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13075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13075U
CN203813075U CN201420249722.6U CN201420249722U CN203813075U CN 203813075 U CN203813075 U CN 203813075U CN 201420249722 U CN201420249722 U CN 201420249722U CN 203813075 U CN203813075 U CN 203813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necting portion
cable
terminal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497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嵯峨山辉
井田绚子
水村晶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13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130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8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其具有连接于一平板状线缆的一平板状的线缆连接部以及对接于另一连接器的一平板状的对接部,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设置于对接部,用于接触另一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导电连接部,露出于线缆连接部且连接于平板状线缆的多个导电迹线连接部;以及多个配线,自对接部向线缆连接部延伸,各配线电连接于一端子和对应的导电迹线连接部;导电连接部具有形成在配线上的一凸部,且凸部的上表面与线缆连接部的一个外表面大体在同一高度。通过在连接于一平板状线缆的导电迹线连接部的配线上形成凸部,平板状线缆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被连接,能够更容易地制造,使连接器的结构更简单、更高密度化、更小型化、且高度减小的同时能够变得更可靠。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诸如个人计算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以及车辆导航系统,使用连接器将安装在一印刷电路板上的多个部件连接于一平板状线缆,诸如一柔性电路板(FPC)(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图11为现有的一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在该图中,901是一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通过对形成在一树脂片915的一个表面上的铜箔进行图案化而形成的多个导体961。所述多个导体961的上表面均由树脂膜916覆盖。在柔性电路板901的端部还形成多个通孔917。各通孔917形成在相邻的导体961之间。靠近所述端部的树脂膜916被除去,以露出导体961。
这里,811是用于将柔性电路板901连接于一印刷电路板(未示出)的连接器的基座,而851表示该连接器中的多个端子。各端子851的一端焊接于露出于印刷电路板的表面的一连接器。在端子851的排列方向上延伸的一开口部812形成在基座811中,以使所述多个端子851露出于开口部812内。用于收容柔性电路板901的一端的一凹部813形成于基座811的上表面。凹部813的三个侧面由一前壁部815及一对侧壁部814形成。
另外,821是一盖元件,所述盖元件具有在一个侧面上突出的多个梳齿引导部822。各梳齿引导部822插入露出于开口部812内的端子851之间的一间隙852。
当柔性电路板901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时,柔性电路板901的端部插入凹部813,同时露出的导体961面向基座811的上表面。此时,各露出的导体961面向露出于开口部812内的一端子851,而各通孔917面向端子851之间的一间隙852。盖元件821的方位设置为使梳齿引导部822面向基座811的上表面,且从柔性电路板901上方安装于基座811。此时,各梳齿引导部822穿过通孔917,插入且接合端子851之间的间隙852。以这种方式,柔性电路板901压接基座811,导体961接触端子851,而柔性电路板901连接于所述连接器。
专利文献1:特许专利公开号8-138808
在现有的连接器中,盖元件821上的梳齿引导部822插入且接合露出于开口部812内的端子851之间的间隙852。因此,基座811的高度尺寸不能减小,且端子851之间的间距不能缩小。随着设备小型化及高密度化的进展,这使减小高度(profile)及实现电极的高密度化(more integrated)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连接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的片式连接器(sheet connector),其中,凸部形成在连接于一平板状线缆的导电迹线连接部的配线,由此,所述平板状线缆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被连接,平板状线缆能够更容易地制造,甚至使连接器的结构更简单、更高密度化、更小型化、且高度减小的同时能够变得更可靠。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连接器,其具有连接于一平板状线缆的一平板状的线缆连接部以及对接于另一连接器的一平板状的对接部,所述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设置于所述对接部,用于接触所述另一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导电连接部,露出于所述线缆连接部且连接于所述平板状线缆的多个导电迹线连接部;以及多个配线,自所述对接部向线缆连接部延伸,各配线电连接于一端子和对应的导电迹线连接部;所述导电连接部具有形成在所述配线上的一凸部,且所述凸部的上表面与线缆连接部的一个外表面大体在同一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线缆连接部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线缆连接部的连接部收容开口,且各导电连接部露出于各连接部收容开口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各连接部收容开口比所述导电连接部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线缆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配线的一个表面的绝缘基片以及设置于所述配线的另一表面的一绝缘覆盖片;所述各连接部收容开口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绝缘基片的一开口部以及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绝缘覆盖片的一开口部;各凸部的上表面与基片的外表面大体在同一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多个导电连接部并排设置,从而形成沿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排,且相邻排的导电连接部设置为在所述连接器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彼此错开二分之一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凸部形成在连接于一平板状线缆的导电迹线连接部的配线。