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73211U - 摄像照明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照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73211U
CN203773211U CN201420045308.3U CN201420045308U CN203773211U CN 203773211 U CN203773211 U CN 203773211U CN 201420045308 U CN201420045308 U CN 201420045308U CN 203773211 U CN203773211 U CN 2037732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reflecting surface
light fixture
shoo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4530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井贤治
天明良治
宫川俊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122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769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121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7692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732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7321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3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lighting apparatus; Flash units
    • G03B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apparatus; Electronic flash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22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units
    • G03B2215/0564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 G03B2215/0575Ring shaped light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22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units
    • G03B2215/0564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 G03B2215/0578Flashtube moun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22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units
    • G03B2215/0582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22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units
    • G03B2215/0589Diffusors, filters or refraction means
    • G03B2215/0592Diffusors, filters or refraction means installed in front of light emitter

Abstract

摄像照明设备,其具有足够小的尺寸且能够在不使用弯曲的管状光源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适于微距摄影等的均匀照明。照明设备(131)包括集光器(32)和导光器(33),集光器(32)将来自光源(1)的光导向光源的径向内侧,导光器(33)以周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光源的径向内侧、将来自光源的光导向向远离光源的一侧延伸的区域并且使来自光源的光朝向光照射方向射出。集光器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在光照射方向侧和在光照射方向侧的相反侧的两个反射面(32a、32b)以及在两个反射面之间的光射出开口。在沿着厚度方向的截面中,来自集光器的光的光射出范围的中心方向(SS)朝向光照射方向侧的相反侧倾斜。

Description

摄像照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诸如数字式静态照相机等的图像拍摄设备一同使用的照明设备,且特别涉及一种以围绕摄像镜头(image capturing lens)的外周的方式被支撑的照明设备。
背景技术
在拍摄近距被摄体的微距摄影中,常常使用具有处于摄像镜头的前端的发光部的照明设备,其中发光部沿着摄像镜头的外周形成为环形或弧形。日本特开2001-21557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照明设备,其具有如下构造:诸如氙管等的光源形成为圆弧形,且这样的多个光源沿着摄像镜头的外周配置以形成环形的发光部。
日本特开2001-215574号公报中公开的照明设备使用玻璃管作为光源,该玻璃管通常被制造成诸如氙管等的直管并且通过高精度弯折处理形成为弧形(弯曲的管状)。结果,存在获得光源的成本增加以及照明设备变得昂贵的问题。此外,难以将从这种弯曲的管状光源发出的光有效且均匀地照射到微距摄影的目标被摄体上。这导致不能充分展现光的利用效率和光的分布方面的性能。
此外,由于这样的照明设备可携带地与照相机(和可更换的摄像镜头)一同使用,因此期望尽可能小型化地形成照明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照明设备,其包括:保持构件,其保持基体;第一反射部,其被形成为具有弧形;光源,其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径向上比所述第一反射部靠近外侧;集光器,其被构造成利用反射面将从所述光源扩散的光朝向所述光源的所述径向内侧引导;第二反射部,其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朝向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周向上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反射;和射出部,由所述第一反射部反射的光从所述射出部射出,其中,在与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所述集光器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被设置于比所述光源靠近所述射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面被设置于比所述光源远离所述射出部的一侧。所述摄像照明设备的特征在于,相对于通过所述光源的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比具有更大的朝向与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开口的开口角度。
优选地,在所述集光器中,所述第二面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比所述第一面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短。
优选地,在所述集光器中,所述第二面在其径向内缘的至少一部分处形成缺口。
优选地,在所述集光器中,所述第二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比所述第一面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短。
优选地,在所述集光器中,所述第二面的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比所述第二面的另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短。
优选地,所述射出部具有弧形或环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面的面对所述光源的部分具有相对于所述径向的小于45°的倾角。
优选地,所述光源具有其纵向是所述周向的切线方向的直管形状或直线形状。
优选地,所述摄像照明设备可拆装地安装于摄像镜头,并且所述摄像照明设备通过以围绕所述摄像镜头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摄像镜头而被支撑。
优选地,所述摄像照明设备可拆装地安装于摄像镜头,并且所述摄像照明设备通过被安装到所述摄像镜头而以围绕所述摄像镜头的方式被支撑;所述摄像照明设备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被构造成通过安装于所述摄像镜头而对被支撑的状态进行保持;所述第一反射部在其后侧包括退避部,其中所述退避部的径向内侧部分被形成为比所述退避部的径向外侧部分靠近光照射方向侧;并且所述锁定机构被配置于面对所述退避部的区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照明设备,其包括:保持构件,其保持基体;第一反射部,其被形成为具有弧形;光源,其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径向上比所述第一反射部靠近外侧;第二反射部,其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朝向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周向上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反射;和射出部,由所述第一反射部反射的光从所述射出部射出。所述第一反射部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以及来自所述第二反射部的光朝向所述射出部反射;所述第一反射部被形成为越在所述周向上远离所述光源就越接近所述射出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厚度方向上在与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射出部侧表面的相反侧表面相面对的空间中,设置有使所述光源开始发光的触发线圈、检测所述光源的发光量的光接收传感器以及与连接于所述摄像照明设备的电缆连接的连接器中的至少一方。
优选地,所述摄像照明设备还包括:集光器,其被构造成利用反射面将从所述光源扩散的光朝向所述光源的所述径向内侧引导;其中,所述集光器包括两个反射面和位于所述两个反射面之间的光射出开口,所述两个反射面分别是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比所述光源靠近射出部侧的反射面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所述射出部侧的相反侧的反射面,并且所述集光器被构造成使得:在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截面中,通过所述光射出开口射出的光的射出范围的中心方向在所述径向内侧朝向所述射出部侧的相反侧倾斜。
优选地,所述摄像照明设备还包括:集光器,其被构造成利用反射面将从所述光源扩散的光朝向所述光源的所述径向内侧引导;其中,所述集光器包括两个反射面,所述两个反射面分别是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比所述光源靠近光照射方向侧的反射面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所述光照射方向侧的相反侧的反射面,所述两个反射面具有沿着相对于通过所述光源的对称面彼此对称的两个面的形状,并且所述集光器被构造成使得:所述对称面在所述径向内侧朝向所述光照射方向侧的相反侧倾斜。
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部的面对所述光源的部分具有相对于所述径向的小于45°的倾角。
优选地,所述摄像照明设备还包括:集光器,其被构造成利用反射面将从所述光源扩散的光朝向所述光源的所述径向内侧引导;其中,在与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所述集光器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被设置于比所述光源靠近所述射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面被设置于比所述光源远离所述射出部的一侧,相对于通过所述光源的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比具有更大的朝向与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开口的开口角度。
优选地,所述光源具有其纵向是所述周向的切线方向的直管形状或直线形状。
