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75465U - 电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75465U
CN203675465U CN201320499710.4U CN201320499710U CN203675465U CN 203675465 U CN203675465 U CN 203675465U CN 201320499710 U CN201320499710 U CN 201320499710U CN 203675465 U CN203675465 U CN 2036754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olding section
back cover
unit
fron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9971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藤和树
中野超
米丸仁
土井纪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754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7546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气设备,该电气设备能够容易地从后单元拆除包括前盖及内部结构件的前单元。电气设备(1)固定于面板,并具有后单元(200)及前单元(100)。后单元(200)包括在前面具有开口的后壳(210)。前单元(100)包括堵塞开口的前盖(110)和与其相结合的电路基板(150)。电气设备(1)还具有解除部件(300),上述解除部件(300)在前单元(100)与后单元(200)相卡合从而不能移动的状态和解除前单元(100)与后单元(200)的卡合从而能够移动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解除部件(300)设在后壳(210)的在安装状态下位于面板的后方的部分。

Description

电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固定于控制盘等面板的面板固定型的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工业用的电气设备在其设置时相对于控制盘等面板固定。这种情况下,将电气设备插入于设在面板的开口部,因此在设置后的状态下,其大部分配置在面板后方的位置,并且显示部或操作部等配置在面板的前方的位置。
因此,在这种类型的电气设备中,构成为如下的情况较多,即,其框体由后壳和前盖构成,其中,上述后壳呈前表面设有开口的箱状,上述前盖相对于后壳以能够自由地拆装的方式安装,以遮挡上述开口,其中的后壳的前端部分固定于面板。
通常,后壳的背面设有用于与其他电气设备等相连接的连接端子,由此后单元构成为包括后壳及连接端子。若为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框体,则可以在维护维修等时从后单元拆除前盖,从而不拆除与上述连接端子相连接的电缆等且不从面板拆除后单元也能够从面板的前表面侧取出电气设备的内部结构件,实现维护维修工作的容易化。
但是,设置上述电气设备的场所多为专门工厂或研究设施等,因而为了防止前盖因振动等而从后单元脱落,需要牢固地安装它们。并且,通常设计成在设置后的状态下相对于电气设备的面板位于前方的部分向该前方突出的量尽可能小。因此,从后单元拆除前盖的工作并不是容易的,而是带来一定程度的负担。
作为公开了同时实现前盖对后单元的牢固安装和从后单元拆除前盖的工作的容易化的电气设备的文献,例如具有日本特开2006-100554号公报(专利文献1)及日本特开2000-82351号公报(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电气设备中,在前盖的周围的规定位置设置有用于插入专用的拆除工具的切口部,并在前盖设置有朝向后方突出的悬臂梁结构的突出片,以使其与上述切口部相连接,在上述突出片的前端设置有爪形状的卡合突起,并且在与该卡合突起相对应的位置的后单元设有与该卡合突起相卡合的卡合孔。进而,在上述切口部配置有规定形状的解除部件,以使可以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在上述解除部件向后方移动的状态下,上述突出片被上述解除部件压下。
根据这种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电气设备中,可以将拆除工具从前方插入于上述切口部来压入解除部件,以使悬臂梁结构的突出片被压入的解除部件压下而弯曲变形,随之解除卡合突起与卡合孔的卡合,由此能够从后单元拆除前盖。
在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电气设备中,在前盖的周围的规定位置设置有用于插入拆除工具的切口部,并在后端设置爪形状的卡合突起,以使与上述切口部相连接,并且在与上述卡合突起相对应的位置的后单元设有弹性体,上述弹性体一边沿着拆除方向向上述卡合突起施力,一边夹持并固定上述卡合突起。
根据这种结构,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电气设备中,将专用的拆除工具插入于上述切口部,并沿着与夹着上述卡合突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压入上述弹性体,由此解除上述卡合突起与弹性体的卡合,并通过弹性体的作用力向拆除方向推出前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05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82351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电气设备中,仍然不能说前盖的拆除工作足够容易。
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结构中,在从切口部插入拆除工具来解除后单元与前盖的卡合时,很难掌握拆除工具的插入程度,有时对上述卡合突起或弹性体等卡合部施加致使其损坏的载荷,致使该卡合部损坏。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需要如下作业:在拆除时,在利用一只手把持取出工具的状态下解除卡合突起与卡合孔的卡合,同时用另一只手使前盖向面前移动,从而拉拔前盖。但是,如上所述,相对于电气设备的面板位于前方的部分的突出量被抑制成较小,因而很难保持前盖,在需要一定程度的拉拔力的情况下,能够想象出拉拔作业比较困难。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结构中,在安装状态下通过卡合突起来施力的弹性体的作用力较小,因而只能取出轻量的前盖。因此,在通过将前盖与内部结构件相结合来构成前单元的情况下,随着前单元的重量增加,很难适用上述结构。
进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电气设备中,在前盖的规定位置设置朝向后方突出的悬臂梁结构的突出片,为了充分地确保该突出片的弯曲量,必然地需要增加了相对于电气设备的面板而位于前方的部分的突出量。同样,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电气设备中,也为了确保沿着拆除方向推出前盖时所需的弹性体的作用力,必然地需要增加相对于电气设备的面板而位于前方的部分的突出量。像这样,在上述专利文献1及上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还存在相对于电气设备的面板而位于前方的部分的薄型化受限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从后单元拆除包括前盖及内部结构件的前单元的电气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设备固定于面板,上述电气设备包括:后单元;前单元,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后单元。上述后单元包括箱形状的后壳,上述后壳固定于面板,并且以与位于上述后单元的内部的收容空间相连通的方式在上述后壳的前面上形成有开口。上述前单元包括:前盖,在上述前单元安装于上述后单元的安装状态下堵塞上述后壳的上述开口;内部结构件,在上述安装状态下配置在上述收容空间。上述内部结构件与上述前盖相结合。