以这种方式,所述平板状线缆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被连接,平板状线缆能够更容易地制造,甚至使连接器的结构更简单、更高密度化、更小型化、且高度减小的同时能够变得更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母型连接器的一平面图。图1(a)为从母型连接器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观察的视图,而图1(b)为母型连接器的对接表面侧观察的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公型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3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公型连接器的层状结构的一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母型连接器沿图1中A-A箭头截取的一简化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母型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母型连接器的从对接表面的相反侧观察的一示意图。图6(a)为一立体图,而图6(b)仅为配线层的一立体图。
图7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靠近平板状线缆的前端的一平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连接于一平板状线缆的前端的母型连接器的一示意图。图8(a)为母型连接器的从对接表面的相反侧观察的一立体图,而图8(b)为母型连接器的从对接表面侧观察的一立体图。
图9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公型连接器和母型连接器的对接操作的一平面图,其中,图9(a)~(c)示出对接操作中的各阶段。
图10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对接后的公型连接器和母型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11为现有的一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母型连接器
11、111                  本体部
11a、111a                前端
12                       线缆连接部
12a                      连接凹部
12c                      连接部收容开口
13                       连接器接合耳部
13a、118b                扣持凸部
13b                      保持凸部
13c、113b                保持部
15、92、115              基片
15a、16a、17a、18a、19a  端子收容开口
15b                      辅助凸部收容开口
15c、17c                 配线收容开口
16、118                  接合加强板
16b、18b、53             臂部
17、93                   覆盖片
17b                      通孔
18                       粘结层
19、116                  加强层
19b                      辅助加强层
51                       平板状端子
51a                      端子连接孔
52                       端子分离空间
54、812                  开口部
54a                      大径部
54b                      小径部
56                       端子加强层
61                       配线
61a                      连接凸部
62                       连接端部
62a                      配线连接孔
63                       线缆连接加强层
63a                      辅助凸部
91                       平板状线缆
91a、153b                前端部
91a1                     窄部
91a2                     宽部
93a                      连接垫收容开口部
93b                      辅助垫收容开口部
95                       连接垫
96                       辅助垫
101                      公型连接器
111b                     后端
113                      连接器接合凹部
113a                     保持凹部
118a                     插入凹部
118c                     前端扣持凹部
118d                     后端扣持凹部
151                      导电图案
152                      图案分离空间
153                      突出端子
153a                     基端部
153c                     侧面部
156                      辅助金属配件
156a                     凹部
156b                     固定用耳部
157                      间隔元件
811                      基座
813                      凹部
814                      侧壁部
815                      前壁部
