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33736U -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33736U
CN203533736U CN201320686484.0U CN201320686484U CN203533736U CN 203533736 U CN203533736 U CN 203533736U CN 201320686484 U CN201320686484 U CN 201320686484U CN 203533736 U CN203533736 U CN 2035337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part
part box
shell
premises statio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8648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神谷成毅
渕上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337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3373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能够将足够流量的空气导入电气部件箱的内部。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备:外壳(5);与该外壳(5)的侧面对应配置的热交换器(13);设置于外壳(5)的上部,将从该外壳(5)的侧面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的送风扇(23);收容于外壳5的电气部件箱(50),在比上述送风扇(23)靠下方的电气部件箱(50)的侧壁(75)设置有空气的排出口(57),在比该排出口(57)靠下方的电气部件箱(50)的底壁(71)和侧壁(75)设置有空气的取入口(56、58)。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有上吹出型的室外机,通过设置于外壳上部的送风扇的驱动来将从外壳的侧面导入内部的空气向上方吹出。在该室外机的外壳配置有收纳控制基板、电源基板等多个电路基板的电气部件箱。
电气部件箱沿外壳的一个侧面配置,在电气部件箱的底壁形成有空气的取入口,在电气部件箱的侧壁形成有空气的排出口。而且,从取入口被导入电气部件箱内的空气在冷却电气部件箱内的电路基板等之后从排出口被排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2325号公报
近年来,为了缩小室外机的设置面积并提高设置的自由度,期望室外机的小型化,随着该室外机的小型化,收容于内部的电气部件箱也被要求小型化。但是,若底壁的面积由于电气部件箱的小型化而缩小,则空气的取入口也变小,难以将足够流量的空气导入电气部件箱内。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向电气部件箱的内部导入足够流量的空气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1)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包括:外壳;与该外壳的侧面对应配置的热交换器;设置于上述外壳的上部且将从该外壳的侧面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的送风扇;以及收容于上述外壳的电气部件箱,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送风扇的下方且在上述电气部件箱的侧壁上形成有空气的排出口,在比该排出口靠下方的位置且在上述电气部件箱的底壁和侧壁上设置有空气的取入口。
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中,由于送风扇工作使排出口周边的压力比取入口周边的压力低,利用两者的压力差,从取入口向电气部件箱内导入空气,在冷却了电气部件箱内的电气部件之后从排出口排出空气。取入口不仅在电气部件箱的底壁形成,也在侧壁上形成,从而即使在由于电气部件箱的小型化而使底壁的面积缩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取入口的面积,从而能够向电气部件箱的内部导入足够流量的空气。
(2)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电气部件箱的下部配置有发热部件。
通过这样的结构,利用从取入口导入的空气能够有效地冷却发热部件。
(3)较为理想的是,设置于上述电气部件箱的侧壁上的上述取入口形成于在从水平方向观察时与上述发热部件的下部一侧重叠的范围。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冷却发热部件,并且,能够尽量扩大空气的取入口与排出口的距离,而增大取入口周边与排出口周边的压力差进而能够可靠地向电气部件箱内导入空气。
(4)较为理想的是,设置于上述电气部件箱的侧壁上的上述取入口以及上述排出口由多个孔构成,在各孔的上缘形成有檐部,并且,设置于上述电气部件箱的侧壁上的上述取入口以及上述排出口包括从外侧、上方、侧方将多个孔整体覆盖的覆盖部件。
根据该结构,欲从电气部件箱的外部侵入取入口以及排出口的水分能够被覆盖部件遮挡,而进入该覆盖部件的内部、并欲侵入取入口以及排出口的水分被檐部遮挡。
(5)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外壳至少具有四个侧面,上述热交换器在除去上述外壳的至少一个角部的范围内与四个侧面对应配置,上述电气部件箱配置于上述外壳的上述角部,且配置于上述热交换器的一个侧端部与另一个侧端部之间的开口部。
以往的一般的室外机中,与长方体形状的外壳的三个侧面对应地配置热交换器,在外壳的不存在热交换器的剩余的一个侧面配置有比较大的电气部件箱,但近几年,为了维持热交换能力不变地使室外机小型化、或不使室外机大型化地增大热交换能力,考虑不仅外壳的三个侧面而是以与四个侧面对应的方式延长热交换器。但是,若与外壳的四个侧面对应地配置热交换器,则用于配置电气部件箱的空间变小,从而需要电气部件箱的小型化。
因此,在与外壳的四个侧面对应地配置热交换器的室外机中,如本实用新型那样地不仅在电气部件箱的底壁、在侧壁上也形成空气的取入口是更加有效的。