上述实用新型的电气设备还包括切换部,上述切换部用于在通过使上述后壳与上述前单元相卡合来使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不能移动的状态和通过解除上述后壳与上述前单元的卡合来使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能够移动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上述切换部设置于上述后壳的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位于面板的后方的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气设备中,优选地,上述后壳具有第一卡合部,上述第一卡合部在上述安装状态下卡定上述前单元,并且,优选地,上述前单元具有第二卡合部,上述第二卡合部在上述安装状态下被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定。此时,优选地,上述切换部包括解除部件,上述解除部件以能够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的方式组装在上述后壳,并且,优选地,上述解除部件具有卡合解除部,上述卡合解除部用于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而且,此时,优选地,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使得上述卡合解除部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由此使上述前单元能够相对于上述后单元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气设备中,优选地,上述解除部件还具有施力部,在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时,上述施力部向上述解除部件施加与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作用力,此时,优选地,在从上述后单元拆除上述前单元时,上述解除部件抵抗上述施力部的作用力而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气设备中,优选地,后壳还具有抵接部,在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时,上述抵接部与上述卡合解除部相抵接,另外,优选地,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为一体。此时,优选地,在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时,上述卡合解除部与上述抵接部相抵接,使得上述抵接部发生位移,以使上述第一卡合部移动,由此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气设备中,优选地,上述解除部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于上述后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气设备中,优选地,上述解除部件以将与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的移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作为旋转轴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于上述后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气设备中,优选地,上述解除部件具有推动部,上述推动部用于推动上述内部结构件,优选地,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使得上述推动部推动上述内部结构件,由此使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朝向前方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气设备中,优选地,上述内部结构件包括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具有:第一主面;第二主面,位于与上述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以及周端面,连接上述第一主面与上述第二主面。另外,优选地,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周端面与上述后壳的周侧面对置,并且,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第一主面及上述第二主面与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的移动方向平行,此时,优选地,上述第二卡合部和被上述推动部推动的被推动部形成在上述周端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气设备中,优选地,上述第一卡合部具有从上述后壳的周侧面朝向上述收容空间突出的突出形状,并且,优选地,上述第二卡合部具有第一碰触面,上述第一碰触面能够与具有突出形状的上述第一卡合部的背面相抵接。此时,优选地,上述推动部具有朝向上述收容空间突出的突出形状,优选地,上述被推动部具有第二碰触面,上述第二碰触面能够与具有突出形状的上述推动部相抵接。而且,此时,优选地,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第一卡合部的背面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的上述第一碰触面相抵接,使得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相卡合,由此使上述前单元安装于上述后单元,优选地,在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时,上述推动部与上述被推动部的上述第二碰触面相抵接,由此使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朝向前方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从后单元拆除包括前盖及内部结构件的前单元的电气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在面板的设置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安装状态的背面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安装状态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安装状态的右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10A、图10B、图10C及图10D是位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上表面的右侧的舌片部及位于上表面的左侧的舌片部的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及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1A及图11B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解除部件的立体图及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相对于后单元安装/拆除前单元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将前单元插入于后单元时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将前单元插入于后单元时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前单元安装于后单元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
图16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从后单元拆除前单元时的第一阶段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从后单元拆除前单元时的第一阶段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从后单元拆除前单元时的第一阶段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
图19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后单元拆除前单元时的第二阶段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从后单元拆除前单元时的第二阶段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从后单元拆除前单元时的第二阶段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
