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91240U -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 - Google Patents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91240U
CN203691240U CN201320799693.6U CN201320799693U CN203691240U CN 203691240 U CN203691240 U CN 203691240U CN 201320799693 U CN201320799693 U CN 201320799693U CN 203691240 U CN203691240 U CN 2036912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ption
diode
capacitance
rectifying tube
body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9969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少伟
任薛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9969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912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912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9124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源钳位吸收电路,设置于开关电源的整流电路中,用于吸收整流管上由于漏感或开关管反向恢复电流而产生的电压尖峰,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包括电压吸收模块、放电模块和外部控制驱动模块,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用于吸收整流管上的反向恢复能量以消除所述电压尖峰,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压吸收模块所吸收的能量进行放电,其放电能量一部分传递到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上,另一部分传递到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上,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放电的频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在简化设计和降低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制造成本的基础上,消除了开关电源的整流电路中整流管上的电压尖峰和振荡。

Description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源钳位吸收电路。
背景技术
在低压大电流输出的开关电源中,变压器副边的整流电路均采用同步整流技术,具体而言,一般多采用半波整流。变压器副边开关管通过开关动作,把变压器输出的正负方波脉冲整流为直流方波脉冲,该直流方波通过后级的滤波电路得到平滑的直流电压和电流输出。然而,由于漏感和开关管反向恢复电流的存在,变压器副边方波脉冲变化时,会在整流管上激起非常大的电压脉冲和振荡,在恶劣的情况下,该电压尖峰峰值会超过原有直流电压的数倍,电压尖峰过大一方面会导致整流管存在电压应力,降低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会降低电源效率和恶化EMC(电磁兼容性)性能,因此有许多电路被设计出来以解决该电压尖峰问题。
常用的无源吸收电路有RC电路、RCD电路等,图1为现有技术中RC吸收电路的示意图,在RC吸收方案中,电阻R1、R2和电容C1、C2并联在整流管S1、S2两端,电阻R1、R2用于增大阻尼、减小振荡,电容C1、C2可以减小振荡上升速度,吸收损耗均消耗在电阻R1、R2上。该方案简单易用,可靠性好,缺点是损耗较大,效率低,电压尖峰很难限制到理想范围。RCD吸收方案和RC吸收方案类似,工作原理略有差别。
现在的吸收电路中,除了常用的无源吸收电路外,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因具有更好的尖峰电压吸收效果和更低的损耗而被较多采用。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示意图,在该全桥有源钳位吸收方案中,吸收回路由开关管Sa和吸收电容Ca串联组成,吸收回路并联在整流电桥的输出端。开关管Sa的驱动信号由变压器原边的初级线圈产生,经过逻辑电路和驱动变压器传递到驱动变压器副边的驱动电路。开关管Sa的开通关断由逻辑电路控制,在变压器副边电平变化之前,该管一直关断,直到反向恢复能量通过二极管Da给吸收电容Ca充电后,开关管Sa开通,吸收电容Ca将吸收能量放电到输出端和反馈到变压器原边。该方案吸收效果好,损耗较小,缺点是控制信号复杂,需要从变压器原边侧产生,需要额外的驱动隔离变压器,驱动复杂,成本较高。
美国专利US6771521B1介绍了另一种改进型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如图3所示,该钳位吸收电路中的电压吸收电路由开关管S1、二极管D1和吸收电容C1、C2组成,开关管S1关断时,整流管的反向恢复能量通过二极管D1和开关管S1中的体二极管给吸收电容C1和C2充电,随后开关管S1开通,吸收电容C1、C2和回路寄生电感谐振放电,放电能量传递到变压器原边和输出端,实现反向恢复能量的回馈。该开关管S1的开关控制信号由与变压器耦合的第三绕组产生,该开关控制信号与变压器输出电压同极性,开关管S1开通时间取决于电容C3和电阻R1的大小,通过选择合适的电阻R1和电容C3,让开关管S1的开通时间等于吸收电容C1、C2放电时谐振周期的1/4,避免吸收电容C1、C2的电压过谐振。该方案可以达到有效吸收反向恢复能量和降低驱动设计复杂性的目的,然而,通过变压器增加耦合绕组的方式来实现开关管S1的驱动会导致变压器设计复杂,特别是在高压大功率变压器应用中;另外,吸收电容C1、C2放电时,由于回路阻抗比较低,会产生较大的谐振电流,产生较大的电流应力;此外开关管S1的开通时间需要和吸收电容C1、C2放电时的谐振周期匹配,增大了设计复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源钳位吸收电路,以在简化设计和降低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制造成本的基础上,消除开关电源的整流电路中整流管上的电压尖峰和振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源钳位吸收电路,设置于开关电源的整流电路中,用于吸收整流管上由于漏感或开关管反向恢复电流而产生的电压尖峰,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包括电压吸收模块、放电模块和外部控制驱动模块,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中的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中的输出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一端接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中,所述放电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与所述放电模块电信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用于吸收整流管上的反向恢复能量以消除所述电压尖峰,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压吸收模块所吸收的能量进行放电,其放电能量一部分传递到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上,另一部分传递到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上,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放电的频率。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方案中,所述整流电路为全波整流电路,所述全波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滤波电感和输出电容,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包括两个正输出端和一个负输出端,其第一正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连接,其第二正输出端与所述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滤波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用于吸收所述第一整流管及第二整流管上的反向恢复能量以消除所述电压尖峰,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压吸收模块所吸收的能量进行放电,其放电能量一部分传递到所述输出电容上,另一部分传递到所述变压器的原边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吸收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一体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还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第一正输出端,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通断时间,以控制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放电的频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第一正输出端,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同时对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一整流开关管进行通断控制,以使两者的驱动信号互补。