821                      盖元件
822                      梳齿引导部
851                      端子
852                      间隙
901                      柔性电路板
915                      树脂片
916                      树脂膜
917                      通孔
961                      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参照附图的一具体说明。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公型连接器的一立体图,而图3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公型连接器的层状结构的一分解图。
在图中,101为本实用新型的两个连接器之中的第二连接器且为一公型连接器。该连接器安装于一安装元件(在图中未示出),且电连接于后述的作为第一连接器的母型连接器1。
所述安装元件可以为在电子设备中通常使用的任何类型的基板。例如,印刷电路板、柔性扁平电缆(FFC:Flexible Flat Cable)、及柔性电路板。这在下面的说明中被简称为基板。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解释母型连接器1、公型连接器101和它们的构件的结构及操作的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母型连接器1、公型连接器101或它们的构件处于图中所示的方位时,这些指示是合适的,而当母型连接器1、公型连接器101或它们的构件的方位改变时,这些指示的解释也改变。
作为母型连接器1相对侧的连接器的公型连接器101具有一平板状的本体部111,本体部111具有一矩形的平面形状。本体部111包括:一加强层116,作为一平板状的加强部,其为安装表面侧(对接表面的相反侧)(图2和图3中的下侧)上的一平坦的薄板元件;一基片115,作为一公型基板部,其为一平板状的第二基板部或具有一细长的带状形状的一绝缘薄板部;以及一导电图案151,作为一公型导电部,其为设置于基片115的一个表面(对接表面侧)的一平板状的第一导电部。多个导电图案151由图案分离空间152分离。本体部11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为0.3mm~0.5mm,但是该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
基片115可以是任何材质的绝缘材料(包括树脂,诸如聚酰亚胺)。作为一平板状的加强部的一加强层116为设置在基片115的另一表面(安装表面侧上的表面)上的一平坦的薄板元件。加强层116由一金属(诸如不锈钢)制成,但是也可以由另一些材料(诸如一树脂、或含有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的一复合材料)制成。
例如,导电图案151经由将具有厚度范围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铜箔贴覆在基片115的一个表面上,然后通过使用一蚀刻工艺来图案化所述铜箔而形成。单独的两排沿在本体部111的长度方向(也是公型连接器101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前端111a和后端111b并行设置,各排内的相邻的导电图案151彼此分离且以一预定间距设置。
沿前端111a的一排及沿后端111b的一排设置为在本体部111的长度方向上错开二分之一间距。换句话说,沿前端111a的一排上的导电图案151及沿后端111b的一排上的导电图案151设置为,在公型连接器101的横向方向(宽度方向)上形成一错开二分之一间距的Z字形图案。
各导电图案151为并排配设的平板状的端子部件。每一个导电图案151露出于本体部111的对接表面,且具有作为一公型端子和相对端子的一单个的突出端子153。在图中示出的例子中,所述多个导电图案151和所述多个突出端子153以一预定间距(例如,0.2mm~0.4mm)彼此并行设置,使两排在本体部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但是,导电图案151和突出端子153的数量、间距、及设置不限于图中示出的例子。它们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
各突出端子153为自一导电图案151的表面突出的一元件,且与导电图案151一体形成,例如,经由使用光刻工艺技术进行蚀刻。突出端子153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范围可以为例如0.1mm~0.3mm,但是这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
此外,突出端子153的上表面和横截面优选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它们优选为在前方具有一倾斜部的一形状,例如,与点朝前的垒球的本垒板类似的一六角形形状或一五角形形状。但是,所述形状不限于图中示出的例子。它可以改变为任意形状,诸如一圆形或椭圆形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突出端子153的侧表面的形状优选为凹面,如图2所示。更具体地,在突出端子153中,基端部153a(即连接于导电图案151的表面的部分)的宽度尺寸大于前端部153b(即上端部)的宽度尺寸。基端部153a和前端部153b之间的侧面部153c是光滑的,在宽度方向相对于基端部153a和前端部153b向内凹入。侧面部153c的形状优选为一平缓的连续的曲面。但是,它也可以为多个倾斜表面连接构成的一弯曲表面。
各导电图案151电连接于对应基片115的另一表面(安装表面侧)的对应的安装图案(未示出)。例如,可以通过形成于基片115的一通孔建立所述电连接。各安装图案通过焊接连接于形成在作为安装元件的基板的表面上的一连接垫。以这种方式,公型连接器101可以安装于基板,而导电图案151和突出端子153可以电连接于基板上的连接垫。尾部可以代替安装图案形成于各导电图案151,尾部在本体部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自基片115向外侧突出,使尾部可以连接于基板的连接垫。
一辅助金属配件156设置在导电图案151的一侧。辅助金属配件156与导电图案151经由将具有一厚度范围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铜箔贴覆在基片115的一个表面上、然后使用蚀刻来图案化所述铜箔而一起形成,从而所述辅助金属配件156在本体部111的横向方向上延伸且与导电图案151分离地设置在本体部111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各辅助金属配件156形成有:一凹部156a,用于供后述的母型连接器1的一连接器接合耳部13插入;以及一固定用耳部156b,延伸到本体部111的长度方向上的外侧。固定用耳部156b的底表面露出于本体部111的安装表面,且露出的部分例如通过焊接连接于形成在基板的表面上的一固定用垫。以这种方式,公型连接器101固定于基板。