图22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简要立体图。
图23是从右后方观察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简要立体图。
图24是沿着图22中所示的XXIV-XXIV线的剖视图。
图25是沿着图22中所示的XXV-XXV线的剖视图。
图26是沿着图22中所示的XXVI-XXVI线的剖视图。
图27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从后单元拆除前单元时的第一阶段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图28是沿着图27中所示的XXVIII-XXVIII线的剖视图。
图29是沿着图27中所示的XXIX-XXIX线的剖视图。
图30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从后单元拆除前单元时的第二阶段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图31是沿着图30中所示的XXXI-XXXI线的剖视图。
图32是沿着图30中所示的XXXII-XXXII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气设备
100、100A:前单元
110:前盖
111:盖部
112:电路基板保持部
113:高度差面
120:透明盖
130:显示部
140:操作部
150:电路基板
151、153:凹部
152、156被推动部
154:卡合部
200、200A:后单元
210:后壳
211:开口框架部
212:本体部
213:高度差面
214:收容空间
215:连接端子
220:舌片部
221:臂部
222:卡合部
223:突出部
230:组装孔
240:放置部
250、270:开口部
260:轴承部
300:解除部件
310:本体部
320:施力部
330:推动部
340:卡合解除部
350:卡合部
400:解除部件
410:第一支撑轴
420:第二支撑轴
430:凸轮部
440:推动部
450:把手部
451:平面部
452:连接部
500: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同或共用的部分,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反复其说明。并且,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适用的电气设备例示了自动地将各种加热装置的热源控制为规定的温度的所谓的电子调温器。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在面板的设置状态的简要立体图。图2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立体图。图3至图8分别是表示上述电气设备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背面图、俯视图、仰视图、左视图、右视图。进而,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分解立体图。将参照图1至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9所示,作为电子调温器的电气设备1具有前单元100、后单元200、作为切换部的舌片部220及解除部件300。在前单元100安装于后单元200的安装状态下,电气设备1的整体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
如图1所示,在插入于设在控制盘等面板500的开口部的状态下,电气设备1固定于面板500,从而进行设置。更加详细地,在前单元100安装于后单元200的安装状态下,电气设备1配置成在包含于后单元200的后壳210的前端设置的开口框架部211位于面板500的前方,并且后单元200的剩余部分位于面板500的后方。该状态下,从面板500的后方利用未图示的固定工具来使面板500夹持在与上述开口框架部211之间,以使后单元200固定于面板500,由此电气设备1整体固定于面板500。此时,作为切换部的舌片部220及解除部件300处于配置在后壳210的在安装状态下位于面板500的后方的部分的状态。
如图1至图9所示,前单元100主要包括前盖110、透明盖120、显示部130、操作部140、作为内部结构件的多张电路基板150(参照图9)。后单元200主要包括后壳210、多个连接端子215(参照图4、图7及图8)。
如图9所示,前盖110例如由树脂制的注塑品形成,具有盖部111和电路基板保持部112,其中,上述盖部111由主视图为大致矩形状的平板状的部件形成,上述电路基板保持部112呈在上述盖部111的背面侧向盖部111后方突出的大致筒状。在这里,在主视前盖110的状态下,盖部111的外形比电路基板保持部112的外形稍微大,由此在盖部111的背面的外周形成阶梯面113。
盖部111的前表面设有上述显示部130及操作部140,在上述盖部111的前表面中,除了操作部140所处的部分之外的部分被上述透明盖120所覆盖。设置透明盖120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显示部130。
显示部130是用于显示作为电子调温器的电气设备1的工作状况或设定状况等各种信息的部位,例如由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构成。并且,操作部140是用于切换作为电子调温器的电气设备1的工作或进行各种设定等的部位,例如由按钮等构成。
电路基板保持部112是用于保持上述多张电路基板150的部位,在其规定位置设置有切口或孔等,通过这些切口或孔等来保持上述多张电路基板150。电路基板150具有:第一主面150a;第二表面150b,位于与第一主面150a相反的一侧;周端面150c,将第一主面150a与第二主面150b相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三张电路基板150分别以站立的姿态被电路基板保持部112保持。即,电路基板150以使其周端面与后壳210的内周侧面对置且第一主面150a及第二主面150b与后面要说明的前单元100相对于后单元200的移动方向(参照图12的箭头B2)平行的方式被电路基板保持部112保持。由此,这些三张电路基板150与前盖110相结合。
在这些三张电路基板150中,在位于两端的两张电路基板150的规定的位置设有凹部151、153。具体而言,在上述电路基板150的周端面的上表面及底面设有凹部151、153。并且,凹部151、153之间设有被后面要说明的解除部件300推动的被推动部152。在这些位于两端的两张电路基板150的周端面150c中与后壳210的上表面及底面对置的一面配置成在安装状态下与后面要说明的舌片部220对置。
在这里,凹部151是相当于第二卡合部的部位,在安装状态下,与作为后面要说明的第一卡合部的卡合部222相卡合。凹部151在位于与被推动部152的边界的周端面具有作为第一碰触面的卡合面151a,上述卡合面151a能够与卡合部222的背面相抵接。并且,被推动部152具有作为第二碰触面的被推动面152b,上述被推动面152b能够与后面要说明的推动部330相抵接。
在多张电路基板150形成有作为电子调温器的电气设备1所具有的各种电路,在上述多张电路基板150的后端部侧的第一主面150a或第二主面150b分别设有多个连接电极。
如图9所示,后壳210例如由树脂制的注塑品形成,并具有在前表面设有开口的箱形状,以使与位于内部的收容空间214相连通。如图4至图9所示,后壳210具有开口框架部211和本体部212,其中,上述开口框架部211位于后壳210的前端,以形成上述开口,上述本体部212在上述开口框架部211的后方侧从开口框架部211朝向后方突出。在这里,在主视后壳210的状态下,开口框架部211的外形比本体部212的外形稍微大,由此在后壳210的内周侧面中位于开口框架部211与本体部212之间的部分形成阶梯面213。
设在后壳210的收容空间214是用于收容前单元100的部位。在前单元100安装于后单元200的安装状态下,在上述收容空间214中,在由开口框架部211来形成的空间主要收容有前盖110的盖部111及透明盖120,在由本体部212来形成的空间主要收容有前盖110的电路基板保持部112及多张电路基板150。
如图4、图7及图8所示,设在后壳210的背面(背板的后方侧的一面)的多个连接端子215是用于连接电缆等的部位,该电缆用于使作为电子调温器的电气设备1与外部的电气设备(例如加热装置等)之间电连接,例如由具有螺丝固定结构的连接零件等构成。多个连接端子215分别与设在后壳210的内部的配件(未图示)的连接电极电连接。此外,上述多张电路基板150的后端部可以插入到上述配件,且上述配件设在后壳210的背板的前方侧的一面(即朝向收容空间214的一侧的主面)上。
