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09241U -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09241U
CN203709241U CN201420050893.6U CN201420050893U CN203709241U CN 203709241 U CN203709241 U CN 203709241U CN 201420050893 U CN201420050893 U CN 201420050893U CN 203709241 U CN203709241 U CN 2037092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ty discharging
airduct
discharging airduct
control device
humid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5089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玉生
邵柱
黄宏
周跃飞
林拓
罗靖
陈思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obacco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obacco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obacco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obacco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5089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092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092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0924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排潮风管、第二排潮风管、第三排潮风管、排潮总管、动力风机和控制系统;第一排潮风管的第一端与工艺设备的卸料罩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排潮风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排潮风管的第二端和第三排潮风管连接,第三排潮风管的第二端和排潮总管连接,排潮总管的一端和动力风机连接;控制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主控装置、角执行器和自动风门,自动风门设置在第一排潮风管的内部,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排潮风管的内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工艺设备潮气排放风量和风压的不稳定,以及压力传感器被脏物粘着失效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草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烟草制丝生产线上,大量的工艺设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释放一定量的潮气。目前,工艺设备的潮气排放通常是将整条生产线工艺设备排放的潮气在动力风机的作用下收集在一起,以集中排潮的方式通过排潮总管排放到车间外。为了避免或减少工艺设备内的烟末或香精、香料被排潮系统抽走,以及减少能源的浪费,排潮管道内的压力一般设置在-200~-1000pa之间。根据加工工艺质量稳定性的要求,需要对工艺设备的排潮压力进行稳定控制,传统控制方式有2种:1、潮气直接排放,不对排潮风压进行控制;2、通过手动风门人工调节风门的开度来控制工艺设备的排潮风量。
集中排潮的方式会因排潮系统内的某台或某些工艺设备的启动或停止产生系统风量的变化而影响其他正在运行中设备的风量,系统稳定性较差。现有技术由于缺少对现有的工艺设备的潮气排放风量或风压进行有效控制,导致排放的潮气量波动较大,造成在制品质量的不稳定。主要存在以下缺点:1、潮气直接排放或通过手动风门人工调节方式,因排潮风量没有进行控制,排潮风量会时时波动,导致工艺设备生产的内环境不稳定,造成在制品质量的不稳定;2、若排潮管道内的负压设置太大,会导致工艺设备内的烟末或香精、香料被排潮系统抽走,造成浪费及后续管道堵塞;若排潮管道内的负压设置太小,会引起潮气外冒,对周边环境及设备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该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为了叙述方便,下文所称的压力均为负压,其值均为负压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稳定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排潮风管、第二排潮风管、第三排潮风管、排潮总管、动力风机和控制系统;
第一排潮风管的第一端与工艺设备的卸料罩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排潮风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排潮风管的第二端和第三排潮风管连接,第三排潮风管的第二端和排潮总管连接,排潮总管的一端和动力风机连接;
