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3579B - 电子笔用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笔用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3579B
CN103823579B CN201310513404.6A CN201310513404A CN103823579B CN 103823579 B CN103823579 B CN 103823579B CN 201310513404 A CN201310513404 A CN 201310513404A CN 103823579 B CN103823579 B CN 1038235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ing
core body
wire conductor
electronic pen
periph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134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3579A (zh
Inventor
小林三
小林一三
北岛伸夫
山崎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576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7485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34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7493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23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35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35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35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绕线的自动卷绕操作容易并且能够谋求电子笔的小直径化的线圈装置。该装置是在芯体(4)的外周在第1芯端(4b)的附近具备绕线引导器(10a)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绕线引导器(10a)从芯体(4)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绕线通路(12a)。线圈部具有第一层的主线圈部、形成于所述主线圈部的外周的绕回部。

Description

电子笔用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例如用于将所希望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的电子笔(pen)的内部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将所希望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的电子笔的内部,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表示的那样,会有内置有将绕线卷绕于铁氧体磁芯等的芯体的外周的线圈装置的情况。在内置有这样的线圈装置的电子笔中,要求绕线的自动卷绕容易的构造。
特别是在最近,有要求电子笔的小直径化的情况,例如在专利文献1等所述的现有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中,绕线的自动卷绕操作不容易,而且,线圈装置与电路基板的配线变得复杂,因而难以实现笔的小直径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5-2752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有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的自动卷绕操作容易并且能够谋求电子笔的小直径化的线圈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观点所涉及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是具有被配置于电子笔的内部并且具有分别位于轴向的相反侧的第1芯端和第2芯端的芯体、被卷绕于所述芯体的外周而形成线圈部的绕线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在所述芯体的外周在所述第1芯端的附近具备绕线引导器(wire guide),所述绕线引导器从所述芯体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绕线通路,所述线圈部具有第一层的主线圈部、形成于所述主线圈部的外周的绕回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中,将绕线卷绕于芯体的外周而形成线圈部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首先将绕线的第1引线固定于芯体的第1芯端侧。接着,通过绕线引导器的绕线通路在第2芯端方向上以线圈状将绕线卷绕于位于绕线引导器与第2芯端之间的芯体的外周并形成第一层的主线圈部。然后,在第2芯端的附近的规定位置上,在绕线引导器方向上绕回并将绕回部形成于主线圈部之上。之后,从绕线通路向所述第1芯端的方向引出绕线的第2引线部。还有,第2芯端的附近的规定位置(绕回开始位置)能够用例如保持芯体的第2芯端附近的夹持器具等容易地进行定位。
在卷绕绕线的时候,卷绕绕线的轴向的长度根据被绕回开始位置和绕线引导器隔开的规定长度来决定,容易自动卷绕绕线并且使绕线的定位精度提高,并且可以以高精度实现规定的电感(L)、Q特性以及频率特性等,电子笔的位置检测精度也提高。
另外,因为将绕回部设置于主线圈部的外周并且第1引线部以及第2引线部的双方被绕线引导器的绕线通路引导,所以不需要空中配线。再有,通过调整绕回部的卷绕密度等从而容易控制电感(L)或Q特性。另外,通过缩短芯体的轴向长度或缩短线圈部的卷绕宽度等,从而能够谋求省空间化。再有,通过将绕回部形成于主线圈部的外周从而能够防止卷绕崩塌。
优选,所述绕回部具有以第1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1划区、以比所述第1卷绕密度稀疏的第2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2划区。在第1划区的绕回部中,因为比较密地进行卷绕,所以起到作为相对于主线圈部的辅助线圈部的功能,并且有助于电感的提高。另外,在第2划区的绕回部中,因为比较疏地进行卷绕,所以能够降低线圈部的电阻R以及寄生电容C,并且在Q特性方面也表现优异。特别是在比较密地进行卷绕的第1划区,能够有效地防止线圈部的卷绕崩塌。还有,即使是在第2划区中,如果与完全没有绕回部的情况相比较的话,则多少也能够期待线圈部的卷绕崩塌防止功能。
优选,所述第1卷绕密度为与所述主线圈部的卷绕密度大致同等的卷绕密度而成为紧密附着卷绕。所谓“大致同等的”,主要是指只要是在第1划区起到作为辅助线圈的功能的范围内可以多少低于主线圈部的卷绕密度。
优选,所述第1划区位于所述第2芯端附近的所述主线圈部的外周。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从而特别是能够防止线圈部的卷绕崩塌,并且有助于L特性的提高以及稳定化。
所述绕回部可以具有以与所述主线圈部的卷绕密度大致相同等的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1划区,也可以仅由第1划区构成。另外,所述绕回部可以具有以比所述主线圈部的卷绕密度稀疏的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2划区,也可以仅由第2划区构成。第1划区以及第2划区均可以沿着轴向以均匀的卷绕密度进行卷绕,也可以沿着轴向使卷绕密度变化。
也可以将构成所述线圈部的绕线的引线部固定于所述绕线引导器。或者,所述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粘结固定。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卷绕崩塌。
所述绕线引导器可以与所述芯体一体成形,或者也可以由与芯体不同的非磁性材料构成。另外,为了提高Q特性,优选在从所述第1芯端沿着所述轴向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具备分别连接有所述绕线的第1引线和第2引线的端子,但是,也可以接触于第1芯端来设置端子。
本发明的第2观点所涉及的线圈装置是具有被配置于电子笔的内部并且具有分别位于轴向的相反侧的第1芯端和第2芯端的芯体、被卷绕于所述芯体的外周并形成线圈部的绕线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在所述芯体的外周在所述第1芯端的附近具备第1绕线引导器,在所述芯体的外周在所述第2芯端的附近具备第2绕线引导器,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从所述芯体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第1绕线通路,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从所述芯体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第2绕线通路。
优选,所述绕线通过所述第1绕线通路以线圈状被卷绕于位于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之间的所述芯体的外周并形成所述线圈部,通过所述第2通路并被卡止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并从所述第2通路通过所述第1通路而被引出;所述绕线的第1引线和第2引线从所述第1通路向所述第1芯端的方向被引出。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中,将绕线卷绕于芯体的外周并形成线圈部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首先将绕线的第1引线固定于芯体的第1芯端。接着,通过第1绕线引导器的第1绕线通路以线圈状将绕线卷绕于位于第1绕线引导器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之间的芯体的外周并形成线圈部。
在卷绕绕线的时候,卷绕绕线的轴向的长度根据被2个绕线引导器隔开的规定长度来决定,容易自动卷绕绕线并且使绕线的定位精度提高,可以以高精度实现规定的电感、Q特性以及频率特性等,电子笔的位置检测精度也提高。另外,由于绕线通过第1通路,所以即使绕线挂于第1绕线引导器,也容易将绕线自动卷绕于芯体的外周。