(6)也可以构成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还包括包围上述扇的外周的通风部件,在从水平方向观察时,上述电气部件箱的上部一侧与上述通风部件重叠配置。
在外壳的上部上具备送风扇的上吹出类型的室外机中,包围送风扇外周的通风部件的水平方向外侧很少有助于空气的流动,成为所谓死角空间。另外,通风部件在俯视时呈圆形,相对于此,外壳形成为至少具有四个侧面的俯视时呈多边形状,从而在外壳的角部比较大地形成上述死角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在外壳的未配置热交换器的角部配置电气部件箱,并且,其上部一侧在从水平方向观察时与通风部件重叠配置。由此,不仅在热交换器的一个侧端部与另一个侧端部之间的开口部设置电气部件箱,在比热交换器靠近上方的上述死角空间也配置电气部件箱,从而能够尽量缩小在该开口部占据的电气部件箱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够提高经由开口部的维护等的作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向电气部件箱的内部导入足够流量的空气,从而能够有效地冷却电气部件箱内的电气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室外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取下室外机的侧面面板以及顶板的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取下室外机的侧面面板以及顶板的状态的概略的主视图。
图5是取下顶板的室外机的俯视图。
图6是室外机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7是取下前侧壁的状态的电气部件箱的主视图。
图8是以取下前侧壁的状态从斜前上方观察的电气部件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斜后上方观察的电气部件箱的立体图。
图10是相当于图7中X-X向视位置的电气部件箱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1是相当于图7中的XI-XI向视位置的电气部件箱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2是相当于图7中的XII-XII向视位置的电气部件箱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3是相当于图7中的XIII-XIII向视位置的电气部件箱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4是电气部件箱的下部的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用于排出电气部件箱内的空气的排出口的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室外机内部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
2…室外机
5…外壳
5A…角部
13…室外热交换器
23…送风扇
30a…通风导向件(通风部件)
32a…热交换器的一个侧端部
35a…热交换器的另一个侧端部
36…开口部
42…驱动基板(发热部件)
50…电气部件箱
56…取入口
57…排出口
57a…檐部
58…取入口
58a…檐部
71…底壁
75…后侧壁
80…覆盖部件
81…覆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示意图。
空调装置1例如是大厦用的多联式空调装置,一个或者多个室外机2与多个室内机3以并联的方式连接,以制冷剂能够流通的方式形成有制冷剂回路10。
在室外机2设置有压缩机11、四通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室外膨胀阀14、储罐20,分油器21等,这些构件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另外,在室外机2设置有送风扇23。在室内机3设置有室内膨胀阀15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6等。四通切换阀12与室内热交换器16通过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17a连接,室外膨胀阀14与室内膨胀阀15通过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17b连接。在室外机2的内部制冷剂回路的终端部设置有气体侧关闭阀18和液体侧关闭阀19。气体侧关闭阀18配置于四通切换阀12一侧,液体侧关闭阀19配置于室外膨胀阀14一侧。在气体侧关闭阀18连接有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17a,在液体侧关闭阀19连接有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17b。
在上述构成的空调装置1中,在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四通切换阀12保持为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状制冷剂经由分油器21以及四通切换阀1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通过送风扇23的工作而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冷凝、液化。液化的制冷剂通过完全打开状态的室外膨胀阀14,通过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17b流入各室内机3。在室内机3中,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15减压至规定的低压,而且在室内热交换器16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而且,由于制冷剂的蒸发而被冷却的室内空气被未图示的室内扇向室内吹出,冷却该室内。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16蒸发并气化的制冷剂通过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17a回到室外机2,经由四通切换阀12以及储罐20被压缩机11吸入。