如图1、图2、图5、图6及图9所示,在后壳210的周侧面中的上表面及底面设有一对舌片部220、一对组装孔230、放置部240及一对开口部250。一对舌片部220并排配置在与前单元100的插入方向(参照图12的箭头B1)相交叉的方向上,在安装状态下与电路基板150对置。一对舌片部220之间设有放置部240。
一对组装孔230是用于插入后面要说明的解除部件300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固定的部位,沿着前单元100相对于后壳210的移动方向(图12中所示的箭头B1方向或箭头B2方向)延伸。由此,组装孔230具有在解除部件300移动时在前后方向上引导该移动方向的功能。
放置部240是用于放置解除部件300的部位。在将电气设备设置于控制盘等面板时,有时并排设置多个电气设备1,从确保工作空间的观点及节省空间的观点考虑,优选地,后壳210和解除部件300构成在同一面。因此,放置部240被构成为从后壳210的最外表面凹陷与解除部件300的厚度相对应的厚度。由此,放置部240的周围形成有阶梯面241(参照图9)。
一对开口部250是在组装解除部件300时容纳解除部件300的推动部330的部位,在后壳21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开口部250位于舌片部220的后方。并且,在安装状态下开口部250位于电路基板150的上方且相对于被推动部152位于后方。
如图1、图2、图5、图6及图9所示,解除部件300例如由注塑品形成,具有本体部310、施力部320、组装部350(参照图9、图11A及图11B)。在电气设备1固定于面板500的状态下,解除部件300安装于后壳210的位于该面板500的后方的部分的周侧面(参照图1)。
本体部310由在俯视的情况下呈大致矩形形状的平板部件形成。本体部310具有卡合解除部340及推动部330。此外,对于卡合解除部340、推动部330的详细内容,见后续部分。
施力部320位于本体部310的后方,并呈越靠近后方向越向外侧弯曲的大致圆弧状。由此,施力部320可以弯曲变形,在解除部件300沿着组装孔230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后壳210向前方移动时,对解除部件300施加与解除部件300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后方向的作用力。
组装部350设在本体部310的背面侧的与后壳210的组装孔230相对应的位置。组装部350的前端部的宽度比组装孔230宽,扩张组装孔230而插入于组装孔230。插入于组装孔230的组装部35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后壳210的内周侧面相接触,由此,解除部件300相对于后壳21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少部件数及制造成本,例示并说明本体部310和施力部320一体构成为由相同的树脂形成的注塑品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施力部320也可以由弹簧等弹性体分体构成。并且,施力部320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大致圆弧形状,也可以适当地变更为S字状的形状等的产生作用力的结构。
在这里,设在后壳210的舌片部220与解除部件300一起发挥切换部的功能,上述切换部在后壳210与前单元100相卡合从而使前单元100相对于后壳210不能移动的状态和解除部件300解除后壳210与前单元100之间的卡合来使前单元100相对于后单元200能够移动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前单元100的安装状态下,设在舌片部220的卡合部222(参照图10A、图10B、图10C及图10D)与设在上述电路基板150的凹部151相卡合,由此与电路基板150相卡合。由此维持前单元100相对于后单元200不能移动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拆除状态下,解除设在舌片部220的卡合部222与凹部151的卡合。由此处于前单元100相对于后单元200能够移动的状态。
图10A、图10B、图10C及图10D是从前方观察时位于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上表面的左侧的舌片部及位于上表面的右侧的舌片部的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及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0A是从前方观察时位于上表面的左侧的舌片部220的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0B是从前方观察时位于上表面的右侧的舌片部220的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0C是从前方观察时位于上表面的左侧的舌片部220的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0D是从前方观察时位于上表面的右侧的舌片部220的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将参照图10A至图10D,对舌片部2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A至图10D所示,构成电气设备1的周侧面的一部分的舌片部220包括臂部221、作为第一卡合部的卡合部222、作为抵接部的突出部223,并且由这些以一体的方式构成。臂部221具有其后方的一部分被固定的悬臂梁结构。由此,臂部221可以弯曲变形。
卡合部222具有从位于臂部221的前方的自由端朝向收容空间214突出的突出形状。卡合部222具有爪形状,即,上述卡合部222的前表面222a是倾斜的倾斜面,越靠近前方,越接近于设有舌片部220的后壳210的外周侧面,并且上述卡合部222的背面222b是与上下方向平行的平面。由此,卡合部222具有在安装后面要说明的前单元100时接受电路基板150且与电路基板150相卡合的功能。
突出部223是从卡合部222的侧面延伸设置的部位。突出部223的前表面223a具有倾斜的倾斜面,越靠近前方,越接近于设有舌片部220的后壳210的外周侧面。并且,突出部223的背面223b具有倾斜的倾斜面,越靠近后方,越接近于设有舌片部220的后壳210的外周侧面。由此,突出部223具有在拆除后面要说明的前单元100时解除上述卡合的功能。
另一方面,解除部件300具有用于解除后单元200与前单元100之间的卡合状态(即,设在舌片部220的卡合部222与电路基板150的凹部151之间的卡合)的部位。并且,解除部件300还具有在拆除前单元100时将前单元100向前方推动的部位。
图11A及图11B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解除部件的立体图及主视图。图11A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解除部件300的立体图。图11B是从右前方观察到的解除部件300的主视图。将参照图11A及图11B,对解除部件3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在解除部件300的本体部310形成有卡合解除部340、推动部330。卡合解除部340位于本体部310的前方的左右两端,并具有越靠近后方越从上述背面向与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倾斜的倾斜面。上述倾斜面具有与上述突出部223的背面223b的倾斜面相对应的形状。并且,卡合解除部340的上述倾斜面的一部分与背面223b对置,并且位于突出部223的后方。由此,卡合解除部340具有在拆除后面要说明的前单元100时解除上述卡合的功能。
推动部330是从本体部310的背面的左右两端分别向外侧突出的部位。推动部33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组装状态下插入于上述开口部250。由此,插入于开口部250的推动部330具有朝向收容空间214突出的突出形状(参照图15)。
在前单元100的安装状态下,在配置于收容空间214内的电路基板150的被推动部152的后方,推动部330与被推动部152对置(参照图15)。由此,推动部330具有在拆除前单元100时推动上述被推动部152的功能。
下面,将着眼于上述电路基板150、后单元200的舌片部220及解除部件300的状态,说明相对于后单元200安装/拆除前单元100时的动作。此外,有助于安装及拆除的电路基板150、后单元200的舌片部220及解除部件300在电气设备1的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具有相同的结构,因而,特别着眼于上表面侧来对其动作进行说明。并且,在拆除时,工作人员用一只手来使位于上表面侧的解除部件300移动,同时用另一只手来使位于底面侧的解除部件300移动。此外,在拆除时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只用一只手来使位于上表面侧及底面侧的解除部件300同时移动。
