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51912U - 一种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51912U
CN203651912U CN201420121170.0U CN201420121170U CN203651912U CN 203651912 U CN203651912 U CN 203651912U CN 201420121170 U CN201420121170 U CN 201420121170U CN 203651912 U CN203651912 U CN 2036519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ompartment
lifting mechanism
traveling portion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211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惠
张开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 Kaiting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1211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519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519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5191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制动系统、动力系统,还包括:车厢,其用于容纳人或物;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其位于车厢下方左侧;以及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其位于车厢下方右侧;动力系统驱动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和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制动系统对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和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进行制动,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和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中的每一个均包括:走行架;安装于走行架的至少两个车轮,使得车辆适于在路面上行驶;以及至少一个升降机构,每一个升降机构均连接在走行架和车厢之间以调节车厢距走行架的距离,车辆在行驶方向上呈倒U形,以允许其它车辆从车厢下方通过。本实用新型不用对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行驶灵活机动。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尤其是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现代公共交通工具一般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和地铁。公共汽车是大多数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虽然公共汽车运行成本较低、行驶灵活,但是其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气和噪音。电车包括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具有零排放、噪音小等优点,但是其行驶路线受到限制。公共汽车和电车运行时需要占用大量道路资源。地铁的载客量大、行驶速度快,但是其投资及运行成本较大,因而难以建设。
现在,已经有人提出了高架电车的设计,将电车架空和增宽,利用城市道路上方的空间作为运输平台,使小汽车等小型车辆可以在高架电车的车身下行驶,从而增大车辆以及道路的运输量。
但是,这种高架电车仅仅适合在空旷无空中障碍且有轨道的区域行驶。由于高架电车的车体很高,因此,当路面上不适宜铺设轨道且道路上方存在例如:电线、广告牌、桥梁等空中障碍时,这种高架电车的行驶就会受到限制。另外,为了清除这些障碍,或者为了绕过这些障碍,道路建设的成本会变得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通过在车厢和走行架之间安装升降机构从而调整车厢和走行架之间的距离并采用车轮横跨车道进行行驶,不用对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行驶灵活机动,即,能够对车厢距地面的距离进行调节,因此使该车辆既能够允许其它车辆在车厢下方通过,又能够在存在例如,电线、广告牌、桥梁等空中障碍时降低整体高度,从而从空中障碍的下方通过,以充分利用道路上空2米到4米之间的空间资源并及时调整车身高度躲避障碍物,有效提高道路运输量。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制动系统、动力系统,所述车辆还包括:
车厢,其用于容纳人或物;
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其位于所述车厢下方左侧;以及
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其位于所述车厢下方右侧;
其中,所述动力系统用于驱动所述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所述制动系统对所述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进行制动,
所述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中的每一个均包括:
走行架;
安装于所述走行架的至少两个车轮,使得所述车辆适于在路面上行驶;以及
至少一个升降机构,每一个升降机构均连接在所述走行架和所述车厢之间以调节所述车厢距所述走行架的距离,
其中,所述车辆在行驶方向上呈倒U形,以允许其它车辆从所述车厢下方通过。
第二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还可以包括:
驾驶系统,其用于控制所述车辆的方向,当所述车辆行驶的道路上铺设有磁道钉时,所述驾驶系统利用磁道钉导航控制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
