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扇,所述风扇让扇叶完全隐藏,且提升了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包括:进风壳体,所述进风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出风壳体,所述出风壳体与所述进风壳体相连,且所述出风壳体与所述进风壳体内部连通,其中所述出风壳体的外圈形成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将所述出风壳体内的空气喷射到所述出风壳体外以引导所述出风壳体周围的空气向前吹出;以及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进风壳体内,所述风机用于将从所述进风口进入到所述进风壳体内的空气输送至所述出风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通过将出风通道设置在出风壳体的外表面上,从出风通道吹出的空气可以带动外部更大空间的空气向前流动以产生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风扇的出风量,且吹风更舒适。另外,由于在风扇外部看不到扇叶,保证了风扇外观的美观性且可以防止灰尘,同时解决了传统风扇由于风扇高速旋转带来的使用风险。
可选地,所述出风通道的内壁面形成为柯恩达表面。
可选地,在所述出风壳体的纵向截面上,所述出风壳体的外表面沿着从后向前的方向倾斜向内延伸。
可选地,所述进风壳体内具有进风腔和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风道,其中所述风机设在所述进风腔内,且所述进风口形成在所述进风腔上,所述出风壳体设在所述进风壳体的外周且与所述进风壳体相连,所述出风壳体内部与所述风道连通,其中所述出风通道形成在所述出风壳体的外周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壳体与所述出风壳体之间具有前后贯通的至少一个中空部。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隔板,所述至少一个隔板与所述至少一个中空部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隔板封闭对应的所述中空部。
可选地,所述风机包括离心风轮,所述风道为蜗舌风道,所述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与所述进风壳体的中心同心以使所述离心风轮吹出的风进入所述蜗舌风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蜗舌风道从所述进风壳体的中心向所述出风壳体延伸且相对于所述进风壳体的径向偏离。
或者可选地,所述进风壳体与所述出风壳体在上下方向上设置。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出风壳体为两个且所述两个出风壳体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其中每个所述出风壳体的所述出风通道形成在对应的所述出风壳体的远离另一个所述出风壳体的外表面上。
可选地,所述出风通道形成在所述出风壳体的后部,所述出风通道的内壁面形成为柯恩达表面。
可选地,在所述出风壳体的纵向截面上,所述出风壳体的对应所述出风通道的外表面沿着从后向前的方向倾斜向内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进一步包括:连通件,所述连通件设在所述进风壳体和所述出风壳体之间且连通所述进风壳体和所述出风壳体,其中所述连通件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出风壳体的横截面积。
可选地,所述连通件为中空结构。
可选地,所述风机包括离心风轮或涡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100。
如图1、图4和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100,包括进风壳体1、出风壳体2以及风机3。
进风壳体1上形成有进风口11。出风壳体2与进风壳体1相连,且出风壳体2与进风壳体1内部连通。其中,出风壳体2的外周形成有出风通道21。参照图1、图4和图9并结合图2、图3和图5-图8,进风壳体1和出风壳体2彼此连通,进风口11形成在进风壳体1上,出风通道21形成在出风壳体2上且位于出风壳体2的后部,风机3设在进风壳体1内,从而风机3可以将从进风口11进入到进风壳体1内的空气输送至出风通道21,出风通道21将出风壳体2内的空气喷射到出风壳体2外以引导出风壳体2周围的空气向前吹出。
当风扇100工作时,外部的空气从进风壳体1上的进风口11进入到进风壳体1内部,通过风机3快速旋转将高速的空气输送至出风壳体2内部,出风壳体2内部形成空气高压区,高压区的空气可以通过出风壳体2的出风通道21高速喷出,此时喷出的高速空气带动出风壳体2周围的大量空气向前吹出,从而提高了风扇100的出风量。