图1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相对于后单元安装/拆除前单元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3及图1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将前单元插入于后单元时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图1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前单元安装于后单元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并且,图13至图15是与沿着图5中所示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相对应的剖视图。将参照图12至图15,对将前单元100安装于后单元200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2所示,在将前单元100插入于后单元200时,从被电路基板保持部112保持的电路基板150侧沿着图中所示的B1方向插入前单元100。在这里,预先在规定的位置保持电路基板150,以使在安装状态下两端的电路基板150与舌片部220对置。
接着,如图13所示,在插入前单元100的过程中,位于电路基板150的后方的凹部153的一部分通过舌片部220的卡合部222。随后,电路基板150的被推动部152的后方上端部与卡合部222的前表面222a的倾斜面相接触。若进而将前单元100朝向后方插入,则被推动部152的后方上端部使臂部221弯曲变形,以使卡合部222向外侧移动。由此,可以进而将电路基板150向后方插入。
接着,如图14所示,若卡合部222的前表面222a的倾斜面越过电路基板150的被推动部152,则卡合部222的下表面与被推动部152相接触。
在卡合部222的下表面与被推动部152相接触的状态下,进而将前单元100向后方插入,由此,如图15所示,使卡合部222嵌入于电路基板150的凹部151。此时,弯曲变形的臂部221复原为原始状态,以使卡合部222的背面222b与作为第一碰触面的卡合面151a相抵接。由此,处于作为第一卡合部的卡合部222和作为第二卡合部的凹部151相卡合的状态。其结果,维持电路基板150与后单元200之间的牢固的固定,使前单元100安装到后单元200。
图16至图1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从后单元拆除前单元时的第一阶段的状态的立体图、俯视图及要部剖视图。图19至图2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中从后单元拆除前单元时的第二阶段的状态的立体图、俯视图及要部剖视图。将参照图16至图21,对从后单元200拆除前单元100时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分为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来对拆除时的状态进行说明,但是,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的状态是一连串的拆除动作。并且,图18及图21是与沿着图5中所示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相对应的剖视图。
如图16所示,在从后单元200拆除前单元100时的第一阶段中,使解除部件300朝向前方移动,由此使舌片部220朝向后壳210的外侧移动。
如图17所示,设在放置部240的组装孔230引导解除部件300移动,从而能够使其向前方移动。若解除部件300移动,则位于解除部件300的后部的施力部320弹性延伸。由此,施力部320向解除部件300施加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作用力。即,在从后单元200拆除前单元100时,解除部件300抵抗施力部320的作用力而移动。
如图18所示,在舌片部220向外侧移动时,卡合解除部340与突出部223的背面223b的倾斜面相接触的同时向前方移动,从而解除部件300使突出部223朝向外侧移动。由此,作为抵接部的突出部223位移,并与此联动,臂部221弯曲变形,以使卡合部222向后壳210的外侧移动。其结果,卡合部222向电路基板150的凹部151的上方移动,从而解除卡合部222与电路基板150之间的卡合。通过解除上述卡合,前单元100相对于后单元200能够移动。并且,解除上述卡合的同时,推动部330的前表面与被推动部152的被推动面152b相抵接。
该状态下,如图17所示,解除部件300的组装部350位于组装孔230的大致中央附近,因而解除部件300可以进而向前方侧移动。
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解除部件300进而向前方移动的第二阶段的状态中,前单元100相对于后单元200向前方突出。在前单元100相对于后单元200突出时,如图21所示,解除部件300的推动部330将被推动部152朝向前方推动。由此,电路基板150和与此相结合的前盖110一起从后单元200向前方突出。在解除部件300移动时,组装孔限制解除部件的可动范围,因而可以抑制向卡合部施加致使其损坏的载荷。
此外,在前单元100从后单元200突出之后,工作人员松开抓住解除部件300的手,以使解除部件300借助施力部320的作用力向后方移动。由此,解除部件300向解除前的位置移动。因此,在再次将取出之后的前单元100插入时,可以省略使解除部件300的位置回到原处的时间。
根据以上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中,与在利用拆除工具来解除卡合状态时很难控制拆除工具的插入程度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中,通过采用具有切换部的结构,可以抑制向卡合部施加致使其损坏的载荷。其结果,可以抑制拆除作业所带来的损坏。
并且,通过切换部来切换前单元100相对于后单元200能够移动的状态和不能移动的状态,由此容易地解除后壳210与设在前单元100的内部结构件之间的卡合。由此,无需用手把持专用的拆除工具来解除卡合,从而明显地提高维护维修效率。
进而,通过在周侧面设置解除部件300,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中,无需像以往一样在前单元100的前盖及后壳的前表面侧设置卡合机构,因而不受该卡合机构的限制,可以实现电气设备1中位于面板500的前方的部位的薄型化。
并且,通过使组装在后壳210的周侧面的解除部件300滑动,还能够使前单元100从后壳210突出规定的距离。由此,与以往进行比较,可以容易地进行前单元的拉拔作业,因此能够进而提高维护维修效率。
并且,通过解除部件300的推动部330来同时推出内部结构件,由此可以容易地将向解除部件300施加的力传递到内部结构件,即使在前单元的重量增加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拆除时容易地使前单元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解除部件300组装于后壳210的上表面及底面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组装在后壳210的右侧面及左侧面,也可以仅组装在后壳210的周侧面的任一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在解除部件300设置有施力部320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施力部320。这种情况下,在拆除之后,工作人员使解除部件300返回到规定的位置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图2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右前方简要立体图。图23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右后方简要立体图。图24是沿着图22中所示的XXIV-XXIV线的剖视图。图25是沿着图22中所示的XXV-XXV线的剖视图。图26是沿着图22中所示的XXVI-XXVI线的剖视图。将参照图22至图26,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A进行说明。
如图22至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A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主要是解除部件400的结构不同,由此从后单元200A拆除前单元100A时的动作也不同。此外,在图22至图26中,虽然省略了后壳210的开口框架部的图示,但是,开口框架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由此,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固定于面板。
