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9307A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79307A CN104879307A CN201410181053.8A CN201410181053A CN104879307A CN 104879307 A CN104879307 A CN 104879307A CN 201410181053 A CN201410181053 A CN 201410181053A CN 104879307 A CN104879307 A CN 1048793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 inlet cavity
- snail tongue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7—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by influencing the flow pattern, e.g. suppression of turbulen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14—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 F04F5/16—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displacing elastic fluid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扇,包括:内壳体、外壳体以及风机,内壳体内设置有进风腔及与进风腔连通的风道,进风腔具有进风口;外壳体设置在内壳体的外周,且与内壳体连接,外壳体设置有出风腔,出风腔与风道连接,出风腔具有出风口;风机设置在进风腔内,用于将由进风口进入进风腔内的空气吹入风道内并从出风腔的出风口喷出。根据本发明的风扇,离心风轮设在进风腔内,在风扇外部看不到叶片,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且可以防止灰尘,而且解决了传统风扇由于风扇高速旋转带来的使用风险,进入进风腔内的空气被离心风轮高速带动并从出风腔的出风口吹出,空气流速高且极大地减少了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传统的风扇从外部能够看见壳体内的叶片,叶片高速旋转时可能对用户带来一定的使用风险,另外叶片上很容易聚集灰尘而不好清理。发明人已知的现有技术中,已有戴森公司的无叶风扇。戴森无叶风扇的气流从底部进入,在下部的腔室内通过发动机进行压缩,并从上部的圆环形机头中的狭小缝隙中喷出,其中,从底部进入喷流腔体中的空气会分成两股,这样容易形成紊流,从而产生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扇,所述风扇让叶片完全隐藏,且降低了噪音。
根据本发明的风扇,包括: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内设置有进风腔及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风道,所述进风腔具有进风口;外壳体,所述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外周,且与所述内壳体连接,所述外壳体设置有出风腔,所述出风腔与所述风道连接,所述出风腔具有出风口;以及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进风腔内,用于将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进风腔内的空气吹入所述风道内并从所述出风腔的出风口喷出。
根据本发明的风扇,通过将风机设在进风腔内,在风扇外部看不到叶片,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且可以防止灰尘,而且解决了传统风扇由于风扇高速旋转带来的使用风险。而且,进入进风腔内的空气被离心风轮高速带动并从出风腔的出风口吹出,空气流速高,且极大地减少了噪音。另外,风扇的结构紧凑,且风力强劲。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有前后贯通的中空部,所述中空部与所述进风腔间隔开。
可选地,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腔的朝向所述中空部的侧壁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出风腔的朝向所述中空部的侧壁上具有喷气通道,所述喷气通道将所述出风腔内的空气喷射到所述中空部内以引导空气从所述中空部的后端向前吹出,所述出风口由所述喷气通道的邻近所述中空部的一端开口构成。
可选地,所述喷气通道的内壁面形成为柯恩达表面。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腔的邻近后端处。
可选地,所述喷气通道的宽度为1.2~5mm。
可选地,所述风机包括离心风轮,所述风道为蜗舌风道,所述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与所述内壳体的中心同心以使所述离心风轮吹出的风进入所述蜗舌风道中。
优选地,所述蜗舌风道为两个且所述两个蜗舌风道关于所述内壳体的中心中心对称,其中每个所述蜗舌风道通过一个连通口与所述出风腔连通。
进一步可选地,每个所述蜗舌风道从所述内壳体的中心向所述外壳体延伸且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径向偏离。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蜗舌风道内设有至少一个导风板,至少一个所述导风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蜗舌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同。
可选地,每个所述导风板设在所述蜗舌风道的邻近所述外壳体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蜗舌风道的侧壁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有所述中空部。
可选地,所述内壳体包括彼此连接的前壳和后壳,所述后壳上具有向前凹入的凹入部,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凹入部的周壁上。
可选地,所述凹入部形成为圆形,且与所述离心风轮同轴,所述凹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离心风轮的内径。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包括多个,且所述多个进风口在所述凹入部的周壁上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的内壁上对应每个所述进风口处均具有朝向所述风轮容纳部内部延伸的导引板。
