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66378U - 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 - Google Patents
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66378U CN203466378U CN201320570784.2U CN201320570784U CN203466378U CN 203466378 U CN203466378 U CN 203466378U CN 201320570784 U CN201320570784 U CN 201320570784U CN 203466378 U CN203466378 U CN 2034663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stic body
- electric connector
- track
- terminal
- earth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包括模组壳体和中部呈U型的轨道,模组壳体卡合固定在轨道上,模组壳体内定位设有PCB板和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定位于PCB板和轨道之间,电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塑胶本体,每个塑胶本体在宽度方向上部分容置于轨道的两侧壁之间,每个塑胶本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固设有导电的金属接地端子,金属接地端子位于塑胶本体的侧面与轨道的侧壁之间,金属接地端子一端与PCB板固定连接,金属接地端子另一端弹性接触轨道的侧壁。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满足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要求,简化接地端子的结构及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整体结构,且能够减少组装步骤,方便组装,达到提高材料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组的接地结构,具体是涉及一种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
背景技术
模组类产品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和背光等领域,模组类产品通常需要特定的接地结构,用以保护模组电路免受干扰信号的影响,避免整个模组电路发生混乱。现有的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焊接在模组中PCB板上的电连接器连接导线实现接地,另一种是通过金属接地端子连接模组中的PCB板与轨道,达到接地的目的。但是,通过电连接器连接导线实现PCB模组接地时,电连接器接地繁琐,且输入部分与接地部分都需接入导线,易接错位置,存在风险。通过金属接地端子实现PCB模组接地时,现有的金属接地端子通常为单独件,金属接地端子与PCB板和轨道的连接都是夹片式结构,折弯较多,结构较为复杂,且五金模具加工困难,材料使用较多,材料利用率较低,成本较高。此外,现有技术中的金属接地端子组装时,通过卡合在模组壳体对应的槽内,接地端子一端夹持在PCB板上,另一端卡合在轨道上,接地端子容易产生晃动,稳固性较差,且接地端子为单独件,组装程序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能够有效满足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要求,简化接地端子的结构及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整体结构,且能够减少组装步骤,方便组装,达到提高材料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包括模组壳体和中部呈U型的轨道,所述模组壳体卡合固定在所述轨道上,所述模组壳体内定位设有PCB板和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定位于所述PCB板和所述轨道之间,所述电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塑胶本体,每个塑胶本体在宽度方向上部分容置于所述轨道的两侧壁之间,每个塑胶本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固设有导电的金属接地端子,所述金属接地端子位于所述塑胶本体的侧面与所述轨道的侧壁之间,所述金属接地端子一端与所述PCB板固定连接,所述金属接地端子另一端弹性接触所述轨道的侧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塑胶本体的一个侧面上固设有所述金属接地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塑胶本体的一个侧面上固设有所述金属接地端子的结构是:所述金属接地端子包括一体折弯呈半封闭环形的端子本体,所述端子本体朝向所述塑胶本体侧面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塑胶本体的侧面上一体注塑形成有凸柱、止位凸台和定位卡槽;所述端子主体套设于所述凸柱上,所述端子主体的下侧止档于所述止位凸台,所述定位凸起卡固于所述定位卡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凸起由所述端子本体朝向所述塑胶本体撕裂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本体的顶部上设有出脚,所述出脚焊接于所述PCB板上,所述端子本体的底部设有弹片,所述弹片背向所述塑胶本体的侧面折弯一定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塑胶本体与所述弹片对应的侧面上设有弹片卡槽,所述弹片容置于所述弹片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包括模组壳体和中部呈U型的轨道,模组壳体卡合固定于轨道上,模组壳体内定位设有PCB板和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定位于PCB板和轨道之间电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塑胶本体,每个塑胶本体在宽度方向上容置于轨道的两侧壁之间,每个塑胶本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固设有导电的金属接地端子,金属接地端子位于塑胶本体的侧面与轨道的侧壁之间,金属接地端子一端与PCB板固定连接,金属接地端子另一端弹性接触轨道的侧壁。这样,通过将用于接地的接地端子与用于输入连接的电连接器合并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新的电连接器,能够有效满足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要求,且可以简化接地端子的结构和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整体结构,达到了提高材料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组装连接时,将PCB电连接器模组卡在轨道上后,即可实现接地,减少了组装步骤,组装快速方便。此外,电连接器安装在模组的底部,并与模组内的PCB板定位连接,同时,金属接地端子与PCB板电连接,且与轨道弹性电连接,可满足从底部输入信号及电源,不相互影响。