再有,在以线圈状卷绕于位于第1绕线引导器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之间的芯体的外周并形成线圈部之后,通过第2通路,将绕线抽出至第2绕线引导器的外侧(第2芯端侧),因此,例如通过在大致卷绕1周之后返回到第2通路,从而绕线被卡止于第2绕线引导器,绕线的第2引线由自动操作而在线圈部的外侧从第2通路通过第1通路而被返回。即,即使减小芯体的外径,绕线的自动卷绕操作也极其容易。
另外,绕线的第1引线和第2引线因为从第1通路朝着第1芯端的方向被引出,所以通过在轴向上将电路基板安装于芯体的第1芯端,从而线圈装置与电路基板的配线变得简单,由该点,也能够谋求笔的小直径化。
还有,作为将绕线卷绕于芯体的外周并形成线圈部的其他的方法,首先将绕线的第1引线固定于芯体的第1芯端。接着,通过第1绕线引导器的第1绕线通路,不形成线圈部而使绕线朝着第2通路。之后,通过第2通路,将绕线抽出至第2绕线引导器的外侧(第2芯端侧),于是,例如通过在卷绕大致1周之后返回到第2通路,从而绕线被卡止于第2绕线引导器,由自动操作以线圈状将绕线卷绕于位于第2绕线引导器与第1绕线引导器之间的芯体的外周并形成线圈部。之后,可以从第1通路朝着所述第1芯端的方向引出绕线的第2引线部。
在此情况下,所述绕线通过所述第1绕线通路,以线圈状被卷绕于位于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之间的所述芯体的外周并形成所述线圈部,通过所述第2通路,被卡止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从所述第2通路通过所述第1通路被引出,所述绕线的第1引线和第2引线从所述第1通路朝着所述第1芯端的方向被引出。
优选,在所述芯体的所述第1芯端,具备分别保持所述绕线的第1引线和第2引线的绕线保持部。在此情况下,将绕线的第1引线保持于绕线保持部并进行固定变得容易,并且将绕线的第2引线保持于绕线保持部并进行固定变得容易。
所述绕线保持部和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可以分别形成,或者也可以一体成形。在分别形成绕线保持部和第1绕线引导器的情况下,例如用金属等的导电构件来构成绕线保持部变容容易,可以将绕线保持部作为用于连接到电路基板的端子来使用。另外,在将它们一体成形的情况下,它们的成形和安装变得容易。
还有,可以将第1绕线引导器、第2绕线引导器以及绕线保持部的至少1个与芯体进行一体成形。作为用于一体成形的方法,可以使用插入成形或磁场注塑成形(CIM)等。在使用插入成形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材料构成第1绕线引导器、第2绕线引导器以及绕线保持部中的至少1个与芯体是容易的。另外,在磁场注塑成形的情况下,能够以磁性材料构成第1绕线引导器、第2绕线引导器以及绕线保持部中的至少1个与芯体。
优选,在所述绕线保持部与所述第1通路之间形成有用于使用于分别将所述绕线的第1引线以及第2引线压附于所述芯体的外周面的夹具的前端进入的空间。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从而使绕线的第1引线以及第2引线固定于绕线保持部的操作的自动化变得容易。
优选,所述绕线保持部具有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所述第1保持部具有第1卡止槽,所述第2保持部具有第2卡止槽,将所述绕线的第1引线夹持并固定于所述第1卡止槽,将所述绕线的第2引线夹持并固定于所述第2卡止槽。
通过具有这样的构造,从而绕线的自动卷绕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优选,这些卡止槽,宽度从入口朝着底部变窄,或者从入口朝着底部仅插入绕线的端部,从而绕线端被固定于各个保持部。在这样的构造的情况下,绕线的自动卷绕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优选,所述第1通路和所述第2通路在所述芯体的周向上形成于相同的位置。在这样的构造的情况下,从第2通路通过第1通路而在卷绕后的线圈部之上使绕线返回的时候,可以使绕线在直线上移动,其操作是容易的。还有,在本发明中,并不一定有必要在直线上使绕线返回。
优选,所述第1卡止槽以及第2卡止槽的沿着所述芯体的周向的位置与所述第1通路的周向位置大致相一致。在这样的构造的情况下,在从第1卡止槽朝着第1通路引出绕线的时候和在从第1通路朝着第2卡止槽引出绕线的时候,因为可以使绕线在直线上进行移动,所以绕线的自动卷绕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可以通过使所述绕线以1/8周以上卷绕于位于所述第2芯端与所述第2芯端之间的所述芯体的外周,从而使绕线卡止于第2绕线引导器。
在第2通路沿着第2绕线引导器的周向为单一的情况下,通过第2通路抽出至第2绕线引导器的外侧的绕线,有必要通过相同的第2通路而朝着第1通路的方向返回。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绕线以约1周以上卷绕于位于第2绕线引导器与第2芯端之间的芯体的外周,从而能够使绕线卡止于第2绕线引导器。
然而,在第2通路沿着第2绕线引导器的周向为2个以上的情况下,通过一方的第2通路抽出至第2绕线引导器的外侧的绕线能够通过别的第2通路而朝着第2端子的方向返回。因此,通过将绕线以至少约1/8周卷绕于位于第2绕线引导器与第2芯端之间的芯体的外周,从而能够使绕线卡止于第2绕线引导器。还有,在将多个第2通路设置于第2绕线引导器的情况下,接近于1/8周以下并沿着周向进行配置是困难的。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的周向的一部分和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的周向的一部分可以被在所述芯体的外周面上在所述轴向上进行延伸的连结片连结,未被所述连结片覆盖的所述芯体的外周和所述连结片的外周可以被所述绕线卷绕并构成所述线圈部。
通过由连结片来连结第1绕线引导器和第2绕线引导器,从而容易将第1绕线引导器与第2绕线引导器的轴向距离保持为一定。还有,优选,连结片的径向厚度薄于第1绕线引导器以及第2绕线引导器的径向厚度。这是由于,因为绕线被卷绕于连结片的外周,所以线圈部的外周不超过第1绕线引导器以及第2绕线引导器的径向厚度。
在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之间,可以将第3绕线引导器安装于所述芯体的外周。所述第3绕线引导器优选从所述芯体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第3绕线通路。
在这样的构造的情况下,能够以2层以上将所述绕线卷绕于位于所述第3绕线引导器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之间或者所述第3绕线引导器与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之间的所述芯体的外周,并调整作为线圈装置整体的电感。当然,也可以在整体具备4个以上的绕线引导器,任意2个以上的绕线引导器可以在轴向上进行一体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表示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概略截面图。
图3是仅是图1所表示的芯体和绕线引导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表示的芯体的立体图。
图5(A)为绕线引导器的立体图,图5(B)是从与图5(A)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绕线引导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所表示的芯体的第1端与端子的轴向距离的概略图。
图7是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表示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表示的线圈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图3所表示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向图4所表示的绕线保持端子的绕线的保持方法的概略图,图13(B)以及图13(C)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例子所涉及的向绕线保持端子的绕线的保持方法的概略图。
图14(A)以及图14(B)是用于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芯体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6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图15所表示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8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图17所表示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1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图20所表示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3是用于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芯体的立体图。
图24是用于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芯体的立体图。
图25是沿着图24所表示的IIXV-IIXV线的主要部分截面立体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7是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表示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所表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2被安装于电子笔的内部并且作为以非接触式与电子笔的位置信息一起将其使用状态的变化信息、例如关于施加到电子笔的压力或者位移等的信息传送到例如输入面板(tablet)等的输入用显示画面的装置的一部分而被使用。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简单地说明检测电子笔的位置信息和电子笔的使用状态的原理。
电子笔所具备的调谐电路(包括图1所表示的线圈部20),如果规定的调谐频率、例如频率f0的电波从输入面板(没有图示)等的输入用显示画面被发送的话,则接受该电波而被激发,并在图1所表示的线圈部20感应电压被诱发。然后,如果该电波的发送被停止的话,则规定的频率的电波由基于所述感应电压的电流而从线圈部20被发送。通过在输入面板(没有图示)上接收从包含该线圈部20的调谐电路被发送的电波,从而能够检测在输入面板(没有图示)上的电子笔(包括线圈装置2)的位置。
