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91926U -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 Google Patents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91926U
CN203691926U CN201420002366.8U CN201420002366U CN203691926U CN 203691926 U CN203691926 U CN 203691926U CN 201420002366 U CN201420002366 U CN 201420002366U CN 203691926 U CN203691926 U CN 203691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pot seedling
pot
dish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0236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步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YAMEIKE 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YAMEIKE 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YAMEIKE 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YAMEIKE 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0236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91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91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9192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包括机体、支撑机体行走的前轮和后轮、主驾驶座、副驾驶座以及驱动装置,所述的机体后端位于副驾驶座两侧分设有叠放着秧盘的储苗架,机体中部位于主、副驾驶座之间设有移栽装置,移栽装置上方设有钵苗输送装置,机体后端的框架上设有在以内侧后轮为回转支点时抬起后轮的升降装置。本实用新型为双人操作的六行水稻栽插机械,适用于叶龄为3.0叶~5.5叶,苗高120mm~250mm,钵土含水率35%~55%,盘面不串根,空穴率小于2%的钵苗,在泥碎平整、泥脚深度不大于300mm、水深10mm~40mm的普通稻田作业,能够自动将秧苗插入农田中,并且插入深度满足要求,秧苗的成活率高,且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单人乘坐式插秧机,在进行田间插秧作业时,栽插在网格状秧箱内的秧苗堆积在插秧机的备秧箱上,插秧机需要边走边适时将秧苗补给插秧部的秧箱,但是对于一名操作者进行装载秧苗时,必须抱着秧苗到驾驶席的底盘装载到备苗箱上,要装满备苗箱需要多次反复上述作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驾驶席的底盘和田埂之间存在高度差,对于装载作业人员来说,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花费大量时间。此外,在两人共同作业的情况下,一人在驾驶席的底盘上,另一人在田埂上传递秧苗,在作业中花费的劳力和时间虽然有所降低,但存在的问题是必须习惯和把握传递的时机,同时需要人手;一方面,要关注移栽作业的效率,在移栽作业时秧苗一旦用完,必须中断作业回到田埂上取秧苗,还要进行上述装载作业,包括返回时间和装载需要的时间,整体作业时间延长成为影响作业效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广阔的田间移栽作业时,由于返回田埂要花费时间,因此希望一次要尽可能多装载秧苗从而减少秧苗装载次数;同时进行移栽的秧箱,在移栽机中担任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定期逐个检查、调试、维护。但是对于移栽机来说,由于备秧箱位于秧箱的上方,述维护时由于备秧箱的干扰而变得困难,根据维护的部件有时必须取下备秧箱,在快速维护时也会产生一些障碍。
