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21908U - 六工位自动车床 - Google Patents
六工位自动车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621908U CN203621908U CN201320845278.XU CN201320845278U CN203621908U CN 203621908 U CN203621908 U CN 203621908U CN 201320845278 U CN201320845278 U CN 201320845278U CN 203621908 U CN203621908 U CN 2036219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ol
- workpiece
- microcephaly
- section
- cut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ur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六工位自动车床,它包括机床,机床上设置有支撑套,支撑套内设置有工件,工件能沿支撑套轴向滑动,机床上还设置有控制器以及依次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尾部刀具、卡簧标识槽刀具、小头段粗加工刀具、小头段精加工刀具、挤压滚光组、切断刀具,小头段粗加工刀具、小头段精加工刀具、挤压滚光组、切断刀具对准工件的左端外壁,卡簧标识槽刀具位于工件的中部且靠近左端,尾部刀具位于工件的右端端面。本实用新型大大提高小头段长度稳定性,彻底避免不良产品产生,取消小头长度全检,降低人工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产品及时交付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六工位自动车床。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所需加工的工件为呈圆柱型杆状的电动马达蜗杆轴10,电动马达蜗杆轴10的一端为小头段11,小头段11的直径小于电动马达蜗杆轴10的直径,电动马达蜗杆轴10的另一端为圆弧状端部12,靠近小头段11的电动马达蜗杆轴10的外壁上设有卡簧槽13以及标识槽14,目前制作该电动马达蜗杆轴10的流程如图2-图7所示,步骤一:控制器控制所需加工的工件绕其自身中心轴旋转;步骤二:控制器控制小头段加工刀具21向工件右端端部运动,小头段加工刀具21在工件的右端加工小头段11,使得小头段11的端部具有圆弧且具有一定长度,小头段刀具21的形状与所需加工的小头段11端部的形状相同;步骤三:控制器控制卡簧标识槽刀具22在靠近小头段11的工件的外壁上加工卡簧槽13以及标识槽14,卡簧标识槽刀具22的上端面设置有用以加工卡簧槽13的卡簧凸起22a、用以加工标识槽14的标识凸起22b;步骤四:控制器控制粗加工刀具23在工件的左端的外壁上进行粗车,粗加工刀具23的左上角为斜面23a,用以成型下一个电动马达蜗杆轴10右端的小头段11,该小头段11位于上一个电动马达蜗杆轴10的左端,粗加工刀具23的右上角为圆弧缺口23b,用以成型上一个电动马达蜗杆轴10左端的圆弧状端部12;步骤五:控制器控制精加工组中的精加工刀具24a与第一支撑导轮24b的配合分别对电动马达蜗杆轴10两端的小头段11进行精车,精加工刀具24a与所需加工的电动马达蜗杆轴10的小头段11的最终形状相同,精加工刀具24a与粗加工刀具23形状也相同;步骤六:控制器控制挤压组中的第一滚轮25a、第二支撑导轮25b分别对经过精车后的电动马达蜗杆轴10的两端的小头段11的外径进行滚光;步骤七;切断刀具26将下一个电动马达蜗杆轴10右端的小头段11与上一个电动马达蜗杆轴10左端的圆弧状端部12切断,两者分离,即可得到右端具有小头段11、左端具有圆弧状端部12、外壁上具有卡簧槽13以及标识槽14的电动马达蜗杆轴10。然而,这样的加工顺序,会使小头段11的外径面加工及长度和形状的加工分别是在两次不同的送料过程中完成,无法保证小头段11的长度,时常发生小头段11长度超差,且目前控制检测频次探测到不良,存在不良品流到后道工序或客户处,为避免不良品流出,只能增加全检工序,造成额外分选成本和产品报废,降低产品有效产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小头段长度稳定性的六工位自动车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六工位自动车床,它包括机床,所述机床上设置有支撑套,所述支撑套内设置有工件,所述工件能沿支撑套轴向滑动,所述机床上还设置有控制器以及依次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尾部刀具、卡簧标识槽刀具、小头段粗加工刀具、小头段精加工刀具、挤压滚光组、切断刀具,所述小头段粗加工刀具、小头段精加工刀具、挤压滚光组、切断刀具对准工件的左端外壁,所述卡簧标识槽刀具位于工件的中部且靠近左端,所述尾部刀具位于工件的右端端面,所述尾部刀具、小头段粗加工刀具、小头段精加工刀具、切断刀具均为板状,所述尾部刀具的左上角设有第一圆弧缺口,所述第一圆弧缺口与工件右端的端面的外边缘对应,所述小头段粗加工刀具的左上角设有第二圆弧缺口,所述小头段粗加工刀具的右上角设有第一斜面,所述小头段精加工刀具的上端面设有呈三角形的凸起,所述小头段精加工刀具的右上角设有与第一斜面形状相同的第二斜面,所述切断刀具的右上角设有钝角缺口,所述尾部刀具、卡簧标识槽刀具、小头段粗加工刀具、小头段精加工刀具、挤压滚光组、切断刀具上分别设置有驱动部,每个驱动部分别与控制器联接。
优选地,还包括感应挡料,所述感应挡料与控制器相连,所述感应挡料设置在工件的右端,所述工件能沿其轴向滑动并能滑动至感应挡料。
优选地,还包括旋转臂、用以驱动旋转臂旋转的旋转臂驱动部,所述旋转臂的一端与感应挡料连接,所述旋转臂的另一端与旋转臂驱动部连接,所述旋转臂驱动部与控制器联接。
优选地,所述卡簧标识槽刀具呈板状,所述卡簧标识槽刀具的上端面设有卡簧凸起以及标识凸起,所述卡簧凸起以及标识凸起与工件的外壁对应。
