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54187U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54187U
CN203554187U CN201320725181.5U CN201320725181U CN203554187U CN 203554187 U CN203554187 U CN 203554187U CN 201320725181 U CN201320725181 U CN 201320725181U CN 203554187 U CN203554187 U CN 203554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upport plate
butt
outlet side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2518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村清志
覃庆国
伊藤敏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Priority to CN20132072518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541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54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5418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机,能够防止配置在由电动机壳体和端板构成的壳体内的构件在壳体内沿轴向振动。所述电动机包括:电动机主体部、将电动机主体部的动力减速后进行传递的减速齿轮部以及收容有电动机主体部及减速齿轮部的壳体。电动机主体部包括具有转轴和驱动用磁体的转子、具有定子铁心和线圈绕线管的定子。减速齿轮部包括将构成齿轮组的各齿轮支承成能旋转的支承板。电动机主体部与减速齿轮部沿轴向配置,在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上形成有朝输出侧突出的抵接突起,用于与支承板的靠反输出侧的面抵接。将抵接突起的朝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电动机的壳体内的电动机主体部与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大于等于壳体的轴向尺寸。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机,更具体来说,涉及带减速器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有如下结构的带减速器的电动机,该电动机包括:步进电动机主体;齿轮减速机构,该齿轮减速机构在将步进电动机主体的动力减速后进行传递;电动机壳体,在电动机壳体中收容有上述步进电动机主体及齿轮减速机构;以及端板,该端板固定在电动机壳体的上端,用于将电动机壳体的上端盖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机中,构成步进电动机主体的定子包括三个定子铁心和两个供驱动用线圈卷绕的线圈绕线管。齿轮减速机构包括与定子的端面抵接的底板、固定在底板上的支轴以及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组,其中,上述多个齿轮在支轴上被支承成能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288362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机中,在组装电动机的过程中,在将三个定子铁心及两个卷绕有驱动用线圈的线圈绕线管配置到电动机壳体内之后,将固定有支轴的底板配置到电动机壳体内,然后将齿轮组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最后将端板固定在电动机壳体的上端,藉此,完成电动机的组装。
但是,在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的三个定子铁心、线圈绕线管、底板的轴向尺寸比电动机壳体内的轴向尺寸(具体来说,从电动机壳体的底面到端板的反输出侧的面的尺寸)小的情况下,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的构件在轴向上会发生振动。因而,存在因定子铁心、线圈绕线管、底板彼此间的轴向(上下)振动而产生噪声这样的不良情况。
因此,如何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来减轻或者消除因各部件间的轴向振动而产生噪声这样的不良情况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配置在由电动机壳体和端板构成的壳体内的构件在壳体内沿轴向振动的电动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机包括:电动机主体部;减速齿轮部,该减速齿轮部将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动力减速后进行传递;壳体,在该壳体中收容有上述电动机主体部及上述减速齿轮部;以及端板,该端板固定在上述壳体的上端,上述电动机主体部包括:转子,该转子具有转轴和固定在上述转轴上的驱动用磁体;以及定子,该定子具有配置在上述驱动用磁体的外周的定子铁心和供驱动用线圈卷绕的线圈绕线管,上述减速齿轮部包括支承板,该支承板将构成齿轮组的各齿轮支承成能旋转,其特征是,上述电动机主体部与上述减速齿轮部沿轴向配置,在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上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上,形成有朝输出侧突出的抵接突起,用于与上述减速齿轮部的上述支承板的靠反输出侧的面抵接,将上述抵接突起的朝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电动机的上述壳体内的上述电动机主体部与上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大于等于上述壳体的轴向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支承板由树脂形成,在组装完成状态下,树脂制的上述支承板的、与上述抵接突起抵接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抵接突起由树脂形成,在组装完成状态下,与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抵接的、树脂制的上述抵接突起的前端部分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抵接突起是通过在上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上涂覆树脂,并从该涂覆后的树脂一体形成的树脂制的抵接突起。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支承板及上述抵接突起均由金属形成,将上述抵接突起的朝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上述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电动机的上述壳体内的上述电动机主体部与上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等于上述壳体的轴向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抵接突起形成有多个,多个上述抵接突起形成在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上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的沿周向分开的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支承板在输出侧的面上具有对上述端板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突起以及用于将上述减速齿轮部与上述电动机的端子部隔开的分隔壁部,上述抵接突起形成有四个以上,四个以上的上述抵接突起中的三个上述抵接突起形成在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上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的、与两个上述支承突起及上述分隔壁部相对应的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支承板在输出侧的面上具有对上述端板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突起以及用于将上述减速齿轮部与上述电动机的端子部隔开的分隔壁部,上述抵接突起形成为三个,三个上述抵接突起形成在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上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的、与两个上述支承突起及上述分隔壁部相对应的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用于与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上述定子抵接的、朝反输出侧突出的支承板侧突起。