控制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主控装置、角执行器和自动风门,自动风门设置在第一排潮风管的内部,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排潮风管的内部,压力传感器、主控装置、角执行器和自动风门依次连接;
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第二排潮风管内部的压力并将压力情况反馈给主控装置,主控装置发送指令给角执行器,通过角执行器来调节自动风门的开度。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稳定控制装置还包括手动风门,手动风门设置在第一排潮风管上,手动风门设置在自动风门和工艺设备的卸料罩之间。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排潮风管的直径大于第二排潮风管的直径。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三排潮风管的直径大于第二排潮风管的直径。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排潮风管的直径等于第三排潮风管的直径。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排潮风管的上段为斜管、下段为竖直管,斜管与第三排潮风管连接,第二排潮风管的竖直管和第三排潮风管错位设置,第二排潮风管的竖直管的竖直侧壁和第三排潮风管的竖直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50mm。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三排潮风管的侧壁从第二排潮风管的斜管的上部的侧壁和第三排潮风管的侧壁的连接处向下延伸。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三排潮风管的侧壁从第二排潮风管的斜管的上部的侧壁和第三排潮风管的侧壁的连接处向下延伸的距离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20mm。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稳定控制装置还包括冷凝水收集漏斗和冷凝水收集管,第三排潮风管的第一端和冷凝水收集漏斗的顶端连接,冷凝水收集漏斗的底端和冷凝水收集管连接。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排潮风管、第二排潮风管和第三排潮风管上分别设置有风量或风压检测口。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排潮风管的第一端分别与工艺设备的卸料罩、进料端排潮罩、出料端排潮罩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排潮风管、第二排潮风管、第三排潮风管、排潮总管、动力风机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主控装置、角执行器和自动风门,自动风门设置在第一排潮风管的内部,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排潮风管的内部,压力传感器、主控装置、角执行器和自动风门依次连接,排潮尾气在动力风机的作用下,经第一排潮风管、第二排潮风管、第三排潮风管和排潮总管排出,解决了现有技术工艺设备潮气排放风量和风压的不稳定,以及压力传感器被脏物粘着失效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排潮风管与第三排潮风管连接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术方案。
下文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右”、“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左、右、上、下方向一致。
为了叙述方便,下文所称的压力均为负压,其值均为负压值。
如图1所示,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稳定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排潮风管10、第二排潮风管11、第三排潮风管13、排潮总管2、动力风机1和控制系统;
第一排潮风管10的第一端与工艺设备8的卸料罩7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排潮风管1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排潮风管11的第二端和第三排潮风管13连接,第三排潮风管13的第二端和排潮总管2连接,排潮总管2的一端和动力风机1连接;
控制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3、主控装置4、角执行器5和自动风门6,自动风门6设置在第一排潮风管10的内部,压力传感器3设置在第二排潮风管11的内部,压力传感器3、主控装置4、角执行器5和自动风门6依次连接;
压力传感器3用于采集第二排潮风管11内部的压力并将压力情况反馈给主控装置4,主控装置4发送指令给角执行器5,通过角执行器5来调节自动风门6的开度。
微压是指第一排潮风管内部的压力小于等于1000pa。
主控装置可以是PLC、单片机、单板机或集成电路实现。
