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43460U - 阀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43460U
CN203743460U CN201420030907.8U CN201420030907U CN203743460U CN 203743460 U CN203743460 U CN 203743460U CN 201420030907 U CN201420030907 U CN 201420030907U CN 203743460 U CN203743460 U CN 2037434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alve
base part
pilot hole
adapto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3090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剑持大一郎
小山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filed Critical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Priority to CN20142003090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434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434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4346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Valve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阀装置。在该阀装置中,形成阀口的阀座部件装配于形成在阀壳上的阀座部件装配孔,该阀座部件钎焊接合在阀壳上,在上述阀座部件上设有与上述阀壳的上述阀座部件装配孔的内周面抵接的凸缘部以及供导入或导出流体的接头管装配的接头管装配孔,上述阀壳的上述阀座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阀座部件的上述凸缘部的外周端面钎焊接合,并且上述阀座部件的上述接头管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接头管的外周面钎焊接合,在上述阀座部件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凸缘部的外周端面之间、以及上述接头管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接头管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引导钎料的钎料通道。

Description

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空气调节机、冷冻机、自动贩卖机等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控制的阀装置,特别是涉及形成阀口的阀座部件装配于形成在阀壳上的阀座部件装配孔,且该阀座部件钎焊接合在阀壳上的阀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电磁阀、电动阀等阀装置,存在如下阀装置:构成阀口的阀座部件作为与阀壳(阀本体)不同的其他构件构成,阀座部件被压入至形成于阀壳的阀座部件装配孔,并通过钎焊固定于阀壳(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阀座部件的压入、钎焊工序中,在将阀座部件从外侧压入阀壳的阀座部件装配孔之后,对阀座部件的一个端面侧进行钎焊,是所谓的单面钎焊,所以难以稳定地获得足够的钎焊强度。
即、在专利文献1中实施的钎焊中,压入至阀座部件装配孔的阀座部件的一端面与阀座部件装配孔的内周面形成的角部处的钎料流动情况很重要。但是,由于采用压入工艺,在阀座部件外周面与阀座部件装配孔的内周面之间,没有在钎料流动时用于排气及钎料渗透的间隙,因此钎料无法流动,接合强度不足,存在改良的余地。
此外,就接头管的固定而言,铜管等形成的接头管被压入至形成于阀装置的阀壳的接头管安装用孔,通过钎焊固定于阀壳。在该接头管的钎焊工序中,钎料仅滞留在阀壳的角部而不进一步流动,存在难以进行能够获得足够接合强度的稳定的钎焊。
另外,提出了在钎焊的部分设置规定的空隙的阀装置的方案。但是,用于确保恒定空隙的尺寸管理不容易,并且,为了形成空隙,各个构件的尺寸精度变得很重要,这造成加工工数增加,构件费用也变高。
现有技术
专利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5673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利用钎焊而对阀座部件及接头管进行安装的阀装置中,在获得足够的钎焊强度的同时,制造工序变简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的阀装置中,形成阀口的阀座部件装配于形成在阀壳上的阀座部件装配孔,该阀座部件钎焊接合在阀壳上,上述阀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阀座部件上设有与上述阀壳的上述阀座部件装配孔的内周面抵接的凸缘部以及供导入或导出流体的接头管装配的接头管装配孔,上述阀壳的上述阀座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阀座部件的上述凸缘部的外周端面钎焊接合,并且上述阀座部件的上述接头管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接头管的外周面钎焊接合,在上述阀座部件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凸缘部的外周端面之间、以及上述接头管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接头管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引导钎料的钎料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2的阀装置中,上述钎料通道形成在上述阀座部件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