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83926U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83926U
CN203783926U CN201420092165.1U CN201420092165U CN203783926U CN 203783926 U CN203783926 U CN 203783926U CN 201420092165 U CN201420092165 U CN 201420092165U CN 203783926 U CN203783926 U CN 203783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wheel
centrifugal wind
fan
back cover
exhaus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9216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豆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9216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83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83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8392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扇,包括前壳,所述前壳上具有出风口;后壳,所述后壳设在前壳的后侧且与前壳之间限定出腔室,后壳上具有进风口;离心风轮,所述离心风轮绕前后方向的轴线可转动地设在腔室内,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离心风轮的前后两侧;以及电机驱动器,所述电机驱动器与所述离心风轮相连以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其中腔室与离心风轮的风叶相对的腔壁将离心风轮产生的风导向出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离心风轮设在腔室内,在风扇外部看不到叶片,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且可防止灰尘,而且解决了传统风扇由于风扇高速旋转带来的使用风险。另外,由于离心风轮离心引导的空气流速高,从而在获得风扇的效果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噪音。

Description

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传统的风扇从外部能够看见壳体内的叶片,叶片高速旋转时可能对用户带来一定的使用风险,另外叶片上很容易聚集灰尘而不好清理。发明人已知的现有技术中,已有戴森公司的无叶风扇。戴森无叶风扇的气流从底部进入,在下部的腔室内通过发动机进行压缩,并从上部的圆环形机头中的狭小缝隙中喷出,其中,从底部进入喷流腔体中的空气会分成两股,这样容易形成紊流,从而产生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隐藏了叶片且降低了噪音的风扇。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风扇,包括:前壳,所述前壳上具有出风口;后壳,所述后壳设在前壳的后侧且与所述前壳之间限定出腔室,所述后壳上具有进风口;离心风轮,所述离心风轮绕前后方向的轴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离心风轮的前后两侧;以及电机驱动器,所述电机驱动器与所述离心风轮相连以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其中,所述腔室与所述离心风轮的风叶相对的腔壁将所述离心风轮产生的风导向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离心风轮设在腔室内,在风扇外部看不到叶片,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且可防止灰尘,而且解决了传统风扇由于风扇高速旋转带来的使用风险。另外,由于离心风轮离心引导的空气流速高,从而在获得风扇的效果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风口呈环形,且与所述离心风轮同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风口为多个,且在所述前壳上由内至外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风口为多个且沿所述前壳的周向均匀分布。
可选地,每个所述出风口形成为矩形或弧形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壳的中心形成有挡风板,所述出风口环绕所述挡风板设置。由此出风均匀,且前壳制造简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壳上具有向前凹入的凹入部,其中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凹入部的周壁上。这样在离心风轮转动过程中,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时可以直接进入到离心风轮带动的高速旋转区域中以随之高速运动,另外后壳的结构简洁,制造方便。
优选地,所述凹入部的底壁上形成有挡板,所述进风口环绕所述挡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凹入部形成为圆形,且与所述离心风轮同轴,所述凹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离心风轮的外径。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包括多个,且所述多个进风口在所述凹入部的周壁上均匀分布。由此使得进风均匀,进一步提高了进风效率且降低了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壳上内壁上对应每个所述进风口处均具有朝向所述腔室内延伸的导引板。由此,通过设置导引板,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户从后壳将手指伸入腔室内时被离心风轮的旋转叶片伤害,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从进风口进入腔室内的空气的流向。
可选地,所述导引板形成为弧形板或斜板,或由多段直板和/或弧形板连接而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壳包括后板和连接在所述后板外周的外周板,其中所述凹入部由所述后板的一部分向前凹入而形成,所述外周板和所述后板之间曲面过渡。由此,通过设置曲面过渡,可以将离心风轮甩出的空气导引至出风口处,减小了在腔室内的能量损耗,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空气流动效率,且减少噪音。
