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04073U - 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04073U
CN203604073U CN201320730636.2U CN201320730636U CN203604073U CN 203604073 U CN203604073 U CN 203604073U CN 201320730636 U CN201320730636 U CN 201320730636U CN 203604073 U CN203604073 U CN 203604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pipe
cylinder
outlet pipe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3063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伯平
王下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2073063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04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04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0407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包括燃油泵、控制装置、气缸、与气缸进口相连的混合供应器、与气缸出口相连的排气管,该系统还包括液态燃油气化管、聚集筒和减压器,液态燃油气化管安装在所述排气管内,该液态燃油气化管的一端穿过排气管的侧壁通过一单向电磁阀与燃油泵相连,其另一端穿过排气管的侧壁与混合供应器的进口相连或通过一单向阀与聚集筒的进气口相连,聚集筒的出气口通过一气冷启动电磁阀与混合供应器的进口相连,燃油泵通过一油冷启动电磁阀与混合供应器的进口相连,在排气管上安装有一温度传感器,在聚集筒上安装有一压力传感器和加气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用性强,节油效果好,尾气污染排放率低。

Description

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燃气动气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燃油发动机是以内燃机为代表的动力机械装置。燃烧发动机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代文明社会的诸多交通工具都是依靠燃烧发动机作为其动力源。从燃烧发动机的诞生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100年来特别是近20~30年来,燃烧发动机的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发动机的热效率获得明显提高,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燃烧基础研究的进展和燃烧控制技术的提高对燃烧发动机的改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为止,燃烧发动机仍主要靠石油类燃料,而石油燃烧多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燃烧发动机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现有石油燃烧发动机的节能、污染物控制、石油替代燃料发动机、可再生能源发动机和新型燃烧方式发动机上,目标是通过石油类燃料发动机节能延长石油资源的使用期,开发燃烧发动机的燃料替代,开发新型发动机燃烧技术实现高效清洁燃烧。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再发动机燃烧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发动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创新源泉。
但到目前为止,内燃机的燃料从进入到排放的整个过程基本是两种:汽油机是将空气与汽油按一定比例(空燃比)混合,然后经进气管供入气缸内被压缩至上止点,由汽油机点火系统控制的电火花定时点燃,燃烧做功把活塞推至下止点,随即向上排除废气;柴油机的燃油则是吸入纯空气,通过柴油机喷油系统将柴油喷入燃烧室,在高温高压下自行着火燃烧。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其供给的燃油都是液态的冷油,分子间的距离较近,燃点较高,燃烧做功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且很难充分燃烧,致使燃烧后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颗粒和有毒气体。
虽然现在利用电子喷油起到一定的节油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改变进油的方式而已,对于其压缩、燃烧做功和排放并没有改变,就汽油机而言,在运行时吸进的是汽油和空气混合气,压缩比越大,压缩终了的混合气的压力和温度就越高,混合气中汽油分子就能气化得更完全,燃烧也更迅速更充分,因而发动机发出的功率越大,经济性越好,排气质量也能相应得到改善。反之,低压缩比的发动机燃烧时间相对延长,增加了能力消耗从而降低动力输出。至于燃烧是否完全,我们从涡轮增压器的应用即可得到,在技术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一辆没有安装排放污染控制装置的典型小汽车,其行驶一天任约可排放600多克污染物,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为了节能减排,人们还发明燃烧天然气的内燃机,由于其采用的是气体分子结构,分子间的距离较大,燃烧做功时需要吸收热量的相对较少,燃烧较为完全,能省油50%,排放减少85%-90%,但在使用过程中,其需要配备一较大的储气罐随车行车,安全性不强,且天然气的使用还没有燃油普及,往往会出现加气难的情况发生,致使其不能被大范围的普及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效果更好,污染排放率更低的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包括燃油泵、控制装置、气缸、与所述气缸进口相连的混合供应器、与所述气缸出口相连的排气管,该系统还包括液态燃油气化管、聚集筒和减压器,所述液态燃油气化管安装在所述排气管内,该液态燃油气化管的一端穿过排气管的侧壁通过一单向电磁阀与燃油泵相连,其另一端穿过排气管的侧壁与混合供应器的进口相连或通过一单向阀与聚集筒的进气口相连,所述聚集筒的出气口通过一气冷启动电磁阀与混合供应器的进口相连,所述燃油泵通过一油冷启动电磁阀与混合供应器的进口相连,在所述排气管上安装有一温度传感器,在所述聚集筒上安装有一压力传感器和加气阀,所述温度传感器和燃气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分别控制燃油泵、单向电磁阀、加气阀、气冷启动电磁阀和油冷启动电磁阀的开启或关闭。
