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19477U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19477U
CN203619477U CN201320529626.2U CN201320529626U CN203619477U CN 203619477 U CN203619477 U CN 203619477U CN 201320529626 U CN201320529626 U CN 201320529626U CN 203619477 U CN203619477 U CN 2036194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entrifugation
mentioned
air channel
collect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2962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村直子
内藤顺司
田中正俊
大岛郁夫
江部清
市野雄之
大江嘉海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194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1947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83Dust collecting chambers; Dust collecting recepta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16Multiple arrangement thereof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可靠地抑制由静电引起的尘埃附着的电动吸尘器。集尘装置(27)具备对含尘空气中的尘埃进行分离的第一离心分离部(90)。集尘装置(27)具备分离体(86),该分离体(86)具有第二离心分离部(93),该第二离心分离部(93)与第一离心分离部(90)连通,对通过了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含尘空气中的比由第一离心分离部(90)分离的尘埃小的尘埃进行分离。分离体(86)的至少一部分由至少含碳的材料形成,从而具有导电性。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具备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该集尘装置从通过电动送风机的动作而吸入的包含尘埃的空气(称作含尘空气)分离尘埃并对其进行捕集。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电动吸尘器具备:主体壳体,收容有电动送风机;以及集尘装置,以相对于该主体壳体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该集尘装置是所谓的集尘杯,从通过电动送风机的驱动而吸入的含尘空气分离尘埃并对其进行捕集。
作为这样的集尘装置,近年来已知有通过使含尘空气在分离部的内部回转来对尘埃进行离心分离(旋风分离)的所谓的旋风分离式集尘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590号公报
在旋风分离式集尘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回转的含尘空气与圆筒状的分离部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等而产生静电。通过这样的静电,尤其使含尘空气中所包含的微小尘埃、即细尘贴附在分离部的内表面上,有时变得难以被丢弃。
因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设计成如下结构:通过对分离部的内表面实施电镀,来抑制静电的产生,并使已产生的静电向外部释放。
然而,具有在分离部以外的供细尘通过的部位无法防止细尘贴附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抑制由静电引起的尘埃附着的电动吸尘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的电动吸尘器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壳体,收容有电动送风机;以及集尘装置,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该主体壳体,从通过上述电动送风机的动作而吸入的含尘空气中分离并捕集尘埃,上述集尘装置具备:第一离心分离部,分离含尘空气中的尘埃;以及分离体,具有第二离心分离部,该第二离心分离部与该第一离心分离部连通,对通过该第一离心分离部后的含尘空气中的比该第一离心分离部所分离的尘埃小的尘埃进行分离,上述分离体的至少一部分由含碳的材料形成,从而具有导电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上述分离体具有将上述第一离心分离部与上述第二离心分离部连通的通气风道部,上述通气风道部由含碳的材料形成,从而具有导电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根据上述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离心分离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含碳的材料形成,从而具有导电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技术方案根据上述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上述集尘装置具备卡止部,该卡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导电性,该卡止部相对于上述分离体电连接,并且将上述集尘装置相对于上述主体壳体卡止,上述主体壳体具备:卡止承受部,承受上述卡止部;以及接地路径,与该卡止承受部所承受的上述卡止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技术方案根据上述第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上述集尘装置具备卡止部,该卡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导电性,该卡止部相对于上述分离体电连接,并且将上述集尘装置相对于上述主体壳体卡止,上述主体壳体具备:卡止承受部,承受上述卡止部;以及接地路径,与该卡止承受部所承受的上述卡止部电连接。