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A具有前单元100A及后单元200A。就前单元100A而言,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的前单元100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与前盖110相结合的电路基板150(参照图23)的张数不同。前盖110的左右两端侧分别与电路基板150相结合,这些两张电路基板150配置成各个电路基板150的周端面中的上表面与舌片部220对置(参照图24及图25)。
并且,电路基板150在周端面形成有作为第二卡合部的卡合部154及凹部155(参照图25)。在前单元100A的安装状态下,卡合部154与后面要说明的作为第一卡合部的卡合部222相卡合。并且,卡合部154具有朝向后壳210的内周侧面突出的突出形状。进而,卡合部154在其前表面具有作为第一碰触面的卡合面154a。
进而,通过形成凹部155,在电路基板150的周端面形成被后面要说明的推动部440推动的被推动部156。被推动部156具有作为第二碰触面的被推动面156b。
后单元200A包括后壳210及解除部件400。后壳210具有:一对舌片部220,设置于后壳210的周侧面中的上表面;一对轴承部260;开口部270,形成于上表面,并与收容空间214相连通。
舌片部220包括:作为抵接部的臂部221,具有悬臂梁结构;卡合部222,从臂部221的自由端朝向收容空间214突出。沿着与前单元100A相对于后单元200A的移动方向(前后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沿着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一对轴承部260。轴承部260从内侧面贯通至外侧面(沿着左右方向被贯通)而成,并且在上方形成有开口。由此,轴承部260能够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后面要说明的解除部件400。开口部270在一对舌片部220之间能够容纳解除部件400。
解除部件400例如由注塑品构成。解除部件400具有第一支撑轴410、第二支撑轴420、作为卡合解除部的凸轮部430、推动部440及把手部450。第一支撑轴410呈圆柱形状,并构成为其直径比位于其两端的第二支撑轴420的直径大。第二支撑轴420从第一支撑轴410的两端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别向外侧延伸,并且具有圆柱形状。第二支撑轴4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承部260支承。由此,解除部件400以能够将第一支撑轴410及第二支撑轴420的延伸方向(与前单元100A相对于后单元200A的移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作为旋转轴转动的方式组装在后壳210。
凸轮部430从各个第二支撑轴420的外侧端面向外侧延伸,上述凸轮部430的直径比第二支撑轴420的直径大。并且,凸轮部430具有大致椭圆板形状,并构成为其外周面与舌片部220的臂部221相抵接。由此,通过凸轮部430旋转,来使臂部221位移。
推动部440从凸轮部430的端面向外侧延伸,在前单元100A的安装状态下,上述推动部440位于被推动部156的后方。
把手部450从第一支撑轴410朝向前方延伸,上述把手部450具有平面部451、连接平面部451和第一支撑轴410的连接部452。连接部452从第一支撑轴410的周侧面的两端形成为大致L字状。并且,在平面部451与第一支撑轴410之间形成有间隙460(参照图23),以使在拆除前单元100A时工作人员可以从上方插入手指。
在这里,图25是表示安装有前单元100A的状态的图,将参照该图25,对安装前单元100A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在安装前单元100A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相同地将前单元100A从电路基板150侧插入于后单元200A。在这里,在电路基板150的卡合部154的背面154b形成有与卡合部222的前表面222a的倾斜面相对应的倾斜面,卡合部154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卡合部222的前表面222a滑动。由此,卡合部154使臂部221弯曲变形,以使卡合部222向外侧移动,同时前单元100A插入于后单元200A。
在完成前单元100A的插入时,卡合部222嵌入于电路基板150的卡合部154的前方侧。此时,弯曲变形的臂部221复原为原始状态,从而使卡合部222的背面与作为第一碰触面的卡合面154a相抵接。由此,处于作为第一卡合部的卡合部222和作为第二卡合部的卡合部154相卡合的状态,卡合部222与电路基板150相卡合。其结果,维持电路基板150与后单元200A之间的牢固的固定,使前单元100A安装于后单元200A。
图27是表示利用解除部件从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拆除前单元的第一阶段的状态的右前方简要立体图。图28是沿着图27中所示的XXVIII-XXVIII线的剖视图。图29是沿着图27中所示的XXIX-XXIX线的剖视图。将参照图27至图29,对从后单元200A拆除前单元100A时的第一阶段的状态及其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7所示,工作人员用一只手把持把手部450,并使该把手部450向DR2方向移动。此时,如上所述,由于把手部450从第一支撑轴410延伸设置,因此把手部450将第一支撑轴410及第二支撑轴420作为旋转轴从前方向后方转动。与此同时,第一支撑轴410及第二支撑轴420也向DR2方向旋转,与第二支撑轴420连接设置的凸轮部430及推动部440也向DR2方向转动。
例如,如图27至图29所示,在把手部450朝向铅直上方的情况下,凸轮部430的转动使舌片部220的臂部221弯曲变形,从而向上方位移。由此,舌片部220的卡合部222向上方移动,卡合部222与电路基板150的卡合部154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并且,此时,如图28所示,推动部440与被推动部156的被推动面156b相抵接。
图30是表示利用解除部件从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拆除前单元的第二阶段的状态的右前方简要立体图。图31是沿着图30中所示的XXXI-XXXI线的剖视图。图32是沿着图30中所示的XXXII-XXXII线的剖视图。将参照图30至图32,对从后单元200A拆除前单元100A时的第二阶段的状态及其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0及图32所示,在解除部件400进而向后方侧转动的情况下,前单元100A从后单元200A向前方突出。在前单元100A从后单元200A突出时,如图29所示,解除部件400的推动部440联动于凸轮部430的转动将被推动部156朝向前方推动。由此,电路基板150和与其相结合的前盖110一起从后单元200突出。并且,在前单元100A突出之后,通过将抓住把手部450的手松开,来使解除部件400借助自重复原到原来的位置。