优选地,所述摄像照明设备形成有使来自所述光源的光通向所述光接收传感器的光接收部的孔。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与所述射出部所在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保持所述光接收传感器的光接收部的保持部。
优选地,来自所述光源的光通过光纤被导向所述光接收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触发线圈被配置于所述空间,并且所述集光器设置有覆盖所述触发线圈的壁部。
优选地,所述摄像照明设备可拆装地安装于摄像镜头,并且所述摄像照明设备通过被安装到所述摄像镜头而以围绕所述摄像镜头的方式被支撑。
从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参考例1的照明设备以及安装有该照明设备的图像拍摄设备的示意图。
图2A和图2B是参考例1的照明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参考例1的照明设备的主视图。
图4A和图4B是参考例1的照明设备的截面图以及截面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参考例1的照明设备中的光线的光路的图。
图6A和图6B是参考例1的照明设备中的光学系统的主视图以及该光学系统中使用的反射集光器和弧形反射器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是参考例1的照明设备中使用的棱镜板的后视图和截面图。
图8A和图8B是参考例1的照明设备中使用的光漫射板的后视图和截面图。
图9是参考例1的照明设备的光线踪迹图。
图10示出了参考例1的照明设备中的切割面的位置。
图11A至图11D示出了对应于图10所示的切割面的截面图。
图12示出了在参考例1的照明设备的发光部处的光线。
图13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参考例2的照明设备的主视图。
图14A和图14B是参考例2的照明设备的截面图以及截面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15A-1、图15A-2和图15B-1、图15B-2是参考例1和参考例2的比较图(弧形反射器的主视图和截面图)。
图16A和图16B是参考例1和参考例2的比较图(图15A-1和图15B-1的局部放大图)。
图17A和图17B是参考例1和参考例2的比较图(照明设备的截面图)。
图18A和图18B是示出了参考例2的照明设备的内部构造的截面图。
图19是参考例2的照明设备的光线踪迹图。
图20是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照明设备以及安装有该照明设备的图像拍摄设备的示意图。
图21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照明设备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23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设备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24是在实施方式1的照明设备中使用的弧形反射器的示意图。
图25A和图25B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设备的截面图。
图26A和图26B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设备的其他截面图。
图27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设备的局部截面立体图。
图28A和图28B分别示出了从参考例2中的反射集光器射出的光的射出范围(光量分布)以及从实施方式1中的反射集光器射出的光的射出范围。
图29A-1、图29A-2和图29B-1、图29B-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照明设备中的锁定机构的主视图。
图30A至图30D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照明设备中使用的棱镜板。
图31A至图31C-2示出了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照明设备中使用的棱镜漫射板。
图32A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照明设备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图32B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照明设备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32C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照明设备的内部构造的仰视图。
图33是示出作为实施方式3的变型例的照明设备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34是图33所示的照明设备的截面图。
图35是作为实施方式3的另一个变型例的照明设备的局部截面图。
图36是作为实施方式3的又一个变型例的照明设备的示意图。
图37A示出了作为实施方式3的再一个变型例的照明设备的主视图,图37B示出了该照明设备的俯视图,图37C示出了该照明设备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首先,在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照明设备之前,将对根据实施方式的照明设备的前提技术以参考例形式进行说明。
(参考例1)
图1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参考例1的用于微距摄影的照明设备101以及图像拍摄设备(以下称为“照相机”)200,照明设备101以围绕摄像镜头201的外周的方式安装(支撑)于摄像镜头201的前端部(tip portion)。照明设备101可拆装地安装于摄像镜头201。摄像镜头201可与照相机200一体设置或者可以是可拆装地安装于照相机200的可更换镜头。只要照明设备101能够以围绕摄像镜头201的外周的方式被支撑,照明设备101就可被可拆装地安装于照相机200,而不是安装于摄像镜头201。在照明设备101中内置了用于控制从照明设备101发光的微计算机、电源、用于积累发光能量的主聚光器(maincondenser)等。此外,照明设备101包括控制单元100,该控制单元100待被可拆装地安装于照相机200的热靴插座(hot shoe)(未示出)。照明设备101和控制单元100利用连接电缆102连接。
尽管之后会详细说明,但是在照明设备101中内置了发出成为微距摄影用的照明光的源头光的两个光源以及将来自该两个光源的光照向被摄体视野(被摄体)的照明光学系统。在照明设备101中还可以内置当在照相机200中进行自动对焦时向暗的被摄体照射辅助光的辅助发光器。
照明设备101可被安装于摄像镜头201,从而使得两个光源(分别内置于在径向上从环形部突出的部分处)如图1所示那样对称地配置,或可以被安装于在摄像镜头201的周向上从上述位置转动的位置处。此外,通过使用者任意地选择两个光源中的一个并使得只有被选择的光源发射光,可有意地形成阴影或者可选择阴影出现的方向。
例如,可如下地对来自照明设备101的照明光进行发射控制。首先,在主摄像之前,进行以预定的时长将特定的光量连续照向被摄体的初步发光,以通过内置于照相机200的测光传感器测量被摄体上的亮度分布。然后,通过使用测量到的亮度分布,由预定的算法确定在主摄像时进行的主发光中的发光量。将这种发光控制和所谓的分区测光(divisional photometry)相结合能够根据被摄体的状态进行更严格的光量控制,尤其是适于可能受光量的误差影响的微距摄影的光量控制。
接着,将详细说明照明设备101的构造。在如下的说明中,在如图1所示的照明设备101被安装于摄像镜头201并以围绕摄像镜头201的外周的方式被支撑的使用状态下,朝向待通过摄像镜头201拍摄的被摄体视野的方向被称为照明设备101的“光照射方向L”或“前侧”。光照射方向L不仅包括平行于摄像镜头201的光轴(以下称为“镜头光轴”)AX的方向,还包括与镜头光轴AX形成一定角度的方向。此外,与摄像镜头201的径向(与镜头光轴AX正交的方向)对应的方向被称为照明设备101的“径向R”,围绕摄像镜头201的外周的方向被称为“周向CC”。此外,摄像镜头201的外周(圆)的切线延伸的方向被称为周向CC的“切线方向T”。另外,沿着摄像镜头201的光轴AX的方向被称为照明设备101的“厚度方向”。
图2A和图2B是从照明设备101的斜前侧观察时照明设备101的分解图。图3示出了从照明设备101的前侧观察时的照明设备101。图4A示出了沿着图3中的A-A线切割时照明设备101的截面图,图4B示出了图4A中的圈起部分的放大图。图5A示出了从之后说明的光源1发射的光线L1、L2和L3的光路,图5B示出了图5A的部分放大图。此外,图6A示出了从照明光学系统的前侧观察时的照明光学系统,该照明光学系统由反射集光器2、弧形反射器3、棱镜板4(未在图6A中示出)和光漫射板5构成。在图6A的左半部,移除了棱镜板4和光漫射板5。图6B是从弧形反射器3的斜前侧观察时弧形反射器3的放大图。
图7A示出了从棱镜板4的后侧(入射面侧)观察时的棱镜板4。图7B示出了沿着图7A中的G-G线的截面图。图8A示出了从光漫射板5的后侧(入射面侧)观察的光漫射板5。图8B示出了沿着图8A中的K-K线的截面图。图9示出了从前侧观察时从光源1发射的光线。
照明设备101具有相对于中央平面(对称平面)的对称构造,该中央平面包括照明设备101的中心轴线(在使用状态下与镜头光轴AX一致的轴线)BX且两个光源被配置于中央平面的两侧。所以,以下将主要说明对称构造的一侧(左侧)的构造且将在需要时说明对称构造的另一侧(右侧)。
在参考例1中,诸如放电发光管(例如氙管)或冷阴极管等的直管形光源被用作各光源1。光源1以其纵向与切线方向T一致的方式配置。在该参考例中,光源1被分别配置于左侧和右侧,且这些光源1的纵向与切线方向T一致且彼此平行。作为各光源1,代替直管形光源,可以使用由多个直线状配置的LED构成的直线形光源(linear light source),或者可以使用非弯曲管状的单个光源。诸如使得光源1开始发光的触发线圈、监测从光源1发射的光量的光接收传感器等电子部件收纳在照明设备101内。
反射集光器2包括反射面2a,该反射面2a将从光源1的整个外周扩散的光中的不朝向弧形反射器3和棱镜板4行进的光反射。部分反射面2a被设置于光源1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以及光源1的纵向上的两侧。反射面2a反射光,使得光朝向弧形反射器3和棱镜板4行进,然后通过形成在反射面2a的边缘部之间的光射出开口发射。此外,反射集光器2使得从光源1扩散的光中的直接朝向弧形反射器3和棱镜板4行进的光通过光射出开口发射,而不对该光进行反射。
通过与具有诸如光亮的铝等的高反射率材料的反射面2a一体地形成来制造反射集光器2,或通过在塑料体的内表面上沉积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形成反射面2a来制造反射集光器2,以便能够有效地反射光。反射集光器2的反射面2a在与光源1的纵向(即,照明设备101的切线方向T)正交的截面中形成为具有两个焦点的椭圆形。
期望将反射集光器2(反射面2a)的截面中的椭圆形设定成使得椭圆形的两个焦点之一位于光源1的径向中心(即,在光源侧),而椭圆形的另一个焦点位于弧形反射器3的第一反射面上(即,在第一反射面侧)。这种设定能够如图5A中所示地那样收集被反射集光器2反射的光,以使得光到达得更远。对该椭圆形进行任意优化能够调整被反射集光器2反射的光的方向性,这使得即使反射集光器2的尺寸小,也能够使被反射的光到达得足够远。因此,光能够从周向CC和径向R上的宽广区域(光射出部)发射。
反射集光器2的反射面2a的截面形状可以是除了椭圆形状之外的二次曲线形状。
通过在塑料主体上沉积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制造弧形反射器3,该塑料主体被形成为半圆形(弧形)以形成具有两个弧形反射器的环形。为两个光源1中的每一个设置一个弧形反射器3(即,总共设置两个弧形反射器3),且在两个弧形反射器3中均形成有以下说明的反射面。
如图6A和图6B所示,弧形反射器3包括第一反射面3c和3d,该第一反射面3c和3d以在周向CC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在径向R上比光源1靠内侧,且该第一反射面3c和3d沿光照射方向L反射来自光源1的光(包括被反射集光器2反射的光)。在第一反射面3c和3d中,第一反射面3c是作为与光源1的纵向中央部面对的部分的光源侧反射面(第一区域)。此外,在第一反射面3c和3d中,第一反射面3d包括两个弧形反射面(第二区域),该两个弧形反射面以在周向CC上从光源侧反射面3c朝向两侧延伸成弧形的方式形成,即以在周向CC上远离光源1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如下说明中,形成于光源侧反射面3c、弧形反射面3d与在光照射方向L上布置成比反射面3c和3d靠前的棱镜板4之间的空间被称为“光路区域”。
除了光源侧反射面3c和弧形反射面3d之外,弧形反射器3还包括两个第二反射面3a。如图9所示,第二反射面3a将从光源1朝向光源侧反射面3c行进的光的一部分沿着弧形反射面3d朝向在沿周向CC远离光源1的方向上延伸的光路区域反射。在不设置第二反射面3a的情况下,与朝向弧形反射面3d行进的光相比,从光源1发射的较大部分的光朝向光源侧反射面3c行进。如果该较大部分的光不经过改变就被光源侧反射面3c朝向光照射方向L反射,则在光射出部(以后说明)的在光源1附近的部分与光射出部的在周向CC上远离该部分的部分之间产生大的光量差。
所以,该参考例在光源侧反射面3c和两个弧形反射面3d之间设置了两个类似于将这些反射面3c和3d分隔开的分隔壁的第二反射面3a。换言之,两个第二反射面3a被布置成在光源1的纵向上彼此分开并且相对于穿过光源1的纵向中心且与光源1的纵向正交的中央截面对称。两个第二反射面3a被布置成使得越在径向R上靠近光源1,两个第二反射面3a之间在周向CC上的距离越窄。