同时,在四个后轮之间的后方设定两列秧苗距离的秧苗栽植位置,这样后轮不会踩踏住已经栽植秧苗。但是在以内轮侧的后轮为支点回转时,该后轮会给土壤过度的负荷,会让土壤形成空洞或者土堆,破坏土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以提高秧苗的装载性能,进一步在移栽机的保管性能等方面消除障碍,提高移栽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包括机体、支撑机体行走的两个前轮和四个后轮、设在机体中部的主驾驶座、设在机体后部的副驾驶座以及设在主驾驶座前方机体上的驱动装置,所述的机体后端位于副驾驶座两侧分设有叠放着秧盘的储苗架,机体中部位于主、副驾驶座之间设有移栽装置,移栽装置上方设有钵苗输送装置,机体后端的框架上设有在以内侧后轮为回转支点时抬起后轮的升降装置,
钵苗输送装置,用于向移栽装置传送钵苗,包括近移栽装置设置的载苗台、向载苗台供给钵苗的供给部,载苗台具有移动秧盘的导向板;
移栽装置,包括钵苗接收装置、将钵苗接收装置所收钵苗予以种植到田地里的旋转种植爪,钵苗接收装置具有接收载苗台所送钵苗的钵苗接收台,钵苗接收台上连接有回转的钵苗接收臂,位于钵苗接收台斜上方设有顶出秧盘中钵苗的推出杆,钵苗接收台下方,设有将钵苗接收臂送下的钵苗传送到旋转种植爪的传送带,旋转种植爪具有通过旋转运动将钵苗种植到田地里的棒爪;
秧盘,包括由树脂制成可弯曲自如的盘体、设在盘体上纵横间隔呈矩形排列的钵体,盘体两侧设有实现秧盘前进或固定的传送孔;
升降装置,包括固定在机体后部框架上的电动气缸、由电动气缸推动的上下移动架。
进一步地,所述的机体前端设有中心标杆,位于中心标杆两侧分设有前侧标杆,机体中部两侧分设有划线器,位于移栽装置下方设有防止移栽机陷入烂泥田里的浮舟,位于移栽装置侧上方设有空秧盘收集架。
所述的钵苗输送装置还包括设在供给部上带动秧盘移动的输送滚轮、由弹簧固定住的压苗板,所述的导向板具有弯曲状的底板,底板两端分别为开口方向一致的秧盘插入口和秧盘取出口,底板两侧边缘设有导向边板,位于底板弯曲部分的导向边板上设有压住秧盘的挤压板,底板弯曲处开设有通过推出杆将钵苗顶出的顶出穴。
所述秧盘的盘体两侧分设有被导向板上的挤压板所挤压的支撑部,卡入输送滚轮使秧盘前行或固定的传送孔设在支撑部上,钵体底部设有十字形开口。
所述的钵苗接收装置还包括设在机体上的凸轴、连接在凸轴上的传动杆、围绕设在机体上的第一支轴回转的摆动臂以及钵苗接收杆,钵苗接收臂连接在第一支轴上,摆动臂与传动杆前端连接,摆动臂与钵苗接收臂之间设有弹簧组件,钵苗接收臂上方设有限制杆,钵苗接收台上端设有接收沟槽,钵苗接收台与钵苗接收杆前端相连,钵苗接收杆后端连接在设在机体上的第二支轴上。
所述的旋转种植爪还包括由传动带驱动旋转的旋转圆筒,棒爪通过旋转轴安装在旋转圆筒上随旋转圆筒旋转升降并自转,棒爪中部具有纵长的挂止片,棒爪的后端具有沿旋转圆筒表面回转而去除旋转圆筒表面杂物的防缠绕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承载两个作业者同时上车作业,一个人负责机器的驾驶,另外一个作业者则进行秧盘的补给且秧盘补给时不用停止机器可以连续移栽作业。作业者不仅能够在秧苗供给部或者载苗台上取出秧盘,而且可以增加秧盘数量以及秧盘补给减轻负担;由于秧盘可自如弯曲,使得秧盘插入口与取出口开口方向一致,能减少安装面积;移栽部分通过设置沿着旋转圆筒表面旋转的缠绕防止片,去除旋转圆筒表面附着的草屑等杂物,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移栽机在水田行走在枕地附近回转时,通过升降装置作用,能使成为回转支点的外后轮上升,浮于土壤之上,可防止因土壤空洞或土堆而损坏秧苗,该移栽机能够自动将秧苗插入农田中,并且插入深度满足要求,秧苗的成活率高,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减轻作业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导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秧盘的斜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秧盘的截面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旋转种植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7中棒爪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钵苗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前轮3.