由此,能够提供能够可靠地抑制由静电引起的尘埃附着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的中央剖视图。
图3是从后方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前方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1、电动吸尘器
26、主体壳体
27、集尘装置
39、电动送风机
86、分离体
90、第一离心分离部
92、通气风道部
93、第二离心分离部
152、作为卡止部的卡止爪部
153、作为卡止承受部的卡止开口
157、接地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5对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图5中,11表示所谓的卧式电动吸尘器,该电动吸尘器11具有作为吸入风道体(风道形成体)的管部12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有该管部12的吸尘器主体13。
管部12具备:连接管部15,与吸尘器主体13连接;软管体16,与该连接管部15的前端侧连通,并具有挠性;手头操作部17,设置于该软管体16的前端(上游)侧;延长管18,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在该手头操作部17的前端(上游)侧;以及地刷19,作为吸入口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在该延长管18的前端(上游)侧等。
在手头操作部17,环状的把持部21向软管体16侧突出,在该把持部21的上部设置有多个操作用的设定按钮22。
此外,如图1至图5所示那样,吸尘器主体13具备在两侧具有大直径的行驶轮23且在下部具有回转轮24以及接地轮25的主体壳体26,在处于该主体壳体26的外部的上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有作为集尘杯的集尘装置27。
并且,吸尘器主体13构成为,通过行驶轮23以及回转轮24或接地轮25而在作为被清扫面的地面上至少能够沿前后方向行驶(移动)。
此外,以下,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以吸尘器主体13(主体壳体26)的行驶(移动)方向为基准。
主体壳体26例如由合成树脂等形成,一体地具有主体部31和作为集尘装置支撑部的突出支撑部32,该主体部31位于集尘装置27的后方,该突出支撑部32突出设置于该主体部31的前部下侧,并支撑集尘装置27的下部。并且,在主体壳体26的内部,以跨及上述主体部31和突出支撑部32的方式配置有侧视呈L字状弯曲的主体风道部33。
在主体部31的两侧,行驶轮23以分别旋转自如的方式被轴支撑。此外,在该主体部31的后部的下侧,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有接地轮25,该接地轮25在吸尘器主体13的前侧处于抬起的状态下与地面接触。
而且,在该主体部31的前部的上侧,以朝向后方倾斜的方式突出设置有用于把持吸尘器主体13(主体壳体26)的环状的把手34。
在该主体部31的内部,将电动送风机室35划分在下部的一侧、例如右侧,并且,将未图示的电源室划分在另一侧、例如左侧。过滤器室37被划分为与电动送风机室35的上方相邻,并且,连通风道部38被划分为与该过滤器室37的上方相邻。
在电动送风机室35的内部收容有电动送风机39以及控制该电动送风机39的动作的作为未图示的控制机构的控制电路部等。
此外,在电源室中,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有构成电源部的未图示的软线卷轴装置,该软线卷轴装置卷绕有能够从外部电源对电动送风机39等供电的电源软线。
而且,在过滤器室37中,以能够装卸的方式配置有位于集尘装置27的下游侧与电动送风机39的吸入侧之间的过滤器部42。
在主体部31的前部,与突出支撑部32的后部连续地形成有呈圆弧状弯曲的凹部44(参照图4)。在该凹部44的下部,形成有与集尘装置27的上游侧气密地连接的连通开口部45,在该凹部44的上部,形成有与连通风道部38连通并与安装于主体壳体26的集尘装置27的下游侧气密地连接的吸气开口部46。
在该主体部31的后部,位于接地轮25的上方地形成有沿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以面状(平面状)延伸的作为外廓面的后面部47。在该后面部47,形成有多个将电动送风机室35与主体壳体26的外部连通的排气孔48,并且,在排气孔48的上方的一侧,形成有将过滤器室37与主体壳体26的外部连通的装卸开口49,并且,在排气孔48的上方的另一侧,形成有将电源室与主体壳体26的外部连通且用于取出送入电源软线的未图示的软线导出口。
在突出支撑部32的前面,形成有与管部12的连接管部15的下游侧连接的主体吸入口52,该主体吸入口52成为主体风道部33的上游端的开口。因此,该主体吸入口52能够经由主体风道部33而与连通开口部45连通,经由该连通开口部45而与集尘装置27的上游侧连通。
电动送风机39为,根据对设定按钮22的操作,通过控制电路部来对动作进行控制。该电动送风机39配置成使吸入(上游)侧为上侧,作为排气(下游)侧的下侧被主体壳体26的底部55支撑。
控制电路部构成为,与设定按钮22电连接,将电动送风机39的动作设定成通过对该设定按钮22的操作而设定的动作模式(例如强模式、中模式、弱模式、自动模式、停止模式等)。