凸缘部的外周端面的任意一方上,以及上述接头管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接头管的外周面的任意一方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3的阀装置中,上述钎料通道通过形成槽、狭缝或者倒角而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4的阀装置中,上述钎料通道设有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5的阀装置中,多个上述钎料通道以连结任意两个设置在同一部件上的上述钎料通道而得到的直线不与上述阀壳的中心轴线或者上述阀座部件的中心轴线相交的方式进行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6的阀装置中,上述阀座部件装配孔的直径与上述凸缘部的外径相等,并且上述接头管装配孔的直径与上述接头管的外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7的阀装置中,在上述阀座部件的上述凸缘部的外周边缘设置有台阶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8的阀装置中,上述阀装置是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9的阀装置中,上述阀装置是电动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在利用钎焊而对阀座部件及接头管进行安装的阀装置中,在获得足够的钎焊强度的同时,制造工序也变得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阀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进行钎焊前的阀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进行了钎焊后的阀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阀装置的钎料通道的设置位置的第1例的示意图。
图5是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阀装置的钎料通道的设置位置的第2例的示意图。
图6是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阀装置的钎料通道的设置位置的第3例的示意图。
图7是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阀装置的钎料通道的设置位置的第4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凸缘部设有钎料通道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阀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10、200-阀装置,1、210-阀壳,2-柱塞,3-阀体,4、220-阀座部件,5-吸引子,6-螺旋弹簧,7-电磁线圈,11-阀室,12-接头管,13-接头管,15、211-阀座部件装配孔,21-阀体保持部,21a-爪部,41-圆筒部,42、224-接头管装配部,43、225-凸缘部,421-连结部,431-倒角部,71-外壳,81、82-环状钎料,92、94-钎料通道,131-槽部,226-台阶部,N-螺钉,L-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阀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进行钎焊之前的阀装置10的局部放大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进行了钎焊后的阀装置10的局部放大剖视示意图。图4~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阀装置10的钎料通道的设置位置的第1~4例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阀装置10具备:形成阀室11的圆筒形状的阀壳1;配设于阀壳1内的柱塞2;保持于柱塞2的球形的阀体3;嵌合于阀壳1的下端的筒状的阀座部件4;固定于阀壳1的上端的吸引子5;压缩地设置于柱塞2与吸引子5之间的螺旋弹簧6;以及以包围阀壳1的一部分和吸引子5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电磁线圈7。
将阀壳1的圆筒的中心线设为轴线L,柱塞2以能够在该轴线L方向(上下方向)上滑动的方式配设在阀壳1的内部。电磁线圈7被外壳71覆盖,外壳71的上部由螺钉N螺纹固定于吸引子5。另外,阀壳1由非磁性体构成,柱塞2及吸引子5分别由磁性体构成。
此外,在阀壳1,在阀室11的侧部开口而安装有供流体(制冷剂等)流入的接头管12,并且在阀座部件4通过钎焊安装有供流体流出的接头管13。
在柱塞2的阀座部件4侧的端部形成有阀体保持部21。阀体保持部21呈大致圆筒形、其下端的爪部21a向内侧弯曲。并且,阀体3收容在该阀体保持部21的内部,阀体3通过爪部21a保持,以防止其向下方脱落。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未向电磁线圈7通电时,处于图1所示的状态。即,没有产生磁力,因螺旋弹簧6的施力,柱塞2处于与吸引子5分离的位置。此时,阀体3落座于阀座部件4,成为闭阀状态。此外,阀体3与阀体保持部21的内部上表面抵接,在阀体保持部21的爪部21a与阀体3之间形成间隙。
若对电磁线圈7通电,则首先,因吸引子5产生的磁力,柱塞2抵抗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向吸引子5侧移动,阀体保持部21的爪部21a与阀体3的下端抵接,阀体3与柱塞2一起移动,离开阀座部件4,柱塞2被吸引子5吸引,成为开阀状态。
接着,对阀座部件4及接头管13的安装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阀座部件4具备圆筒部41、接头管装配部42及凸缘部43。圆筒部41呈在阀室11内的流体入口接头管12的开口部附近延伸的有底筒状,其底部(位于阀体3一侧)形成具有与球形的阀体3对应的形状的阀口4a。接头管装配部42从圆筒部41连续设置,其直径形成得比圆筒部41大。在实施例1中,接头管装配部42从圆筒部41的下端沿水平方向向外侧延伸之后,90度弯曲并沿铅直方向以与接头管13相同的内径延伸,即、通过连结部421与圆筒部41的下端连结。接头管装配部42通过其内周面形成供接头管13装配的接头管装配孔422。接头管装配孔422的内径与接头管13的外径相同。在安装接头管13时,作为流体出口的接头管13被压入至该接头管装配孔422直至接头管13的端部与连结部421抵接并进行钎焊。