可选地,进风壳体1和出风壳体2可以分别为两个单独部件,并分别单独加工制造,然后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方式形成为一体结构。当然,进风壳体1和出风壳体2还可以一体成型,即进风壳体1和出风壳体2在制造过程中是整体加工制造成型的。可以理解,进风壳体1和出风壳体2的具体成型方式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加工,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从图1、图4和图9中可以看出,进风壳体1大体为一个封闭结构,风机3的扇叶可以完全隐藏在进风壳体1内,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100,通过将出风通道21设置在出风壳体2的外周,从出风通道21吹出的空气可以带动外部更大空间的空气向前流动以产生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风扇100的出风量,且吹风更舒适。另外,由于在风扇100外部看不到扇叶,保证了风扇100外观的美观性且可以防止灰尘,同时解决了传统风扇100由于风扇100高速旋转带来的使用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进风壳体1内具有进风腔和与进风腔连通的风道,其中风机3设在进风腔内,且进风口11形成在进风腔上。如图1所示,进风腔大体位于进风壳体1的中心处,风道连接在进风腔的外周且与进风腔内部连通。其中,在图1的示例中示出了两个风道,两个风道在进风腔的周向上彼此间隔开设置,且每个风道的内端与进风腔相连。可以理解,风道的个数还可以是一个、三个或者四个等,以具有更好地出风效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向“内”指的是朝向进风壳体1中心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外”,即远离进风壳体1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出风壳体2大体为圆环状,出风壳体2设在进风壳体1的外周,且出风壳体2与进风壳体1相连,即出风壳体2的内周壁与风道的外端相连,且出风壳体2内部与风道连通,从而进风腔内的空气在风机3的作用下通过风道进入出风壳体2内,并从出风壳体2的出风通道21喷出,其中出风通道21形成在出风壳体2的外周壁上,由于出风壳体2的外侧具有更大的空间,从出风通道21喷出的空气可以带动周圈大量气流产生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风扇100的出风量,而且风扇100的整个结构紧凑,风力强劲。当然,出风壳体2还可以形成为其它环状例如椭圆环状、多边形环状等,但不限于此。
优选地,出风通道21的内壁面形成为柯恩达表面221,以使空气从出风壳体2内部喷射到出风壳体2外并引导出风壳体2外周的空气向前吹出。如图3所示并结合图2,出风壳体2的外周壁的后端的朝向出风壳体2的内周壁的一侧表面形成为柯恩达表面221例如柯恩达曲面以产生柯恩达效应,这样,从出风通道21的出口端喷出的空气可以沿着出风壳体2外周壁的后端的朝向其内周壁的一侧表面向前流动。而且,当空气沿着柯恩达表面221流动时,基本可以达到风阻最小,从而降低了风扇100的噪音,满足了用户的低噪音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柯恩达效应”是流体(例如水流或气流,这里指的是空气)由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
进一步地,参照图3,出风壳体2的外周壁包括上述具有柯恩达表面221的后部外壁22和前部外壁23,前部外壁23和后部外壁22前后彼此相连,且前部外壁23位于后部外壁22的前侧,其中,在前部外壁23的纵向截面上,前部外壁23沿着从后向前的方向倾斜向内延伸,例如前部外壁23从后向前直线延伸,当然,前部外壁23还可以从后向前曲线例如弧线、波浪线延伸,从而从出风通道21吹出的风在向前流动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向风扇100的中心处聚拢,提升了吹风舒适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向“内”指的是朝向进风壳体1中心轴线的方向。
参照图1并结合图2和图3,进风壳体1与出风壳体2之间具有前后贯通的至少一个中空部12,也就是说,进风壳体1的外周与出风壳体2的内周之间彼此间隔开以限定出中空部12,在风扇100的横向上,进风腔、风道与中空部12大致构成一个完整的圆,出风通道21可以环绕在出风壳体2的外周壁的邻近后端处,这样从出风通道21喷出的高速空气就可以带动出风壳体2外周后部的空气向前吹出,从而极大地增加了风扇100的出风量。当然,出风通道21还可以为多个,多个出风通道21可以在出风壳体2的周向上均匀间隔开分布(图未示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风扇10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隔板121,至少一个隔板121与至少一个中空部12一一对应,且每个隔板121封闭对应的中空部12。如图4-图9所示,进风壳体1和出风壳体2之间具有两个中空部12,每个中空部12内均有一个隔板121,且每个隔板121分别封闭对应的中空部12,当风扇100运行时,从出风通道21喷出的空气不能穿过中空部12向前流动,而只能从出风壳体2的外周向前吹出,从而提高了风扇100外周的出风量。
可选地,风机3包括离心风轮,风道为蜗舌风道,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与进风壳体1的中心同心以使离心风轮吹出的风进入蜗舌风道内。如图1和图2所示,离心风轮与进风壳体1同轴布置,以使离心风轮吹出的风分别进入至少一个蜗舌风道中。优选地,蜗舌风道为两个且两个蜗舌风道关于进风壳体1的中心中心对称,每个蜗舌风道均与出风腔连通。具体地,每个蜗舌风道从进风壳体1的中心向出风壳体2延伸且相对于进风壳体1的径向偏离,其中,蜗舌风道相对于后壳的径向可以沿顺时针偏离,也可以沿逆时针偏离。
