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03153U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03153U
CN203203153U CN 201320219793 CN201320219793U CN203203153U CN 203203153 U CN203203153 U CN 203203153U CN 201320219793 CN201320219793 CN 201320219793 CN 201320219793 U CN201320219793 U CN 201320219793U CN 203203153 U CN203203153 U CN 2032031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on pipe
total collection
positioning element
installing componen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21979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总拓也
织谷好男
神藤正宪
黑石雅史
小野贵司
滨馆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031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0315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用以安装测量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00)的安装部件(110)、和用以决定温度传感器(100)的安装位置的定位部件(120)紧握着固定在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上。由此,在进行钎焊前(组装热交换器之前)就能对温度传感器进行定位。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流式热交换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对温度传感器定位时的作业性能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安装在空调机的室外机等中的并流式热交换器已为人所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热交换器包括:立着设置的两根总集合管、在该两根总集合管之间沿上下方向排列且一端插入一根总集合管而另一端插入另一根总集合管的多根扁平管、以及接合在该扁平管上的多个肋片。在该热交换器中,在扁平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从肋片间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该热交换器中,为了测量制冷剂温度,在总集合管的外周面上装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由握住总集合管的外周面的从俯视角度看去呈近似“C”字形的金属安装件固定住。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1-85368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热交换器中,为了利用钎焊将总集合管和扁平管接合起来,有时钎焊前的总集合管的外周面是由焊料形成的,或者在该外周面上涂布有焊料。在这种情况下,若在进行钎焊前(例如,向总集合管插入扁平管之前),在总集合管的外周面上标注记号来对温度传感器进行定位,则在进行钎焊时该所标注的记号就会消失。为此,作业人员就必须要在进行钎焊后在总集合管和扁平管已接合起来的状态下进行上述标注记号的作业,因而存在定位的作业性能下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进行钎焊前(例如,向总集合管插入扁平管之前)就能对温度传感器进行定位,从而提高定位的作业性能。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以下述热交换器为对象。该热交换器包括立着设置的两根总集合管51、52、多根扁平管53以及接合在该扁平管53上的多个肋片55,该多根扁平管53在该两根总集合管51、52之间沿上下方向排列,该扁平管53的一端插入一根总集合管51、52,该扁平管53的另一端插入另一根总集合管51、52。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包括温度传感器100、安装部件110和定位部件120,温度传感器100测量所述总集合管51、52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安装部件110固定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上,将所述温度传感器100安装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定位部件120固定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上,用以决定所述温度传感器100的安装位置。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定位部件120安装在总集合管51、52上的温度传感器100的安装位置上,来对温度传感器100进行定位。为此,即使在进行钎焊前(例如,在向总集合管51、52插入扁平管53之前)加以定位,也不会像通过标注记号进行定位时那样出现所标注的位置在进行钎焊时消失的情况。
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110是通过握住所述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而固定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的,所述定位部件120固定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的所述安装部件110的下侧。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因为安装部件110紧握着固定在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上,所以安装部件110就有可能在重力、振动等的作用下朝下方错位。然而,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由于定位部件120固定在安装部件110的下侧,因而能利用该定位部件120阻止安装部件110朝下方错位。
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110具有握住所述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的安装握紧部111、和形成在该安装握紧部111上供所述温度传感器100沿上下方向插入的传感器插入孔部114;所述定位部件120具有握住所述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的定位握紧部121、和形成在该定位握紧部121的上端与所述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相对应的位置上的缺口部123。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定位部件120的缺口部123位于安装部件110的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正下方。为此,即使在从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下方插入温度传感器100并从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下方抽出温度传感器100的引线的情况下,也能利用缺口部123避免引线和定位部件120之间相互干扰。