一接合加强板118(其为一平坦的平板状的接合部)设置在辅助金属配件156的表面上(即在对接表面侧)。该接合加强板118由金属(例如不锈钢)制成,但是也可以由一不同类型的材料(诸如一树脂、或含有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的一复合材料)制成。此外,一插入凹部118a形成于各接合加强板118,以供母型连接器1的一连接器接合耳部13插入。
接合加强板118通过一平坦的间隔元件157固定接合于辅助金属配件156。因为插入凹部118a设置在对应凹部156a的一位置,如图2所示,所以一连接器接合凹部113形成为接合母型连接器1的连接器接合耳部13。因为插入凹部118a的尺寸小于凹部156a的尺寸,所以一檐状的保持部113b和被保持部113b覆盖的一保持凹部113a在连接器接合凹部113中形成在靠近本体部111的前端111a的位置。
一扣持凸部118b形成在位于连接器接合凹部113和插入凹部118a内的侧壁,作为朝向公型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中央突出的另一个扣持凸部。扣持凸部118b为一三角形形状的平面形状。扣持凸部118b在插入凹部118a内的靠近前端部111a和后端部111b的部分成为前端扣持凹部118c和后端扣持凹部118d。
接下来是母型连接器1的结构的一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母型连接器的一平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母型连接器沿图1中的A-A箭头所取的一简化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母型连接器的一分解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母型连接器的从对接表面相反侧观察的一示意图。在图1中,(a)为从对接表面相反侧观察的一视图。在图6中,(a)为一立体图,而(b)仅为配线层的一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母型连接器1为第一连接器或连接器,且具有一矩形的平面形状。它电连接于公型连接器101或第二连接器。母型连接器1可安装于一安装元件,诸如一印刷电路板、一柔性扁平电缆或一柔性电路板。在本实施例中,它连接于后述的一平板状线缆91(诸如一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电路板)的端部。
在图中示出的例子中,母型连接器1具有一平板状的线缆连接部12,连接于平板状线缆91;以及一平板状的本体部11,形成于或连接于线缆连接部12的前端。本体部11和线缆连接部12自对接表面的相反侧(图5的上侧)依次包括:一接合加强板16,为一平板状的元件,且作为一加强板部;一粘结层18,含有一粘合剂;一基片15,作为一绝缘层或母型基部,其为与线缆连接部12共用的一绝缘性的、薄板状的元件;多条配线61,其为以多排并行设置在基片15的一侧(图5的底侧)的导电导线;覆盖片17,其为一绝缘层,作为用于覆盖配线61的一平板状的母型覆盖部且作为与线缆连接部12共用的一绝缘性的薄板状的元件;多个平板状端子51,作为平板状的端子元件或母型连接器;以及一加强层19,作为覆盖平板状端子51的一板状的绝缘层。
与配线61同一层的一线缆连接加强层63设置在配线61的左右两侧。平板状端子51只存在于本体部11,且一端子加强层56设置在线缆连接部12内的平板状端子51的同一层。一辅助加强层19b设置在加强层19的同一层,但是在对应于端子加强层56的一位置。
平板状端子51具有一大体椭圆形的平面形状且被端子分离空间52分离。各配线61电连接于平板状线缆91内对应的导电连接垫95或导电迹线。本体部1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约为0.3mm~0.5mm,但是该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
基片15和覆盖片17可以由任意绝缘材料(包括一树脂,诸如聚酰亚胺)制成。接合加强板16、加强层19、及辅助加强层19b由一金属(诸如不锈钢)制成,但是也可以由另一些材料(诸如一树脂、或含有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的一复合材料)制成。
配线61例如经由将贴覆于基片15的一侧的具有一厚度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铜箔进行图案化(例如蚀刻)而形成,以便使多条配线以一预定间距并行设置。
所述多个平板状端子51例如经由将贴覆于覆盖片17的一侧且具有一厚度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铜箔进行图案化(例如,蚀刻)而形成,以将所述多个平板状端子51设置成沿本体部11的前端11a在母型连接器1的横向方向(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排、以及靠近线缆连接部12形成的一排,从而同一排和相邻排中的相邻平板状端子51彼此分离且以一预定间距设置。所述间距设定为等于公型连接器101的导电图案151的间距和配线61的间距。
沿前端11a的一排和靠近线缆连接部12的一排设置为在母型连接器1的横向方向上错开二分之一间距。换句话说,沿前端11a的一排列中的平板状端子51和靠近线缆连接部12的一排中的平板状端子51设置为在母型连接器1的横向方向上错开二分之一间距。
各平板状端子51具有:一开口部54,作为具有一瓶形或勺形的平面形状的一突出端子收容开口;一臂部53,作为一第一端子元件,限定开口部54的左右两侧;以及端子连接孔51a。当一平板状端子51对接突出端子153时,各开口部54接收并收容公型连接器101的一突出端子153。各开口部54具有:一圆形的或卵形的大径部54a;以及一通路状的小径部54b,在大径部54a处连接于本体部11的前端11a且朝向前端11a延伸。小径部54b在本体部11的前端11a处的缘部可以开放或封闭,如图5所示。
大径部54a接收突出端子153的前端部153b,且大径部54a的内侧部分的尺寸大于突出端子153的前端部153b的外侧尺寸。以这种方式,当平板状端子51与突出端子153对接时,突出端子153可以顺利地插入开口部54。当母型连接器1滑动到公型连接器101的后方时,小径部54b使插入大径部54a内的突出端子153能够可滑动地移动。小径部54b的宽度尺寸等于或稍小于突出端子153的侧面部153c的直径或宽度尺寸。结果,当突出端子153向小径部54b内移动时,两个臂部53接触突出端子153的侧面部153c且弹性位移。换句话说,臂部53之间的间隔变宽。因为突出端子153接收来自臂部53的压力,所以突出端子153和平板状端子51之间的电连接得以可靠地维持。
一端子收容开口19a形成在加强层19上的对应各平板状端子51的开口部54的一位置。端子收容开口19a设置成两排,以类似平板状端子51使端子收容开口19a彼此错开二分之一间距。端子收容开口19a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加强层19。端子收容开口19a具有一椭圆形或圆形的平面形状,尺寸大于开口部54但是尺寸小于平板状端子51的外形。