在从光源1朝向光源侧反射面3c行进的光中,由两个第二反射面3a的其中之一反射的光沿着一个弧形反射面3d朝向光路区域行进。另一方面,在从光源1朝向光源侧反射面3c行进的光中,由两个第二反射面3a中的另一个反射的光沿着另一个弧形反射面3d朝向光路区域行进。此外,在从光源1朝向光源侧反射面3c行进的光中,不被两个第二反射面3a反射的光到达光源侧反射面3c。以使得从具有弧形(或环形)的光射出部发射的光量变得均匀的方式来确定布置于光源侧反射面3c和两个弧形反射面3d之间的两个第二反射面3a的位置和形状。即,在合适的位置并且以合适的形状设置第二反射面3a能够使从光源1朝向光源侧反射面3c行进的光几乎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第一反射面3c和3d上(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另外,通过第一反射面3c和3d将均匀分布的光向光照射方向L反射使得具有均匀光量的光朝向面对第一反射面3c和3d的弧形光射出部行进。以这种方式,通过为每个光源1设置的第一反射面3c和3d以及第二反射面3a,使来自两个光源1的光均匀地分布于在周向CC上延伸的环形光射出部并向光照射方向L射出。因此,第一反射面3c和3d以及第二反射面3a作为如下的导光部:该导光部将来自光源1的光导向在沿周向CC远离光源1的方向上延伸的区域并且使得光朝向光照射方向L射出。以下将更详细地说明弧形反射器3。
棱镜板(第一光学构件)4被布置于光射出部,该光射出部形成为比弧形反射器3在光照射方向L上靠前。棱镜板4利用诸如丙烯酸塑料等具有高透光率的透光塑料材料制造成半圆形(弧形)。两个棱镜板4组装成环形。
在与光源1的纵向正交的截面中,光(包括被反射集光器2的在光源1附近的部分反射并且之后返回到光源1以再次从光源1发射的光)被分成沿着相互不同的光路的四种光线。图5A示出了四种光线中的三种光线L1、L2和L3。光线L1从光源1发射且不经过弧形反射器3的第一反射面3c(3d)的反射就到达棱镜板4。光线L2从光源1发射且不经过反射集光器2的反射但是经过弧形反射器3的第一反射面3c(3d)的反射到达棱镜板4。光线L3从光源1发射,被反射集光器2反射,进一步被弧形反射器3的第一反射面3c(3d)反射,之后到达棱镜板4。虽然未示出,但是光线L4从光源1发射,被反射集光器2反射,之后不经过弧形反射器3的第一反射面3c(3d)的反射就到达棱镜板4。
在棱镜板4的入射面中,形成由多个微棱镜部构成的棱镜阵列。棱镜阵列的每个棱镜部沿着光源1的纵向(切线方向T)延伸,且允许来自光源1的光中的在被弧形反射器3的第一反射面3c和3d反射之后到达棱镜部的光朝向光照射方向L透过。此外,每个棱镜部至少将不经过第一反射面3c和3d反射而到达的光朝向光照射方向L反射。具体地,如图5A和图5B所示,每个棱镜部均包括光线L1入射到的第一表面4a和光线L2与光线L3入射到的第二表面4b。未示出的光线L4也入射到第一表面4a。当由图5B中的虚线表示的沿着径向R的平面被定义为基准面时,第一表面4a与基准面形成的角度(在本参考例中为90°)比第二平面4b与基准面形成的角度θ大。
入射到第二表面4b的光线L2和L3在第二表面4b处折射,透过棱镜板4且随后在射出面(平面)4c处折射以从射出面4c向光照射方向L(即光漫射板5侧)射出。当光线L2和L3在光源1附近的位置处到达第二表面4b时,如将光线L2作为示例示出的图5A和图5B所示,光线L2和L3以相对于第二表面4b的小的入射角入射。所以,这些光线L2和L3在第二表面4b处折射以在远离中心轴线BX的方向上朝向径向R倾斜,之后从棱镜板4射出。当光线L2和L3在远离光源1的位置处到达第二表面4b时,如将光线L3作为示例示出的图5A所示,光线L2和L3以大的入射角入射到第二表面4b。所以,这些光线L2和L3在第二表面4b处折射成近似平行于中心轴线BX,之后从棱镜板4射出。
另一方面,第一表面4a使入射的光线L1(L4)折射以将其导向第二表面4b。第二表面4b被形成为满足用于光线L1(L4)的全反射条件。所以,光线L1在第二表面4b处被内部全反射以透过棱镜板4并从射出面4c向光照射方向L(光漫射板5侧)射出。以这种方式,棱镜部尤其将不经过弧形反射器3的第一反射面反射而到达棱镜部的光线L1导向光照射方向L,这改善了从光源1发射的光的使用效率。
取决于光线L1、L4入射到棱镜板4所在的周向CC上的位置,从棱镜板4射出的光线的射出角不同。当第一表面4a和第二表面4b的倾角在整个棱镜阵列中相同时,在光源1附近入射到第一表面4a的光线的入射角比远离光源1入射到第一表面4a的光线的入射角大。所以,前一光线从射出面4c射出的射出角比后一光线从射出面4c射出的射出角大。以这种方式,光线L1、L4的射出方向根据到达棱镜板4的光线的入射位置并且根据离光源1的距离而改变。然而,作为一束光线的整个光束被转换成在从与中心轴线BX平行的方向到在径向R上稍微向内的方向的范围中具有均匀的光量分布的光束。
在该参考例中,如图5B所示,第二表面4b与沿着径向R的基准面(在图中用虚线表示)形成的倾角θ为42.5°,其在整个棱镜阵列中为常量。在这种情况下,将到达棱镜板4的光线L1、L4的入射角(与基准面的法线形成的角)设定为47.5°或更大,能够使得光线从第一表面4a入射到棱镜部,并使得光线在第二表面4b处内部全反射并从棱镜板4射出。另一方面,将到达棱镜板4的光线L2、L3的入射角设定为比47.5°小的角度,能够使得光线从第二表面4b入射到棱镜部,并使得光线折射而不被内部全反射以从棱镜板4射出。
第二表面4b的倾角θ不限于42.5°,且第一表面4a与基准面形成的角度也不限于90°。换言之,这些角度可以是其他的角度。
此外,由沿着光源1的纵向延伸的棱镜部构成的棱镜阵列不需要形成于棱镜板4的整个入射面上,可至少在光源1附近的局部区域中形成。
光漫射板(第二光学构件)5被配置成在光照射方向L上比光射出部中的棱镜板4靠前。光漫射板5由诸如丙烯酸塑料等的具有高透光率的透光塑料材料制成,且两个光漫射板5被组装成环形。在每个光漫射板5的入射面中,如图5A和图5B所示,多个柱透镜部(光漫射部)5a以每个柱透镜部5a在周向CC上延伸成弧形的方式同心地形成。每个柱透镜部5a具有通过朝向径向R折射光线而将入射到柱透镜部5a的光线漫射的功能。由柱透镜部5a折射的光线从光漫射板5的射出面5b射出以便照射到被摄体视野(被摄体)。
以这种方式,光漫射板5朝向径向R漫射从光源1发射且朝向周向CC行进并且方向由弧形反射器3或棱镜板4改变成光照射方向L的光。因此,在将光照射范围在径向R上的尺寸增大到适于微距摄影的尺寸而几乎不改变从棱镜板4射出的光在周向CC上的射出方向的同时,能够使得照明光的光量分布在径向R上均匀,其中光照射范围是照明光所照射的被摄体侧的范围。将这种光漫射板5和棱镜板4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将来自光源1的光导向适于微距摄影的光照射范围且能够在光照射范围内进行具有均匀光分布的照明。
附图标记6表示将光源1相对于反射集光器2固定的弹性保持件。附图标记7表示保持安装基体9和10的后盖,上述构成照明光学系统的构件和上述电子部件被安装于安装基体9和10。附图标记8表示在照明设备101的前面覆盖光源1和反射集光器2的前盖,该前盖包括露出光射出部的圆形开口,两个棱镜板4和两个光漫射板5配置在该光射出部中。在前盖8的开口的内周部,形成了保持棱镜板4和光漫射板5的接合部。
反射集光器2和其内侧的光源1由前盖8覆盖,从而不能从照明设备101的前侧通过光漫射板5和棱镜板4看到反射集光器2和光源1。
接着,将参照图6A和图6B详细说明弧形反射器3的形状等。弧形反射器3包括入射开口3f和弧形底部3g,反射集光器2的光射出开口附近的外表面被装配在入射开口3f中,作为第一反射面的光源侧反射面3c和弧形反射面3d通过金属沉积形成于弧形底部3g。光源侧反射面3c形成为如下圆锥面的一部分:该圆锥面在穿过光源1的纵向中心的上述中央截面中具有相对于沿着径向R的基准面的45°的倾角。
每个弧形反射面3d基本上以越在周向CC上远离光源1(以及反射集光器2)越在光照射方向L上靠前(即,增大弧形反射面3d在光照射方向L上的高度)的方式被形成为相对于沿着径向R的基准面倾斜的表面。然而,在该参考例中,如作为分别对应于图10中的A-A、B-B、C-C和D-D线的截面图的图11A至图11D所示,在弧形反射面3d的径向R上的内周侧部和外周侧部之间,光照射方向L上的位置(高度)是不同的(具体地,内周侧部比外周侧部高)。此外,弧形反射面3d形成为扭曲的螺旋面,其中在保持弧形反射面3d的内周侧部的高度比外周侧部的高度高的同时,弧形反射面3d的外周侧部的高度随着在周向CC上远离反射集光器2而增大。这将防止光集中在弧形反射面3d的外周侧部,这种集中导致朝向弧形反射面3d的内周侧部行进的光减少。即,从靠近反射集光器2(和光源1)的一侧将弧形反射面3d的内周侧部的高度设置成比弧形反射面3d的外周侧部的高度高可以积极地将到达弧形反射面3d的光导向光射出部(即,棱镜板4)。因此,具有均匀光量分布的光从弧形(环形)光射出部向光照射方向L射出。
弧形反射器3还包括两个分隔壁3h,在两个分隔壁3h上通过金属沉积形成两个第二反射面3a,两个第二反射面3a被布置在光源侧反射面3c和两个弧形反射面3d之间。
弧形反射器3还包括外周壁部3i,外周壁部3i分别沿着两个弧形反射面3d的外周延伸且外周壁部3i的内周面通过金属沉积形成为外周反射面3b。从图9中可看出,由第二反射面3a反射的光的一部分在被外周反射面3b反射之后沿着弧形反射面3d朝向光路区域行进。这种构造能够使得来自光源1的光到达在周向CC上更远离光源1的光路区域。另外,外周反射面3b也反射直接从光源1或反射集光器2到达外周反射面3b的光。外周反射面3b能够使得这种光到达棱镜板4的在周向CC上更远离光源1的区域。
外周反射面3b还防止从光源1发射的光泄漏到弧形反射器3的外侧。
此外,弧形反射器3包括沿着光源侧反射面3c和两个弧形反射面3d的内周延伸的内周壁部3j。在内周壁部3j的内表面上,也通过金属沉积形成反射面。作为在内周壁部3j和外周壁部3i之间形成的弧形(环形)开口的光射出部具有与棱镜板4和光漫射板5的弧形外周大致相同的形状。由此,从光源1发射的光能够被有效地导向棱镜板4和光漫射板5。
外周壁部3i的在反射集光器2的光射出开口附近的部分,即外周壁部3i的从光源1到弧形反射面3d的部分在棱镜板4和光漫射板5的弧形外周的切线方向上延伸。由此,来自光源1的光能够不被阻挡地有效使用。
接着,将对棱镜板4进行补充说明。如上所述,棱镜板4的入射面(光源1侧表面)以使得多个棱镜部形成棱镜阵列的方式形成,其中每个棱镜部均沿着光源1的纵向延伸。每个棱镜部均设置有形成于靠近光源1的一侧且作为透过表面的第一表面4a和形成在第一表面4a的后方(在远离光源1的一侧)且作为透过表面和内部全反射面的第二表面4b。
如图12所示,通过弧形反射器3的两个第二反射面3a朝向周向CC上的两侧分散以朝向光路区域的远离光源1的部分行进的光的大部分(光线L5和L6)从棱镜部的第一表面4a入射到棱镜部。然后,入射的光在第二表面4b处内部全反射,由此其方向被急剧改变,且之后光朝向光照射方向L射出。光线L5由第二反射面3a反射并且不经过弧形反射面3d反射到达第一表面4a。光线L6由第二反射面3a反射,进一步由弧形反射面3d反射,然后到达第一表面4a。到达第一表面4a的光很少再次返回弧形反射器3侧。
以这种方式,几乎所有的通过弧形反射器3的第二反射面3a的反射被导向光路区域的远离光源1的部分的光从第一表面4a入射到棱镜板4(棱镜部),这不同于光路区域的在光源1附近的部分中的光。然后,光的方向在第二表面4b处改变,且光高效地向光照射方向L射出。尽管从棱镜板4射出的光入射到以在周向CC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光漫射板5中的柱透镜部5a,但是从棱镜板4的远离光源1的区域射出的光不太可能受到柱透镜部5a的折射力影响,所以在不急剧改变光从棱镜板4射出时的行进方向的情况下该光从光漫射板5向光照射方向L射出。
因此,只要光均匀地入射到整个棱镜板4的入射面(第一表面4a和第二表面4b),具有均匀光量分布的光就能够从整个弧形(环形)光射出部发射。此外,将形成于光源侧的第一表面4a与基准面形成的角度设定为90°能够明显有效地将从光源1发射的光导向光照射方向L。
此外,任意改变弧形反射器3的弧形反射面3d的形状能够调整入射到棱镜板4的每个区域的光量。由此,即使在光源1的发射特性、反射集光器2的反射特性等中存在导致光量不均匀的因素,具有均匀光量分布的光也能够从整个光射出部发射。
在本参考例中,通过组装两个弧形光射出部形成了环形光射出部。在这种构造中,来自其中一个光射出部的光在两个光射出部之间的边界处对来自另一个光射出部的光进行补偿,这能够在不具有不连续性的情况下对光照射区域进行均匀照明。
如上所述,在本参考例中,弧形反射器3的第一反射面3c和3d对来自光源1的光的反射能够在不使用弯曲的管状光源的情况下形成向周向延伸的光射出部。此外,通过弧形反射器3的第二反射面3a将来自光源1的光的一部分导向周向CC,能够使得来自光源1的光从光射出部均匀射出。由此,可实现能够有效利用来自光源1的光且进行适于微距摄影的均匀照明的照明设备。
尽管在本参考例中照明设备的光射出部具有环形(圆形),但是光射出可具有矩形或多边形。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摄像镜头的径向的方向(例如,矩形或多边形的对角线延伸的方向)可被定义为照明设备的径向,且围绕摄像镜头的外周的方向可被定义为照明设备的周向。
此外,在本参考例中,弧形反射器3的弧形反射面3d在光照射方向L上的高度在周向CC上平滑地改变。然而,该高度可以台阶方式改变,且弧形反射面3d的宽度可随着高度改变。此外,尽管在本参考例中弧形反射器3的弧形反射面3d形成为扭曲的螺旋面,但是其可形成为不扭曲的螺旋面。
另外,在本参考例中,说明了两个光源被配置在周向CC上并且为两个光源1构造了两个照明光学系统的情况,其中每个照明光学系统均由反射集光器2、第一反射面3c和3d、第二反射面3a、棱镜板4和光漫射板5构成。然而,光源的数量和照明光学系统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于两个的复数。
此外,弧形反射器3、棱镜板4和光漫射板5不需要被设置成与光源1的数量匹配。它们可不考虑光源的数量而被设置成一个部件。此外,反射集光器2和弧形反射器3可一体形成。
(参考例2)
接着,将参照图13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参考例2的微距摄影用的照明设备111。该参考例不同于参考例1的地方在于在参考例1中提及的用于对焦的辅助发光器被配置在圆线上的位置(两个位置)处并且整个照明光学系统和照明设备111的尺寸缩小,其中照明光射出的光射出部14沿着该圆线延伸。具体地,光射出部14的构造从光射出部具有如参考例1中说明的完整的环形被改变成具有使辅助发光器21和22的配置区域处于中间的两个弧形。