进一步的,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向所述驱动电路发出数字信号,以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产生或停止发送驱动信号从而开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一整流开关管。
进一步的,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之间。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方案中,所述整流电路为全桥整流电路,所述全桥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三整流管、第四整流管、滤波电感和输出电容,所述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三整流管、第四整流管相连组成全波整流电桥,其输入端接入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的正、负输出端,所述全波整流电桥的正输出端与所述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滤波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与所述全波整流电桥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用于吸收所述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三整流管和第四整流管上的反向恢复能量以消除所述电压尖峰,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压吸收模块所吸收的能量进行放电,其放电能量一部分传递到所述输出电容上,另一部分传递到所述变压器的原边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吸收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体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全波整流电桥的正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通断时间,以控制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放电的频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三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三整流开关管和第三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四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四整流开关管和第四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第二整流体二极管、第三整流体二极管和第四整流体二极管异极相连组成所述全波整流电桥,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所述第四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同时对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四整流开关管进行通断控制,以使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一整流开关管及第四整流开关管的驱动信号互补。
进一步的,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向所述驱动电路发出数字信号,以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产生或停止发送驱动信号从而开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四整流开关管。
进一步的,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之间。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方案中,所述整流电路为正激电路,所述正激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滤波电感和输出电容,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还与所述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滤波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用于吸收所述第二整流管上的反向恢复能量以消除所述电压尖峰,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压吸收模块所吸收的能量进行放电,其放电能量一部分传递到所述输出电容上,另一部分传递到所述变压器的原边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吸收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体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通断时间,以控制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放电的频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其正极与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同时对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整流开关管进行通断控制,以使两者的驱动信号互补。
进一步的,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向所述驱动电路发出数字信号,以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产生或停止发送驱动信号从而开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整流开关管。
进一步的,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之间。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四种方案中,所述整流电路为倍流整流电路,所述倍流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一滤波电感、第二滤波电感和输出电容,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二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感和第二滤波电感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用于吸收所述第一整流管及第二整流管上的反向恢复能量以消除所述电压尖峰,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压吸收模块所吸收的能量进行放电,其放电能量一部分传递到所述输出电容上,另一部分传递到所述变压器的原边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吸收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一体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还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通断时间,以控制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放电的频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其正极与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同时对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整流开关管进行通断控制,以使两者的驱动信号互补。