可选地,所述外周板和所述后板之间弧面或者抛物面过渡。
具体地,所述电机驱动器包括:电机,其中所述离心风轮连接在所述电机的主轴上;电机壳,所述电机壳套设在所述电机外。
可选地,所述风扇进一步包括电机容纳部,所述电机容纳部设置在所述凹入部内,所述电机驱动器容纳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通过设置凹入部和电机容纳部,精简了后壳的结构,降低了整体产品重量且节省了制造成本。
可选地,所述电机容纳部形成为中空筒形,且从所述凹入部的底壁上向后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还包括电机罩,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敞开,所述电机罩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以将所述电机封闭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风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扇进一步包括铰链俯仰机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后壳;铰链支架,其中所述连接部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铰链支架上,由此可以改变风扇上下出风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扇进一步包括摇头机构,所述摇头机构与所述铰链支架相连以驱动所述铰链支架可绕竖直方向摆动;底座;支撑杆件,所述支撑杆件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杆件上部内具有容纳空间,其中所述摇头机构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具体地,所述前壳的后表面上具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卡扣,所述后壳的前表面上具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以将所述后壳卡扣连接至所述前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离心风轮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离心风轮的叶片位于所述进风口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内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腔室的与所述离心风轮的风叶相对的侧壁和所述离心风轮之间构成环形的气流腔,所述进风口进入的风被所述离心风轮引入所述气流腔内并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隐藏了叶片,外观美观且噪音低,出风效率高,且可根据要求调整出风方向。另外,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且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风扇,包括:前壳;后壳,所述后壳设在前壳的后侧且与所述前壳之间限定出腔室,所述后壳上具有向前凹入的凹入部,在所述凹入部的周壁上具有多个进风口;离心风轮,所述离心风轮绕前后方向的轴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腔室内,且所述离心风轮同轴地套设在所述凹入部上;电机驱动器,所述电机驱动器安装在所述凹入部处且与所述离心风轮相连以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其中所述腔室的与所述离心风轮的风叶相对的侧壁和所述离心风轮之间构成环形的气流腔,所述气流腔的前侧壁上具有多个出风口,所述气流腔被构造成将所述离心风轮产生的风导向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离心风轮设在腔室内,在风扇外部看不到叶片,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且可防止灰尘,而且解决了传统风扇由于风扇高速旋转带来的使用风险。另外,由于在气流腔内离心风轮离心引导的空气流速高,从而在获得风扇的效果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离心风轮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离心风轮的叶片位于所述进风口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内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风口为设在所述前壳上的环形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离心风轮同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风口为多个且沿所述前壳的周向或径向均匀分布,每个所述出风口形成为矩形或弧形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壳的内壁上对应每个所述进风口处均具有朝向所述腔室内延伸的导引板。
可选地,所述导引板形成为弧形板或斜板,或由多段直板和/或弧形板连接而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壳包括:后板和连接在所述后板外周的外周板,其中所述凹入部由所述后板的一部分向前凹入而形成,所述外周板和所述后板之间通过弧面或者抛物面过渡。由此,通过设置导引板,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户从后壳将手指伸入腔室内时被离心风轮的旋转叶片伤害,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从进风口进入腔室内的空气的流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扇进一步包括:电机容纳部,所述电机容纳部设置在所述凹入部内,所述电机驱动器容纳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
可选地,所述电机容纳部形成为中空筒形,且从所述凹入部的底壁上向后延伸。
