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8828A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38828A
CN104638828A CN201310574063.3A CN201310574063A CN104638828A CN 104638828 A CN104638828 A CN 104638828A CN 201310574063 A CN201310574063 A CN 201310574063A CN 104638828 A CN104638828 A CN 1046388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upport plate
stator
projection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740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38828B (zh
Inventor
西村清志
覃庆国
伊藤敏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Priority to CN20131057406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388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38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88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388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88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5Support of gearboxes, e.g. torque arms, or attachment to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机,能防止配置在由电动机壳体和端板构成的壳体内的构件在壳体内沿轴向振动。所述电动机包括:电动机主体部、将电动机主体部的动力减速后进行传递的减速齿轮部以及收容有电动机主体部及减速齿轮部的壳体。电动机主体部包括具有转轴和驱动用磁体的转子、具有定子铁心和线圈绕线管的定子。减速齿轮部包括将构成齿轮组的各齿轮支承成能旋转的支承板。电动机主体部与减速齿轮部沿轴向配置,在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朝反输出侧突出的抵接突起,用于与电动机主体部的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抵接。将抵接突起的朝反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壳体内的电动机主体部和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大于等于壳体的轴向尺寸。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机,更具体来说,涉及带减速器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有如下结构的带减速器的电动机,该电动机包括:步进电动机主体;齿轮减速机构,该齿轮减速机构在将步进电动机主体的动力减速后进行传递;电动机壳体,在电动机壳体中收容有上述步进电动机主体及齿轮减速机构;以及端板,该端板固定在电动机壳体的上端,用于将电动机壳体的上端盖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机中,构成步进电动机主体的定子包括三个定子铁心和两个供驱动用线圈卷绕的线圈绕线管。齿轮减速机构包括与定子的端面抵接的底板、固定在底板上的支轴以及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组,其中,上述多个齿轮在支轴上被支承成能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288362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机中,在组装电动机的过程中,在将三个定子铁心及两个卷绕有驱动用线圈的线圈绕线管配置到电动机壳体内之后,将固定有支轴的底板配置到电动机壳体内,然后将齿轮组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最后将端板固定在电动机壳体的上端,藉此,完成电动机的组装。
但是,在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的三个定子铁心、线圈绕线管、底板的轴向尺寸比电动机壳体内的轴向尺寸(具体来说,从电动机壳体的底面到端板的反输出侧的面的尺寸)小的情况下,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的构件在轴向上会发生振动。因而,存在因定子铁心、线圈绕线管、底板彼此间的轴向(上下)振动而产生噪声这样的不良情况。
因此,如何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来减轻或者消除因各部件间的轴向振动而产生噪声这样的不良情况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配置在由电动机壳体和端板构成的壳体内的构件在壳体内沿轴向振动的电动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机包括:电动机主体部;减速齿轮部,该减速齿轮部将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动力减速后进行传递;壳体,在该壳体中收容有上述电动机主体部及上述减速齿轮部;以及端板,该端板固定在上述壳体的上端,上述电动机主体部包括:转子,该转子具有转轴和固定在上述转轴上的驱动用磁体;以及定子,该定子具有配置在上述驱动用磁体的外周的定子铁心和供驱动用线圈卷绕的线圈绕线管,上述减速齿轮部包括支承板,该支承板将构成齿轮组的各齿轮支承成能旋转,其特征是,上述电动机主体部与上述减速齿轮部沿轴向配置,在上述减速齿轮部的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朝反输出侧突出的抵接突起,用于与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上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抵接,将上述抵接突起的朝反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电动机的上述壳体内的上述电动机主体部与上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大于等于上述壳体的轴向尺寸。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包括上述抵接突起在内的上述支承板整体由树脂形成。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支承板的至少上述抵接突起有树脂形成。