优选地,所述挤压滚光组包括第二滚轮、第三支撑导轮,所述工件位于第二滚轮与第三支撑导轮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重新设计各工位刀具,调整工件加工顺序,实现反向加工,使小头段的外径面及长度和形状加工在一次送料过程中全部完成,避免两次加工造成的偏差,实现一次送料完成小头段全部加工,从而大大提高小头段长度稳定性,彻底避免不良产品产生,取消小头长度全检,降低人工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产品及时交付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现有技术以及本实施例中所需加工的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加工工件的步骤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加工工件的步骤二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加工工件的步骤三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加工工件的步骤四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中加工工件的步骤五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现有技术中加工工件的步骤六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加工工件的步骤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加工工件的步骤二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中加工工件的步骤三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中加工工件的步骤四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中加工工件的步骤五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中加工工件的步骤六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中的感应挡料、控制器与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工件;11-小头段;12-圆弧状端部;13-卡簧槽;14-标识槽;
21-小头段加工刀具;22-卡簧标识槽刀具;22a-卡簧凸起;22b-标识凸起;23-粗加工刀具;23a-斜面;23b-圆弧缺口;24a-精加工刀具;24b-第一支撑导轮;25a-第一滚轮;25b-第二支撑导轮;26-切断刀具;
31-尾部刀具;31a-第一圆弧缺口;32-卡簧标识槽刀具;32a-卡簧凸起;32b-标识凸起;33-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a-第二圆弧缺口;33b-第一斜面;34-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a-凸起;34b-第二斜面;35-挤压滚光组;35a-第二滚轮;35b-第三支撑导轮;36-切断刀具;36a-钝角缺口;
40-支撑套;50-感应挡料;51-旋转壁;52-旋转臂驱动部;6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8至图13所示,一种六工位自动车床,它包括机床,机床上设置有支撑套40,支撑套40内设置有工件10,工件10能沿支撑套40轴向滑动,机床上还设置有控制器60以及依次对工件10进行加工的尾部刀具31、卡簧标识槽刀具32、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挤压滚光组35、切断刀具36,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挤压滚光组35、切断刀具36对准工件10的左端外壁,卡簧标识槽刀具32位于工件10的中部且靠近左端,尾部刀具31位于工件10的右端端面,尾部刀具31、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切断刀具36均为板状,尾部刀具31的左上角设有第一圆弧缺口31a,第一圆弧缺口31a与工件10右端的端面的外边缘对应,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的左上角设有第二圆弧缺口33a,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的右上角设有第一斜面33b,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的上端面设有呈三角形的凸起34a,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的右上角设有与第一斜面33b形状相同的第二斜面34b,切断刀具36的右上角设有钝角缺口36a,尾部刀具31、卡簧标识槽刀具32、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挤压滚光组35、切断刀具36上分别设置有驱动部,每个驱动部分别与控制器60联接。
其中,由于尾部刀具31位于工件10的右端端面,尾部刀具31的左上角设有第一圆弧缺口31a,则尾部刀具31对工件10的右端加工呈圆弧状端部12;卡簧标识槽刀具32对位于工件10的中部且靠近左端外壁进行加工;由于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对准工件10的左端外壁,且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的左上角设有第二圆弧缺口33a,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的右上角设有第一斜面33b,则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对工件10的左端外壁粗加工小头段11;由于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对准工件10的左端外壁,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的上端面设有呈三角形的凸起34a,用以对小头段11的外壁上进行精加工,在小头段11的外壁上加工所需的倒角,之所以加工倒角,其一,是因产品所需;其二,为切断该工件10做准备;由于挤压滚光组35对准工件10的左端外壁,挤压滚光组35对小头段11进行挤压滚光;由于切断刀具36的右上角设有钝角缺口36a,且切断刀具36对准工件10的左端外壁,则可将小头段11的左侧切断,得到左端具有小头段11、右端具有圆弧状端部12的工件10,之所以在切断刀具36的右上角设有钝角缺口36a,是为了不破坏在小头段11的外壁上加工的倒角。通过重新设计各工位刀具,调整工件加工顺序,实现反向加工,使小头段11的外径面及长度和形状加工在一次送料过程中全部完成,避免两次加工造成的偏差,实现一次送料完成小头段11全部加工,从而大大提高小头段11长度稳定性。