另一方面,在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四通切换阀12保持为图1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状制冷剂经由分油器21以及四通切换阀12流入各室内机3的室内热交换器16,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冷凝、液化。由于制冷剂的冷凝而被加热的室内空气被室内扇向室内吹出,对该室内进行制热。在室内热交换器16中液化的制冷剂从完全打开状态的室内膨胀阀15通过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17b返回室外机2。回到室外机2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14减压至规定的低压,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而且,在室外热交换器13蒸发并气化的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12以及储罐20被吸入压缩机11。
图2是表示室外机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取下室外机的侧面面板以及顶板的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取下室外机的侧面面板以及顶板的状态的概略的主视图。另外,图5是取下顶板的室外机的俯视图,图6是室外机的内部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2是上吹出型,具备:室外机外壳5(以下,也仅称作“外壳”);内置于该外壳5的室外热交换器13、压缩机11、四通切换阀12、储罐20、分油器21等构成制冷剂回路10(图1参照)的设备;电气部件单元38;设置于外壳5上部的送风扇23等。
而且,室外机2构成为通过送风扇23的驱动从外壳5的侧面吸入空气,在与室外热交换器13之间进行了热交换之后从外壳5的上部向上方吹出空气。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外壳5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具备底框26、支柱27、梁部件28a~28d、下侧面面板29、上侧面面板25以及顶板24等。底框26形成为俯视时呈四边形。另外,在底框26的前后对置的两边设置有与地面接触的脚部26a。支柱27由截面形状为大致L字状并在上下方向上长的长条部件构成,通过螺栓等安装于底框26的四角。
如图2所示那样,顶板24形成为与底框26大致相同的俯视时呈四边形的形状,在底框26的上方隔开间隔配置。在顶板24的四角通过螺栓等连结件连结有各支柱27的上端。在顶板24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通风口24a,在该通风口24a设置有用于防止异物侵入的格栅24b。
如图3以及图5所示那样,梁部件28a~28d配置于支柱27的上部侧,且配置于从顶板24(图2参照)向下方空开规定间隔的位置,架设于前后左右邻接的支柱27之间。而且,外壳5通过底框26、顶板24、支柱27、梁部件28a~28d等构成的构造部件形成骨架。
在四根梁部件28a~28d安装有喇叭口30。该喇叭口30具有包围送风扇23外周部的通风导向件(通风部件)30a,通风导向件30a形成为沿螺旋桨形状的送风扇23的圆形旋转轨迹延伸的圆筒形状(俯视时呈圆形),形成从外壳5吹出空气的吹出口。另外,在前后的梁部件28a、28c架设有支承台31(参照图5),在该支承台31安装有送风扇23的马达23a(参照图4)。因此,梁部件28a、28c也作为用于安装送风扇23的安装部件起作用。
如图2所示那样,在位于梁部件28a~28d与顶板24之间的外壳5的四个侧面设置有上侧面面板25。送风扇23、喇叭口30以及电气部件单元38的上部由于被上侧面面板25、顶板24覆盖而构成为不向外部露出。
如图5所示那样,送风扇23的旋转中心O配置于外壳5的前后大致中央部且稍微向右侧偏心的位置。另外,如图2所示那样,顶板24的通风口24a也与送风扇23一致配置于稍微向右侧偏心的位置。此外,在顶板24中,在后述的电气部件单元38的上方位置没有形成通风口24a,由此能够防止从通风口24a进入的雨水等浇到电气部件单元38。
如图6所示那样,在外壳5的底框26的上表面装设有室外热交换器13、压缩机11、储罐20、分油器21、四通切换阀12等设备。室外热交换器13是交叉翅片盘管式,构成为导热管水平地贯通铝制的许多个翅片,在导热管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室外热交换器13流通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室外热交换器13在外壳5中除去一个角部(左前侧的角部)5A的范围内与四个侧面对应(对置)配置。具体而言,室外热交换器13沿外壳5的四个侧面弯曲为大致四边形。室外热交换器13具有:沿外壳5的前侧的侧面(前表面)的前热交换部32;沿右侧的侧面的右热交换部33;沿后侧的侧面(后表面)的后热交换部34;沿左侧的侧面的左热交换部35。而且,前热交换部32与右热交换部33之间,右热交换部33与后热交换部34之间,以及后热交换部34与左热交换部35之间弯曲为大致90度。
此外,室外热交换器13的各热交换部32~35,也可以不一定与外壳5的侧面平行地配置,以稍微倾斜的状态配置也可以。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外壳5的侧面可以是朝向外部的实体的侧面,例如,前述的上侧面面板25、后述的下侧面面板29、由覆盖室外热交换器13的外侧面的格子状的框或面板规定的侧面,在不具备这样的侧面面板25、29等的情况下,也可以由使底框26的四边保持原样地向上方延长而形成的假定的面规定。
如图6所示那样,前热交换部32的左侧端部(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一个侧端部)32a和左热交换部35的前侧端部(室外热交换器13的另一个侧端部)35a之间为开口部36。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6被配置于左前侧的支柱27分为两个,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于室外机2的前表面的开口部36称作前开口部36A,将配置于左侧面的开口部36称作左开口部36B。