较佳的,每个塑胶本体的一个侧面上固设有导电的金属接地端子,一个金属接地端子即可满足接地的需要,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较佳的,塑胶本体固设金属接地端子的结构是:金属接地端子包括一体折弯呈半封闭环形的端子本体,端子本体朝向塑胶本体侧面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端子本体的顶部上设有出脚,出脚焊接于PCB板上,端子本体的底部设有弹片,弹片背向塑胶本体的侧面折弯一定角度。塑胶本体的侧面上一体注塑形成有凸柱、止位凸台和定位卡槽;端子主体套设于凸柱上,端子主体的下侧止档于止位凸台,定位凸起卡固于定位卡槽内。这种结构的金属接地端子不但可实现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功能,满足接地需要,且结构简单,材料利用率高,与塑胶本体的连接时,不容易产生晃动,稳固性好。较佳的,定位凸起由端子本体朝向塑胶本体撕裂形成。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金属接地端子的材料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较佳的,塑胶本体与弹片对应的侧面上设有弹片卡槽,弹片容置于弹片卡槽内。这样,能够限定弹片的活动范围,有利于保护弹片和更好的实现接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金属接地端子、电连接器、PCB板和模组壳体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金属接地端子与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接地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模组壳体 2——轨道
3——PCB板 4——电连接器
41——塑胶本体 411——凸柱
412——止位凸台 413——定位卡槽
414——弹片卡槽 5——金属接地端子
51——端子本体 52——定位凸起
53——出脚 54——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包括模组壳体1和中部呈U型的轨道2,模组壳体卡合固定于轨道上,模组壳体内定位设有PCB板3和电连接器4,电连接器定位于PCB板和轨道之间,电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塑胶本体41,每个塑胶本体在宽度方向上容置于轨道的两侧壁之间,每个塑胶本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固设有导电的金属接地端子5,金属接地端子位于塑胶本体的侧面与轨道的侧壁之间,金属接地端子一端与PCB板固定连接,金属接地端子另一端弹性接触轨道的侧壁。通过将用于接地的接地端子与用于输入连接的电连接器合并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新的电连接器,能够有效满足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要求,且可以简化接地端子的结构和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整体结构,达到了提高材料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组装连接时,将PCB电连接器模组卡在轨道上后,即可实现接地,减少了组装步骤,组装快速方便。此外,电连接器安装在模组的底部,并与模组内的PCB板定位连接,同时,金属接地端子与PCB板电连接,且与轨道弹性电连接,可满足从底部输入信号及电源,不相互影响。
优先的,每个塑胶本体的一个侧面上固设有导电的金属接地端子,一个金属接地端子即可满足接地的需要,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金属接地端子采用钣金冲压成型,包括一体折弯呈半封闭环形的端子本体51,端子本体朝向塑胶本体侧面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52,端子本体的顶部上设有出脚53,端子本体的底部设有弹片54,该弹片背向塑胶本体的侧面折弯一定角度;塑胶本体的侧面上一体注塑形成有凸柱411、止位凸台412和定位卡槽413;塑胶本体与弹片对应的侧面上设有弹片卡槽414。
这种结构的金属接地端子和塑胶本体不但可实现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功能,满足接地需要,且结构简单,材料利用率高,与塑胶本体的连接时,不容易产生晃动,稳固性好。且定位凸起由端子本体朝向塑胶本体撕裂形成,能够进一步提高金属接地端子的材料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塑胶本体与弹片对应的侧面上设有弹片卡槽,弹片容置于弹片卡槽内。能够限定弹片的活动范围,有利于保护弹片和更好的实现接地。
本实用新型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的组装过程如下:
首先,将金属接地端子与塑胶本体进行装配,装配时将金属接地端子的端子主体从塑胶本体的凸柱的顶部由上而下装入,当端子主体的下侧接触止位凸台时,止档于该止位凸台的上侧,此时,半封闭式环形的塑胶本体卡在凸柱上,撕裂的定位凸起卡进塑胶本体上对应的定位卡槽内,金属接地端子的具有弹性的弹片容置于塑胶本体上对应的弹片卡槽内,金属接地端子即被固定于电连接器的侧面上。
然后将带有金属接地端子的电连接器与PCB板、模组和轨道进行组装,组装时,先将电连接器的金属接地端子的出脚焊接在PCB板上,然后将焊接后的PCB板装入模组壳体内,最后将模组壳体安装在轨道上,此时金属接地端子位于塑胶本体的侧面与轨道的侧壁之间,金属接地端子的弹片弹性接触轨道的侧壁,这样,即可实现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功能,满足接地需要。
