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38988U -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38988U
CN203338988U CN2013203762224U CN201320376222U CN203338988U CN 203338988 U CN203338988 U CN 203338988U CN 2013203762224 U CN2013203762224 U CN 2013203762224U CN 201320376222 U CN201320376222 U CN 201320376222U CN 203338988 U CN203338988 U CN 2033389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ductive pattern
pattern
conductor
inn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7622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幡政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c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c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com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389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3898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5/00Capacitors in which the capacitance is vari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turning a shaft;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5/04Capacitors in which the capacitance is vari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turning a shaft;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using variation of effective area of electrode
    • H01G5/14Capacitors in which the capacitance is vari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turning a shaft;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using variation of effective area of electrode due 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of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2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capacitance
    • G01D5/241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capacitance by relative movement of capacitor electrodes
    • G01D5/24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capacitance by relative movement of capacitor electrodes by varying overlap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2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capacitance
    • G01D5/241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capacitance by relative movement of capacitor electrodes
    • G01D5/2417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capacitance by relative movement of capacitor electrodes by varying sepa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5/00Capacitors in which the capacitance is vari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turning a shaft;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5/01Details
    • H01G5/013Dielectric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5/00Capacitors in which the capacitance is vari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turning a shaft;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5/01Details
    • H01G5/013Dielectrics
    • H01G5/0134Solid dielectrics
    • H01G5/0136Solid dielectrics with movabl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28Tubula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容可变型电容器,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容纳到像位置指示器这样细的框体中,且能够容易应对量产。包括:内侧构件;和外侧构件,具有容纳内侧构件的空间。内侧构件具有柱形状,并且在其周面上形成有与第1电极连接的第1导体图案。外侧构件具有预定的介电常数,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与第2电极连接的第2导体图案,以与内侧构件的周面上所形成的第1导体图案相对。与从外部施加的力对应地,外侧构件的空间中所容纳的内侧构件在其中心轴方向上相对于外侧构件相对位移,第1导体图案与第2导体图案之间的相对面积发生变化,由此在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形成与从外部施加的力对应的静电电容。

Description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从外部施加的压力作为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背景技术
作为用作个人计算机等的输入设备的位置输入装置的一例,例如公知有如下装置,其包括:位置指示器,具有笔形状,具备笔压检测部;和位置检测装置,具备用该位置指示器进行指示操作、文字及图像等的输入的输入面。
并且,以往在位置指示器的笔压检测部上使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96212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该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中,作为容纳在细长的筒状框体内的机构性构造部件,具有圆柱状的电介质的一个端面上所安装的第1导电体和电介质的与上述一个端面相对的另一个端面侧所配置的能够弹性偏移的具有挠性的第2导电体。第2导电体的与电介质相对的面设置成例如以拱形状向电介质侧膨出的形状。
并且,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包括:隔离单元,将第2导电体与电介质的另一个端面之间除了该隔离单元的一部分之外隔离微小的间隔;和对第2导电体与电介质之间施加相对压力或位移的部件。该施加相对的压力或位移的部件与笔形状的位置指示器的芯体连接。若向位置指示器从其框体的一个端部施加笔压,则由于芯体上所施加的轴向的力,挠性的第2导电体向电介质侧位移,第2导电体偏移为与电介质的另一个端面接触。并且,挠性的第2导电体的拱形状的膨出端面以与按压力对应的面积与电介质的另一个端面接触。因此,隔着电介质而在第2导电体与第1导电体之间所构成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96212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的位置指示器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中,像电介质、第1导电体、第2导电体、隔离件、保持电介质的保持体、用于连接第1及第2导电体与印刷电路板的端子构件等这样部件数量多,此外分别为不同的机构部件。因此,位置指示器的结构复杂,并且位置指示器的组装花费工时,成本高,并且存在无法量产的问题。
为了量产,可以考虑预先组装上述多个部件来将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构成为模块化部件。但是,近年来,伴随着PDA及高功能的便携电话终端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要求更细的形状的笔形状的位置指示器。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的位置指示器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中,在施加压力的方向上排列有多个部件组,使第2导电体根据施加压力弹性偏移,因此在预先将部件组组装来设置为模块化部件的情况下,需要在预定的壳体构件内容纳部件,难以使模块化部件小型化。因此,若设置为模块化部件,则存在成为笔形状的位置指示器细化时的障碍的问题。此外,使笔形状的位置指示器越细,则存在越难以确保第2导电体与电介质的另一个端面之间的相对面积的问题。
此外,在将预定的部件组组装来制作模块化的部件时,该组装花费时间。因此,作业者必须花费时间来组装成模块化部件,之后与其他部件组合并配置到外壳内,还存在生产性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容可变型电容器,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容纳到像位置指示器这样细的框体中,且能够容易应对量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包括:内侧构件;和外侧构件,具有容纳上述内侧构件的空间,上述内侧构件具有柱形状,并且在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形成有第1导体图案,上述外侧构件是具有预定的介电常数的电介质,并且在上述外侧构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2导体图案,上述第2导体图案被配置为:在上述外侧构件的上述空间中容纳有上述内侧构件时,上述第2导体图案与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相对,与从外部施加的力对应地,上述外侧构件的上述空间中所容纳的具有上述柱形状的上述内侧构件在具有上述柱形状的上述内侧构件的中心轴方向上相对于上述外侧构件相对位移,由此,隔着上述电介质而配置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与上述第2导体图案之间所形成的相对面积发生变化,在上述第1导体图案与上述第2导体图案之间形成与从上述外部施加的力对应的静电电容。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中,与从外部施加的力对应地,内侧构件在其柱形状的中心轴方向上相对于外侧构件相对位移,由此第1导体图案相对于第2导体图案相对偏移,隔着由外侧构件构成的电介质而相对的两者的相对面积发生与所施加的压力对应的变化。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在第1及第2电极之间具有与从外部施加的力对应的静电电容。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在外侧构件的空间内容纳内侧构件而构成,实质上是由一个设备构成的简单结构的电容器的结构。并且,是在外侧构件的空间内容纳柱形状的内侧构件的结构,整体上能够细型化。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还能够容纳到像位置指示器这样细的框体中,且能够容易应对量产。
另外,优选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以及与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相对地形成在上述外侧构件的外周面上的上述第2导体图案,分别形成在与上述中心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配置有多个的上述导体图案通过连接图案彼此连接。
另外,优选上述第1导体图案及上述第2导体图案中的至少一方的导体图案形成为具有开口部的环形状。
另外,优选上述第1导体图案及上述第2导体图案分别形成为具有开口部的环形状,上述第2导体图案所具有的上述连接图案与上述第1导体图案所具有的上述开口部相对配置,并且上述第1导体图案所具有的上述连接图案与上述第2导体图案所具有的上述开口部相对配置。
另外,优选上述第1导体图案和上述第2导体图案分别相对于与上述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移预定的角度。
另外,优选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沿着上述中心轴方向形成为螺旋形状,上述外侧构件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2导体图案形成为与上述第1导体图案相似的螺旋形状。
另外,优选设置有卡合部,该卡合部用于设定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与上述外侧构件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2导体图案的位置关系。
另外,优选在上述内侧构件和上述外侧构件各自的周方向上设置有上述卡合部,以设定上述内侧构件与上述外侧构件的位置关系。
另外,优选在上述内侧构件上以比上述内侧构件的上述周面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用于设定上述内侧构件与上述外侧构件之间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另外,优选上述内侧构件上所设置的上述突出部设置在上述柱形状的内侧构件的一个端面侧。
另外,优选在上述内侧构件上所设置的上述突出部与上述外侧构件相对的位置配置有弹性构件。
另外,优选配置有第1电极和第2电极的连接构件卡合在上述外侧构件的与被施加来自上述外部的力的一端侧相对的另一端侧,由此上述第1导体图案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并且上述第2导体图案与上述第2电极连接。