可选地,所述导引板形成为弧形板或斜板,或由多段直板和/或弧形板连接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包括电机,所述风扇进一步包括:电机容纳部,所述电机容纳部设置在所述凹入部内,所述电机容纳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
可选地,所述电机容纳部形成为中空筒形,且从所述凹入部的底壁上向后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还包括电机罩,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敞开,所述电机罩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以将所述电机封闭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扇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风扇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风扇的正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面图;
图5是图4中圈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风扇的后视图;
图7是沿图6中C-C线的剖面图;
图8是图1中所示的风扇的后壳和离心风轮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后壳和离心风轮的正视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后壳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后壳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后壳的正视图;
图13是沿图12中D-D线的剖面图;
图14是沿图12中E-E线的剖面图;
图15是图10中所示的后壳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
100:风扇;
1:前壳;2:后壳;21:进风腔;211:蜗舌风道;2111:蜗舌;
22:导风板;23:中空部;24:连通口;
25:凹入部;251:进风口;252:导引板;253:电机容纳部;254:通孔;
26:柯恩达表面;
3:外壳体;31:出风腔;311:喷气通道;312:出风口;
4:离心风轮;5:电机;51:主轴;6:电机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扇100。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扇100,包括内壳体、外壳体3以及风机。
内壳体内设置有进风腔21及与进风腔21连通的风道,进风腔21上具有进风口251,进风腔21大体位于内壳体的中心处,风道设在进风腔21的外周,例如在图1-图3的示例中示出了两个风道,两个风道均与进风腔21连通。可以理解,风道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计,本发明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外壳体3大体形成为环形形状,且设置在内壳体的外周,外壳体3与内壳体连接,具体地,外壳体3的内周壁与内壳体的风道的外端相连,外壳体3内设置有出风腔31,出风腔31与风道连接,例如出风腔31通过连通口24与风道连通,连通口24形成在风道的外端(即远离进风腔21的一端),出风腔31具有出风口312。风机设置在进风腔21内,风机用于将由进风口251进入进风腔21内的空气吹入风道内并从出风腔31的出风口312喷出。
由此,工作时,风从内壳体的进风口251进入进风腔21内,通过风机快速旋转将高速的空气通过风道211甩到外壳体3的出风腔31内,出风腔31内形成空气高压区,然后高压区的空气从出风口312高速喷出,此时喷出的高速空气带动内壳体和外壳体3周围的空气吹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扇100,通过将风机设在进风腔21内,在风扇100外部看不到叶片,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且可以防止灰尘,而且解决了传统风扇由于风扇高速旋转带来的使用风险。而且,进入进风腔21内的空气被离心风轮4高速带动并从出风腔31的出风口312吹出,空气流速高,且极大地减少了噪音。另外,风扇100的结构紧凑,且风力强劲。
优选地,内壳体与外壳体3之间形成有前后贯通的中空部23,中空部23与进风腔21间隔开,出风口312可以位于出风腔31的朝向中空部23的侧壁上。如图10、图12和图15所示,内壳体的外周与外壳体3的内周之间彼此间隔开以限定出上述中空部23,从图15中可以看出,在风扇100的横向上,进风腔21、风道与中空部23大致构成一个完整的圆,出风口312与中空部23对应,这样从出风口312喷出的高速空气带动风扇100内的中空部23内的空气和外壳体3的外周圈的空气吹出,从而极大了增加了风扇100的出风量。可以理解,中空部23的形状和数量可以根据具体的风扇100结构而适应性改变,以使风扇100具有更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出风腔31的朝向中空部23的侧壁上具有喷气通道311,出风口312由喷气通道311的邻近中空部23的一端(例如,图4和图5中邻近中空部23的一端)开口构成,可选地,出风口312位于出风腔31的邻近后端处,参照图4和图5,喷气通道311设置在出风腔31的后部,外壳体3的外周壁的后端可以向前向内弯折且位于其内周壁的后端的内侧以共同限定出喷气通道311,喷气通道311将出风腔31内的空气喷射到中空部23内以引导空气从中空部23的后端向前吹出。由此,喷气通道311可以将出风腔31内的空气引导至出风口312,并带动风扇100后部的空气向前吹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向“内”指的是朝向外壳体3中心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外”,即远离外壳体3中心的方向。
优选地,喷气通道311的内壁面形成为柯恩达表面26以使空气从出风腔31内喷射到中空部23内并引导空气向前吹出。如图5所示,外壳体3的内周壁的后端的朝向外壳体3的外周壁的一侧表面形成为柯恩达表面26例如柯恩达曲面以产生柯恩达效应,从而从出风口312喷出的空气可以沿着外壳体3内周壁的后端的朝向外壳体3的外周壁的一侧表面向前流动,此时风扇100的出风方向大致沿离心风轮4的轴向吹出。另外,当空气沿着柯恩达表面26流动时,基本可以到达风阻最小,从而降低了风扇100的噪音,满足了用户的低噪音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柯恩达效应”是流体(例如水流或气流,这里指的是空气)由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
可选地,喷气通道311的宽度为1.2~5mm。由此,可以控制喷出的空气量。其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具体的风扇100结构具体设计,以具有更好的出风效果。