后轮4.主驾驶座5.副驾驶座6.驱动装置7.秧盘71.盘体72.钵体73.传送孔74.支撑部75.十字形开口8.储苗架9.移栽装置90.钵苗接收装置90-1.钵苗接收台90-2.钵苗接收臂90-3.推出杆90-4.凸轴90-5.传动杆90-6.第一支轴90-7.摆动臂90-8.钵苗接收杆90-9.弹簧组件90-10.限制杆90-11.接收沟槽90-12.第二支轴91.旋转种植爪910.棒爪911.传动带912.旋转圆筒913.旋转轴914.挂止片915.防缠绕片92.传送带10.钵苗输送装置101.载苗台102.供给部103.导向板103-1.底板103-2.秧盘插入口103-3.秧盘排出口103-4.导向边板103-5.挤压板103-6.顶出穴104.输送滚轮105.压苗板11.中心标杆12.前侧标杆13.划线器14.浮舟15.空秧盘收集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8所示的一种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包括机体1、支撑机体1行走的两个前轮2和四个后轮3、设在机体1中部的主驾驶座4、设在机体1后部的副驾驶座5以及设在主驾驶座4前方机体1上的驱动装置6,所述的机体1后端位于副驾驶座5两侧分设有叠放着秧盘7的储苗架8,机体1中部位于主、副驾驶座4、5之间设有移栽装置9,移栽装置9上方设有钵苗输送装置10,机体1后端的框架上设有在以内侧的后轮3为回转支点时抬起后轮3的升降装置。
同时,所述的机体1前端设有中心标杆11,位于中心标杆11两侧分设有前侧标杆12,机体1中部两侧分设有划线器13,位于移栽装置9下方设有防止移栽机陷入烂泥田里的浮舟14,位于移栽装置9侧上方设有空秧盘收集架15。
钵苗输送装置10,用于向移栽装置9传送钵苗,包括近移栽装置9设置的载苗台101、向载苗台101供给钵苗的供给部102,载苗台101具有导向移动秧盘7的导向板103,供给部102上设有带动秧盘7移动的输送滚轮104、由弹簧固定住的压苗板105,所述的导向板103具有弯曲状的底板103-1,底板103-1两端分别为开口方向一致的秧盘插入口103-2和秧盘取出口103-3,底板103-1两侧边缘设有导向边板103-4,位于底板103-1弯曲部分的导向边板103-4上设有压住秧盘7的挤压板103-5,挤压板103-5将秧盘7限制在上方,使秧盘7顺着底板103-1向前方移动,底板103-1弯曲处开设有通过移栽装置9上的推出杆90-3将钵苗顶出的顶出穴103-6,将顶出穴103-6设定为与秧盘7横向一列的钵体72相对应的大小适当的尺寸,这样推出杆90-3可一次性将与顶出穴103-6相对应的多个钵体72中的带土钵苗顶出。秧盘7在供给部102的位置时,解除与压苗板105的连接把秧盘7往上提起,再解除和输送滚轮104的连接后就能将秧盘7从供给部102取出;秧盘7在载苗台101的位置时,提起秧盘7从导向板103上部的秧盘插入口103-2或者下部的秧盘取出口103-3均能被取出。
秧盘7,包括由树脂制成可弯曲自如的矩形状的盘体71、设在盘体71上的钵体72,钵体72横向一列列排列并连接成围棋盘状排列,纵横方向有一定间隔(纵横间隔视具体情况有大小不同),整个钵体72可弯曲,钵体72的上部边缘相互连接在一起,钵体72底部设有十字形开口75,盘体71两侧设有实现秧盘7前进或固定的传送孔73,所述盘体71两侧分设有被导向板103上的挤压板103-5所挤压的支撑部74,卡入输送滚轮104使秧盘7前行或固定的传送孔73设在支撑部74上,在盘体71的中央还设置一条分离带,移栽装置9的推出杆90-3可从十字形开口75伸出自如,且钵苗根部能顺着十字形开口75向地下延伸,可充分吸收土壤的养分,能够培出健壮的钵苗。
移栽装置9,包括钵苗接收装置90、将钵苗接收装置90所收钵苗予以种植到田地里的旋转种植爪91,钵苗接收装置90具有接收载苗台101所送钵苗的钵苗接收台90-1,钵苗接收台90-1上连接有回转的钵苗接收臂90-2,顶出秧盘7中钵苗的推出杆90-3位于钵苗接收台90-1斜上方,钵苗接收台90-1下方,设有将钵苗接收臂90-2送下的钵苗传送到旋转种植爪91的传送带92。