过滤器室37为,上部、即上游侧借助通气开口61并经由连通风道部38与吸气开口部46连通,并且,下部、即下游侧借助连通开口62与电动送风机室35连通并与电动送风机39气密地连接。
过滤器部42对通过了集尘装置27的尘埃进行捕集,具备(第一以及第二)过滤器68、69,能够从主体壳体26的外部相对于过滤器室37进行装卸。
另一方面,集尘装置27具备位于下侧的作为第一主体部的壳体部85和位于该壳体部85的上侧的作为第二主体部的分离体86,该壳体部85和该分离体86能够装卸。
该分离体86形成为具有以下部件的单元状:内筒91,插入壳体部85的内部,并作为构成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构造体;通气风道部92;例如多个第二离心分离部93;以及风道部94。
并且,该集尘装置27为,在安装于主体壳体26的状态下,后侧与凹部44嵌合,并以上侧向后方倾斜的状态(与把手34平行的状态)被固定。
第一离心分离部90主要将作为通过电动送风机39的驱动而吸入内部的含尘空气中的一部分的相对较大的尘埃、即粗尘进行离心分离并存积。
壳体部85例如由具有透光性的(透明的)合成树脂等部件形成,并构成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外廓。因此,能够从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外部目视其内部。此外,在该壳体部85的上部,划分有与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下部对置的空间部96。
而且,在该壳体部85的后部,在偏向一侧、例如右侧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吸入含尘空气的导入口97。在该壳体部85的外部,突出设置有用于把持集尘装置27(壳体部85)的集尘装置手柄部98。
此外,在该壳体部85的后部的两侧,突出设置有定位凸部99、99,该定位凸部99、99用于将集尘装置27安装于主体壳体26时的定位(参照图3)。
与壳体部85的上端部的整周边缘部连续地向上方扩开的空间部96设为圆筒状。即,该空间部96是由在壳体部85的上端部从周边侧向中央侧朝向下方倾斜地一体形成的倾斜面部101划分的。因此,该空间部96与第一离心分离部90(壳体部85)连通。
设置于壳体部85的后部的导入口97向后方延伸,在将集尘装置27安装于主体壳体26的状态下与连通开口部45气密地连接。因此,该导入口97经由连通开口部45以及主体风道部33与主体吸入口52气密地连接。
集尘装置手柄部98突出设置在壳体部85的后部且导入口97的侧方、换言之导入口97的附近。该集尘装置手柄部98例如沿上下方向设置、即与壳体部85(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轴向平行地设置。
定位凸部99、99位于导入口97的上侧的两侧,在将集尘装置27安装到主体壳体26时,该定位凸部99、99相对于在主体壳体26的主体部31的凹部44中沿上下方向形成为长边状的定位承受部104、104(参照图4)的下端部插入。
内筒91为,配置在壳体部85的中央部,位于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回转中心,在外周与壳体部85的内周面85a之间(周围)形成有使含尘空气回转的回转风道106,并且,穿过内部而将第一离心分离部90与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侧(通气风道部92)连接。
该内筒91例如由至少含碳的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并具有导电性,具有大致圆筒状的作为构造体主体的排气筒部108和以同轴状设置于该排气筒部108的下端侧的作为压缩部的遮罩部109。
即,该内筒91的至少排气筒部108以及遮罩部109例如由至少含碳的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此外,该内筒91的上端部以成为一体的方式固定于分离体86,该内筒91与分离体86一起能够相对于壳体部85装卸。
排气筒部108在周向上具备多个使回转风道106中回转的含尘空气通入到内部的开口111,这些开口111整体由分离过滤器112覆盖。此外,该排气筒部108的下端部由底面部113堵塞,该底面部113是从周边侧、即外边缘侧朝向中央(中心)侧以逐渐朝向作为下游侧的上方突出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该底面部113例如为将球面的一部分切去而成的球面状或抛物面状等,以中央部不尖突的方式弯曲。
遮罩部109利用由电动送风机39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将由第一离心分离部90分离出的粗尘压缩,一体地具有从排气筒部108的下端部的周缘向径向以凸缘状突出的圆形状的顶板部115和从该顶板部115的外周缘朝向与排气筒部108相反的方向、即下方突出的作为折回部的周板部116,并朝向下方开口。
因此,该遮罩部109的直径尺寸比排气筒部108大,相对于该排气筒部108向径向突出。
而且,在顶板部115,在周向上以大致等间隔分离地开设有多个压缩用开口117,这些压缩用开口117由压缩过滤器118覆盖(参照图1)。
此外,遮罩部109的中央部处于排气筒部108的底面部113的背面。因此,该遮罩部109的中央部朝向下游侧、即上方突出。并且,该遮罩部109构成为,相对于壳体部85的底部向上方分离,使在回转风道106中回转的含尘空气的一部分通过以便从下侧向压缩用开口117循环,由此将粗尘推压于压缩过滤器118,将粗尘以压缩的状态存积。
分离体86形成为圆筒状,一体地具有第一风道体121、第二风道体122、导入风道体123、分离风道体124、下游侧风道体125、上盖部126、内筒91、以及保持该内筒91的保持体127,具有比壳体部85(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直径尺寸大的直径尺寸。
第一风道体121例如由至少含碳的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而具有导电性,具备:大致圆筒状的导风部131,从处于下侧的上游侧朝向作为上侧的下游侧而直径变小;大致圆筒状的筒部132,位于该导风部131的中央部;以及管道部133,与该筒部132连通并朝向后方沿径向延伸。