一端子收容开口17a和一通孔17b形成在覆盖片17上的对应各平板状端子51的开口部54和端子连接孔51a的位置。换句话说,端子收容开口17a和通孔17b设置成两排,以类似平板状端子51使其彼此错开二分之一间距。端子收容开口17a和通孔17b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覆盖片17。端子收容开口17a具有一椭圆形或圆形的平面形状,尺寸大于开口部54且尺寸小于平板状端子51的外形。配线收容开口17c形成在覆盖片17上对应线缆连接部12的部分,且为在对应各配线61的连接凸部61a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覆盖片17的开口部。对应的配线61的对接表面侧的表面露出于各配线收容开口17c内。如图1(b)所示,配线收容开口17c优选比对应的配线61宽且比连接凸部61a长。
一大体圆形的连接端部62形成于各配线61的前端,且一配线连接孔62a形成于各连接端部62。配线连接孔62a的中心在配线61的中心轴线上,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配线61。连接凸部61a形成于各配线61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且作为一导电连接部连接于作为平板状线缆91的导电迹线连接部的连接垫95。如图4所示,连接凸部61a为使用蚀刻与配线61一体形成的厚的凸部,且自配线61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突出。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优选与基片15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大体在同一高度。各配线61设置成使配线连接孔62a与一平板状端子51的一端子连接孔51a和覆盖片17的一通孔17b对准,从而连接凸部61a与覆盖片17的一配线收容开口17c对准。
一辅助凸部63a形成于配线61的左右两端上的线缆连接加强层63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这作为连接于平板状线缆91的一辅助垫96的一连接加强部。各辅助凸部63a与线缆连接加强层63使用蚀刻一体形成,且自线缆连接加强层63的表面突出。
覆盖片17的下表面(即对接侧的层)上的各平板状端子51的端子连接孔51a通过一通孔17b内的导电材料,电连接于覆盖片17的上表面(即对接的相反侧的层)上的对应的配线61的配线连接孔62a。换句话说,平板状端子51和配线61设置在母型连接器1的不同层且通过一导电材料电连接。
配线61的连接端部62和配线连接孔62a设置成两排,以类似平板状端子51使其彼此错开二分之一间距。因此,连接凸部61a也设置成两排,以使彼此错开二分之一间距。换句话说,配线61设置成使长的配线61(具有一连接端部62和在靠近本体部11的前端11a的尖端的连接凸部61a)与短的配线61(具有一连接端部62和在远离本体部11的前端11a的尖端的连接凸部61a)相互交替。当从上方观察时,长的配线61穿过靠近线缆连接部12的一排中的相邻平板状端子51之间。
一端子收容开口15a形成于基片15上的对应各平板状端子51的开口部54的位置。换句话说,端子收容开口15a也设置成两排,以类似平板状端子51使端子收容开口15a彼此错开二分之一间距。端子收容开口15a具有一椭圆形或圆形的平面形状,尺寸大于开口部54但是尺寸小于平板状端子51的外形。配线收容开口15c形成在基片15的对应线缆连接部12的部分,从而与各配线61的连接凸部61a对准。这些开口15c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基片15。形成在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一配线61的一厚的连接凸部61a露出于各配线收容开口15c内。连接凸部61a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优选与基片15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大体在同一高度。连接凸部61a使用诸如焊接的一方法连接于平板状线缆91的连接垫95。如图1(a)所示,配线收容开口15c优选比对应的配线61宽且比连接凸部61a长。
多个连接部收容开口12c形成为与配线收容开口15c和覆盖片17的配线收容开口17c一起贯通线缆连接部12。连接部收容开口12c比连接凸部61a宽。
一辅助凸部收容开口15b形成于基片15内的配线收容开口15c的左右两侧,从而与线缆连接加强层63上的辅助凸部63a对准。线缆连接加强层63上的一辅助凸部63a露出于各辅助凸部收容开口15b内,辅助凸部63a的表面优选与基片15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大体在同一高度。
端子收容开口16a也形成于接合加强板16,从而与各平板状端子51的开口部54对准。换句话说,端子收容开口16a设置成两排,以类似平板状端子51使端子收容开口16a彼此错开二分之一间距。端子收容开口16a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接合加强板16。端子收容开口16a具有一椭圆形或圆形的平面形状,尺寸大于开口部54但是尺寸小于平板状端子51的外形。一对臂部16b在接合加强板16的对应线缆连接部12的部分向后方延伸。线缆连接部12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上的连接凹部12a由接合加强板16限定三侧。平板状线缆91的前端部91a(后述)收容于连接凹部12a内。
端子收容开口18a形成于接合加强板16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上的粘结层18,从而与各平板状端子51的开口部54对准。换句话说,端子收容开口18a设置成两排,以类似平板状端子51使端子收容开口18a彼此错开二分之一间距。端子收容开口18a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粘结层18。端子收容开口18a具有一椭圆形或圆形的平面形状,尺寸大于开口部54但是尺寸小于平板状端子51的外形。与接合加强板16的情况相同,一对臂部18b在粘结层18的对应线缆连接部12的部分向后方延伸。
向母型连接器1的外侧延伸的一连接器接合耳部13形成在接合加强板16的对应本体部11的部分的左右两侧。当母型连接器1对接于公型连接器101时,连接器接合耳部13接合于公型连接器101的连接器接合凹部113,从而防止母型连接器1脱离公型连接器101。
一插入保持部13c和覆盖该保持部13c的一檐状的保持凸部13b形成在连接器接合耳部13的后端(线缆连接部12侧端)。当连接器接合耳部13接合于连接器接合凹部113且经过母型连接器1在公型连接器101中朝向公型连接器101的前端111a进一步滑动后,保持凸部13b和保持部13c接合连接器接合凹部113的保持凹部113a和保持部113b,防止连接器接合耳部13脱离连接器接合凹部113。
向母型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一扣持凸部13a形成于连接器接合耳部13。扣持凸部13a具有一三角形的平面形状,且能够接合公型连接器101的插入凹部118a中的前端扣持凹部118c和后端扣持凹部118d。
基片15的端子收容开口15a、辅助凸部收容开口15b和配线收容开口15c,以及覆盖片17的端子收容开口17a、通孔17b和配线收容开口17c可以经由使用一碱性蚀刻剂来蚀刻基片15和覆盖片17制作。
接下来是平板状线缆91的结构的一说明。