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形成在上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上上述抵接突起的设置位置与形成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的上述支承板侧突起的设置位置在周向上错开,从而使上述抵接突起与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抵接,并使上述支承板侧突起与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上述定子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形成在上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上上述抵接突起的设置位置与形成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的上述支承板侧突起的设置位置在径向上错开,从而使上述抵接突起与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抵接,并使上述支承板侧突起与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上述定子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方面的电动机分别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抵接突起为朝向输出侧变细且前端部分的截面呈平面状或弧面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方面的电动机分别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支承板侧突起为朝向反输出侧变细且前端部分的截面呈平面状或弧面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抵接突起为朝向前端部分变细的锥形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支承板侧突起为朝向前端部分变细的锥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周向定位突起,上述周向定位突起与形成在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输出侧的面上的孔部嵌合。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将上述抵接突起的朝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电动机的上述壳体内的上述电动机主体部与上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大于等于上述壳体的轴向尺寸,因此,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的构件(例如,定子、转子、线圈绕线管、支承板等)便不会在轴向上发生振动,从而能够抑制因定子、线圈绕线管、支承板等构件彼此间的轴向(上下)振动而产生噪声这样的不良情况。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使上述抵接突起和/或上述支承板由树脂形成,且在组装完成状态下,树脂制的上述支承板的与上述抵接突起抵接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或是与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抵接的、树脂制的上述抵接突起的前端部分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因此,能够确保电动机主体部(定子)与减速齿轮部(支承板)间没有间隙,从而能够抑制并吸收电动机主体部和减速齿轮部在壳体内部沿轴向的振动。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在上述抵接突起和上述支承板均由金属形成的情况下,将上述抵接突起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电动机的上述壳体内的上述电动机主体部与上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等于上述壳体的轴向尺寸,因此,基于金属的弹性变形小的特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抑制电动机主体部和减速齿轮部在壳体内部沿轴向的振动。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在抵接突起形成在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上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上,并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支承板侧突起,且使上述抵接突起的设置位置与上述支承板侧突起的设置位置在周向上或径向上错开,因此,能使上述抵接突起与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抵接,并使上述支承板侧突起与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上述定子抵接。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周向定位突起,上述周向定位突起与形成在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输出侧的面上的孔部嵌合,因此,不仅能够利用抵接突起消除轴向上的晃动,而且能够利用周向定位突起来限制支承板在周向上的移动(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上取下端板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B)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各内部构件的大致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用于对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上取下端板、减速齿轮部、支承板等构件后的状态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3所示的定子的靠输出侧的外定子铁心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仰视图。
图6(B)是表示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侧视图。
图6(C)是从底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立体图。
图6(D)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立体图。