参阅图14所示,为了保证机床能将工件10沿轴向送料到位,避免出现误差,则六工位自动车床还包括感应挡料50,感应挡料50与控制器60相连,感应挡料50设置在工件10的右端,工件10能沿其轴向滑动并能滑动至感应挡料50。当机床将工件10沿轴向送料并送至感应挡料50时,感应挡料50才发送信号至控制器60,经控制器60判断后,再控制尾部刀具31、卡簧标识槽刀具32、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挤压滚光组35、切断刀具36依次对工件10进行加工。
本实施例中的六工位自动车床还包括旋转臂51、用以驱动旋转臂51旋转的旋转臂驱动部52,旋转臂51的一端与感应挡料50连接,旋转臂51的另一端与旋转臂驱动部52连接,旋转臂驱动部52与控制器60联接。六工位自动车床启动时,控制器60控制旋转臂驱动部52启动,旋转臂驱动部52控制感应挡料50旋转至工件10的右端,当工件10向右滑动直至抵到感应挡料50时,控制器60控制旋转臂驱动部52启动,旋转臂驱动部52控制感应挡料50旋转,远离工件10的右端。
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是,卡簧标识槽刀具32呈板状,卡簧标识槽刀具32的上端面设有卡簧凸起32a以及标识凸起34b,卡簧凸起32a以及标识凸起34b与工件10的外壁对应。卡簧凸起32a用以对工件10中部且靠近左端的外壁加工卡簧槽13;标识凸起34b用以对工件10中部且靠近左端的外壁加工标识槽14。
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是,挤压滚光组35包括第二滚轮35a、第三支撑导轮35b,工件10位于第二滚轮35a与第三支撑导轮35b之间。
一种利用六工位自动车床加工工件10的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工件10受控制器60控制,沿支撑套40被送至所需位置,并且控制器60带动工件10绕其自身中心轴旋转;步骤二,控制器60控制尾部刀具31上的驱动部启动,尾部刀具31左上角的第一圆弧缺口31a向工件10右端的端面的外边缘运动,将工件10右端加工呈圆弧状端部12;步骤三,对工件10右端端面完成圆弧加工后,控制器60控制卡簧标识槽刀具32上的驱动部启动,卡簧标识槽刀具32向工件10中部且靠近左端的外壁运动,卡簧标识槽刀具32上的卡簧凸起32a对工件10中部且靠近左端的外壁加工卡簧槽13,卡簧标识槽刀具32上的标识凸起34b对工件10中部且靠近左端的外壁加工标识槽14;步骤四,对工件10中部且靠近左端的外壁完成卡簧槽13、标识槽14加工后,控制器60控制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上的驱动部启动,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向工件10的左端的外壁运动,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上的第二圆弧缺口33a与第一斜面33b共同作用在工件10左端的外壁上加工小头段11,加工出的小头段11的直径小于工件10本身的直径;步骤五,对工件10左端的外壁完成小头段11加工后,控制器60控制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上的驱动部启动,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向工件10上的小头段11运动,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上的呈三角形的凸起34a在小头段11的外壁上加工倒角;步骤六,对小头段11的外径实现倒角加工后,控制器60控制挤压滚光组35上的驱动部启动,挤压滚光组35的两对滚轮对小头段11进行挤压滚光;步骤七,对小头段11完成挤压滚光后,控制器60控制切断刀具36上的驱动部启动,切断刀具36位于小头段11的左端,切断刀具36将小头段11的左侧切断,得到左端具有小头段11、右端具有圆弧状端部12、外壁上具有卡簧槽13以及标识槽14的工件10。通过重新设计各工位刀具,调整工件加工顺序,实现反向加工,使小头段11的外径面及长度和形状加工在一次送料过程中全部完成,避免两次加工造成的偏差,实现一次送料完成小头段11全部加工,从而大大提高小头段11长度稳定性。
其中,在步骤一中,工件10插入支撑套40并延支撑套40运动至所需位置通过感应挡料50反馈信息,当工件10滑动至所需位置,工件10的右端碰触到感应挡料50,感应挡料50发送信号至控制器60,控制器60控制工件10绕其自身中心轴旋转,再依次控制尾部刀具31、卡簧标识槽刀具32、小头段粗加工刀具33、小头段精加工刀具34、挤压滚光组35、切断刀具36上的驱动部启动。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六工位自动车床,它包括机床,所述机床上设置有支撑套,所述支撑套内设置有工件,所述工件能沿支撑套轴向滑动,所述机床上还设置有控制器以及依次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尾部刀具、卡簧标识槽刀具、小头段粗加工刀具、小头段精加工刀具、挤压滚光组、切断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头段粗加工刀具、小头段精加工刀具、挤压滚光组、切断刀具对准工件的左端外壁,所述卡簧标识槽刀具位于工件的中部且靠近左端,所述尾部刀具位于工件的右端端面,所述尾部刀具、小头段粗加工刀具、小头段精加工刀具、切断刀具均为板状,所述尾部刀具的左上角设有第一圆弧缺口,所述第一圆弧缺口与工件右端的端面的外边缘对应,所述小头段粗加工刀具的左上角设有第二圆弧缺口,所述小头段粗加工刀具的右上角设有第一斜面,所述小头段精加工刀具的上端面设有呈三角形的凸起,所述小头段精加工刀具的右上角设有与第一斜面形状相同的第二斜面,所述切断刀具的右上角设有钝角缺口,所述尾部刀具、卡簧标识槽刀具、小头段粗加工刀具、小头段精加工刀具、挤压滚光组、切断刀具上分别设置有驱动部,每个驱动部分别与控