另外,优选在位于卡合有上述连接构件的一侧的上述内侧构件的一端面,形成有与上述第1导体图案连接的电极连接图案,通过上述连接构件与上述外侧构件卡合,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电极连接图案连接。
另外,优选上述电极连接图案与上述第1电极之间经由导电性构件来连接,并且与上述连接构件卡合到上述外侧构件对应地,上述连接构件上所配置的上述第2电极与上述外侧构件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2导体图案彼此接触而连接。
另外,优选上述导电性构件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具有弹性。
另外,优选在上述连接构件卡合在上述外侧构件上时,上述连接构件的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露出的端面上,由中心导体和配置在上述中心导体的周部的周边导体构成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
另外,优选上述中心导体形成为突状,或者为了容纳突状导体而形成为凹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一种电容可变型电容器,能够作为一个设备进行处理,成为能够细型化的简单的结构,并且具有与从外部施加的力对应的静电电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适合用作容纳在像位置指示器这样细的框体中的部件,此外容易作为量产部件来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A)、2(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3(A)、3(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导体图案及内侧导体图案的例子的图。
图4(A)、4(B)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导体图案与内侧导体图案相对的状态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导体图案及内侧导体图案的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一例即位置指示器的结构例的图。
图7(A)、7(B)、7(C)是用于说明图6的位置指示器的例子中所使用的棒状的电容器的例子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6的位置指示器的例子中所使用的棒状的电容器的例子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6的位置指示器的例子中所使用的棒状的电容器的例子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6的位置指示器的例子中所使用的棒状的电容器的例子的图。
图11(A)、11(B)、11(C)是用于说明图6的位置指示器的例子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2(A)、12(B)、12(C)、12(D)、12(E)是用于说明图6的位置指示器的例子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3是图6的位置指示器的例子的等效电路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使用图6的位置指示器的例子的位置检测装置的电路结构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16(A)、16(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导体图案及内侧导体图案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17(A)、17(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导体图案及内侧导体图案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18(A)、18(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导体图案及内侧导体图案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19(A)、19(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导体图案及内侧导体图案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导体图案及内侧导体图案的形成方法的其他例子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1(A)、21(B)、21(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几个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1中的A-A线剖视图)。此外,图2(B)是图2(A)中用圆包围而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及图2(A)所示,本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包括由具有中空的空间1a的圆筒构成的外侧构件1、在该外侧构件1的中空的空间1a内所容纳的内侧构件2、设置在外侧构件1与内侧构件2之间的缓冲用的缓冲构件3、保护壳构件4、以及电极导出用的连接构件5。
外侧构件1由例如玻璃、陶瓷或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等具有预定的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构成,成为外径R1为例如3~5mm、内径R2为2~4mm的中空的圆筒形状。在该例子中,外侧构件1由陶瓷构成,其中心轴方向的两端均成为内径R2的开口。
内侧构件2通过由例如PET等树脂构成的电介质材料构成,具有直径R比外侧构件1的内径R2稍小(R<R2)的柱形状部21。此外,在该例子中,内侧构件2在柱形状部21的中心轴方向的一个端面侧具有与柱形状部21的周面(柱面)相比在半径方向上向外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以下称为凸缘部)22。在该例子中,如图1及图2(A)所示,该凸缘部22的直径被选定为小于外侧构件1的外径R1、且大于内径R2。
如图2(A)所示,内侧构件2的凸缘部22发挥如下作用:在外侧构件1的中空的空间1a内,从其一侧插入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时,与外侧构件1的上述一侧的端面1b对碰,从而设定内侧构件2与外侧构件1之间的中心轴方向的位置关系。在该例子中,在内侧构件2的凸缘部22与外侧构件1的一侧的端面1b之间,插入由例如环状的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缓冲构件3,缓和两者的对碰。
在该例子中,该柱形状部21的去除凸缘部22的厚度之后的中心轴方向的长度图2(A)所示被选定为,与外侧构件1的中心轴方向的长度和缓冲构件3的厚度之和相等。因此,在外侧构件1的中空的空间1a内容纳有内侧构件2的状态下,如图2(A)所示,外侧构件1的中心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1c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与凸缘部22侧相反一侧的端面21a成为同一面。当然,如本例这样将外侧构件1的中心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1c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与凸缘部22侧相反一侧的端面21a设为同一面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使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与凸缘部22侧相反一侧的端面21a比外侧构件1的中心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1c更向外侧突出,此外也可以是向外侧构件1的中空空间1a内侧凹入的状态。
并且,如图1中用阴影线所示那样,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柱面)21b上,通过例如蒸镀等形成有第1导体图案(以下称为内侧导体图案)23。此外,在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上,与中空空间1a内所容纳的内侧构件2的内侧导体图案23对应地,通过蒸镀等形成有第2导体图案(以下称为外侧导体图案)11。
图3(A)、3(B)表示外侧导体图案11及内侧导体图案23的图案形状的一例。图3(A)表示外侧导体图案11的一例,图3(B)表示内侧导体图案23的一例。
如图3(B)所示,内侧导体图案23中,在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中心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在该例子中在与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一个或多个在该例子中为四个环形状的导体图案23a、23b、23c、23d形成在柱形状部21的周面上,并且多个导体图案23a~23d配置在中心轴方向上。在该例子的情况下,各导体图案23a~23d在内侧构件2的中心轴方向上具有宽度W,并且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彼此分离间隔W而形成。在此,例如W=200μm。
并且,这些多个环形状的导体图案23a~23d为在环上设置有切口的形状,作为该切口的开口部23ah~23dh形成为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中心轴方向上排成一列。此外,这些多个环形状的导体图案23a~23d通过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中心轴方向的连接图案23J彼此连接。该连接图案23J的周方向的宽度设为t,开口部23ah~23dh的周方向的长度(开口宽度)设为t′。在此,长度t′稍大于宽度t。
另一方面,如图3(A)所示,外侧导体图案11是将图3(B)的内侧导体图案23的中心轴方向的上下翻转而得到的形状。其中,不同点在于,形成有外侧导体图案11的是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直径大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该例子的外侧导体图案11和内侧导体图案23为梳型形状,是相似形,但设置成能够以彼此的梳的齿不相对的方式组合的形状。
即,外侧导体图案11中,在与外侧构件1的中心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在该例子中在与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多个环形状的导体图案11a~11d形成在外侧导体1的周面上,并且多个导体图案11a~11d配置在中心轴方向上。各导体图案11a~11d在中心轴方向上具有宽度W,并且在中心轴方向上彼此分离间隔W而形成。
并且,这些多个环形状的导体图案11a~11d中,开口部11ah~11dh形成为在外侧构件1的中心轴方向上排成一列,并且这些多个环形状的导体图案11a~11d通过外侧构件1的中心轴方向的连接图案11J彼此连接。该连接图案11J的周方向的宽度设为t,开口部11ah~11dh的周方向的长度设为t′。
此外,在该例子中,连接图案11J形成在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上的与环形状的导体图案11a~11d的开口部11ah~11dh分离180度的位置。
并且,在该例子中,如图4(A)所示,在内侧构件2容纳到外侧构件1的中空空间1a内,且没有施加压力施加时,外侧导体图案11的环形状的导体图案11a~11d之间的没有形成导体图案的区域与内侧导体图案23的环形状的导体图案23a~23d相对。此外,内侧导体图案23的连接图案23J配置成与外侧导体图案11的开口部11ah~11dh的位置相对。同样,外侧导体图案11的连接图案11J配置成与内侧导体图案23的开口部23ah~23dh的位置相对。
此时,环形状的导体图案11a~11d及23a~23d在外侧构件1及内侧构件2的中心轴方向上的位置可以通过内侧构件2的凸缘部22与外侧构件1的端面1b对碰来设定。另一方面,外侧构件1及内侧构件2具有用于对齐连接图案11J与开口部23ah~23dh的周方向的对应位置关系及连接图案23J与开口部11ah~11dh的周方向的对应位置关系的卡合部。
即,在该例子中,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的周面上的与外侧构件1的端面1b对碰的凸缘部22的面的正下方,设置有卡合突起24a、24b。在该例子中,卡合突起24a、24b设置在彼此分离180度、且相对于内侧导体图案23的连接图案23J的形成位置分别分离90度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外侧构件1的内周面的端面1b的附近,设置有与卡合突起24a、24b卡合的卡合凹槽12a、12b。此时,卡合凹槽12a、12b的形成位置为在与卡合突起24a、24b卡合时、外侧导体图案11的连接图案11J与内侧导体的开口部23ah~23dh相对且内侧导体图案23的连接图案23J与外侧导体图案11的开口部11ah~11dh相对的位置。在该例子的情况下,卡合凹槽12a、12b设置在相对于外侧导体图案11的连接图案11J的形成位置分别分离90度的位置。
此外,在缓冲构件3上,在彼此分离180度的位置形成有卡合突起24a、24b卡合到卡合凹槽12a、12b中时供卡合突起24a、24b贯通的缺口槽3a、3b。
由于如上所述构成,因此通过将周方向位置确定为使内侧构件2的卡合突起24a、24b贯通缓冲构件3的缺口槽3a、3b而插入嵌合于外侧构件1的卡合凹槽12a、12b中,并且向外侧构件1的中空空间1a内插入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内侧导体图案23和外侧导体图案11如图4(A)所示配置成,从与周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会彼此重叠,而是整体上彼此相对。
另外,作为用于内侧构件2和外侧构件1的周方向的定位的卡合部的例子的卡合突起和卡合凹槽的组也可以是1组,但是在该例子中,用于内侧构件2和外侧构件1的周方向的定位的卡合部为两组,即设置在周方向上的不同位置的卡合突起24a、24b及卡合凹槽12a、12b。因此,通过卡合突起24a、24b及卡合凹槽12a、12b的卡合,还能够同时对齐内侧构件2的中心轴位置和外侧构件1的中心轴位置。另外,用于内侧构件2与外侧构件1的周方向的定位的卡合部当然也可以是3组以上。
另外,在图3(A)、3(B)的例子中,环状的导体图案为四个,但这仅是用于进行说明的一例,也可以将更多数量例如50个环状的导体图案形成在外侧构件1及内侧构件的中心轴方向上。此外,关于外侧导体图案11与内侧导体图案23之间的中心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也可以设定为,在没有施加压力的状态下彼此相对。