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组装完成状态下,与上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抵接的上述抵接突起的前端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组装完成状态下,与上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抵接的上述抵接突起的前端部分发生弹性变形。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支承板的上述抵接突起由金属形成,将上述抵接突起的朝反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上述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电动机的上述壳体内的上述电动机主体部与上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等于上述壳体的轴向尺寸。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抵接突起形成有多个,多个上述抵接突起形成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的沿周向分开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支承板在输出侧的面上具有对上述端板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突起以及用于将上述减速齿轮部与上述电动机的端子部隔开的分隔壁部,上述抵接突起形成有四个以上,四个以上的上述抵接突起中的三个上述抵接突起形成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的、与两个上述支承突起及上述分隔壁部相对应的位置处。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支承板在输出侧的面上具有对上述端板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突起以及用于将上述减速齿轮部与上述电动机的端子部隔开的分隔壁部,上述抵接突起形成为三个,三个上述抵接突起形成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的、与两个上述支承突起及上述分隔壁部相对应的位置处。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抵接突起形成有一个,该抵接突起形成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的全周上。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抵接突起为朝向反输出侧变细且前端部分的截面呈平面状或弧面状。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抵接突起为朝向前端部分变细的圆锥形状。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圆锥形状为圆锥状。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的电动机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电动机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周向定位突起,上述周向定位突起与形成在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上述定子的输出侧的面上的孔部嵌合。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将上述抵接突起的朝反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电动机的上述壳体内的上述电动机主体部与上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大于等于上述壳体的轴向尺寸,因此,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的构件(例如,定子、转子、线圈绕线管、支承板等)便不会在轴向上发生振动,从而能够抑制因定子、线圈绕线管、支承板等构件彼此间的轴向(上下)振动而产生噪声这样的不良情况。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在上述组装完成状态下,上述抵接突起的前端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或是具有弹性而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确保电动机主体部(定子)与减速齿轮部(支承板)间没有间隙,从而能够抑制并吸收电动机主体部和减速齿轮部在壳体内部沿轴向的振动。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在上述抵接突起由金属形成的情况下,将上述抵接突起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电动机的上述壳体内的上述电动机主体部与上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等于上述壳体的轴向尺寸,因此,基于金属的弹性变形小的特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抑制电动机主体部和减速齿轮部在壳体内部沿轴向的振动。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在上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周向定位突起,上述周向定位突起与形成在上述电动机主体部的输出侧的面上的孔部嵌合,因此,不仅能够利用抵接突起消除轴向上的晃动,而且能够利用周向定位突起来限制支承板在周向上的移动(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上取下端板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B)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各内部构件的大致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用于对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上取下端板、减速齿轮部、支承板等构件后的状态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5(A)是表示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仰视图。
图5(B)是表示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侧视图。
图5(C)是从底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立体图。
图5(D)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立体图。