凸缘部43从接头管装配部42的下端连续设置,该凸缘部43的外周端面的外径与阀壳1所形成的阀座部件装配孔15的直径相同。另外,为了形成供钎料流动的钎料通道,如图4及图8所示,在凸缘部43的外周端面形成有三个倒角部431,三个倒角部431间隔120度而形成。由此,在凸缘部43的外周端面与阀壳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钎料通道94)。在安装阀座部件4时,阀座部件4被压入至阀壳1的阀座部件装配孔15的规定位置。
此外,如图5所示,为了形成用于接合接头管13与阀座部件4的钎料通道,在接头管13的外周面形成有五个槽部131。由此,在阀座部件4的接头管装配部42的内周面与接头管13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钎料通道92)。
在进行钎焊时,如图2所示,上下反转阀壳1,将阀座部件4压入至阀壳1的阀座部件装配孔15的规定位置,接着,将接头管13压入至阀座部件4的接头管装配孔422,直至接头管的端部与连结部421抵接。然后,在阀壳1的内周面与阀座部件4的凸缘部43之间配置环状钎料81,并且在接头管13的外周面与阀座部件4的接头管装配孔422的内周面之间配置环状钎料82。接着,通过在各种保护气体下进行炉中钎焊或者气焊等来进行阀座部件4与接头管13的钎焊接合。
环状钎料81、82因加热而如图3所示那样熔融,熔融后的钎料81一部分残留在环状钎料配置区域a,其余从环状钎料配置区域a进入阀壳1的阀座部件装配孔15的内周面与阀座部件4的外周端面之间的间隙(钎料通道94)b,通过间隙b后的钎料到达凸缘部42的外周端面的下端与阀壳1的内周面之间的区域c。由此,熔融钎料81通过常温冷却而在各部位(环状钎料配置区域a、间隙b、区域c)凝固。阀座部件4的钎焊固定完成的同时,利用在区域a、c凝固的钎料阀座部件4双面钎焊接合于阀壳1。通过该双面钎焊,阀座部件4相对于阀壳1的钎焊接合以足够的钎焊强度稳定地进行。
另一方面,熔融后的钎料82的一部分残留在环状钎料配置区域d,其余从环状钎料配置区域d进入阀座部件4的接头管装配孔422的内周面与接头管13的外周端面之间的间隙(钎料通道92)e,通过间隙e后的钎料到达接头管13的下端面与连结部421的内周面之间的区域f。由此,熔融钎料82通过常温冷却而凝固于各部位(环状钎料配置区域d、间隙e、区域f)。在接头管13的钎焊固定完成的同时,利用凝固于区域d、f的钎料,接头管13双面钎焊于阀座部件4。通过该双面钎焊,相对于阀座部件4的接头管13的钎焊以足够的钎焊强度稳定地进行。
另外,同时配置环状钎料81、82并进行加热,从而通过一次钎焊工序就能够对阀座部件4及接头管13进行钎焊,所以制造工序变得简单。并且,接头管13安装于阀座部件4,所以无需对阀壳1进行缩径加工,阀壳1的加工变得容易。
此外,熔融钎料从环状钎料配置区域a向间隙b流动之时,以及从环状钎料配置区域d向间隙e流动之时,钎料通道92、94作为排气通道发挥作用,因此流动性差的钎料也容易流动,能够进行稳定的钎焊。此外,钎料流经钎料通道92、94,因而即使钎料的液相温度时间短,钎料也变得容易流动。此外,能够容易地从相反一侧目视确认(凸缘部43的外周端面的下侧及接头管13的端部的内侧)钎料流动至相反一侧,能够进行钎焊状况的目视检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阀座部件4的凸缘部43的外周端面形成倒角部431,来形成阀座部件4的凸缘部43的外周端面与阀壳1的内周面之间的钎料通道,通过在接头管13的外周面形成槽部131来在阀座部件4的接头管装配孔的内周面与接头管13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钎料通道,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如图4~7所示,钎料通道设置在阀座部件装配孔15的内周面与凸缘部43的外周端面的任意一方,以及接头管装配孔422的内周面与接头管13的外周面的任意一方上即可。
此外,钎料通道可以通过形成倒角、狭缝、槽等来形成。至于钎料通道的数量,优选为多个,更加优选为奇数个。至于这多个钎料通道的配置方式,图8表示了通过在阀座部件4的凸缘部43的外周端面形成倒角部431来形成钎料通道的配置方式,即,以钎料通道不相互面对的方式,三个倒角部431间隔120度地进行配置。但并不限定于这种配置方式,多个钎料通道以连结设置在同一个部件上的任意两个钎料通道得到的直线不与阀壳1的中心轴线L或阀座部件4的中心轴线L相交的方式配置即可。
由此,能够适当地配置阀壳1、阀座部件4及接头管13,并且能够可靠地形成供钎料流动的钎料通道。在现有的阀装置中,通过对阀壳1、阀座部件4及接头管13的尺寸进行精确管理,来在各部件之间形成期望的空隙,由该空隙来实现使钎料的流动变好的功能。但是,在这样的阀装置中,需要对各部件的加工公差严格要求,部件的成本上升。此外,由于在整个周向上都为相同的空隙为理想状态,因此,在钎焊之前将各部件按照预期目标进行配置是十分困难的,并且容易倾斜。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阀装置10中,以钎料通道彼此不相互面对的方式,通过形成倒角、狭缝或槽的方式来形成多个钎料通道。并且,以阀座部件装配孔15的直径与凸缘部43的外径相等,并且接头管装配孔422的直径与接头管13的外径相等的方式进行加工。然后,阀座部件4被压入阀壳1的阀座部件装配孔,接头管13被压入阀座部件4的接头管装配孔。因此,阀座部件4及接头管13容易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并且,在设置有钎料通道的部分,部件彼此之间不接触,在没有设置钎料通道的部分,部件彼此接触,因此能够抑制阀座部件4及接头管13的旋转。
(实施例2)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阀装置200的剖视示意图。阀装置200是常开型电磁阀。接着,对阀装置20的阀座部件220及接头管230的钎焊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同样地,阀壳210具有供阀座部件装配的阀座部件装配孔211,阀座部件220连续设置有形成阀口223的阀口形成部222、形成接头管装配孔221的接头管装配部224、以及凸缘部225。
另外,在凸缘部225的外周边缘设有台阶部226。通过该台阶部226,形成凹部,从而防止钎料被吸入至最先熔化的地方。
