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27513U -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27513U
CN203627513U CN201320547931.4U CN201320547931U CN203627513U CN 203627513 U CN203627513 U CN 203627513U CN 201320547931 U CN201320547931 U CN 201320547931U CN 203627513 U CN203627513 U CN 203627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axle
reactor
hypotenuse
synchronous mov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479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安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Dom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to CN20132054793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27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27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2751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是在一个要求精简和操作简便的条件下,使双转轴(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具备有同步运动的作用。该同步运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轴的引动器和设置在第二轴的反应器;以及,一连动器配置连接该引动器和反应器。实质上,第一轴驱动引动器转动时,推动连动器位移,迫使反应器朝相反引动器运动的方向转动,而使第一、二轴产生同步转动型态的作用。

Description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枢轴应用引动器、反应器和连动器的组合,在操作配合的作业中传递动力,使第一、二轴相对产生同步转动作用的技术手段。
背景技术
应用因外力可往复转动自如的枢轴或转轴,来配装在电子器物上,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PDA、数码相机、电子书等,使其盖、显示屏幕或观景窗可转动而具有开、闭作用,已为现有技艺。例如,中国台湾第97222022号“转轴结构”、第96217011号“枢轴定位构件”、及第98207366号“枢轴结构”等专利案,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为了使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例如,屏幕)及/或机体模块在使用方面具备有更多的操作模式和应用范围,现有技艺也已揭示一种在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之间设置双转轴,使显示模块及/或机体模块可产生不同操作模式或转动角度的结构。例如,中国台湾第96148572号“超广角双转轴结构”、第99211350号“双枢轴枢纽器”专利案等,提供了可行的实施例。
一个有关上述实施例在操作、运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课题是,这类枢轴或转轴组件通常应用了复数个具有通孔、凹凸定位部的垫片、摩擦片、弹簧等组合在转轴上;转轴两端分别以扣环或固定件固定。以及,配合弹簧的能量蓄积和释放,来达到转轴或枢轴组件转动和定位的作用。基本上,所述实施例的整体结构设计和组装配合比较复杂;并且,该垫片、摩擦片的凹凸定位部在常态性的操作配合后,容易产生磨损,影响定位效果的情形。
现有技艺也已揭示了一种应用转轮和连动牵引的线材(或传动带)等组件的配合,来传递动力或传动转轴运动。但是,就像那些熟习此技艺的人所知悉,线材或传动带的组合结构在配合带动操作的过程中,会有动能传递延迟的现象。它的原因包括线材(或传动带)和转轮之间的配合有间隙,造成滑动或作动不确实的情形;线材(或传动带)具有弹性性质、线材(或传动带)和转轮组合的固定结构不理想,使线材负载或传递动力时产生的牵引拉扯现象变大,相对使它们传动位移效果降低,或造成线材从转轮上脱落的情形。特别是,该线材或传动带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原先组装时的预设力量会因弹性疲乏而减小,相对使传动机构的同步运动效果降低。
在某些应用的情形中,该线材或传动带产生弹性疲乏的现象比较严重(或在操作滑盖模块运动的过程)时,造成线材或传动带从转轮上脱落的情形,而破坏了上述转轴装置的同步位移作用。
另一个有关上述线材或传动带在应用和制造方面的课题是,线材或传动带在组装的作业中,被要求必需形成紧张的状态;这会造成拉线和组装时,增加品质管控的困难度,无法达到较佳的产品合格率和较短的组装工时;相对的,也增加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为了改善上述的情形,旧法也已揭示了一种应用复数个齿轮来传递动力,使双转轴同步转动的技术结构。但是,就像熟习此技艺的人所知悉,双转轴上设置复数个齿轮传动的结构,无法使双转轴的间距被尽可能的减小,其反应出整个传动装置或结构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或体积。特别是,所述的传动装置被应用在笔记本电脑或小型电子器物上,无法符合轻巧、薄型化的造型设计要求;而这种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显示了在有关转轴或其相关结合组件在使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设计考量该转轴和相关组件结构,以及上述的应用情形,使其不同于现有者,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型态,而有别于旧法;实质上,也会增加它的应用范围和组装方面的简便性。