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件120形成为上下对称。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定位部件120形成为上下对称,在定位握紧部121的上端和下端都形成有缺口部123。为此,即使将定位部件120上下颠倒过来安装,也能利用缺口部123避免温度传感器100的引线和定位部件120之间相互干扰。
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110是在将定位部件120钎焊到总集合管51、52上后,以所述定位部件120作为标记安装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的。
第六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110以该安装部件110的下端接触到定位部件120的上端的状态安装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
第七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110是在将定位部件120钎焊到总集合管51、52上后,以所述定位部件120作为标记安装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的。
第八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110以该安装部件110的下端接触到定位部件120的上端的状态安装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定位部件120安装在总集合管51、52上的温度传感器100的安装位置上,来对温度传感器100进行了定位。由此,在进行钎焊前(例如,在向总集合管51、52插入扁平管53之前)就能对温度传感器100加以定位,因而与在钎焊后(在将总集合管51、52和扁平管53接合起来以后)再对温度传感器100进行定位的现有装置相比,能够使定位的作业性能提高。
根据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将定位部件120固定在温度传感器100的安装部件110的下侧。由此,能防止安装部件110朝下方错位。
根据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使定位部件120的缺口部123形成在安装部件110的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正下方。由此,即使在从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下方抽出温度传感器100的引线的情况下,也能避免该引线与定位部件120之间相互干扰。其结果是,能使安装部件110接近定位部件120,从而能提高温度传感器100的位置精度。
根据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使定位部件120形成为上下对称。由此,即使将定位部件120上下颠倒过来安装,也能避免引线和定位部件120之间相互干扰,从而与安装方向无关,总能提高温度传感器100的位置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简要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机在拆掉顶板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设置状态的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剖视图。
图6是将图5的VI-VI剖面的一部分放大了的剖视图。
图7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第二总集合管的周边放大了的立体图。
图8(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传感器的外观图,图8(b)是图8(a)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定位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传感器的引线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安装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传感器的引线上的缓冲材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将其它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第二总集合管的周边放大了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23-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51-第一总集合管(总集合管);52-第二总集合管(总集合管);53-扁平管;55-肋片;100-温度传感器;110-安装部件;111-安装握紧部;114-传感器插入孔部;120-定位部件;121-定位握紧部;123-缺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对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本质上仅为示例而已,并没有意图对本实用新型、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加以限制。
(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是设置在空调机10的室外机1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在下文中,先对空调机10进行说明,然后再分别对室外机11和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详细的说明。
<空调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空调机10包括室外机11和室内机12。室外机11和室内机12经液侧连接管道13和气侧连接管道14连接起来。并且,由室外机11、室内机12、液侧连接管道13和气侧连接管道14形成了制冷剂回路20。
制冷剂回路20包括: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室内热交换器25以及气液分离器26。所述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及气液分离器26安装在室外机11中。在室外机11中设置有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风扇15。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安装在室内机12中。在室内机12中设置有将室内空气供向室内热交换器25的室内风扇16。