并且,虽未图示,但是与实施例1相同地,通过形成倒角部、狭缝或者槽部等,来在阀座部件装配孔211的内周面与凸缘部225的外周端面之间、及接头管装配孔221的内周面与接头管230的外周面之间设置钎料通道。
在安装阀座部件220及接头管230的工序中,首先,使阀壳210上下反转,将阀座部件220插入至阀壳210的阀座部件装配孔211的规定位置,接着,将接头管230插入至接头管装配孔221,并到达不会因流出至阀口223的钎料而影响阀密封性的深度。接着,在阀壳210的内周面与阀座部件220的凸缘部225之间配置环状钎料81,同时在接头管230的外周面与阀座部件220的接头管装配孔221的内周面之间配置环状钎料82。然后,阀座部件220与接头管230的钎焊通过在各种保护气体中通过炉中钎焊或气焊来进行。
实施例2的阀装置200能够获得与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并且,借助于台阶部226所形成的凹部,能够防止钎料被吸入至最先熔化的地方,能够获得更加稳定的钎焊强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应用于上述的电磁阀,不用说也能够适用于如下的电动阀,在该电动阀中,形成阀口的阀座部件装配于形成在阀壳上的阀座部件装配孔,该阀座部件钎焊接合在阀壳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9)

1.一种阀装置,在该阀装置中,形成阀口的阀座部件装配于形成在阀壳上的阀座部件装配孔,该阀座部件钎焊接合在阀壳上,
上述阀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阀座部件上设有与上述阀壳的上述阀座部件装配孔的内周面抵接的凸缘部以及供导入或导出流体的接头管装配的接头管装配孔,
上述阀壳的上述阀座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阀座部件的上述凸缘部的外周端面钎焊接合,并且上述阀座部件的上述接头管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接头管的外周面钎焊接合,
在上述阀座部件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凸缘部的外周端面之间、以及上述接头管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接头管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引导钎料的钎料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钎料通道形成在上述阀座部件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凸缘部的外周端面的任意一方上,以及上述接头管装配孔的内周面与上述接头管的外周面的任意一方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钎料通道通过形成槽、狭缝或者倒角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钎料通道设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钎料通道以连结任意两个设置在同一部件上的上述钎料通道而得到的直线不与上述阀壳的中心轴线或者上述阀座部件的中心轴线相交的方式进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阀座部件装配孔的直径与上述凸缘部的外径相等,并且上述接头管装配孔的直径与上述接头管的外径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阀座部件的上述凸缘部的外周边缘设置有台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阀装置是电磁阀。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阀装置是电动阀。
CN201420030907.8U 2014-01-17 2014-01-17 阀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34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30907.8U CN203743460U (zh) 2014-01-17 2014-01-17 阀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30907.8U CN203743460U (zh) 2014-01-17 2014-01-17 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43460U true CN203743460U (zh) 2014-07-30

Family

ID=51343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30907.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3460U (zh) 2014-01-17 2014-01-17 阀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43460U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6537A (zh) * 2016-12-31 2018-07-10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阀装置
CN108626422A (zh) * 2017-03-23 2018-10-09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以及使用了该电动阀的冷冻循环系统
CN110030388A (zh) * 2018-01-12 2019-07-19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阀装置
CN110296223A (zh) * 2018-03-23 2019-10-01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电驱动阀
CN110486522A (zh) * 2018-05-14 2019-11-22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磁阀
CN114576413A (zh) * 2020-12-02 2022-06-03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阀装置