第二风道体122例如由至少含碳的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而具有导电性,形成为从下侧向上侧扩开的圆筒状,中央部与筒部132气密地连接,外缘部与上盖部126的内缘部抵接。
导入风道体123位于第一风道体121和第二风道体122之间,该导入风道体123也例如由至少含碳的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而具有导电性,具备:圆筒状的连结筒部135,从下侧向上侧扩开,下端部与导风部131的上端部气密地连接;回转部136,在该连结筒部135的外缘部设置成螺旋盖状,形成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上端部(上游部);以及排气部137,呈圆筒状,一体地设置在这些回转部136的各自的中央部。
并且,排气部137的上端部气密地插入连接到在第二风道体122的外缘附近开设的圆形状的连接孔138中。
分离风道体124具备:多个回转筒部141,位于连结筒部135的外侧,是构成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下端部的作为第二离心分离部主体的锥形部;以及罩部142,覆盖这些回转筒部141的周围。
并且,回转筒部141的直径形成为比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壳体部85的直径小,而且从上端部向下端部直径逐渐变小。在这些回转筒部141的上端部分别嵌合有导入风道体123的回转部136,并且,这些回转筒部141的下端部分别与空间部96连通。
罩部142构成分离体86的外周面。在该罩部142,与管道部133连通并构成风道部94的下游端的例如方形形状的排气开口144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后部开口,并且,在该排气开口144的两侧突出设置有突起部145、145(参照图3)。这些突起部145、145也例如由至少含碳的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而具有导电性。
排气开口144位于在后侧配置的第二离心分离部93、93之间。该排气开口144在将集尘装置27安装于主体壳体26的状态下与吸气开口部46气密地连接。因此,该排气开口144经由吸气开口部46与电动送风机39的吸入侧气密地连接。
此外,排气开口144处于与导入口97同侧的集尘装置27的后侧,在将集尘装置27安装到主体壳体26上的状态下,该排气开口144与主体壳体26的主体部31的凹部44对置。
突起部145、145朝向后方突出,在罩部142的外周沿上下方向形成为肋状。此外,这些突起部145、145形成为从上下两端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逐渐向后方突出的圆弧状。
并且,这些突起部145、145在将集尘装置27安装到主体壳体26上的状态下,分别嵌合到主体部31的凹部44的定位承受部104、104的上侧,由此成为将集尘装置27相对于主体壳体26定位的定位机构,并且,不向外部露出。
在下游侧风道体125,表面(例如风道部94的外侧)被实施电镀而具有导电性,该下游侧风道体125覆盖导入风道体123的上侧并与分离风道体124的上端部连结。因此,该下游侧风道体125与导入风道体123电连接。
上盖部126覆盖下游侧风道体125的上侧而构成集尘装置27的上侧的外廓。该上盖部126在上侧的中央部形成有例如沿着第二风道体122以及下游侧风道体125的弯曲形状而向下方凹陷的俯视呈圆形状的上侧凹部147。从该上侧凹部147直到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后部,配置有作为卡止装置的集尘装置用夹148。
集尘装置用夹148具备:操作用的操作把手部151,与上侧凹部147嵌合;以及构成卡止部的卡止爪部152,通过该操作把手部151的操作而动作。
操作把手部151具有从两侧部直到后部地沿着上侧凹部147的内缘的外缘,前端部沿着左右方向而呈直线状,俯视呈将圆的一部分切除之后的形状。此外,该操作把手部151的后端部以能够相对于上盖部126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撑。
因此,该操作把手部151的前部相对于上侧凹部147的内缘向后方分离,从而使用者能够进行将手指插入上侧凹部147、然后将操作把手部151的前侧向上方提起的操作。
卡止爪部152为,在将集尘装置27安装到主体壳体26时,插入卡合到在该主体壳体26的主体部31的凹部44的吸气开口部46的上方开设的作为卡止承受部的卡止开口153中,从而将集尘装置27卡止于主体壳体26。
并且,该卡止爪部152为,例如由至少含碳的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而具有导电性,或者对合成树脂等材料的表面实施电镀而具有导电性,其上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撑于下游侧风道体125而与下游侧风道体125电连接,从而与罩部142接触。
此外,该卡止爪部152为,其前端侧从下游侧风道体125以及上盖部126的后部向后方突出,进而,被作为卡止部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154向朝后方进出的方向施力。
操作把手部151的后端部与卡止爪部152的上部接触,通过操作把手部151从上侧凹部147向上方转动而使得卡止爪部152的上侧被向下方压入,该卡止爪部152抵抗螺旋弹簧154的施力而向前方退避。
此外,在卡止开口153的内部配置有通过将卡止爪部152插入卡合而与卡止爪部152电连接的端子部156。该端子部156构成将例如控制电路部等与接地(接地电位)电连接的接地路径157的一部分。
保持体127例如由至少含碳的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而具有导电性,以使内筒91的排气筒部108的上端侧能够插入中央部的方式形成为圆环状,并且,从外周缘部朝向下方突出有壁部161。
