脚杆能够摆动的方式将上述第一压脚杆支承于上述压脚臂,并且在上述第二端部和上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以上述第二压脚杆能够摆动的方式将上述第二压脚杆支承于上述压脚臂;
上述第一压脚杆具有:
第一装配部(323),相对于上述压脚杆支承部而言,该第一装配部(323)设于与上述第一端部相反的那一侧,能够装卸上述第一突出部;以及
第一变更装配部(324),其设于上述压脚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一装配部之间,能够装卸上述第一突出部;
上述第二压脚杆具有:
第二装配部(313),相对于上述压脚杆支承部而言,该第二装配部(313)设于与上述第二端部相反的那一侧,能够装卸上述第二突出部;以及
第二变更装配部(314),其设于上述压脚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装配部之间,能够装卸上述第二突出部;
通过将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中的任一方装配于上述第一装配部或上述第二装配部,且将另一方装配于上述第一变更装配部或上述第二变更装配部,能够设置为上述不同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变更装配部和上述压脚杆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上述压脚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一装配部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上述第二变更装配部和上述压脚杆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上述压脚杆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装配部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压脚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第一支承板部(131);以及
配合孔(134),其设于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压脚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
上述第二压脚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第二支承板部(161);
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164),其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二压脚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以及
销(165),其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长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
上述安装部(140)具有:
第一支承部(201、251、252),其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
第二支承部(201、252、210),其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
弹簧(50),其固定于上述第二支承部,通过该弹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压上述销而朝上方对上述第二压脚施力;以及
限位器(214),其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够阻止上述第二压脚朝上方移动。
5.一种压布装置,其是缝纫机(1)的压布装置,该缝纫机具有机座部(2)、自上述机座部朝上方延伸的支柱部(3)以及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与上述机座部平行地延伸的机臂部(4),
该压布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具有:
压脚臂(13),其配置在上述机座部和上述机臂部之间,具有在上述支柱部侧被支承于上述机座部的基端部(16)和位于与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侧的顶端部;
安装部(140),其设于上述压脚臂的顶端部,能够以第一压脚(130)和第二压脚(160)能够独立地上下运动的状态安装上述第一压脚和上述第二压脚;
第一压脚杆(360),其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一压脚配合的第一端部(422)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25);
第二压脚杆(350),其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二压脚配合的第二端部(421)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15);
一对施力部(15),其中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一压脚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二压脚杆施力;以及
按压板(96),其为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设于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状构件,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一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二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
在该压布装置中,
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在与上述机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
上述按压板具有第三突出部(97),该第三突出部自上述按压板的下表面中的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相对的位置或与上述第二突出部相对的位置朝下方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脚臂能够同上述第一压脚杆和上述第二压脚杆一起与上述机臂部的延伸方向平行地水平移动;
上述第三突出部在上述压脚臂的移动方向上仅设于上述按压板的下表面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突出部设于上述按压板的下表面中的与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出部自上述第一压脚杆突出的突出量和上述第二突出部自上述第二压脚杆突出的突出量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出部自上述第一压脚杆突出的突出量和上述第二突出部自上述第二压脚杆突出的突出量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出部自上述第一压脚杆突出的突出量和上述第二突出部自上述第二压脚杆突出的突出量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压脚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第一支承板部(131);以及
配合孔(134),其设于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压脚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
上述第二压脚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第二支承板部(161);
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164),其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二压脚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以及
销(165),其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长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
上述安装部(140)具有:
第一支承部(201、251、252),其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
第二支承部(201、252、210),其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
弹簧(50),其固定于上述第二支承部,通过该弹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压上述销而朝上方对上述第二压脚施力;以及
限位器(214),其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够阻止上述第二压脚朝上方移动。