另外,电子笔用芯体6的笔尖6a以压附到输入面板的表面的形式进行操作。在该操作的时候,芯体6在线圈部20的内部在轴向上进行移动,并将省略图示的按压构件按压感压元件的一个面。感压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容量可变电容器所构成,静电容量对应于作用于元件的按压力(按压位移)而发生变化。
该元件并联连接于由线圈部20和实装于没有图示的电路基板的电容器构成的调谐电路,对应于施加到元件的压力,使调谐电路的调谐频率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如果从输入面板(没有图示)发送频率f0的无线信号的话,则因为调谐电路的调谐频率发生变化,所以产生于线圈部20的感应电压成为相位与非操作时偏移了的电压。因此,从调谐电路发送相位与从输入面板(没有图示)被发送的电波偏移了的电波。因此,如果从输入面板(没有图示)发送电波并激发调谐电路并且检测从调谐电路发出的电波中的相位差的话,则能够检测电子笔的操作。对应于从电子笔检测出的相位偏移,可以检测试图由电子笔实现的线的粗细、指定位置或者指定区域的色调或浓度(明亮度)等。
用于实现这样的电子笔的功能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具有能够安装于电子笔的内部的芯体4。芯体4具有沿着其长边方向(X轴)进行贯通的轴孔4a,并且由中空筒体所构成。芯体4由磁性体所构成,例如由铁氧体材料、强磁性铁镍合金(permalloy)等的软磁性材料、金属压粉成形的磁性材料等所构成。
如图2所示,圆筒状的芯体4具有沿着没有图示的电子笔的内部在X轴方向上细长且分别位于轴向的相反侧的作为第1端的基端4b、作为第2端的前端4c。在基端4b,形成有从芯体4的外周向径向突出的大直径部4d,在大直径部4d的前端4c侧,例如由粘结接合有以下所述的绕线引导器(wire guide)10a。
如图3~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引导器10a由与芯体4不同的非磁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所构成。绕线引导器10a具备具有与不包含大直径部4d的芯体4的外周面形状匹配的内周面18的外周盖(cover)15。在外周盖15的芯侧端面15a,形成有周向凸缘15b。周向凸缘15b较外周盖15的外周面更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并与大致相同的突出高度的轴向凸壁16相连续。外周盖15的外径与大直径部4d的外径大致相同,但是,也可以多少有一点不同。
在外周盖15以及周向凸缘15b的圆周方向的一个地方,形成有切口状的共同绕线通路12。在切口状的共同绕线通路12的X轴方向的旁边,连结部14以连结凸壁16的下端的形式一体形成于大直径部4d侧。连结部14的内周面是与外周盖15的内周面连续的内周面。
在连结部14的径向中途,一体成形有分离用凸部11,一对槽状个别绕线通路12a,12b被形成于分离用凸部11的两侧与各个凸壁16之间。在一方的个别绕线通路12a,能够通过并预固定构成后面所述的线圈部20的绕线22的第1引线部22a,在另一方的个别绕线通路12b,能够通过并预固定绕线22的第2引线部22b。
如图1所示,绕线22的第1引线部22a以及第2引线部22b分别被连接于第1端子30a以及第2端子30b。在图1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芯体4的基端4b以规定距离d(参照图6)隔开配置这些端子30a,30b,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端子30a,30b的各个第1端子片31a,31b相对于芯体4的基端4b接触。
如图1所示,这些第1端子30a以及第2端子30b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完全分离的2个金属端子所构成,并且能够通过对从金属板进行冲切成型的金属片实施折弯成型来形成。第1端子30a具有圆弧片状的第1端子片31a。第1端子片31a被形成为不阻碍芯体6的基端的X轴方向的移动那样的形状。
第1端子片31a的Z轴方向的上部沿着X轴方向在从端子片31a分开的方向上被折弯并形成弯曲片33a,在其上部一体形成有第1卡止槽32a形成于其间的一对第1爪部34a。第1卡止槽32a从入口朝着底部其宽度以锥状变窄,从入口朝着底部仅插入绕线22的第1引线22a的端部,从而绕线22的第1引线22a被固定于端子30a。
即,优选,第1卡止槽32a的入口宽度为与绕线22的外径同等以上,第1卡止槽32a的底部宽度为与绕线22的外径同等以下。优选,第1卡止槽32a其底部被形成到弯曲片33a的一部分。
在第1端子片31a的Z轴方向的下方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进行延伸的第1端子基座(base)36a,第1基板连接爪38a由折弯成形等而一体形成于该基座36a的X轴方向的一端。第1基板连接爪38a被连接于例如没有图示的电路基板。在电路基板上安装有电容器或其他的电路元件等,第1基板连接爪38a被电连接于被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电路或元件上。
第2端子30b与第1端子30a成对使用。如图4所示,第2端子30b具有圆弧片状的第2端子片31b。第2端子片31b成形为不阻碍芯体6的基端的X轴方向的移动那样的形状。
第2端子片31b的Z轴方向的上部沿着X轴方向在从端子片31b分开的方向上被折弯并形成弯曲片33b,在其上部,一体形成有第2卡止槽32b形成于其间的一对第2爪部34b。第2卡止槽32b成为与第1卡止槽32a相同的构造。
在第2端子片31b的Z轴方向的下方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进行延伸的第2端子基座36b,第2基板连接爪38b由折弯成形等而一体形成于该基座36b的X轴方向的一端。第2基板连接爪38b具有与第1基板连接爪38a相同的功能。
还有,在附图中,X轴、Y轴以及Z轴相互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为芯体4的长边方向,Y轴为第1卡止槽32a与第2卡止槽32b进行分离的方向。
接着,对芯体4以及线圈部20进行详细的说明。如以上所述,在芯体4的外周在基端4a的附近安装有具有覆盖芯体4的外周的外周盖15的绕线引导器(wire guide)10a。绕线引导器10a从芯体4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的凹状的绕线通路12a。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形成于绕线引导器10a的外周盖15的芯侧端面15a与绕回开始位置10b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成为用于卷绕绕线并形成线圈部20的空间。绕回开始位置10b是被设置于用于对绕线实施自动卷绕操作的装置的夹具夹住绕线的位置,能够设定于比芯体4的基端4b更接近于前端4c的任意的位置。
作为形成图1所表示的线圈部20的绕线22,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编织线(利兹线)、USTC线、聚氨酯绕线等。特别是通过使用利兹线等的绞合线,从而能够提高高频中的Q特性等,从而作为电子笔用线圈装置而特别优选。
本实施方式中,将绕线22卷绕于芯体4的外周并形成线圈部20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首先将绕线的第1引线预固定于安装于芯体4的基端4b侧的绕线引导器10a的个别绕线通路12a。
接着,通过绕线引导器10a的共同绕线通路12,向芯前端4c方向以线圈状较密地将绕线22卷绕于位于绕线引导器10a与芯前端4c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并形成第一层的主线圈部20a。于是,在芯前端4c的附近的规定位置10b,向绕线引导器10a方向进行绕回,从而将绕回部20d形成于主线圈部20a之上(外周)。
之后,通过共同绕线通路12以及个别绕线通路12b,朝着芯基端4b的方向引出绕线22的第2引线部22b。还有,芯前端4c的附近的规定位置(绕回开始位置10b)能够例如用保持芯体4的芯前端4c附近的夹具等容易地进行定位。
还有,主线圈部20a中的绕线22的卷绕方向和绕回部20d中的绕线22的卷绕方向是同一卷绕方向。因此,用夹具等夹住芯体4的芯前端4c的外周从而可以绕着轴芯以相同方向旋转芯体4。然后,从喷嘴陆续抽出绕线并沿着X轴方向使喷嘴移动,仅使喷嘴的X轴方向移动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图1所表示那样的绕线成为可能,并且容易形成线圈部20。
在卷绕绕线22的时候,卷绕绕线22的轴向的长度由被绕回开始位置10b和绕线引导器10a隔开的规定长度所决定,容易自动卷绕绕线22并且绕线22的定位精度提高,可以以高精度实现规定的电感(L)、Q特性以及频率特性等,电子笔的位置检测精度也提高。
另外,将绕回部20d设置于主线圈部20a的外周,第1引线部22a以及第2引线部22b的双方被绕线引导器10a的绕线通路12a,12b引导,所以不需要空中配线。再有,通过调整绕回部20d的卷绕密度等从而容易控制电感(L)或Q特性。另外,通过减短芯体4的轴向长度或减短线圈部20的卷绕宽度等,从而能够谋求省空间化。再有,通过将绕回部2d形成于主线圈部20a的外周从而能够防止卷绕崩塌。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绕回部20d具有以第1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1划区20b、以比第1卷绕密度稀疏的第2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2划区20c。在绕回部20d的第1划区20b,因为比较密地进行卷绕,所以起到作为相对于主线圈部20a的辅助线圈部的功能,并且有助于电感的提高。另外,在第2划区20c,因为比较稀疏地进行卷绕,所以能够降低线圈部20的电阻R以及寄生电容C,并且在Q特性方面也表现优异。特别是在比较密地进行卷绕的第1划区20b,能够有效地防止线圈部20的卷绕崩塌。还有,即使是在第2划区20c,如果与完全没有绕回部的情况相比较的话,则多少也能够期待线圈部20的卷绕崩塌防止功能。
还有,Q特性为(√(L/C))×1/R,如果线圈部20的电阻R以及寄生电容C变大的话,则Q特性降低,如果L变大的话,则Q特性提高。
优选,第1划区20b中的绕线22的第1卷绕密度为与主线圈部20a的卷绕密度大致同等的卷绕密度而成为紧密附着卷绕。所谓“大致同等的”,主要是指只要是在第1划区20b起到作为辅助线圈的功能的范围内可以多少低于主线圈部20a的卷绕密度。例如第1卷绕密度可以是相对于主线圈部20a的卷绕密度为1/2~1倍的卷绕密度。另外,第2划区20c的第2卷绕密度如果是比第1卷绕密度稀疏的话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相对于主线圈部20a的卷绕密度,优选为1/30~1倍,更加优选为1/10~1倍的卷绕密度。