可选地,所述后壳还包括电机罩,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开放,所述电机罩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以将所述电机封闭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隐藏了叶片,外观美观且噪音低,出风效率高。另外,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且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扇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风扇的爆炸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风扇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风扇的后壳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导引板;
图6a是图5所示的后壳的主视图;
图6b是图6a中A′-A′向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风扇的主视图,其中示出了底座和支撑杆件;
图8a是图7中A″-A″向剖视图;
图8b是图8a中B部放大图;
图9是图7中所示的风扇的后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中离心风轮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风扇100;
前壳1;出风口11;第一卡扣12;挡风板13;
后壳2;后板201;外周板202;弧面203;进风口21;凹入部22;导引板23;第二卡扣24;
腔室3;
离心风轮4;圆形盘41;镂空部411;叶片部42;环形框架421;叶片422;
电机驱动器5;电机50;主轴501;电机壳52;电机罩51;散热孔511;
铰链俯仰机构6;连接部61;铰链支架62;
摇头机构7;齿轮71;双向同步电机72;
底座8;支撑杆件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风扇100,包括:前壳1、后壳2、离心风轮4和电机驱动器5。如图1和图2所示,前壳1上具有出风口11,出风口11邻近前壳1的外边缘设置,后壳2设在前壳1的后侧且与前壳1之间限定出腔室3,后壳2上具有进风口21,离心风轮4绕前后方向的轴线可转动地设在腔室3内,出风口11和进风口21位于离心风轮4的前后两侧内侧。电机驱动器5与离心风轮4相连并驱动离心风轮4转动,其中在电机驱动器5驱动离心风轮4时,通过进风口21进入的空气被离心风轮4离心引导至出风口11。离心风轮4包括圆形盘41和设在圆形盘41外周的叶片部42,该叶片部42包括环形框架421和设在环形框架421内且沿轴向延伸的多个叶片422,多个叶片沿周向均匀分布。可选,在圆形盘41上设有多个镂空部411,以便降低离心风轮4的整体重量。优选地,在离心风轮4的径向方向上,离心风轮4的叶片位于进风口21的外侧且位于出风口11的内侧。在下面的描述中,均参考图1-图9且以前壳1和后壳2均形成为圆形壳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描述的风扇的前壳和后壳还可以大体形成为矩形、椭圆形或者大于四边的多边形等形状,即在本实用新型中,风扇100的前壳和后壳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
由此,工作时,风从后壳2的进风口21进入腔室3内,通过离心风轮4快速旋转将高速的空气甩到后壳2的周壁上,在前壳1、后壳2和离心风轮4的外边缘之间形成空气高压区,然后高压区的空气从前壳1上的出风口11高速喷出,此时喷出的高速空气带动前壳1和外壳2周围的空气吹出。在一个优选示例中,腔室3的与离心风轮4的叶片422相对的侧壁和离心风轮4之间构成封闭结构,即上述空气高压区形成在该封闭结构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离心风轮4设在腔室3内,在风扇外部看不到叶片,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且可防止灰尘,而且解决了传统风扇由于风扇高速旋转带来的使用风险。另外,进入腔室3内的空气被离心风轮4高速带动并从邻近前壳1外边缘的出风口11吹出,空气流速高,且极大地减少了噪音。
优选地,后壳2包括后板201和连接在后板201外周的外周板202,其中凹入部22由后板201的一部分向前凹入而形成,外周板202和后板201之间曲面过渡。可选地,外周板202和后板201之间通过弧面或抛物面过渡。例如如如图2所示,外周板202和后板201之间通过弧面203过渡。由此,通过设置曲面过渡,可以将离心风轮4甩出的空气导引至出风口11处,减小了在腔室3内的能量损耗,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空气流动效率,且减少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出风口11呈环形,且与离心风轮4同轴(图未示出)。也就是说,出风口11也可以为沿前壳1的周向延伸的一个环形出风口11,例如可以为圆环形,也可以为椭圆环形。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出风口11为多个且沿前壳1的周向均匀设置,由此出风均匀,且前壳1制造简便。可选地,如图1所示,每个出风口11形成为弧形形状,这样多个出风口11可以围绕形成一个大致环形,该环形位于前壳1的边缘处以提高出风效率。或者可选地,每个出风口11还可以形成为矩形形状(图未示出)。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示例中,出风口11也可以为沿径向从内之外分布的多个,图未示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示例中,在前壳1的中心还形成有挡风板13,出风口11环绕挡风板13设置,图未示出。
如图2-图4所示,后壳2上具有向前凹入的凹入部22,其中进风口21设在凹入部22的周壁上,这样在离心风轮4转动过程中,空气从进风口21进入时可以直接进入到离心风轮4带动的高速旋转区域中以随之高速运动,另外后壳2的结构简洁,制造方便。可选地,凹入部22的中心与离心风轮4同轴。优选地,凹入部22形成为圆形,且凹入部22的外径小于离心风轮4的外径,如图2-图4所示。由于后壳2上所构造的凹入部22的缘故,腔室3被隔成大致环形结构,从而通过离心风轮4所离心传导至后壳或者前壳上时,即在腔室3内形成高压区,且由于凹入部22的物理隔离,高压区内的空气不会相互串扰,从而会更迅速地从出风口21处离开该风扇,由此获得更好的致冷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进风口21包括多个,且多个进风口21在凹入部22的周壁上均匀分布,由此使得进风均匀,进一步提高了进风效率且降低了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5-图6b中所示,后壳2的内壁上对应每个进风口21处均具有朝向腔室3内延伸的导引板23,由此,通过设置导引板23,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户从后壳2将手指伸入腔室3内时被离心风轮3的旋转叶片伤害,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从进风口21进入腔室3内的空气的流向。在其中的一些可选示例中,导引板23形成为弧形板。优选地,多个导引板23形状和弯曲方向均相同,由此可以使空气顺着导引板23的弯曲方向(例如如图5和图6a中所示的箭头方向)进入腔室3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风扇的进风和出风效率。在另一些可选示例中,导引板23还可以形成为斜板(图未示出),其中斜板相对于离心风轮的径向倾斜,即斜板与离心风轮4的径向方向之间限定出锐角或钝角(不等于90度和180度)。当然其中优选的是将斜板的倾斜方向一致。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方案,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示例中,导引板23还可以由多段直板和/或弧形板连接而成的多段板。