12.一种压布装置,其是缝纫机(1)的压布装置,该缝纫机具有机座部(2)、自上述机座部朝上方延伸的支柱部(3)以及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部与上述机座部平行地延伸的机臂部(4),
该压布装置(110)的特征在于,具有:
压脚臂(13),其配置在上述机座部和上述机臂部之间,具有在上述支柱部侧被支承于上述机座部的基端部(16)和位于与上述支柱部相反的那一侧的顶端部;
安装部(140),其设于上述压脚臂的顶端部,能够以第一压脚(130)和第二压脚(160)能够独立地上下运动的状态安装上述第一压脚和上述第二压脚;
第一压脚杆(360),其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一压脚配合的第一端部(422)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25);
第二压脚杆(350),其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压脚臂且沿着上述压脚臂延伸,具有能够与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第二压脚配合的第二端部(421)和朝上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15);
一对施力部(15),其中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一压脚杆施力,另一施力部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对上述第二压脚杆施力;以及
按压板(96),其为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设于上述第一突出部和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方的板状构件,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一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一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一端部克服上述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通过自上方按压上述第二突出部,能够使上述第二压脚杆朝向使上述第二端部克服上述另一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上方移动的方向摆动;
在该压布装置中,
上述第一压脚杆具有能够装配上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装配部(363),该第一装配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能够在上述第一装配部的长孔的范围内改变上述第一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装配位置;
上述第二压脚杆具有能够装配上述第二突出部的第二装配部(353),该第二装配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能够在上述第二装配部的长孔的范围内改变上述第二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装配位置;
上述第一压脚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第一支承板部(131);以及
配合孔(134),其设于上述第一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一压脚杆的上述第一端部配合;
上述第二压脚具有: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第二支承板部(161);
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164),其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供上述第二压脚杆的上述第二端部插入;以及
销(165),其设于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上述长孔的下方,自上述第二支承板部突出;
上述安装部(140)具有:
第一支承部(201、251、252),其以上述第一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支承板部;
第二支承部(201、252、210),其以上述第二支承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支承板部;
弹簧(50),其固定于上述第二支承部,通过该弹簧的一端自下方推压上述销而朝上方对上述第二压脚施力;以及
限位器(214),其自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朝比上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能够阻止上述第二压脚朝上方移动。
CN201420141860.2U 2013-03-29 2014-03-26 缝纫机的压布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2106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0817A JP2014193226A (ja) 2013-03-29 2013-03-29 ミシンの布押え装置
JP2013-070817 2013-03-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21060U true CN203821060U (zh) 2014-09-10

Family

ID=51476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41860.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21060U (zh) 2013-03-29 2014-03-26 缝纫机的压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93226A (zh)
CN (1) CN2038210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2801A (zh) * 2019-09-04 2021-03-05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裤襻机用压脚装置及裤襻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3287B (zh) * 2021-07-27 2022-09-23 上海威士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铺料夹紧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2801A (zh) * 2019-09-04 2021-03-05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裤襻机用压脚装置及裤襻机
CN112442801B (zh) * 2019-09-04 2022-01-28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裤襻机用压脚装置及裤襻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93226A (ja) 2014-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48125U (zh) 具有升降工作台的工具柜
CN203821060U (zh) 缝纫机的压布装置
CN101016673B (zh)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三角机构
CN109539682A (zh) 搁架装置和具有其的冰箱
KR200469927Y1 (ko) 횡편기의 가동캠 작동장치
CN108928149A (zh) 一种改进的全自动压铆装订机
CN101713128A (zh) 缝纫机的布料压脚装置
CN208846038U (zh) 一种电动升降双向调节多媒体显示器
CN204639332U (zh) 一种全自动弯管坡口机
CN112043048B (zh) 一种便于上胶的鞋底紧固器
CN108637045A (zh) 一种电线穿线槽盖便于取料的自动折弯装置
CN201012956Y (zh)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三角机构
CN201176506Y (zh) 一种缝合两叠合皮件的装置
CN106955931B (zh) 蒸发器铝制排管压扁打斜一体机
CN103373051B (zh) 保压时间可调的模切/烫印平台驱动机构
CN207233095U (zh) 一种按压弹夹式售货机出货机构
CN206981641U (zh) 一种电子器件引脚的弯折工具
CN203043507U (zh) 一种扑克机顶牌机构
CN106903966B (zh) 一种建筑装修用板材粘合机
CN1861305B (zh) 插齿机让刀转换装置
CN213592357U (zh) 一种机械自动化加工翻转装置
CN104565709A (zh) 载荷支撑机构
CN202795128U (zh) 一种电动执行器行程限位机构
CN111745009B (zh) 一种金属板材卷边机构
CN211489467U (zh) 一种搓丝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