图7为一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靠近平板状线缆的前端的平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连接于一平板状线缆的前端的母型连接器的一示意图。在图8中,(a)为母型连接器的从对接表面的相反侧观察的一立体图,而(b)为母型连接器的从对接表面侧观察的一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平板状线缆91为一柔性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但是,它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线缆。它甚至可以是刚性的而不是柔性的。平板状线缆91具有:一基片92,其为一薄的、细长的绝缘板材,作为板状的基部;以及一覆盖片93,其为一薄的、细长的绝缘板材,且作为板状的覆盖部,用于覆盖成排的导电迹线(未示出)和含有所述导电迹线的基片92的整个表面(图8(a)的下表面)。换句话说,平板状线缆91为具有一层状结构的一平板状的元件,其中,基片92、导电迹线、及覆盖片93依次层叠。
所述多条导电迹线为由一导电材料(诸如铜等)制成的箔状的线状体,所述多条导电迹线相对于彼此以一预定间距并行设置。导电迹线的数量、间距和设置与母型连接器1的配线61的相同。这些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平板状线缆91为一长的、细长的元件,但是,为简单起见,后部(图7的下方)已从图中切除。
基片92和覆盖片93由一树脂(诸如聚酰亚胺)制成,但是可以由任何其它类型的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多条导电迹线可以经由将一厚度为几微米或几十微米的铜箔贴覆在基片92的一个表面、然后蚀刻且图案化铜箔形成。
平板状线缆91的前端部91a具有:一宽部91a2,宽度与所述线缆的其余部分的宽度相同;以及一窄部91a1,比宽部91a2窄且自宽部91a2向前延伸。连接垫收容开口部93a形成在覆盖片93的对应前端部91a的部分,从而与形成在母型连接器1的线缆连接部12的连接部收容开口12c对准。作为一导电迹线连接部的一连接垫95露出于各连接垫收容开口部93a。
各连接垫95是各导电迹线露出于一连接垫收容开口部93a且连接母型连接器1的一配线61的连接凸部61a的部分。连接垫95优选比导电迹线的其余部分宽。此外,因为覆盖片93很薄,所以露出的连接垫95的表面应与覆盖片93的表面在同一高度。
连接垫收容开口部93a和连接垫95设置成两排,从而错开二分之一间距。更具体地,一排窄部91a1和一排宽部91a2设置为在平板状线缆91的宽度方向上错开二分之一间距。当从上方观察时,窄部91a1内的连接垫95形成的导电迹线穿过一排宽部91a2内相邻的连接垫95之间。
一辅助垫收容开口部93b形成于覆盖片93的宽部91a2内的连接垫95的左右两侧,而一辅助垫96露出于各辅助垫收容开口部93b。露出于辅助垫收容开口部93b的各辅助垫96为一平板状线缆91内的主线(grand lines)的一部分(未示出),且连接于母型连接器1的线缆连接加强层63的辅助凸部63a。辅助垫96优选比主线的其它部分宽。因为覆盖片93很薄,所以露出的辅助垫96的表面优选与覆盖片93大体在同一高度。
当一平板状线缆91连接于母型连接器1时,首先,如图7所示,平板状线缆91的前端部91a的露出了连接垫95的表面面向母型连接器1的线缆连接部12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如图8(a)所示,平板状线缆91的前端部91a收容于母型连接器1的线缆连接部12的连接凹部12a内。连接垫95和对应的配线61的连接凸部61a通过焊接连接,而辅助垫96和线缆连接加强层63的辅助凸部63a也通过焊接连接。更具体地,焊膏预先设置于连接垫95和辅助垫96的表面或者连接凸部61a或辅助凸部63a的表面,而收容于公型连接器1的线缆连接部12的连接凹部12a内的平板状线缆91的前端部91a通过加热的焊料进行回流焊而焊接。以这种方式,平板状线缆91连接母型连接器1,如图8(a)和图8(b)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凸部61a和辅助凸部63a朝向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突出。因此,在平板状线缆91的前端部91a收容于母型连接器1的线缆连接部12的连接凹部12a内的同时,连接凸部61a和辅助凸部63a的表面接近或接触对应的连接垫95和辅助垫96的表面。因为这种结构,所以连接凸部61a和辅助凸部63a可以可靠地焊接且牢固地固定于连接垫95和辅助垫96。以这种方式,一可靠的连接建立在各配线61和对应的导电迹线之间。平板状线缆91和母型连接器1之间的物理连接也是可靠的且牢固的。
如图6(a)所示,因为一凹部对准一配线收容开口15c或连接部收容开口12c形成在各连接凸部61a的周围,所以甚至当使用大量的熔融焊料时,过量的焊料保持于凹部内。这防止熔融焊料流向其它部件。这可靠地防止由于相邻的连接凸部61a或连接垫95之间的焊料流出造成的短路。
如图8(b)所示,因为一配线收容开口17c形成在覆盖片17上对应各连接凸部61a的位置,所以连接凸部61a和连接垫95之间的焊接连接可以通过配线收容开口17c从母型连接器1的对接表面看见。这使连接凸部61a和连接垫95之间的连接能够目视检查。
此外,如图8(a)所示,基片92的外表面和母型连接器1的接合加强板16的对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与收容于母型连接器1的线缆连接部12的连接凹部12a内的平板状线缆91的前端部91a大体齐平。从而当连接平板状线缆91时,母型连接器1具有低的高度。
接下来是具有上述结构的一公型连接器101和一母型连接器1对接时进行的操作的说明。
图9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公型连接器和母型连接器的对接操作的一平面图,而图10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对接后的公型连接器和母型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在图9中,(a)~(c)示出对接操作中的各阶段。
操作者使公型连接器101的对接表面(图2的上表面)相对于母型连接器1的对接表面(图1(b)中示出的表面),沿对接方向朝向公型连接器101降低母型连接器1,并使公型连接器101的对接表面靠近或接触母型连接器1的对接表面。
与此,如图9(a)所示,母型连接器1的左右的连接器接合耳部13进入公型连接器101的左右的连接器接合凹部113,而公型连接器101的各突出端子153进入母型连接器1的对应的平板状端子51内的开口部54的大径部54a。
为简洁起见,平板状线缆91的图示已在图9和图10中省略。
因为连接器接合凹部113的内侧尺寸大于连接器接合耳部13的外侧尺寸,所以连接器接合耳部13能够顺利地进入连接器接合凹部113。此外,因为位于连接器接合凹部113内的后端扣持凹部118d的内侧尺寸大于连接器接合耳部13的前端的扣持凸部13a的外侧尺寸,所以扣持凸部13a能够顺利地进入后端扣持凹部118d。因为大径部54a的内侧尺寸大于突出端子153的前端部153b的外侧尺寸,所以突出端子153能够顺利地进入大径部54a。
接下来,操作者使母型连接器1相对于公型连接器101向公型连接器101的前端111a的方向滑动。换句话说,母型连接器1相对于公型连接器101向公型连接器101的前方的方向移动,同时,公型连接器101的对接表面和母型连接器1的对接表面接触或靠近以进行接触。