图14A和14B示出了本参考例的照明设备111的沿着图13中的A-A线切割的截面图。在图15A-1中,示出了从弧形反射器3的前侧观察时的参考例1中说明的照明设备101中的弧形反射器3,而在图15A-2中示出了沿着图15A-1中的F-F线切割时弧形反射器3的放大截面图。另一方面,在图15B-1中,示出了从弧形反射器13的前侧观察时的将在本参考例中说明的照明设备111中的弧形反射器13,而在图15B-2中示出了沿着图15B-1中的F-F线切割时本参考例的弧形反射器13的放大截面图。此外,图16A示出了参考例1中的弧形反射器3的部分放大图,图16B示出了本参考例中的弧形反射器13的部分放大图。此外,图17A和图17B以及图18A和图18B分别示出了沿着图13中的B-B、C-C、D-D和E-E线切割时本参考例的照明设备111的截面图。另外,图19是本参考例的照明设备的光线踪迹图。
如图13所示,本参考例的照明设备111也可拆装地安装于摄像镜头201的前端部以围绕摄像镜头201。照明设备111包括通过参考例1中说明的连接电缆102连接的控制器(未示出)。同样在本参考例中,如图13所示,在照明设备111被安装于摄像镜头201的使用状态下,朝向待通过摄像镜头201拍摄的被摄体视野的方向被称为照明设备111的“光照射方向L”或“前侧”。对应于摄像镜头201的径向的方向被称为照明设备111的“径向R”,围绕摄像镜头201的外周的方向被称为照明设备111的“周向CC”。摄像镜头201的外周(圆)的切线延伸的方向被称为外周CC的“切线方向T”。沿着摄像镜头201的光轴AX的方向被称为照明设备111的“厚度方向”。
由于本参考例的照明设备111的照明光学系统的构造与参考例1的照明光学系统的构造基本相同,因此省略了对照明光学系统的详细说明。本参考例的与参考例1相同的构成元件以与参考例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省略了对这些元件的说明。本参考例的照明设备111也具有相对于中央平面(对称平面)的对称构造,该中央平面包括照明设备111的中心轴线(在使用状态下与镜头光轴AX一致的轴线)BX且两个光源被配置于中央平面的两侧。所以,以下将主要说明对称构造的一侧(左侧)的构造且将在需要时说明对称构造的另一侧(右侧)。
附图标记12表示作为集光器的反射集光器。反射集光器12包括反射面12a,该反射面12a反射从直管形光源1的整个外周扩散的光中的不朝向均在后说明的弧形反射器13和棱镜板14行进的光。在参考例中,光源1和反射集光器12配置于将中心轴线BX夹在中间的两侧中的各侧。
反射集光器12的部分反射面12a被设置于光源1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以及光源1的纵向上的两侧,将光反射成朝向弧形反射器13和棱镜板14行进,且使得被反射的光从形成于反射面12a的边缘部之间的光射出开口射出。此外,反射集光器12使得从光源1扩散的光中的直接朝向弧形反射器13和棱镜板14行进的光从光射出开口射出而不反射该光。
为了减小尺寸,本参考例的反射集光器12包括具有不同于参考例1的反射集光器2的半圆筒形的部分12b(以下称为“半圆筒部”);半圆筒部12b具有沿着光源1的外周的、在光射出开口的相反侧的半圆筒面的反射面。由此,从光源1朝向半圆筒部12b发射的光被半圆筒部12b反射以再次返回光源1,且之后返回的光朝向光射出开口行进。位于圆筒部12b的光射出开口侧的反射面12a在与光源1的纵向(即切线方向T)正交的截面中具有诸如椭圆形等的二次曲线形状。类似于参考例1,在具有椭圆形的情况下,期望将椭圆形的两个焦点中的一个布置在光源1的径向中心,且将另一个焦点布置于弧形反射器13的第一反射面(之后说明)上,即布置于第一反射面侧。反射集光器12可通过与参考例1中说明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制造。
附图标记13表示弧形反射器。类似于参考例1的弧形反射器3,为两个光源1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弧形反射器13(即总共设置两个弧形反射器13)。如图15B-1和图15B-2详细所示,弧形反射器13包括第一反射面13c和13d,该第一反射面13c和13d以在周向CC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在径向R上比光源1靠内侧,且该第一反射面13c和13d沿光照射方向L反射来自光源1的光(包括被反射集光器12反射的光)。在第一反射面13c和13d中,第一反射面13c是作为与光源1的纵向中央部面对的部分的光源侧反射面(第一区域)。此外,在第一反射面13c和13d中,第一反射面13d包括两个弧形反射面(第二区域),该两个弧形反射面以在周向CC上从光源侧反射面13c朝向两侧延伸成弧形的方式形成,即以在周向CC上远离光源1延伸的方式形成。光路区域(空间)形成于光源侧反射面13c、弧形反射面13d与布置成在光照射方向L上比反射面13c和13d靠前的棱镜板14之间。
在该参考例中,辅助发光器21和22被配置于分别为两个光源1设置的弧形反射器13的两个弧形反射面13d之间(在将中心轴线BX夹在中间的两个位置处)。所以,弧形反射面13d在周向CC上的长度比参考例1中的弧形反射器3的弧形反射面3d在周向CC上的长度小。此外,弧形反射面13d在径向上的宽度(即光射出部的宽度)也比参考例1中的弧形反射器3的弧形反射面3d在径向上的宽度窄。这不仅减小了弧形反射器的尺寸,还在光射出部形成为弧形时防止外周侧和内周侧之间的光量的不均匀,这种光量的不均匀可能由于光集中于外周侧使得朝向内周侧行进的光减少而产生。
类似于参考例1中的弧形反射器3,本参考例中的弧形反射器13也包括两个第二反射面13a。如图19所示,第二反射面13a将从光源1朝向光源侧反射面13c行进的光的一部分沿着每个弧形反射面13d朝向在沿周向CC远离光源1的方向上延伸的光路区域反射。两个第二反射面13a的作用和配置与参考例1中说明的一样。
在本参考例中,由于反射集光器12的尺寸比参考例1中的反射集光器2的尺寸小,因此与参考例1相比,反射面12a的两个焦点彼此更接近。所以,与参考例1相比,整个光路长度可被缩短。此外,比较图15A-1、图15A-2和图15B-1、图15B-2可知,在本参考例中,随着反射集光器12的小型化,可使得弧形反射器13在径向R上的宽度比参考例1中的弧形反射器3在径向R上的宽度小。所以,在本参考例中,照明光学系统的体积可比参考例1中的小。结果,能够使整个照明设备111小型化。
附图标记14表示棱镜板(第一光学构件)。棱镜板14被布置于光射出部,该棱镜板14形成为在光照射方向L上比弧形反射器13靠前。棱镜板14利用具有使光漫射的光漫射特性的乳白色光学材料制造成具有半弧形。在照明设备111中,使用两个棱镜板14。
同样在本参考例中,如参考例1那样,在与光源1的纵向正交的截面中,从光源1发射的光被分成在相互不同的光路上行进的四种光线。此外,在本参考例中的棱镜板14的入射面中,也如参考例1那样形成由多个微棱镜部构成的棱镜阵列。棱镜部对于四种光线的功能与参考例1中说明的相同。
在本参考例中,由于透过棱镜板14的光通过棱镜板14的光漫射特性朝向径向R漫射,因此不需要使用在参考例1中使用的光漫射板5。由此,照明设备111在其厚度方向上可小型化(减小厚度)(即,可以制得更薄)。
附图标记17表示后盖,其保持构成照明光学系统的上述部件和之后说明的安装基体19。附图标记18表示前盖,其在照明设备111的前侧覆盖光源1和反射集光器12且包括露出光射出部的圆形开口,其中两个棱镜板14被布置于光射出部。在围绕前盖18的开口的内周部中,形成保持棱镜板14的接合部。反射集光器12和其内侧的光源1由前盖18覆盖,从而不能从照明设备111的前侧通过棱镜板14看到反射集光器12和光源1。
在安装基体19上,安装有诸如使光源1开始发光的触发线圈、监测从光源1发射的光量的光接传感器等电子部件20。
每个辅助发光器21和22均包括作为光源的LED24和配置在LED24前方的集光透镜(light collecting lens)。从LED24发射的光由集光透镜收集并朝向被摄体照射。附图标记23表示锁定释放钮,其被操作以释放设置于照明设备111中的用于将照明设备111安装于摄像镜头的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
接着,将参照图15B-1、图15B-2和图16B详细说明弧形反射器13的形状等。弧形反射器13包括入射开口13f和弧形底部13g,反射集光器12的光射出开口附近的外表面被装配到入射开口13f中,通过金属沉积在弧形底部13g上形成作为第一反射面的光源侧反射面13c和弧形反射面13d。与参考例1类似,光源侧反射面13c形成为如下圆锥面的一部分:该圆锥面在穿过光源1的纵向中心的上述中央截面中具有相对于沿着径向R的基准面的45°的倾角。
此外,与参考例1类似,每个弧形反射面13d基本上以越在周向CC上远离光源1(以及反射集光器12)越在光照射方向L上靠前(即,增大其在光照射方向L上的高度)的方式被形成为相对于沿着径向R的基准面倾斜的表面。此外,还是在本参考例中,类似于参考例1,如作为分别对应于图13中的A-A、B-B、C-C和D-D线的截面图的图14A、图17A、图17B和图18A所示,弧形反射面13d形成为扭曲的螺旋面。
然而,在该参考例中,如图15B-2和图16B所示,弧形反射面13d形成为曲面,其中,弧形反射面13d在径向R(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相对于其两侧部分朝向光射出部(光照射方向L)凹陷。图15A-2和图16A示出了参考例1中的弧形反射面3d以作比较;弧形反射面3d形成为平面。
以这种凹曲面的方式形成弧形反射面13d的原因如下。在本参考例中,随着照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相比于参考例1中光源1接近弧形反射器3,光源1被布置成更接近弧形反射器13的内周壁部13j,这导致难以使得来自光源1的光到达光射出部的在周向CC上远离光源1的远处区域。所以,弧形反射面13d形成为在其宽度方向上凹陷的曲面,从而增大光穿过的空间,并由此使得来自光源1的光容易到达光射出部的远处区域。这种构造能够在整个光射出部中提供均匀的光量分布。
弧形反射面13d不需要形成为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最凹陷的曲面,即最凹陷的部分可以移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此外,弧形反射面13d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形状可沿着周向CC改变。
弧形反射器13还包括两个分隔壁13h,被布置于光源侧反射面13c和两个弧形反射面13d之间的两个第二反射面13a通过金属沉积形成于该两个分隔壁13h。
弧形反射器13还包括外周壁部13i,外周壁部13i分别沿着两个弧形反射面13d的外周延伸且外周壁部13i的内周面通过金属沉积形成为外周反射面13b。从图19中可看出,由第二反射面13a反射的光的一部分在被外周反射面13b反射之后沿着弧形反射面13d朝向光路区域行进。另外,外周反射面13b也反射直接从光源1或反射集光器12到达外周反射面13b的光。外周反射面13b能够使得这种光到达棱镜板14的在周向CC上更远离光源1的区域。
内周壁部13j沿着光源侧反射面13c和两个弧形反射面13d的内周延伸。在内周壁部13j的内表面上,也通过金属沉积形成反射面。在本参考例中,在径向R上,棱镜板14的宽度比作为形成于内周壁部13j和外周壁部13i之间的弧形开口的光射出部的宽度大。然而,光射出部在径向R上的宽度和棱镜板14在径向R上的宽度可彼此对应。
同样在本参考例中,外周壁部13i的在反射集光器12的光射出开口附近的部分,即外周壁部13i的从光源1到弧形反射面13d的部分在棱镜板14的弧形外周的切线方向上延伸。由此,来自光源1的光能够不被阻挡地有效利用。
如上所述,在本参考例中,和参考例1一样,弧形反射器13的第一反射面13c和13d对来自光源1的光的反射能够在不使用弯曲的管状光源的情况下形成朝向周向延伸的光射出部。此外,通过弧形反射器13的第二反射面13a将来自光源1的光的一部分导向周向CC能够使得来自光源1的光从光射出部均匀地射出。由此,可实现能够有效利用来自光源1的光且进行适于微距摄影的均匀照明的照明设备。
在本参考例的照明设备111中,反射集光器12具有沿着光源1的外周面形成的半圆筒部12b和短焦距的椭圆形,与参考例1中的照明设备相比,这实现了反射集光器12在径向R上的进一步小型化。此外,与参考例1相比,弧形反射器13在径向R上具有较窄的宽度以减小中心轴线BX和光源1之间的距离(即,将光源1移至更靠近光轴),这也实现了照明设备111在径向R上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参考例中,来自光源1的照明光射出的光射出部以及辅助发光器21和22在同一圆线上的有效配置实现了照明光学系统和照明设备111的小型化。随着照明光学系统的这种小型化,在照明设备111中的照明光学系统的后方能够形成新的空间。在本参考例中,安装有电子部件20的安装基体19被配置于该后方空间中。即,将与参考例1中被配置在光射出部的上方(径向R外侧)的安装基体9类似的安装基体19配置于后方空间消除了参考例1中存在的在光射出部上方的大的突出以实现照明设备111的小型化。
(实施方式1)
以下将参照图20至图27说明作为参考例2的变型例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在如下说明中,参考例2中示出的光照射方向L、径向R、周向CC、切线方向T和中心轴线BX未在图中示出;然而,这些方向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含义的方式使用。此外,厚度方向也以相同的含义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设备131也具有相对于中央平面(对称平面)的对称构造,中央平面包括中心轴线BX且两个光源配置于中央平面的两侧。所以,以下将主要说明对称构造的一侧的构造,且将在需要时说明对称构造的另一侧。