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阀口连接,该压缩机21的吸入侧经气液分离器26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二阀口连接。在制冷剂回路20中,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朝着第四阀口依次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及室内热交换器25。
压缩机21是涡旋式或旋转式全密闭型压缩机。四通换向阀22在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1中用实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1中用虚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膨胀阀24是所谓的电子膨胀阀。
室外热交换器23使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在下文中对该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了说明。室内热交换器25使室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25由具有为圆管的传热管的所谓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
气液分离器26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仅让气态制冷剂吸入到压缩机21中。
<空调机的运转动作>
空调机10有选择地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在处于制冷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在将四通换向阀22设定为第一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循环。在该状态下,制冷剂按照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室内热交换器25及气液分离器26的顺序进行循环,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室内热交换器25起蒸发器的作用。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已从压缩机21流入的气态制冷剂朝室外空气放热而凝结,凝结后的制冷剂朝着膨胀阀24流出。
在处于制热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在将四通换向阀22设定为第二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循环。在该状态下,制冷剂按照室内热交换器25、膨胀阀24、室外热交换器23及气液分离器26的顺序进行循环,室内热交换器25起冷凝器的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当通过膨胀阀24时膨胀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已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然后朝着压缩机21流出。
<室外机的结构>
下面,边参照图2和图3边对所述室外机11进行说明。此外,只要没有事先特别说明,此处说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都指的是从正面一侧看所述室外机11时的方向。
室外机11具有机壳40。该机壳40是纵向长度较长且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状的铁制箱体。该机壳40具有底板41、立着设置在该底板41上的前侧板42a、左侧板42b、后侧板42c和右侧板42d、以及设置在各个侧板42a~42d的上端的顶板43,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
在机壳40的内部,立着设置有从前侧板42a开始朝着后方(沿短边方向)以从俯视角度看去呈圆弧状延伸的隔板44。机壳40的内部空间由该隔板44分隔成左侧的送风机室S1和右侧的机械室S2。在送风机室S1中安装有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外风扇15。另一方面,在机械室S2中安装有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在图3中省略图示)、膨胀阀24(在图3中省略图示)及气液分离器26。
后侧吸入口45a开在机壳40的后侧板42c上的送风机室S1一侧,左侧吸入口45b开在左侧板42b上。这两个吸入口45a、45b用来将空气(室外空气)吸入到送风机室S1内。
吹出口46开在机壳40的前侧板42a上的送风机室S1一侧。该吹出口46用来将空气(室外空气)从送风机室S1内吹向外部。风机格栅47嵌入到该吹出口46中。
<室外热交换器的结构>
下面,边参照图3~图6边对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形成为从俯视角度看去呈近似“L”字形,在送风机室S1内与两个吸入口45a、45b相向而设。
如图5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包括第一总集合管51、第二总集合管52、多根扁平管53及多个肋片55。第一总集合管51、第二总集合管52、扁平管53及肋片55都为铝制部件,经钎焊而彼此接合在一起。
第一总集合管51和第二总集合管52都形成为两端封闭的细长圆筒状。如图3所示,在送风机室S1内,第一总集合管51立着设置在后侧板42c和隔板44之间,第二总集合管52立着设置在前侧板42a和左侧板42b所夹的角部。
如图6所示,扁平管53是其剖面为扁平的长圆形的传热管,在内部形成有排成一列而设的多条流体通路54。如图5所示,多根扁平管53在各自的平坦侧面相向的状态下彼此隔开一定间隔地沿上下方向排列,实质上彼此平行。
如图3和图4所示,扁平管53形成为从俯视角度看去呈近似“L”字形,具有在图3中沿左右方向(长边方向)延长的长边部53a和图3中沿前后方向(短边方向)延长的短边部53b。扁平管53的长边部53a与后侧吸入口45a相向,该长边部53a的端部插入第一总集合管51,该长边部53a内部的多条流体通路54与第一总集合管51的内部空间相通。另一方面,扁平管53的短边部53b与左侧吸入口45b相向,该短边部53b的端部插入第二总集合管52,该短边部53b内部的多条流体通路54与第二总集合管52的内部空间相通。
如图5和图6所示,肋片55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纵长板状肋片。所述多个肋片55彼此保持一定间隔地排列在扁平管53的延长方向上,并且构成为使空气(室外空气)从吸入口45a、45b一侧朝着送风机室S1一侧自相邻肋片55之间通过。在该肋片55上且在为上风侧的吸入口45a、45b一侧,沿上下方向保持一定间隔地形成有缺口部56。扁平管53插入各个缺口部56的靠下风位的部分。
如图5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被划分为上侧的主热交换区域61和下侧的辅助热交换区域62,进而各个热交换区域61、62分别被划分为上下三个热交换部61a~61c、62a~62c。具体而言,在主热交换区域61中自下向上依次形成有第一主热交换部61a、第二主热交换部61b和第三主热交换部61c。在辅助热交换区域62中自下向上依次形成有第一辅助热交换部62a、第二辅助热交换部62b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62c。构成各个主热交换部61a~61c的扁平管53的数量比构成各个辅助热交换部62a~62c的扁平管53的数量多。