排潮尾气在动力风机的作用下,经第一排潮风管、第二排潮风管、第三排潮风管和排潮总管排出。将排潮支管设计成了第一排潮风管、第二排潮风管和第三排潮风管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排潮支管缺少对工艺设备的潮气排放风量或风压进行有效控制的缺点,实现了对排潮风量或风压的时时精确稳定控制,使工艺设备生产运行稳定,避免压力传感器被细小物料或香精、香料、烟油附着而失效,并且解决了潮气中带有烟油及细小物料杂物堵塞管道。
稳定控制装置还包括手动风门9,手动风门9设置在第一排潮风管10上,手动风门9设置在自动风门6和工艺设备的卸料罩7之间。
第一排潮风管10的直径大于第二排潮风管11的直径。
将第一排潮风管内的风速设置为10m/s左右,此时的管内压力不到100pa,在工艺设备8的卸料罩7内扬起的细小物料及香精或香料不容易被排潮系统排出,减少浪费及避免后续排潮管道的堵塞。
通过第二排潮风管的缩小管径设计,将被检测的排潮风压放大,使用工业上使用的普通压力传感器就可实现准确测量排潮的压力,节约设备运行成本。同时,当工艺设备卸料罩内的压力发生微小变化时,在第二排潮风管内便会产生较大变化,普通的压力传感器即可准确、及时地检测到并反馈给工艺设备的控制系统,使自动风门随排潮压力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其开度,从而实现排潮风量控制的稳定。另外,第二排潮风管设计更高的风速,更高的风速对压力传感器的探头起到了吹扫作用,有效避免排潮尾气中带有的细小物料或香精、香料、冷凝水附着在压力传感器的探头上。
第三排潮风管13的直径大于第二排潮风管11的直径。
第三排潮风管设计更低的风速,有利于排潮尾气中带有细小物料或香精、香料的冷凝水在此处沉降收集并排出,避免被输送到后续管道而造成管道的堵塞。
第一排潮风管10的直径优选等于第三排潮风管13的直径。
如图2所示,第二排潮风管11的上段为斜管、下段为竖直管,斜管与第三排潮风管13连接,第二排潮风管的竖直管和第三排潮风管错位设置,第二排潮风管11的竖直管的竖直侧壁B和第三排潮风管13的竖直侧壁A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50mm。
第二排潮风管的竖直管和第三排潮风管错位设置是指第二排潮风管的竖直管的延长线和第三排潮风管的延长线相互之间没有重叠的地方。
第三排潮风管13的侧壁A从第二排潮风管11的斜管的上部的侧壁C和第三排潮风管13的侧壁A的连接处向下延伸,避免从第三排潮风管及其之后管道的带有细小物料及烟油的冷凝水从侧壁A顺着侧壁C往下流影响压力传感器对压力测量的准确性。
第三排潮风管13的侧壁A从第二排潮风管11的斜管的上部的侧壁C和第三排潮风管13的侧壁A的连接处向下延伸的距离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20mm。
稳定控制装置还包括冷凝水收集漏斗和冷凝水收集管12,第三排潮风管13的第一端和冷凝水收集漏斗的顶端连接,冷凝水收集漏斗的底端和冷凝水收集管12连接,收集管将收集到的冷凝水直接排到车间污水管网中,避免回流到工艺设备导致水渍烟的产生而影响在制品质量。
第一排潮风管10、第二排潮风管11和第三排潮风管13上分别设置有风量或风压检测口,便于根据日常需要,随时测量风管内的压力情况,以及压力传感器的准确性。
第一排潮风管10的第一端分别与工艺设备的卸料罩、进料端排潮罩、出料端排潮罩连接,第一排潮风管能够收集工艺设备的卸料罩、进料端排潮罩、出料端排潮罩需要排放的潮气。
稳定控制装置的各部件的参数确定步骤如下:
1、确定第一排潮风管参数
第一排潮风管的管长以1米左右为宜,风管直径D1的计算方法如下:
因为Q=3600π·D1 2·V1/4
D 1 = Q / 900 * 3.14 * V 1
式中:D1为第一排潮风管直径;
Q为排潮风量(m3/h,由设备制造厂商提供);
V1为第一排潮风管内的平均风速。
本方法中,第一排潮风管内的平均风速为6~12m/s,根据不同工艺设备的具体情况来选取,卷烟工艺一般取V1=10m/s较为合理。
2、确定第二排潮风管参数
第二排潮风管的管长以0.5~1米之间为宜,风管直径D2的计算方法如下:
由公式:Q=3600π·D2·V/4和P=1/2ρ·V2
推得 D 2 = D 1 P 1 / P 2 4
式中:D1为第一排潮风管直径;
D2为第二排潮风管直径;
P1为第一排潮风管内的压力;
P2为第二排潮风管内的压力。
根据工艺设备的工艺需求,通过手动风门来调节第一排潮风管内的压力P1的大小,确保将工艺设备的潮气能够完全顺利排出,同时避免压力P1太大而将工艺设备内的细小物料(或者香精、香料等)吸走,造成浪费及后续堵塞管道。压力P1的调节方法如下:
(1)根据实践经验将手动风门调到某一位置;
(2)在工艺设备正常工作状态下,观察工艺设备的潮气排放情况;
如果工艺设备的潮气无法完全顺利排出,表明手动风门的开度不够,需逐步调大手动风门的开度,直至潮气恰好能够完全顺利排出;如果工艺设备的潮气已经能够完全顺利排出,有可能手动风门的开度太大,需逐步调小手动风门的开度,直至发现有少量的潮气在工艺设备的周边冒出,再逐步调大手动风门的开度,直至潮气恰好能够完全顺利排出;
(3)将手动风门9固定;
(4)经上述(1)、(2)、(3)步骤后,通过人工测量设备测量第一排潮风管10内的压力P1
第二排潮风管内的压力P2取压力传感器最小量程的1.2~2倍之间为宜。
3、确定第三排潮风管参数
第三排潮风管的管长必须大于0.2米,风管直径D3可以设计成与第一排潮风管D1相同。
稳定控制装置的各部件进行上述设计后,即可投入正常使用了。
压力传感器、主控装置、角执行器、自动风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都是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描述。
实施例1
现以叶丝加料机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
叶丝加料机正常生产时的实际排潮风量为1800m3/h。