还有,所谓卷绕密度,被定义为每单位轴向长度的绕线的圈数。还有,主线圈部20a的卷绕密度为由所谓紧密附着卷绕(同一层的相邻的绕线粘结而被卷绕)来进行实现的卷绕密度,并且由绕线22的外径等来决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划区20b位于芯前端4c附近的主线圈部20a的外周。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从而特别是能够防止线圈部20的卷绕崩塌并且有助于L特性的提高以及稳定化。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22的引线部22a以及22b分别固定于绕线引导器10a的个别绕线通路12a,12b。或者,线圈部2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绕线引导器10a的芯侧端面15a和接触于其的绕线22可以进行粘结固定。或者,也可以将位于绕回开始位置10b的附近的绕线22的相互之间或者绕线22与芯体4的外周面之间进行粘结固定。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卷绕崩塌。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引导器10a由与芯体4不同的非磁性材料所构成。而且,该引导器10a如图6所示以金属制的端子30a,30b中的最接近于基端4b的部分(端子片31a,31b)位于从芯体4的基端4b沿着X轴方向以规定距离d进行分开的位置的形式保持端子30a,30b。还有,在图6中,省略绕线引导器10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芯体4的基端4b以规定距离d隔开第1端子30a以及第2端子30b,从而提高了线圈装置的Q特性。该结果被本发明人等的实验结果所明确。即,通过从芯体4的基端4b以规定距离d隔开第1端子30a以及第2端子30b从而提高并稳定线圈装置的Q特性,由本发明人等的实验而变得明了。为了使Q值稳定并提高,端子30a,30b与芯体4的基端4b的最短距离d优选为0.5mm以上,更加优选为0.8mm以上。特别优选为1mm以上。但是,最短距离d即使过长也会因为Q值不变化,所以从不必要地变长的观点出发,d可以为3mm以下,或者可以为2mm以下。
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仅由以比主线圈部20a的卷绕密度稀疏的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2划区20c来构成线圈部20中的绕回部20d1。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a中,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相比较,在L特性方面变差,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图1~图6所表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其他的说明。
第3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仅由以与主线圈部20a的卷绕密度同等的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1划区20b来构成线圈部20中的绕回部20d2。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b中,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2相比较,在Q特性方面变差,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图1~图6所表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其他的说明。
还有,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
例如,绕线引导器10a中的从芯体4的外周面突出的芯侧端面15a的突出高度优选为绕线22的线径的2.0~3.5倍左右。这是为了使线圈部20的外周不超过绕线引导器10a的最大直径。引导器10a的外周也可以以接触于电子笔的外装筒体的内周面的形式进行构成,有助于电子笔的外径的缩小化。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芯体4,形成沿着其长边方向(X轴)进行贯通的轴孔4a,并且将芯体6通过该轴孔4a,但是,也可以并不一定将轴孔形成于芯体4。例如,不使静电容量发生变化而使电感发生变化来检测笔压等的类型的电子笔中,也可以并不一定将轴孔形成于芯体4。再有,芯体4可以是除了圆筒之外的多角筒形状、椭圆筒形状或者其他的筒形状,或者也可以没有轴孔,也可以是除了圆柱之外的角柱形状或者其他的柱形状。另外,芯体4也可以是沿着X轴方向截面形状发生变化那样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芯体6的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优选合成树脂等的非磁性材料。通过用非磁性材料来构成芯体6从而能够谋求Q特性的提高。
再有,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绕线引导器10a可以与芯体15一体成形。另外,在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沿着轴向以均匀的卷绕密度卷绕于第1划区20b以及第2划区20c,也可以沿着轴向使卷绕密度变化。再有,在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在主线圈部20a之上,可以具有除了第1划区20b以及第2划区20c之外的划区。
再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绕线保持部,将卡止槽32a,32b形成于各个端子30a,30b,但是,作为绕线保持部,也可以不是卡止槽而是卡止凸部,也可以构成为第1引线22a以及第2引线22b能够分别缠绕于各个卡止凸部来加以固定。
第4实施方式
图9所表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102被安装于电子笔的内部并且作为以非接触式与电子笔的位置信息一起将其使用状态的变化信息、例如关于施加到电子笔的压力或者位移等的信息传送到例如输入面板等的输入用显示画面的装置的一部分来使用。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简单地说明检测电子笔的位置信息和电子笔的使用状态的原理。
电子笔所具备的调谐电路(包括图9所表示的线圈部20),如果规定的调谐频率、例如频率f0的电波从输入面板(没有图示)等的输入用显示画面被发送的话,则接受该电波而被激发,并在图9所表示的线圈部20感应电压被诱发。然后,如果该电波的发送被停止的话,则规定的频率的电波由基于所述感应电压的电流而从线圈部20被发送。通过在输入面板(没有图示)接收从包含该线圈部20的调谐电路被发送的电波,从而能够检测在输入面板(没有图示)上的电子笔(包括线圈装置102)的位置。
另外,电子笔的笔尖6a以压附到输入面板的表面的形式进行操作。在该操作的时候,如果笔尖6a被压附的话,则图10所表示的可动芯体40经由O型环42等的弹性构件而接近于芯体4的前端(第2端)4c侧。其结果,可动芯体40与芯体4之间的间隙对应于笔压等而发生变化,并且线圈部20的电感发生变化。
线圈部20如图9所示经由第1引线22a以及第2引线22b而连接于电路基板50,并构成连接于电路基板50的电容器和调谐电路。因此,如果可动芯体40与芯体4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化并且线圈部20的电感发生变化的话,则调谐电路的调谐频率发生变化。
在此情况下,如果从输入面板(没有图示)发送频率f0的无线信号的话,则因为调谐电路的调谐频率发生变化,所以产生于线圈部20的感应电压成为相位与非操作时偏移了的电压。因此,从调谐电路发送相位与从输入面板(没有图示)被发送的电波偏移了的电波。因此,如果从输入面板(没有图示)发送电波并激发调谐电路并且检测从调谐电路发出的电波中的相位差的话,则能够检测电子笔的操作。对应于从电子笔检测出的相位偏移,可以检测试图由电子笔来进行实现的线的粗细、指定位置或者指定区域的色调或浓度(明亮度)等。
用于实现这样的电子笔的功能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02具有能够安装于电子笔的内部的芯体4。芯体4由沿着其长边方向(X轴)细长的实心柱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柱)所构成。可动芯体40具有例如环状或者圆盘形状,以相对于芯体4经由O型环42等使间隙发生变化的形式进行连结。这些芯体4以及可动芯体40由相同或者不同的材质的磁性体所构成,例如由铁氧体材料、强磁性铁镍合金等的软磁性材料、金属压粉成型的磁性材料等所构成。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圆柱状的芯体4具有沿着没有图示的电子笔的内部在X轴方向上细长且分别位于轴向的相反侧的作为第1端的基端4b、作为第2端的前端4c。在基端4b,例如由粘结分别接合有后面所述的第1端子(第1保持部)30a的第1芯端接合片31a和第2端子(第2保持部)30b的第2芯端接合片。
如图12所示,这些第1端子30a以及第2端子30b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完全分离的2个金属端子所构成,通过对从金属板进行冲切成型的端子片实施折弯成型来形成。第1端子30a具有圆弧片状的第1芯端接合片31a,以不堵塞嵌合孔4e的形式被安装于芯体4的基端4b。
如图11所示,第1芯端接合片31a的Z轴方向的上部沿着X轴方向在从基端4b分开的方向上被折弯并形成弯曲片33a,在其上部一体形成有第1卡止槽32a形成于其间的一对第1爪部34a。第1卡止槽32a如图13(A)所示从入口朝着底部宽度以锥状变窄,从入口朝着底部仅插入绕线22的第1引线22a的端部,从而绕线22的第1引线22a被固定于端子30a。
即,优选,第1卡止槽32a的入口宽度为与绕线22的外径相同等以上,第1卡止槽32a的底部宽度为与绕线22的外径相同等以下。优选,第1卡止槽32a其底部被形成到弯曲片33a的一部分。
第2端子30b与第1端子30a成对使用。如图12所示,第2端子30b具有圆弧片状的第2芯端接合片31b,并以不堵塞嵌合孔4e的形式被安装于芯体4的基端4b。如图10所示,形成于保持电路基板50的保持单元51的端部的嵌合凸部52被插入到嵌合孔4e。在保持单元51与被设置于芯体4的基端4b的端子30a,30b之间安装有O型环54。
第2芯端接合片31b的Z轴方向的上部如图12所示沿着X轴方向在从基端4b分开的方向上被折弯并形成弯曲片33b,在其上部一体形成有第2卡止槽32b形成于其间的一对第2爪部34b。第2卡止槽32b与第1卡止槽32a相同地形成。
还有,在附图中,X轴、Y轴以及Z轴相互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为芯体4的长边方向,Y轴为第1卡止槽32a与第2卡止槽32b进行分离的方向。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端子30a,30b具有单单保持线圈部20的引线22a,22b的功能,并由焊接等将引线22a,22b的前端连接于形成于电路基板50的表面或者背面的电路图形。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这些端子30a,30b不一定有必要以导电性形成。另外,绕线22的引线22a,22b一般进行绝缘覆盖,所以这些端子30a,30b不一定有必要分离来进行形成,可以是一体的。