图20示出了从照明设备131的前侧观察时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设备131,且图21是照明设备131的分解图。图22示出了从前侧观察时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设备131的内部构造,且图23是照明设备131的一部分(图25A中圈起的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4示出了从弧形反射器33的斜前侧观察时本实施方式中的弧形反射器33。图25A和图25B是分别沿着图20所示的AG-AG和AI-AI线切割时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设备131的截面图。图26A和图26B是分别沿着图20中的AJ-AJ和AH-AH线切割时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设备131的截面图。图27示出了斜向观察时沿着图22中的BD-BD线切割的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设备131的部分截面图。
在这些图中,附图标记1表示光源,附图标记32表示作为集光器的反射集光器,且附图标记33表示作为反射器的弧形反射器。附图标记34表示作为第一光学构件的棱镜板,附图标记35表示作为第二光学构件的光漫射板。附图标记37表示后盖,附图标记38表示前盖。这些构成元件具有与参考例2(或参考例1)中示出的具有相同名称的元件基本相同的功能。然而,由于这些构成元件的形状和配置与参考例2(或参考例1)中的不同,所以将在下面说明这些构成元件的形状和配置。附图标记21和22表示在参考例2中说明的辅助发光器,且将省略对其的说明。
反射集光器32包括反射面,该反射面反射从光源1的整个外周扩散的光中的不朝向弧形反射器33和棱镜板34行进的光。部分反射面设置于光源1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和光源1的纵向上的两侧。如图23所示,在反射面的这些部分中,反射面32a是在厚度方向上比光源1靠近光照射方向L侧的表面,而反射面32b是在厚度方向上在光照射方向L侧的相反侧的表面。在反射面32a和32b(以及光源1的纵向两侧的反射面)的边缘部之间形成光射出开口32d,从光源1发射且随后被每个反射面反射的光以及不被反射而行进的光在朝向弧形反射器33和棱镜板34的方向上从该光射出开口32d射出。
类似于参考例2的反射集光器12,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集光器32小型化,反射集光器32包括半圆筒部32c,该半圆筒部32c具有沿着光源1的外周面的、在光射出开口32d的相反侧的半圆筒面的反射面。反射集光器32(反射面32a和32b)被如下地布置:在图23所示的沿厚度方向的截面中,通过光射出开口32d射出的光的射出范围(以下称为“光射出范围”)的中心方向(图23中的SS)在径向R内侧朝向光照射方向侧的相反侧倾斜。图23中的附图标记RF表示沿着径向R的基准面。光射出范围的中心方向(SS)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F的倾角α。
此外,反射集光器32的反射面32a和32b具有沿着相对于穿过光源1的对称平面(以下称为“对称面”)彼此对称的两个表面(假想表面)的形状。即,尽管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反射面32a和32b的实际形状彼此不同,但是反射面32a和32b的基面的形状相对于对称面SS彼此对称。本实施方式中的假想表面是诸如椭圆面等的二次曲面。反射集光器32被布置成使得对称面SS在径向R内侧朝向光照射方向侧的相反侧(向后)倾斜。即,对称面SS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F的倾角α。对称面SS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F的倾角α的构造指的是如下构造:相对于通过光源1的沿着径向R的平面,反射面32b与反射面32a相比具有更大的朝向与沿着径向R的平面正交的方向开口的开口角度。在假想面具有椭圆形的情况下,期望椭圆形的一个焦点位于光源1的径向中心,而另一个焦点位于弧形反射器33的光源侧反射面33c(以后说明)。
以下,反射集光器32的光射出范围的中心方向和对称面SS向后倾斜的这种配置被称为“后倾配置”。
图28B示出了从以后倾配置的方式配置的反射集光器32的光射出开口32d射出的光的光射出范围的示例(实验例)。图中,HD表示光源1的与左右方向对应的纵向上的水平光射出范围(光量分布)。此外,VD表示与上下方向对应的厚度方向上的竖向光射出范围(光量分布)。在厚度方向上,图中的0(度)对应于图23所示的基准面RF,竖向光射出范围VD的中心方向(SS)具有相对于0(度)的向后(图中表示为向下)的20(度)的倾角。在光源1的纵向上,水平光射出范围HD的中心方向是0(度)。
图28A示出了在如下的情况下的光射出范围的比较例(实验例):如参考例2中那样,在沿着厚度方向的截面中,反射集光器32被配置成使得从光射出开口射出的光的竖向光射出范围VD的中心方向(SS)变为与沿着基准面RF的方向对应的0(度)。在该情况下,对称面SS不相对于基准面RF倾斜。在光源1的纵向上,水平光射出范围HD的中心方向仍像在后倾配置的情况下一样为0(度)。
在反射集光器32的径向内缘部附近,弧形反射器33包括上述的面对光源1的纵向中央部的光源侧反射面33c和在周向CC上从光源侧反射面33c朝向两侧延伸成弧形的两个弧形反射面33d。采用反射集光器32的后倾配置能够将光源1和反射集光器32配置成比图14B中所示的参考例2的构造靠近弧形反射器33的光源侧反射面33c。换言之,反射集光器32的后倾配置能够使照明光学系统和照明设备131在径向R上小型化。此外,反射集光器32的后倾配置能够将光源侧反射面33c形成为具有相对于沿着径向R的基准面的小于45°的倾角的反射面。所以,与参考例2中说明的光源侧反射面为具有45°倾角的反射面的情况相比,弧形反射器33能形成得更薄。由此,如以后说明那样,具有一定体积的其它构成元件可被配置在弧形反射器33的后方。
然而,反射集光器32靠近弧形反射器33的光源侧反射面33c的这种配置引起了如下的问题。如果类似于参考例2那样使设置于光照射方向侧的相反侧的反射面32b从光源1延伸得长,则弧形反射器33需要向后移动以防止反射面32b和光源侧反射面33c之间的干涉。结果,照明光学系统的厚度增大,这增大了照明设备131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为了防止这种厚度增加,与设置于光照射方向侧的反射面32a在径向R上距离光源1的长度La相比,本实施方式减小了反射面32b在径向R上距离光源1的长度Lb。当反射面32b的朝向弧形反射面33d延伸的部分不与弧形反射面33d干涉时,如图27所示,可以只减小朝向光源侧反射面33c延伸的部分的长度Lb。即,在反射集光器32中,反射面32b的一部分在径向R上距离光源1的长度可比反射面32b的另一部分在径向R上距离光源1的长度小。在图27中,反射面32b的短长度部分具有比反射面32b的另一部分距离光源1的长度短的长度,为了形成该短长度部分,反射面32b具有缺口部分。如图27所示的使得缺口部分距离光源1的长度Lb比反射面32a距离光源1的长度La小的这种构造意味着反射面32b的至少一部分距离光源1的长度比反射面32a距离光源1的长度La小。在这种构造中,当从厚度方向观察时,反射面32b的径向内缘部具有凹形状。
另一方面,如果设置于光源照射方向侧的反射面32a距离光源1的长度也类似于反射面32b的长度那样被缩短,则不能充分提供反射集光器32收集从光源1扩散的光的集光功能。所以,如图22所示,反射面32a被形成为使得其径向内缘部向径向R内侧尽可能地延伸,且具有沿着光射出部的外周P的弧形状。这里说明的光射出部为弧形或环形区域,该区域形成为比弧形反射器33靠光照射方向侧且使得光朝向被摄体视野射出;均在后面说明的棱镜板34和光漫射板35被配置于光射出部。然而,类似于参考例2,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射出部在径向R上的宽度比棱镜板34和光漫射板35在径向R上的宽度窄。本实施方式中光射出部在径向R上的宽度与弧形反射器33中的第一反射面(弧形反射面)33d的在周向CC上远离光源1的附近区域的部分的宽度近似相等。
为两个光源1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弧形反射器33(即,总共设置两个弧形反射器33)。如图24详细所示,弧形反射器33包括第一反射面33c和33d,该第一反射面33c和33d以在周向CC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在径向R上比光源1靠内侧,且沿光照射方向L反射来自光源1的光(包括由反射集光器32反射的光)。在第一反射面33c和33d中,第一反射面33c是上述的光源侧反射面(第一区域),该光源侧反射面是面对光源1的纵向中央部的部分。此外,在第一反射面33c和33d中,第一反射面33d包括两个弧形反射面(第二区域),该两个弧形反射面以在周向CC上从光源侧反射面33c朝向两侧延伸成弧形的方式形成,即以在周向CC上远离光源1延伸的方式形成。光路区域(空间)形成于光源侧反射面33c、弧形反射面33d与布置成在光照射方向L上比反射面33c和33d靠前的棱镜板34之间。
光源侧反射面33c形成为如下圆锥面的一部分:该圆锥面在穿过光源1的纵向中心的中央截面中具有相对于上述沿着径向R的基准面的小于45°的倾角。
每个弧形反射面33d基本上以越在周向CC上远离光源1(以及反射集光器32)越在光照射方向L上靠前(即,增大弧形反射面33d在光照射方向L上的高度)的方式被形成为相对于沿着径向R的基准面倾斜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A、图25B、图26A和图26B所示,弧形反射面33d形成为不扭曲的螺旋面(即沿着径向R的螺旋面),这不同于参考例2。然而,在弧形反射面33d中,邻近光源侧反射面33c的部分33d’被形成为类似于光源侧反射面33c的、具有相对于基准面的小于45°的倾角的圆锥面的一部分,第二反射面32a布置于该部分33d’和光源侧反射面33c之间。这有效地将来自光源1的光朝向在周向CC上比弧形反射面33d的圆锥面部33d’远离光源1的光路区域反射,且在弧形反射器33的圆锥面部33d’的后面形成布置锁定机构(以后说明)的空间。以后将详细说明布置锁定机构的空间。
此外,在弧形反射面33d中,形成为比圆锥面部33d’靠外侧的外周部33d’’形成为沿着基准面的平面以扩大面对外周部33d’’的空间,以便向在周向CC上延伸的光路区域中的远离光源1的远光路部提供光。另外,将外周部33d’’形成为平面能够防止外周部33d’’和反射集光器32的反射面32b之间的干涉。
类似于参考例2,弧形反射器33包括两个第二反射面33a,光源侧反射面33c布置于两个第二反射面33a之间。两个第二反射面33a将从光源1朝向光源侧反射面33c行进的光的一部分沿着每个弧形反射面33d朝向在沿周向CC远离光源1的方向上延伸的光路区域反射。
另外,类似于参考例2中的弧形反射器13,弧形反射器33包括外周壁部和内周壁部。
在图21中,附图标记31表示待安装于后盖37的中央圆筒部(待被安装于摄像镜头的前端部的外周的部分)的前端的圆筒盖。两个弧形反射器33以围绕圆筒盖31的外周的方式配置。附图标记39表示安装基体,类似于参考例2,诸如使光源1开始发光的触发线圈、监测从光源1发射的光量的光接收传感器等电子部件20被安装于安装基体39。
附图标记42表示接合钩,其在后盖37的圆筒部附近配置于后盖37中的四个周向位置。以下将进一步参照图29A-1、图29A-2、图29B-1和图29B-2说明包括接合钩42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是通过摄像镜头201支撑(锁定)围绕摄像镜头201的前端部的外周配置的照明设备131的机构。
每个接合钩42以能在向后盖37的圆筒部内侧突出的方向(下文中该方向被称为“锁定方向”)上以及在从圆筒部退避的方向(下文中该方向被称为“锁定释放方向”)上绕转动中心42a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后盖37。图29A-1和图29A-2示出了接合钩42在锁定方向上转动以朝向后盖37的圆筒部的内侧突出且与形成于摄像镜头201的外周的接合槽部(未示出)接合的锁定状态。在锁定状态下,接合钩42与摄像镜头201的接合槽部的接合将照明设备131固定于摄像镜头201。图29B-1和图29B-2示出了接合钩42在锁定释放方向上转动以从后盖37的圆筒部的内侧退避且从摄像镜头201的接合槽部解除接合的锁定释放状态。
附图标记45表示作为将接合钩42朝向锁定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的锁定弹簧。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两个接合钩42设置有一个锁定弹簧45。每个锁定弹簧45在其圆筒部处安装于后盖37,且锁定弹簧45的从该圆筒部延伸的两个臂分别与不同的接合钩42接合以在锁定方向上推动接合钩42。
附图标记41表示锁定释放环,其被配置成可绕圆筒盖31的外周转动。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是锁定释放环41包括使接合钩42在锁定释放方向上转动的凸轮面。在每个接合钩42的、如上所述朝向后盖37的圆筒部内侧突出以及从圆筒部内侧退避的前端部的相对于转动中心42a的相反侧,形成有凸轮从动件(未示出)。
附图标记43表示锁定释放钮,其在释放接合钩42的锁定状态时被使用者以在径向R上推动的方式操作。附图标记44表示连接构件,其将由推动操作导致的锁定释放钮43在径向R上的运动转变为锁定释放环41的转动。连接构件44可转动地安装于后盖37;连接构件44的一端被插入锁定释放钮43,且其另一端与锁定释放环41可转动地连接。
当在锁定状态下由于锁定释放钮43的推动操作导致连接构件44相对于后盖37转动时,连接构件44的转动被传输至锁定释放环41,从而使锁定释放环41相对于后盖37转动。当锁定释放环41转动时,凸轮面朝向径向R内侧推动每个接合钩42的凸轮从动件以使每个接合钩42抵抗锁定弹簧45的施力在锁定释放方向上转动。由此,照明设备131能够从摄像镜头201拆下。
接着,将参照图23、图25A、图26A和图26B说明锁定机构和上述弧形反射器33之间的关系。如这些图所示,在弧形反射器33的弧形反射面33d的圆锥面部33d’的后侧形成退避部33f,退避部33f在径向R上的内周侧部相比于退避部33f的形成为比内周侧部靠外侧的外周侧部更靠光照射方向L侧。换言之,为了形成退避部33f,圆锥面部33d’形成于作为沿着径向R的螺旋面的弧形反射面33d。在锁定机构中,锁定释放环41、锁定弹簧45和接合钩42被配置于面对退避部33f的区域(空间)。