图6是对图2(B)所示的电动机中的、支承板的抵接突起与定子的上端面抵接的抵接状态进行说明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电动机的输出轴所在一侧(例如,图1、图2B、图3中的上方)称为“输出侧”,将与上述输出侧相反一侧称为“反输出侧”。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组装前状态”是指将电动机主体部、减速齿轮部等构件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但没有将端板固定在电动机壳体的上端时的状态,“组装完成状态”是指将电动机主体部、减速齿轮部等构件配置在电动机壳体内,并将端板固定在电动机壳体的上端后的状态。
(电动机的示意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A)是用于对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上取下端板后的状态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2(B)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纵剖视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各内部构件的大致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用于对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上取下端板、减速齿轮部、支承板等构件后的状态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是带减速器的步进电动机,如图1及图3所示,该电动机1包括:电动机主体部10;减速齿轮部20,该减速齿轮部20将上述电动机主体部10的动力减速后进行传递;壳体30,在该壳体30中收容有上述电动机主体部10及减速齿轮部20;以及盖构件40,在该盖构件40中将电动机1的端子部230罩住。如图3所示,上述电动机主体部10与减速齿轮部20沿轴向配置。
如图2(B)及图3所示,电动机主体部10包括:转子110,该转子110具有转轴111和固定在该转轴111上的驱动用磁体112;以及定子120,该定子120具有定子铁心121和线圈绕线管122,其中,上述定子铁心121具有在驱动用磁体112的外周面相对配置的极齿123,在上述线圈绕线管122上卷绕有配置在极齿123的外周侧的驱动用线圈124。
如图2(A)、图2(B)及图3所示,减速齿轮部20包括:齿轮组210,该齿轮组210由多个齿轮构成,并与转轴111连接;以及支承板220,该支承板220固定有支承轴221,该支承轴221将构成齿轮组210的各齿轮支承成能旋转。
如图1、图2(B)及图3所示,壳体30由电动机壳体310和端板320构成,其中,上述电动机壳体310形成为具有底部311和筒部312的大致有底圆筒状,上述端板320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以将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开口盖住。
如图3所示,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开口,在下端配置有底部311。在筒部312上形成有用于配置端子部230的缺口部313。此外,在底部311上,以朝上侧立起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极齿123中的若干个极齿(例如图3下方的电动机壳体310内的极齿)。
如图2(A)及图3所示,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底部311侧凹陷的大致长方形的凹部314。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14在周向上形成有三处。上述凹部314是用于配置后述端板320的凸部325及两个安装用突部324的部分,其构成防止端板在周向上移动的周向止动部。
端板320形成为平板状。如图1所示,在端板320上形成有将输出轴S支承成能旋转的轴承部321、对设置在电动机壳体310的底部311上的固定轴315进行支承的轴支承部322以及供支承轴221嵌合的孔部323。此外,如图3所示,在端板320上以朝电动机壳体310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安装用突部324,这两个安装用突部324用于将上述电动机1安装到其它各种设备上。另外,在端板320上形成有与形成于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部的凹部314嵌合的凸部325。在端板320上还形成有用于与形成在后述支承板220的支承突起223上的定位用突起2231嵌合来进行周向定位的通孔326。
如图2(B)及图3所示,定子120是在轴向上重叠配置的两个定子组,各定子组是以使定子铁心121(外定子铁心121A和内定子铁心121B)在轴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的。外定子铁心121A和内定子铁心121B均包括圆环状的凸缘部1211A、1211B和从凸缘部1211A、1211B的内周缘沿轴向折曲的极齿123(123A、123B),在将外定子铁心121A及内定子铁心121B沿轴向配置的状态下,外定子铁心121A的极齿123A与内定子铁心121B的极齿123B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壳体310构成反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参照图3)。也就是说,通过在电动机壳体310的底部311上,以朝上侧立起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极齿123中的若干个极齿,藉此,所述电动机壳体310起到反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侧的定子组配置成使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与线圈绕线管122的一方的凸缘部1221A重叠,并使内定子铁心121B的凸缘部1211B与线圈绕线管122的另一方的凸缘部1221B重叠。此外,反输出侧的定子组配置成使内定子铁心121B的凸缘部1211B与绕线管122的另一方的凸缘部1221B重叠,而绕线管122的一方的凸缘部1221A与兼作外定子铁心122A的电动机外壳310的底部311重叠。
如图4所示,在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上形成有四个沿轴向贯通的孔部125。在该孔部125中嵌合有后述支承板220的周向定位突起2223,用于限制支承板在周向上的移动。
(支承板的结构)
以下,结合图3、图5(A)~图5(D)及图6,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中的支承板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从不同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支承板220的图,其中,图5(A)是表示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仰视图,图5(B)是表示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侧视图,图5(C)是从底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立体图,图5(D)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支承板的立体图。图6是对图2(B)所示的电动机中的、支承板的抵接突起与定子的上端面抵接的抵接状态进行说明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6所示,支承板220配置成与定子120的上端面、即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板例如由聚缩醛(POM)等树脂形成。