进一步的,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向所述驱动电路发出数字信号,以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产生或停止发送驱动信号从而开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整流开关管。
进一步的,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和无源吸收电路相比,能够通过其电压吸收模块更有效地降低开关电源的整流电路中整流管的关断电压尖峰和振荡,并将吸收的能量通过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和放电模块有规律地传递到开关电源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2.该有源钳位吸收电路中的开关管驱动信号通过外部控制驱动模块直接产生,无需隔离变压器,也不会增加变压器的复杂度,简化了驱动设计,降低了成本;
3.该有源钳位吸收电路中的放电模块能够有效地限制放电回路中的谐振电流,避免回路中存在过大的谐振电流应力,也避免了电压吸收电路中的吸收电容与放电回路中的寄生电感谐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RC吸收电路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工作时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4中,
Ns1:第一正输出端;Ns2:第二正输出端;Np:变压器原边;Lo:滤波电感;L1:第一电感;Co:输出电容;C1:吸收电容;S1:第一开关管;S2:第一整流开关管;S3:第二整流开关管;D1:第一体二极管;D2: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3: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4:第二二极管;D5:第一二极管;D6:第三二极管;
在图6中,
Ns:变压器次级线圈;Np:变压器原边;Lo:滤波电感;L1:第一电感;Co:输出电容;C1:吸收电容;Sa:第一开关管;S1:第一整流开关管;S2:第二整流开关管;S3:第三整流开关管;S4:第四整流开关管;Da:第一体二极管;D1: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2: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3:第三整流体二极管;D4:第四整流体二极管;D5:第二二极管;D6:第一二极管;
在图7中,
Ns:变压器次级线圈;Np:变压器原边;Lo:滤波电感;L1:第一电感;Co:输出电容;C1:吸收电容;Sa:第一开关管;S2:第一整流开关管;S3:第二整流开关管;Da:第一体二极管;D2: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3: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5:第二二极管;D6:第一二极管;
在图8中,
Ns:变压器次级线圈;Np:变压器原边;L1:第一电感;L2:第一滤波电感;L3:第二滤波电感;Co:输出电容;C1:吸收电容;Sa:第一开关管;S2:第一整流开关管;S3:第二整流开关管;Da:第一体二极管;D2: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3: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5:第二二极管;D6:第一二极管;D7:第三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有源钳位吸收电路,设置于开关电源的整流电路中,用于吸收整流管上由于漏感或开关管反向恢复电流而产生的电压尖峰,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包括电压吸收模块、放电模块和外部控制驱动模块,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中的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中的输出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一端接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中,所述放电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与所述放电模块电信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用于吸收整流管上的反向恢复能量以消除所述电压尖峰,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压吸收模块所吸收的能量进行放电,其放电能量一部分传递到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上,另一部分传递到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上,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放电的频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在简化设计和降低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制造成本的基础上,消除了开关电源的整流电路中整流管上的电压尖峰和振荡。
实施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整流电路为全波整流电路。所述全波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滤波电感Lo和输出电容Co,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包括两个正输出端(第一正输出端Ns1、第二正输出端Ns2)和一个负输出端,其第一正输出端Ns1与所述第一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连接,其第二正输出端Ns2与所述滤波电感Lo的一端连接,所述滤波电感Lo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用于吸收所述第一整流管及第二整流管上的反向恢复能量以消除所述电压尖峰,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压吸收模块所吸收的能量进行放电,其放电能量一部分传递到所述输出电容Co上,另一部分传递到所述变压器原边Np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D1、吸收电容C1、第一二极管D5和第三二极管D6,所述第一体二极管D1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C1的一端还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6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第一正输出端Ns1,所述吸收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正输出端连接,该吸收点容C1的容值远大于整流管上的寄生电容,其主要吸收的是开关管的反向恢复能量,由于吸收电容C1可以取较大容值,因此可以实现良好的钳位效果,并能够有效的消除整流管上的电压尖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二极管D4,所述第一开关管S1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D1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S1通断时间,以控制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放电的频率。优选的,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L1,所述第一电感L1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电感L1能够有效的限制放电回路中的谐振电流,避免回路中存在过大的谐振电流应力,所述第二二极管D4的存在使得放电电流具有单向性,避免吸收电容C1与放电回路中的寄生电感谐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S2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2,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2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S3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3,所述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3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第一正输出端Ns1,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同时对所述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一整流开关管S2进行通断控制,以使两者的驱动信号互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向所述驱动电路发出数字信号,以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产生或停止发送驱动信号从而开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一整流开关管S2。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工作时序图。下面结合图4和图5具体阐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工作方法。