此外,该保持体127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分离体86的下端部、即第一风道体121的下部。
壁部161从分离体86向下方突出,在前端侧安装有具有挠性及弹性的弹性材料、或橡胶等的作为堵塞部件的衬垫163。该壁部161沿着保持体127的周向连续,在将保持体127安装在分离体86上的状态下与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下方对置。进而,该壁部161向外侧朝下方倾斜。
并且,该壁部161为,在将分离体86安装到壳体部85的上方的状态下,通过将衬垫163相对于壳体部85的倾斜面部101进行压接,在空间部96的内部,在壳体部85与壁部161之间划分出用于存积由第二离心分离部93分离出的尘埃、即细尘的尘埃存积部165。
该尘埃存积部165位于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上侧的周围,位于从集尘装置27内经过的空气流路的外侧,在该尘埃存积部165中,实际上不作用由电动送风机39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因此空气不流动。
并且,该壁部161通过其倾斜而将由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分离出的细尘排到相对于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下方(正下)即这些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中心轴位置向侧方偏移的位置而将该细尘向尘埃存积部165引导。
通气风道部92将第一离心分离部90与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气密地连接,位于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下游侧且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上游侧。
该通气风道部92在第一风道体121的筒部132与管道部133之间、以及在第二风道体122与导入风道体123的连结筒部135及回转部136之间被气密地划分,经由回转部136与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回转筒部141的内部)连通。
该通气风道部92由至少含碳的材料形成,构成为从上游侧(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下游侧)向下游侧(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上游侧),对含尘空气的流量进行节流的同时对其进行整流。
并且,该通气风道部92经由回转部136、导入风道体123以及下游侧风道体125与卡止爪部152电连接从而与该卡止爪部152设定成同电位。
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通过使含尘空气的回转半径比含尘空气在第一离心分离部90中的回转半径小、并且使回转速度比含尘空气在第一离心分离部90中的回转速度大,从而对从第一离心分离部90经过后的含尘空气中的比第一离心分离部90所离心分离的尘埃(相对地)小的尘埃、即细尘离心分离,使该细尘向空间部96落下。
换言之,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对含尘空气中的未被第一离心分离部90分离的尘埃进行离心分离。并且,这些第二离心分离部93位于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上方,并被划分在导入风道体123的回转部136及排气部137与分离风道体124的回转筒部141之间。
从回转部136将经过通气风道部92后的含尘空气沿着回转筒部141的内周面的切线方向以螺旋状导入内部并使其在回转筒部141内回转,使离心分离出的细尘从下端部经由壁部161朝尘埃存积部165落下,并且,将分离出了细尘后的实际上不含尘埃的空气从排气部137向风道部94排气。
此外,这些第二离心分离部93为,在集尘装置27(第一离心分离部90)的中心轴周围的除了后部(风道部94)的位置,相互分离大致等间隔地配置成圆弧状(同一圆周上)。
此外,这些第二离心分离部93是由与形成构成这些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导入风道体123及分离风道体124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即至少含碳的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的。
因此,这些第二离心分离部93经由导入风道体123以及下游侧风道体125与卡止爪部152电连接而设定成与该卡止爪部152同电位。此外,这些第二离心分离部93还经由第一风道体121与保持体127(壁部161)以及内筒91电连接,设定成与这些保持体127(壁部161)以及内筒91同电位。
风道部94为,从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各排气部137开始,在下游侧风道体125与第二风道体122之间,被第一风道体121的筒部132以及管道部133气密地划分。即,该风道部94构成为,与全部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下游侧连通,以从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上方朝向这些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侧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以圆弧状(大致圆形状)排列的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中心而对空气的流量逐渐进行节流的方式连续,并且向后方弯曲。
接下来,说明基于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清扫动作。