可选地,风机包括离心风轮4,风道为蜗舌风道211,离心风轮4的旋转中心与内壳体的中心同心,参照图8和图9,离心风轮4与内壳体同轴布置,以使离心风轮4吹出的风分别进入至少一个蜗舌风道211中。优选地,蜗舌风道211为两个且两个蜗舌风道211关于内壳体的中心中心对称,其中每个蜗舌风道211通过一个连通口24与出风腔31连通。如图8和图10所示,每个蜗舌风道211从内壳体的中心向外壳体3延伸且相对于内壳体的径向偏离,连通口24形成在后壳2的对应蜗舌风道211的外周上,其中,蜗舌风道211相对于后壳2的径向可以沿顺时针偏离,也可以沿逆时针偏离。
离心风轮4由电机5驱动可转动地设在进风腔21内,离心风轮4将由进风口251进入进风腔21内的空气吹入蜗舌风道211内并从出风腔31的出风口312喷出。参照图8和图9,离心风轮4的中心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离心风轮4包括圆形盘和设在圆形盘的外周上的叶片部,叶片部包括环形框架和设在环形框架内且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叶片,多个叶片沿周向均匀分布。可选地,在圆形盘上设有多个镂空部(图未示出),以降低离心风轮4的整体重量。优选地,在离心风轮4的径向上,离心风轮4的叶片位于进风口251的外侧且位于出风口312的内侧。
其中,蜗舌风道211大体为蜗壳形状的一部分,具体地,蜗舌风道211沿着从邻近离心风轮4的一端到与出风腔31连通的一端的方向曲线延伸,如图9所示,该曲线形状大体形成为蜗壳形状,且蜗舌风道211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上具有蜗舌2111,蜗舌2111设置在蜗舌风道211的邻近离心风轮4的一端,且从一个侧壁朝向蜗舌风道211的中心凸出形成,由于空气在从进风腔21流入出风腔31的过程中会通过蜗舌风道211,在蜗舌风道211侧壁和蜗舌2111的共同作用下,进风腔21内的空气会通过蜗舌风道211的延伸方向流动,从而空气会以较高的流速通过连通口24进入出风腔31内,换言之,当离心风轮4以较低的转速转动带动进风腔21内的空气甩入蜗舌风道211时,通过蜗舌风道211内的空气也可以以较高的流速进入进风腔21,出风腔31内形成空气高压区,然后高压区的空气由出风口312高速喷出,保证了风扇100的出风效果。由此,通过设置蜗舌风道211,离心风轮4可以在较低的转速下工作,从而降低了对离心风轮4和电机5的要求,节约了成本,且降低了噪音。
由此,进风腔21内的空气经由离心风轮4带动通过蜗舌风道211进入出风腔31内,蜗舌风道211对由离心风轮4甩出的空气起到引导和聚拢的作用,从而提高了风扇100的出风量和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参照图8-图10、图12,蜗舌风道211内设有至少一个导风板22,至少一个导风板22的延伸方向与蜗舌风道211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就是说,在从内到外的方向上,每个导风板22与蜗舌风道211相应处的弯曲方向相同。可选地,每个导风板22设在蜗舌风道211的邻近外壳体3的一端。由此,导向筋可以将蜗舌风道211内的风更好地导向出风腔31,保证风扇100的出风量。其中,蜗舌风道211的侧壁与外壳体3之间形成有上述中空部23。可以理解,导向筋的数量和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以具有更好的导向效果。
如图1-图4所示,内壳体包括彼此连接的前壳1和后壳2,后壳2设在前壳1的后侧,且后壳2与前壳1之间限定出进风腔21,进风腔21具有进风口251,进风腔21内具有至少一个蜗舌风道211。其中,进风口251形成在后壳2上,当然,进风口251还可以形成在前壳1上(图未示出)。当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描述的风扇100的前壳1和后壳2还构成矩形、椭圆形或者大于四边的多边形等形状,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参照图10-图14,后壳2上具有向前凹入的凹入部25,其中,进风口251设在凹入部25的周壁上,这样在离心风轮4转动过程中,空气从进风口251进入时可以直接进入到离心风轮4带动的高速旋转区域中以随之高速运动,另外后壳2的结构简洁,制造方便。可选地,凹入部25的中心与离心风轮4同轴。优选地,凹入部25形成为圆形,且凹入部25的外径小于离心风轮4的内径,从而离心风轮4可以套设在凹入部25上,且离心风轮4的叶片与凹入部25周壁上的进风口251径向相对,如图8-图10所示。
可选地,进风口251包括多个,且多个进风口251在凹入部25的周壁上均匀分布,由此使得进风均匀,进一步提高了进风效率且降低了噪音。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后壳2的内壁上对应每个进风口251处均具有朝向风轮容纳部内部延伸的导引板252,由此,通过设置导引板252,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户从后壳2将手指伸入腔室内时被离心风轮4的旋转叶片伤害,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从进风口251进入腔室内的空气的流向。在其中的一些可选示例中,导引板252形成为弧形板。优选地,多个导引板252形状和弯曲方向均相同,由此可以使空气顺着导引板252的弯曲方向进入腔室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风扇100的进风和出风效率。在另一些可选示例中,导引板252还可以形成为斜板(图未示出),其中斜板相对于离心风轮4的径向倾斜,即斜板与离心风轮4的径向方向之间限定出锐角或钝角(不等于90度和180度)。当然其中优选的是将斜板的倾斜方向一致。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方案,例如在本发明的再一些示例中,导引板252还可以为由多段直板和/或弧形板连接而成的多段板。
进一步地,风机包括电机,下面将对电机5的设置和结构进行说明。电机5设置成驱动离心风轮4绕其前后方向的轴线转动,即电机5的主轴51带动离心风轮4转动。具体而言,如图4、图6和图7所示,离心风轮4连接在电机5的主轴51上。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风扇100进一步包括:电机容纳部253,电机容纳部253设置在凹入部25内,电机5容纳在电机容纳部253内且驱动离心风轮4转动。具体地,电机容纳部253形成为中空筒形并从凹入部25的底壁上向后延伸,其中电机5容纳在电机容纳部253内。通过设置凹入部25和电机容纳部253,精简了后壳2的结构,降低了整体产品重量且节省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后壳2还包括电机罩6,电机容纳部253的后端敞开,电机罩6可拆卸地连接在电机容纳部253的后端以将电机5封闭在电机容纳部253内,如图2、图4、图6和图7所示。其中,电机罩6上还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对电机5进行散热的散热孔,例如多个散热孔可以多排多列布置,当然,也可以以周向规则地排列布置。电机罩6与电机容纳部253为可拆卸地连接,例如为螺钉连接或卡扣连接。