依据上述,该转轴或其相关结合组件在结构设计和操作技术方面系考量了下列的课题:
1.提供一种同步运动装置,配装在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之间;容许操作者只转动显示模块0°~180°时,使机体模块也相对同步转动0°~180°,而使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的转动角度总和达到360°;在使电子器物具备有更多种操作模式(或应用范围)的条件下,获得操作简便的作用。同时,增加该同步运动装置和转轴在操作配合方面的同步运动效果和稳定性。
2.考量所述的同步运动装置或传动机构在结构设计上,应撤除现有技艺应用复数个具有通孔、凹凸定位部的垫片、摩擦片、弹簧等组合在转轴的型态;以及,配合弹簧的能量蓄积和释放,来达到转轴组件转动和定位作用。因此,像现有技艺的结构和组装配合比较复杂,垫片、摩擦片的凹凸定位部容易磨损,影响定位效果的情形,将可获得明显的改善。
3.设计提供不同于现有技艺的传动机构和相关配合结构,以解决或克服现有线材或传动带产生动能传递延迟的情形;或线材和转轮组合有间隙,在配合带动操作的过程产生滑动或作动不确实;或线材和转轮组合的固定结构不理想,使线材负载或传递动力时产生的牵引拉扯现象变大、传动效果降低等情形。
4.考量所述的同步运动装置或传动机构在结构设计上,撤除旧法应用复数个齿轮传递动力的技术结构;以及,使双转轴的间距容许被尽可能的减小,来降低整个传动装置或结构的空间或体积;并且,符合电子器物轻巧、薄型化的造型设计要求。
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资料中均未被具体教示或揭示。
发明内容
爰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是在一个要求精简和操作简便的条件下,使双转轴(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具备有同步运动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一第一轴的引动器;该第一轴具有固定端和枢接端;
该引动器设置在第一轴枢接端;
一反应器,设置在一第二轴上;该第二轴具有固定端和枢接端;该反应器设置在第二轴枢接端;以及
连动器,配置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连接该引动器和反应器;实质上,该引动器随第一轴转动,推动连动器在第一轴、第二轴上位移,使反应器朝相反引动器运动的方向转动,而使第一轴、第二轴产生同步转动型态。
其中:该连动器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分别组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以及
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是连结在一起的型态。
其中: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是一体成型的型态。
其中: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分别定义有一主端和一副端;
第一本体的主端和引动器触接;第一本体的副端和一副引动器触接;所述的副引动器设置在第一轴枢接端,随第一轴转动;以及
第二本体的主端和反应器触接;第二本体的副端和一副反应器触接;所述的副反应器设置在第二轴枢接端,和第二轴一起转动。
其中:该引动器、副引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是一转轮的型态,分别具有一轴孔,使引动器、副引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分别套合在第一轴枢接端、第二轴的枢接端;
该引动器、副引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也分别具有一斜边;以及
对应所述的斜边,连动器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的主端和副端也形成一斜面结构。
其中:该斜边和斜面和一参考轴线形成30°~60°的夹角角度;以及
该参考轴线是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轴线的其中之一。
其中:该夹角角度是45°。
其中:该引动器斜边的倾斜方向相同于第一本体主端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于反应器斜边的倾斜方向和第二本体主端斜面的倾斜方向。
其中:该副引动器斜边的倾斜方向相同于第一本体副端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于副反应器斜边的倾斜方向和第二本体副端斜面的倾斜方向。
其中:该轴孔的轮廓相同于第一轴枢接端、第二轴枢接端的断面形状。
其中:该第一轴枢接端、第二轴枢接端和轴孔的形状是一矩形断面的型态。
其中:该同步运动装置包括有一组框架,配合固定件锁合框架成一整体型态,包覆、收容该引动器、连动器和反应器。
其中:该同步运动装置包括有一组框架,配合固定件锁合框架成一整体型态,包覆、收容该引动器、副引动器、连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
其中:该第一轴、第二轴组合设置在一壳体内。
其中:该第一轴固定端、第二轴的固定端配合一固定座,使第一、二轴分别固定在一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
其中:该第一轴转动0°~180°的范围,相对使第二轴同步朝相反方向转动0°~180°的范围。
其中:该引动器和反应器是一凸部的型态;以及
对应引动器和反应器的凸部型态,该连动器形成有收容该引动器和反应器的导槽;并且,容许引动器、反应器分别在导槽内运动。
其中:该第一轴和第二轴形成螺杆型态。
其中:该连动器形成有槽室;槽室内分别在至少局部区域上形成有该导槽。
其中:该连动器形成有槽室;槽室内分别在至少局部区域上形成有该导槽。
其中:该导槽是一螺旋状导槽。
其中:该同步运动装置包括有一组框架,配合固定件锁合框架成一整体型态,包覆、收容该引动器、连动器和反应器。
其中:该引动器和反应器是一螺纹型态;以及
对应引动器和反应器的螺纹型态,该第一、二本体分别形成有一螺纹槽,啮合该引动器和反应器。
其中:该第一、二本体分别形成有槽室的型态;以及
该螺纹槽形成在槽室内。
其中:该同步运动装置包括有一组框架,配合固定件锁合框架成一整体型态,包覆、收容该引动器、连动器和反应器。
其中:该第一轴设置有一副引动器,第二轴设置有一副反应器;