如图1、2所示,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稳定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排潮风管10、第二排潮风管11、第三排潮风管13、排潮总管2、动力风机1、手动风门9、冷凝水收集漏斗、冷凝水收集管12和控制系统;
第一排潮风管10的第一端与工艺设备8的卸料罩7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排潮风管1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排潮风管11的第二端和第三排潮风管13连接,第三排潮风管13的第二端和排潮总管2连接,排潮总管2的一端和动力风机1连接;
控制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3、主控装置4、角执行器5和自动风门6,自动风门6设置在第一排潮风管10的内部,压力传感器3设置在第二排潮风管11的内部,压力传感器3、主控装置4、角执行器5和自动风门6依次连接;
压力传感器3用于采集第二排潮风管11内部的压力并将压力情况反馈给主控装置4,主控装置4发送指令给角执行器5,通过角执行器5来调节自动风门6的开度;
手动风门9设置在第一排潮风管10上,手动风门9设置在自动风门9和工艺设备8的卸料罩9之间;
第二排潮风管11的上段为斜管、下段为竖直管,斜管与第三排潮风管13连接,第二排潮风管11的竖直管和第三排潮风管13错位设置,第二排潮风管11的竖直管的竖直侧壁B和第三排潮风管13的竖直侧壁A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20mm;
第三排潮风管13的侧壁A从第二排潮风管11的斜管的上部的侧壁C和第三排潮风管13的侧壁A的连接处向下延伸的距离等于15mm;
第三排潮风管13的第一端和冷凝水收集漏斗的顶端连接,冷凝水收集漏斗的底端和冷凝水收集管12连接,收集管将收集到的冷凝水直接排到车间污水管网中;
第一排潮风管10、第二排潮风管11和第三排潮风管13上分别设置有风量或风压检测口;
第一排潮风管10的第一端分别与工艺设备8的卸料罩7、进料端排潮罩、出料端排潮罩连接。
稳定控制装置的各部件的参数确定步骤如下:
1、确定第一排潮风管参数
第一排潮风管的管长为1米,取V1=10m/s,则
风管直径 D 1 = Q / 900 * 3.14 * V 1 ≈ 250 ( mm ) ;
2、确定第二排潮风管参数
第二排潮风管的管长为0.6米,选用的压力传感器的最小量程为1000pa,取P2为1300pa。当工艺设备的潮气恰好能够完全顺利排出时测得的风压P1=68pa。
由公式 D 2 = D 1 P 1 / P 2 4
得D2≈120(mm)
3、确定第三排潮风管参数
第三排潮风管的管长为:从第三排潮风管和第二排潮风管的连接处的中间位置到第三排潮风管和排潮总管的连接处的中间位置,约1.5米,风管直径D3=D1=250(mm)。
稳定控制装置的各部件进行上述设计后,即可投入正常使用了。
通过上述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叶丝加料机的排潮风量(或风压)控制稳定,工艺设备排潮罩处负压基本稳定不变,大大降低了细小烟丝和料液的损耗;后续管道堵塞现象基本杜绝,压力传感器的探头可以长时间保持干净、有效。出口叶丝的含水率标准偏差仅为0.08,出口温度标准偏差仅为0.13,明显提高了叶丝加料机产品加工质量的稳定。
上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除另有声明外,如果其公开了数值范围,那么公开的数值范围均为优选的数值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优选的数值范围仅仅是诸多可实施的数值中技术效果比较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由于数值较多,无法穷举,所以本实用新型才公开部分数值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且,上述列举的数值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
同时,上述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排潮风管、第二排潮风管、第三排潮风管、排潮总管、动力风机和控制系统;
第一排潮风管的第一端与工艺设备的卸料罩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排潮风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排潮风管的第二端和第三排潮风管连接,第三排潮风管的第二端和排潮总管连接,排潮总管的一端和动力风机连接;
控制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主控装置、角执行器和自动风门,自动风门设置在第一排潮风管的内部,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排潮风管的内部,压力传感器、主控装置、角执行器和自动风门依次连接;