在开始清扫时,首先,将分离体86安装于壳体部85而组装为一体。此时,将从分离体86突出的壁部161的前端侧、即下端侧,经由衬垫163紧贴到壳体部85的倾斜面部101,由此在壳体部85的空间部96与壁部161之间划分尘埃存积部165。
然后,将该组装好的集尘装置27安装到主体壳体26。即,将定位凸部99、99以及突起部145、145与主体壳体26侧的定位承受部104、104对位并插入,从而将集尘装置27载置到主体壳体26的突出承受部32上而对其进行支撑。此外,通过将集尘装置用夹148的卡止爪部152插入卡止到主体壳体26的卡止开口153中,由此将集尘装置27相对于主体壳体26卡止。
通过集尘装置27的卡止,使得集尘装置27的导入口97以及排气开口144分别与主体壳体26的连通开口部45以及吸气开口部46气密地连接。因此,集尘装置27在电动送风机39的吸入侧和主体吸入口52之间以被气密地连接的状态安装于主体壳体26。
此时,卡止爪部152与卡止开口153内的端子部156接触(压接),由此经由该端子部156以及接地路径157,卡止爪部152与控制电路部等的接地(接地电位)电连接。因此,与卡止爪部152设定成同电位的分离体86的各部(第二离心分离部93(回转筒部141)以及突起部145、145等)、壁部161、以及内筒91的各部(排气筒部108以及遮罩部109等)也分别成为与控制电路部等的接地(接地电位)同电位。
此外,在为集尘装置27已经安装到主体壳体26的状态的情况下,不需要上述操作。
在该状态下,将管部12连接到吸尘器主体13(主体壳体26)的主体吸入口52。具体地说,将连接管部15插入连接到主体吸入口52,并且,在手头操作部17的前端侧依次连接延长管18以及地刷19。在该状态下,手头操作部17的设定按钮22与吸尘器主体13(主体壳体26)内的控制电路部等电连接。
然后,使用者将电源软线从软线导出口拉出并与墙壁面等上的插座连接之后,操作把持部21的所希望的设定按钮22,由此设定电动送风机39的动作模式。
控制电路部与该设定的动作模式对应地控制电动送风机39的输入,以所设定的动作模式起动电动送风机39。
通过该电动送风机39的起动而产生的负压经由过滤器室37(过滤器部42)、连通风道部38、吸气开口部46、排气开口144、风道部94、第二离心分离部93、通气风道部92、第一离心分离部90、导入口97、连通开口部45、主体风道部33以及主体吸入口52而作用于管部12。
使用者通过该负压的作用,从地刷19、延长管18、或手头操作部17的前端(上游)侧将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
含有该尘埃的空气、即含尘空气,从管部12经由主体吸入口52、主体风道部33以及连通开口部45被向导入口97引导,并从该导入口97被吸入集尘装置27内、即第一离心分离部90内。
在第一离心分离部90,含尘空气在回转风道106中回转,将含尘空气中的尤其是粗尘离心分离,使该粗尘沿着壳体部85的内周面85a落下而存积到底部。此外,该粗尘借助含尘空气流的一部分被从回转风道106向内筒91的遮罩部109运送,通过使含尘空气从遮罩部109的压缩用开口117经过而借助压缩过滤器118在遮罩部109内将该粗尘压缩。
分离出了粗尘的含尘空气从内筒91的排气筒部108的开口111经过时被分离过滤器112过滤。进而,从该分离过滤器112经过后的含尘空气,在沿着底面部113朝作为下游侧的上侧整流的同时,被向通气风道部92运送。
从该通气风道部92经过的含尘空气的流速,与第二离心分离部93内相比流速慢。然后,该含尘空气在该通气风道部92中,其流量逐渐被节流而整流,借助各回转部136分别分支而流入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内(回转筒部141内)。
在这些第二离心分离部93(回转筒部141)中,含尘空气沿内周面(回转筒部141的内周面)高速回转,从而该含尘空气中的细尘被离心分离,沿第二离心分离部93(回转筒部141的内周面)落下,借助壁部161被引导并存积于尘埃存积部165。
然后,离心分离出了细尘而实际上不含尘埃的空气,从各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中央部的排气部137向风道部94排出而合流,其流量被该风道部94节流并被向后方引导,从排气开口144向集尘装置27的外部排出。
之后,该空气从吸气开口部46依次经过连通风道部38以及过滤器部42的过滤器68、69后,被吸入电动送风机39,该空气在该电动送风机39的内部冷却并通过,从而成为排气风,从电动送风机39经由排气孔48被向主体壳体26的外部排出。
当清扫结束时,使用者操作规定的设定按钮22,借助控制电路部使电动送风机39的输入降低,使电动送风机39停止。
在集尘装置27内存积有一定量的尘埃的情况下,使用者提起集尘装置用夹148的操作把手部151,使卡止爪部152从卡止开口153退避,从而将集尘装置27从主体壳体26卸下。
并且,当将分离体86从壳体部85卸下时,内筒91与分离体86一体地被从壳体部85拔出,并且向壁部161(衬垫163)的倾斜面部101的紧贴被解除,存积在尘埃存积部165中的细尘沿着倾斜面部101的倾斜面向壳体部85的内部落下,落到该壳体部85内所存积的粗尘的上侧而与该粗尘混合。
在该状态下,使用者把持集尘装置手柄部98而将壳体部85运送到垃圾箱等废弃位置,从而将集尘装置27运送后,以使上侧朝下方倾斜的方式翻倒,由此在壳体部85中以压缩状态而存积的粗尘以及与该粗尘混合的细尘被一起丢弃。
在以上说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具有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分离体86的一部分的、具体而言为连通第一离心分离部90与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通气风道部92由至少含碳的材料形成而使其具有导电性,该第二离心分离部93与第一离心分离部90连通,对通过了该第一离心分离部90后的含尘空气中的比第一离心分离部90所分离的尘埃小的尘埃进行分离。
因此,能够有效地释放在通气风道部92内由于与含尘空气(尘埃)的摩擦而产生的静电,能够抑制通过了第一离心分离部90而被第二离心分离部93进行离心分离之前的微小尘埃、即细尘贴附到通气风道部92内。