第一总集合管51的内部空间由隔板51a分隔为上侧空间71和下侧空间72。上侧空间71与构成主热交换区域61的所有扁平管53相通,下侧空间72与构成辅助热交换区域62的所有扁平管53相通。气侧连接管75和液侧连接管76与第一总集合管51相连。气侧连接管75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总集合管51的上部与上侧空间71相通,该气侧连接管75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相连。液侧连接管76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总集合管51的下部与下侧空间72相通,该液侧连接管76的另一端与膨胀阀24相连。
第二总集合管52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与主热交换区域61相对应的主连通空间81、和与辅助热交换区域62相对应的辅助连通空间82。主连通空间81由两块隔板52a自下向上依次分隔为第一部分空间81a、第二部分空间81b及第三部分空间81c。各个部分空间81a~81c与构成各个主热交换部61a~61c的所有扁平管53相通。
辅助连通空间82由两块隔板52b自下向上依次分隔为第四部分空间82a、第五部分空间82b及第六部分空间82c。各个部分空间82a~82c与构成各个辅助热交换部62a~62c的所有扁平管53相通。
在第二总集合管52上安装有两根连接管道85、86。第一连接管道85的一端与第二部分空间81b连接,该第一连接管道85的另一端与第五部分空间82b连接。第二连接管道86的一端与第三部分空间81c连接,该第二连接管道86的另一端与第四部分空间82a连接。在第二总集合管52中,第一部分空间81a和第六部分空间82c形成一个彼此相连的空间。
如图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由设置在机壳40的底板41上的三个橡胶部件91~93自下方支承住,进而由在各根总集合管51、52上各设置有两个的安装部件97固定在机壳40的各个侧板42b、42c上。
橡胶部件91~93由绝缘性橡胶材料形成,防止室外热交换器23振动,并使总集合管51、52和机壳40的底板41之间绝缘。
安装部件97具有:固定在总集合管51、52上的托架(省略图示)、固定在侧板42b、42c上的安装板(省略图示)和绝缘性树脂罩(省略图示),在树脂罩的内部使托架和安装板之间绝缘。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下面,边参照图7~图12边对安装在第二总集合管52上的温度传感器100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第二总集合管52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00、安装部件110和定位部件120。
温度传感器100测量第二总集合管52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如图8所示,温度传感器100具有:热敏电阻等热敏元件101、引线102、壳体103及模制树脂(Moldedresin)104。
在热敏元件101上连接有引线102。由于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信号(下文中称作温度信号)自该热敏元件101向引线102传输,并经引线102向机械室S2内的控制部96传输(参照图11)。
壳体103为铝制,并形成为一端封闭而另一端敞口的细长圆筒状。热敏元件101和引线102的一端插入该壳体103中,并且在该壳体103中密封有环氧树脂等模制树脂104。
安装部件110固定在第二总集合管52的外周面上,将温度传感器100安装在第二总集合管52的外周面上。如图9所示,通过让呈带状且具有刚性的不锈钢制板材弯曲便形成了该安装部件110,用绝缘材料涂覆该安装部件110的整个表面。该安装部件110具有安装握紧部111、导向片113及传感器插入孔部114。
安装握紧部111为从俯视角度看去呈近似“C”字形的开口环体,具有开口部112。该安装握紧部111构成为:使第二总集合管52的外周面嵌入该安装握紧部111中,从而由该安装握紧部111握住第二总集合管52。
导向片113是在安装握紧部111的开口部112使板材的两端向外以从俯视角度看去呈近似圆弧状地折回而形成的。当要使第二总集合管52的外周面嵌入安装握紧部111时,该导向片113将第二总集合管52引入开口部112。
传感器插入孔部114接着安装握紧部111的周向中央部形成,并从中央部向外以从俯视角度看去呈近似圆弧状突出地弯曲而成。沿上下方向将温度传感器100插入并固定在该传感器插入孔部114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温度传感器100是从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下方插入的。
定位部件120固定在第二总集合管52的外周面上,对安装部件110进行定位。如图10所示,通过让呈带状的铝制板材弯曲而使该定位部件120形成为上下对称。该定位部件120具有定位握紧部121和缺口部123。
定位握紧部121为从俯视角度看去呈近似“C”字形的开口环体,并具有开口部122。该定位握紧部121构成为:使第二总集合管52的外周面嵌入该定位握紧部121中,从而由该定位握紧部121握住第二总集合管52。
缺口部123形成在定位握紧部121的周向中央部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分别切凹呈四方形。
如图7所示,安装部件110和定位部件120都从扁平管53的相反一侧外嵌着固定在第二总集合管52的与第二部分空间81b相对应的位置上。安装部件110略留出间隔地固定在定位部件120的上侧。在已固定好的状态下,安装部件110的传感器插入孔部114位于定位部件120的缺口部123的正上方。
温度传感器100是这样安装的,即:将壳体103自下方插入传感器插入孔部114,并将引线102从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下方抽出,使该引线102向上折回后朝上方延伸。这样一来,当冷凝水顺着引线102落下时,能使该冷凝水从引线102的弯折部分滴落下来,从而能够避免冷凝水滴到壳体103中导致无法正确测量制冷剂温度的情况发生。
如图11所示,温度传感器100的引线102挂在形成于第二总集合管52旁的罩91的上端的导向槽92、形成于室外风扇15的马达支承架93的上部的导向孔94及形成于隔板44的上端的导向槽95中,并与机械室S2内的控制部96相连。
如图7所示,引线102从传感器插入孔部114起到第二连接管道86为止都被缓冲材130覆盖。该缓冲材130吸收空调运转时引线102的振动,防止因引线102碰撞周边部件所导致的异音产生。如图12所示,缓冲材130具有橡胶薄板131、固定部132及覆盖材133。橡胶薄板131是EPDM(三元乙丙橡胶)制薄板材,使橡胶薄板131的端部相对接而将引线102的周围覆盖住。固定部132为铁制针材,贯穿橡胶薄板131地使橡胶薄板131的端部彼此固定在一起。覆盖材133为铝制薄板材,覆盖住固定部132。利用该覆盖材133,能避免铁制固定部132和铝制第二总集合管52相接触,从而能防止第二总集合管52遭到腐蚀(电蚀)。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顺序>
在上述结构下,按照下述顺序对温度传感器100进行安装。