然而,在这些端子30a,30b分别与电路基板50的电路相直接连接的情况下,这些端子30a,30b优选为导电性,另外,优选分别分离来进行绝缘。在此情况下,引线22a,22b的前端没有必要直接连接于电路基板50的电路图形。
接着,对芯体4以及线圈部20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芯体4的外周在基端4b的附近,作为从芯体4的外周突出的整体安装有环状的第1绕线引导器10a1。位于第1绕线引导器10a1与基端4b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露出。
另外,在芯体4的外周在前端4c的附近安装有与第1绕线引导器10a1相同的第2绕线引导器10b1。在位于第1绕线引导器10a1与前端4c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面,优选具有绕线22至少能够卷绕1周左右的X轴方向间隙。
第1绕线引导器10a1从芯体4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第1绕线通路12a1。第2绕线引导器10b1也与第1绕线引导器10a1相同,从芯体4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第2绕线通路12b1。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器10a1,10b1由沿着周向在一个地方对环状的绝缘性环实施切口并形成绕线通路12a1,12b1从而不连续地进行成形的环所构成。这些引导器10a1,10b1由粘结剂等而被固定于由铁氧体等构成的芯体4的外周的X轴方向的规定位置,位于这些引导器10a1,10b1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成为用于卷绕绕线并形成线圈部20的空间。
引导器10a1,10b1以通路12a,12b相互周向位置成为相同的形式被固定于芯体4的外周。作为形成线圈部20的绕线22,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编织线(利兹线)、USTC线、聚氨酯绕线等。特别是通过使用利兹线等的绞合线从而能够提高高频中的Q特性等,从而作为电子笔用线圈装置而特别优选。
绕线22的第1引线22a如图13(A)所示被插入并固定于第1端子30a的爪部34a,34a之间的第1卡止槽32a。另外,绕线的第2引线22b的端部被插入并固定于第2端子30b的爪部34b,34b之间的第2卡止槽32b。如图12所示,相互最分开的爪部3,34b之间的卡止槽32a与卡止槽32b之间的间隙W1优选为与第1绕线引导器10a1中的第1通路12a1的周向宽度W2相同等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开始的第1引线22a的端部被固定于爪部3之间的卡止槽32a的绕线22,通过第1绕线通路12a1,以线圈状被卷绕于位于第1绕线引导器10a1与第2绕线引导器10b1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并形成线圈部20。形成了线圈部20之后的绕线22,通过第2通路12b1,暂时被抽出至较第2绕线引导器10b1更靠近前端4c侧,在对芯体4的外周卷绕约一周以上之后,再次通过第2绕线通路12b1,并返回到线圈部20侧。然后,绕线22的卷绕终端即第2引线22b从第2通路12b1通过第1通路12a1而被插入并固定于第2端子的第2卡止槽32b。
还有,在图示的例子中,从第2通路12b1使绕线22的引线22b在一直线上返回第1通路12a1,但是,也可以在位于引导器10a1,10b1之间的线圈部20之上卷绕一周以上之后、通过第1通路12a1将绕线22的引线22b连接于第2端子30b的第2卡止槽34c。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102中,对于将绕线22卷绕到芯体4的外周来形成线圈部20来说,首先将绕线22的第1引线22a插入到安装于芯体4的基端4b的第1端子30a的爪部3之间的卡止槽32a并进行预固定。接着,通过第1绕线引导器10a1的第1绕线通路12a1以线圈状将绕线22卷绕于位于第1绕线引导器10a1与第2绕线引导器10b1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而形成线圈部20。
在卷绕绕线22的时候,卷绕绕线22的轴向的长度由被2个绕线引导器10a1,10b1隔开的规定长度来决定,因而容易自动卷绕绕线22并且可以提高绕线22的定位精度,并可以以高精度实现规定的电感、Q特性以及频率特性等,电子笔的位置检测精度也提高。另外,绕线22的第1引线22a通过第1通路12a1从而绕线22挂在第1绕线引导器10a1,由此,容易将绕线22自动卷绕于芯体4的外周。
再有,在以线圈状卷绕于位于第1绕线引导器10a1与第2绕线引导器10b1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并形成线圈部20之后,通过第2通路12b1,将绕线22抽出至第2绕线引导器10b1的外侧(前端4c侧),因此,例如通过在卷绕大至1周之后返回到第2通路12b1从而绕线22被卡止于第2绕线引导器10b1,绕线22的第2引线22b由自动操作而在线圈部20的外周从第2通路12b1通过第1通路12a1返回到第2端子30b的爪部34b之间的卡止槽32b并容易预固定于第2端子30b。即,即使减小芯体4的外径,绕线22的自动卷绕操作也变得极其容易。
另外,在绕线结束的同时,能够将绕线22的两端固定于第1端子30a和第2端子30b。在这些端子30a,30b被直接连接于电路基板50的电路图形的情况下,不需要与电路基板50的特别的配线,因而线圈部20与电路基板50的配线变得简单,根据该点,也能够谋求笔的小直径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端子30a,30b的卡止槽32a,32b如图15所示宽度从入口朝着底部变窄,从入口朝着底部仅插入绕线22的引线22a,22b的端部,从而绕线端被固定于各个端子。由该点,绕线的自动卷绕操作是容易的。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通路12a1和所述第2通路12b1在芯体4的周向上形成于相同的位置。因为是这样的构造,所以从第2通路12b1通过第1通路12a1,在卷绕后的线圈部20之上返回绕线22的卷绕终端即第2引线22b,此时,可以使绕线22b在直线上移动,其操作是容易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第1卡止槽12a1以及第2卡止槽12b1的沿着芯体4的周向的位置与第1通路12a1的周向位置大致相一致。因为是这样的构造,所以在从第1卡止槽32a朝着第1通路12a1引出绕线22的第1引线22a的时候和在从第1通路12a1朝着第2卡止槽32b引出绕线22的第2引线22b的时候,可以使绕线22在直线上进行移动,所以绕线22的自动卷绕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第5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A)所示,形成于第1绕线引导器10c的第1通路12c和形成于第2绕线引导器10d的第2通路12d不是完全切开环的周向的一部分而是留下槽底部13进行切口来形成。用于形成这些通路12c,12d的凹状槽的槽深被考虑为浅于图9~图13(A)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的通路12a1,12b1的槽深,但是,如果是绕线22的线径以上的槽深的话,则没有问题。在图14(A)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图9~图13(A)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其他的说明。
再有,在如图14(B)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沿着第1绕线引导器10e的周向形成有2个以上的第1绕线通路12e1,12e2。另外,沿着第2绕线引导器10f的周向形成有2个以上的第2绕线通路12f1,12f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通路12f1,12f2沿着第2绕线引导器10f的周向为2个以上。
因此,通过一方的第2通路12f1抽出至第2绕线引导器10f的外侧的绕线(没有图示)能够通过其他的第2通路12f2而向第2端子(没有图示)的方向返回。因此。通过以至少约1/8周使绕线卷绕于位于第2绕线引导器10f与前端4c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从而能够将绕线卡止于第2绕线引导器10f。
另外,在上述的图9~图13(A)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第2通路12b1因为沿着第2绕线引导器10b1的周向是单一的,所以通过第2通路12b1抽出至第2绕线引导器10b1的外侧的绕线有必要通过相同的第2通路12b1而向第2端子30b的方向返回。在该情况下,通过以约1周以上将绕线卷绕于位于第2绕线引导器10b1与前端4c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从而能够将绕线22卡止于第2绕线引导器10b1。
在图14(B)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一方的第2通路12f1抽出至第2绕线引导器10f的外侧的绕线(没有图示)能够通过其它的第2通路12f2而向第2端子(没有图示)的方向返回。因此。通过以至少约1/8周使绕线卷绕于位于第2绕线引导器10f与前端4c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从而能够将绕线卡止于第2绕线引导器10f。在图14(B)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第6实施方式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中,第1绕线引导器10g兼作绕线保持部。即,第1绕线引导器10g由以不堵塞形成于芯体4的基端4b的嵌合孔4e的形式形成有贯通孔14a的终端罩盖(end cover)14b和一体成形于终端罩盖14b的外周盖15所构成。外周盖15以覆盖芯体4的基端侧外周部的形式形成为筒状(在该例中为圆筒状),在其周向的一部分,轴向切口16a与第1通路12g连续并在X轴方向上在与第2通路12b1相同的周向位置上形成,在该切口16a,芯体4的外周面露出。
另外,在形成有轴向切口16a的周向位置上具有比该切口16a的周向宽度窄的周向宽度的隔离用凸部17以将第1卡止槽32c以及第2卡止槽32d形成于其两侧的形式并且以从切口16a向径向突出的形式形成于终端罩盖14b。如图13(B)所示,各个第1引线22a以及第2引线22b能够插入并固定于这些卡止槽32c以及32d。