图5中VNs1为变压器次级线圈的第一正输出端Ns1的电压,VNs2为变压器副边中心抽头即其次级线圈的第二正输出端Ns2的电压,VDS_S2、VDS_S3分别为第一整流开关管S2和第二整流开关管S3的电压,VGS_S1为第一开关管S1的驱动信号电压,VGS_S2、VGS_S3分别为第一整流开关管S2和第二整流开关管S3的驱动信号电压,为吸收电容C1两端的电压,IC1为流过吸收电容C1的电流。
在t0时刻,第二整流开关管S3关断,经过一定的死区时间,在t1时刻,变压器副边次级线圈的第一正输出端Ns1及第二正输出端Ns2的输出电平由低变高,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3的负极端电压上升,当电压上升至吸收电容C1的电压VC1和输出电容Co的电压Vout之和后(此段时间非常短,在图5中省略),第三二极管D6导通,第一正输出端Ns1的输出电压VNs1与第二整流开关管S3的反向恢复能量共同给吸收电容C1充电,t2时刻,吸收电容C1的电压VC1和第二整流开关管S3的电压VDS_S3同时达到峰值,随后第二整流开关管S3的寄生电容电压与回路中的寄生电压谐振,直至电压降到与变压器副边平台电压相同的水平,而吸收电容C1电压由于第一开关管S1未开通,无放电回路,因此其电压VC1保持不变,t3时刻第二整流开关管S3的电压VDS_S3谐振至水平,随后保持不变至t4时刻,t4时刻,变压器副边电压变为零,随后第二整流开关管S3开通,变压器副边次级线圈短路,t5时刻,第一整流开关管S2关断,t6时刻,变压器副边次级线圈的第一正输出端Ns1及第二正输出端Ns2的输出电平由零变负,第一整流开关管S2反向恢复,其两端电压VDS_S2被变压器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电压和反向恢复能量充电,当第一整流开关管S2两端电压VDS_S2超过吸收电容C1两端的电压VC1与输出电容Co的电压Vout之和后,第一体二极管D1导通,吸收电容C1与输出电容Co与第一整流开关管S2并联,第一整流开关管S2峰值电压被钳位,第一开关管S1的开通时间在t6与t7之间,t7时刻,钳位电压达到最大值,随后吸收电容C1开始放电,放电电流分为两路,一路依次经过变压器副边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与第一正输出端、第二整流开关管S3、第一电感L1和第二二极管D4回到吸收电容C1,第二路依次经过变压器副边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与第二正输出端、滤波电感Lo、输出电容Co、第一电感L1和第二二极管D4回到吸收电容C1,第一电感L1用于限制放电过程中的谐振峰值电流,放电能量回馈到输出电容Co上及变压器原边Np上,实现了能量回馈,t8时刻吸收电容C1放电结束,此时吸收电容C1的电压VC1等于变压器副边平台电压,t9时刻,第一开关管S1关断,t10时刻变压器副边输出电压变为零,t11时刻,第一整流开关管S2开通,变压器副边次级线圈短路,至此该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一个工作周期结束。
实施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整流电路为全桥整流电路。所述全桥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三整流管、第四整流管、滤波电感Lo和输出电容Co,所述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三整流管、第四整流管相连组成全波整流电桥,其输入端接入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Ns的正、负输出端,所述全波整流电桥的正输出端与所述滤波电感Lo的一端连接,所述滤波电感Lo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与所述全波整流电桥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用于吸收所述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三整流管和第四整流管上的反向恢复能量以消除所述电压尖峰,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压吸收模块所吸收的能量进行放电,其放电能量一部分传递到所述输出电容Co上,另一部分传递到所述变压器原边Np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Da、吸收电容C1和第一二极管D6,所述第一体二极管Da的正极接入所述全波整流电桥的正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6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正输出端连接,该吸收点容C1的容值远大于整流管上的寄生电容,其主要吸收的是开关管的反向恢复能量,由于吸收电容C1可以取较大容值,因此可以实现良好的钳位效果,并能够有效的消除整流管上的电压尖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Sa和第二二极管D5,所述第一开关管Sa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Da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Sa通断时间,以控制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放电的频率。优选的,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L1,所述第一电感L1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电感L1能够有效的限制放电回路中的谐振电流,避免回路中存在过大的谐振电流应力,所述第二二极管D5的存在使得放电电流具有单向性,避免吸收电容C1与放电回路中的寄生电感谐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S1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1,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S2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2,所述第三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三整流开关管S3和第三整流体二极管D3,所述第四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四整流开关管S4和第四整流体二极管D4,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1、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2、第三整流体二极管D3和第四整流体二极管D4异极相连组成所述全波整流电桥,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1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Ns的正输出端,所述第四整流体二极管D4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Ns的负输出端,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同时对所述第一开关管Sa、第一整流开关管S1和第四整流开关管S4进行通断控制,以使所述第一开关管Sa与所述第一整流开关管S1及第四整流开关管S4的驱动信号互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向所述驱动电路发出数字信号,以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产生或停止发送驱动信号从而开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开关管Sa、第一整流开关管S1和第四整流开关管S4。