该引动器、副引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是一转轮的型态,分别具有一轴孔,使引动器、副引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分别套合在第一轴枢接端、第二轴的枢接端;
该引动器、副引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也分别具有一斜边;
引动器的斜边和副引动器的斜边分别包含有第一斜边和第二斜边;
引动器的第一斜边触接副引动器的第一斜边;
引动器的第二斜边和副引动器的第二斜边共同界定出一螺旋引动轨道;
该反应器的斜边和副反应器的斜边分别包含有第一斜边和第二斜边;
反应器的第一斜边触接副反应器的第一斜边;以及
反应器的第二斜边和副反应器的第二斜边共同界定出一螺旋反应轨道。
其中:该引动器和副引动器的轴线方向上具有一柱和形成在柱上的轴孔,使引动器和副引动器经轴孔配装在第一轴,引动器的柱和副引动器的柱形成触接;以及
该反应器和副反应器的轴线方向上具有一柱和形成在柱上的轴孔,使反应器和副反应器经轴孔配装在第二轴,反应器的柱和副反应器的柱形成触接。
其中:该引动器、副引动器的第一斜边和第二斜边之间具有一脊部和一谷部;以及
该第一斜边的长度小于第二斜边的长度。
其中:该引动器、副引动器的第一斜边、第二斜边和一参考轴线形成30°~60°的夹角角度。
其中:该反应器、副反应器的第一斜边、第二斜边和一参考轴线形成30°~60°的夹角角度。
其中:该夹角角度是45°。
其中:该引动器、副引动器的第一斜边的倾斜方向相反于反应器、副反应器的第一斜边的倾斜方向;
该引动器、副引动器的第二斜边的倾斜方向相反于反应器、副反应器的第二斜边的倾斜方向;以及
该引动轨道的螺旋方向相反于该反应轨道的螺旋方向。
其中:该连动器形成一块状体的型态,设有引动桩和反应桩,分别位于该引动轨道和反应轨道里面。
其中:该连动器形成有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
该引动桩设在第一凹面上;以及
该反应桩设在第二凹面上。
其中:该第一轴枢接端、第二轴枢接端、引动器、副引动器、反应器、副反应器和连动器组合设置在一壳体内。
其中:该第一轴固定端、第二轴的固定端分别固定在一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
其中:该引动器是一柱状体结构,凹设有一螺旋引动轨道;以及
该反应器是一柱状体结构,凹设有一螺旋反应轨道。
其中:该引动轨道的螺旋方向相反于该反应轨道的螺旋方向。
其中:该连动器形成一块状体的型态,设有引动桩和反应桩,分别位于引动轨道和反应轨道里面。
其中:该连动器形成有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
该引动桩设在第一凹面上;以及
该反应桩设在第二凹面上。
其中:该第一轴枢接端、第二轴枢接端、引动器、副引动器、反应器、副反应器和连动器组合设置在一壳体内。
其中:该第一轴、第二轴的固定端分别固定在一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该转轴(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和相关组件结构(例如,引动器(及/或副引动器)和反应器(及/或副反应器)配置连接连动器的配合等)组合构成一同步运动机制,已被重行设计考量;而明显不同于现有技艺应用复数个齿轮啮合传动、或应用转轮和连动牵引的线材(或传动带)等组件的配合,来传递动力或传动转轴运动、或应用多个垫片、摩擦片配合弹簧等组件的能量蓄积和释放的结构型态。
2.该引动器(及/或副引动器)、反应器(及/或副反应器)配合设置连动器的传动结构,以提供一种同步运动装置,配装在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之间;容许操作者只操作显示模块转动0°~180°时,机体模块也相对同步转动0°~180°,而使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的转动角度总和达到360°的范围。也就是说,所述的同步运动装置让使用者操作显示模块转动一角度或范围,可获得该转动角度或范围的二倍行程。在使电子器物具备有更多种操作模式(或应用范围)的条件下,获得操作简便的作用。
3.该引动器(及/或副引动器)、反应器(及/或副反应器)配合设置连动器的同步传动结构设计,不仅提供了不同于现有技艺的传动机构和相关配合结构;并且,像现有线材或传动带产生动能传递延迟的情形;或线材和转轮组合有间隙,在配合带动操作的过程产生滑动或作动不确实;或线材和转轮组合的固定结构不理想,使线材负载或传递动力时产生的牵引拉扯现象变大、传动效果降低等情形,都获得明显的改善。
4.该引动器(及/或副引动器)、反应器(及/或副反应器)配合设置连动器的同步传动结构设计,相较于旧法,不仅有利于制造、组装;并且,使第一、二轴、的间距及同步传动装置的长度,容许被尽可能的减小,来降低整个传动装置或结构的空间或体积,而更符合电子器物轻巧、薄型化的造型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和壳体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假想线部份也描绘了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形成闭合状态的相关位置;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同步运动装置(或正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同步运动装置另一角度(或背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显示了第一、二轴、引动器、副引动器和连动器、反应器、副反应器的相关位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显示了第一、二轴、引动器、副引动器和连动器、反应器、副反应器的相关位置;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第一轴和引动器、副引动器转动90°,连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第二轴的配合情形;
图7是图6另一角度的操作实施例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第一轴和引动器、副引动器转动180°,连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第二轴的配合情形;