为使本发明排气管中热量的利用率更高,所述液态燃油气化管安装在所述排气管内靠近气缸端。
为使本实用新型中液态燃油在排气管内流通的时间越长气化越完全,所述液态燃油气化管安装在排气管内的一段采用螺旋管。
所述液态燃油气化管安装在排气管内的一段采用直管。
所述液态燃油气化管安装在排气管内的一段采用夹层管,所述燃油泵内的燃油从所述夹层管的夹层流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排气管内增加一液态燃油气化管,利用排气管内排放的高温气体的温度对液态燃油气化管进行加热,使从燃油泵内流过来的液态燃油气化变成气态燃油供给气缸做功,与液态燃油相比,其加大了燃油分子间的距离,使燃烧做功更完全;与天然气相比,在正常状况下,每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后所放的热值约为116千焦,而每立方米的气态汽油燃烧后所放的热值约为881千焦,功率更大。
2、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加气阀为聚集筒内注燃气实现气起动模式,也可以通过打开油冷起动电磁阀,使燃油泵内的液体燃油直接注入混合供应器内实现油起动模式,功能齐全,方便实用。
3、在正常状况下,排气管内的温度可达600度至800度,而国标规定各牌号汽油的终馏点则不高于205度,轻柴油的沸点范围在180度至370度之间,重柴油的沸点范围在350度至410度之间,不论是直接在燃油泵内加入液态的汽油还是柴油,其都可以在液态燃油气化管内被排气管内的热量完全气化成为气态,无需再将内燃机分为柴油机或汽油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用性强,可直接加入液体油或气体油,液体油无需分别是柴油或汽油,与现有的内燃机相比,其使用后可节省燃油60%-80%,尾气污染排放减少85%-90%,可广泛适用于汽车汽油机、汽车柴油机、摩托汽油机、摩托车柴油机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态燃油气化管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液态燃油气化管的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从图1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这种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包括燃油泵1、液态燃油气化管3、聚集筒5、减压器7、控制装置10、气缸12、与气缸12进口相连的混合供应器8和与气缸12出口相连的排气管11,其中,在排气管11上安装有一温度传感器13,在聚集筒5上安装有一压力传感器51和加气阀52,液态燃油气化管3安装在排气管11内,该液态燃油气化管3的一端穿过排气管11的侧壁通过一单向电磁阀2与燃油泵1相连,其另一端穿过排气管11的侧壁与混合供应器8的进口相连或通过一单向阀4与聚集筒5的进气口相连,聚集筒5的出气口通过一气冷启动电磁阀6与混合供应器8的进口相连,燃油泵1通过一油冷启动电磁阀9与混合供应器8的进口相连,温度传感器13和燃气压力传感器51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装置10连接,控制装置10分别控制燃油泵1、单向电磁阀2、加气阀52、气冷启动电磁阀6和油冷启动电磁阀9的开启或关闭。
从图1还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液态燃油气化管3安装在排气管内靠近气缸端。
从图1还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液态燃油气化管3安装在排气管4内的一段采用螺旋管。
从图2还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液态燃油气化管3安装在排气管11内的一段采用直管。
从图3还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液态燃油气化管3安装在排气管11内的一段采用夹层管,燃油泵内的燃油从该夹层管的夹层流过。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前,使用者可以直接给聚集筒5内添加气态的燃油。
本实用新型的启动方式包括气起动和油起动,其中气启动过程如下:
首先,温度传感器13检测到排气管11上的温度低于液体油气化所需温度值,压力传感器51检测到聚集筒5内的压强高于其使用标准要求时,控制装置10控制气冷启动电磁阀6开启,燃油泵1、单向电磁阀2和油冷启动电磁阀9关闭,聚集筒5内的气体燃油直接进入混合供应器8内。
然后,随着内燃机的做功,排气管11的温度逐渐上升,温度传感器13检测到排气管11上的温度不低于液体油气化所需值,控制装置10控制燃油泵1和单向电磁阀2开启、油冷启动电磁阀9关闭,燃油泵1内的液体燃油经过液态燃油气化管3气化形成气体,通过单向阀4流至聚集筒5内,继续为混合供应器8提供燃料。
油启动过程如下:
首先,控制装置10控制气冷启动电磁阀6关闭,聚集筒5内气体燃油不能为混合供应器8提供燃料;温度传感器13检测到排气管11上的温度低于液体油气化所需温度值,控制装置10控制单向电磁阀2关闭、燃油泵1和油冷启动电磁阀9开启,燃油泵1内的液体燃油直接进入混合供应器8内;
其次,随着内燃机的做功,排气管11的温度逐渐上升,温度传感器13检测到排气管11上的温度不低于液体油气化所需值,控制装置10控制单向电磁阀2开启、油冷启动电磁阀9关闭,燃油泵1内的液体燃油经过液态燃油气化管3气化形成气体,直接进入混合供应器8内。

Claims (5)