如上所述的弧形反射器33本身的厚度的减小以及在弧形反射器33的后侧设置退避部33f能够将诸如锁定机构等的大的构成元件配置于弧形反射器33的后侧,而不增大照明设备131的厚度。此外,将锁定机构配置于弧形反射器33的后侧能够实现照明设备131在径向R上的小型化。
棱镜板34被配置于光射出部,并且被形成为在光照射方向L上比弧形反射器33靠前。棱镜板34由诸如丙烯酸塑料等的具有高透光率的透光塑料材料制造成半圆形(弧形);两个棱镜板34组装成环形。如图30A所示,类似于参考例1中说明的棱镜板4,在棱镜板34的入射面(光源侧表面)上形成均由多个微棱镜部构成的棱镜阵列34a和34b。每个棱镜部的功能与参考例1中的棱镜板4的棱镜部的功能相同。即,每个棱镜部将从光源1(或反射集光器32)发射的光中的不经过弧形反射器33的弧形反射面33d反射而到达的光朝向光照射方向L透过,并至少将不经弧形反射面33d反射而到达的光朝向光照射方向L内部全反射。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棱镜阵列34a的棱镜部延伸的方向与构成在周向CC上比棱镜阵列34a远离光源1的棱镜阵列34b的棱镜部延伸的方向不同。棱镜阵列34a和34b之间的边界位于从对应于光源1的纵向中心的位置在周向CC上移位大约45°的位置处。如作为沿着图30A中的AO-AO线的截面图的图30C所示,构成棱镜阵列34a的每个棱镜部(第一棱镜部)以沿着光源1的纵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如作为沿着图30A中的AP-AP线的截面图的图30D所示,构成棱镜阵列34b的每个棱镜部(第二棱镜部)以在径向R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棱镜板34中,这种棱镜阵列34a和34b被设置于棱镜板34的区域34c的在周向CC上的两侧;区域34c面对弧形反射器33的光源侧反射面33c。如作为沿着图30A中的AN-AN线的截面图的图30B所示,面对光源侧反射面33c的区域34c、即比棱镜阵列34a接近光源1的纵向中心的区域未设置这种棱镜部。棱镜板34具有形成为平面的射出面。
在形成了棱镜阵列34a的光源1附近的区域中,来自光源1的光线仍未朝向部分弧形光路区域行进。所以,期望构成棱镜阵列34a的棱镜部以在光源1的纵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从而使得光线相对于棱镜部延伸的方向的入射角小。这种设定能够防止朝向棱镜部行进的光线被棱镜部反射。换言之,这种设定能够有效地利用由于棱镜部对来自光源1的光线内部全反射所导致的方向改变功能。
另一方面,在形成棱镜阵列34b的远离光源1的区域中,来自光源1的光线已经入射到弧形光路区域。所以,与以上述方式形成棱镜阵列34a的原因相同,期望构成棱镜阵列34b的棱镜部以在径向R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反射集光器32以后倾配置的方式配置,所以几乎全部的入射到面对光源侧反射面33c的区域34c的光线都是被光源侧反射面33c反射的光线。所以,不必通过棱镜部改变方向。因此,不需要在区域34c中形成棱镜部。
类似于参考例1中说明的光漫射板5,光漫射板35是形成有多个在周向CC上同心地延伸的柱透镜35a的光学构件。由于柱透镜35a的功能,光漫射板35使从棱镜板34发射的光在适于微距摄影的光照射范围中均匀漫射。
根据本实施方式,类似于参考例1和参考例2,弧形反射器33的第一反射面33c和33d对来自光源1的光的反射能够在不使用弯曲的管状光源的情况下形成朝向周向CC延伸的光射出部。此外,通过弧形反射器33的第二反射面33a将来自光源1的光的一部分导向周向CC,能够使得来自光源1的光从光射出部均匀射出。由此,可实现能够有效利用来自光源1的光且进行适于微距摄影的均匀照明的照明设备。
此外,反射集光器32的后倾配置能够使照明光学系统在径向R上小型化并且薄型化。此外,照明光学系统的薄型化能够在照明光学系统的后侧形成能够布置锁定机构的新的空间。因此,与锁定机构和照明光学系统以在径向上错开的方式布置的情况相比,照明设备可被进一步在径向上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参考例1所述,照明设备的光射出部可形成为矩形或多边形,以代替环形。
(实施方式2)
图31A示出了作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照明设备中使用的光学构件的棱镜漫射板74。棱镜漫射板74被用来代替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照明设备中的棱镜板34和光漫射板35。
如图31B-2(沿着图31A中的B-B线的截面图)所示,在棱镜漫射板74的入射面(光源侧表面)上,形成了类似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棱镜阵列34a和34b的棱镜阵列74a。如图31B-1(沿着图31A中的A-A线的截面图)所示,棱镜漫射板74的入射面的区域74c未设置棱镜部,该区域34c是面对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光源侧反射面33c的区域。
另一方面,在棱镜漫射板74的射出面上,多个在周向CC上同心地延伸的柱透镜74b形成于整个射出面。每个柱透镜74b具有朝向光照射方向L的凸形状,柱透镜74b使从光漫射板74射出且朝向光照射方向L行进的光在适于微距摄影的光照射范围内均匀漫射。
如图31C-1和图31C-2所示,多个向光照射方向L凹陷的柱透镜74d可以在周向CC上同心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棱镜漫射板74的射出面。
以这种方式,本实施方式使用了棱镜漫射板74,该棱镜漫射板74的入射面设置有改变光线的方向的棱镜阵列74a,且该棱镜漫射板74的射出面设置有使光线漫射的柱透镜74b和74d。由此,与实施方式1中的两个光学构件(棱镜板34和光漫射板35)沿厚度方向层叠的情况相比,可使得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设备更薄。
代替本实施方式的棱镜漫射板74,可使用参考例2中说明的由具有光漫射特性的乳白色光学材料形成的棱镜板。
(实施方式3)
接着,将参照图32A至图36说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的照明设备中的安装于安装基体39上的电子部件和弧形反射器33之间的关系,以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中相同的构成元件用与实施方式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图32A、图32B和图32C示出了同样在实施方式1的图22和图23中示出的照明设备131的内部构造并示出了电子部件在两个安装基体39上的配置。分别为两个光源1设置的两个安装基体39均被布置于为对应的光源1设置的弧形反射器33的后侧(在厚度方向上的光照射方向L侧的相反侧)。
附图标记55是使光源1开始发光(放电)的触发线圈。在为两个光源1设置的两个安装基体39上均安装有触发线圈55。附图标记56是监测(检测)光源1发射的光量的光接收传感器。在两个安装基体39上均安装有光接收传感器56。附图标记57表示连接器。连接器57与连接电缆中的多个导线连接以将照明设备与参考例1中说明的控制器(未示出)连接。连接器57安装于两个安装基体39中的一个。来自控制器中的触发电容器的电荷经由连接电缆和连接器57流入触发线圈55。另外,光接收传感器56的输出经由连接器57和连接电缆被发送到控制器。
光接收传感器56的输出信号可经由连接电缆中的另一个电缆且不经由连接器57而输出。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能够减小弧形反射器33的厚度的反射集光器32的后倾配置以及在弧形反射器33的后侧的具有一定体积的其他构成元件的配置。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其他构成元件是锁定机构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说明其他构成元件是作为安装于安装基体39上的电子部件的触发线圈55、光接收传感器56和连接器57的情况。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弧形反射器33的靠近光源1的部分的后侧设置退避部33f以配置锁定机构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说明触发线圈55、光接收传感器56和连接器57被配置于弧形反射器33的远离光源1的部分的后侧的情况。
如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每个弧形反射面33d基本上以越在周向CC上远离光源1就越在光照射方向L上靠前(即,增大弧形反射面33d在光照射方向L上的高度)的方式被形成为相对于沿着径向R的基准面倾斜的表面。所以,弧形反射器33的弧形反射面33d的后表面33k(以下简称为“弧形反射器33的后表面”)也能够被形成为越在周向CC上远离光源1就越远离安装基体39的相似的倾斜表面。此外,由于弧形反射面33d为不扭曲的螺旋面,所以与参考例2中的弧形反射面33d被形成为扭曲的螺旋面的情况相比,可使得安装基体39和弧形反射器33的后表面33k之间的距离(高度)较大。此外,由于反射集光器32以后倾配置的方式配置且减小了弧形反射器33的厚度,所以与反射集光器32不以后倾配置的方式配置且不减小弧形反射器33的厚度的情况相比,可使得安装基体39和弧形反射器33的后表面33k之间的高度较高。
所以,在如下的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中可配置至少一个安装于安装基体39且均具有高的高度的电子部件:该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是弧形反射器33的后表面33k与安装基体39之间的空间(在厚度方向上面对弧形反射器33的后表面33k的空间)且具有高的高度。即,电子部件中的均具有高的高度的触发线圈55、光接收传感器56和连接器57中的至少一个能够被配置在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中。由此,可防止由于使触发线圈55、光接收传感器56和连接器57在径向R上相对于弧形反射器33移位而导致的照明设备在径向R上的尺寸增加。即使照明设备厚度减小,也能够确保足够的高度作为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以用于安装触发线圈55、光接收传感器56和连接器57。因此,能够保持照明设备的薄的形状。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诸如触发线圈55、光接收传感器56和连接器57等的大尺寸电子部件能够被有效地配置在弧形反射器33的后侧的空间中,所以能够使照明设备充分小型化。
由于触发线圈55的通电导致在触发线圈55中产生噪音,所以如果触发线圈55和光接收传感器56被彼此靠近地配置,则光接收传感器56可能被该噪音影响。所以,本实施方式有效地使用形成于弧形反射器33的两个弧形反射面33d的后表面与安装基体39之间的两个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即形成于光源1的在径向R上彼此相反的两侧的两个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即,触发线圈55被布置在两个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中的一个中,而光接收传感器56被布置在另一个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中,从而使得在径向R上触发线圈55和光接收传感器56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得大。
在图32A至图32C中,触发线圈55和连接器57被配置于在图中形成为比光源1靠上侧的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中,光接收传感器56被配置于比光源1靠下侧的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中。
在示出了变型例的图33中,光接收传感器56和连接器57被配置于在图中比光源1靠上侧的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中,触发线圈55被配置于比光源1靠下侧的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中。
在图32A、图32B、图32C和图33的任意一个所示的构造中,弧形反射器33(弧形反射面33d)存在于光接收传感器56和光量由光接收传感器56监测的光源1之间。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4(沿着图33中的BV-BV线的截面图)所示,通孔33h形成于弧形反射器33的形成有弧形反射面33d的部分(弧形反射面33d和后表面33k之间的部分)。通孔33h在弧形反射面33d和后表面33k中开口。在光接收传感器56的方向被确定成使得来自光源1的光通过通孔33h到达光接收传感器56的光接收部(光电二极管)56a之后,光接收传感器56被安装于安装基体39。图中的箭头W表示连接光接收部56a和通孔33h的线通过反射集光器32的光射出开口朝向光源1延伸。根据本构造,即使在光接收传感器56被配置在弧形反射面后方空间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光接收传感器56对光源1的光量进行良好的监测。