第三方面,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中,所述动力系统可以包括如下的至少一种:电力驱动系统、内燃机驱动系统。
第四方面,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中,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机构可以为套筒式升降机构、剪叉式升降机构、折臂式升降机构和齿轮齿条式升降机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五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还可以包括:监测器,其用于监视所述车辆的前方、后方、左方和右方以及所述车厢的上方和下方是否存在物体,并且当监视到存在物体时,用于检测该物体的高度、速度和距所述车辆的距离中的至少一项,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机构根据所述检测器的监视结果和/或检测结果工作。
第六方面,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中,所述车厢可以设置有提升装置,用于当所述车辆行驶到物体上方时,通过提升装置将所述物体提升贴近所述车厢底部,或提升到所述车厢内,或提升到所述车厢顶部;所述提升装置包括如下的至少一种:机械臂、吊篮、吊钩和爪钩。
第七方面,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中,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机构可以使得所述车厢的底面与地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米,并且使得所述车厢的顶面与地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5米,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2.5米,或者大于或等于5米,或者大于或等于7.5米。
第八方面,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中,所述车厢的前后两端中的至少一端设置有交通信号灯,以向所述车辆前方和/或后方的其它车辆指示是否允许所述其它车辆进入所述车厢之下。
第九方面,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中,所述车厢可以包括前车厢壁、后车厢壁、左车厢壁、右车厢壁和车厢底板。
第十方面,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中,所述前车厢壁、所述后车厢壁、所述左车厢壁、所述右车厢壁均为高度可调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因为该车辆采用了车轮并在车厢和走行架之间安装升降机构的技术手段,所以达到了充分利用道路上空2米到4米之间的空间资源并及时调整车身高度躲避障碍物,有效提高道路运输量的技术效果。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不仅能够对车厢距地面的距离进行调节,使该车辆既能够允许其它车辆在车厢下方通过,又能够在存在例如:电线、广告牌、桥梁等空中障碍时降低整体高度,从而从空中障碍的下方通过;而且采用车轮横跨车道进行行驶,不用对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行驶灵活机动。在应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情况下,不用在道路上铺设轨道且不需要对车辆穿过的区域的空中障碍做清理或绕行,行驶机动灵活,由于可以跨越普通汽车进行行驶,充分利用了道路上方2米到4米的空间资源,可以避开城市交通拥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一种车辆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图1所示车辆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升降机构相较于图2所示的升降机构高度降低的侧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升降机构相较于图2所示的升降机构高度升高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一种车辆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可以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的套筒式升降机构的一个示例。
图7示出了可以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的剪叉式升降机构的一个示例。
图8示出了可以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的折臂式升降机构的一个示例。
图9示出了可以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的齿轮齿条式升降机构的一个示例。
图10和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提升装置的车辆在其行进方向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一种车辆100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图1所示车辆10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和图2所示的车辆100包括制动系统(未示出)、动力系统(未示出)。图1和图2所示的车辆100还包括:车厢110,其用于容纳人或物;左侧走行部120,其位于车厢110下方左侧;以及右侧走行部130,其位于车厢110下方右侧。在车辆100中,动力系统用于驱动左侧走行部120和右侧走行部130;制动系统对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120和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130进行制动。
以下参照图1和图2描述走行部具体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左侧走行部和右侧走行部结构相同,并且以下仅参照左侧走行部来描述每一个走行部的具体结构。在图1和图2所示的车辆100中,每一个走行部120均包括:走行架121;安装于走行架121的两个车轮122,使得车辆适于在路面上行驶;以及升降机构123,每一个升降机构123均连接在走行架121和车厢110之间以调节车厢110距走行架121的距离。稍后将参照图3和图4来描述升降机构如何调节车厢距走行架的距离。