以上形状的外侧导体图案11形成在外周面1d上,但如图1所示,在外侧构件1上最靠近端面1b且没有形成导体图案11的部分为用于与连接构件5连接的连接部13。该外侧构件1的连接部13设置为比外侧构件1的外径R1小的直径。因此,在连接部13的外周面13a与形成有外侧导体图案11的外周面1d之间,存在台阶部13b。并且,在连接部13的外周面13a上,形成有与连接构件5的后述的环状凹部5c嵌合的环状突部13c。
并且,在外周面1d上形成有上述形状的外侧导体图案11的外侧构件1容纳在保护壳构件4内,以外侧导体图案11几乎不向外部露出的方式受到保护。保护壳构件4是如图2(A)所示具有与外侧构件1的外径大致相等或稍大的内径的中空且有底的圆筒形的杯子状的构件,例如形成为薄膜状,由具有弹性的具备底部的树脂等构成。
另外,外侧构件1不是必须全部被保护壳构件4覆盖。用于与后述的连接构件5连接的连接部13和靠近端面1b的部分不被保护壳构件4覆盖。即,保护壳构件4的中心轴方向的长度设置为使外侧构件1的靠近端面1b的部分向外部露出的长度。如后文所述,在该向外部露出的部分,外侧导体图案11与在连接构件5上所形成的导体图案电连接,从而与第2电极连接。
并且,在该保护壳构件4的底部的外侧,形成有直径比内侧导体2的柱形状部21的直径小的圆形凹部4a。保护壳构件4的底部的形成有圆形凹部4a的圆形部分成为薄壁部4b。并且,保护壳构件4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构成,若从图2(A)中用箭头表示的方向按压该薄壁部4b,则该薄壁部4b能够向内侧弯曲偏移。如图2(A)所示,在外侧构件1的中空空间1a内容纳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且没有施加压力时,该柱形状部21的端面21a与该薄壁部4b对碰。
如上所述的在外周面1d上形成有外侧导体图案11的外侧构件1容纳在保护壳构件4内,例如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及另一个端面1c与保护壳构件4的内壁面及底面的周部之间分别通过粘结材料粘结并固定。
在该例子中,在外侧构件1的内周面1e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21b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中,封入有高介电常数的液体6例如硅油。通过在外侧构件1的内周面1e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21b之间填充高介电常数的液体6,能够保护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21b上所形成的内侧导体图案23以免受到湿气的影响,能够抑制作为电容器经年劣化。此外,由于具有高介电常数,因此能够改善作为电容器的性能。
接着,说明本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用于导出电极的结构,该电极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
本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一个电极(第1电极)与形成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21b上的内侧导体图案23连接,另一个电极(第2电极)与形成在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上的外侧导体图案11连接。
在内侧构件2的凸缘部22的顶面22a上,如图1及图2(A)所示,形成有用于连接第1电极与内侧导体图案23的电极连接导体图案25。并且,在内侧构件2的凸缘部22的周方向上与内侧导体图案23的连接图案23J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缺口部22b。并且,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上所形成的内侧导体图案23的连接图案23J经由该缺口部22b,到电极连接导体图案25为止形成有导体图案,从而内侧导体图案23与电极连接导体图案25被电连接。
连接构件5由例如树脂构成,具有圆柱状中空空间的上部被闭塞的罩形状。该连接构件5的圆柱状中空空间的内径被选定为,与外侧构件1的连接部13的外径(外周面13a的直径)相同或稍小。并且,如上所述,在该连接构件5的形成圆柱状中空空间的内壁面上,形成有供外侧构件1的连接部13上所形成的环状突部13c嵌合的环状凹部5c。该环状凹部5c的形成位置是在使连接构件5与外侧构件1卡合时、连接构件5的开口侧端面与容纳外侧构件1的保护壳构件4的端面恰好对碰的位置。
在连接构件5的上部的中央,形成有第1电极的导出用的贯通孔5a。并且,在连接构件5的圆柱状中空空间内,配置有导电性构件例如由弹性导电体构成的螺旋弹簧52,其一个端部52a具有突状形状,如图2(A)所示,作为中心导体,通过贯通孔5a向外部导出。另外,如图2(A)所示,对通过贯通孔5a导出到外部的螺旋弹簧52的一个端部52a压入内径大致与螺旋弹簧52的直径相等的环状的垫圈8。由此,螺旋弹簧52的一个端部52a被卡定为从连接构件5突出。
此外,由弹性导电体构成的螺旋弹簧52的另一端52b插入到在内壁上形成有导体的凹孔26(参照图1及图2(A))内,该凹孔26设置在内侧构件2的凸缘部22的顶面22a上所形成的电极连接导体图案25的区域内。由此,在中心轴方向上具有弹性的螺旋弹簧52通过与构成电极连接导体图案25的平面部的抵接或与凹孔26的结合,与内侧导体图案23电连接。由此,通过贯通孔5a向外部导出的螺旋弹簧52的一端52a成为与内侧导体图案23连接的第1电极。此时,螺旋弹簧52的一端52a构成从连接构件5的上部的表面5b的中心的贯通孔5a突出成突状的中心导体。
此外,在连接构件5的上部的表面5b上,作为从该表面5b的中心突出成突状的中心导体即螺旋弹簧52的一端52a的周部所配置的周边导体,即作为第2电极,形成有与贯通孔5a分离预定的距离且没有电连接地设置成圆环形状的导体金属51。如图2(A)的剖视图所示,该导体金属51具有通过例如插入成型而贯通连接构件5的上部并延伸到内壁面、且进一步延伸到连接构件5的开口端侧的延长部51a。
以上结构的连接构件5从容纳有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外侧构件1的端面1b侧覆盖圆柱状中空空间的开口侧,由此与外侧构件1卡合。此时,由于连接构件5由具有弹性的树脂等构成,因此开口侧端的内壁面越过外侧构件1的连接部13的环状突起13c,连接构件5的开口侧端面前进到与保护壳构件4的端面对碰的位置。并且,若连接构件5的开口侧端面来到与保护壳构件4的端面对碰的位置,则环状突部13c嵌合到环状凹部5c中。由此,连接构件5相对于外侧构件1卡定。在该状态下,如图2(A)中用圆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即图2(B)所示,导出到连接构件5的开口端面的导电金属51的延长部51a向外侧导体1的外侧导体图案11弹性压接,从而构成第2电极的导体金属51与外侧导体图案11电连接。
并且,连接构件5的开口侧端面与保护壳构件4的外侧构件1的端面1b侧的端面例如通过粘结材料粘结,电容器整体被密封。
此外,在该例子中,在连接构件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在嵌合到后述的连接用适配器140中时与形成在该连接用适配器140上的凹槽嵌合的环状突部54。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根据通过图2中虚线所示的按压构件7如箭头所示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中心轴方向上对保护壳构件4的底部的薄壁部4b施加的按压力,静电电容发生变化。
即,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中,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中心轴方向上没有对保护壳构件4的底部的薄壁部4b施加按压力的状态下,如图4(A)所示,在内侧导体图案23与外侧导体图案11之间,不形成隔着外侧构件1及高介电常数的液体6彼此相对的共同区域。
若在该状态下,通过按压构件7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中心轴方向上对保护壳构件4的底部的薄壁部4b施加如箭头所示的按压力,则内侧构件2克服螺旋弹簧52的弹性偏移力,相对于外侧构件1,在其中心轴方向上,相对地偏移与上述按压力对应的距离z。此时,如图4(B)所示,在内侧导体图案23与外侧导体图案11之间,产生隔着外侧构件1及高介电常数的液体6彼此相对的共同区域,其面积与按压构件7的按压力对应。
即,若将内侧导体2的柱形状部21的半径设为r,则在内侧构件2由于按压力而在中心轴方向上偏移距离z时,在内侧导体图案23与外侧导体图案11之间所形成的共同区域即彼此的相对面积S大致为
S=(2πr-t′)×z×(环形状的导体图案的数量)
相对面积S与根据按压力而产生的内侧构件2的偏移距离z对应。
并且,若将高介电常数的液体6的介电常数设为ε,将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外周面21b与外侧构件1的内周面1e之间的距离设为d,则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静电电容C为
C=A×ε×(S/d)(其中,A为常数)
因此,在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第1电极(螺旋弹簧52的一端52a)与第2电极(导体金属51)之间,能够获得根据按压构件7的按压力而变化的静电电容C。此外,静电电容的变化的大小取决于形成为环状的导体图案的数量。
在该例子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内侧导体图案23及外侧导体图案11双方中,宽度W的环状的导体图案23a~23d及导体图案11a~11d均在中心轴方向上隔着相同的W而形成,且W=200μm,因此因按压构件7的按压力而偏移的距离z的最大值为z=200μm。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说明了内侧导体图案23及外侧导体图案11双方中,宽度W的环状的导体图案23a~23d及导体图案11a~11d均在外侧构件1及内侧构件2的中心轴方向上隔着相同的W而形成的情况。但是,如图5所示,也可以使相邻的环状的导体图案23a~23d及导体图案11a~11d在外侧构件1及内侧构件2的中心轴方向上的间隔W2大于环状的导体图案23a~23d及导体图案11a~11d的宽度W1。
例如,图5的例子表示没有施加压力时的导体图案的位置关系,W1=200μm,W2=400μm,W3=100μm。在该图5的情况下,在按压构件7的按压力引起的内侧构件2的偏移距离z小于100μm时,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静电电容没有大幅变化,若按压构件7的按压力引起的内侧构件2的偏移距离z为100μm以上,则在内侧导体图案23与外侧导体图案11之间产生彼此相对的区域(面积),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静电电容根据距离z发生变化。在该例子的情况下,例如在内侧导体图案23的环状的导体图案的数量为50个时,本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在中心轴方向上的长度为3cm左右。
[作为使用了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电子设备的一例的位置指示器的例子]
图6表示为了检测笔压而使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位置指示器100的结构例。该图6的例子的位置指示器100是与电磁感应方式的位置检测装置一起使用的位置指示器的例子,是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用作构成谐振电路的电容器的一部分的结构。即,位置指示器100将笔压转换为与和线圈一起构成谐振电路的电容器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对应的谐振频率的变化。另外,在图6中,为了简化位置指示器100的外框(外壳)内的结构的说明,用剖面表示外壳。
如图6所示,该例子的位置指示器100的外壳101由中空的圆筒状的第1外壳102及第2外壳103构成,具有第1外壳102和第2外壳103以同心圆状嵌合的结构。另外,在该例子中,第1外壳102和第2外壳103具有螺纹部102a、103a,在第1外壳102的螺纹部102a上螺合第2外壳103的螺纹部103a,从而进行结合。第1外壳102的与第2外壳103结合一侧的相反侧为笔形状的位置指示器100的笔尖侧,设置有开口102b。
在该例子的位置指示器100中,在外壳101的中空部内,如图6所示,在外壳101的中心轴方向上依次排列容纳有构成电磁耦合用的谐振电路的电感构件110、作为构成该谐振电路的笔压检测用构件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同样构成谐振电路且用于调整谐振频率的电容器120、以及按钮开关130。
电感构件110在作为磁性体的例子的铁素体芯111上卷绕有作为电感元件的线圈112。在该例子中,在铁素体芯111的一端侧,连接设置有芯体113。芯体113通过其凸缘部113a与铁素体芯111的端部接合而与铁素体芯111连接。并且,芯体113的凸缘部113a与外壳101的第1外壳102的开口102b侧的台阶部卡合,防止芯体113从外壳101脱离。
并且,在该例子中,如图6所示,铁素体芯111在其中心轴方向上的与芯体113结合的一侧的相反侧具有棒状突部111a,该棒状突部111a具有能够与设置在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保护壳构件4的底部的凹部4a嵌合的直径,且前端形成为拱状。并且,该铁素体芯111的棒状突部111a如图6所示配置成,嵌合到设置在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保护壳构件4的底部的凹部4a。因此,该铁素体芯111的棒状突部111a作为经由保护壳构件4的底部的薄壁部4b按压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按压构件发挥作用。
并且,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通过连接用适配器140与谐振频率的调整用的电容器120连接。该连接用适配器140是进行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与电容器120的中心轴方向的机械结合及电连接的适配器。在连接用适配器140的周面上形成有环状的突起部140a、140b,连接用适配器140从螺纹部102a侧被压入,从而与外壳101的第1外壳102上所形成的凹槽102c、102d分别卡合,由此连接用适配器140与第1外壳102彼此固定。
在此,该例子的位置指示器100中所使用的谐振频率的调整用的电容器120是棒状的电容器,具有图7(A)、7(B)、7(C)~图10所示的结构。
该电容器120是薄膜电容器。将薄膜电容器204和图8中所示的绝缘膜205如图9所示卷绕而构成为图10所示的棒状,该薄膜电容器204如图7(A)、7(B)、7(C)所示通过蒸镀等形成有在电介质膜201的表背隔着该电介质膜201而相对配置的第1导体层202和第2导体层203。另外,在图9的例子中,将横向长的电介质膜201的横向设为卷绕的轴芯方向,将电介质膜201的纵向设为卷绕方向。但是,这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当然也可以将例如纵向长的电介质膜201的横向设为卷绕的轴芯方向。
电介质膜201及绝缘膜205由例如PET、聚丙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苯硫醚、聚碳酸酯等电介质构成。第1导体层202及第2导体层203由例如铝、锌、它们的合金等金属层构成,通过金属蒸镀形成在电介质膜201上。