本实施例中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工作原理在性质上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即通过第一开关管Sa与所述第一整流开关管S1及第四整流开关管S4驱动信号的互补设置,是吸收电容C1在整流管的中开关管切换时充电,在第一开关管Sa导通时放电,在消除整流管上电压尖峰的同时实现吸收能量回馈,该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其它工作方法均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整流电路为正激电路。所述正激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滤波电感Lo和输出电容Co,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Ns的正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Ns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线圈Ns的正输出端还与所述滤波电感Lo的一端连接,所述滤波电感Lo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用于吸收所述第二整流管上的反向恢复能量以消除所述电压尖峰,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压吸收模块所吸收的能量进行放电,其放电能量一部分传递到所述输出电容Co上,另一部分传递到所述变压器原边Np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Da、吸收电容C1和第一二极管D6,所述第一体二极管D6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Ns的正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6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正输出端连接,该吸收点容C1的容值远大于整流管上的寄生电容,其主要吸收的是开关管的反向恢复能量,由于吸收电容C1可以取较大容值,因此可以实现良好的钳位效果,并能够有效的消除整流管上的电压尖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Sa和第二二极管D5,所述第一开关管Sa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Da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Sa通断时间,以控制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放电的频率。优选的,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L1,所述第一电感L1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电感L1能够有效的限制放电回路中的谐振电流,避免回路中存在过大的谐振电流应力,所述第二二极管D5的存在使得放电电流具有单向性,避免吸收电容C1与放电回路中的寄生电感谐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S2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2,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S3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3,所述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3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Ns的正输出端,其正极与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2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Ns的负输出端,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同时对所述第一开关管Sa和第二整流开关管S3进行通断控制,以使两者的驱动信号互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向所述驱动电路发出数字信号,以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产生或停止发送驱动信号从而开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开关管Sa和第二整流开关管S3。
本实施例中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工作原理在性质上与实施例一、二中的相同,即通过第一开关管Sa与所述第二整流开关管S3驱动信号的互补设置,是吸收电容C1在整流管的中开关管切换时充电,在第一开关管Sa导通时放电,在消除整流管上电压尖峰的同时实现吸收能量回馈,该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其它工作方法均与实施例一、二中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整流电路为倍流整流电路。所述倍流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一滤波电感L2、第二滤波电感L3和输出电容Co,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Ns的正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Ns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线圈Ns的正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滤波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次级线圈Ns的负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二滤波电感L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感L2和第二滤波电感L3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用于吸收所述第一整流管及第二整流管上的反向恢复能量以消除所述电压尖峰,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对所述电压吸收模块所吸收的能量进行放电,其放电能量一部分传递到所述输出电容Co上,另一部分传递到所述变压器原边Np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Da、吸收电容C1、第一二极管D6和第三二极管D7,所述第一体二极管Da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Ns的正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C1的一端还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7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Ns的负输出端,所述吸收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6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正输出端连接,该吸收点容C1的容值远大于整流管上的寄生电容,其主要吸收的是开关管的反向恢复能量,由于吸收电容C1可以取较大容值,因此可以实现良好的钳位效果,并能够有效的消除整流管上的电压尖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Sa和第二二极管D5,所述第一开关管Sa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Da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Sa通断时间,以控制所述有源钳位吸收电路放电的频率。优选的,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L1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Co的负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电感L1能够有效的限制放电回路中的谐振电流,避免回路中存在过大的谐振电流应力,所述第二二极管D5的存在使得放电电流具有单向性,避免吸收电容C1与放电回路中的寄生电感谐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S2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2,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S3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3,所述第二整流体二极管D3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Ns的正输出端,其正极与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D2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Ns的负输出端,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同时对所述第一开关管Sa和第二整流开关管S3进行通断控制,以使两者的驱动信号互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向所述驱动电路发出数字信号,以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产生或停止发送驱动信号从而开通或关断所述第一开关管Sa和第二整流开关管S3。