1.一种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包括燃油泵(1)、控制装置(10)、气缸(12)、与所述气缸(12)进口相连的混合供应器(8)、与所述气缸(12)出口相连的排气管(11),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液态燃油气化管(3)、聚集筒(5)和减压器(7),所述液态燃油气化管(3)安装在所述排气管(11)内,该液态燃油气化管(3)的一端穿过排气管(11)的侧壁通过一单向电磁阀(2)与燃油泵(1)相连,其另一端穿过排气管(11)的侧壁与混合供应器(8)的进口相连或通过一单向阀(4)与聚集筒(5)的进气口相连,所述聚集筒(5)的出气口通过一气冷启动电磁阀(6)与混合供应器(8)的进口相连,所述燃油泵(1)通过一油冷启动电磁阀(9)与混合供应器(8)的进口相连,在所述排气管(11)上安装有一温度传感器(13),在所述聚集筒(5)上安装有一压力传感器(51)和加气阀(52),所述温度传感器(13)和燃气压力传感器(51)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装置(10)连接,所述控制装置(10)分别控制燃油泵(1)、单向电磁阀(2)、加气阀(52)、气冷启动电磁阀(6)和油冷启动电磁阀(9)的开启或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燃油气化管(3)安装在所述排气管内靠近气缸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燃油气化管(3)安装在排气管(11)内的一段采用螺旋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燃油气化管(3)安装在排气管(11)内的一段采用直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燃油气化管(3)安装在排气管(11)内的一段采用夹层管,所述燃油泵内的燃油从所述夹层管的夹层流过。
CN201320730636.2U 2013-11-19 2013-11-19 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04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30636.2U CN203604073U (zh) 2013-11-19 2013-11-19 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30636.2U CN203604073U (zh) 2013-11-19 2013-11-19 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04073U true CN203604073U (zh) 2014-05-21

Family

ID=50716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3063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04073U (zh) 2013-11-19 2013-11-19 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04073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01027A (zh) * 2016-01-04 2016-04-20 江苏大学 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供暖的装置
CN106762125A (zh) * 2016-05-09 2017-05-31 佛山市驱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多种液体燃料的发动机
CN107842445A (zh) * 2017-09-28 2018-03-27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天然气发动机ecu喷射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9281778A (zh) * 2018-09-11 2019-01-29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防止汽车柴油凝结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9723586A (zh) * 2019-01-28 2019-05-07 西华大学 用于内燃机的常温常压下呈固态的生物燃料供给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01027A (zh) * 2016-01-04 2016-04-20 江苏大学 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供暖的装置
CN106762125A (zh) * 2016-05-09 2017-05-31 佛山市驱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多种液体燃料的发动机
CN107842445A (zh) * 2017-09-28 2018-03-27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天然气发动机ecu喷射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9281778A (zh) * 2018-09-11 2019-01-29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防止汽车柴油凝结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9723586A (zh) * 2019-01-28 2019-05-07 西华大学 用于内燃机的常温常压下呈固态的生物燃料供给装置
CN109723586B (zh) * 2019-01-28 2023-08-18 西华大学 用于内燃机的常温常压下呈固态的生物燃料供给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04073U (zh) 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
CN201517453U (zh) 以柴油和天然气为燃料发动机的燃气供给系统
CN104454190B (zh) 一种缸内直喷双气体燃料点燃式燃烧及控制装置
CN105257372A (zh) 一种多氧发动机及其使用方法
CN203627017U (zh) 燃油气内燃机
Ying et al. Study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vehicle engine fuelled with dimethyl ether
CN203604072U (zh) 内燃机燃料气化装置
CN202900456U (zh) 氢氧节油增力器
CN109707505A (zh) 一种基于喷水控制压升率氧气闭路循环的零氮发动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2155307A (zh) 一种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701299B (zh) 一种驱动车辆发动机启动或/和运行的方法及发动机
CN1644909A (zh) 内燃蒸汽动力机
CN201318229Y (zh) 发动机增氧助燃节油装置
CN103573484A (zh) 内燃机燃料气化装置
CN114576028A (zh) 一种掺氢的缸内直喷氨发动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7122373U (zh) 醇‑氢混合燃料动力系统
CN204552993U (zh) 汽车节能辅助器
CN203604068U (zh) 内燃机助燃供给系统
CN204552937U (zh) 一种高效多能甲醇燃料联动一体式发动机
CN201581984U (zh) 汽车氢氧动力系统
CN1775931A (zh) 燃油添加过氧化氢助燃剂复合燃烧方法
CN103670819A (zh) 尾气低排放内燃机原理结构与工艺技术
CN201354689Y (zh) 节能小型汽油发动机
CN2585985Y (zh) 二甲醚/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
CN203098123U (zh) 甲醇燃料汽车冷启动节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

Termination date: 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