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47786U - 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 - Google Patents

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47786U
CN203747786U CN201420027796.5U CN201420027796U CN203747786U CN 203747786 U CN203747786 U CN 203747786U CN 201420027796 U CN201420027796 U CN 201420027796U CN 203747786 U CN203747786 U CN 2037477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eld effect
effect transistor
branch road
signal branch
drain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2779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子澈
邹铮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PGoal Microelectronics Sich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PGoal Microelectronics Sich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PGoal Microelectronics Sich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PGoal Microelectronics Sich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2779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477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477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4778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包括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且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结构特征完全相同均包括驱动端与负载端,外部全差分信号对应输入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其中,还包括耦合支路,耦合支路包括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均连接于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之间,且位于驱动端与负载端之间,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与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结构简单,可以实现低功耗、高速的应用,且大大地改善了输出信号的占空比。

Description

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电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
背景技术
在一些高速应用场合需要把高速信号的CMOS(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平降低摆幅,以得到更好的工作特性。如在高速电荷泵开关控制电路中,当控制信号处于低摆幅时,可以保持电荷泵开关工作于饱和区,得到恒定充放电流,且可降低信号沿建立时间并减小开关管电荷馈通;在高速、超高速差分数据信号处理电路中,低摆幅信号可以降低功耗,降低信号沿建立时间增大输入线性范围。因此各种电平转换电路在各种高速应用场合得到广泛的应用。
现有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如图1所示结构。如图所示,现有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包括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且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结构特征完全相同均包括驱动端与负载端,外部全差分信号对应输入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全差分信号INP输入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经正信号支路转换后,在正信号支路的负载端输出全差分信号OUTN;全差分信号INN输入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经负信号支路转换后,在正信号支路的负载端输出全差分信号OUTP。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由场效应管M11、M12组成,其负载端由场效应管M13、M14组成;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由场效应管M16、M15组成,其负载端由场效应管M17、M18组成;各场效应管的具体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在此不再细述。该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的工作过程为:对于正信号支路,当输入全差分信号INP为低电平时,场效应管M11导通,场效应管M12断开,因为负载端的场效应管M13断开,即只有二极管连接的N型场效应管M14作为负载,使得场效应管M11并非如标准CMOS反相器一样将输出信号OUTN拉高至电源电压VDD,而是将场效应管M11上的电压通过场效应管M14分压得到非电源电压的高摆幅电平;当输入信号INP为高电平时,场效应管M11断开,场效应管M12导通,因为负载端的场效应管M14断开,即只有二极管连接的P型场效应管M13作为负载,使得场效应管M12并非如标准CMOS反相器一样将输出OUTP拉低至地,而将场效应管M12上的电压通过场效应管M13分压得到非地的低摆幅电平。最终OUTN得到一中间电平。对于负信号支路分析相同,得到输入输出波形如图2。
但上述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由于存在场效应管M11、M12以及M16、M15随着工艺角改变的失配,使得该电路对输出负载点OUTN/OUTP充放电流不一致,使得输出信号上升下降沿斜率差别(如图2所示波形),从而导致输出信号占空比恶化。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该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结构简单,可以实现低功耗、高速的应用,且大大地改善了输出信号的占空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包括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且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结构特征完全相同均包括驱动端与负载端,外部全差分信号对应输入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且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将对应的外部全差分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后经负载端输出转换后的伪差分信号,其中,还包括耦合支路,所述耦合支路包括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均连接于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之间,且位于所述驱动端与负载端之间,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所述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
较佳地,所述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与第二场效应管,且所述第一场效应管为P型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场效应管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共同连接并连接外部全差分信号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共同连接并连接正信号支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
较佳地,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包括第三场效应管与第四场效应管,且所述第四场效应管为P型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场效应管与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均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漏极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与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均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漏极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包括第五场效应管与第六场效应管,且所述第六场效应管为P型场效应管,第五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五场效应管与第六场效应管的漏极均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场效应管与第六场效应管的栅极均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外部电源连接。
较佳地,所述负载端包括第七场效应管与第八场效应管,且所述第七场效应管为P型场效应管,所述第八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栅极、漏极与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栅极、漏极共同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共同连接,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且所述第七场效应管与第八场效应管的漏极共同输出电平转换后的伪差分信号。
较佳地,所述负载端为第七场效应管,且所述第七场效应管为P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漏极共同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共同连接,其源极与外部电源连接,且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出电平转换后的伪差分信号。
较侍地,所述负载端为第八场效应管,且所述第八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漏极共同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共同连接,其源极接地,且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出电平转换后的伪差分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由于还包括耦合支路,所述耦合支路包括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均连接于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之间,且位于所述驱动端与负载端之间,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所述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使得在进行电平转换过程中,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可抵消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驱动端的工艺角的变化,改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实现本实用新型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在低功耗、高速的信号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路的波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图。