本实施例中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工作原理在性质上与实施例一、二、三中的相同,即通过第一开关管Sa与所述第二整流开关管S3驱动信号的互补设置,是吸收电容C1在整流管的中开关管切换时充电,在第一开关管Sa导通时放电,在消除整流管上电压尖峰的同时实现吸收能量回馈,该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其它工作方法均与实施例一、二、三中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和无源吸收电路相比,能够通过其电压吸收模块更有效地降低开关电源的整流电路中整流管的关断电压尖峰和振荡,并将吸收的能量通过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和放电模块有规律地传递到开关电源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该有源钳位吸收电路中的开关管驱动信号通过外部控制驱动模块直接产生,无需隔离变压器,也不会增加变压器的复杂度,简化了驱动设计,降低了成本;该有源钳位吸收电路中的放电模块能够有效地限制放电回路中的谐振电流,避免回路中存在过大的谐振电流应力,也避免了电压吸收电路中的吸收电容与放电回路中的寄生电感谐振;该有源钳位吸收电路能够应用于多种不同的开关电源整流电路中,其适应性强。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9)

1.一种有源钳位吸收电路,设置于开关电源的整流电路中,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吸收模块、放电模块和外部控制驱动模块,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中的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中的输出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一端接入所述电压吸收模块中,所述放电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与所述放电模块电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为全波整流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波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滤波电感和输出电容,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包括两个正输出端和一个负输出端,其第一正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连接,其第二正输出端与所述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滤波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吸收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一体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还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第一正输出端,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电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第一正输出端,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还与所述第一整流开关管电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与所述驱动电路电信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一整流开关管电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为全桥整流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桥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三整流管、第四整流管、滤波电感和输出电容,所述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三整流管、第四整流管相连组成全波整流电桥,其输入端接入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的正、负输出端,所述全波整流电桥的正输出端与所述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滤波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与所述全波整流电桥的负输出端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吸收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体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全波整流电桥的正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电信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三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三整流开关管和第三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四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四整流开关管和第四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第三整流体二极管、第四整流体二极管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依次异极相连组成所述全波整流电桥,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所述第四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还与所述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四整流开关管电信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与所述驱动电路电信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四整流开关管电信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任一项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为正激电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激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滤波电感和输出电容,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还与所述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滤波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吸收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体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电信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其正极与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还与所