图7(B)表示电介质膜201的背面201b侧,第2导体层203形成在其大致整个面上。此外,图7(A)表示电介质膜201的表面201a侧,如后文所述,形成有由接受导体图案的分断处理、接合处理等来自外部的物理处理从而其导体面积发生变更的导体图案构成的第1导体层202。因此,隔着电介质膜201相对地形成有第1导体层202和第2导体层203的薄膜电容器204,具有与接受来自外部的物理处理、在以下例子中接受分断处理从而导体面积发生变更的第1导体层202的导体面积对应的静电电容。另外,图7(B)是将图7(A)的电介质膜201的上下端颠倒而翻转的图,电介质膜201的左右端在图7(A)和图7(B)中一致。
在该例子中,如图7(A)所示,第1导体层202的导体图案包括第1及第2共用导体图案211a及211b、一个以上在该例子中为七个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b、212c、212d、212e、212f、212g、以及与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b、213c、213d、213e、213f、213g。
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形成在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或第2共用导体图案211b与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之间。并且,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形成在成为棒状的电容器120的卷绕部分的最外周表面侧的位置,以在棒状的电容器120中能够接受事后的物理处理。
并且,在该例子中,各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具有在卷绕成棒状而形成的电容器120的轴芯方向上所延伸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b、214c、214d、214e、214f、214g。并且,该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在棒状的电容器120中如图7(A)中虚线所示,在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电容器120的周方向)上事后被物理分断,从而成为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或第2共用导体图案211b与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没有电连接的状态,形成电容器120的静电电容的第1导体层202的导体面积能够发生变更。
并且,在该例子中,如图7(A)所示,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在从电介质膜201的卷绕方向的卷绕末端分离了预定距离L的位置配置为,在电介质膜201的横向(电容器120的轴芯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成一列。其结果,在棒状的电容器120中,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在电容器120的周方向上的同一位置配置为,在电容器120的轴芯方向上排列成一列。此时,在将如图10所示卷绕成棒状的该例子的电容器120的半径设为r时,预定距离L被选定为L<2πr,所有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位于棒状的电容器120的最外周部分。
此外,在该例子中,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分别形成为,能够将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从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或第2共用导体图案211b单独分离。
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在该例子中形成为条状的导体图案,该导体图案的宽度(电介质膜201的横向的长度)T选定为彼此相等,并且如图7(A)所示,电容器120的卷绕方向的长度选定为彼此不同。因此,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成为不同面积的导体区域。并且,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之间,除了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的部分之外,成为没有形成导体的绝缘部。
如上所述,在电介质膜201的背面201b侧,同样形成有第2导体层203,因此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隔着电介质膜201与第2导体层203相对,从而构成与各自的面积对应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器。
另外,在电介质膜201的背面201b侧的第2导体层203内,与在表面201a侧的第1导体层202的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上事后可能分断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如图7(B)所示,设置有没有形成导体层203的非导体区域221a~221g。该非导体区域221a~221g用于防止发生如下情况:在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上实施了导体层的分断时,在该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的背面201b侧存在导体层203时,表面201a侧的导体层202与背面201b的导体层203电连接。
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形成在电介质膜201的表面201a的除了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以外的几乎整个剩余区域。并且,在该例子中,多个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中,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d设置为第1组,经由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d与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连接。该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也经由电介质膜201与背面201b侧的第2导体层203相对,从而构成与其面积对应的电容的电容器。
此外,多个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中,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e~212g设置为第2组,经由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e~213g与第2共用导体图案211b连接。
并且,在该例子中,在电介质膜201上形成有在卷绕成棒状而构成为电容器120时成为其卷绕轴芯方向的两端的盖部的圆形突部231、232。该圆形突部231、232在电介质膜201上是用作该例子的电容器120的电极导出部的区域,形成在将电介质膜201卷绕成棒状时的卷绕末端侧的轴芯方向的左右两端。
并且,在该例子的电容器120中,在圆形突部231上如图7(A)所示形成有环状的电极导体215。该环状的电极导体215从电介质膜201的表面201a上所形成的第1导体层202中与第1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d连接的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延伸。
另一方面,在圆形突部232上以彼此不连接的状态形成有大致1/2环状的电极导体216和大致1/2环状的电极导体217,该电极导体216从与第2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e~212g连接形成的第2共用导体图案211b延伸,该电极导体217从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延伸。
此外,在该例子的电容器120中,如图7(B)及图9所示,以由例如铝等导体金属构成的轴芯导体240为中心轴芯,将电介质膜201和绝缘膜205一起卷绕。并且,使用该轴芯导体240从电介质膜201的背面201b上所形成的第2导体层203取出电极。即,如图7(B)中虚线所示,轴芯导体240成为用于以向第2导体层203压接而电连接的状态卷绕的轴芯。该轴芯导体240的长度选定为比电介质膜201的横宽稍长。
并且,在电介质膜201的圆形突部231、232的中心部,形成有用于供轴芯导体240的两端贯通且向外部突出而露出的贯通孔231a及232a。贯通孔231a与环状电极导体215之间设置为没有形成导体层的绝缘区域,以使轴芯导体240和环状电极导体215没有电连接。同样,贯通孔232a与大致1/2环状电极导体216、217之间设置为没有形成导体层的绝缘区域,以使轴芯导体240和大致1/2环状电极导体216、217没有电连接。
圆形突部231、232如图9所示在电介质膜201及绝缘膜205卷绕而形成为棒状的电容器120时,向该棒状的电容器120的轴芯方向的端面侧弯折,贯通了圆形突部231、232的贯通孔231a、232a的轴芯导体240的两端部向外部突出。并且,从各圆形突部231、232延长而形成的粘结部231b、232b与棒状体的周侧面粘结,从而圆形突部231、232在成为电容器120的卷绕端面的盖的状态下被固定。
其中,若将电介质膜201直接卷绕,则表背的第1导体层202和第2导体层203电连接。为了防止这一点,在该例子中,如图9所示,绝缘膜205重叠在电介质膜201的表面201a侧而卷绕,并由此构成电容器120。绝缘膜205由完全没有形成导体的简单的电介质膜构成。
并且,如图8所示,在绝缘膜205的卷绕末端侧且卷绕结束后向外部露出的面205a侧,在如图9所示与电介质膜201重叠卷绕时成为与电介质膜201的第1导体层202上所形成的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的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对应的位置的位置上,通过例如印刷形成并显示有分断用标记251a~251g。
并且,如图8所示,在各分断用标记251a~251g的附近,分别通过例如印刷而打印出与在该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处分断时没有电连接而分离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各自的面积对应的静电电容值。
若将薄膜电容器204和绝缘膜205如图9所示以轴芯导体240为轴芯卷绕,则该分断用标记251a~251g及所打印的静电电容值如图10所示成为向棒状的电容器120的最外周面露出的状态。
如图7(A)、7(B)、7(C)所示,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形成在棒状的电容器120的周方向的同一位置,以在棒状的电容器120的轴芯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成一列,因此分断用标记251a~251g及静电电容值如图10所示在棒状的电容器120的轴芯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成一列。
并且,在绝缘膜205上,为了通知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在周方向上的位置,如图8所示,通过例如印刷形成并显示有周方向位置标记252a、252b及将这些标记252a、252b连接的线段标记253。
此外,在绝缘膜205上,在与各分断用标记251a~251g相同的轴芯方向的位置、且与各分断用标记251a~251g在棒状的电容器120的周方向上分离预定长度的位置,通过例如印刷还形成并显示有轴芯方向标记254a~254g。
因此,即使由绝缘膜205隐藏了由隔着电介质膜201相对的第1导体层202和第2导体层203构成的薄膜电容器204的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依据分断用标记251a~251g、周方向位置标记252a、252b、线段标记253、轴芯方向标记254a~254g、静电电容值的数值显示的所有或一部分来进行分断处理,也能够准确且切实地进行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g处的分断。
电容器120的静电电容值的调整作业可以由调整者通过手动作业来进行,也可以依据分断用标记251a~251g、周方向位置标记252a、252b、线段标记253、轴芯方向标记254a~254g、静电电容值的数值显示的所有或一部分来自动进行分断处理来执行。
上述分断单元的分断在图10中从绝缘膜205的表面205a侧执行,为了防止由于该分断而导致分断影响到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g的下侧的卷绕部分,在该例子中,如图9所示,在构成薄膜电容器204的电介质膜201的面201b的卷绕末端的附近部分,在从该卷绕末端到电容器120的1周量的长度以上的长度D的部分区域,被覆形成有分断阻止片255。
另外,如图10所示,在棒状的电容器120的轴芯方向的两端附近,形成有环状的突部256、257。该环状的突部256、257用于与在连接上述电容器120和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等时使用的连接用适配器140、150嵌合而卡定。
此外,在棒状的电容器120的与形成有电极导体215的轴芯方向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在与后述的连接用适配器150嵌合时限制周方向的位置的轴芯方向突部258。轴芯方向突部258从环状突部257的预定的周方向位置沿着轴芯方向形成到形成有电极导体216、217(图10中未图示)的轴芯方向的端部。
这些突部256、257可以在将薄膜电容器204及绝缘膜205卷绕成棒状时插入沿着卷绕方向的方向的线状构件来形成。此外,突部258可以在将薄膜电容器204及绝缘膜205卷绕成棒状时插入与卷绕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线状构件来形成。
图11(A)、11(B)、11(C)是用于说明连接用适配器140的结构例的图。图11(A)是从与电容器120连接的一侧观察连接用适配器140的图,图11(B)是图11(A)的C-C剖视图。此外,图11(C)是用于说明在,卡合有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连接用适配器140上连接电容器120的情况的图,该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与卷绕有线圈112的铁素体芯111连接。
如图11(A)、11(B)所示,连接用适配器140在由圆柱状的树脂构件构成的主体部141中形成有供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嵌合的凹部142A和供电容器120嵌合的凹部142B,并且插入成型有由具有弹性的导电金属构成的端子构件143、144,该端子构件143、144用于电连接线圈112的一端112a及另一端112b、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第1及第2电极、以及电容器120的轴芯导体240及电极导体215。