下面将对电机驱动器5的设置和结构进行说明。电机驱动器5设置成驱动离心风轮4绕其前后方向的轴线转动,即电机驱动器5的主轴501带动离心风轮4转动。具体而言,如图2-图4所示,电机驱动器5包括电机50和套设在所述电机50外的电机壳52,其中所述离心风轮4连接在电机50的主轴501上,电机壳52套设在电机50外。
如图2-图4所示,风扇100还进一步包括电机容纳部221,电机容纳部221设在凹入部22的凹入部分(即)上,电机驱动器5容纳在凹入部22内且驱动离心风轮4转动。具体地,电机容纳部221形成为中空筒形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电机容纳部221的前端与腔室3连通,其中电机驱动器5容纳在电机容纳部221内。通过设置凹入部22和电机容纳部221,精简了后壳2的结构,降低了整体产品重量且节省了制造成本。
可选地,后壳2还可以包括电机罩51,电机容纳部221的后端敞开,电机罩51可拆卸地连接在电机容纳部221的后端以将电机50封闭在电机容纳部221内,如图2和图4所示,且电机罩51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对电机驱动器5进行散热的散热孔511,例如多个散热孔511可以多排多列布置,当然,也可以以周向规则地排列布置(图未示出)。进一步地,电机罩51与电机容纳部221可拆卸地连接,例如为螺钉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100除了上述部件外,还可以包括底座8和支撑杆件9,如图7-图9所示,支撑杆件9连接在底座8上,此时,上述提到的电机驱动器5、离心风轮4、前壳1和后壳2将构成风扇100的机头组件。
为了可以改变风扇上下出风方向,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扇100进一步可以包括铰链俯仰机构6,如图3和图4所示,铰链俯仰机构6包括连接部61和铰链支架62,连接部61可枢转地连接在铰链支架62上,例如如图1所示,连接部61通过销轴63可枢转地连接至铰链支架62。连接部61可拆卸地连接至后壳2上,例如通过螺钉与后壳2固定。可选地,如图2所示,连接部61螺钉连接至电机的电机壳52上。这样,当连接部61相对于铰链支架62绕销轴63转动时,带动电机罩51转动、从而带动上述机头组件一起转动,即可以改变风扇的上下出风方向。可选地,连接部61螺钉连接至电机罩51。
另外,为改变风扇的左右出风方向,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摇头机构7,摇头机构7与铰链支架62相连以驱动铰链支架可绕铰链支架62的轴线方向摆动,即驱动电机驱动器5、离心风轮4、前壳1和后壳2左右摆动。具体而言,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支撑杆件9上部内具有容纳空间91,其中摇头机构7设在容纳空间91内。可选地,铰链支架62连接在摇头机构7的顶部。可选地,摇头机构7包括齿轮71和驱动齿轮啮合运动的双向同步电机72。其中由于由齿轮71和双向同步电机72组成的摇头机构7已为本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将不再详细描述摇头机构的具体结构。
优选地,由电机驱动器5、离心风轮4、前壳1和后壳2组成的机头组件的重心与底座8大致在同一条竖直线上,由此保证风扇100的放置稳定性。例如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底座8的后部的厚度大于其前部的厚度,这样有助于整个风扇的重心稳定。
下面简单说明风扇100的后壳2和前壳1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后壳2卡合至前壳1。具体而言,前壳1的后表面上具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卡扣12,后壳2的前表面上具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二卡扣24,第二卡扣24与第一卡扣12配合以将后壳2卡扣连接至前壳1。可选地,第一卡扣12和第二卡扣24中的其中一个为卡舌且另一个为卡槽。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卡扣12为设在前壳1上的卡槽,而第二卡扣24由后壳2的外周板202的后端构造而成,该后端插入到对应的卡槽12内以将后壳2卡合至前壳1。当然,在将后壳2卡合至前壳1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螺钉将后壳2和前壳1进一步连接。在另一个可选示例中,上述卡槽还可以为旋转卡槽,也就是说,卡舌插入到旋转卡槽内后旋转预定角度,即可将卡舌和卡槽固定(图未示出),进而将前壳1和后壳2固定。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后壳2和前壳1可以直接通过螺钉连接。
接下来,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的工作原理。
如图7-图9所示,底座8和支撑杆件9支撑着包括电机驱动器5、离心风轮4、前壳1和后壳2的机头组件,且支撑杆件9内容纳连接用于调节所述机头组件的俯仰角度的铰链俯仰机构6和用于调节所述机头组件的左右摆动角度的摇头机构。
在工作时,如图2所示,空气从后壳2的进风口21进入腔室3内,通过导引板23将进入的空气以预定方向引入腔室内,通过离心风轮4快速旋转使其周边空气高速旋转,并通过离心作用将高速旋转的空气甩到后壳2的弧面203上,在前壳1、后壳2和离心风轮4的外边缘之间形成空气高压区,然后高压区的空气从前壳1上的出风口11高速喷出,此时喷出的高速空气带动前壳1和外壳2周围的空气吹出。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隐藏了叶片,外观美观且噪音低,出风效率高,且可根据要求调整出风方向。另外,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且成本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2)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壳,所述前壳上具有出风口;
后壳,所述后壳设在前壳的后侧且与所述前壳之间限定出腔室,所述后壳上具有进风口;
离心风轮,所述离心风轮绕前后方向的轴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离心风轮的前后两侧;以及
电机驱动器,所述电机驱动器与所述离心风轮相连以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