另外,外壳5在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一个侧端部32a与支柱27之间,以及该支柱27与室外热交换器13的另一个侧端部35a之间,分别能装拆地具备下侧面面板29(参照图2),通过该下侧面面板29分别封闭前开口部36A以及左开口部36B。此外,虽然没有图示,在外壳5的侧面中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13的部分也可以安装有空气能够流通的格子状的框、面板。
如图6所示那样,关闭阀18、19以朝向外壳5的前开口部36A的方式被安装台37支承。另外,压缩机11靠前开口部36A的右侧配置,并且配置于通过前开口部36A能够从前方视觉确认大致整体的位置。另外,底框26上的储罐20、分油器21配置于外壳5内的后部一侧。
如图4所示那样,形成于后述的电气部件单元38与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一个侧端部32a之间的前开口部36A的宽度W设定为压缩机11能够通过的尺寸,为了更换压缩机11等而能够利用该空间使压缩机11进出。
如图4所示那样,电气部件单元38具备:用于控制室外机2整体的控制基板41、用于驱动压缩机11及送风扇23的驱动基板(变频器基板)42、43、反应器(reactor)44、端子台45等电气零件;以及收容这些电气零件的电气部件箱50。另外,亦如图3所示,电气部件单元38对应地配置于外壳5的一个角部5A、即未配置室外热交换器13的外壳5的角部5A。
电气部件箱50在从外壳5的大致上端部至比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稍微靠下侧的范围设置。因此,电气部件箱50以在上下方向横跨梁部件28a~28d、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上端、以及喇叭口30的圆筒形状的通风导向件30a的下端的方式配置。电气部件单元38的电气部件箱50由螺栓等经由托架83(参照图5)安装、支承在配置于角部5A的支柱27、与该支柱27连结的梁部件28a等上。
接下来,对电气部件箱50的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图7是取下了前侧壁的状态的电气部件箱的主视图,图8是以取下了前侧壁的状态从斜前上方观察的电气部件箱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从斜后上方观察的电气部件箱的立体图。
电气部件箱50包括:具有底壁71、顶壁72、左侧壁73、右侧壁74以及后侧壁75,且前表面开口的箱主体部70;以及能够开闭地关闭箱主体部70的前表面开口的前侧壁76。
箱主体部70的左侧壁73、右侧壁74和后侧壁75通过对一张板材实施冲压加工等塑性加工而成形为一体。底壁71以及顶壁72分别在一体成形的左侧壁73、右侧壁74以及后侧壁75的下端和上端安装。如图5所示,电气部件箱50的前侧壁76和左侧壁73相互正交配置,前侧壁76沿外壳5的前表面5a配置,左侧壁73沿外壳5的左侧面5b配置。另外,如图6所示,电气部件箱50构成为,前侧壁76在与前热交换部32的前表面几乎相同的位置或稍微进入后侧的位置配置,左侧壁73在与左热交换部35的左侧面几乎相同的位置或稍微进入右侧的位置配置。
另外,电气部件箱50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地具备相互形状不同的三个部分。具体而言,如图7~图9所示,电气部件箱50具有最上部一侧的第一部分51、最下部一侧的第二部分52以及配置于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之间的第三部分53。
第一部分51在从侧方沿水平方向观察(侧视)时重叠配置于喇叭口30,平面形状(横截面形状)形成为近似梯形。具体而言,亦如图10所示,第一部分51中,前侧壁76大致沿外壳5的前表面5a配置,左侧壁73大致沿外壳5的左侧面5b配置,右侧壁74大致与左侧壁73平行地配置,后侧壁75成为在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弯曲的形状。后侧壁75具有与前侧壁76大致平行配置的平行部75A1、和相对于前侧壁76倾斜的倾斜部(倾斜壁)75B1。如图5所示,该倾斜部75B1以大致沿喇叭口30的通风导向件30a的外周形状的方式倾斜。
设于外壳5前部的梁部件28a弯曲成左侧的端部向后方凹下的形状。具体而言,在梁部件28a的左端部,形成有倾斜部28a1和平行部28a2,该倾斜部28a1以沿第一部分51的后侧壁75的倾斜部75B1的形状的方式向后方倾斜,该平行部28a2从该倾斜部28a1的左端部沿后侧壁75的平行部75A1的形状向左方向延伸。而且,电气部件箱50的第一部分51以嵌入梁部件28a的倾斜部28a1以及平行部28a2的部分的状态安装于外壳5。
另外,喇叭口30在通风导向件30a的水平方向外侧具有被梁部件28a~28d支承的俯视时呈近似四边形的外侧部件30b。在该外侧部件30b的前部左端,形成有沿电气部件箱50的第一部分51以及梁部件28a的左端部延伸的凹部30c。
此外,电气部件箱50的第一部分51向比梁部件28a~28d靠近下方的位置延伸,如图9所示,在第一部分51的后侧壁75的梁部件28a~28d的稍微靠下侧形成有用于排出电气部件箱50内的空气的排出口57。后述该排出口57的详细情况。
如图8以及图9所示,电气部件箱50的第二部分52的平面形状(横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即,亦如图10中双点划线所示,第二部分52构成为,大致沿外壳5的前表面的前侧壁76与其后方的后侧壁75相互平行地配置,大致沿外壳5的左侧面的左侧壁73与其右方的右侧壁74相互平行地配置。
此外,从第二部分5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至下端,在左侧壁73、右侧壁74的前缘形成有向后方后退的矩形的切口73A、74A。而且,前侧壁76在切口73A、74A的上侧的范围设置,支承后述的压缩机11用的驱动基板42的支承板77构成切口73A、74A的部分的实际的前侧壁。此外,也可以省略切口73A、74A,该情况下,也可以使前侧壁76延伸至电气部件箱50的下端。