如图1所示,车辆100在行驶方向上呈倒U形,以允许其它车辆(当然,也可以是人、动物、或其它物体)从车厢110下方通过。即,在车辆100的行驶方向上,车厢110、左侧走行部120和右侧走行部130在结构上呈倒U形,而且车厢110位于该倒U形的顶端。因此,比该倒U形内的空间尺寸小的物体(例如,车辆)可以从该倒U形中通过,即,从车厢下110方通过。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100可以在不占用地面道路的情况下行驶。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升降机构相较于图2所示的升降机构高度降低的侧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升降机构相较于图2所示的升降机构高度升高的侧视图。
如图3所示,当升降机构123下降时,该升降机构123上端和下端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使得连接到其上端的车厢110和连接到其下端的走行架121之间的距离减小。当车辆100左右两侧的每个走行部上的升降机构123相较于图1所示的升降机构123的高度都下降时,该车辆100的车厢110的顶面和底面距该车辆100下的所在的地面的距离相较于图2中的情况就会减小。因此,该车辆100的整体高度下降,从而可以从空中障碍物(例如,电力线、广告牌、桥梁等)下方穿过。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当升降机构升高时,该升降机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使得连接到其上端的车厢和连接到其下端的走行架之间的距离增加。如图4所示,当车辆100左右两侧的每一个走行部上的升降机构123相较于图1中的升降机构123的高度都升高时,车辆100的车厢110的顶面和底面距车辆100所在的地面的距离相较于图2中的情况就会增加。因此,车厢110下方就可以通过高度更高的物体,例如,更高的车辆。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一种车辆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200包括:车厢210,其用于容纳人或物;三个左侧走行部220,均位于车厢下方左侧;三个右侧走行部(未示出),均位于车厢下方右侧。如图5所示,类似于图2至图4,每个左侧走行部(右侧走行部)220均包括:走行架221;安装于走行架221的两个车轮222,使得车辆200适于在路面上行驶;以及升降机构223,每一个升降机构223均连接在走行架221和车厢210之间以调节车厢210距走行架221的距离。
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不限于图1至图5所示的车辆的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可以包括两个、四个或更多的左侧走行部以及两个、四个或更多的右侧走行部。较多的走行部会使得车辆的转向性能较好,对地面的适应力也会较好。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可以将图1至图5所示的车辆在其行进方向上的任一侧的走行部称为左侧走行部(右侧走行部)并将另一侧的走行部称为右侧走行部(左侧走行部),而不会影响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结构的理解。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多个走行部的情况下,每个走行部可以仅包括一个车轮,由此能够实现该车辆的稳定行驶。另外,图2至图5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每一个走行部均具有两个车轮也仅仅是示例,可以在一个走行架上安装更多个车轮。车轮可以用现有技术制造。
另外,一个走行架可以安装两个或多个车轮可以沿车辆行进方向布置成一排,或者在一个走行架上沿车辆行进方向布置一组或多组车轮,每组车轮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同轴的车轮,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一个走行部包括两个或更多的车轮有助于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载重性能。
另外,如图5所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中,每个走行部均包括两个个升降机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一个走行部包括两个或更多的升降机构有助于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载重性能,并且使得车辆能够适应崎岖的路面。例如,当遇到起伏路面时,一个走行部上的不同升降机构或不同走行部上的升降机构升降的高度可以互不相同,从而使得车辆以比较平稳的状态通过起伏路面。
该车辆还包括动力系统(未示出)、制动系统(未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车辆的动力系统、制动系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适用于车辆的动力系统、制动系统,因此,申请人在此省略了对动力系统、制动系统的详细描述。
优选的,动力系统可以包括如下的至少一种:电力驱动系统、内燃机驱动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通过引导线将外部电力引至布置在车厢内的变压器,并且变压器通过沿升降机构布置的电缆向位于走行架上的电动机供电以驱动车轮。例如,可以在车厢内设置内燃机发电,并将电力提供到位于走行架上的电动机以驱动车轮。例如,可以在走行架上设置电动机或内燃机来驱动车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通过在车厢和走行架之间安装升降机构从而调整车厢和走行架之间的距离并采用车轮横跨车道进行行驶,不用对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行驶灵活机动,即,能够对车厢距地面的距离进行调节,因此使该车辆既能够允许其它车辆在车厢下方通过,又能够在存在例如,电线、广告牌、桥梁等空中障碍时降低整体高度,从而从空中障碍的下方通过,以充分利用道路上空2米到4米之间的空间资源并及时调整车身高度躲避障碍物,有效提高道路运输量。