首先,在向第二总集合管52插入扁平管53之前(在组装室外热交换器23之前)对温度传感器100进行定位。利用定位部件120对温度传感器100进行定位,定位部件120安装在第二总集合管52的外周面上。定位部件120从扁平管53的相反一侧外嵌在第二总集合管52的外周面的与第二部分空间81b相对应的规定位置上。
接着,在向第二总集合管52插入扁平管53后进行钎焊。经由该钎焊使第二总集合管52和扁平管53接合在一起,进而使定位部件120接合在第二总集合管52的外周面上。
然后,安装温度传感器100。温度传感器100是以插入安装部件110的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状态安装上的。安装部件110从扁平管53的相反一侧与定位部件120略保持间隔地外嵌在第二总集合管52的外周面的位于定位部件120上侧的位置处。在已外嵌好的状态下,安装部件110的传感器插入孔部114位于定位部件120的缺口部123的正上方。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钎焊前(在向总集合管51、52插入扁平管53之前)利用定位部件120对温度传感器100进行定位,在进行钎焊后(在将总集合管51、52和扁平管53接合起来以后)以该定位部件120作为标记来安装温度传感器100。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定位部件120安装在第二总集合管52上的温度传感器100的安装位置上,来对温度传感器100进行了定位。这样一来,在进行钎焊前(在向总集合管51、52插入扁平管53之前)就能对温度传感器100进行定位,因而与在钎焊后(在将总集合管51、52和扁平管53接合起来以后)再对温度传感器100进行定位的现有装置相比,能够使定位的作业性能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定位部件120固定在温度传感器100的安装部件110的下侧。由此,能防止安装部件110朝下方错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定位部件120的缺口部123形成在安装部件110的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正下方。由此,即使在从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下方抽出温度传感器100的引线102的情况下,也能避免该引线102与定位部件120之间相互干扰。其结果是,能使安装部件110接近定位部件120,从而能提高温度传感器100的位置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定位部件120形成为上下对称。由此,即使将定位部件120上下颠倒过来安装,也能避免引线和定位部件120之间相互干扰,从而与安装方向无关,总能提高温度传感器100的位置精度。
(其它实施方式)
所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具有下述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110上,传感器插入孔部114形成在安装握紧部111的周向中央部。不过,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位置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像图13所示的那样将传感器插入孔部114形成在为安装握紧部111在周向上的一端的开口部112也无妨。在该情况下,如图14所示能使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的位置在周向上移动,因而通过使该传感器插入孔部114远离第二连接管道86,很容易就能进行安装部件110的安装作业。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总集合管52的与第二部分空间81b相对应的位置上安装有安装部件110和定位部件120。不过,这两个部件110、120的安装位置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将这两个部件110、120安装在第二总集合管52的与其它空间相对应的位置上,也可以将这两个部件110、120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51的外周面上。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件110略留出间隔地固定在定位部件120的上侧。不过,以安装部件110的下端接触到定位部件120的上端的状态来固定安装部件110也无妨。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括总集合管、扁平管及肋片的热交换器,特别是对于在总集合管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的热交换器是很有用的。

Claims (8)

1.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立着设置的两根总集合管(51、52)、多根扁平管(53)以及接合在该扁平管(53)上的多个肋片(55),该多根扁平管(53)在该两根总集合管(51、52)之间沿上下方向排列,该扁平管(53)的一端插入一根总集合管(51、52),该扁平管(53)的另一端插入另一根总集合管(51、52),其特征在于:
该热交换器包括:
温度传感器(100),其测量所述总集合管(51、52)内的制冷剂的温度,
安装部件(110),其固定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上,将所述温度传感器(100)安装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以及
定位部件(120),其固定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上,用以决定所述温度传感器(100)的安装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110)是通过握住所述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而固定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的,
所述定位部件(120)固定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的所述安装部件(110)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110)具有:握住所述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的安装握紧部(111)、和形成在该安装握紧部(111)上供所述温度传感器(100)沿上下方向插入的传感器插入孔部(114),
所述定位部件(120)具有:握住所述总集合管(51、52)的外周面的定位握紧部(121)、和形成在该定位握紧部(121)的上端与所述传感器插入孔部(114)相对应的位置上的缺口部(1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件(120)形成为上下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110)是在将定位部件(120)钎焊到总集合管(51、52)上后,以所述定位部件(120)作为标记安装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110)以该安装部件(110)的下端接触到定位部件(120)的上端的状态安装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110)是在将定位部件(120)钎焊到总集合管(51、52)上后,以所述定位部件(120)作为标记安装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110)以该安装部件(110)的下端接触到定位部件(120)的上端的状态安装在所述总集合管(51、52)上。