制器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工位自动车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感应挡料,所述感应挡料与控制器相连,所述感应挡料设置在工件的右端,所述工件能沿其轴向滑动并能滑动至感应挡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六工位自动车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臂、用以驱动旋转臂旋转的旋转臂驱动部,所述旋转臂的一端与感应挡料连接,所述旋转臂的另一端与旋转臂驱动部连接,所述旋转臂驱动部与控制器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六工位自动车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簧标识槽刀具呈板状,所述卡簧标识槽刀具的上端面设有卡簧凸起以及标识凸起,所述卡簧凸起以及标识凸起与工件的外壁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六工位自动车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滚光组包括第二滚轮、第三支撑导轮,所述工件位于第二滚轮与第三支撑导轮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45278.XU CN203621908U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六工位自动车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45278.XU CN203621908U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六工位自动车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621908U true CN203621908U (zh) | 2014-06-04 |
Family
ID=50808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845278.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21908U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六工位自动车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62190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07069A (zh) * | 2013-12-20 | 2014-04-09 | 奥特凯姆(中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六工位自动车床以及利用该车床加工工件的方法 |
-
2013
- 2013-12-20 CN CN201320845278.XU patent/CN203621908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07069A (zh) * | 2013-12-20 | 2014-04-09 | 奥特凯姆(中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六工位自动车床以及利用该车床加工工件的方法 |
CN103707069B (zh) * | 2013-12-20 | 2016-04-13 | 奥特凯姆(中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六工位自动车床以及利用该车床加工工件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80625B (zh) | 一种切削内圆弧曲面的专用数控车床 | |
CN104015015B (zh) | 飞机主起落架外筒零件数控集成制造方法 | |
CN102059583A (zh) | 大型难切削零件的精加工方法 | |
CN105269052A (zh) | 精密凸轮轴加工方法 | |
CN103846826A (zh) | 数控页轮智能成型机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3621908U (zh) | 六工位自动车床 | |
CN106514422A (zh) | 车铣复合机床主轴同心度找正方法 | |
CN108421989A (zh) | 并列双主轴双刀塔卧式数控车床与加工方法 | |
CN107942947B (zh) | 数控机床圆弧加工编程方法 | |
CN102601728A (zh) | 数控可转位刀片周边磨削装夹误差自动补偿方法 | |
CN102615293B (zh) | 一种汽车整体式差速器壳内腔球面加工的方法 | |
CN103707069B (zh) | 六工位自动车床以及利用该车床加工工件的方法 | |
CN207521826U (zh) | 一种复合多功能数控螺纹磨削中心 | |
CN107755765A (zh) | 能够提高模具数控加工质量的工艺 | |
CN203917930U (zh) | 应用于盘管接头的切削装置 | |
CN106825618A (zh) | 一种环形槽的加工方法 | |
CN114192811B (zh) | 车铣复合机床自动车削加工钛合金产品的方法 | |
CN204430457U (zh) | 一种数控切割机 | |
CN110737240A (zh) | 一种回转体加工用双刀磨削装置及刀具轨迹生成方法 | |
JPH0429482B2 (zh) | ||
CN104816239A (zh) | 用于平面磨床的锯片自动输送装置 | |
CN208713650U (zh) | 单立柱双磨头立式数控磨床 | |
CN208303918U (zh) | 一种成型铲刀 | |
CN205702471U (zh) | 一种新型数控车床车削自动线的输送机构 | |
CN109047875A (zh) | 一种平面环槽的加工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13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