所述的钵苗接收装置90还包括设在机体1上可回转自如的凸轴90-4、连接在凸轴90-4上可灵活回转的传动杆90-5、围绕设在机体1上的第一支轴90-6上可自由回转的摆动臂90-7以及钵苗接收杆90-8,钵苗接收臂90-2连接在第一支轴90-6上可自由回转,摆动臂90-7与传动杆90-5前端连接后以第一支轴90-6为中心可以自由摇摆,摆动臂90-7与钵苗接收臂90-2之间设有弹簧组件90-9,通过弹簧组件90-9使与摆动臂90-7联动的钵苗接收臂90-2回转,钵苗接收臂90-2上方设有限制杆90-10,当钵苗接收臂90-2前端被推到上方时,钵苗接收臂90-2的后端接触限制杆90-10后静止,钵苗接收臂90-2虽然处于静止,但摆动臂90-7依然持续压缩弹簧组件90-9并上升回转到极限位置后再向下回转,随着摆动臂90-7的向下回转,弹簧组件90-9伸展恢复原状,这时钵苗接收臂90-2在摆动臂90-7的引导下开始下降回转,也就是说在弹簧组件90-9被摆动臂90-7压缩的过程当中,钵苗接收臂90-2的后端面接触限制杆90-10,这样钵苗接收臂90-2会静止;钵苗接收台90-1上端设有接收沟槽90-11,钵苗接收台90-1与钵苗接收杆90-8前端相连,钵苗接收杆90-8后端连接在设在机体1上的第二支轴90-12上,钵苗接收台90-1通过转轴贯穿钵苗接收臂90-2前面的轴孔,并使之可以灵活转动,钵苗接收台90-1从动于钵苗接收臂90-2的回转而以转轴为中心进行回转,同时也受到钵苗接收臂90-2的引导做上下大幅的摆动。
这样,通过限制杆90-10来控制钵苗接收臂90-2的摆动使钵苗接收臂90-2静止的时候,钵苗接收台90-1在钵苗接收臂90-2的前端静止,钵苗接收臂90-2静止时,可以自由前后运动的推出杆90-3前推,穿过导向板103上的顶出穴103-6,从秧盘7的底部进入钵体72内,将钵体72内的钵苗根部向前面推,从而把钵苗从秧盘7的钵体72中推出来。
为了使设于钵苗接收台90-1上端处的接收沟槽90-11静止在秧盘7前方并待机,要把限制杆90-10安装在合适的位置。这样,从秧盘7中推出来的钵苗根部被强制推入接收沟槽90-11中,叶子朝前被固定好。推出杆90-3把钵苗推入接收沟槽90-11后会后退到原始位置以备下一次作业。这个期间内,钵苗接收臂90-2解除静止状态下降回转,把接收沟槽90-11中的钵苗移送到下方的传送带92上,向传送带92供给钵苗的钵苗接收臂90-2从当前位置回复到原始位置而回转上升,钵苗接收臂90-2后端面接触限制杆90-10后,钵苗接收臂90-2再次处于静止状态,这段时间内,秧盘7被输送滚轮104传送了一小段距离,下一列的钵苗的推出准备就完毕了。
旋转种植爪91,包括由传动带911驱动旋转的旋转圆筒912,沿旋转圆筒912的直径方向,相对安装着两个棒爪910,棒爪910由旋转轴913插入旋转圆筒912上的轴孔而支撑着,旋转轴913随旋转圆筒912旋转而带动棒爪910转动,棒爪910中部具有纵长的挂止片914,棒爪910的后端具有沿旋转圆筒912表面回转而去除旋转圆筒912表面杂物的防缠绕片915。在棒爪910下降旋转时,呈放射状突出,过了下降点上升时,棒爪910一边缓缓后退一边上升旋转,此时,伴随棒爪910的旋转,防缠绕片915可迅速刮去附着在旋转圆筒912表面的草屑等杂物,防止杂物被卷进棒爪910和旋转圆筒912之间而影响作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钵苗插秧机的种植效率。
升降装置,包括固定在机体1后部框架上的电动气缸、由电动气缸推动的上下移动架。电动气缸依靠电动机实现活塞杆的往返运动,上下移动架的前端被固定在外后轮传动带的后端,而电动气缸的活塞杆的前端被固定在上下移动架前端处,可回转自如。在移栽机工作时,即使以内轮侧的后轮3为支点作回转,与侧面离合器踏板的踩踏联动,能使成为回转支点的外侧的后轮3上升,浮于土壤之上,这样外侧的后轮3就不会给土壤过剩的负荷,可防止因土壤空洞或土堆而损坏秧苗。