图7是对图2(B)所示的电动机中的、定子的抵接突起与支承板的下端面抵接的抵接状态进行说明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表示图3所示的定子的靠输出侧的外定子铁心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形成在电动机主体的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上的抵接突起的设置位置与形成在支承板的靠反输出侧的面上的支承板侧突起的设置位置在周向上错开的一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电动机的输出轴所在一侧(例如,图1、图2B、图3中的上方)称为“输出侧”,将与上述输出侧相反一侧称为“反输出侧”。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组装前状态”是指将电动机主体部、减速齿轮部等构件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但没有将端板固定在电动机壳体的上端时的状态,“组装完成状态”是指将电动机主体部、减速齿轮部等构件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并将端板固定在电动机壳体的上端后的状态。
(电动机的示意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A)是用于对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上取下端板后的状态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2(B)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纵剖视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各内部构件的大致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用于对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上取下端板、减速齿轮部、支承板等构件后的状态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图3所示的定子的靠输出侧的外定子铁心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是带减速器的步进电动机,如图1及图3所示,该电动机1包括:电动机主体部10;减速齿轮部20,该减速齿轮部20将上述电动机主体部10的动力减速后进行传递;壳体30,在该壳体30中收容有上述电动机主体部10及减速齿轮部20;以及盖构件40,在该盖构件40中将电动机1的端子部230罩住。如图3所示,上述电动机主体部10与减速齿轮部20沿轴向配置。
如图2(B)及图3所示,电动机主体部10包括:转子110,该转子110具有转轴111和固定在该转轴111上的驱动用磁体112;以及定子120,该定子120具有定子铁心121和线圈绕线管122,其中,上述定子铁心121具有在驱动用磁体112的外周面相对配置的极齿123,在上述线圈绕线管122上卷绕有配置在极齿123的外周侧的驱动用线圈124。
如图2(A)、图2(B)及图3所示,减速齿轮部20包括:齿轮组210,该齿轮组210由多个齿轮构成,并与转轴111连接;以及支承板220,该支承板220固定有支承轴221,该支承轴221将构成齿轮组210的各齿轮支承成能旋转。
如图1、图2(B)及图3所示,壳体30由电动机壳体310和端板320构成,其中,上述电动机壳体310形成为具有底部311和筒部312的大致有底圆筒状,上述端板320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以将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开口盖住。
如图3所示,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开口,在下端配置有底部311。在筒部312上形成有用于配置端子部230的缺口部313。此外,在底部311上,以朝上侧立起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极齿123中的若干个极齿(例如图3下方的电动机壳体310内的极齿)。
如图2(A)及图3所示,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底部311侧凹陷的大致长方形的凹部314。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14在周向上形成有三处。上述凹部314是用于配置后述端板320的凸部325及两个安装用突部324的部分,其构成防止端板在周向上移动的周向止动部。
端板320形成为平板状。如图1所示,在端板320上形成有将输出轴S支承成能旋转的轴承部321、对设置在电动机壳体310的底部311上的固定轴315进行支承的轴支承部322以及供支承轴221嵌合的孔部323。此外,如图3所示,在端板320上以朝电动机壳体310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安装用突部324,这两个安装用突部324用于将上述电动机1安装到其它各种设备上。另外,在端板320上形成有与形成于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部的凹部314嵌合的凸部325。在端板320上还形成有用于与形成在后述支承板220的支承突起223上的定位用突起2231嵌合来进行周向定位的通孔326。
如图2(B)及图3所示,定子120是在轴向上重叠配置的两个定子组,各定子组是以使定子铁心121(外定子铁心121A和内定子铁心121B)在轴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的。外定子铁心121A和内定子铁心121B均包括圆环状的凸缘部1211A、1211B和从凸缘部1211A、1211B的内周缘沿轴向折曲的极齿123(123A、123B),在将外定子铁心121A及内定子铁心121B沿轴向配置的状态下,外定子铁心121A的极齿123A与内定子铁心121B的极齿123B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壳体310构成反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参照图3)。也就是说,通过在电动机壳体310的底部311上,以朝上侧立起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极齿123中的若干个极齿,藉此,所述电动机壳体310起到反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侧的定子组配置成使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与线圈绕线管122的一方的凸缘部1221A重叠,并使内定子铁心121B的凸缘部1211B与线圈绕线管122的另一方的凸缘部1221B重叠。此外,反输出侧的定子组配置成使内定子铁心121B的凸缘部1211B与绕线管122的另一方的凸缘部1221B重叠,而绕线管122的一方的凸缘部1221A与兼作外定子铁心122A的电动机外壳310的底部311重叠。
如图4、图5所示,在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上形成有四个沿轴向贯通的孔部125。在该孔部125中嵌合有后述支承板220的圆柱突起2223,用于限制支承板在周向上的移动。此外,在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上,形成有与后述的支承板220的轴固定部222的反输出侧的面抵接的抵接突起127。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抵接突起127形成有三个。这三个抵接突起127的形成位置形成在与后述的支承板220的形成有两个支承突起223和分隔壁部224的位置相对应的、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三个抵接突起127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四个以上,在四个以上的情况下,其中三个抵接突起127形成在与两个支承突起223和分隔壁部224相对应的位置处。
(支承板的结构)