如图8、图9、以及图12所示,第三部分53与第一部分51相同,平面形状(横截面形状)形成为近似梯形。但是,第三部分53的后侧壁75的平行部75A3和倾斜部75B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在上下方向上缓缓变化。即,如图9所示,平行部75A3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缓缓变宽,倾斜部75B3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缓缓变窄。而且,倾斜部75B3在与第二部分52的交界部完全消失。因此,第三部分53的倾斜部75B3形成为近似三角形。
这样,通过使第三部分53的倾斜部75B3形成为近似三角形,从而使后侧壁75的形状从第一部分51至第二部分52平滑地变化。因此,后侧壁75能够通过对一张板材进行冲压加工等而使上下方向整体一体成形。另外,不仅后侧壁75,左侧壁73、右侧壁74也能够由一张板材一体成形。
接下来,对电气部件箱50内的电气部件的配置进行说明。图10~图13是图7的X-X向视、XI-XI向视、XII-XII向视、以及XIII-XIII向视位置的各剖视图。
如图7以及图10所示,在电气部件箱50的上部(第一部分51的上部),配置有控制基板41和反应器44。在电气部件箱50的前后中途部,设有将电气部件箱50内前后分隔的分隔板59,在该分隔板59的前表面安装有控制基板41,在后侧壁75的平行部75A1安装有反应器44。
在控制基板41上,设有用于进行室外机2的各种设定、试运转等的开关等操作部、在异常时点亮的LED等显示部,在位于控制基板41前方的前侧壁76,设有用于进行操作部的操作、显示部的确认的操作窗76a(参照图4以及图8)。该操作窗76a由未图示的盖体进行开闭。这样,通过在电气部件箱50的上部配置具有操作部、显示部的控制基板41,用户、服务人员能够以站立的姿势容易地进行操作部的操作、显示部的确认。此外,图10中,电气部件箱50的第二部分52的外形以双点划线表示。由该图10可知,该第二部分52的横截面积比第一部分51的大。
如图7以及图11所示,在电气部件箱50的中间部(从第一部分51的下部遍及第三部分53的上部的范围),配置有噪声滤波器基板49。该噪声滤波器基板49安装于电气部件箱50的后侧壁75。在分隔板59上形成有切口59a,噪声滤波器基板49的一部分经由该切口59a向前方露出。
如图7以及图12所示,在电气部件箱50的中间部(第三部分53),配置有送风扇23用的驱动基板(变频器基板)43和端子台45。送风扇23用的驱动基板43安装于后侧壁75的平行部75A3,端子台45安装于分隔板59的前表面。在驱动基板43的背面,设有用于对作为高发热部件的IGBT等功率元件43a进行冷却的散热片43b,该散热片43b经由形成于后侧壁75的开口75a从电气部件箱50突出,并被在外壳5内流动的空气流冷却。
如图7以及图13所示,在电气部件箱50的下部(第二部分52),设有压缩机11用的驱动基板(变频器基板)42。该驱动基板42在支承板77的背面安装,该支承板77在形成于电气部件箱50的左侧壁73、右侧壁74上的切口73A、74A的边缘部安装。在支承板77上,设有用于对驱动基板42的作为高发热部件的功率元件42a进行冷却的导热板77a,在该导热板77a的前表面设有冷却夹套48。在该冷却夹套48上,安装有从制冷剂回路10(参照图1)的制冷剂配管绕回的冷却用制冷剂配管47。因此,利用在冷却用制冷剂配管47流动的制冷剂,经由冷却夹套48以及导热板77a来冷却驱动基板42的功率元件42a。
冷却用制冷剂配管47在比电气部件箱50的前侧壁76后退而配置的支承板77的前表面设置,从而以收容在该电气部件箱50的平面范围内的方式配置。因此,制冷剂配管47不从电气部件箱50向前侧突出,而能够缩小包括制冷剂配管47在内的电气部件箱50的平面的配置空间。另外,能够使电气部件箱50的前侧壁76接近外壳5的下侧面面板29地配置。
图14是电气部件箱的下部的侧剖视图。电气部件箱50内的端子台45在压缩机11用的驱动基板42、支承板77的前侧配置。而且,与端子台45连接的电气布线62从端子台45向下方延伸,且通过支承板77的前侧而被向电气部件箱50的外部引出。
如上所述,由于在电气部件箱50的左侧壁73、右侧壁74的前缘形成有切口73A、74A,所以当进行将电气布线62连接于端子台45的作业、在支承板77的前表面连接制冷剂配管47的作业时,左侧壁73、右侧壁74基本不会成为妨碍。另外,与端子台45连接的电气布线62不仅向端子台45的下方延伸,也容易经由切口73A、74A向电气部件箱50的左右侧方绕回。因此,能够提高电气布线62的绕回的自由度。
如图8所示,在电气部件箱50的第二部分52的底壁71和后侧壁75上,分别形成有空气的取入口56、58。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电气部件箱50的第一部分51的后侧壁75(平行部75A1以及倾斜部75B1这两者),形成有用于排出冷却空气的排出口57。
图16是表示室外机内部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若使设于外壳5上部的送风扇23工作,则从外壳5的侧面吸入外部空气,在与室外热交换器13之间进行了热交换之后,将空气向上方吹出。此时,外壳5的内部由于送风扇23的工作而成为负压,特别是图16所示的B部由于比其下方的A1部以及A2部靠近送风扇23,所以压力更低。
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在电气部件箱50的第一部分51形成有排出口57,在第二部分52形成有取入口56、58,所以利用上述的B部与A1部及A2部的压力差,从取入口56、58向电气部件箱50内导入空气并且从排出口57排出空气,利用该空气的流动对电气部件箱50的下部一侧的设备、特别是驱动基板42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空气的取入口56、58在电气部件箱50的底壁71和后侧壁75这两者上形成,所以能够使导入电气部件箱50内的空气的流量增大。即,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沿外壳5的除去一个角部5A的四个侧面配置室外热交换器13,在上述角部5A配置上下方向上细长的电气部件箱50,该情况下,电气部件箱50的底壁71的面积必然较小,从而难以充分设置取入口56。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电气部件箱50的下端部前表面成为后退的形状,从而底壁71的面积更加小,从而如果仅仅是该底壁71的取入口56,则更加难以确保空气的流量。因此,不仅在电气部件箱50的底壁71,也在后侧壁75形成取入口58,从而能够向电气部件箱50内导入足够流量的空气。此外,也能够除了后侧壁75之外、或者代替后侧壁75地在左侧壁73、右侧壁74、前侧壁76形成取入口58。