本实用新型为双人操作的六行水稻栽插机械,钵苗从秧盘7中自动输送-自动推出-自动接送-自动落秧,再经过旋转滑道式机构自动种植,完成钵苗六行株距及栽植深度可调的栽插工作。该移栽机适用于叶龄为3.0叶~5.5叶,苗高120mm~250mm,钵土含水率35%~55%,盘面不串根,空穴率小于2%的钵苗,在泥碎平整、泥脚深度不大于300mm、水深10mm~40mm的普通稻田作业;本实用新型能够自动将秧苗插入农田中,并且插入深度满足要求,秧苗的成活率高,且成本低廉。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包括机体(1)、支撑机体(1)行走的两个前轮(2)和四个后轮(3)、设在机体(1)中部的主驾驶座(4)、设在机体(1)后部的副驾驶座(5)以及设在主驾驶座(4)前方机体(1)上的驱动装置(6),其特征是:所述的机体(1)后端位于副驾驶座(5)两侧分设有叠放着秧盘(7)的储苗架(8),机体(1)中部位于主、副驾驶座(4)、(5)之间设有移栽装置(9),移栽装置(9)上方设有钵苗输送装置(10),机体(1)后端的框架上设有在以内侧后轮(3)为回转支点时抬起后轮(3)的升降装置,
钵苗输送装置(10),用于向移栽装置(9)传送钵苗,包括近移栽装置(9)设置的载苗台(101)、向载苗台(101)供给钵苗的供给部(102),载苗台(101)具有移动秧盘(7)的导向板(103);
移栽装置(9),包括钵苗接收装置(90)、将钵苗接收装置(90)所收钵苗予以种植到田地里的旋转种植爪(91),钵苗接收装置(90)具有接收载苗台(101)所送钵苗的钵苗接收台(90-1),钵苗接收台(90-1)上连接有回转的钵苗接收臂(90-2),位于钵苗接收台(90-1)斜上方设有顶出秧盘(7)中钵苗的推出杆(90-3),钵苗接收台(90-1)下方,设有将钵苗接收臂(90-2)送下的钵苗传送到旋转种植爪(91)的传送带(92),旋转种植爪(91)具有通过旋转运动将钵苗种植到田地里的棒爪(91-0);
秧盘(7),包括由树脂制成可弯曲自如的盘体(71)、设在盘体(71)上纵横间隔呈矩形排列的钵体(72),盘体(71)两侧设有实现秧盘(7)前进或固定的传送孔(73);
升降装置,包括固定在机体(1)后部框架上的电动气缸、由电动气缸推动的上下移动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其特征是:所述的机体(1)前端设有中心标杆(11),位于中心标杆(11)两侧分设有前侧标杆(12),机体(1)中部两侧分设有划线器(13),位于移栽装置(9)下方设有防止移栽机陷入烂泥田里的浮舟(14),位于移栽装置(9)侧上方设有空秧盘收集架(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其特征是:所述的钵苗输送装置(10)还包括设在供给部(102)上带动秧盘(7)移动的输送滚轮(104)、由弹簧固定住的压苗板(105),所述的导向板(103)具有弯曲状的底板(103-1),底板(103-1)两端分别为开口方向一致的秧盘插入口(103-2)和秧盘取出口(103-3),底板(103-1)两侧边缘设有导向边板(103-4),位于底板(103-1)弯曲部分的导向边板(103-4)上设有压住秧盘(7)的挤压板(103-5),底板(103-1)弯曲处开设有通过推出杆(90-3)将钵苗顶出的顶出穴(103-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其特征是:所述秧盘(7)的盘体(71)两侧分设有被导向板(103)上的挤压板(103-5)所挤压的支撑部(74),卡入输送滚轮(104)使秧盘(7)前行或固定的传送孔(73)设在支撑部(74)上,钵体(72)底部设有十字形开口(7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其特征是:所述的钵苗接收装置(90)还包括设在机体(1)上的凸轴(90-4)、连接在凸轴(90-4)上的传动杆(90-5)、围绕设在机体(1)上的第一支轴(90-6)回转的摆动臂(90-7)以及钵苗接收杆(90-8),钵苗接收臂(90-2)连接在第一支轴(90-6)上,摆动臂(90-7)与传动杆(90-5)前端连接,摆动臂(90-7)与钵苗接收臂(90-2)之间设有弹簧组件(90-9),钵苗接收臂(90-2)上方设有限制杆(90-10),钵苗接收台(90-1)上端设有接收沟槽(90-11),钵苗接收台(90-1)与钵苗接收杆(90-8)前端相连,钵苗接收杆(90-8)后端连接在设在机体(1)上的第二支轴(90-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其特征是:所述的旋转种植爪(91)还包括由传动带(91-1)驱动旋转的旋转圆筒(91-2),棒爪(91-0)通过旋转轴(91-3)安装在旋转圆筒(91-2)上随旋转圆筒(91-2)旋转升降并自转,棒爪(91-0)中部具有纵长的挂止片(91-4),棒爪(91-0)的后端具有沿旋转圆筒(91-2)表面回转而去除旋转圆筒(91-2)表面杂物的防缠绕片(91-5)。