以下,结合图3、图6(A)~图6(D)及图7,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中的支承板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6是从不同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支承板220的图,其中,图6(A)是表示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仰视图,图6(B)是表示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侧视图,图6(C)是从底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立体图,图6(D)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立体图。图7是对图2(B)所示的电动机中的、定子的抵接突起与支承板的下端面抵接的抵接状态进行说明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7所示,支承板220配置成与定子120的上端面、即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板例如由聚缩醛(POM)等树脂形成。
如图6(B)所示,上述支承板220包括用于固定支承轴221的轴固定部222、对端板320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突起223以及用于将减速齿轮部210与端子部230隔开的分隔壁部224。
如图6(A)、图6(C)及图6(D)所示,轴固定部222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在轴固定部222的中心形成有供转轴111插通的轴插通孔2221。此外,在轴固定部222上形成有五个支承孔2222,用于对输出轴S及支承轴221进行固定。另外,两个支承突起223以从轴固定部222的外周端朝向上侧立起的方式形成。
此外,如图6(B)所示,上述两个支承突起223形成为在周向上以180°的间隔从轴固定部222的输出侧的面朝输出侧延伸。支承突起223的上表面与端板320的下表面抵接,此外,在支承突起223的上表面上,以朝上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对端板320在周向上的位置进行定位的定位突起2231。上述突起2231被插通至图1所示的形成于端板320的通孔326中。
如图6(C)所示,在轴固定部222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四个圆柱状的圆柱突起2223,这四个圆柱突起2223朝向电动机1的反输出侧突出。上述圆柱突起2223与形成在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上的四个孔部125嵌合,用于限制支承板在周向上的移动。此外,在轴固定部222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在轴插通孔2221的周围形成有沿着轴插通孔2221呈环状形成的环状突部2224。上述环状突部2224形成为能进入图4所示的定子的中央孔126(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中央孔)内。
在此,形成在定子的上端面(反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上的抵接突起的朝输出侧的突出量(从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的面到抵接突起127的前端部分的长度)形成为比圆柱突起2223小,藉此,能够可靠地确保圆柱突起2223在上述抵接突起127与支承板220的反输出侧的面(下端面)抵接时能够进入定子120的孔部12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抵接突起127形成为前端逐渐变细的圆锥台状,其前端呈面状。
(电动机的组装结构)
以下,结合图2(B)及图3,对电动机1的组装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B)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中,相对于电动机壳体310的底部311,从反输出侧开始,将反输出侧的定子组的线圈绕线管122、反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内定子铁心121B、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内定子铁心121B、输出侧的定子组的线圈绕线管122、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及将构成齿轮组210的各齿轮等支承成能旋转的支承板220依次重叠设置,并将端板320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部,藉此,能将电动机主体部10和减速齿轮组20收容在壳体内(电动机壳体310与端板320之间)。
此时,如图7所示,形成在定子120的上端面、即输出侧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上的抵接突起127与支承板220的轴固定部222的反输出侧的面抵接。在将端板320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部时,在上述抵接突起127的前端部分的施力作用下,使得支承板220的与该抵接突起127抵接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具体来说,在端板320尚未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的组装前状态下,通过使得配置在壳体内的三个定子铁心(一个外定子铁心121A和两个内定子铁心121B)、线圈绕线管122、支承板220的轴向尺寸不小于壳体内的轴向尺寸(从电动机壳体310的底部311到端板320的反输出侧的面的轴向尺寸),藉此,配置在壳体内的构件不会在轴向上振动,因而也不会产生因上述振动而引起的噪声。
例如,在组装前状态下,在将配置在壳体内的电动机主体部10的轴向尺寸设定为X1、将配置在壳体内的减速齿轮部20的轴向尺寸设定为X2、将壳体内的轴向尺寸设定为Y的情况下,满足X1+X2≥Y。另外,更为理想的是,满足X1+X2>Y。
更具体来说,在X1+X2<Y的情况下,通过增大上述抵接突起127的朝输出侧的突出量(从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的面到抵接突起127的前端部分的长度),藉此,在将端板320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部的组装完成状态下,上述抵接突起127的前端部分与支承板220的下端面抵接、或者使支承板220的与该抵接突起127抵接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能够避免配置在壳体内的构件在轴向上振动,也不会产生因上述振动而引起的噪声。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想到其它的优点和修改。因此,在其更宽泛的方面上来说,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里所示和所描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实施例。因此,可以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所限定的本总体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的前提下作出各种修改。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承板是由树脂形成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支承板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在支承板由金属形成的情况下,则最好将形成在定子上的(金属制的)抵接突起的朝输出侧的突出量设定为尽可能与组装前状态下各构件在壳体内的轴向空隙量相当或相等,这样能减少或是消除各构件在壳体内的余隙,而减少或避免配置在壳体内的构件在轴向上的振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抵接突起是由金属形成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抵接突起也可以由树脂形成。此时,可以在定子的靠输出侧的面(上端面)涂覆树脂,并从上述涂覆的树脂上一体形成树脂制的抵接突起。在抵接突起为树脂制的情况下,抵接突起的前端部分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抵接突起形成为三个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抵接突起也可以形成为四个以上的情况,例如,可以如图8所示形成为六个。