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10和图12,凹入部25的底壁上位于电机容纳部253之外的区域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通孔254,此时凹入部25的内部与进风腔21连通,从而进风腔21内的部分空气可以通过多个通孔254进入到凹入部25内,从而对电机容纳部253内的电机5进行散热,进而延长了电机5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外壳体3与后壳2过盈配合,或者超声波焊接连接成一体,由此,达到全密封的效果,只有出风口312处畅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风扇100的出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100除了上述部件外,还可以包括底座(图未示出)和支撑杆件(图未示出),支撑杆件连接在底座上,此时,上述提到的电机5、离心风轮4、前壳1、后壳2以及外壳体3将构成风扇100的机头组件。
为了可以改变风扇100上下出风方向,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扇100进一步可以包括铰链俯仰机构(图未示出),铰链俯仰机构包括连接部和铰链支架,连接部可枢转地连接在铰链支架上,例如,连接部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铰链支架。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至后壳2上,例如通过螺钉与后壳2固定。可选地,连接部螺钉连接至电机5上。这样,当连接部相对于铰链支架绕销轴转动时,带动电机罩6转动、从而带动上述机头组件一起转动,即可以改变风扇100的上下出风方向。可选地,连接部螺钉连接至电机罩6。
另外,为改变风扇100的左右出风方向,在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摇头机构(图未示出),摇头机构与铰链支架相连以驱动铰链支架可绕铰链支架的轴线方向摆动,即驱动电机5、离心风轮4、前壳1、后壳2以及外壳体3左右摆动。具体而言,在支撑杆件上部内具有容纳空间,其中摇头机构设在容纳空间内。可选地,铰链支架连接在摇头机构的顶部。可选地,摇头机构包括齿轮和驱动齿轮啮合运动的双向同步电机。其中由于由齿轮和双向同步电机组成的摇头机构已为本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将不再详细描述摇头机构的具体结构。
优选地,由电机5、离心风轮4、前壳1、后壳2以及外壳体3组成的机头组件的重心与底座大致在同一条竖直线上,由此保证风扇100的放置稳定性。例如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底座的后部的厚度大于其前部的厚度,这样有助于整个风扇100的重心稳定。
接下来,参考图1-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扇100的工作原理。
如图1-图3所示,底座和支撑杆件支撑着包括电机5、离心风轮4、前壳1、后壳2以及外壳体3的机头组件,且支撑杆件内容纳连接用于调节所述机头组件的俯仰角度的铰链俯仰机构和用于调节所述机头组件的左右摆动角度的摇头机构。
在工作时,如图4和图8所示,空气从后壳2的进风口251进入进风腔21内,通过蜗舌风道211以及蜗舌风道211内的导引板252将进入的空气以预定方向引入出风腔31内,通过离心风轮4快速旋转使其周边空气高速旋转,并通过离心作用将高速旋转的空气甩到后壳2和外壳体3之间的出风腔31内,在出风腔31内形成空气高压区,然后高压区的空气从出风腔31后端的出风口312高速喷出,此时喷出的高速空气带动中空部23和外壳体3周围的空气吹出。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扇100,隐藏了叶片,外观美观且噪音低,出风效率高,且可根据要求调整出风方向。另外,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且成本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扇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1)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内设置有进风腔及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风道,所述进风腔具有进风口;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外周,且与所述内壳体连接,所述外壳体设置有出风腔,所述出风腔与所述风道连接,所述出风腔具有出风口;以及
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进风腔内,用于将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进风腔内的空气吹入所述风道内并从所述出风腔的出风口喷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有前后贯通的中空部,所述中空部与所述进风腔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腔的朝向所述中空部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腔的朝向所述中空部的侧壁上具有喷气通道,所述喷气通道将所述出风腔内的空气喷射到所述中空部内以引导空气从所述中空部的后端向前吹出,所述出风口由所述喷气通道的邻近所述中空部的一端开口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通道的内壁面形成为柯恩达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腔的邻近后端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通道的宽度为1.2~5mm。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离心风轮,所述风道为蜗舌风道,所述离心风轮的旋转中心与所述内壳体的中心同心以使所述离心风轮吹出的风进入所述蜗舌风道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风道为两个且所述两个蜗舌风道关于所述内壳体的中心中心对称,其中每个所述蜗舌风道通过一个连通口与所述出风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蜗舌风道从所述内壳体的中心向所述外壳体延伸且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径向偏离。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风道内设有至少一个导风板,至少一个所述导风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蜗舌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风板设在所述蜗舌风道邻近所述外壳体的一端。