优选的,车辆还可以包括:驾驶系统,其用于控制车辆的方向,当车辆行驶的道路上铺设有磁道钉时,驾驶系统利用磁道钉导航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例如转弯等操作下不至于偏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车辆的驾驶系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适用于车辆的驾驶系统,通过现有技术的驾驶系统,驾驶员可以在驾驶室内发出转向信号,该信号被以有线或无线方式传递到位于走行架上的转向机构,从而控制车轮转向。因此,申请人在此省略了对驾驶系统的详细描述。
优选的,至少一个升降机构可以为套筒式升降机构、剪叉式升降机构、折臂式升降机构和齿轮齿条式升降机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图6示出了可以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的套筒式升降机构的一个示例。
图7示出了可以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的剪叉式升降机构的一个示例。
图8示出了可以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的折臂式升降机构的一个示例。
图9示出了可以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的齿轮齿条式升降机构的一个示例。
以上图6至图9示出的各种类型升降机构的结构仅仅是示例,同一类型的升降机构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还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升降机构。另外,图1至图5中所示的一个走行架上安装两个升降机构仅仅是示例。根据需要,可以在一个走行架与车厢之间安装一个升降机构或两个以上的升降机构。
如图1至图5所示中的升降机构为套筒式升降机构,本实用新型应用实例中的升降机构还可以为套筒式升降机构、剪叉式升降机构、折臂式升降机构和齿轮齿条式升降机构等升降机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提及的升降机构的种类和升降机构的数量都仅仅是示例,根据需要,可以将现有技术中的其它的升降机构和其它数量的升降机构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另外,还可以以冗余的方式在车辆中设置多个升降机构,使得即使一些升降机构出现故障而无法工作,剩余的升降机构也可以使车厢升高或降低。
优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还可以包括监测器(未示出)。当车辆包括多个监测器时,多个监测器可以安置于车厢的顶面、底面、前端、后端、左侧、右侧以及左侧走行部和右侧走行部上的任何一个位置。监测器用于监视车辆的前方、后方、左方和右方以及车厢的上方和下方是否存在物体,例如,车辆前方、后方和上方的电力线、广告牌、桥梁等,以及车辆前方、后方和车厢下方的车辆或行人等。当监测器监视到存在物体时,检测该物体的高度、速度和距车辆的距离中的至少一项。升降机构根据监测器的监视结果和/或检测结果来工作,即,升降机构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升降机构可以人工控制,也可以自动控制,而且,对升降机构的控制的具体细节在现有技术中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例如,当监测器监视到车辆下方存在其它车辆,并且检测到车厢的底面距该车辆的最高点较近(即,小于等于某一第一安全距离,例如,10厘米)时,升降机构不进行操作以使车厢保持高度不变或进行升高操作以使车厢升高,从而防止车厢与其下方的车辆接触。又例如,当监测器监视到车辆下方不存在其它车辆时,或者当监测器监视到车辆下方虽然存在其它车辆,但是车厢的底面距该车辆最高点的距离较远(即,大于等于某一第二安全距离,例如,50厘米)时,升降机构不进行操作以使车厢保持高度不变,或进行降低操作以使车厢降低,从而使车厢避开空中的障碍。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监测器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监测器,例如,光学监测器、无线电监测器、超声波监测器等。
图10和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提升装置的车辆在其行进方向上的示意图。
具体而言,图10和图11示出的车辆的车厢内设置有提升装置,用于当车辆行驶到物体上方时,通过提升装置将物体(图10和图11中为一辆汽车)提升到车厢内。另外,根据需要,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提升装置的车辆还可以将物体提升贴近车厢底部,或提升到车厢顶部。提升装置包括如下的至少一种:机械臂、吊篮、吊钩和爪钩。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升装置可以是救援装置,包括放下救援人员,提升伤员,故障车,本实用新型应用实例并不以此为限。
例如,如图10所示,当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所经的车道发生车祸导致堵车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可以利用该车道上方2米到4米左右的空间,并根据其它车辆的高低不同随时通过升降机构调整车厢距地面的高度,以增加倒U形下方的空间。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可以实现横跨其他普通车辆开至事故现场,从而展开救援,例如通过吊篮搭载伤员,或者通过机械臂利用控制单元或控制模块将事故车辆等物体提升贴近车厢底部,或提升到车厢内(见图11),或提升到车厢顶部,以使道路保持畅通。
另外,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通过升降机构的升降在很大范围内调整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高度。例如,根据需要,通过升降机构的升降使得车辆下方可以通过绝大多数类型的汽车,并且可以在空中障碍的下方通过。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至少一个升降机构使得车辆车厢的底面与地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米,并且使得车厢的顶面与地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5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并不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高度条件,而是可以利用升降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车辆高度。例如,在遇到高度超过2米的公交车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车厢可以升高为车厢底面的高度超过该公交车的高度以从该公交车上方通过。因此,通过使升降机构这样工作,使得车辆车厢底面距地面的高度能够通过一般的汽车,并且使得车辆在行驶时车厢的顶部不会碰到一般桥梁的下端或隧道的上部。当然,如果在碰到空中障碍物的同时车厢下方有汽车或其它物体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可以停车以等到下方的汽车或物体移走,再从空中障碍物下方通过。当在遭遇空中障碍物的同时遇到堵车而无法降低高度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可以在堵车的道路上方行驶,从而绕行其它路段以避开堵车路段。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机动灵活,尤其适合于在交通繁忙的大城市使用。