凹部142A是内径与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连接构件5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圆形凹孔。在该凹部142A的侧壁上形成有供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连接构件5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环状突部54嵌合的环状凹槽145A。此外,在凹部142B的侧壁上形成有供棒状的电容器120的形成有电极导体215的一侧的端部上所设置的环状突部256嵌合的环状凹槽145B。
此外,如图11(A)所示,在主体部141的周侧面上的该例子中彼此分离180度的位置形成有沿着圆柱的中心轴方向的方向的凹槽146、147。并且,在该凹槽146、147内,端子构件143、144的第1端部143a、144a设置成在与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竖立的状态。并且,该竖立的状态的端子构件143、144的第1端部143a、144a上,如图11(A)所示,形成有V字型切口143b、144b。
并且,在连接用适配器140中,端子构件143的第2端部143c从凹部142A的底部露出。此外,在凹部142A的底部的中央,形成有比从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连接构件5突出的螺旋弹簧52的前端52a的直径稍大的直径的凹孔148A。并且,端子构件144的第2端部144c位于该凹孔148A内。并且,端子构件144的第2端部144c的位于该凹孔148A内的部分,能够插入螺旋弹簧52的前端52a,并且形成有伴随着具有弹性的导电金属的弯折部而形成的插入孔144d。
由此,如图11(C)所示,在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连接构件5插入到连接用适配器140的凹孔142A内时,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第1电极即螺旋弹簧52的前端52a与端子构件144电连接,并且第2电极即金属电极51与端子构件143电连接。
并且,此时,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连接构件5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环状突部54与连接用适配器140的凹部142A上所形成的环状凹槽145A嵌合,成为连接用适配器140卡定在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上的状态。
并且,在该连接状态下,将线圈112的一端112a压入到端子构件143的第1端部143a的V字型切口143b中来彼此电连接,并且将线圈112的另一端112b压入到端子构件144的第1端部144a的V字型切口144b中来彼此电连接。
此外,在连接用适配器140的凹部142B的底部,端子构件143的第3端部143d从凹部142B的底部露出。由此,如图11(C)所示,在棒状的电容器120插入到凹部142B内时,电容器120的电极导体215与端子构件143电连接。
此外,在凹部142B的底部的中央,形成有比电容器120的轴芯导体240的直径稍大的直径的凹孔148B。并且,端子构件144的第3端部144e位于该凹孔148B内。并且,在端子构件144的第3端部144e位于该凹孔148B内的部分,能够插入电容器120的轴芯导体240,并且形成有伴随着具有弹性的导电金属的弯折部而形成的插入孔144f。
因此,在电容器120插入到凹部142B内时,电容器120的轴芯导体240与具有弹性的导电金属的弯折部接触而插入到插入孔144f内,从而轴芯导体240与端子构件144电连接。此外,电容器120的电极导体215与端子构件143的第3端部143d电连接。并且,电容器120的环状突部256嵌合到连接用适配器140的凹部142B的环状凹槽145B中,由此电容器120卡定在连接用适配器140上。
这样,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和电容器120通过连接用适配器140连接,并且成为在线圈112的一端112a与另一端112b之间并联连接有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和电容器120的状态。
并且,如图6所示,在位置指示器100的第1外壳102上螺合第2外壳103。在笔压施加到芯体113上时,如上所述,由于铁素体芯111的突部111a,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相对于外侧构件1在中心轴方向上偏移。
接着,按钮开关130是通过由使用者按压从外壳101的侧面上所设置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向外壳101的外部露出的按压部而接通/断开的开关。该按钮开关130用于对是否利用上述电容器120的第2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e~212g进行接通/断开控制。即,按钮开关130对是否将由第2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e~212g形成的静电电容用于和线圈112构成并联谐振电路进行接通/断开控制。因此,通过将按钮开关130接通/断开,在谐振电路中并联连接的电容器发生变更,因此从谐振电路的线圈向位置检测装置传递的电磁波的相位(谐振频率)发生变化。
如后文所述,位置检测装置通过检测由环路线圈接收的来自位置指示器100的电磁波的相位(频率)的变化,能够检测出位置指示器100的按钮开关130接通的情况。另外,对于由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按钮开关130的接通/断开操作,通过内置有该位置检测装置或与该位置检测装置连接的个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分配并设定例如决定操作输入等各种操作输入的功能。
该例子中所使用的按钮开关130具有圆柱状的框体形状,在该圆柱状的框体的周侧面上露出有按压操作部130p,通过该按压部130p被按压,该框体内部中所设置的开关接通/断开。并且,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位置指示器100的第2外壳103上设置有贯通孔,以从外部面对按钮开关130的按压操作部130p。并且,在外壳101的该贯通孔的部分,以能够从外部进行按压操作的方式设置有按钮开关130的按压操作部130p。
接着,说明用于连接该按钮开关130与电容器120之间的连接用适配器150。图12(A)、12(B)、12(C)、12(D)、12(E)是用于说明该连接用适配器150的结构例的图。图12(A)是从与电容器120连接的一侧观察连接用适配器150的图,图12(B)是图12(A)的D-D剖视图。此外,图12(C)是从与按钮开关130连接的一侧观察连接用适配器150的图。此外,图12(D)是表示电容器120的与连接用适配器150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图,图12(E)是表示按钮开关130的与连接用适配器150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图。
如图12(A)、12(B)所示,连接用适配器150在由圆柱状的树脂构件构成的主体部151中形成有供电容器120嵌合的凹部152及供按钮开关130嵌合的凹部153,并且插入成型有由具有弹性的导电金属构成的端子构件154、155,该端子构件154、155用于电连接电容器120的电极导体216、217及按钮开关130的一个及另一个端子。
此时,凹部152是内径与棒状的电容器120的直径大致相等的圆形凹孔。在该凹部152的侧壁上形成有供棒状的电容器120的形成有电极导体216、217的一侧的端部上所设置的环状突部257(参照图12(D))嵌合的环状凹槽152a,并且形成有供电容器120上所形成的轴芯方向突部258(参照图12(D))卡合的轴芯方向凹槽152b。此外,在该凹部152的底面,形成有供电容器120的轴芯导体240突出的部分插入的凹孔156。并且,在凹部152的底部,露出端子构件154、155的一个端部154a、155a。
另一方面,凹部153是内径与圆柱状的按钮开关130的直径大致相等的圆形凹孔。在该凹部153的侧壁上,形成有供如图12(E)所示在圆柱状的按钮开关130的形成有一个端子130a及另一个端子130b的一侧的端部上所设置的环状突部130c嵌合的环状凹槽153a,并且形成有供按钮开关130上所形成的轴芯方向突部130d(参照图12(E))卡合的轴芯方向凹槽153b。并且,在该凹部153的底部,露出端子构件154、155的另一个端部154b、155b。
电容器120在图12(D)所示的形成有电极导体216、217的圆径突部232成为端面的一侧通过轴芯方向突部258和轴芯方向凹槽152b进行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齐的状态下,插入到连接用适配器150的凹孔152内。此时,电容器120的轴芯导体240插入到凹孔156内,并且保持没有电连接的状态。另一方面,电容器120的电极导体216与端子构件154的一个端部154a弹性压接而电连接,并且电极导体217与端子构件155的一个端部155a弹性压接而电连接。此外,电容器120的环状突部257嵌合到连接用适配器150的凹部152的环状凹槽152a中,从而电容器120卡定在连接用适配器150上。
此外,按钮开关130在图12(E)所示的按钮开关130的形成有一个端子130a及另一个端子130b的一侧通过轴芯方向突部130d和轴芯方向凹槽153b进行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齐的状态下,插入到连接用适配器150的凹部153内。此时,按钮开关130的一个端子130a与端子构件154的另一个端部154b弹性压接而电连接,并且按钮开关130的另一个端子130b与端子构件155的另一个端部155b弹性压接而电连接。此外,按钮开关130的环状突部130c嵌合到连接用适配器150的凹部153的环状凹槽153a中,由此按钮开关130卡定在连接用适配器150上。
并且,在该例子中,在第2外壳103上,按钮开关130的与连接用适配器150相反的一侧配置有螺旋弹簧160,通过使按钮开关130及电容器120始终向芯体113的方向弹性偏移,稳定地维持彼此的卡合关系。
[位置指示器100的等效电路]
图13表示如上所述连接时的该例子的位置指示器100的电路结构的等效电路。在该图13中,用虚线包围表示的部分是棒状的电容器120。
在该图13的棒状的电容器120中,Co1及Co2由第1导体层202的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及第2共用导体图案211b隔着电介质膜201与第2导体层203相对而形成的与各自的面积对应的静电电容。此外,Ca~Cg是第1导体层202的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隔着电介质膜201与第2导体层203相对而形成的与各自的面积对应的静电电容。
电介质膜201的背面201b侧的第2导体层203作为构成静电电容Co1、Co2、Ca~Cg的电容器的一个电极(共用电极),该共用电极从轴芯导体240导出。此外,如图7(A)、7(B)、7(C)所示,圆形突部231的环状的电极导体215与电介质膜201的表面201a上所形成的导体层202的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连接,因此作为构成与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中的第1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d的面积对应的静电电容Co1、Ca~Cd的电容器的另一个电极。
此外,电极导体215通过第1共用电极图案211a与电极导体217连接。此外,电极导体216与第2共用电极图案211b连接,因此作为构成与第2共用电极图案211b及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中的第2组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e~212g的面积对应的静电电容Co2及静电电容Ce~Cg的电容器的另一个电极。
因此,如图13所示,成为在作为与第2导体层203连接的电极的轴芯导体240与环状电极导体215之间,与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的面积对应的静电电容Co1及与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d的面积对应的各静电电容Ca~Cd彼此并联连接的状态。
并且,若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a~213d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a~214d中的某个被分断,则与电容器Co1并联连接的静电电容Ca~Cd中的该分断的静电电容成为在图13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处被分断的非连接,作为电极的轴芯导体240与环状电极导体215之间的静电电容减小该非连接的静电电容的量。
此外,在电极导体216与电极导体217电连接时,成为在作为与第2导体层203连接的电极的轴芯导体240与环状电极导体215之间,与第1共用导体图案211a及第2共用导体电极图案211b的面积对应的静电电容Co1及Co2、与电容形成用导体图案212a~212g的面积对应的各静电电容Ca~Cg彼此并联连接的状态。
并且,若导体面积变更用导体图案213e~213g的轴芯方向配置导体图案214e~214g中的某个被分断,则与电容器Co2并联连接的静电电容Ce~Cg中的该分断的静电电容成为在图13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处被分断的非连接,棒状的电容器120的静电电容减小该非连接的静电电容的量。
并且,如图13所示,棒状的电容器120的轴芯导体240和环状电极导体215与线圈112的一端及另一端连接,并且与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第1电极及第2电极连接,线圈112的一端及另一端与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第1电极及第2电极并联连接。此外,在棒状的电容器120的电极导体216与电极导体217之间连接按钮开关130的一端及另一端。
这样,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与线圈112并联连接,并且棒状的电容器120的静电电容Co1、Ca~Cd并联连接。此外,与静电电容Co2、Ce~Cg的并联电路串联连接有按钮开关130的电路,与线圈112并联连接。并且,由图13的并联电路构成谐振电路。并且,通过适当分断棒状电容器120的静电电容Ca~Cd,能够调整该谐振电路的按钮开关130断开时的谐振频率。此外,通过适当分断棒状电容器120的静电电容Ce~Cg,能够调整该谐振电路的按钮开关130接通时的谐振频率。
在该例子的位置指示器100中,若向构成笔尖的芯体113侧施加按压力(笔压),则该按压力向铁素体芯111的棒状突部111a传递,通过该棒状突部111a,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经由保护壳构件4的底部的薄壁部4b被按压。此时,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克服螺旋弹簧52的偏移力而在其中心轴方向上偏移。因此,如上所述,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外侧导体图案11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内侧导体图案的相对面积发生变化,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与线圈112并联连接而构成谐振电路,因此根据变化的电容,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发生变化。即,从谐振电路的线圈112发送的电磁波的谐振频率(相位)发生变化。因此,通过使用该例子的位置指示器100,在以下说明的具有图14所示的电路结构的位置检测装置中,能够检测位置指示器100的指示位置和位置指示器100上的笔压。