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风道的侧壁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有所述中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包括彼此连接的前壳和后壳,所述后壳上具有向前凹入的凹入部,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凹入部的周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形成为圆形,且与所述离心风轮同轴,所述凹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离心风轮的内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包括多个,且所述多个进风口在所述凹入部的周壁上均匀分布。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的内壁上对应每个所述进风口处均具有朝向所述进风腔内部延伸的导引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板形成为弧形板或斜板,或由多段直板和/或弧形板连接而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电机,所述风扇进一步包括:电机容纳部,所述电机容纳部设置在所述凹入部内,所述电机容纳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容纳部形成为中空筒形,且从所述凹入部的底壁上向后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还包括电机罩,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敞开,所述电机罩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电机容纳部的后端以将所述电机封闭在所述电机容纳部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660544.4A CN107420323B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风扇 |
CN201410181053.8A CN104879307B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风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81053.8A CN104879307B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风扇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660544.4A Division CN107420323B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风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79307A true CN104879307A (zh) | 2015-09-02 |
CN104879307B CN104879307B (zh) | 2017-11-03 |
Family
ID=539469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660544.4A Active CN107420323B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风扇 |
CN201410181053.8A Active CN104879307B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风扇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660544.4A Active CN107420323B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风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7420323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79308A (zh) * | 2014-06-30 | 2015-09-02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风扇 |
CN107420323A (zh) * | 2014-04-30 | 2017-12-01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风扇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173201Y (zh) * | 2007-09-04 | 2008-12-31 | 洪志强 | 一种涡卷式气流机 |
WO2009021356A1 (fr) * | 2007-08-13 | 2009-02-19 | Shenzhen Longgang Jinyixin Electronic Factory | Soufflante centrifuge et dispositif d'air frais présentant la soufflante |
CN201705729U (zh) * | 2009-12-25 | 2011-01-12 |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鼓风机结构 |
CN102465891A (zh) * | 2010-11-02 | 2012-05-23 |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 换气扇 |
CN202789730U (zh) * | 2012-05-25 | 2013-03-13 | 符井然 | 低噪音的隐藏叶片的风扇装置 |
WO2013171450A2 (en) * | 2012-05-16 | 2013-11-21 |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 A fan |
CN103410753A (zh) * | 2013-08-28 | 2013-11-27 | 苏州萤火虫贸易有限公司 | 安全型电风扇 |
CN203384065U (zh) * | 2013-06-04 | 2014-01-08 | 上海布威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多翼式通风机 |
CN203835759U (zh) * | 2014-04-30 | 2014-09-17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风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475425B (en) * | 2009-03-04 | 2011-10-05 | Dyson Technology Ltd | Tilting fan |