图5为图4所示电路的波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结构图。
图7为图6所示电路的波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路结构图。
图9为图8所示电路的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该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结构简单,可以实现低功耗、高速的应用,且大大地改善了输出信号的占空比。
请参考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框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包括正信号支路、耦合支路与负信号支路,且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结构特征完全相同均包括驱动端与负载端;外部全差分信号对应输入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其中,外部全差分信号INP输入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经正信号支路转换后,在正信号支路的负载端输出伪差分信号OUTN,外部全差分信号INN输入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经负信号支路转换后,在正信号支路的负载端输出伪差分信号OUTP;所述耦合支路连接于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之间,且位于所述驱动端与负载端之间,且所述耦合支路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及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从而可抵消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驱动端的工艺角的变化,改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
具体地,请结合参考图4与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第一实施例。所述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M1与第二场效应管M2,且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为P型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M2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与第二场效应管M2的栅极共同连接并连接外部全差分信号的一个输出端,所述外部全差分信号的一个输出端输出全差分信号INP至所述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与第二场效应管M2的漏极共同连接并连接正信号支路的输出端,且该输出端输出经所述正信号支路转换后的信号OUTN;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源极与外部电源VDD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M2的源极接地。所述正信号支路的结构特征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结构特征完全相同,即所述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也包括第一场效应管M1′与第二场效应管M2′,所述外部全差分信号的另一个输出端输出全差分信号INN至所述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具体如图4所示,不再细述。所述耦合支路包括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其中,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均连接于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之间,且位于所述驱动端与负载端之间,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所述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具体地,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包括第三场效应管M3与第四场效应管M4,且所述第四场效应管M4为P型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M3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场效应管M3与第四场效应管M4的漏极均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M3与第四场效应管M4的栅极均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M3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四场效应管M4的源极与外部电源VDD连接;由上述可知,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所述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包括第五场效应管M5与第六场效应管M6,且所述第六场效应管M6为P型场效应管,第五场效应管M5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五场效应管M5与第六场效应管M6的漏极均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场效应管M5与第六场效应管M6的栅极均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场效应管M5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六场效应管M6的源极与外部电源VDD连接;由上述可知,所述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所述正信号支路的负载端包括第七场效应管M7与第八场效应管M8,且所述第七场效应管M7为P型场效应管,所述第八场效应管M8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七场效应管M7的栅极、漏极与第八场效应管M8的栅极、漏极共同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七场效应管M7的源极与外部电源VDD连接,所述第八场效应管M8的源极接地,且所述第七场效应管M7与第八场效应管M8的漏极即为所述正信号支路的输出端,而输出电平转换后的伪差分信号OUTN。所述正信号支路的结构特征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结构特征完全相同,即所述负信号支路的负载端也包括第七场效应管M7′与第八场效应管M8′,所述负信号支路的输出端输出伪差分信号OUTP具体如图4所示,不再细述。
下面结合图4与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对于正信号支路,当输入外部全差分信号INP为低电平时,驱动端为P型管的第一场效应管M1导通,为N型管的第二场效应管M2关闭;而负载端,P型管的第七场效应管M7关闭,而N型管的第八场效应管M8导通,使得仅有二极管连接的N型管的第八场效应管M8作为负载;而第一场效应管M1并非如标准CMOS反相器一样将输出伪差分信号OUTN拉高至电源电压VDD,而是将第一场效应管M1上的电压通过第八场效应管M8分压得到非电源的高摆幅电平(如图4所示);当输入全差分信号INP为高电平时,驱动端为P型管的第一场效应管M1关闭,为N型管的第二场效应管M2导通;而负载端,P型管的第七场效应管M7导通,而N型管的第八场效应管M8关闭,使得仅有二极管连接P型管的第七场效应管M7作为负载;而第二场效应管M2并非如标准CMOS反相器一样将输出伪差分信号OUTN拉低至地,而是将第二场效应管M2上的电压通过第七场效应管M7分压得到非地的低摆幅电平(如图5所示)。最终使得输出的全差分信号OUTN得到一中间电平。对于负信号支路对外部全差分信号INN的转换过程也相同,最终输出伪差分信号OUTP,得到输入输出波形如图5,在此不再细述。在上述转换过程中,由于在正信号支路与负支路之间连接有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及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使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相互耦合,输入此电路的全差分信号INN/INP,经过相互耦合的两条支路变为输出有关联的伪差分信号OUTN/OUTP,改善了因工艺角变化引起的占空比失真;其中,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的第三场效应管M3与第四场效应管M4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的第一场效应管M1与第二场效应管M2形成对耦结构,而所述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的第五场效应管M5与第六场效应管M6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的第一场效应管M1′与第二场效应管M2′形成对耦结构;且所述耦合支路的各场效应管的类型与其对应的驱动端的场效应管的类型相同,但尺寸为驱动端场效应管的1/2、1/3或者1/4;工艺角的改变使得驱动端的各场效应管对各自的跨导(gm)发生变化,而由于一组耦合有源耦合器件的场效应管的连接方式与对应的驱动端的场效应管对藕,或者说一组有源耦合器件对于相应的驱动端的场效应管形成正反馈类似锁存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信号原始状态而不过度受到gm变化的影响,即抵消了驱动端场效应管工艺角的变化,使得信号上升、下降沿保持相同斜率而不会因为gm变化导致失配,使得差分信号交越点保持在上摆幅与下摆幅中间,因而改善输出伪差分信号占空比。
请再结合参考图6与图7,描述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仅在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负载端只包括第七场效应管M7,相应地,所述负信号支路物负载端只包括第七场效应管M7′。其它均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负载端仅有第七场效应管M7/M7′,而使得输出信号OUTN/OUTP的上边界为电源电压VDD,下边界为转换后的中间电平,输出波形如图7所示;具体转换过程与原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细述。
请再结合参考图8与图9,描述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仅在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负载端只包括第八场效应管M8,相应地,所述负信号支路物负载端只包括第八场效应管M8′。其它均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负载端仅有第八场效应管M8/M8′,而使得输出信号OUTN/OUTP的下边界为0,上边界为转换后的中间电平,输出波形如图9所示;具体转换过程与原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细述。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Claims (6)