如图5(B)所示,上述支承板220包括用于固定支承轴221的轴固定部222、对端板320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突起223以及用于将减速齿轮部210与端子部230隔开的分隔壁部224。
如图5(A)、图5(C)及图5(D)所示,轴固定部222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在轴固定部222的中心形成有供转轴111插通的轴插通孔2221。此外,在轴固定部222上形成有五个支承孔2222,用于对输出轴S及支承轴221进行固定。另外,两个支承突起223以从轴固定部222的外周端朝向上侧立起的方式形成。
此外,如图5(B)所示,上述两个支承突起223形成为在周向上以180°的间隔从轴固定部222的输出侧的面朝输出侧延伸。支承突起223的上表面与端板320的下表面抵接,此外,在支承突起223的上表面上,以朝上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对端板320在周向上的位置进行定位的定位突起2231。上述突起2231被插通至图1所示的形成于端板320的通孔326中。
如图5(C)所示,在轴固定部222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四个圆柱状的周向定位突起2223,这四个周向定位突起2223朝向电动机1的反输出侧突出。上述周向定位突起2223与形成在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上的四个孔部125嵌合,用于限制支承板在周向上的移动。此外,在轴固定部222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在轴插通孔2221的周围形成有沿着轴插通孔2221呈环状形成的环状突部2224。上述环状突部2224形成为能进入图4所示的定子的中央孔126(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中央孔)内。
另外,例如,如图5(C)所示,在轴固定部222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多个抵接突起2225,这些抵接突起2225朝向电动机1的反输出侧突出,并与定子120的上端面、即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抵接。另外,在支承板220的反输出侧,仅支承板220的抵接突起2225与定子120的上端面抵接,而没有其它部分与定子120的上端面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突起2225在周向上分开的位置形成有三个,这三个抵接突起2225的形成位置形成在与形成有两个支承突起223和分隔壁部224的位置相对应的支承板220(轴固定部222)的反输出侧的面上。
上述抵接突起2225的朝反输出侧的突出量(从轴固定部222的反输出侧的面到抵接突起2225的前端部分的长度)形成为比周向定位突起2223的朝反输出侧的突出量小,藉此,能够可靠地确保周向定位突起2223在上述抵接突起2225与定子的上端面抵接时能够进入定子120的孔部12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突起2225形成为前端逐渐变细的圆锥台状,其前端呈面状。
(电动机的组装结构)
以下,结合图2(B)及图3,对电动机1的组装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B)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中,相对于电动机壳体310的底部311,从反输出侧开始,将反输出侧的定子组的线圈绕线管122、反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内定子铁心121B、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内定子铁心121B、输出侧的定子组的线圈绕线管122、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121A及将构成齿轮组210的各齿轮等支承成能旋转的支承板220依次重叠设置,并将端板320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部,藉此,能将电动机主体部10和减速齿轮组20收容在壳体内(电动机壳体310与端板320之间)。
此时,如图6所示,形成在支承板220的轴固定部222的反输出侧的面上的抵接突起2225与定子120的上端面、即输出侧的外定子铁心121A的凸缘部1211A抵接。在将端板320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部时,上述抵接突起2225的前端部分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具体来说,在端板320尚未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的组装前状态下,通过使得配置在壳体内的三个定子铁心(一个外定子铁心121A和两个内定子铁心121B)、线圈绕线管122、支承板220的轴向尺寸不小于壳体内的轴向尺寸(从电动机壳体310的底部311到端板320的反输出侧的面的轴向尺寸),藉此,配置在壳体内的构件不会在轴向上振动,因而也不会产生因上述振动而引起的噪声。
例如,在组装前状态下,在将配置在壳体内的电动机主体部10的轴向尺寸设定为X1、将配置在壳体内的减速齿轮部20的轴向尺寸设定为X2、将壳体内的轴向尺寸设定为Y的情况下,满足X1+X2≥Y。另外,更为理想的是,满足X1+X2>Y。
更具体来说,在X1+X2<Y的情况下,通过增大上述抵接突起2225的朝反输出侧的突出量(从轴固定部222的反输出侧的面到抵接突起2225的前端部分的长度),藉此,在将端板320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10的上端部的组装完成状态下,上述抵接突起2225的前端部分与定子120的上端面抵接、或者使上述抵接突起2225的前端部分的一部分被定子120的上端面压扁,从而能够避免配置在壳体内的构件在轴向上振动,也不会产生因上述振动而引起的噪声。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想到其它的优点和修改。因此,在其更宽泛的方面上来说,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里所示和所描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实施例。因此,可以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所限定的本总体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的前提下作出各种修改。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承板及抵接突起是由树脂形成的情况,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支承板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在支承板为金属制的情况下,抵接突起既可以与支承板同样地由金属形成,也可以通过例如涂覆树脂的方式形成树脂制的抵接突起。