另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跨越的宽度。优选地,车辆的左侧走行部和右侧走行部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大于或等于2.5米,或者大于或等于5米,或者大于或等于7.5米。需要说明的是,一般道路一条车道宽度为2.5米,因此,当将车辆的左侧走行部和右侧走行部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5米时,可以容纳1辆汽车通过车辆的车厢下方;设置为大于或等于5米时,可以容纳2辆汽车并排通过车辆的车厢下方;设置为大于或等于7.5米时,可以容纳3辆汽车并排通过车辆的车厢下方。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跨越的宽度可以不限于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车辆跨越的宽度设置为更宽或更窄。
另外,车辆的车厢的前后两端中的至少一端可以设置有交通信号灯,以向车辆前方和/或后方的其它车辆指示是否允许所述其它车辆进入车厢之下。例如,当车辆要降低高度时,车辆上的交通信号灯会显示为红灯,以指示禁止其它车辆进入车辆之下。又例如,当车辆的高度升高到一安全高度(例如,车厢底面距地面2米)时,车辆上的交通信号灯会显示为绿灯,以指示允许其它车辆进入车辆之下。在车辆上设置交通信号灯可以使得其它车辆安全地穿过所述车辆,从而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优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车厢可以包括前车厢壁、后车厢壁、左车厢壁、右车厢壁和车厢底板。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车辆可以为敞篷的,在载人时作观光之用,即车顶并不是必须的。车厢底板上可以设置有安全座椅,用于当乘客于安全座椅上坐好后,系好安全带。另外,当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于运输其他普通车辆(例如家用小汽车)时,可以将被运输的车辆按照目的地距离远近依次搭载在车厢内,以便在到达各个车辆的目的地时依次卸载下来。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前车厢壁、后车厢壁、左车厢壁、右车厢壁均为高度可调结构,这样可以在有需要时降低车厢高度,或者将车厢设计为双层,以增加乘客或货物的搭载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从现有技术中获得高度可调结构,例如,将车厢壁设置为上下多段伸缩式的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因为该车辆采用了车轮并在车厢和走行架之间安装升降机构的技术手段,所以达到了充分利用道路上空2米到4米之间的空间资源并及时调整车身高度躲避障碍物,有效提高道路运输量的技术效果。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不仅能够对车厢距地面的距离进行调节,使该车辆既能够允许其它车辆在车厢下方通过,又能够在存在例如:电线、广告牌、桥梁等空中障碍时降低整体高度,从而从空中障碍的下方通过;而且采用车轮横跨车道进行行驶,不用对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行驶灵活机动。在应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情况下,不用在道路上铺设轨道且不需要对车辆穿过的区域的空中障碍做清理或绕行,行驶机动灵活,由于可以跨越普通汽车进行行驶,充分利用了道路上方2米到4米的空间资源,可以避开城市交通拥挤。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包括制动系统、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
车厢,其用于容纳人或物;
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其位于所述车厢下方左侧;以及
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其位于所述车厢下方右侧;
其中,所述动力系统用于驱动所述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所述制动系统对所述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进行制动,
所述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中的每一个均包括:
走行架;
安装于所述走行架的至少两个车轮,使得所述车辆适于在路面上行驶;以及
至少一个升降机构,每一个升降机构均连接在所述走行架和所述车厢之间以调节所述车厢距所述走行架的距离,
其中,所述车辆在行驶方向上呈倒U形,以允许其它车辆从所述车厢下方通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
驾驶系统,其用于控制所述车辆的方向,当所述车辆行驶的道路上铺设有磁道钉时,所述驾驶系统利用磁道钉导航控制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如下的至少一种:电力驱动系统、内燃机驱动系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机构为套筒式升降机构、剪叉式升降机构、折臂式升降机构和齿轮齿条式升降机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