图9是图8另一角度的操作实施例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修正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示意图;显示了该引动器和反应器形成凸部型态和第一、二本体形成有导槽,收容引动器和反应器的配合情形;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示意图;显示了该引动器和反应器形成螺纹型态和第一、二本体形成有螺纹槽的配合情形;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行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的同步运动装置(或正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同步运动装置另一角度(或背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显示了第一、二轴、引动器、副引动器和连动器、反应器、副反应器的相关位置;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第一轴和引动器、副引动器转动90°,连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第二轴的配合情形;
图17是图15的又一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第一轴和引动器、副引动器转动180°,连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第二轴的配合情形;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可行实施例(第五实施例)的同步运动装置(或正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同步运动装置另一角度(或背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显示了第一、二轴、引动器、反应器和连动器的相关位置;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2是图21的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第一轴和引动器转动90°,连动器和反应器、第二轴的配合情形;
图23是图21的又一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第一轴和引动器转动180°,连动器和反应器、第二轴的配合情形。
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轴;20第二轴;10a、20a固定端;10b、20b枢接端;11引动器;12副引动器;13引动轨道;22反应器;23副反应器;24反应轨道;30连动器;31第一本体;32第二本体;31a、32a主端;31b、32b副端;31c、31d、32c、32d斜面;31e、32e导槽;31f、32f螺纹槽;31g、32g槽室;33引动桩;34反应桩;35第一凹面;36第二凹面;40框架;41固定件;50固定组件;55壳体;90电子器物;91显示模块;92机体模块;a轴孔;b斜边;b1第一斜边;b2第二斜边;c柱;d脊部;e谷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概分别以参考编号10、20表示的。该第一轴10、第二轴20组合设置在一壳体55内;第一、二轴10、20分别具有一固定端10a、20a和一枢接端10b、20b。固定端10a、20a配合固定座(图未显示),使第一、二轴10、20分别固定在电子器物90(例如,手机、电脑……等)的显示模块91和机体模块92。
请参考图2、图3(或图4、图5),该同步运动装置包括第一轴10的枢接端10b设置有一引动器11;引动器11随第一轴10转动。第二轴20的枢接端20b设置有一反应器22;反应器22和第二轴20同步转动的型态。以及,第一、二轴10、20的枢接端10b、20b配置有一连动器30,连接该引动器11和反应器22。以及,所述引动器11、反应器22和连动器30配合固定组件50组合在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上。因此,当第一轴10驱动引动器11转动时,推动连动器30位移,迫使反应器22朝相反引动器11运动的方向转动,而使第一、二轴10、20产生同步转动型态的作用。
在所采较佳的实施例中,该连动器30包括第一本体31和第二本体32,分别组合在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上;并且,第一本体31和第二本体32是一体成型或连结在一起的型态,可在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上产生(轴向)位移运动。
图4、图5描绘了第一本体31和第二本体32分别定义有一主端31a、32a和一副端31b、32b。第一本体31的主端31a和引动器11触接;第一本体31的副端31b和一设置在第一轴枢接端10b上的副引动器12触接。以及,第二本体32的主端32a和反应器22触接;第二本体32的副端32b和一设置在第二轴枢接端20b上的副反应器23触接。
因此,当第一轴10驱动引动器11转动时,推动连动器30在第一、二轴10、20上位移;并且,该副引动器12响应第一轴10的转动而转动,提供一个空间,以容许该连动器30的位移运动。当连动器30产生位移运动时,第二本体32的主端32a推动反应器22朝相反引动器11(或副引动器12)运动的方向转动,使第二轴20和副反应器23产生同步转动运动。
详细来说,该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和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是一类似转轮的型态,分别具有一轴孔a,让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和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分别套合在第一、二轴10、20的枢接端10b、20b上。图中描绘了轴孔a的轮廓相同于第一、二轴枢接端10b、20b的断面形状。例如,图中显示了第一、二轴枢接端10b、20b(或轴孔a)的形状是一矩形断面的型态;使轴孔a枢接第一、二轴10、20的枢接端10b、20b。并且,使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和第一轴10一起转动;反应器20、副反应器23和第二轴20一起转动。