还有,形成于第1绕线引导器10g的卡止槽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如图13(A)所表示的卡止槽32a,32b那样,可以是锥状,或者,如图13(C)所表示的卡止槽32c1,32d1那样,可以缩窄槽的入口而由引导器10的弹力性来打开。各个引线22a,22b在各个槽32c(32c1),32d(32d1)的内部接触于芯体4的外周面,并由形成有各个槽的树脂制的引导器10g的弹性力被固定于各个槽内部。各个槽32c(32c1),32d(32d1)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形成于终端罩盖14b,所以各个槽的底部能够形成于较芯体4的外周面更深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用合成树脂等来将绕线保持部一体成形于第1绕线引导器10g,所以它们的成形和安装变得容易。在图15以及图16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其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第7实施方式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中,第1绕线引导器10h兼作绕线保持部。即,第1绕线引导器10h由以不堵塞形成于芯体4的基端4b的嵌合孔4e的形式形成有贯通孔14a的终端罩盖14b和一体成形于终端罩盖14b的外周盖15所构成。外周盖15以覆盖芯体4的基端侧外周部的形式形成为筒状(在该例中为圆筒状),在其周向的一部分,轴向切口16a与第1通路12g连续并在X轴方向上在与第2通路12b1相同的周向位置上形成。另外,与轴向切口16a连续的周向切口18a在接近于终端罩盖14的位置上形成于外周盖15,在这些切口16a以及18a,芯体4的外周面露出。
另外,在形成有轴向切口16a的周向位置上,具有比该轴向切口16a的周向宽度窄的周向宽度的隔离用凸部17以将第1卡止槽32c以及第2卡止槽32d形成于其两侧的形式并且以从切口16a向径向突出的形式形成于终端罩盖14b。如图13(B)所示,各个第1引线22a以及第2引线22b能够插入并固定于这些卡止槽32c以及32d。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第1卡止槽32c以及第2卡止槽32d不同的周向位置上,辅助第1卡止槽32e以及辅助第2卡止槽32f以与周向切口18a相连通的形式形成于终端罩盖14b。各个引线22a,22b可以不是卡止并固定于第1卡止槽32c以及第2卡止槽32d而是卡止并固定于辅助第1卡止槽32e以及辅助第2卡止槽32f。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绕线保持部的卡止槽32c,32d与第1通路12g之间形成有周向切口18a,所以形成有用于使用于分别将绕线22的第1引线22a以及第2引线22b压附到芯体4的外周面的夹具的前端进入的空间。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从而使绕线22的第1引线22a以及第2引线22b固定于作为绕线保持部的卡止槽32c,32d的操作的自动化变得容易。在图17以及图18所表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其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并没有限定,但是,特别是图16以及图17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
第8实施方式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中,第1绕线引导器10i兼作绕线保持部,该点与图15以及图16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以下的点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构成:没有图15以及图16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罩盖14b,仅由外周盖15来构成绕线引导器10i,在形成图15以及图16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的轴向切口16a的位置上,将薄壁部15a残留于切口的底部,在形成有外周盖15的轴向位置上,覆盖芯体4的外周面的全周。
另外,在位于第1端4b的附近的薄壁部15a的外周面上,隔离用凸部17以将第1卡止槽32c以及第2卡止槽32d形成于其两侧的形式并且以从薄壁部15a向径向突出的形式进行形成。各个第1引线22a以及第2引线22b能够被插入并固定于这些卡止槽32c以及32d。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隔离用凸部17形成于薄壁部15a之上,所以卡止槽32c以及32d的槽底部不会比芯体4的外周面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因为芯体4的基端4b露出,所以与图9所表示的电路基板50的连结也是容易的。在图19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其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并没有限定,但是,特别是图16以及图17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
第9实施方式
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中,第1绕线引导器10j兼作绕线保持部,该点与图19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以下的点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19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的外周盖15相比较,其X轴方向的长度短,在第1绕线引导器10j与芯体4的基端4b之间,芯体4的外周面露出。
因此,芯体4的外周面露出的部分成为用于使用于分别将绕线22的第1引线22a以及第2引线22b压附到芯体4的外周面的夹具的前端进入的空间。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从而使绕线22的第1引线22a以及第2引线22b固定于作为绕线保持部的卡止槽32c,32d的操作的自动化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因为芯体4的基端4b露出,所以与图9所表示的电路基板50的连结也是容易的。在图20以及图21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其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并没有限定,但是,特别是图19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
第10实施方式
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中,第1绕线引导器10k兼作绕线保持部,该点与图17以及图18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以下的点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卡止槽而是第1卡止凸部32g和第2卡止凸部32h对应于第1通路12g的周向槽宽度而形成于终端罩盖14b。在这些卡止凸部32g以及32h上能够分别绕上并固定第1引线22a以及第2引线22b。在图22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其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并没有限定,但是,特别是图17以及图18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
第11实施方式
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中,第1绕线引导器10j兼作绕线保持部,该点与图20以及图21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以下的点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绕线引导器10j的周向的一部分和第2绕线引导器10b1的周向的一部分由在芯体4的外周面在X轴方向上进行延伸的连结片19而连结。还有,在该例子中,连结片19沿着X轴方向以直线状进行延伸,但是,也可以不一定是直线状,例如可以是螺旋状或者其他的形状,只要是在X轴方向上连结第1绕线引导器10j的周向的一部分和第2绕线引导器10b1的周向的一部分即可。
连结片19的厚度薄于引导器10b1以及10j的径向厚度。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绕线22被卷绕于没有被连结片19覆盖的芯体4的外周和连结片19的外周并构成线圈部20。因为绕线22被卷绕于连结片19的外周,所以优选线圈部20的外周不超过第1绕线引导器10j以及第2绕线引导器10b1的径向厚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用连结片19来连结第1绕线引导器10j以及第2绕线引导器10b1,从而容易将第1绕线引导器10j与第2绕线引导器10b1的X轴方向距离保持为一定。在图23所表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其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并没有限定,但是,特别是图20以及图21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
第12实施方式
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中,第1绕线引导器10j兼作绕线保持部,该点与图23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以下的点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X轴方向将贯通孔4e1形成于芯体4,并且在芯体4的外周面上沿着连结片19在X轴方向上进行延伸的形状以连结片19的厚度的50%以下、优选以同等以下的深度,形成嵌合槽4f。
嵌合槽4f优选以直线状沿着芯体4的X轴方向并遍及全长来进行形成。这是为了使从X轴方向容易将连结片19和引导器10j以及10b1安装于芯体4的外周。还有,在用插入成型等来将连结片19和引导器10j以及10b1与芯体4一体成形的情况下,连结片19可以不一定是直线状,嵌合槽4f也可以不是直线的。另外,嵌合槽4f没有必要遍及芯体4的全长来进行形成,可以仅在连结片19所存在的位置上进行形成。