监测器,其用于监视所述车辆的前方、后方、左方和右方以及所述车厢的上方和下方是否存在物体,并且当监视到存在物体时,用于检测该物体的高度、速度和距所述车辆的距离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机构根据所述检测器的监视结果和/或检测结果工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设置有提升装置,用于当所述车辆行驶到物体上方时,通过提升装置将所述物体提升贴近所述车厢底部,或提升到所述车厢内,或提升到所述车厢顶部;所述提升装置包括如下的至少一种:机械臂、吊篮、吊钩和爪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机构使得所述车厢的底面与地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米,并且使得所述车厢的顶面与地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5米,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左侧走行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走行部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大于或等于2.5米,或者大于或等于5米,或者大于或等于7.5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的前后两端中的至少一端设置有交通信号灯,以向所述车辆前方和/或后方的其它车辆指示是否允许所述其它车辆进入所述车厢之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包括前车厢壁、后车厢壁、左车厢壁、右车厢壁和车厢底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车厢壁、所述后车厢壁、所述左车厢壁、所述右车厢壁均为高度可调结构。
CN201420121170.0U 2014-03-18 2014-03-18 一种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519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21170.0U CN203651912U (zh) 2014-03-18 2014-03-18 一种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21170.0U CN203651912U (zh) 2014-03-18 2014-03-18 一种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51912U true CN203651912U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18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21170.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51912U (zh) 2014-03-18 2014-03-18 一种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5191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8485A (zh) * 2014-03-18 2014-05-28 王惠 一种车辆
CN107412984A (zh) * 2017-07-24 2017-12-01 河北极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新型消防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8485A (zh) * 2014-03-18 2014-05-28 王惠 一种车辆
CN107412984A (zh) * 2017-07-24 2017-12-01 河北极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新型消防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250724A1 (en) Multipurpose vehicle for various types of travel ways
CN105416096A (zh) 门架型平交道口移动式电车线
US6539877B1 (en) Elevated transit vehicle
KR101485407B1 (ko) 멀티라인 모노레일 대차 구조
CN105523047A (zh) 低空悬挂式单轨轨道车
CN203793414U (zh) 一种车辆
CN103832441A (zh) 轨道车辆和列车
CN106809220B (zh) 一种可在普通路面随意上落的装配梯式轿箱组合空中巴士系统
CN203651912U (zh) 一种车辆
CN103818494A (zh) 一种车辆
CN203727380U (zh) 轨道车辆和列车
JP2011245981A (ja) 輸送システム
CN205365599U (zh) 一种无接触供电高架公交车
WO2022000439A1 (zh) 一种多轨道变轨系统及其变轨方法、可变轨车辆
CN103832442A (zh) 轨道车辆和列车
CN103832506B (zh) 一种车辆
CN203793470U (zh) 一种车辆
CN203727379U (zh) 轨道车辆和列车
WO2022001680A1 (zh) 一种智能高空巴士
CN103818485A (zh) 一种车辆
WO2016038621A1 (en) Traveling roads, conveyer belt roads and future railways improved
CN104786853A (zh) 立体电动快巴
JP2023532149A (ja) 狭幅個人輸送システム
CN104389246B (zh) 一种电动轮驱自动运输系统
JP2023514250A (ja) 隊列走行機能を備えた安全な高度自動運転モー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30

Address after: 100025 Beijing City, Chaoyang District Yan Jing Village Street No. 18, East rose 3-7-701

Patentee after: Zhang Kaiting

Address before: 100000 Beijing city Fengtai District Feng Zhu Yuan a District 21 floor No. 1

Patentee before: Wang Hui

Patentee before: Zhang Kaiting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