另外,取入口58形成于从水平方向看时与驱动基板42的下部一侧重叠的范围。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取入口58形成于与驱动基板42的大致下半部分对应的范围。因此,能够通过从取入口58导入的空气正好冷却驱动基板42的高度方向的大致全体,并且能够尽可能地扩大取入口58与排出口57之间的距离,增大B部与A2部的压力差从而可靠地从取入口58将空气导入电气部件箱50内。此外,取入口58也可以与不到驱动基板42的下半部分整体的范围对应形成,例如,也可以与从驱动基板42的下端起的1/3左右范围对应形成。
另外,如图9所示,形成于后侧壁75的取入口58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比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h大。由此,能够抑制取入口58的高度尺寸h并扩大与排出口57的距离,并且能够从取入口58导入足够流量的空气。
排出口57形成于平坦的面亦即第1部分51的后侧壁75A1、75B1。因此,与在随着箱主体部70的加工而受到大的力作用的部位、斜着倾斜的部位形成排出口57的情况相比,例如,与在第3部分53的倾斜部75B3形成排出口57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加工。
如图14所示那样,形成于后侧壁75的取入口58由将形成为水平方向细长的多个狭缝沿上下方向排列而构成,在各狭缝的上缘形成有向斜后下方突出的檐部58a。通过该檐部58a防止水分从取入口58向电气部件箱50内侵入。另外,取入口58被向下方开放的覆盖部件80覆盖后方、上方,以及左右两侧。通过该覆盖部件80也防止水分从取入口58侵入电气部件箱50内。特别是,即使在水分从覆盖部件80与后侧壁75之间的连接部分侵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檐部57a可靠地防止水分向排出口57的侵入。
图15是表示用于排出电气部件箱内的空气的排出口的侧剖视图。
排出口57也由将形成为水平方向细长的多个狭缝沿上下方向排列而构成,在各狭缝的上缘形成有向斜后下方突出的檐部57a。另外,排出口57被向下方开放的覆盖部件81覆盖后方、上方、以及左右两侧。因此,通过檐部57a以及覆盖部件81防止水分从排出口57向电气部件箱50内侵入。特别是,即使在水分从覆盖部件81与后侧壁75之间的连接部分侵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檐部57a可靠地防止水分向排出口57的侵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壳5的四个侧面对应配置(参照图6)。因此,和与该外壳5的三个侧面对应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13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空气的流通面积,能够提高热交换的能力。另外,换言之,通过与外壳5的四个侧面对应的方式配置室外热交换器13,即使使外壳5的尺寸变小也能够维持空气的流通面积。因此,能够不使室外热交换器13的能力降低,而实现外壳5的小型化。
与此相反,若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壳5的四个侧面对应配置,则形成于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一个侧端部32a与另一个侧端部35a之间的开口部36变小,电气部件箱50的配置空间占该开口部36的比例相对变大。因此,在利用开口部36的剩余空间进行外壳5内的设备的维护、更换等作业的情况下有作业性恶化的可能。
关于这一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2的电气部件箱50的上部比室外热交换器13靠上方配置,在从水平方向看时与通风导向件30a重叠配置,所以与将电气部件箱50的整体比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上端靠下方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占开口部36的电气部件箱50的配置空间变小。因此,能够确保除了电气部件箱50的配置空间之外的剩余的开口部36的空间尽可能地大,利用该开口部36对外壳5内的设备进行维护等的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通风导向件30a的水平方向外侧的区域成为几乎不对外壳5内的空气流动有作用的死角空间,所以即使在该区域配置了电气部件箱50的一部分,也几乎不会对外壳5内的空气流动带来负面影响,也不会使热交换效率恶化。
另外,因为电气部件箱50的上部(第1部分51)形成为具有大致沿通风导向件30a延伸的倾斜部75B1的俯视大致梯形或者大致三角形,所以能够更大更有效地活用外壳5的角部5A中的死角空间来配置电气部件箱50。即,因为以往的一般的电气部件箱形成为俯视矩形状,所以即便想要在外壳5的角部5A与通风导向件30a之间的死角空间配置电气部件箱,也仅能够在收纳矩形状的电气部件箱的范围内进行活用,但是因为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部件箱50具有与通风导向件30a的外周形状一致的倾斜部(倾斜壁)75B1,所以能够尽可能大地利用该死角空间,能够充分确保电气部件箱50内的容积。此外,倾斜部75B1虽然形成为在俯视时成为沿通风导向件30a外周的切线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平面,但是也可以是沿该外周形状的圆弧状的曲面。
另外,因为电气部件箱50在比第1部分51靠下方的位置具有与该第1部分51相比横截面积被放大的第2部分52,所以即使不放大电气部件箱5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也能够增大容积。因此,能够确保电气部件箱50下方的开口部36的空间大。另外,第2部分52相对于第1部分51在前后方向(进深方向)上横截面积被放大,左右方向的宽度(前开口部36A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第1部分51以及第3部分53相同,所以也能够充分确保电气部件箱50与室外热交换器13之间的前开口部36A的宽度W。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电气部件箱50配置于外壳5中左前侧的角部5A,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那样,送风扇23配置于没有配置电气部件箱50的其他的角部,具体而言向外壳5的右前侧和右后侧的角部一侧偏置配置。因此,由于在外壳5的左前侧配置电气部件箱50,所以能够形成比较大的空间。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对于室外热交换器13而言,外壳5的右侧一方比左侧的空气的流通面积大,与此相对,送风扇23向外壳5的右侧偏置配置。因此,能够从外壳5的右侧吸入更多的空气,更高效地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3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