在所述的实施例中,该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和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也分别具有一斜边b;对应所述的斜边b,连动器第一、二本体31、32的主端31a、32a和副端31b、32b也形成一互动的斜面31c、32c、31d、32d结构。所述斜边b(和斜面31c、32c、31d、32d)和一参考轴线(例如,第一轴10或第二轴20的轴线)形成30°~60°的夹角角度。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该夹角角度选择45°有利于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和连动器30(或第一、二本体31、32)之间的操作、推动配合。
须加以说明的是,以第一轴10或第二轴20的轴线为参考基准,该引动器11斜边b的倾斜方向相同于第一本体31主端斜面31c的倾斜方向,但相反于反应器22斜边b的倾斜方向和第二本体32主端斜面32c的倾斜方向;该副引动器12斜边b的倾斜方向相同于第一本体31副端斜面31d的倾斜方向,但相反于副反应器23斜边b的倾斜方向和第二本体32副端斜面32d的倾斜方向。
请参阅图1、图2或图3,假设显示模块91闭合在机体模块92上;其夹角角度定义为0°。请参考第6、7图,当操作者打开显示模块91,使第一轴10带动引动器11(或副引动器12)转动90°时,引动器11的斜边b推动连动器30(或第一本体31的主端31a)朝图中左边位移;并且,该副引动器12响应第一轴10的转动而转动,使第一本体副端31b的斜面31d逐渐和副引动器12的斜边b相接合。换言之,配合副引动器12的转动,来容许该连动器30的位移运动。
当连动器30产生位移运动时,第二本体主端32a的斜面32c推动反应器22的斜边b,迫使反应器22朝相反引动器11(或副引动器12)运动的方向转动,使第二轴20和副反应器23产生同步转动运动。
因此,图6、图7显示了当操作者打开显示模块91使第一轴10转动90°的位置时,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配合连动器30和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的传动,也使第二轴20和机体模块92同步顺时针转动到90°的位置;即,显示模块91和机体模块92共转动了180°的范围。
请参阅图8、图9,描绘了操作显示模块91转动180°的位置时,机体模块92同步顺时针转动到180°的位置;即,显示模块91和机体模块92共转动了360°的范围。
也就是说,所述的同步运动装置让使用者操作显示模块91转动一角度或范围,可获得该转动角度或范围的二倍行程;而具备了操作简便的作用。
请参考图10,在一个修正的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该引动器11和反应器22是一凸部的型态,分别设置在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的枢接端10b、20b上;以及,对应引动器11和反应器22的凸部型态,该第一、二本体31、32形成有槽室31g、32g;槽室31g、32g内分别在至少局部区域上形成有一(螺旋状)导槽31e、32e,收容该引动器11和反应器22;并且,容许引动器11、反应器22的凸部型态和导槽31e、32e形成相对运动。
也就是说,当第一轴10带动引动器11转动时,配合第一本体31的导槽31e,推动连动器30在第一、二轴10、20上位移,使第二本体32的导槽32e推动反应器22产生转动,使第二轴20朝相反第一轴10的转动方向产生同步转动运动。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本体31的导槽31e的螺旋方向相反于第二本体32的导槽32e的螺旋方向。
请参阅图11,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中,该引动器11和反应器22是一螺纹型态,分别设置在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的枢接端10b、20b上,形成类似螺杆的型态;以及,对应引动器11和反应器22的螺纹型态,该第一、二本体31、32形成有槽室31g、32g的型态;槽室31g、32g内分别形成有一螺纹槽31f、32f,啮合该引动器11和反应器22。
也就是说,当第一轴10带动引动器11转动时,配合第一本体31的螺纹槽31f,推动连动器30在第一、二轴10、20上相对位移。因此,第二本体32的螺纹槽32f迫使反应器22转动,使第二轴20朝相反第一轴10的转动方向产生同步转动运动。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为了使上述引动器11(及/或副引动器12)、连动器30和反应器22(及/或副反应器23)在操作运动的作业中获得稳定、确实的作用,该同步运动装置包括有一组框架40,配合固定件41锁合框架40成一整体型态;用来包覆、收容上述的引动器11(及/或副引动器12)、连动器30和反应器22(及/或副反应器23)。
可了解的是,该同步运动装置的传动配合结构,在传递动力的过程中,使引动器11(及/或副引动器12)配合连动器30和反应器22(及/或副反应器23)组合的型态,像现有技艺产生转动扭力变化或滑动的情形,被尽可能的减到最小;而使第一、二轴10、20的转动获得一运动平顺的作用。并且,在人员的转动操作力消失时,即停止转动,形成定位作用。
请参阅图12、图13及图14,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的另一可行实施例(第四实施例)。该引动器11的斜边b和副引动器12的斜边b分别包含有第一斜边b1和第二斜边b2;以及,该引动器11和副引动器12的轴线方向上具有一柱c和形成在柱c上的轴孔a,使引动器11和副引动器12经轴孔a配装在第一轴10时,引动器11的第一斜边b1触接副引动器12的第一斜边b1(引动器11的柱c也和副引动器12的柱c形成触接型态);引动器11的第二斜边b2和副引动器12的第二斜边b2共同界定出一(螺旋)引动轨道13。
图中也显示了该反应器22的斜边b和副反应器23的斜边b分别包含有第一斜边b1和第二斜边b2;以及,该反应器22和副反应器23的轴线方向上也具有一柱c和形成在柱c上的轴孔a,使反应器22和副反应器23经轴孔a配装在第二轴20时,反应器22的第一斜边b1触接副反应器23的第一斜边b1(反应器22的柱c也和副反应器23的柱c形成触接型态);反应器22的第二斜边b2和副反应器23的第二斜边b2共同界定出一(螺旋)反应轨道24。