在抵接突起由金属形成的情况下,则最好将形成在支承板上的(金属制的)抵接突起的朝反输出侧的突出量设定为尽可能与组装前状态下各构件在壳体内的轴向空隙量相当或相等,这样能减少或是消除各构件在壳体内的余隙,而减少或避免配置在壳体内的构件在轴向上的振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抵接突起形成为三个的情况,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抵接突起也可以形成为四个以上的情况,在形成四个以上抵接突起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使四个以上的抵接突起的其中三个抵接突起形成在与形成有两个支承突起和分隔壁部的位置相对应的支承板(轴固定部)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另外,抵接突起也可以形成在支承板的轴固定部的反输出侧的面的全周上,即形成为一个。此外,抵接突起也可以形成为两个,此时,较为理想的是,使两个抵接突起形成在周向上的分开的位置处,并且使两个抵接突起与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面抵接。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抵接突起形成为前端逐渐变细的圆锥台状的情况,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例如棱台状等台状,或者是也可以形成为抵接突起的侧面隆起的形状。此时,只要使所述抵接突起形成为朝向反输出侧变细且前端部分的截面呈平面状或弧面状即可。另外,也可以是圆锥状或是棱锥状等锥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轴固定部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四个圆柱状的周向定位突起的情况,但上述周向定位突起的设置数量不局限于四个,也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另外,上述周向定位突起的形状也不局限于圆柱状,只要其能够用于限制支承板在周向上的移动,则可以是棱柱突起等其它各种形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周向定位突起与形成在输出侧的定子组的外定子铁心的凸缘部上的沿轴向贯通的孔部嵌合的情况,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上述孔部也可以是朝反输出侧凹陷的凹坑。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上述抵接突起的前端部分的一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上述抵接突起也可以具有弹性,而使其前端部分发生弹性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电动机为带减速器的步进电动机的情况,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在需要消除或是减轻各部件在壳体内的沿轴向的振动的任意类型的电动机中。

Claims (14)

1.一种电动机,包括:电动机主体部;减速齿轮部,该减速齿轮部将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动力减速后进行传递;壳体,在该壳体中收容有所述电动机主体部及所述减速齿轮部;以及端板,该端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上端,
所述电动机主体部包括:转子,该转子具有转轴和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的驱动用磁体;以及定子,该定子具有配置在所述驱动用磁体的外周的定子铁心和供驱动用线圈卷绕的线圈绕线管,
所述减速齿轮部包括支承板,该支承板将构成齿轮组的各齿轮支承成能旋转,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主体部与所述减速齿轮部沿轴向配置,
在所述减速齿轮部的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朝反输出侧突出的抵接突起,用于与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抵接,
将所述抵接突起的朝反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的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电动机主体部与所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大于等于所述壳体的轴向尺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所述抵接突起在内的所述支承板整体由树脂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的至少所述抵接突起有树脂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组装完成状态下,与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抵接的所述抵接突起的前端部分被压扁而发生塑性变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组装完成状态下,与所述定子的靠输出侧的端面抵接的所述抵接突起的前端部分发生弹性变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的所述抵接突起由金属形成,
将所述抵接突起的朝反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量形成为使在所述组装前状态下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的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电动机主体部与所述减速齿轮部的轴向尺寸总和等于所述壳体的轴向尺寸。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突起形成有多个,多个所述抵接突起形成在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的沿周向分开的位置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在输出侧的面上具有对所述端板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突起以及用于将所述减速齿轮部与所述电动机的端子部隔开的分隔壁部,
所述抵接突起形成有四个以上,
四个以上的所述抵接突起中的三个所述抵接突起形成在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的、与两个所述支承突起及所述分隔壁部相对应的位置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在输出侧的面上具有对所述端板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突起以及用于将所述减速齿轮部与所述电动机的端子部隔开的分隔壁部,