另外,在形成四个以上抵接突起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使四个以上的抵接突起的其中三个抵接突起形成在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的、与两个所述支承突起及所述分隔壁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另外,抵接突起也可以形成在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的全周上,即形成为一个。此外,抵接突起也可以形成为两个,此时,较为理想的是,使两个抵接突起形成在周向上的分开的位置处,并且使两个抵接突起与支承板的靠反输出侧的端面面抵接。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抵接突起形成为前端逐渐变细的圆锥台状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例如棱台状等台状,或者是也可以形成为抵接突起的侧面隆起的形状。此时,只要使所述抵接突起形成为朝向输出侧变细且前端部分的截面呈平面状或弧面状即可。另外,也可以是圆锥状或是棱锥状等锥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抵接突起形成在定子的上端面、即输出侧的外定子铁心的凸缘部上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抵接突起也可以形成在支承板的下端面、即反输出侧的面上,用于与定子的上端面抵接。同时,也可以使抵接突起同时形成在定子的上端面和支承板的下端面上,并使形成在定子的上表面上的抵接突起的位置与形成在支承板的下端面上的抵接突起的位置在周向和/或径向上错开的位置上。例如,在如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在支承板220的靠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支承板侧突起2225,同时,在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上,形成有抵接突起127,此时,支承板侧突起2225与抵接突起127例如在周向上错开设置,靠纸面外侧为定子(外定子铁心121A)上的抵接突起127,靠纸面内侧为支承板侧突起2225。另外,如图9所示,靠纸面外侧的定子(外定子铁心121A)上的抵接突起也可以是圆弧状的突起。在形成有支承板侧突起的情况下,与抵接突起同样地,上述支承板侧突起是树脂制的,其前端部分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中,示出了支承板侧突起为形成为前端逐渐变细的圆锥台状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例如棱台状等台状,或者是也可以形成为支承板侧突起的侧面隆起的形状。此时,只要使所述支承板侧突起形成为朝向反输出侧变细且前端部分的截面呈平面状或弧面状即可。另外,也可以是圆锥状或是棱锥状等锥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轴固定部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四个圆柱状的周向定位突起的情况,但上述周向定位突起的设置数量不局限于四个,也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另外,上述周向定位突起的形状也不局限于圆柱状,只要其能够用于限制支承板在周向上的移动,则可以是棱柱突起等其它各种形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示出了周向定位突起与形成在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的凸缘部上的沿轴向贯通的孔部嵌合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上述孔部也可以是朝反输出侧凹陷的凹坑。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上述抵接突起和/或支承板侧突起的前端部分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上述抵接突起和/或支承板侧突起也可以具有弹性,而使其前端部分发生弹性变形。另外,树脂制的支承板也可以具有弹性,而使其与抵接突起抵接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电动机为带减速器的步进电动机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适用在需要消除或是减轻各部件在壳体内的沿轴向的振动的任意类型的电动机中。

Claims (16)

1.一种电动机,包括:电动机主体部;减速齿轮部,该减速齿轮部将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动力减速后进行传递;壳体,在该壳体中收容有所述电动机主体部及所述减速齿轮部;以及端板,该端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上端,
所述电动机主体部包括:转子,该转子具有转轴和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的驱动用磁体;以及定子,该定子具有配置在所述驱动用磁体的外周的定子铁心和供驱动用线圈卷绕的线圈绕线管,
所述减速齿轮部包括支承板,该支承板将构成齿轮组的各齿轮支承成能旋转,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主体部与所述减速齿轮部沿轴向配置,
在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上,形成有朝输出侧突出的抵接突起,用于与所述减速齿轮部的所述支承板的靠反输出侧的面抵接,
将所述抵接突起的朝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的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电动机主体部与所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大于等于所述壳体的轴向尺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由树脂形成,
在组装完成状态下,树脂制的所述支承板的、与所述抵接突起抵接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突起由树脂形成,
在组装完成状态下,与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抵接的、树脂制的所述抵接突起的前端部分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突起是通过在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上涂覆树脂,并从该涂覆后的树脂一体形成的树脂制的抵接突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及所述抵接突起均由金属形成,
将所述抵接突起的朝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所述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的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电动机主体部与所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等于所述壳体的轴向尺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突起形成有多个,多个所述抵接突起形成在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的沿周向分开的位置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在输出侧的面上具有对所述端板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突起以及用于将所述减速齿轮部与所述电动机的端子部隔开的分隔壁部,