图35示出了图34所示的构造的变型例。在该变型例中,光接收传感器56不安装于安装基体39,且光接收部56a与传感器56的主体分离;光接收部56a经由图1所示的连接电缆102内部的电缆58与主体连接。光接收部56a通过按压和滤波器56c一起被插入筒状屏蔽构件56b以减少来自光源1的光量,并因此由筒状屏蔽构件56b保持。光接收部56a和滤波器56c被插入其中的筒状屏蔽构件56b通过按压被插入形成于弧形反射器33的通孔33h且通过粘结剂被弧形反射器33保持。根据本构造,与图34所示的构造相比,可使得光接收部56a和光源1之间的距离更短。此外,由于光接收传感器80被保持在弧形反射器33的通孔33h中,所以不可能发生由通孔33h和光接收传感器80的不对准导致的不稳定的光量监测,这种不稳定的光量监测可能在图34所示的构造中产生。所以可对光源1的光量进行更好的监测。
图36示出了另一个变型例。在该变型例中,光接收传感器56(包括光接收部)被安装于安装基体39,来自光源1的光经由插入到形成于反射集光器32的半圆筒部32c的孔中的光纤59被导向光接收传感器56。光纤59通过将光源1固定于反射集光器32的弹性保持件61和形成于弧形反射器33的外周壁部的外周面的保持部33m而保持。光纤59可从反射集光器32的侧面(沿光源1的纵向的一个表面)插入。根据该构造,由于不需要在弧形反射器33中形成在图34和图35所示的构造中所需的通孔33h,所以即使是由通孔33h导致的照明光的光量的轻微不均匀也能被防止。
图37A至图37C示出了与图32A至图32C和图33所示的构造相比进一步减少了从触发线圈55产生的噪音的影响的构造。图37C示出了沿着图37A的BX-BX线的截面图。附图标记33g表示覆盖了安装于安装基体39的触发线圈55的周围的壁部;壁部33g与弧形反射器33一体形成。通过壁部33g覆盖触发线圈55增大了用于触发线圈55的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从而与图32A、图32B、图32C和图33所示的构造相比,能够更确切地防止触发线圈55产生的噪音对光接收传感器56的影响。
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基于参考例2的照明设备的构造。然而,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说明的构造可被应用于参考例1中说明的照明设备。
根据上述每个实施方式,通过第一反射面反射来自光源的光能够形成朝向周向延伸的光射出部,而不使用弯曲的管状光源。此外,通过第二反射面将来自光源的光的一部分导向周向能够使得来自光源的光从光射出部均匀地射出。由此,能够实现能够有效地利用来自光源的光并进行适于微距摄影的均匀照明的照明设备。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集光器的方向被设定成适于照明设备小型化(减小厚度)的方向,从而能够实现照明设备的充分小型化。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3,由于诸如触发线圈、光接收传感器和连接器等的大尺寸电子部件可被有效地配置于在反射器的后侧形成的空间,所以能够实现照明设备的充分小型化。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当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括所有这种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21)

1.一种摄像照明设备,其包括:
保持构件,其保持基体;
第一反射部,其被形成为具有弧形;
光源,其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径向上比所述第一反射部靠近外侧;
集光器,其被构造成利用反射面将从所述光源扩散的光朝向所述光源的所述径向内侧引导;
第二反射部,其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朝向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周向上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反射;和
射出部,由所述第一反射部反射的光从所述射出部射出,
其中,在与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所述集光器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被设置于比所述光源靠近所述射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面被设置于比所述光源远离所述射出部的一侧,
所述摄像照明设备的特征在于,相对于通过所述光源的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比具有更大的朝向与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开口的开口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光器中,所述第二面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比所述第一面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光器中,所述第二面在其径向内缘的至少一部分处形成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光器中,所述第二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比所述第一面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光器中,所述第二面的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比所述第二面的另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距离所述光源的长度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射出部具有弧形或环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部的面对所述光源的反射面部分具有相对于所述径向的小于45°的倾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具有其纵向是所述周向的切线方向的直管形状或直线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照明设备可拆装地安装于摄像镜头,并且所述摄像照明设备通过以围绕所述摄像镜头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摄像镜头而被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照明设备可拆装地安装于摄像镜头,并且所述摄像照明设备通过被安装到所述摄像镜头而以围绕所述摄像镜头的方式被支撑;
所述摄像照明设备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被构造成通过安装于所述摄像镜头而对被支撑的状态进行保持;
所述第一反射部在其后侧包括退避部,其中所述退避部的径向内侧部分被形成为比所述退避部的径向外侧部分靠近光照射方向侧;并且
所述锁定机构被配置于面对所述退避部的区域。
11.一种摄像照明设备,其包括:
保持构件,其保持基体;
第一反射部,其被形成为具有弧形;
光源,其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径向上比所述第一反射部靠近外侧;
第二反射部,其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朝向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周向上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反射;和
射出部,由所述第一反射部反射的光从所述射出部射出,
所述摄像照明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射部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以及来自所述第二反射部的光朝向所述射出部反射;
所述第一反射部被形成为越在所述周向上远离所述光源就越接近所述射出部;以及
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厚度方向上在与所述第一反射部的射出部侧表面的相反侧表面相面对的空间中,设置有使所述光源开始发光的触发线圈、检测所述光源的发光量的光接收传感器以及与连接于所述摄像照明设备的电缆连接的连接器中的至少一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集光器,其被构造成利用反射面将从所述光源扩散的光朝向所述光源的所述径向内侧引导;
其中,所述集光器包括两个反射面和位于所述两个反射面之间的光射出开口,所述两个反射面分别是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比所述光源靠近射出部侧的反射面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所述射出部侧的相反侧的反射面,并且
所述集光器被构造成使得:在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截面中,通过所述光射出开口射出的光的射出范围的中心方向在所述径向内侧朝向所述射出部侧的相反侧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集光器,其被构造成利用反射面将从所述光源扩散的光朝向所述光源的所述径向内侧引导;
其中,所述集光器包括两个反射面,所述两个反射面分别是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比所述光源靠近光照射方向侧的反射面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所述光照射方向侧的相反侧的反射面,所述两个反射面具有沿着相对于通过所述光源的对称面彼此对称的两个面的形状,并且
所述集光器被构造成使得:所述对称面在所述径向内侧朝向所述光照射方向侧的相反侧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部的面对所述光源的部分具有相对于所述径向的小于45°的倾角。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集光器,其被构造成利用反射面将从所述光源扩散的光朝向所述光源的所述径向内侧引导;
其中,在与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所述集光器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被设置于比所述光源靠近所述射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面被设置于比所述光源远离所述射出部的一侧,
相对于通过所述光源的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比具有更大的朝向与沿着所述径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开口的开口角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具有其纵向是所述周向的切线方向的直管形状或直线形状。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使来自所述光源的光通向所述光接收传感器的光接收部的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反射部的与所述射出部所在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保持所述光接收传感器的光接收部的保持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来自所述光源的光通过光纤被导向所述光接收传感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线圈被配置于所述空间,并且
包括所述第一反射部和所述第二反射部的构件设置有覆盖所述触发线圈的壁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照明设备可拆装地安装于摄像镜头,并且所述摄像照明设备通过被安装到所述摄像镜头而以围绕所述摄像镜头的方式被支撑。
CN201420045308.3U 2013-01-25 2014-01-24 摄像照明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7321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2272A JP6176930B2 (ja) 2013-01-25 2013-01-25 撮影用照明装置
JP2013012142A JP6176929B2 (ja) 2013-01-25 2013-01-25 撮影用照明装置
JP2013-012272 2013-01-25
JP2013-012142 2013-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73211U true CN203773211U (zh) 2014-08-13

Family

ID=5122189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3287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69919B (zh) 2013-01-25 2014-01-24 照明设备
CN20161095335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842774B (zh) 2013-01-25 2014-01-24 照明设备