参照图14说明使用上述位置指示器100进行指示位置的检测及笔压的检测的位置检测装置300的电路结构例。图14是表示位置指示器100及位置检测装置300的电路结构例的框图。
位置指示器100包括由线圈112、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电容器120构成的谐振电路。并且,该位置指示器100的谐振电路还包括切换谐振频率的按钮开关130。
位置指示器100中,如上所述,根据按钮开关130的接通/断开,与线圈112并联连接的电容器的电容发生变更,由此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发生变化。在位置检测装置300中,通过检测位置指示器100的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的频率偏移(相位),进行后述的笔压的检测及按钮开关130的接通的检测。
在位置检测装置300中,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311X和Y轴方向环路线圈组312Y层叠而形成位置检测线圈。各环路线圈组311X、312Y例如分别由n、m个矩形的环路线圈构成。构成各环路线圈组311X、312Y的各环路线圈配置成,等间隔排列而依次重叠。
此外,在位置检测装置300中,设置有与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311X及Y轴方向环路线圈组312Y连接的选择电路313。该选择电路313依次选择两个环路线圈组311X、312Y中的一个环路线圈。
此外,在位置检测装置300中,设置有振荡器321、电流驱动器322、切换连接电路323、接收放大器324、检波器325、低通滤波器326、采样保持电路327、A/D转换电路328、同步检波器329、低通滤波器330、采样保持电路331、A/D转换电路332及处理控制部333。处理控制部333由微型计算机构成。
振荡器321产生频率f0的交流信号。并且,振荡器321向电流驱动器322和同步检波器329供给所产生的交流信号。电流驱动器322将从振荡器321供给的交流信号转换为电流并向切换连接电路323送出。切换连接电路323根据来自处理控制部333的控制,切换由选择电路313选择的环路线圈所连接的连接目标(发送侧端子T、接收侧端子R)。该连接目标中,分别向发送侧端子T连接电流驱动器322,向接收侧端子R连接接收放大器324。
由选择电路313选择的环路线圈上产生的感应电压经由选择电路313及切换连接电路323发送到接收放大器324。接收放大器324放大从环路线圈供给的感应电压,并向检波器325及同步检波器329送出。
检波器325对环路线圈上所产生的感应电压即接收信号进行检波,并向低通滤波器326送出。低通滤波器326具有比上述频率f0足够低的截止频率,将检波器325的输出信号转换为直流信号并向采样保持电路327送出。采样保持电路327将低通滤波器326的输出信号以预定的定时、具体地说接收期间中的预定的定时进行保持,并向A/D(Analog to Digital:模拟到数字)转换电路328送出。A/D转换电路328将采样保持电路327的模拟输出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向处理控制部333输出。
另一方面,同步检波器329用来自振荡器321的交流信号对接收放大器324的输出信号进行同步检波,将与它们之间的相位差对应的电平的信号送出到低通滤波器330。该低通滤波器330具有比频率f0足够低的截止频率,将同步检波器329的输出信号转换为直流信号并向采样保持电路331送出。该采样保持电路331将低通滤波器330的输出信号以预定的定时进行保持,并向A/D(Analog to Digital)转换电路332送出。A/D转换电路332将采样保持电路331的模拟输出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向处理控制部333输出。
处理控制部333控制位置检测装置300的各部。即,处理控制部333控制选择电路313中的环路线圈的选择、切换连接电路323的切换、采样保持电路327、331的定时。处理控制部333根据来自A/D转换电路328、332的输入信号,从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311X及Y轴方向环路线圈组312Y以一定的发送持续时间发送电磁波。
在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311X及Y轴方向环路线圈组312Y的各环路线圈上,通过从位置指示器100发送的电磁波产生感应电压。处理控制部333根据该各环路线圈上所产生的感应电压的电压值的电平,计算位置指示器100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指示位置的坐标值。此外,处理控制部333根据与所发送的电磁波和所接收的电磁波的相位差对应的信号的电平,检测按钮开关130是否被按下。
这样,在位置检测装置300中,能够通过处理控制部333检测所接近的位置指示器100的位置。并且,位置检测装置300的处理控制部333通过检测所接收的信号的相位(频率偏移),能够检测向位置指示器100的芯体施加的笔压,并且能够检测在位置指示器100上按钮开关130是否接通。
这样,在位置检测装置300中,通过检测位置指示器100的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的频率偏移(相位),检测笔压并且检测按钮开关130接通的情况。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密封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端面21a侧及外侧构件1的端面1c侧,使用了保护壳构件4。在该保护壳构件4的底部设置薄壁部4b,经由该薄壁部4b,通过按压构件使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在其中心轴方向上按压偏移。但是,通过将外侧构件设置成有底的中空形状的外侧构件1A,能够省略保护壳构件。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位置指示器100时,为了与棒状的电容器120连接,使用连接用适配器140。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使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连接构件5具有用于与棒状的电容器120连接的连接用适配器140的作用。
本第2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时考虑了以上情况的例子。图15表示用于说明本第2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A的结构的剖视图。另外,在该图15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相同的结构部分标以同一参照标号。其中,在外侧构件1A上,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侧电容器10的外侧构件1对应的部分,标以与标号1A对应的相同下标a~e来记载。
即,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5A成为在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构件5的上表面侧具有供棒状的电容器120插入的凹部55的形状。因此,构成第2电极的圆环状的导体金属51形成在凹部55的底部55a上。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连接构件5A的凹部55的内侧壁面上,代替环状的突部54,形成有供棒状的电容器120的环状突部256卡合的环状凹槽55b。
并且,在连接构件5A的凹部55的底部55a的中央,以与圆环形状的导体金属51分离的状态,形成有贯通孔5a。并且,在连接构件5A的凹部55的底部55a的背侧,被覆形成有与螺旋弹簧52的一端部对碰而电连接的电极导体56。该电极导体56例如由具有弹性的导电金属构成,与该具有弹性的导电金属的弯折部相邻的插入孔56a在与贯通孔5a对应的位置形成为凹形状。
即,在该例子中,在连接构件5A的凹部55的底部55a的中心设置有贯通孔5a,并且在该贯通孔5a的背侧设置有电极导体56的凹孔56a作为中心导体。并且,在由电极导体56的凹孔56a构成的凹状的中心导体的周部,形成有圆环状的导体金属51,该导体金属51构成作为周边导体的第2电极。
并且,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螺旋弹簧52通过其另一端部插入到内侧构件2的凸缘部22的端面22a上所形成的凹孔26中,且与电极连接导体图案25对碰而电连接。该螺旋弹簧52的一端部如图15所示与凹部55的底部55a的背侧的电极导体56对碰,从而与电极连接导体图案25电连接。因此,电极导体56在该例子中成为与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A的内侧导体图案23连接的第1电极。
并且,在本第2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A中,形成在凹部55的底部55a的导体金属51为第2电极。
因此,虽然省略图示,但若在本第2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A的凹部55中插入棒状的电容器120的形成有环状电极导体215的一侧,则作为突状导体的轴芯导体240插入到作为凹状的中心导体的电极导体56的插入孔56a中,并且环状电极导体215与导体金属51对碰。即,棒状电容器120的轴芯导体240与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A的内侧导体图案23电连接,并且棒状电容器120的环状电极导体215与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A的外侧导体图案11电连接。并且,通过棒状电容器120的环状突部256嵌合到连接构件5A的凹部55的凹槽55b中,棒状电容器120在与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A连接的状态下卡定。
此外,如后文所述,本第2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A是不具备保护壳构件4的结构。即,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外侧构件1A由例如PET构成,具有具备中空空间的有底的圆筒状形状。并且,该例子的外侧构件1A的底部设置成薄壁部1Af,通过按压构件7的按压,该薄壁部1Af挠曲,使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在其中心轴方向上偏移。
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在内侧构件2容纳在外侧构件1A中之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外侧构件1A上安装连接构件5A。之后,在外侧构件1A的向外部露出的外周面1Ad上,覆盖由例如树脂等构成的绝缘物9,保护外侧导体图案11。
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只有与棒状的电容器120的连接及嵌合部分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不同,本第2实施方式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A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及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侧导体图案11及内侧导体图案23均是在分别具有开口部的环形状的多个导体图案的周方向的中央部通过连接图案在中心轴方向上彼此连接的图案形状。但是,连接图案的位置不需要在环形状的导体图案的周方向的中央部。
例如,图16(A)的例子的外侧导体图案11A由彼此相等宽度W1的多个环状的导体图案11Aa~11Ad分别在中心轴方向上隔着间隔W2而形成。并且,在多个环状的导体图案11Aa~11Ad的左侧端部,通过连接图案11AJ在中心轴方向连接。
此外,如图16(B)所示,与此对应的内侧导体图案23A由彼此相等宽度W1的多个环状的导体图案23Aa~23Ad分别在中心轴方向上隔着间隔W2而形成。并且,在多个环状的导体图案23Aa~23Ad的右侧端部,通过连接图案23AJ在中心轴方向上连接。在此,设W1≤W2,例如W1=200μm左右,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图16(A)、16(B)的例子的情况下,虽然省略图示,但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的外侧导体图案11A的多个环状的导体图案11Aa~11Ad各自的端部与连接图案11AJ之间,形成有开口部。并且,该开口部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上所形成的内侧导体图案23A的连接图案23AJ彼此相对。此外,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上所形成的内侧导体图案23A的多个环状的导体图案23Aa~23Ad各自的端部与连接图案23AJ之间,形成有开口部。并且,该开口部与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的外侧导体图案11A的连接图案11AJ彼此相对。
此外,外侧导体图案及内侧导体图案不限于通过连接图案连接多个环状的导体图案的形状。例如如图17(A)、17(B)所示,外侧导体图案及内侧导体图案也可以将带状的导体图案形成为相似的螺旋状。
即,如图17(A)所示,在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上,将宽度W1的带状的导体图案11B被覆形成为螺旋形状,并将间隔设为W2。此外,同样,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21b上,将宽度W1的带状的导体图案23B被覆形成为与导体图案11B相似的螺旋形状,并将间隔设为W2。
此时,在外侧构件1的中空空间中容纳有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时,成为导体图案11B与导体图案23B的间隔W2的区域、及导体图案23B与导体图案11B的间隔W2的区域彼此相对的状态。在该例子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像环状的导体图案那样的开口部,因此作为静电电容的形成用的导电图案的形成区域,能够有效利用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及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
此外,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外侧导体图案11及内侧导体图案23中,环状的导体图案形成在与外侧构件1及内侧构件2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周方向上。但是,外侧导体图案11及内侧导体图案23的环状的导体图案只要形成在与外侧构件1及内侧构件2的中心轴方向交叉的周方向即可,不一定与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外侧导体图案和内侧导体图案也可以分别相对于与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移预定的角度。