所述抵接突起形成有四个以上,
四个以上的所述抵接突起中的三个所述抵接突起形成在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的、与两个所述支承突起及所述分隔壁部相对应的位置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在输出侧的面上具有对所述端板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突起以及用于将所述减速齿轮部与所述电动机的端子部隔开的分隔壁部,
所述抵接突起形成为三个,
三个所述抵接突起形成在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的、与两个所述支承突起及所述分隔壁部相对应的位置处。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所述定子抵接的、朝反输出侧突出的支承板侧突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上所述抵接突起的设置位置与形成在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的所述支承板侧突起的设置位置在周向上错开,从而使所述抵接突起与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抵接,并使所述支承板侧突起与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所述定子抵接。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上所述抵接突起的设置位置与形成在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的所述支承板侧突起的设置位置在径向上错开,从而使所述抵接突起与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抵接,并使所述支承板侧突起与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所述定子抵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突起为朝向输出侧变细且前端部分的截面呈平面状或弧面状。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侧突起为朝向反输出侧变细且前端部分的截面呈平面状或弧面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突起为朝向前端部分变细的锥形形状。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侧突起为朝向前端部分变细的锥状。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周向定位突起,
所述周向定位突起与形成在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输出侧的面上的孔部嵌合。
CN201320725181.5U 2013-11-15 2013-11-15 电动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541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25181.5U CN203554187U (zh) 2013-11-15 2013-11-15 电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25181.5U CN203554187U (zh) 2013-11-15 2013-11-15 电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54187U true CN203554187U (zh) 2014-04-16

Family

ID=50472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2518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54187U (zh) 2013-11-15 2013-11-15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54187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8827A (zh) * 2013-11-15 2015-05-2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9510392A (zh) * 2017-09-15 2019-03-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致动器
CN110178294A (zh) * 2016-11-04 2019-08-27 Seg汽车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电的机器的连接板
CN114069957A (zh) * 2020-08-07 2022-02-18 日本电产(大连)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和电气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8827A (zh) * 2013-11-15 2015-05-2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10178294A (zh) * 2016-11-04 2019-08-27 Seg汽车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电的机器的连接板
CN109510392A (zh) * 2017-09-15 2019-03-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致动器
CN114069957A (zh) * 2020-08-07 2022-02-18 日本电产(大连)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和电气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54187U (zh) 电动机
US20060091747A1 (en) Magnetic sound transducer containing flat vibration motor
JP6397571B2 (ja) 平板型モーターの固定子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平板型モーター
JP2019052753A (ja) 変速機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8180923A1 (ja) モータ
JP2013021810A (ja) 回転電機
JP2019516336A5 (zh)
JP2007306740A (ja) 電動モータ
CN203554186U (zh) 电动机
US20190085906A1 (en) Transmission and actuator
JP2010263783A (ja) リラクタンスモータ
JP2009303446A (ja) 永久磁石電動機
CN204205828U (zh) 马达
CN203979192U (zh) 摩擦机构以及齿轮电动机
CN104638827A (zh) 电动机
US9768650B2 (en) Stator and motor comprising same
CN109478819B (zh) 风扇电机及包括该风扇电机的车辆
CN104638828A (zh) 电动机
JP2013172522A (ja) 波動減速機付きモータ
JP7300525B2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
JP2012231564A (ja) モータ
JPWO2019111879A1 (ja) モータ付きギアシステム
JP5456801B2 (ja) ギヤードモータ
JP2019066023A (ja) 複合歯車およびギアードモータ
JP2003259595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Termination date: 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