其中,所述腔室与所述离心风轮的风叶相对的腔壁将所述离心风轮产生的风导向所述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呈环形,且与所述离心风轮同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为多个,且在所述前壳上由内至外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为多个,且沿所述前壳的周向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出风口形成为矩形或弧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的中心形成有挡风板,所述出风口环绕所述挡风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上具有向前凹入的凹入部,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凹入部的周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的底壁上形成有挡板,所述进风口环绕所述挡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形成为圆形,且与所述离心风轮同轴,所述凹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离心风轮的外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包括多个,且所述多个进风口在所述凹入部的周壁上均匀分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的内壁上对应每个所述进风口处均具有朝向所述腔室内延伸的导引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板形成为弧形板或斜板,或由多段直板和/或弧形板连接而成。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包括:后板和连接在所述后板外周的外周板,其中所述凹入部由所述后板的一部分向前凹入而形成,所述外周板和所述后板之间曲面过渡。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板和所述后板之间弧面或者抛物面过渡。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电机容纳部,所述电机容纳部设置在所述凹入部内,所述电机驱动器容纳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容纳部形成为中空筒形,且从所述凹入部的底壁上向后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还包括电机罩,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敞开,所述电机罩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以将所述电机封闭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铰链俯仰机构,所述铰链俯仰机构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后壳;
铰链支架,其中所述连接部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铰链支架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摇头机构,所述摇头机构与所述铰链支架相连以驱动所述铰链支架可绕竖直方向摆动;
底座;以及
支撑杆件,所述支撑杆件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杆件上部内具有容纳空间,其中所述摇头机构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的后表面上具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卡扣,所述后壳的前表面上具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以将所述后壳卡扣连接至所述前壳。
2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离心风轮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离心风轮的叶片位于所述进风口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内侧。
22.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的与所述离心风轮的风叶相对的侧壁和所述离心风轮之间构成环形的气流腔,所述进风口进入的风被所述离心风轮引入所述气流腔内并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23.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壳;
后壳,所述后壳设在前壳的后侧且与所述前壳之间限定出腔室,所述后壳上具有向前凹入的凹入部,在所述凹入部的周壁上具有多个进风口;
离心风轮,所述离心风轮绕前后方向的轴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腔室内,且所述离心风轮同轴地套设在所述凹入部上;
电机驱动器,所述电机驱动器安装在所述凹入部处且与所述离心风轮相连以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
其中所述腔室的与所述离心风轮的风叶相对的侧壁和所述离心风轮之间构成环形的气流腔,所述气流腔的前侧壁上具有出风口。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离心风轮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离心风轮的叶片位于所述进风口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内侧。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为设在所述前壳上的环形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离心风轮同轴。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为多个且沿所述前壳的周向或径向均匀分布,每个所述出风口形成为矩形或弧形形状。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的内壁上对应每个所述进风口处均具有朝向所述腔室内延伸的导引板。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板形成为弧形板或斜板,或由多段直板和/或弧形板连接而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包括:后板和连接在所述后板外周的外周板,其中所述凹入部由所述后板的一部分向前凹入而形成,所述外周板和所述后板之间通过弧面或者抛物面过渡。