在图18(A)、18(B)的例子中,外侧导体图案11C从连接图案11CJ分别向右斜上方及左斜上方形成有导体图案11Ca~11Ce及导体图案11Cf~11Cj。并且,内侧导体图案23C从连接图案23CJ分别向右斜上方及左斜上方想成有导体图案23Ca~23Ce及导体图案23Cf~23Cj。
此外,在图19(A)、19(B)的例子中,外侧导体图案11D以连接图案11DJ为中央形成有横切该连接图案11DJ的倾斜的导体图案11Da~11Df。并且,内侧导体图案23D以连接图案23DJ为中央形成有横切该连接图案23DJ的倾斜的导体图案23Da~23Df。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侧导体11及内侧导体23在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及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21b上分别通过例如蒸镀等形成。因此,与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及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21b相比,该外侧导体图案11及内侧导体图案23的厚度量如图2(A)、2(B)的剖视图所示稍微突出,存在外侧导体图案11、内侧导体图案23损坏、缺损的可能性。
图20是用于防止这一问题的例子,在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上,根据外侧导体图案11的图案形状形成该外侧导体图案11的厚度量的深度的凹部1f,在该凹部1f中,通过例如蒸镀等形成外侧导体图案11。同样,如图20所示,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上,根据内侧导体图案23的图案形状形成该内侧导体图案23的厚度量的深度的凹部21c,在该凹部21c中,通过例如蒸镀等形成内侧导体图案23。
这样,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与外侧导体图案11的露出面成为同一面,此外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21b与内侧导体图案23的露出面成为同一面,不从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及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21b突出外侧导体图案11及内侧导体图案23的厚度量,导体图案11、23难以破损。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按压构件使内侧构件2在中心轴方向上偏移,从而外侧导体图案11与内侧导体图案23相对的面积使电容器10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但是,如以下说明那样,也可以设置成,通过按压构件使内侧构件2在中心轴方向偏移,从而改变外侧导体与内侧导体之间的介电常数ε,由此改变静电电容。
图21(A)、21(B)、21(C)是表示该情况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B的结构例。在图21(A)、21(B)、21(C)的例子中,对与上述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相同的部分标以同一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该例子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B中,在外侧构件1上,在其外周面1d上形成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外侧导体图案11。但是,如图21(A)、21(B)、21(C)所示,在该例子中,与图20的例子同样,在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上形成有凹部1f,在该凹部1f中,通过例如蒸镀等形成有外侧导体图案11。
另一方面,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周面21b上,在其整体上形成有导体230。该导体230与内侧导体图案23同样,通过省略了图示的凸缘部22的凹槽22b(参照图1)而与用于与第1电极连接的电极连接导体图案25连接地形成。
并且,在该导体230的上方,以与外侧导体图案11隔着外侧构件1及电介质的液体60而相对的方式,通过例如蒸镀、涂布形成有与外侧导体图案11同一形状的电介质图案27。此时,电介质的液体60可以是介电常数低的液体,也可以代替液体60而设置成空气层。并且,电介质27由例如硅酮等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构成。
如上所述,该例子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B中,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导体230形成在柱形状部21的整个周面21b上,因此外侧导体图案11成为始终以其整个面积So与导体230相对的状态。
并且,电介质27以与外侧导体图案11相对的方式形成为与外侧导体图案11相同的形状,因此在内侧构件2没有被按压构件按压的状态下,如图21(B)所示,成为在外侧导体图案11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导体230之间,在整个相对面积So上夹设有由电介质构成的外侧构件1、液体60及电介质27的状态。
在此,若将外侧构件1的介电常数设为ε1,将包括液体60和电介质27的部分的介电常数设为ε2,将外侧构件1的内周面1e与导体230之间的距离设为d,则该例子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B的静电电容CB为
CB=εB×(So/d)
其中,εB是将外侧构件1的介电常数ε1和包括液体60和电介质27的部分的介电常数ε2合成而得到的值。
并且,若内侧构件2被按压构件按压,从而内侧构件2在其中心轴方向上偏移距离z,则相对于外侧导体图案11,电介质27如图21(C)所示,内侧构件2在其中心轴方向上偏移距离z。
此时,在外侧导体图案11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导体230之间,与外侧导体图案11相对的电介质27的面积发生变化。即,在外侧构件1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导体230之间,液体60的部分增加,电介质27的部分减少该增加的量。因此,在外侧导体图案11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导体230之间,虽然外侧构件1的部分的介电常数ε1不发生变化,但包括液体60的部分和电介质27的部分的介电常数变为ε2′。
由此,外侧导体图案11与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的导体230之间的介电常数成为与图21(A)的情况下的没有施加按压构件的外力时的值εB不同的值εB′。因此,该例子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B的静电电容CB为
CB=εB′×(So/d)
介电常数εB′是与按压构件的外力引起的偏移z对应的值,因此该例子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B的静电电容CB是与按压构件的外力对应的值。
并且,在该图21(A)、21(B)、21(C)的例子中,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上所形成的外侧导体图案11形成在凹部1f内,因此进一步向内侧构件2的周面靠近,该例子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B的静电电容CB与此相应地增大。
另外,在上述图21(A)、21(B)、21(C)的例子中,在内侧构件2的柱形状部21上所形成的导体230的上方进一步形成的电介质27形成为与外侧构件1的外周面1d上所形成的外侧导体图案11相对,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侧导体图案23同样地,也可以形成为,在没有施加按压构件的外力的状态下,不与外侧导体图案11相对。但是,此时电容可变型电容器10B的静电电容CB的变化与上述例子不同。
接着,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按压构件按压内侧构件,从而内侧构件相对于外侧构件在中心轴方向上的位置发生偏移,但是也可以构成为,用按压构件按压外侧构件,从而内侧构件相对于外侧构件在中心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侧构件是具有中空部的圆筒状构件,但也可以是具有中空部的四棱柱、六棱柱等剖面为多边形的棱柱状构件。此外,外侧构件的中空部也可以不是圆柱状,而是棱柱状。
此外,容纳在外侧构件的中空部的空间中的内侧构件也可以不是圆柱状形状,而是棱柱状形状。并且,外侧构件的中空部的柱状形状和内侧构件的柱状形状不需要是对应的形状,只要内侧构件能够容纳在外侧构件中,则也可以是一方为圆柱状,另一方为棱柱状,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棱柱状。因此,内侧构件的柱体部的周面(柱面)与外侧构件的中空部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在周方向上也可以不是一定的。即,外侧构件的中空部的中心轴位置与内侧构件的中心轴位置未必一致。关键在于,由于外力,在中心轴方向上,内侧构件相对于外侧构件相对偏移时,得到与上述外力对应的预定的变化特性的静电电容的变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侧导体图案和内侧导体图案被设置成,在没有施加外力时,彼此相对的面积为零,在施加有外力时相对的面积根据外力增大,但是在没有施加外力时也可以使一部分相对。
此外,也可以将外侧导体图案和内侧导体图案设置成大致相同或相似的形状,在没有施加外力时,使彼此相对的面积达到最大,在施加有外力时相对的面积根据外力而减小。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作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的电子设备,以位置指示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所适用的电子设备不限于位置指示器,能够适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例如,也可以用作具有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的便携设备中的确定发送频率或接收频率的调谐电路的频率调谐用电容器,进行上述发送频率及接收频率的调整。

Claims (17)

1.一种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内侧构件;和
外侧构件,具有容纳上述内侧构件的空间,
上述内侧构件具有柱形状,并且在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形成有第1导体图案,
上述外侧构件是具有预定的介电常数的电介质,并且在上述外侧构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2导体图案,上述第2导体图案被配置为:在上述外侧构件的上述空间中容纳有上述内侧构件时,上述第2导体图案与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相对,
与从外部施加的力对应地,上述外侧构件的上述空间中所容纳的具有上述柱形状的上述内侧构件在具有上述柱形状的上述内侧构件的中心轴方向上相对于上述外侧构件相对位移,由此,隔着上述电介质而配置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与上述第2导体图案之间所形成的相对面积发生变化,在上述第1导体图案与上述第2导体图案之间形成与从上述外部施加的力对应的静电电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以及与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相对地形成在上述外侧构件的外周面上的上述第2导体图案,分别形成在与上述中心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配置有多个的上述导体图案通过连接图案彼此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导体图案及上述第2导体图案中的至少一方的导体图案形成为具有开口部的环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导体图案及上述第2导体图案分别形成为具有开口部的环形状,上述第2导体图案所具有的上述连接图案与上述第1导体图案所具有的上述开口部相对配置,并且上述第1导体图案所具有的上述连接图案与上述第2导体图案所具有的上述开口部相对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导体图案和上述第2导体图案分别相对于与上述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移预定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沿着上述中心轴方向形成为螺旋形状,上述外侧构件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2导体图案形成为与上述第1导体图案相似的螺旋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卡合部,该卡合部用于设定上述内侧构件的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1导体图案与上述外侧构件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2导体图案的位置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侧构件和上述外侧构件各自的周方向上设置有上述卡合部,以设定上述内侧构件与上述外侧构件的位置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侧构件上以比上述内侧构件的上述周面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用于设定上述内侧构件与上述外侧构件之间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构件上所设置的上述突出部设置在上述柱形状的内侧构件的一个端面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侧构件上所设置的上述突出部与上述外侧构件相对的位置配置有弹性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配置有第1电极和第2电极的连接构件卡合在上述外侧构件的与被施加来自上述外部的力的一端侧相对的另一端侧,由此上述第1导体图案与上述第1电极连接,并且上述第2导体图案与上述第2电极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卡合有上述连接构件的一侧的上述内侧构件的一端面,形成有与上述第1导体图案连接的电极连接图案,通过上述连接构件与上述外侧构件卡合,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电极连接图案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连接图案与上述第1电极之间经由导电性构件来连接,并且与上述连接构件卡合到上述外侧构件对应地,上述连接构件上所配置的上述第2电极与上述外侧构件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2导体图案彼此接触而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电性构件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具有弹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连接构件卡合在上述外侧构件上时,上述连接构件的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露出的端面上,由中心导体和配置在上述中心导体的周部的周边导体构成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容可变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心导体形成为突状,或者为了容纳突状导体而形成为凹状。