在图24以及图25所表示的实施方式中,其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并没有限定,但是,特别是图23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
第13实施方式
如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中,第1绕线引导器10m兼作绕线保持部,该点与图20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以下的点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绕线引导器10m与第2绕线引导器10n之间配置有第3绕线引导器10o。第3绕线引导器10o从芯体4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第3绕线通路12o。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绕线引导器10o被配置于较第1绕线引导器10m更接近于第2绕线引导器10n。形成于第3绕线引导器10o的第3绕线通路12o在周向上形成于与形成于第1绕线引导器10m的第1绕线通路12m和形成于第2绕线引导器10n的第2绕线通路12n相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1绕线引导器10m的外周盖15以覆盖芯体4的基端侧外周部的形式被形成为筒状(在本例中为圆筒状),在其周向的一部分,轴向切口16a与第1通路12m连续并在与第1通路12m相同的周向位置上在X轴方向上形成,在该切口16a中,芯体4的外周面露出。
另外,在外周盖15上形成有径向外侧凸部15b和隔离用凸部17,在形成有隔离用凸部17的轴向X位置上,该凸部17和凸部15b经由底部薄壁部进行连结,在凸部17与凸部15b之间,形成有作为保持部的第1卡止槽32c以及第2卡止槽曹32d。
凸部17以及15b的径向突出高度为与环状的引导器10o以及10n的径向突出高度相同的程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环状的引导器10o与10n之间形成有双绕组以上的线圈部20b,所以环状的引导器10o以及10n的径向突出高度形成为高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绕线引导器。环状的引导器10o以及10n的径向突出高度优选设定为高于线圈部20b的外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卡止槽32c来固定卷绕开始的第1引线22a之后,绕线22通过第1绕线通路12m,以线圈状被卷绕于位于第1绕线引导器10m与第3绕线引导器10o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并形成线圈部20a。形成了线圈部20a之后的绕线22通过第3通路12o,并通过第3绕线引导器10o与第2绕线引导器10n之间,因此,在最初以单绕组进行卷绕之后,通过第2通路12n,暂时被抽出至较第2绕线引导器10n更靠近前端4c侧。之后,在对芯体4的外周卷绕约一周以上之后,再次通过第2绕线通路12b1,从而返回到引导器10o与引导器10n之间,再次被卷绕,从而形成双绕组的线圈部20b。
之后,绕线22的卷绕终端即第2引线22b通过第3绕线通路12o,朝着第1通路12m并通过其从而被插入并固定于第2卡止槽32d。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部20a,20b构成作为整体的线圈部20。于是,能够以双层以上将绕线22卷绕于位于第3绕线引导器10o与第2绕线引导器10n之间或者第3绕线引导器10o与第1绕线引导器10m之间的芯体的外周来调整作为线圈装置整体的电感。当然,对于整体来说可以具备4个以上的绕线引导器,任意2个以上的绕线引导器可以在轴向上被一体化。在图26所表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其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第14实施方式
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中,第1绕线引导器10m兼作绕线保持部,该点与图26所表示的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以下的点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绕线引导器10m与第2绕线引导器10n之间不配置第3绕线引导器10o。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部20沿着轴向不被分割。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在用卡止槽32c来固定卷绕开始的第1引线22a之后使绕线22通过第1绕线引导器10m的第1绕线通路12m而不形成线圈部,并以直线状使绕线22的第1引线22a朝着第2通路12n。之后,通过第2通路12n,将绕线22抽出至第2绕线引导器10n的外侧(前端4c侧),因此,例如通过在大致卷绕1周之后返回到第2通路12n从而绕线22被卡止于第2绕线引导器10n,由自动操作以线圈状将绕线卷绕于位于第2绕线引导器10n与第1绕线引导器10m之间的芯体4的外周并形成线圈部20。之后,使绕线22的第2引线部22b通过第1通路12m并使其嵌合固定于第2卡止槽32d。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直线状的引线部22a隐藏于线圈部20之下,所以与引线部通过线圈部20之上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引线部由于外力而发生脱落的担忧等。在图27所表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其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还有,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例如,引导器10a1~10k中的从芯体4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优选为绕线22的线径的1.5~2.5倍左右。这是为了使线圈部20的外周不超过绕线引导器10a1~10k的最大直径。引导器10a1~10k的外周可以以接触于电子笔的外装筒体的内周面的形式进行构成,有助于电子笔的外径的缩小化。
再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芯体4和引导器10a1~10k通过分别成形并组装来构成,但是,芯体4和引导器10a1~10k也可以用相同材质(磁性材料)来一体成形,并且也可以由例如插入成型等以不同材质进行一体成形。在插入成型中,例如将由铁氧体构成的芯体4安装于树脂成形用模具中,通过将树脂注塑成型于模具内从而能够将合成树脂制的引导器10a1~10k一体成形于芯体4的规定位置。
另外,作为用于将第1绕线引导器、第2绕线引导器以及绕线保持部中的至少1个和芯体进行一体成形的方法,除了插入成型之外,还可以使用磁场注塑成型(CIM)等。在插入成型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材料构成第1绕线引导器、第2绕线引导器以及绕线保持部中的至少1个和芯体是容易的。相对于此,在磁场注塑成型的情况下,能够以磁性材料构成第1绕线引导器、第2绕线引导器以及绕线保持部中的至少1个和芯体。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如下所述构成:将沿着芯体4的长边方向(X轴)进行贯通的轴孔4e1形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芯体4,使芯体通过该轴孔,芯体在线圈部20的内部在轴向上进行移动并按压感压元件的一个面。感压元件例如由容量可变电容器所构成,静电容量对应于作用于元件的按压力(按压位移)而发生变化。
该感压元件并联连接于由线圈部20和实装于电路基板的电容器构成的调谐电路,对应于施加到元件的压力,使调谐电路的调谐频率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如果从输入面板(没有图示)发送频率f0的无线信号的话,则因为调谐电路的调谐频率发生变化,所以产生于线圈部20的感应电压成为相位与非操作时偏移了的电压。因此,从调谐电路发送相位与从输入面板(没有图示)被发送的电波偏移了的电波。因此,如果从输入面板(没有图示)发送电波并激发调谐电路并且检测从调谐电路发出的电波中的相位差的话,则能够检测电子笔的操作。对应于从电子笔检测出的相位偏移,可以检测试图由电子笔来进行实现的线的粗细、指定位置或者指定区域的色调和浓度(明亮度)等。

Claims (20)

1.一种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芯体,配置于电子笔的内部,具有分别位于轴向的相反侧的第1芯端和第2芯端;
绕线,卷绕于所述芯体的外周而形成线圈部,
在所述芯体的外周,在所述第1芯端的附近,具备绕线引导器,
所述绕线引导器从所述芯体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绕线通路,
所述线圈部具有第一层的主线圈部、以及形成于所述主线圈部的外周的绕回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通过所述绕线通路,在位于所述绕线引导器与所述第2芯端之间的所述芯体的外周,朝着所述第2芯端方向以线圈状卷绕,而形成第一层的所述主线圈部,
在所述第2芯端的附近的规定位置上,向所述绕线引导器方向进行绕回,而将所述绕回部形成于所述主线圈部的外周。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回部具有以第1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1划区、以比所述第1卷绕密度稀疏的第2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2划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卷绕密度为与所述主线圈部的卷绕密度大致同等的卷绕密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划区位于所述第2芯端附近的所述主线圈部的外周。
6.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回部具有以与所述主线圈部的卷绕密度大致同等的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1划区。
7.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回部具有以比所述主线圈部的卷绕密度稀疏的卷绕密度进行绕回的第2划区。
8.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线圈部的绕线的引线部固定于所述绕线引导器。
9.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粘结固定。