由此,如图9(b)所示,左右的连接器接合耳部13的前端的扣持凸部13a的后倾斜表面接触靠近后端扣持凹部118d的前端111a的扣持凸部118b的后倾斜表面。接下来,当操作者使母型连接器1相对于公型连接器101朝向公型连接器101的前方移动时,母型连接器1的扣持凸部13a和/或公型连接器101的扣持凸部118b弹性变形,而母型连接器1的扣持凸部13a向上越过公型连接器101的扣持凸部118b,且容易地进入前端扣持凹部118c,如图9(c)所示。当母型连接器1的扣持凸部13a向上越过公型连接器101的扣持凸部118b时,母型连接器1的扣持凸部13a和/或公型连接器101的扣持凸部118b的弹性变形产生一反力。它也可能会产生振动或响声。操作者可以通过振动和/或咔哒的声音感知这种反力。
位于平板状端子51的开口部54的大径部54a内的突出端子153朝向小径部54b移动。当突出端子153进入小径部54b时,两侧的臂部53接触突出端子153的侧面部153c,且弹性变形。换句话说,它们之间的间隙变宽。因此,突出端子153受到来自臂部53的压力,而突出端子153和平板状端子51之间维持一可靠的电连接。
当公型端子101和母型端子1以这种方式对接后,如图9(c)和图10所示,连接器接合耳部13的保持凸部13b和保持部13c与连接器接合凹部113的保持凹部113a和保持部113b接合且被保持。这防止连接器接合耳部13脱离连接器接合凹部113,且可靠地防止对接后的公型连接器101和母型连接器1分离。
扣持凸部13a插入前端扣持凹部118c,在前端扣持凹部118c处被接合且被保持。因为母型连接器1不能再相对于公型连接器101在分离的方向上滑动,所以可靠地防止了连接器接合耳部13的保持凸部13b和保持部13c与连接器接合凹部113的保持凹部113a和保持部113b分离。
分离对接的公型连接器101和母型连接器1进行的操作与对接公型连接器101和母型连接器1进行的操作完全相反,所以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例子中,有两排导电图案151和平板状端子51。但是,排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可以有比这更多的排。一排导电图案151和一相邻排的导电图案151可以沿本体部111的宽度方向错开,或者一排平板状端子51和一相邻排的平板状端子51可以沿本体部11的宽度方向错开。
在本实施例中,母型连接器1具有:一平板状的线缆连接部12,连接于一平板状线缆91;以及一平板状的本体部11,接合公型连接器101。它还具有:多个平板状端子51,设置于本体部11且接触公型连接器101的多个突出端子153;多个连接凸部61a,露出于线缆连接部12且连接于平板状线缆91的多个连接垫95;以及多个配线61,自本体部11向线缆连接部12延伸,且将各连接凸部61a电连接于对应的平板状端子51。连接凸部61a为形成在配线61上的凸部,且连接凸部61a的上表面与线缆连接部12的外表面在同一高度。
因此,当平板状线缆91连接于线缆连接部12时,连接凸部61a的上表面能够靠近或接触平板状线缆91的连接垫95,且连接凸部61a和连接垫95能够通过焊接可靠地连接。因此,平板状线缆91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被连接,能够更容易地制造,甚至使母型连接器1的结构更简单、更高密度化、更小型化、且高度减小的同时能够变得更可靠。
此外,线缆连接部12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连接部收容开口12c,且各连接凸部61a露出于各连接部收容开口12c内。由此,连接凸部61a和连接垫95之间的焊接连接可以通过连接部收容开口12c从线缆连接部12的外侧目视检查。
连接部收容开口12c也比连接凸部61a宽。结果,甚至当熔融焊料的量增加时,剩余的焊料可以收容于连接凸部61a周围的连接部收容开口12c内。这阻止了剩余的焊料流向周围的部件,且防止相邻的连接凸部61a或连接垫95由于流出的焊料短路。
此外,线缆连接部12包括设置于配线61的一个表面的绝缘基片15以及设置于配线61的另一表面的一绝缘覆盖片17;各连接部收容开口12c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绝缘基片的一配线收容开口15c以及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绝缘覆盖片17的一配线收容开口17c;且各连接凸部61a的上表面与基片15的外表面大体在同一高度。结果,甚至在简化线缆连接部12的结构的同时,相邻的连接凸部61a之间的间隙由基片15和覆盖片17可靠地隔离,从而防止短路。
此外,所述多个导电连接凸部61a并排设置,从而形成沿母型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排,且相邻排的导电连接凸部61a设置为在连接器1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彼此错开二分之一间距。结果,配线61的间距可以缩小且配线61更高密度化,同时还能维持露出于线缆连接部12的相邻的连接凸部61a之间的间隙,防止短路。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变形都是可能的。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适用于一连接器。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具有连接于一平板状线缆的一平板状的线缆连接部以及对接于另一连接器的一平板状的对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
多个端子,设置于所述对接部,用于接触所述另一连接器的多个端子;
导电连接部,露出于所述线缆连接部且连接于所述平板状线缆的多个导电迹线连接部;以及
多个配线,自所述对接部向所述线缆连接部延伸,各配线电连接于一端子和对应的导电迹线连接部;
所述导电连接部具有形成在所述配线上的一凸部,且所述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线缆连接部的一个外表面大体在同一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部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线缆连接部的连接部收容开口,且各导电连接部露出于各连接部收容开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连接部收容开口比所述导电连接部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配线的一个表面的绝缘基片以及设置于所述配线的另一表面的一绝缘覆盖片;
所述各连接部收容开口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绝缘基片的一开口部以及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绝缘覆盖片的一开口部;且
各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基片的外表面大体在同一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连接部并排设置,从而形成沿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排,且相邻排的导电连接部设置为在所述连接器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彼此错开二分之一间距。