其中,离心风轮可以由电机驱动可转动地设在进风腔内,离心风轮将由进风口11进入进风腔内的空气吹入蜗舌风道内并从出风腔的出风通道21喷出。离心风轮的中心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离心风轮包括圆形盘和设在圆形盘的外周上的叶片部,叶片部包括环形框架和设在环形框架内且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叶片,多个叶片沿周向均匀分布。可选地,在圆形盘上设有多个镂空部(图未示出),以降低离心风轮的整体重量。
蜗舌风道大体为蜗壳形状的一部分,具体地,蜗舌风道沿着从邻近离心风轮的一端到与出风壳体2连通的一端的方向曲线延伸,如图1所示,该曲线形状大体形成为蜗壳形状,且蜗舌风道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上具有蜗舌,蜗舌设置在蜗舌风道的邻近离心风轮的一端,且从一个侧壁朝向蜗舌风道的中心凸出形成,由于空气在从进风腔流入出风腔的过程中会通过蜗舌风道,在蜗舌风道侧壁和蜗舌的共同作用下,进风腔内的空气会通过蜗舌风道的延伸方向流动,从而空气会以较高的流速进入出风壳体2内,换言之,当离心风轮以较低的转速转动带动进风腔内的空气甩入蜗舌风道时,通过蜗舌风道内的空气也可以以较高的流速进入进风腔,出风壳体2内形成空气高压区,然后高压区的空气由出风通道21高速喷出,保证了风扇100的出风效果。由此,通过设置蜗舌风道,离心风轮可以在较低的转速下工作,从而降低了对离心风轮和电机的要求,节约了成本,且降低了噪音。
由此,进风腔内的空气经由离心风轮带动通过蜗舌风道进入出风壳体2内,蜗舌风道对由离心风轮甩出的空气起到引导和聚拢的作用,从而提高了风扇100的出风量和出风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进风壳体1与出风壳体2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如图10所示,进风壳体1位于出风壳体2的下方,进风壳体1大体形成为圆柱体状,当然,进风壳体1还可以形成为六面体形状、棱柱体形状或圆台形状等,但不限于此,进风壳体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进风口11,多个进风口11在基座的周壁上均匀间隔开分布,例如多个进风口11可以多排多列布置。可选地,风机包括离心风轮或涡轮等,这样外部的空气可以从多个进风口11进入到进风壳体1内并被输送至出风壳体2。可以理解,进风口11的数量、形状以及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计,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参照图10和图11,出风壳体2为中空结构且设在进风壳体1的顶部,出风壳体2优选为圆环状,出风通道21形成在出风壳体2的外周壁上,即出风壳体2的远离其中心轴线的一侧表面上,可选地,出风通道21形成在出风壳体2的后部,例如出风通道21设在出风壳体2的外表面的邻近后端处,从而外部的空气从进风壳体1上的进风口11进入到进风壳体1内部后,通过风机3的高速旋转将高速的空气输送至出风壳体2内部,出风壳体2内部形成空气高压区,高压区的空气通过出风壳体2的出风通道21高速喷出,喷出的高速空气带动出风壳体2外部周围的大量空气向前吹出,从而提高了风扇100的出风量。可以理解,出风壳体2也可以设在进风壳体1的底部或侧壁上(图未示出)。
优选地,出风通道21的内壁面形成为柯恩达表面221,参照图10和图11,出风壳体2的外周壁的后端的朝向出风壳体2的另一周壁的表面形成为柯恩达表面221例如柯恩达曲面以产生柯恩达效应,这样,从出风通道21的出口端喷出的空气可以沿着出风壳体2外周壁的后端的朝向其另一周壁的表面向前流动。而且,当空气沿着柯恩达表面221流动时,基本可以达到风阻最小,从而降低了风扇100的噪音,满足了用户的低噪音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柯恩达效应”是流体(例如水流或气流,这里指的是空气)由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出风壳体2的外周壁包括上述具有柯恩达表面221的后部外壁22和前部外壁23,前部外壁23和后部外壁22前后彼此相连,且前部外壁23位于后部外壁22的前侧,其中,在出风壳体2的纵向截面上,出风壳体2的对应出风通道21的外表面例如前部外壁23沿着从后向前的方向倾斜向内延伸,例如前部外壁23从后向前直线延伸,当然,前部外壁23还可以从后向前曲线例如弧线、波浪线延伸,从而从出风通道21吹出的风在向前流动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向风扇100的中心处聚拢,提升了吹风舒适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向“内”指的是朝向进风壳体1中心轴线的方向。
如图10和图11所示,风扇100进一步包括:连通件4,连通件4设在进风壳体1和出风壳体2之间,且连通件4连通进风壳体1和出风壳体2,其中,连通件4优选为中空结构,加工简单且成本低,连通件4的横截面积小于出风壳体2的横截面积,从而进风壳体1内的空气可以在风机3的作用下通过连通件4流入出风壳体2内,并从出风壳体2的出风通道21向前吹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