CN114688265A (zh) * 2019-03-05 2022-07-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6518096A (zh) * 2023-07-05 2023-08-01 海力达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 电磁阀
JP7439161B2 (ja) 2018-08-17 2024-02-27 浙江盾安人工環境股▲ふん▼有限公司 電子膨張弁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6537A (zh) * 2016-12-31 2018-07-10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阀装置
CN108626422A (zh) * 2017-03-23 2018-10-09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以及使用了该电动阀的冷冻循环系统
CN108626422B (zh) * 2017-03-23 2020-07-28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以及使用了该电动阀的冷冻循环系统
CN110030388A (zh) * 2018-01-12 2019-07-19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阀装置
CN110296223A (zh) * 2018-03-23 2019-10-01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电驱动阀
CN110486522A (zh) * 2018-05-14 2019-11-22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磁阀
CN110486522B (zh) * 2018-05-14 2021-06-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磁阀
JP7439161B2 (ja) 2018-08-17 2024-02-27 浙江盾安人工環境股▲ふん▼有限公司 電子膨張弁
CN114688265A (zh) * 2019-03-05 2022-07-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4688268A (zh) * 2019-03-05 2022-07-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4688267A (zh) * 2019-03-05 2022-07-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4688266A (zh) * 2019-03-05 2022-07-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4576413B (zh) * 2020-12-02 2023-07-18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阀装置
CN114576413A (zh) * 2020-12-02 2022-06-03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阀装置
CN116518096A (zh) * 2023-07-05 2023-08-01 海力达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 电磁阀
CN116518096B (zh) * 2023-07-05 2023-10-17 海力达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 电磁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43460U (zh) 阀装置
JP5684746B2 (ja) 膨張弁
KR101629350B1 (ko) 전자 팽창 밸브
CN103836851B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的阀座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JP6526478B2 (ja) 電動弁
CN104075013A (zh) 先导阀及四通阀
JP5627612B2 (ja) 膨張弁
CN103480935A (zh) 用于旋转压缩机的施焊工装、旋转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78730A (zh) 电子膨胀阀
JP4813885B2 (ja) 弁装置
JP5702316B2 (ja) 膨張弁
JP2006200654A (ja) 四方電磁弁
JP6239547B2 (ja)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の弁本体、スライド式切換弁、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745684B2 (ja)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電動弁
JP6726124B2 (ja) 電動弁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KR102323398B1 (ko) 열교환기의 입출구파이프 용접구조
JP7349514B2 (ja) 電子膨張弁
CN113785148B (zh) 流量控制阀
JP2006200663A (ja) 電動式コントロールバルブ
CN102589205B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
JP5406887B2 (ja) 弁装置および弁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930291A (zh) 一种热熔管件
CN213655887U (zh) 一种两位三通高压电磁阀
CN202451886U (zh) 一种四通换向阀及其先导阀
CN105570490B (zh) 导阀体部件及具有该导阀体部件的导阀、四通换向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