例如,电气部件箱50的前侧壁76也可以由外壳5的下侧面面板29兼作。电气部件箱50也可以不具备第3部分53,而在第1部分51的下侧形成第2部分52。
室外热交换器13例如也能够通过将两个与外壳5的邻接的两个侧面对应的大致L字形状的热交换器组合而构成。另外,外壳5至少具有四个侧面就可以,平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四边形,也可以是五边形以上的。另外,本实用新型也能够用于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壳5的两个或者三个侧面对应配置的室外机,也能够用于仅在比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上端靠下侧(比喇叭口30靠下侧)的位置配置有电气部件箱50的室外机。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机2具有一台的压缩机11,但也可以具备两台以上的压缩机11。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构成为前开口部36A的开口宽度W为能够供一台压缩机11出入的宽度,能够使多台压缩机11从前开口部36A一台一台地依次出入。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机2具备一台送风扇23,但是也可以并列具有两台以上的送风扇23。

Claims (8)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包括:外壳(5);与该外壳(5)的侧面对应配置的热交换器(13);设置于所述外壳(5)的上部且将从该外壳(5)的侧面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的送风扇(23);以及收容于所述外壳(5)的电气部件箱(5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风扇(23)的下方且在所述电气部件箱(50)的侧壁(75)上形成有空气的排出口(57),在比该排出口(57)靠下方的位置且在所述电气部件箱(50)的底壁(71)和侧壁(75)上设置有空气的取入口(56、5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气部件箱(50)的下部配置有发热部件(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电气部件箱(50)的侧壁(75)上的所述取入口(58)形成于在从水平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发热部件(42)的下部一侧重叠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电气部件箱(50)的侧壁(75)上的所述取入口(58)以及所述排出口(57)由多个孔构成,在各孔的上缘形成有檐部(58a、57a),并且设置于所述电气部件箱(50)的侧壁(75)上的所述取入口(58)以及所述排出口(57)包括从外侧、上方、侧方将多个孔整体地覆盖的覆盖部件(80、81)。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5)至少具有四个侧面,所述热交换器(13)在除去所述外壳(5)的至少一个角部(5A)的范围内与四个侧面对应配置,所述电气部件箱(50)配置于所述外壳(5)的所述角部(5A),且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器(13)的一个侧端部与另一个侧端部之间的开口部(3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5)至少具有四个侧面,所述热交换器(13)在除去所述外壳(5)的至少一个角部(5A)的范围内与四个侧面对应配置,所述电气部件箱(50)配置于所述外壳(5)的所述角部(5A),且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器(13)的一个侧端部与另一个侧端部之间的开口部(36)。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还包括包围所述送风扇(23)外周的通风部件(30a),在从水平方向观察时,所述电气部件箱(50)的上部一侧与所述通风部件(30a)重叠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还包括包围所述送风扇(23)外周的通风部件(30a),在从水平方向观察时,所述电气部件箱(50)的上部一侧与所述通风部件(30a)重叠配置。
CN201320686484.0U 2012-11-02 2013-11-01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3373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2294 2012-11-02
JP2012242294A JP6107057B2 (ja) 2012-11-02 2012-11-02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33736U true CN203533736U (zh) 2014-04-09

Family

ID=50419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86484.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33736U (zh) 2012-11-02 2013-11-01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07057B2 (zh)