特别是,通气风道部92与第二离心分离部93相比较,风道宽而含尘空气的流速相对缓慢,因此与含尘空气以高速回转的第二离心分离部93相比较,细尘易于附着于通气风道部92。因此,将该通气风道部92由至少含碳的材料形成而使其具有导电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细尘的附着。
而且,将第二离心分离部93由至少含碳的材料形成,由此与通气风道部92同样,能够抑制细尘向第二离心分离部93内的附着。
其结果为,能够抑制细尘贴附而残留在分离体86的通气风道部92以及第二离心分离部93等的表面上,因此能够将细尘更可靠地从分离体86向尘埃存积部165分离。
而且,将构成用于存积细尘的尘埃存积部165的一部分的保持体127(壁部161)也由至少含碳的材料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存积于尘埃存积部165的细尘贴附到保持体127(壁部161)上,能够更容易将细尘丢弃。
此外,第二离心分离部93(回转筒部141)使细尘以高速回转而将其分离,所以即使可目视第二离心分离部93(回转筒部141)的内部,也几乎不能看到其分离的状态。
因此,即使由含碳的材料形成第二离心分离部93而使得不能够从外部目视第二离心分离部93的内部,对使用者的清扫成就感所带来的影响也较小。
此外,使得将集尘装置27相对于主体壳体26卡止的卡止爪部152具有导电性,从而与分离体86、即通气风道部92以及第二离心分离部93电连接,并且,在主体壳体26上设置用于承受卡止爪部152的卡止开口153和与该卡止开口153所承受的卡止爪部152电连接的接地路径157,由此,在将集尘装置27安装到主体壳体26时,插入到卡止开口153的卡止爪部152经由端子部156与接地路径157电连接。
由此,经由卡止爪部152以及接地路径157能够将通气风道部92以及第二离心分离部93可靠地设定成接地电位,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释放静电。
此外,在上述一实施方式中,电动吸尘器11并不限定于通过软线卷轴装置从外部电源进行供电,例如也可以是将二次电池等电池作为电源而内置的、所谓的无软线式。
而且,作为电动吸尘器11,并不限定于卧式,例如即使是将地刷19连接于沿上下方向为长边状的主体壳体26的下端部的所谓的立式也能够适用。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示出的,并没有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该新的实施方式能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变更。该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内,并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中。

Claims (5)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壳体,收容有电动送风机;以及
集尘装置,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该主体壳体,从通过上述电动送风机的动作而吸入的含尘空气中分离并捕集尘埃,
上述集尘装置具备:第一离心分离部,分离含尘空气中的尘埃;以及
分离体,具有第二离心分离部,该第二离心分离部与该第一离心分离部连通,对通过该第一离心分离部后的含尘空气中的比该第一离心分离部所分离的尘埃小的尘埃进行分离,
上述分离体的至少一部分由含碳的材料形成,从而具有导电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离体具有将上述第一离心分离部与上述第二离心分离部连通的通气风道部,
上述通气风道部由含碳的材料形成,从而具有导电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离心分离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含碳的材料形成,从而具有导电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集尘装置具备卡止部,该卡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导电性,该卡止部相对于上述分离体电连接,并且将上述集尘装置相对于上述主体壳体卡止,
上述主体壳体具备:
卡止承受部,承受上述卡止部;以及
接地路径,与该卡止承受部所承受的上述卡止部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集尘装置具备卡止部,该卡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导电性,该卡止部相对于上述分离体电连接,并且将上述集尘装置相对于上述主体壳体卡止,
上述主体壳体具备:
卡止承受部,承受上述卡止部;以及
接地路径,与该卡止承受部所承受的上述卡止部电连接。
CN201320529626.2U 2012-08-31 2013-08-28 电动吸尘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1947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2033 2012-08-31
JP2012192033A JP2014046003A (ja) 2012-08-31 2012-08-31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19477U true CN203619477U (zh) 2014-06-04

Family

ID=50606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29626.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19477U (zh) 2012-08-31 2013-08-28 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46003A (zh)
KR (1) KR101539143B1 (zh)