CN103423196B (zh) * | 2013-07-30 | 2016-06-29 | 杭州航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叶风扇装置 |
CN103410754B (zh) * | 2013-08-28 | 2016-02-03 | 乐清市风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无叶双头风扇 |
CN103671169B (zh) * | 2013-11-04 | 2016-08-17 | 陈玫 | 一种双内叶轮的风扇 |
CN107420323B (zh) * | 2014-04-30 | 2019-04-30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风扇 |
-
2014
- 2014-04-30 CN CN201710660544.4A patent/CN107420323B/zh active Active
- 2014-04-30 CN CN201410181053.8A patent/CN1048793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021356A1 (fr) * | 2007-08-13 | 2009-02-19 | Shenzhen Longgang Jinyixin Electronic Factory | Soufflante centrifuge et dispositif d'air frais présentant la soufflante |
CN201173201Y (zh) * | 2007-09-04 | 2008-12-31 | 洪志强 | 一种涡卷式气流机 |
CN201705729U (zh) * | 2009-12-25 | 2011-01-12 |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鼓风机结构 |
CN102465891A (zh) * | 2010-11-02 | 2012-05-23 |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 换气扇 |
WO2013171450A2 (en) * | 2012-05-16 | 2013-11-21 |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 A fan |
CN202789730U (zh) * | 2012-05-25 | 2013-03-13 | 符井然 | 低噪音的隐藏叶片的风扇装置 |
CN203384065U (zh) * | 2013-06-04 | 2014-01-08 | 上海布威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多翼式通风机 |
CN103410753A (zh) * | 2013-08-28 | 2013-11-27 | 苏州萤火虫贸易有限公司 | 安全型电风扇 |
CN203835759U (zh) * | 2014-04-30 | 2014-09-17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风扇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20323A (zh) * | 2014-04-30 | 2017-12-01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风扇 |
CN104879308A (zh) * | 2014-06-30 | 2015-09-02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风扇 |
CN104879308B (zh) * | 2014-06-30 | 2018-01-30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风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20323A (zh) | 2017-12-01 |
CN104879307B (zh) | 2017-11-03 |
CN107420323B (zh) | 2019-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043068B1 (ko) | 송풍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 |
EP3348840B1 (en) | Volute fan assembly structure and floor-standing air conditioner | |
EP2607807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US8734121B2 (en) | Flow guide structure for bladeless air fans | |
EP2732168B1 (en) | A fan | |
US10054131B2 (en) | High efficiency ducted fan | |
CN104863870A (zh) | 风扇 | |
CN101297119B (zh) | 多叶片离心式送风机 | |
KR101970245B1 (ko) | 송풍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 |
EP3163178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JP2013530334A5 (zh) | ||
EP3348841A1 (en) | Volute fan assembly structure and floor-standing air conditioner | |
CN209704870U (zh) | 空气鼓动系统以及包括其的家电设备 | |
CN104879308A (zh) | 风扇 | |
TWI741387B (zh) | 風扇馬達及包含該風扇馬達的真空吸塵器 | |
CN104879307A (zh) | 风扇 | |
US10605264B2 (en) | Diffuser, airflow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al device | |
CN203783926U (zh) | 风扇 | |
CN203835759U (zh) | 风扇 | |
CN203962432U (zh) | 风扇 | |
CN204253453U (zh) | 吹风机 | |
JP6873622B2 (ja) | 送風装置、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
CN202851455U (zh) | 立柱式多功能电风扇 | |
US20160290359A1 (en) | Vacuum suction unit | |
JP2012211577A (ja) |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