详细来说,第一斜边b1和第二斜边b2之间具有一脊部d和一谷部e;并且,第一斜边b1(脊部d到谷部e)的长度小于第二斜边b2(脊部d到谷部e)的长度。
须加以说明的是,该第一斜边b1和第二斜边b2和一参考轴线(例如,第一轴10或第二轴20的轴线)形成30°~60°的夹角角度。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该夹角角度选择45°有利于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和连动器30之间的操作、推动配合。
可了解的是,假设以第一轴10或第二轴20的轴线为参考基准,该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的第一斜边b1的倾斜方向相反于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的第一斜边b1的倾斜方向;该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的第二斜边b2的倾斜方向相反于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的第二斜边b2的倾斜方向。以及,该引动轨道13的螺旋方向相反于该反应轨道24的螺旋方向。
请再参考图12、图13及图14,对应引动器第二斜边b2和副引动器第二斜边b2共同界定出的引动轨道13,以及反应器第二斜边b2和副反应器第二斜边b2共同界定出的反应轨道24,该连动器30形成一块状体的型态。配合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和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的形状,连动器30形成有第一凹面35和第二凹面36;第一凹面35设有一引动桩33,第二凹面36设有一反应桩34。引动桩33和反应桩34分别位于上述的引动轨道13和反应轨道24里面。
请参阅图15、图16及图17,当第一轴10带动引动器11转动时,配合该引动轨道13,相对推动连动器30沿平行第一轴10、第二轴20的方向位移,迫使反应桩34沿反应轨道24推动反应器22转动,使第二轴20(和副反应器23)朝相反第一轴10的转动方向产生同步转动运动。
详细来说,图15显示了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位于(即,图1显示模块91闭合在机体模块92上)角度定义为0°的位置。当操作者使第一轴10带动引动器11(或副引动器12)转动90°时,该引动轨道13推动连动器30的引动桩33,使连动器30朝图中左边位移;例如,图16所描绘的情形。
请参考图16、图17,当连动器30产生位移运动时,反应桩34沿反应轨道24朝图中左边位移,推动反应器22(或副反应器23),迫使反应器22朝相反引动器11(或副引动器12)运动的方向转动,使第二轴20和副反应器23产生同步转动运动。
因此,图16显示了当操作者使第一轴10逆时针转动90°的位置时,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配合连动器30和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的传动,使第二轴20同步顺时针转动到90°的位置;即,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或显示模块91和机体模块92)共转动了180°的范围。
图17描绘了操作第一轴10逆时针转动180°的位置时,第二轴20同步顺时针转动到180°的位置;即,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或显示模块91和机体模块92)共转动了360°的范围。
须加以说明的是,图12~图17显示的第四实施例相较于图2~图5揭示的第一实施例来说,第四实施例(或上述第二、三实施例)的连动器30的长度明显小于第一实施例(图2~图5)。例如,假设第一实施例的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或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和连动器30在第一轴10(或第二轴20)上的长度总合为24㎜;第四实施例的引动器11、副引动器12(或反应器22、副反应器23)和连动器30在第一轴10(或第二轴20)上的长度总合仅约13㎜。第四实施例明显缩短了整个同步运动装置的长度和体积。
请参阅图18、图19及图20,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的又一可行实施例(第五实施例)。该引动器11是一柱状体的结构(或是引动器和副引动器一体成型一柱状体结构)设置在第一轴10的枢接端10b,引动器11凹设有一(螺旋)引动轨道13;以及,该反应器22是一柱状体的结构(或是反应器和副反应器一体成型一柱状体结构)设置在第二轴20的枢接端20b,反应器22凹设有一(螺旋)反应轨道24。
可了解的是,假设以第一轴10或第二轴20的轴线为参考基准,该引动轨道13的螺旋方向相反于该反应轨道24的螺旋方向。
请再参考图18、图19及图20,对应引动器11的引动轨道13,以及反应器22的反应轨道24,该连动器30形成一块状体的型态,设有引动桩33和反应桩34,分别位于上述的引动轨道13和反应轨道24里面。
请参阅图21、图22及图23,当第一轴10带动引动器11转动时,配合该引动轨道13,相对推动连动器30沿平行第一轴10、第二轴20的方向位移,迫使反应桩34沿反应轨道24推动反应器22转动,使第二轴20朝相反第一轴10的转动方向产生同步转动运动。
详细来说,图21显示了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位于(即,图1显示模块91闭合在机体模块92上)角度定义为0°的位置。当操作者使第一轴10带动引动器11转动90°时,该引动轨道13推动连动器30的引动桩33,使连动器30朝图中左边位移;例如,图22所描绘的情形。
请参考图22、图23,当连动器30产生位移运动时,反应桩34沿反应轨道24朝图中左边位移,推动反应器22朝相反引动器11运动的方向转动,使第二轴20产生同步转动运动。
因此,图22显示了当操作者使第一轴10逆时针转动90°的位置时,引动器11配合连动器30和反应器22的传动,使第二轴20同步顺时针转动到90°的位置;即,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或显示模块91和机体模块92)共转动了180°的范围。