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第二排潮风管内部的压力并将压力情况反馈给主控装置,主控装置发送指令给角执行器,通过角执行器来调节自动风门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控制装置还包括手动风门,手动风门设置在第一排潮风管上,手动风门设置在自动风门和工艺设备的卸料罩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排潮风管的直径大于第二排潮风管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排潮风管的直径大于第二排潮风管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排潮风管的上段为斜管、下段为竖直管,斜管与第三排潮风管连接,第二排潮风管的竖直管和第三排潮风管错位设置,第二排潮风管的竖直管的竖直侧壁和第三排潮风管的竖直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5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排潮风管的侧壁从第二排潮风管的斜管的上部的侧壁和第三排潮风管的侧壁的连接处向下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排潮风管的侧壁从第二排潮风管的斜管的上部的侧壁和第三排潮风管的侧壁的连接处向下延伸的距离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2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稳定控制装置还包括冷凝水收集漏斗和冷凝水收集管,第三排潮风管的第一端和冷凝水收集漏斗的顶端连接,冷凝水收集漏斗的底端和冷凝水收集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排潮风管、第二排潮风管和第三排潮风管上分别设置有风量或风压检测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排潮风管的第一端分别与工艺设备的卸料罩、进料端排潮罩、出料端排潮罩连接。
CN201420050893.6U 2014-01-27 2014-01-27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092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50893.6U CN203709241U (zh) 2014-01-27 2014-01-27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50893.6U CN203709241U (zh) 2014-01-27 2014-01-27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09241U true CN203709241U (zh) 2014-07-16

Family

ID=51148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5089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09241U (zh) 2014-01-27 2014-01-27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092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0529A (zh) * 2014-01-27 2014-04-30 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0529A (zh) * 2014-01-27 2014-04-30 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750529B (zh) * 2014-01-27 2016-06-15 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09241U (zh)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
CN103750529A (zh) 一种微压排潮的稳定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2127807U (zh) 一种提高烟丝品质的加香或加料集中排潮装置
CN101862035A (zh) 一种差压式风速检测控制装置
CN101766331A (zh) 一种烟丝加工设备上的风速调节装置
CN103355736B (zh) 一种烟草制丝集中排潮风压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4660849U (zh) 气动式粉体上料装置
CN102928616B (zh) 物料悬浮速度测试装置
CN206491324U (zh) 70卷烟机针辊电机速度及回丝量监测装置
CN207626536U (zh) 一种带称重计量的喂丝系统
CN107811324A (zh) 一种带称重计量的喂丝系统及喂丝方法
CN207626538U (zh) 一种基于烟草成型设备卷纸传送控制装置
CN205132386U (zh) 颗粒物料间歇式上料传输装置的控制系统
CN201352946Y (zh) 烟丝加工设备上的风速调节装置
CN208326552U (zh) 一种岩棉板生产用矿料自动计量上料装置
CN205931385U (zh) 一种烟支空头检测系统
CN208429459U (zh) 化肥生产用储料仓
CN206367734U (zh) 一种煤粉计量和定量给料装置
CN201805900U (zh) 落料器自动称重装置
CN201444913U (zh) 差压式风速检测控制装置
CN219356687U (zh) 一种用于干式喷房含油漆漆雾风道的旁通检测室
CN203921741U (zh) 双控式贮煤斗出口
CN213349997U (zh) 一种计量筒玻璃透射窗的清洁装置
CN204085957U (zh) 用于饲料分配器的取样装置
CN203612578U (zh) 一种带自吸风的旋转分配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16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