以上实施例是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形式上的修改或变更,但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的情况下,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组壳体(1)和中部呈U型的轨道(2),所述模组壳体卡合固定在所述轨道上,所述模组壳体内定位设有PCB板(3)和电连接器(4),所述电连接器定位于所述PCB板和所述轨道之间,所述电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塑胶本体(41),每个塑胶本体在宽度方向上部分容置于所述轨道的两侧壁之间,每个塑胶本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固设有导电的金属接地端子(5),所述金属接地端子位于所述塑胶本体的侧面与所述轨道的侧壁之间,所述金属接地端子一端与所述PCB板固定连接,所述金属接地端子另一端弹性接触所述轨道的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塑胶本体的一个侧面上固设有所述金属接地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本体的一个侧面上固设有所述金属接地端子的结构是:所述金属接地端子包括一体折弯呈半封闭环形的端子本体(51),所述端子本体朝向所述塑胶本体侧面的一侧设有定位凸起(52);所述塑胶本体的侧面上一体注塑形成有凸柱(411)、止位凸台(412)和定位卡槽(413);所述端子主体套设于所述凸柱上,所述端子主体的下侧止档于所述止位凸台,所述定位凸起卡固于所述定位卡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起由所述端子本体朝向所述塑胶本体撕裂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的顶部上设有出脚(53),所述出脚焊接于所述PCB板上,所述端子本体的底部设有弹片(54),所述弹片背向所述塑胶本体的侧面折弯一定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本体与所述弹片对应的侧面上设有弹片卡槽(414),所述弹片容置于所述弹片卡槽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70784.2U CN203466378U (zh) | 2013-09-13 | 2013-09-13 | 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70784.2U CN203466378U (zh) | 2013-09-13 | 2013-09-13 | 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66378U true CN203466378U (zh) | 2014-03-05 |
Family
ID=50178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570784.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466378U (zh) | 2013-09-13 | 2013-09-13 | 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6637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66540A (zh) * | 2013-09-13 | 2015-03-25 | 町洋机电(中国)有限公司 | 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 |
CN109301531A (zh) * | 2018-10-19 | 2019-02-01 | 町洋机电(中国)有限公司 | 正面出脚的栅板式端子台 |
-
2013
- 2013-09-13 CN CN201320570784.2U patent/CN203466378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66540A (zh) * | 2013-09-13 | 2015-03-25 | 町洋机电(中国)有限公司 | 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 |
CN104466540B (zh) * | 2013-09-13 | 2016-07-06 | 町洋机电(中国)有限公司 | 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 |
CN109301531A (zh) * | 2018-10-19 | 2019-02-01 | 町洋机电(中国)有限公司 | 正面出脚的栅板式端子台 |
CN109301531B (zh) * | 2018-10-19 | 2024-01-09 | 町洋机电(中国)有限公司 | 正面出脚的栅板式端子台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308430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107230851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752040U (zh) | 一种usb连接器 | |
CN105449434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466378U (zh) | 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 | |
CN104466540B (zh) | Pcb电连接器模组的接地结构 | |
CN205211995U (zh) | 印制电路板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 |
CN203800240U (zh) | 微型射频连接器 | |
CN203631809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20122257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858056U (zh) | 插座电子连接器 | |
CN204720615U (zh) | 一种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 |
CN204179380U (zh) | 一种高功率传输的连接器 | |
CN20984410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30740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3205623U (zh) | 贴装于印刷电路板上的超薄型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3788342U (zh) | 一种移动终端红外传感模块的安装结构 | |
CN202797526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517812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79426U (zh) | 双接口电连接器 | |
CN202513225U (zh) | 一种电池电极接触组件 | |
CN204130854U (zh) | 双接口电连接器 | |
CN216872294U (zh) | 一种数据传输型type-c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 |
CN20163902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871599U (zh) | 超薄型前插板式高寿命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70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706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