图23描绘了操作第一轴10逆时针转动180°的位置时,第二轴20同步顺时针转动到180°的位置;即,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或显示模块91和机体模块92)共转动了360°的范围。
代表性的来说,这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在具备有操作转动和定位作用的条件下,相较于旧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量条件和优点:
1.该转轴(包括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和相关组件结构(例如,引动器11(及/或副引动器12)和反应器22(及/或副反应器23)配置连接连动器30的配合等)组合构成一同步运动机制,已被重行设计考量;而明显不同于现有技艺应用复数个齿轮啮合传动、或应用转轮和连动牵引的线材(或传动带)等组件的配合,来传递动力或传动转轴运动、或应用多个垫片、摩擦片配合弹簧等组件的能量蓄积和释放的结构型态。
2.该引动器11(及/或副引动器12)、反应器22(及/或副反应器23)配合设置连动器30的传动结构,以提供一种同步运动装置,配装在显示模块91和机体模块92之间;容许操作者只操作显示模块91转动0°~180°时,机体模块92也相对同步转动0°~180°,而使显示模块91和机体模块92的转动角度总和达到360°的范围。也就是说,所述的同步运动装置让使用者操作显示模块91转动一角度或范围,可获得该转动角度或范围的二倍行程。在使电子器物90具备有更多种操作模式(或应用范围)的条件下,获得操作简便的作用。
3.该引动器11(及/或副引动器12)、反应器22(及/或副反应器23)配合设置连动器30的同步传动结构设计,不仅提供了不同于现有技艺的传动机构和相关配合结构;并且,像现有线材或传动带产生动能传递延迟的情形;或线材和转轮组合有间隙,在配合带动操作的过程产生滑动或作动不确实;或线材和转轮组合的固定结构不理想,使线材负载或传递动力时产生的牵引拉扯现象变大、传动效果降低等情形,都获得明显的改善。
4.该引动器11(及/或副引动器12)、反应器22(及/或副反应器23)配合设置连动器30的同步传动结构设计,相较于旧法,不仅有利于制造、组装;并且,使第一、二轴10、20的间距及同步传动装置的长度,容许被尽可能的减小,来降低整个传动装置或结构的空间或体积,而更符合电子器物轻巧、薄型化的造型设计要求。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一第一轴的引动器;该第一轴具有固定端和枢接端; 
该引动器设置在第一轴枢接端; 
一反应器,设置在一第二轴上;该第二轴具有固定端和枢接端;该反应器设置在第二轴枢接端;以及 
连动器,配置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连接该引动器和反应器;实质上,该引动器随第一轴转动,推动连动器在第一轴、第二轴上位移,使反应器朝相反引动器运动的方向转动,而使第一轴、第二轴产生同步转动型态; 
该第一轴设置有一副引动器,第二轴设置有一副反应器; 
该引动器、副引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是一转轮的型态,分别具有一轴孔,使引动器、副引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分别套合在第一轴枢接端、第二轴的枢接端; 
该引动器、副引动器和反应器、副反应器也分别具有一斜边; 
引动器的斜边和副引动器的斜边分别包含有第一斜边和第二斜边; 
引动器的第一斜边触接副引动器的第一斜边; 
引动器的第二斜边和副引动器的第二斜边共同界定出一螺旋引动轨道; 
该反应器的斜边和副反应器的斜边分别包含有第一斜边和第二斜边; 
反应器的第一斜边触接副反应器的第一斜边;以及 
反应器的第二斜边和副反应器的第二斜边共同界定出一螺旋反应轨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动器和副引动器的轴线方向上具有一柱和形成在柱上的轴孔,使引动器和副引动器经轴孔配装在第一轴,引动器的柱和副引动器的柱形成触接;以及 
该反应器和副反应器的轴线方向上具有一柱和形成在柱上的轴孔,使反应器和副反应器经轴孔配装在第二轴,反应器的柱和副反应器的柱形成触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动器、副引动器的第一斜边和第二斜边之间具有一脊部和一谷部;以及 
该第一斜边的长度小于第二斜边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动器、副引动器的第一斜边、第二斜边和一参考轴线形成30°~60°的夹角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反应器、副反应器的第一斜边、第二斜边和一参考轴线形成30°~60°的夹角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角角度是4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动器、副引动器的第一斜边的倾斜方向相反于反应器、副反应器的第一斜边的倾斜方向; 
该引动器、副引动器的第二斜边的倾斜方向相反于反应器、副反应器的第二斜边的倾斜方向;以及 
该引动轨道的螺旋方向相反于该反应轨道的螺旋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器形成一块状体的型态,设有引动桩和反应桩,分别位于该引动轨道和反应轨道里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器形成有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 
该引动桩设在第一凹面上;以及 
该反应桩设在第二凹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枢接端、第二轴枢接端、引动器、副引动器、反应器、副反应器和连动器组合设置在一壳体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固定端、第二轴的固定端分别固定在一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动器是一柱状体结构,凹设有一螺旋引动轨道;以及 