根据以上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A中也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几乎相同的效果。特别是,通过将解除部件400构成为能够转动,不向舌片部220施加过多的载荷,因而提高耐久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解除部件400组装在后壳210的上表面侧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组装在后壳210的周侧面的任一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在解除部件400未设置施力部件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对于解除部件400施加向与解除部件400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作用力的施力部件(未图示)。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解除部件300及解除部件400向前方移动的情况及将左右方向作为旋转轴从前方向后方转动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解除部件300设置用于将旋转运动转换为朝向前方的移动运动的部位,通过使解除部件300相对于组装有该解除部件300的后壳的周侧面水平转动,来推动前单元100。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通过向与例示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来推动前单元100A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作为第一卡合部的卡合部222具有朝向收容空间214的爪形状并且作为与第一卡合部相卡合的第二卡合部的卡合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凹部形状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具有突出形状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就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并且,对于各个卡合部的配置,也与形状同样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设有第二卡合部及被推动部的内部结构件为电路基板150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设有第二卡合部及被推动部的内部结构件也可以是收容在收容空间的其他各种设备。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电气设备的前盖、后盖及解除部件由树脂制成的情况,但是,它们的材质不受特别的限制,而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后壳210的开口框架部的外形大于后壳210的本体部212的外形且通过从面板后方利用固定工具将面板夹持在与开口框架部之间来使后单元200固定于面板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可以利用其他固定方法来将后单元固定于面板,后壳210的开口框架部的外形可以与本体部212的外形相同,后壳210的开口框架部的外形也可以小于本体部212的外形。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适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设备例示并说明了所谓的电子调温器,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当然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面板固定型的电气设备,就能够适用于任一设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是例示而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来限定,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14)

1.一种电气设备,其固定于面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 
后单元, 
前单元,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后单元; 
上述后单元包括箱形状的后壳,上述后壳固定于面板,并且以与位于上述后单元的内部的收容空间相连通的方式在上述后壳的前面上形成有开口; 
上述前单元包括: 
前盖,在上述前单元安装于上述后单元的安装状态下堵塞上述后壳的上述开口, 
内部结构件,在上述安装状态下配置在上述收容空间; 
上述内部结构件与上述前盖相结合; 
上述电气设备还包括切换部,上述切换部用于在通过使上述后壳与上述前单元相卡合来使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不能移动的状态和通过解除上述后壳与上述前单元的卡合来使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能够移动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上述切换部设置于上述后壳的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位于面板的后方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壳具有第一卡合部,上述第一卡合部在上述安装状态下卡定上述前单元; 
上述前单元具有第二卡合部,上述第二卡合部在上述安装状态下被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定; 
上述切换部包括解除部件,上述解除部件以能够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的方式组装在上述后壳; 
上述解除部件具有卡合解除部,上述卡合解除部用于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 
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使得上述卡合解除部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由此使上述前单元能够相对于上述后单元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解除部件还具有施力部,在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时,上述施力部向上述解除部件施加与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作用力; 
在从上述后单元拆除上述前单元时,上述解除部件抵抗上述施力部的作用力而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壳还具有抵接部,在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时,上述抵接部与上述卡合解除部相抵接; 
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时,上述卡合解除部与上述抵接部相抵接,使得上述抵接部发生位移,以使上述第一卡合部移动,由此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壳还具有抵接部,在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时,上述抵接部与上述卡合解除部相抵接; 
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时,上述卡合解除部与上述抵接部相抵接,使得上述抵接部发生位移,以使上述第一卡合部移动,由此解除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解除部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于上述后壳。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解除部件以将与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的移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作为旋转轴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于上述后壳。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解除部件具有推动部,上述推动部用于推动上述内部结构件; 
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使得上述推动部推动上述内部结构件,由此使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朝向前方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解除部件具有推动部,上述推动部用于推动上述内部结构件; 
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使得上述推动部推动上述内部结构件,由此使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朝向前方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解除部件具有推动部,上述推动部用于推动上述内部结构件; 