述第二整流开关管电信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与所述驱动电路电信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整流开关管电信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9-21任一项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为倍流整流电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倍流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一滤波电感、第二滤波电感和输出电容,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二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感和第二滤波电感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另一端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吸收模块包括第一体二极管、吸收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一体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其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收电容的一端还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正输出端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一体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吸收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电信连接。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整流开关管和第一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管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二整流开关管和第二整流体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正输出端,其正极与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整流体二极管的负极接入所述次级线圈的负输出端,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还与所述第二整流开关管电信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控制驱动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驱动电路,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与所述驱动电路电信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整流开关管电信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6-28任一项所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串接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电容的负输出端之间。
CN201320799693.6U 2013-12-05 2013-12-05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912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99693.6U CN203691240U (zh) 2013-12-05 2013-12-05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99693.6U CN203691240U (zh) 2013-12-05 2013-12-05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91240U true CN203691240U (zh) 2014-07-02

Family

ID=51013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9969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91240U (zh) 2013-12-05 2013-12-05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9124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4480A (zh) * 2015-02-26 2015-06-24 张家港市华为电子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用直流变换器中的次级整流吸收电路
CN105978314A (zh) * 2016-07-06 2016-09-2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抑制单级桥式pfc变换器桥臂电压尖峰的有源箝位电路
CN107425706A (zh) * 2017-04-18 2017-12-01 上海逸伏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Dc/dc变换器的有源钳位电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4480A (zh) * 2015-02-26 2015-06-24 张家港市华为电子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用直流变换器中的次级整流吸收电路
CN105978314A (zh) * 2016-07-06 2016-09-2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抑制单级桥式pfc变换器桥臂电压尖峰的有源箝位电路
CN107425706A (zh) * 2017-04-18 2017-12-01 上海逸伏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Dc/dc变换器的有源钳位电路
CN107425706B (zh) * 2017-04-18 2023-05-05 刘孝涛 Dc/dc变换器的有源钳位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2847C (zh) 自驱动同步整流电路和校正功率变换器的电压变化的方法
CN102208873B (zh) 准谐振返驰式功率转换器的主动箝位电路
CN104124874B (zh) 一种超高频隔离谐振变换器
CN104617752A (zh) 氮化镓晶体管的驱动方法、电路及应用其电路的反激变换器
CN110868073B (zh) 一种基于多绕组变压器耦合的串联SiC MOSFET驱动电路
CN102969912A (zh) 控制和驱动电路及方法
CN103424602B (zh) 基于源极驱动的次级绕组电流检测电路
CN209375473U (zh) 一种反激电路
CN105141138A (zh) 一种倍压式软开关型推挽直流变换器
CN104702110A (zh)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
CN102497108A (zh) Llc谐振型推挽正激变换拓扑
CN109217660B (zh) 直流/直流升压变换器
CN203691240U (zh)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
CN104201874B (zh) 一种开关电源输出整流管的无损吸收电路及开关电源
CN204131384U (zh) 一种开关电源输出整流管的无损吸收电路及开关电源
CN104539177B (zh) 一种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及同步整流方法
CN106100295B (zh) 一种基于电荷保持的开关器件驱动电路
CN102931844A (zh) 有效抑制副边电压尖峰的宽负载范围零电压开关全桥变换器
CN204578353U (zh) 电动汽车用直流变换器中的次级整流吸收电路
CN208158436U (zh) 一种同步整流反激式直流-直流电源转换装置
CN203896210U (zh) 一种微型并网逆变器
CN205356130U (zh) 一种igbt驱动电路
CN101447163A (zh) 用于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源变换电路
CN113541501A (zh) 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及提高其转换效率的控制方法、电路
CN205195566U (zh) 无损缓冲双管钳位正激隔离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