CN201420002366.8U 2014-01-02 2014-01-02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91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02366.8U CN203691926U (zh) 2014-01-02 2014-01-02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02366.8U CN203691926U (zh) 2014-01-02 2014-01-02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91926U true CN203691926U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42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02366.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91926U (zh) 2014-01-02 2014-01-02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919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9052A (zh) * 2014-01-02 2014-04-30 常州亚美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9052A (zh) * 2014-01-02 2014-04-30 常州亚美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CN103749052B (zh) * 2014-01-02 2015-10-21 常州亚美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49052B (zh)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US11172603B2 (en) Ejecting-clamping-pulling combined seedling fetching device for automatic transplanter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for
CN107172900B (zh) 一种全自动草皮收割机
CN107750550B (zh) 一种马铃薯排种器智能补种装置
US20100089296A1 (en) Sowing Device For Lawns
CN108633398B (zh) 一种全自动蔬菜移栽机
CN210298634U (zh) 全自动化林业育苗系统
CN212813270U (zh) 茶叶育种用远距离幼苗搬运装置
CN203691926U (zh) 双人乘坐式水稻钵苗高速移栽机
CN108713455B (zh) 分割装置
CN105027777B (zh) 一种单垄植物的机械化作业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4271171A (zh) 一种沙柳苗自动种植车及其种植方法
CN102939814A (zh) 一种播种流水线装置
CN109051829B (zh) 码叠装置
CN115245081A (zh) 水稻自动插秧机
CN204634333U (zh) 一机适多种播种机
CN202857278U (zh) 一种播种流水线装置
CN214545564U (zh) 一种水稻补边机和插秧机
CN213485672U (zh) 播种机的自动叠盘机构
CN109042105B (zh) 铲收装置
CN108782038B (zh) 转运装置
CN108782035B (zh) 切断装置
CN108782037B (zh) 一种草皮采收方法
CN106508214B (zh) 全自动大蒜播种机
CN109258326B (zh) 一种农业机械用移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021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