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使得上述推动部推动上述内部结构件,由此使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朝向前方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部结构件包括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具有: 
第一主面, 
第二主面,位于与上述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以及 
周端面,连接上述第一主面与上述第二主面; 
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周端面与上述后壳的周侧面对置,并且,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第一主面及上述第二主面与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的移动方向平行; 
上述第二卡合部和被上述推动部推动的被推动部形成在上述周端面。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部结构件包括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具有: 
第一主面, 
第二主面,位于与上述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以及 
周端面,连接上述第一主面与上述第二主面; 
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周端面与上述后壳的周侧面对置,并且,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第一主面及上述第二主面与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的移动方向平行; 
上述第二卡合部和被上述推动部推动的被推动部形成在上述周端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卡合部具有从上述后壳的周侧面朝向上述收容空间突出的突出形状; 
上述第二卡合部具有第一碰触面,上述第一碰触面能够与具有突出形状的上述第一卡合部的背面相抵接; 
上述推动部具有朝向上述收容空间突出的突出形状; 
上述被推动部具有第二碰触面,上述第二碰触面能够与具有突出形状的上述推动部相抵接; 
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第一卡合部的背面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的上述第一碰触面相抵接,使得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相卡合,由此使上述前单元安装于上述后单元; 
在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时,上述推动部与上述被推动部的上述第二碰触面相抵接,由此使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朝向前方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卡合部具有从上述后壳的周侧面朝向上述收容空间突出的突出形状; 
上述第二卡合部具有第一碰触面,上述第一碰触面能够与具有突出形状的上述第一卡合部的背面相抵接; 
上述推动部具有朝向上述收容空间突出的突出形状; 
上述被推动部具有第二碰触面,上述第二碰触面能够与具有突出形状的上述推动部相抵接; 
在上述安装状态下,上述第一卡合部的背面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的上述第一碰触面相抵接,使得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相卡合,由此使上述前单元安装于上述后单元; 
在上述解除部件相对于上述后壳移动时,上述推动部与上述被推动部的上述第二碰触面相抵接,由此使上述前单元相对于上述后单元朝向前方移动。 
CN201320499710.4U 2013-03-15 2013-08-15 电气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7546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3024 2013-03-15
JP2013053024A JP2014179499A (ja) 2013-03-15 2013-03-15 電気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75465U true CN203675465U (zh) 2014-06-25

Family

ID=50971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9971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75465U (zh) 2013-03-15 2013-08-15 电气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79499A (zh)
CN (1) CN2036754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1321A (zh) * 2017-01-04 2018-07-10 株式会社能率 电基板收纳用壳体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1321A (zh) * 2017-01-04 2018-07-10 株式会社能率 电基板收纳用壳体
CN108271321B (zh) * 2017-01-04 2021-06-01 株式会社能率 电基板收纳用壳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79499A (ja) 2014-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073524A1 (ja) 電池シェルフアセンブリ、蓄電システム、および電池シェルフアセンブリの組立方法
US9379489B2 (en) Contact,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device
JP5176407B2 (ja) 保守バイパス装置
JPWO2014073544A1 (ja) ラック構造、蓄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ラック構造の組立方法
CN105723819B (zh) 部件装配系统
CN103403447B (zh) 照明设备
KR20090042591A (ko) 전자기기의 배터리 고정 구조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기기
CN102859752B (zh) 具有可变形连接器支撑件、用于电动或混合动力车辆电池的蓄电池组件
KR102028172B1 (ko) 배터리 팩
CN203675465U (zh) 电气设备
CN115871828A (zh) 设有电力供应单元的自行车设备
CN1333572A (zh) 适合使用不同类型电源的便携式装置的电源设备
US20180351141A1 (en) Battery pack housing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3959509A (zh) 用于蓄能器的电池元接触装置
US20140211381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base structure thereof
CN103166288B (zh) Ups机箱底座
JP6545470B2 (ja) 筐体保持構造、携帯端末装置及びクレドール
CN204108934U (zh) 电气设备拆卸用附件以及电气设备组件
JP6453655B2 (ja) 可搬型ガス検知器の充電器
US11217468B2 (en) Substrate treatment apparatus
KR101444599B1 (ko) 견고한 체결이 가능한 전기 커넥터
JP2020181908A (ja) 電気機器、および電気機器セット
JP7304990B2 (ja) 光源ユニット
US20230119543A1 (en) Server
JP2014137877A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

Termination date: 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