CN (1) CN203619477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3364A (zh) * 2016-04-18 2016-07-27 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吹吸风机的静电释放结构
CN107847094A (zh) * 2015-07-17 2018-03-27 夏普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CN108024679A (zh) * 2015-09-14 2018-05-11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装置
CN110604510A (zh) * 2018-06-14 2019-12-24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51861B1 (ko) 2014-03-14 2014-10-16 에스엘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램프
JP7058173B2 (ja) * 2018-05-14 2022-04-21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7011530B2 (ja) * 2018-05-14 2022-01-2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71046A (ko) * 2001-03-02 2002-09-12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싸이클론 집진장치용 집진통의 정전기 제거장치
KR100662635B1 (ko) * 2005-06-14 2007-01-02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의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7094A (zh) * 2015-07-17 2018-03-27 夏普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CN107847094B (zh) * 2015-07-17 2021-01-15 夏普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CN108024679A (zh) * 2015-09-14 2018-05-11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装置
TWI631924B (zh) * 2015-09-14 2018-08-11 東芝生活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Electrical sweeping device
EP3351158A4 (en) * 2015-09-14 2019-05-01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LEANING DEVICE
CN105813364A (zh) * 2016-04-18 2016-07-27 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吹吸风机的静电释放结构
CN110604510A (zh) * 2018-06-14 2019-12-24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39143B1 (ko) 2015-07-23
KR20140030059A (ko) 2014-03-11
JP2014046003A (ja) 2014-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19477U (zh) 电动吸尘器
CN104302220B (zh) 电动吸尘器
US9943202B2 (en) Dust collector and vacuum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CN104822301B (zh) 电动吸尘器
CN103536250A (zh) 电动吸尘器
CN103648348B (zh) 电动吸尘器
JP2016042921A (ja) 電気掃除機
CN104822300A (zh) 电动吸尘器
US10362912B2 (en) Vacuum cleaner
JP2012065877A (ja) 電気掃除機
JP5367886B1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5368645B1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CN111031870B (zh) 旋风除尘装置以及包括旋风除尘装置的真空吸尘器和手持-杆式真空吸尘器
CN104337467A (zh) 集尘装置及电动吸尘器
CN105682526B (zh) 电动吸尘器
CN101721169A (zh) 电动吸尘器
JP2014023782A (ja) 電気掃除機
CN108685523B (zh) 过滤组件
CN203153640U (zh) 电动吸尘器
JP2014018301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4014452A (ja) 電気掃除機
CN218247084U (zh) 表面清洁设备
CN104068794B (zh) 吸尘器
KR101497820B1 (ko) 집진 장치 및 전기 청소기
JP2014014496A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1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1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