该反应器是一柱状体结构,凹设有一螺旋反应轨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动轨道的螺旋方向相反于该反应轨道的螺旋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器形成一块状体的型态,设有引动桩和反应桩,分别位于引动轨道和反应轨道里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器形成有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 
该引动桩设在第一凹面上;以及 
该反应桩设在第二凹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枢接端、第二轴枢接端、引动器、副引动器、反应器、副反应器和连动器组合设置在一壳体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第二轴的固定端分别固定在一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 
CN201320547931.4U 2013-09-04 2013-09-04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27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47931.4U CN203627513U (zh) 2013-09-04 2013-09-04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47931.4U CN203627513U (zh) 2013-09-04 2013-09-04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27513U true CN203627513U (zh) 2014-06-04

Family

ID=50813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4793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27513U (zh) 2013-09-04 2013-09-04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2751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1229A (zh) * 2013-03-21 2014-09-24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CN104132059A (zh) * 2014-07-15 2014-11-05 东莞市冠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轴同步转动的枢纽器
CN104791370B (zh) * 2014-01-16 2017-09-29 昆山玮硕恒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槽传动式360度双轴同步阻尼转轴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1229A (zh) * 2013-03-21 2014-09-24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CN104061229B (zh) * 2013-03-21 2017-03-01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CN104791370B (zh) * 2014-01-16 2017-09-29 昆山玮硕恒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槽传动式360度双轴同步阻尼转轴
CN104132059A (zh) * 2014-07-15 2014-11-05 东莞市冠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轴同步转动的枢纽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75972A (zh) 双转轴同步传动装置
CN203239748U (zh) 双转轴的同步运动装置
TWI550198B (zh) Synchronous motion device for double shaft system
CN203214573U (zh)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CN105317820A (zh) 双转轴同步传动固定装置
CN203627513U (zh)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US10244653B2 (en) Multi-axis rotary shaft link device
CN103982532A (zh) 双转轴同步运动装置的组合装置
US10241547B2 (en) Rotary shaft link device
CN105334944A (zh) 电子设备及连接装置
CN204327738U (zh) 多轴式转轴装置
CN103982534A (zh) 转轴传动结构
CN104061229A (zh) 用于双转轴系统的同步运动装置
CN204041720U (zh) 双转轴同步传动装置
CN203202002U (zh) 双转轴同步运动装置的组合装置
CN203770374U (zh) 可消除齿轴与齿轮间隙的双轴同动枢轴器
CN204419837U (zh) 具有扭力变化作用的多轴式转轴装置
CN104343810A (zh)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4213160U (zh) 同步合页装置的枢轴器
CN204140636U (zh) 双转轴同步传动固定装置
CN104345783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CN104281206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5025916U (zh) 组合转轴使用的辅助机构
CN204805310U (zh) 用于双转轴的同步传动结构
CN203239749U (zh) 用于双转轴的同步运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