所述抵接突起形成为三个,
三个所述抵接突起形成在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的、与两个所述支承突起及所述分隔壁部相对应的位置处。
1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突起形成有一个,该抵接突起形成在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的全周上。
11.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突起为朝向反输出侧变细且前端部分的截面呈平面状或弧面状。
12.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突起为朝向前端部分变细的锥形形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形形状为圆锥状。
14.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板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形成有周向定位突起,
所述周向定位突起与形成在所述电动机主体部的所述定子的输出侧的面上的孔部嵌合。
CN201310574063.3A 2013-11-15 2013-11-15 电动机 Active CN1046388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74063.3A CN104638828B (zh) 2013-11-15 2013-11-15 电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74063.3A CN104638828B (zh) 2013-11-15 2013-11-15 电动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8828A true CN104638828A (zh) 2015-05-20
CN104638828B CN104638828B (zh) 2018-08-10

Family

ID=53217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74063.3A Active CN104638828B (zh) 2013-11-15 2013-11-15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3882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2570A (zh) * 2002-03-05 2006-01-18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37788A (zh) * 2008-03-19 2009-09-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轮内电动机系统
CN201660099U (zh) * 2009-11-23 2010-12-01 蔡旭阳 换档电动轮毂
CN101924452A (zh) * 2009-06-11 2010-12-2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202218099U (zh) * 2011-09-09 2012-05-09 杭州微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固定橡胶头结构
CN203554186U (zh) * 2013-11-15 2014-04-1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2570A (zh) * 2002-03-05 2006-01-18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37788A (zh) * 2008-03-19 2009-09-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轮内电动机系统
CN101924452A (zh) * 2009-06-11 2010-12-2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201660099U (zh) * 2009-11-23 2010-12-01 蔡旭阳 换档电动轮毂
CN202218099U (zh) * 2011-09-09 2012-05-09 杭州微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固定橡胶头结构
CN203554186U (zh) * 2013-11-15 2014-04-1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8828B (zh) 2018-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82795B2 (ja) モータ
CN203554187U (zh) 电动机
JP6417207B2 (ja) モータ
JP2014011884A (ja) 永久磁石モータ
JP2019052753A (ja) 変速機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03554186U (zh) 电动机
JP6625658B2 (ja) ギアードモータ
CN104638827A (zh) 电动机
CN204205828U (zh) 马达
JP2009050116A (ja) コンデンサ電動機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706483B2 (ja) ギアードモータおよびギアード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4638828A (zh) 电动机
US8288900B2 (en) Stepping motor
JP6276538B2 (ja) フリクション機構およびギヤードモータ
KR20200096414A (ko) 로터 및 모터
JP2012231564A (ja) モータ
JP2019066023A (ja) 複合歯車およびギアードモータ
JPWO2018105626A1 (ja) モータ
JP5969330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7017773A (ja) ハイブリッド型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2010178592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
JP2010004624A (ja) Dcモータ
JP2515381Y2 (ja) 減速装置を備えた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6023019B2 (ja) 電機子及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074664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