CN 201320219793 2012-04-27 2013-04-26 热交换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0315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2647 2012-04-27
JP2012102647A JP5987455B2 (ja) 2012-04-27 2012-04-27 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03153U true CN203203153U (zh) 2013-09-18

Family

ID=49147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219793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03153U (zh) 2012-04-27 2013-04-26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87455B2 (zh)
CN (1) CN20320315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5721B2 (ja) * 2015-07-07 2018-10-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17053516A (ja) * 2015-09-08 2017-03-16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熱交換器
CN208588117U (zh) * 2016-10-18 2019-03-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室外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
US20200072517A1 (en) 2017-01-24 2020-03-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source-sid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7423421B2 (ja) 2020-05-27 2024-01-29 株式会社大泉製作所 配管温度検出装置
JP7343804B2 (ja) * 2021-11-30 2023-09-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DE102022109550A1 (de) 2022-03-16 2023-09-21 Hebotec Gmbh Elastischer Clip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94365U (zh) * 1973-12-28 1975-08-07
JPH0235039U (zh) * 1988-08-31 1990-03-06
JP2011069543A (ja) * 2009-09-25 2011-04-07 Sharp Corp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JP2011085368A (ja) * 2009-10-19 2011-04-28 Sharp Corp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US8245733B2 (en) * 2009-11-12 2012-08-21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lip for a pipe or duc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31527A (ja) 2013-11-14
JP5987455B2 (ja) 201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03153U (zh) 热交换器
CN202581982U (zh) 热交换器及安装有该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机
CN104220815A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JP5246325B2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N105518405A (zh) 热交换器、空调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JP538558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TWI280340B (en) Heat exchanger with receiver tank, receiver tank connecting member, receiver tank mounting structure of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JP2016205743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5765308B (zh) 室外单元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EP3845851A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208859948U (zh) 筒状隔热部件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WO2013061723A1 (ja) 熱交換器を含む機器、空気調和機、及び熱交換器への感温素子取り付け方法
JP2014043985A (ja)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CN116724209B (zh) 热交换器
KR100893746B1 (ko) 공기조화기
JP5940895B2 (ja)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CN212673388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7615000B (zh) 带液体容器的热交换器
CN212108749U (zh) 空调室外机
CN103557739B (zh) 感温包安装装置、热交换器及制造方法
JP2005133966A (ja) 熱交換器
CN201852375U (zh) 一种空调冷凝器
CN205897899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KR101947374B1 (ko)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의 열교환기
CN206001758U (zh) 储液罐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