CN201420045308.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73211U (zh) 2013-01-25 2014-01-24 摄像照明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3287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69919B (zh) 2013-01-25 2014-01-24 照明设备
CN20161095335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842774B (zh) 2013-01-25 2014-01-24 照明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411212B2 (zh)
CN (3) CN10396991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9919A (zh) * 2013-01-25 2014-08-0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照明设备
CN108463770A (zh) * 2016-01-21 2018-08-28 亮锐控股有限公司 使用具有来自多个侧的光发射的led的用于照相机的均匀、高效和颜色可调整的环闪光灯
CN110505374A (zh) * 2018-05-17 2019-11-26 佳能株式会社 转动限制结构和具有转动限制结构的照明设备
US11199755B2 (en) 2016-02-23 2021-12-14 Lumileds Llc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light guide having angled light-accepting surfac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8779B2 (ja) * 2013-01-25 2017-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用照明装置
TWI571227B (zh) * 2015-02-13 2017-02-21 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醫療影像擷取裝置
CN104677275A (zh) * 2015-02-15 2015-06-03 广东万濠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多功能表面光源的测量仪
US9989833B2 (en) * 2016-02-24 2018-06-05 Olympus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DE102018103544B3 (de) * 2018-02-16 2018-10-18 Sick Ag Kamera und Verfahren zur Erfassung von Bilddaten
WO2019163003A1 (ja) * 2018-02-20 2019-08-29 富士通フロ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用の照明光学系
CN110995992B (zh) 2019-12-04 2021-04-06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补光装置、补光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5280062A (zh) * 2020-04-15 2022-11-0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棱镜片和使用了该棱镜片的照明装置
CN111599037A (zh) * 2020-07-07 2020-08-28 深圳市歌美迪电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行车记录仪
CN113542569B (zh) * 2021-07-16 2023-08-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40069414A1 (en) * 2022-08-23 2024-02-29 Gopro, Inc. Bayonet accessory ring ligh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271Y2 (zh) 1990-02-16 1993-04-16
US5897201A (en) * 1993-01-21 1999-04-27 Simon; Jerome H. Architectural lighting distributed from contained radially collimated light
JP3544066B2 (ja) 1996-07-04 2004-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撮影用閃光発光装置
JP3372785B2 (ja) 1996-10-09 2003-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JP2000298244A (ja) 1999-04-15 2000-10-24 Canon Inc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JP2001066672A (ja) 1999-08-26 2001-03-16 Canon Inc 照射角可変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JP2001215574A (ja) 2000-01-31 2001-08-10 Canon Inc 閃光発光装置
JP3984910B2 (ja) 2002-12-13 2007-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NL1022891C2 (nl) 2003-03-11 2004-09-14 Dental Innovaties B V Belichtingsinrichting voor montage op een fototoestel met flitslamp.
JP4366198B2 (ja) 2004-01-23 2009-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照明光学系
JP2005258011A (ja) 2004-03-11 2005-09-22 Canon Inc 照明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
US7127163B2 (en) * 2004-08-19 2006-10-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Ring light guide
JP2006119385A (ja) 2004-10-22 2006-05-11 Sigma Corp ストロボ発光装置のフロントカバー
EP2210145A4 (en) 2007-11-01 2013-05-29 Enlight Photo Ltd ENHANCED RING LIGHT DIFFUSER
CN201269491Y (zh) 2008-10-14 2009-07-08 上海创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检测柱面缺陷的照明装置
CN201527527U (zh) 2009-06-17 2010-07-14 陈铭均 把普通闪光灯扩展为可微距拍照的环形闪光灯的装置
JP5791254B2 (ja) * 2010-09-29 2015-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721415B2 (ja) * 2010-12-10 2015-05-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769436B2 (ja) * 2011-02-08 2015-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通信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2242676A (ja) * 2011-05-20 2012-12-10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5885416B2 (ja) * 2011-07-14 2016-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US9411212B2 (en) 2013-01-25 2016-08-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apparatus which is arrangeable so as to surround an image capturing lens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9919A (zh) * 2013-01-25 2014-08-0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照明设备
US9411212B2 (en) 2013-01-25 2016-08-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apparatus which is arrangeable so as to surround an image capturing lens
CN103969919B (zh) * 2013-01-25 2017-04-12 佳能株式会社 照明设备
CN108463770A (zh) * 2016-01-21 2018-08-28 亮锐控股有限公司 使用具有来自多个侧的光发射的led的用于照相机的均匀、高效和颜色可调整的环闪光灯
TWI728040B (zh) * 2016-01-21 2021-05-21 荷蘭商露明控股公司 光導模組、包括光導模組之裝置及用以產生光導模組之方法
CN108463770B (zh) * 2016-01-21 2021-06-15 亮锐控股有限公司 使用具有来自多个侧的光发射的led的用于照相机的均匀、高效和颜色可调整的环闪光灯
US11199755B2 (en) 2016-02-23 2021-12-14 Lumileds Llc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light guide having angled light-accepting surfaces
CN110505374A (zh) * 2018-05-17 2019-11-26 佳能株式会社 转动限制结构和具有转动限制结构的照明设备
CN110505374B (zh) * 2018-05-17 2021-09-14 佳能株式会社 转动限制结构和具有转动限制结构的照明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9919A (zh) 2014-08-06
US9411212B2 (en) 2016-08-09
CN103969919B (zh) 2017-04-12
CN106842774A (zh) 2017-06-13
CN106842774B (zh) 2019-09-24
US20140209796A1 (en) 2014-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73211U (zh) 摄像照明设备
CN203773210U (zh) 摄像照明设备
US7530712B2 (en) Reflective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0538499C (zh) 发光装置和具有该发光装置的设备
US7524091B2 (en) Led bulb refractive relector
CN1306335C (zh) 照明装置
US20120075870A1 (en) Lens member and optical unit using said lens member
JP2002093227A (ja) 線状照明装置
JP3437309B2 (ja) 撮影用照明装置
CN101556984A (zh) 发光二极管光放射装置
JP2006259379A (ja) 発光装置
WO2004023570A1 (en) Led light collection and uniform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3185245A (zh) 照明装置及该照明装置所用的聚光体
US8304994B2 (en) Light collection system for an electrodeless RF plasma lamp
CN100541312C (zh) 照明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123770C (zh) 用于光电烟雾传感器的光投射装置
JP6248411B2 (ja) 車両用灯具
ES2926223T3 (es) Dispositivo emisor de luz y lámpara quirúrgica
CN100389339C (zh) 用于将目标照亮并使目标成像的光学系统、用户单元和方法
CN101063518A (zh) 反射式投光装置
WO2023284377A1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6838666B (zh) 一种遮光角可控的小孔出光灯具
JP6176930B2 (ja) 撮影用照明装置
CN112664866A (zh) 光学系统及射灯
CN215216085U (zh) 一种高亮聚光导光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