CN2013203762224U 2012-07-05 2013-06-27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3898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1357 2012-07-05
JP2012151357A JP5939633B2 (ja) 2012-07-05 2012-07-05 容量可変型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38988U true CN203338988U (zh) 2013-12-11

Family

ID=486559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6288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31358B (zh) 2012-07-05 2013-06-27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CN201320376222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38988U (zh) 2012-07-05 2013-06-27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6288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31358B (zh) 2012-07-05 2013-06-27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183989B2 (zh)
EP (1) EP2682964B1 (zh)
JP (1) JP5939633B2 (zh)
KR (1) KR102071012B1 (zh)
CN (2) CN103531358B (zh)
IL (1) IL226354A (zh)
TW (1) TWI60850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1358A (zh) * 2012-07-05 2014-01-22 株式会社和冠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WO2015184952A1 (zh) * 2014-06-06 2015-12-10 刘明媚 大容量无级可变电容器及其设置方法
CN107533382A (zh) * 2015-03-31 2018-01-02 株式会社和冠 电子笔及电子笔主体部
CN109477767A (zh) * 2016-07-26 2019-03-1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弹性连结装置
CN114783774A (zh) * 2022-06-21 2022-07-22 沈阳工业大学 一种电能存储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2595B2 (ja) 2012-02-06 2016-03-23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指示器
JP6008393B2 (ja) 2012-07-28 2016-10-19 株式会社ワコム 電磁誘導方式の位置指示器及び電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6012069B2 (ja) 2012-09-13 2016-10-25 株式会社ワコム 電磁誘導方式の位置指示器及び電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6038572B2 (ja) 2012-09-26 2016-12-07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指示器及び電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9785263B2 (en) * 2013-08-22 2017-10-10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Touch screen stylus with force and/or angle sensing functionality
JP6159874B2 (ja) * 2014-03-28 2017-07-05 ニューコムテクノ株式会社 電子ペン
WO2016063420A1 (ja) * 2014-10-24 2016-04-28 株式会社ワコム 発信型電子ペン
CN105843421B (zh) * 2015-01-30 2018-08-21 禾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力感应电容的组装方法
US10048781B2 (en) * 2015-02-13 2018-08-14 Advanced Silicon Sa Active pen with tip pressure sensor
US9933867B2 (en) 2015-12-30 2018-04-03 Synaptics Incorporated Active pen capacitive displacement gauge
WO2018068181A1 (zh) * 2016-10-10 2018-04-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容单元、集成电容和谐振单元
JP6194090B2 (ja) * 2016-11-01 2017-09-06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カートリッジ
US10318022B2 (en) * 2017-01-30 2019-06-1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ressure sensitive stylus
US11043945B2 (en) * 2019-03-22 2021-06-22 Yingchao WU Capacitance-variable pressure sensor
WO2021117250A1 (ja) * 2019-12-13 2021-06-17 株式会社ワコム 電子ペンに含まれた共振回路の共振周波数を調整する方法、電子ペン、及び電子ペンを生産する方法
CN112172390A (zh) * 2020-09-30 2021-01-05 宋平平 一种利用电容量防止断芯的铅笔用自动削笔装置
US20220342513A1 (en) * 2021-04-23 2022-10-27 Sigmasense, Llc. Processing z-direction pressure indication of a passive pen
KR102482944B1 (ko) 2022-06-03 2023-01-02 대한민국 여울용 구조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5458334B (zh) * 2022-08-31 2023-10-2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柱状叉指型超级电容器
CN116338142B (zh) * 2023-02-28 2024-02-27 浙江大学 一种超重力实验中水合物储层表面变形测量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74465A (en) * 1966-09-20 Two-position trimmer capacitor
US1610122A (en) * 1924-06-10 1926-12-07 Dubilier Condenser & Radio Cor Adjustable condenser
US3336515A (en) * 1966-06-28 1967-08-15 Stratford Retreat House Variable capacitor with a torque mechanism
US3566221A (en) * 1968-10-24 1971-02-23 Simmonds Precision Products Linear variable capacitance transducer
GB1480703A (en) 1975-02-25 1977-07-20 Standex Int Corp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S5441938U (zh) * 1977-08-30 1979-03-20
JPS62192626U (zh) * 1986-05-29 1987-12-08
US4845586A (en) * 1988-03-28 1989-07-04 Murata Erie North America, Inc. High power tunable capacitor
JPH0351831U (zh) * 1989-09-26 1991-05-20
JP3150685B2 (ja) 1990-08-06 2001-03-26 株式会社ワコム 可変容量コンデンサ
JP2837636B2 (ja) * 1994-12-07 1998-12-16 株式会社ミツトヨ 静電容量式変位測定装置
JP3708169B2 (ja) * 1995-06-27 2005-10-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ペン型入力装置
GB0102324D0 (en) * 2001-01-30 2001-03-14 Renishaw Plc Capacitance type displacement responsive device and a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displacement responsive device
FR2835091B1 (fr) 2002-01-22 2004-02-27 Bruker Biospin Sa Capacite variable, filtre et sonde rmn comportant une telle capacite
FR2886450B1 (fr) 2005-05-27 2010-01-22 Bruker Biospin Sa Composant a capacite distribuee variable
DE102005046039B4 (de) * 2005-09-27 2008-02-21 Bruker Biospin Ag Rohrkondensator mit variabler Kapazität mit dielektrisch verlängerter Innenelektrode für NMR-Anwendungen
JP5304398B2 (ja) * 2009-04-06 2013-10-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素子
JP5939633B2 (ja) * 2012-07-05 2016-06-22 株式会社ワコム 容量可変型コンデンサ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1358A (zh) * 2012-07-05 2014-01-22 株式会社和冠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CN103531358B (zh) * 2012-07-05 2017-10-10 株式会社和冠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WO2015184952A1 (zh) * 2014-06-06 2015-12-10 刘明媚 大容量无级可变电容器及其设置方法
CN107533382A (zh) * 2015-03-31 2018-01-02 株式会社和冠 电子笔及电子笔主体部
CN107533382B (zh) * 2015-03-31 2020-09-25 株式会社和冠 电子笔及电子笔主体部
CN109477767A (zh) * 2016-07-26 2019-03-1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弹性连结装置
CN114783774A (zh) * 2022-06-21 2022-07-22 沈阳工业大学 一种电能存储系统
CN114783774B (zh) * 2022-06-21 2022-09-02 沈阳工业大学 一种电能存储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1358B (zh) 2017-10-10
EP2682964B1 (en) 2015-07-22
TWI608506B (zh) 2017-12-11
CN103531358A (zh) 2014-01-22
JP5939633B2 (ja) 2016-06-22
TW201413767A (zh) 2014-04-01
KR20140005776A (ko) 2014-01-15
EP2682964A1 (en) 2014-01-08
IL226354A (en) 2017-02-28
KR102071012B1 (ko) 2020-01-29
US9183989B2 (en) 2015-11-10
JP2014013862A (ja) 2014-01-23
US20140009863A1 (en) 201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38988U (zh)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CN203312040U (zh) 电容器
CN106663844B (zh) 从接地平面解耦的指示器电路
CN203422715U (zh) 电磁感应方式的位置指示器以及电子墨盒
TWI595384B (zh) 位置指示器及電子墨水匣
JP2014013862A5 (zh)
US20150035807A1 (en) Pen pressure detecting module and position indicator
TWI526883B (zh) 可變容量電容器、位置指示器及輸入裝置
CN103376923A (zh) 位置指示器
US20230341953A1 (en) Stylus pen
CN103823579B (zh) 电子笔用线圈装置
JP6146837B2 (ja) コンデンサ
CN103902068A (zh) 电子笔用线圈装置以及电子笔用端子保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0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