CN201420249722.6U 2013-05-15 2014-05-15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130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2836A JP6100604B2 (ja) 2013-05-15 2013-05-15 コネクタ
JP2013-102836 2013-05-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13075U true CN203813075U (zh) 2014-09-03

Family

ID=51451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49722.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13075U (zh) 2013-05-15 2014-05-15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40642B2 (zh)
JP (1) JP6100604B2 (zh)
CN (1) CN203813075U (zh)
TW (1) TWM49839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1446B2 (ja) 2013-09-05 2016-06-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プリント配線板及び該配線板を接続するコネクタ
JP6664111B2 (ja) 2014-12-05 2020-03-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セット
US9510649B1 (en) * 2015-07-20 2016-12-06 Flextronics Ap, Llc Using a snap button to make disconnectable connec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s to fabrics
JP6959066B2 (ja) * 2017-08-14 2021-11-0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
JP7366717B2 (ja) * 2019-12-03 2023-10-2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26082A (ja) * 1992-05-22 1993-12-10 Tootaru Saundo Sutatsuku:Kk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H06302961A (ja) 1993-04-16 1994-10-28 Ngk Spark Plug Co Ltd 混成多層配線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613799B2 (ja) * 2005-11-10 2011-01-1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710627B2 (ja) * 2006-01-26 2011-06-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基板間接続コネクタ
JP2012124040A (ja) * 2010-12-09 2012-06-28 Panasonic Corp 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オス側コネクタ
JP2013251093A (ja) * 2012-05-31 2013-12-12 Molex Inc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00604B2 (ja) 2017-03-22
US20140342598A1 (en) 2014-11-20
US9240642B2 (en) 2016-01-19
JP2014225336A (ja) 2014-12-04
TWM498393U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13075U (zh) 连接器
KR101294607B1 (ko) 전기커넥터 및 그 조립체
JP4618745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667688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735594Y (zh) 电连接器
CN203312493U (zh) 连接器
CN2874819Y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8801457B2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connecting method for flexible flat cable
US8052464B2 (en) Connector
CN103259116B (zh) 连接器
JP490070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842713A (zh) 具有端接於電纜排流線的接地匯流排的電氣裝置
JP2007214087A (ja) コネクタ
US20140017940A1 (en) Layere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ayered connector
CN202601898U (zh) 线缆连接器
JP2019087462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330924B2 (ja) フラット基板と接続端子との接続構造及びその接続方法
JP2007123104A (ja)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US20220328993A1 (en) Terminal-equipped flexible circuit board and connector-equipped flexible circuit board
CN203589256U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US20120009821A1 (en) Connector
CN219979938U (zh) 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和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CN219833090U (zh) 一种绝缘置换连接器以及包含其的缆线组件
CN102055085B (zh) 电连接器
JP2007220532A (ja) 電気接続方法、電気接続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