CN (1) CN2035337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5503A (zh) * 2015-12-18 2017-06-2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28080B2 (en) * 2015-11-09 2021-02-23 Carrier Corporation Climate control outdoor unit with inverter cooling
JP7396589B2 (ja) * 2019-12-24 2023-12-12 オリオン機械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12413821A (zh) * 2020-12-08 2021-02-26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7286A (ja) * 1991-12-06 1993-06-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電気品箱
JP3515206B2 (ja) * 1995-02-21 2004-04-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機の電装箱
JP2000179892A (ja) * 1998-12-16 2000-06-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4715531B2 (ja) * 2006-01-27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用電源箱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08103576A (ja) * 2006-10-20 2008-05-01 Yaskawa Electric Corp モータ制御装置
KR20090053491A (ko) * 2007-11-23 2009-05-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2010181660A (ja) * 2009-02-06 2010-08-19 Hitachi Ltd 画像表示装置
JP5611605B2 (ja) * 2010-01-28 2014-10-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5503A (zh) * 2015-12-18 2017-06-2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6895503B (zh) * 2015-12-18 2020-06-0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92306A (ja) 2014-05-19
JP6107057B2 (ja)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21557B (zh) 空气调节器用室内机
CN103827587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EP2787289B1 (en) Outdoor machine for a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6196332B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CN203533736U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EP2993423B1 (en) Decorative panel and air-conditioner in-room unit provided with same
JP2013083422A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装置
US5542263A (en) Window mounted air conditioner
KR102302546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203550069U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EP2933574B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EP2985542A1 (en) Decorative panel and air-conditioner in-room unit provided with same
CN108917153B (zh) 接水盘组件及下出风机房空调
CN103791558A (zh) 空调
CN202927976U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及该室外机使用的截止阀用的支承构件
CN101769567B (zh) 分体式变频空调室外机
CN1764808B (zh) 循环冷却装置
CN203550071U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N101178198A (zh) 排出导向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空调机
JP4314934B2 (ja) 室外ユニットの電装品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12805855U (zh) 一种进出风口能够互换的机柜空调
JP4986696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200412526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及びその室外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209805651U (zh) 变频器
CN209877139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