1.一种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包括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且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结构特征完全相同均包括驱动端与负载端,外部全差分信号对应输入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且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将对应的外部全差分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后经负载端输出转换后的伪差分信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耦合支路,所述耦合支路包括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均连接于所述正信号支路与负信号支路之间,且位于所述驱动端与负载端之间,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所述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形成对耦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驱动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与第二场效应管,且所述第一场效应管为P型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场效应管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共同连接并连接外部全差分信号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共同连接并连接正信号支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有源耦合器件包括第三场效应管与第四场效应管,且所述第四场效应管为P型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场效应管与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均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漏极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与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均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漏极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二组有源耦合器件包括第五场效应管与第六场效应管,且所述第六场效应管为P型场效应管,第五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五场效应管与第六场效应管的漏极均与所述负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场效应管与第六场效应管的栅极均与所述正信号支路的第一场效应管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外部电源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端包括第七场效应管与第八场效应管,且所述第七场效应管为P型场效应管,所述第八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栅极、漏极与第八场效应管的栅极、漏极共同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且所述第七场效应管与第八场效应管的漏极共同输出电平转换后的伪差分信号。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端为第七场效应管,且所述第七场效应管为P型场效应管,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漏极共同连接且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其源极与外部电源连接,且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出电平转换后的伪差分信号。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端为第八场效应管,且所述第八场效应管为N型场效应管,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漏极共同连接且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其源极接地,且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出电平转换后的伪差分信号。
CN201420027796.5U 2014-01-16 2014-01-16 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477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27796.5U CN203747786U (zh) 2014-01-16 2014-01-16 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27796.5U CN203747786U (zh) 2014-01-16 2014-01-16 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47786U true CN203747786U (zh) 2014-07-30

Family

ID=51347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2779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47786U (zh) 2014-01-16 2014-01-16 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4778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2972A (zh) * 2014-01-16 2014-04-30 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全差分电平转换电路
CN107493100A (zh) * 2016-06-12 2017-12-19 深圳芯启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平转换器
CN112492236A (zh) * 2020-10-23 2021-03-12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信号产生电路及相关控制方法、图像传感器、芯片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2972A (zh) * 2014-01-16 2014-04-30 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全差分电平转换电路
CN103762972B (zh) * 2014-01-16 2017-01-25 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全差分电平转换电路
CN107493100A (zh) * 2016-06-12 2017-12-19 深圳芯启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平转换器
CN107493100B (zh) * 2016-06-12 2023-03-31 深圳芯启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平转换器
CN112492236A (zh) * 2020-10-23 2021-03-12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信号产生电路及相关控制方法、图像传感器、芯片及电子装置
CN112492236B (zh) * 2020-10-23 2023-07-2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信号产生电路及相关控制方法、图像传感器、芯片及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49989A1 (zh) 一种高速低功耗动态比较器
CN103346773B (zh) 电平转换电路
CN101895257A (zh) 运算和测量放大器中的低噪声、低功率、低漂移偏移校正
CN103780212A (zh) 一种运算放大器、电平转换电路以及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CN203747786U (zh) 用于全差分信号的电平转换电路
CN102545806A (zh) 差动放大器
CN104883139A (zh) 一种用于包络跟踪系统的双开关电源调制器
CN104601123A (zh) 用于驱动大负载电容的低功耗三级运算放大器
CN103036569A (zh) 采样保持电路
CN108199701B (zh) 一种高速的cmos传输门开关电路
CN101369804B (zh) 消除反馈共模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CN106612119A (zh) 一种比较器及模数转化器
CN103762972A (zh) 全差分电平转换电路
CN203457116U (zh) 共模反馈的差分放大电路及集成电路
CN103107791B (zh) 带宽恒定的增益线性可变增益放大器
CN107370485A (zh) 负压电平转换电路
CN203406849U (zh) 高速高精度缓冲电路
CN108449077A (zh) 高速内部迟滞型比较器
CN107947747A (zh) 折叠共源共栅放大器及模拟电路
CN203423670U (zh) 一种可变增益的模拟加法器
CN107872204A (zh) 一种低功耗小面积大增益的新型tda电路
CN207559971U (zh) 电平转换电路
CN107204772B (zh) 高线性度高速信号缓冲电路
CN204928754U (zh) 一种运放浮动供电电路
CN103490766A (zh) 一种高速高精度源极跟随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