30.根据权利要求23-2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电机容纳部,所述电机容纳部设置在所述凹入部内,所述电机驱动器容纳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容纳部形成为中空筒形,且从所述凹入部的底壁上向后延伸。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还包括电机罩,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开放,所述电机罩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以将所述电机封闭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
CN201420092165.1U 2014-02-28 2014-02-28 风扇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83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92165.1U CN203783926U (zh) 2014-02-28 2014-02-28 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92165.1U CN203783926U (zh) 2014-02-28 2014-02-28 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83926U true CN203783926U (zh) 2014-08-20

Family

ID=51320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92165.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83926U (zh) 2014-02-28 2014-02-28 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83926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5220A (zh) * 2014-12-30 2015-05-06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暖风机、摇头系统及摇头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4863870A (zh) * 2014-02-28 2015-08-26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
WO2016078346A1 (zh) * 2014-11-18 2016-05-26 张伟 内进风式无叶风扇
CN107514370A (zh) * 2016-06-16 2017-12-26 深圳市联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隐藏机头的风扇
CN107960913A (zh) * 2016-10-20 2018-04-2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物料清洗装置及烹饪器具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63870A (zh) * 2014-02-28 2015-08-26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
CN104863870B (zh) * 2014-02-28 2017-07-28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
WO2016078346A1 (zh) * 2014-11-18 2016-05-26 张伟 内进风式无叶风扇
CN104595220A (zh) * 2014-12-30 2015-05-06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暖风机、摇头系统及摇头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7514370A (zh) * 2016-06-16 2017-12-26 深圳市联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隐藏机头的风扇
CN107960913A (zh) * 2016-10-20 2018-04-2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物料清洗装置及烹饪器具
CN107960913B (zh) * 2016-10-20 2023-12-1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物料清洗装置及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83926U (zh) 风扇
CN104863870A (zh) 风扇
CN106015031B (zh) 离心式风扇
KR102112888B1 (ko) 송풍 장치
CN102894628B (zh) 防缠发吹风机
CN104879307A (zh) 风扇
CN109496134A (zh) 食品加工机阻尼系统
CN209908801U (zh) 涡环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EP3651610B1 (en) Hair dryer
CN110118201A (zh) 一种风扇
CN111749931A (zh) 涡环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CN203962432U (zh) 风扇
WO2019087078A1 (en) Cover plate for a fan, impeller and fan therewith
CN108309093A (zh) 食物料理机
CN203835759U (zh) 风扇
EP2980304A1 (en) Centrifugal fan and clothes dryer having same
CN207420921U (zh) 一种底部进风式无叶风扇
CN109381071B (zh) 机座组件及食物处理机
JP3174342U (ja) 空気循環器のファンカバー
CN210484189U (zh) 一种风扇
CN207777233U (zh) 一种离心风扇及料理机
KR20110114502A (ko) 헤어드리이기
CN203835761U (zh) 风扇
CN202225437U (zh) 棚膜生产机组外冷却微旋转风风环
CN112503007A (zh) 送风装置和家用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72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