10.一种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芯体,配置于电子笔的内部,具有分别位于轴向的相反侧的第1芯端和第2芯端;以及
绕线,卷绕于所述芯体的外周而形成线圈部,
在所述芯体的外周,在所述第1芯端的附近,具备第1绕线引导器,在所述芯体的外周,在所述第2芯端的附近,具备第2绕线引导器,
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从所述芯体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第1绕线通路,
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从所述芯体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第2绕线通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通过所述第1绕线通路,以线圈状卷绕于位于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之间的所述芯体的外周而形成所述线圈部,通过所述第2绕线通路,卡止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并从所述第2绕线通路通过所述第1绕线通路而被引出,
所述绕线的第1引线和第2引线从所述第1绕线通路向所述第1芯端的方向被引出。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芯体的所述第1芯端的附近,具备分别保持所述绕线的第1引线和第2引线的绕线保持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保持部和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一体地成形。
14.如权利要求12或者13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绕线保持部与所述第1绕线通路之间,形成有用于使夹具的前端进入的空间,该夹具用于分别将所述绕线的第1引线以及第2引线压附于所述芯体的外周面。
15.如权利要求12或者13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保持部具有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
所述第1保持部具有第1卡止槽,
所述第2保持部具有第2卡止槽,
所述绕线的第1引线被夹持并固定于所述第1卡止槽,
所述绕线的第2引线被夹持并固定于所述第2卡止槽。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止槽以及第2卡止槽的沿着所述芯体的周向的位置与所述第1绕线通路的周向位置大致一致。
17.如权利要求10~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绕线通路和所述第2绕线通路在所述芯体的周向上形成于相同的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0~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绕线以1/8周以上卷绕于位于所述第2芯端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之间的所述芯体的外周,从而所述绕线被卡止于第2绕线引导器。
19.如权利要求10~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的周向的一部分和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的周向的一部分通过在所述芯体的外周面上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连结片而连结,没有被所述连结片覆盖的所述芯体的外周和所述连结片的外周被所述绕线卷绕而构成所述线圈部。
20.如权利要求10~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笔用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绕线引导器与所述第2绕线引导器之间,第3绕线引导器安装于所述芯体的外周,
所述第3绕线引导器从所述芯体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沿着周向具有至少1个凹状的第3绕线通路。
CN201310513404.6A 2012-11-15 2013-10-25 电子笔用线圈装置 Active CN1038235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1099 2012-11-15
JP2012-251099 2012-11-15
JP2012257657A JP5974855B2 (ja) 2012-11-15 2012-11-26 電子ペン用コイル装置
JP2012-257657 2012-11-26
JP2013-043435 2013-03-05
JP2013043435A JP5974935B2 (ja) 2013-03-05 2013-03-05 電子ペン用コイ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3579A CN103823579A (zh) 2014-05-28
CN103823579B true CN103823579B (zh) 2017-01-04

Family

ID=50758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13404.6A Active CN103823579B (zh) 2012-11-15 2013-10-25 电子笔用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235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9394B2 (ja) * 2014-09-02 2018-01-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検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60496B2 (ja) * 2015-06-25 2019-01-30 株式会社ワコム 磁心コイルおよび電子ペン
JP6547637B2 (ja) * 2016-01-15 2019-07-24 Tdk株式会社 電子ペン用コイル装置
TWI709019B (zh) * 2018-03-30 2020-11-01 日商京瓷股份有限公司 電感用芯、電子筆用芯體部、電子筆及輸入裝置
JP7031473B2 (ja) * 2018-04-25 2022-03-0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0374A (ja) * 1994-07-18 1996-02-02 Wacom Co Ltd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その位置指示器
CN101133383A (zh) * 2005-03-01 2008-02-27 株式会社华科姆 位置指示装置和手持式电子设备
CN102063237A (zh) * 2009-11-17 2011-05-18 株式会社和冠 线圈、位置指示器、位置检测装置以及线圈卷绕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45577B2 (en) * 2001-06-18 2003-04-0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Frictionless pen ejector mechanism
US20100053120A1 (en) * 2008-09-03 2010-03-04 Chang An-Yu Touchscreen stylus
US20110000811A1 (en) * 2009-07-02 2011-01-06 Dayan Maurice S Clamshell package for holding and displaying consumer produc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0374A (ja) * 1994-07-18 1996-02-02 Wacom Co Ltd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その位置指示器
CN101133383A (zh) * 2005-03-01 2008-02-27 株式会社华科姆 位置指示装置和手持式电子设备
CN102063237A (zh) * 2009-11-17 2011-05-18 株式会社和冠 线圈、位置指示器、位置检测装置以及线圈卷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3579A (zh) 201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3579B (zh) 电子笔用线圈装置
CN103531358B (zh) 电容可变型电容器
CN106063033B (zh) 天线以及制造天线的方法
CN102301529B (zh) 磁性体天线和rf标签以及安装有该rf标签的基板
JP4883136B2 (ja) コイルアンテナ
JP5913268B2 (ja) 3軸アンテナ
CN104821437A (zh) 天线装置、无接触电力传输用天线单元、电子设备
KR20110134430A (ko) 복합 rf 태그, 그 복합 rf 태그를 설치한 공구
JP2012039242A (ja) Rfタグ、磁性体アンテナ及び当該rfタグを実装した基板、通信システム
US11329383B2 (en) Ultra-low-profile triaxial low frequency antenna for integration in a mobile phone and mobile phone therewith
EP1727163B1 (en) Coil, and antenna and transformer using the coil
CN108155481A (zh) 天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230341953A1 (en) Stylus pen
KR102397348B1 (ko) 전자 펜
CN103902068B (zh) 电子笔用线圈装置以及电子笔用端子保持装置
CN109273855B (zh) 具有改进品质因子的三轴天线
JP3920143B2 (ja) アンテナ用コイル
KR102620604B1 (ko) 초저-프로파일의 저주파수 안테나
JP4883233B2 (ja) コイルアンテナおよび携帯電子機器
US20060255899A1 (en) Choke coils
CN106980396A (zh) 电子笔用线圈装置
CN114072886A (zh) 电感器
JP2006041682A (ja) アンテナコイ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