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62508U - 一种集油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油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62508U
CN203162508U CN 201320093089 CN201320093089U CN203162508U CN 203162508 U CN203162508 U CN 203162508U CN 201320093089 CN201320093089 CN 201320093089 CN 201320093089 U CN201320093089 U CN 201320093089U CN 203162508 U CN203162508 U CN 2031625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le
bottle cap
oil
packing ring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09308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恒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riority to CN 20132009308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625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625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6250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油瓶,包括一个瓶体、一个瓶盖和一个集油接头;所述瓶盖安装在所述瓶体上;所述集油接头安装在所述瓶盖上;所述集油接头包括一个中空的管体、一个第一固定部和一个第二固定部;所述管体穿设在所述瓶盖中;所述集油瓶还包括一个第一垫圈和一个第二垫圈;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套设在所述管体上且位于所述瓶盖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管体上,且所述瓶盖、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夹设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通过在瓶盖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使得瓶盖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受力,由于瓶盖与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而使得集油瓶固定可靠,不易磨损。

Description

一种集油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油瓶,特别是用于风力发电机润滑系统的集油瓶。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对轴承的润滑一般采用油脂。在风力发电机中,由于运行的要求,不能停机加入或排出油脂。由于油脂在风力发电机运行过程中无法散热,且受到温度、振动、污染物、转速、载荷等影响,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补充新的润滑脂,同时要将已老化、失效的旧油脂排出去。在排出油脂时一定要注意既不能污染环境,更不能污染风力发电机,而是要将其通过集油瓶收集以便后续处理。现有的集油瓶在使用过程中易磨损,导致集油瓶松动,影响集油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易磨损的集油瓶。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集油瓶,包括一个瓶体、一个瓶盖和一个集油接头;所述瓶盖安装在所述瓶体上;所述集油接头安装在所述瓶盖上;所述集油接头包括一个中空的管体、一个第一固定部和一个第二固定部;所述管体穿设在所述瓶盖中;所述集油瓶还包括一个第一垫圈和一个第二垫圈;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套设在所述管体上且位于所述瓶盖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管体上,且所述瓶盖、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夹设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瓶盖包括一个本体和一个侧壁;所述侧壁沿着所述本体的周缘设置,并与所述瓶体连接;所述管体穿设在所述本体中;所述本体上还形成有一个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环绕所述管体;所述凹陷部自所述本体的外表面朝向所述瓶盖的内部凹陷形成,并在所述瓶盖的内部形成一个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包括一个第一延伸壁、一个第二延伸壁和一个连接壁;所述第一延伸壁和所述第二延伸壁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连接壁将所述第一延伸壁和所述第二延伸壁连接;所述第一垫圈夹设在所述瓶盖的所述连接壁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圈包括一个第一基体和一个环状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基体套设在所述管体上,并夹设在所述瓶盖的所述连接壁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所述第一延伸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上并环绕所述管体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管体与所述第一延伸壁之间,并与所述本体的内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圈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上并环绕所述第一延伸部设置;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壁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接触;所述第二延伸壁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接触;所述连接壁与所述第一基体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垫圈包括一个第二基体和一个插入部;所述第二基体套设在所述管体上并夹设在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所述插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上并环所述管体设置;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凹陷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瓶体包括一个头部;所述头部的自由端上形成有一个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从所述头部朝向所述头部的内侧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头部上还形成有一个凸起;所述凸起沿着所述头部的周向延伸且呈环状,并与所述瓶盖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集油瓶通过在瓶盖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并令瓶盖、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夹设在集油接头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使得瓶盖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受力,由于瓶盖与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降低相互接触元件即瓶盖与第一垫圈和瓶盖与第二垫圈之间所受的力,防止瓶盖、第一垫圈或第二垫圈损坏,从而使得集油瓶不易磨损。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集油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集油瓶的内部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集油瓶的放大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集油瓶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集油瓶的局部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包括:
100集油瓶                      110瓶体                     112底部
113头部                        114通气管套                 115通气管
116凸起                        118限位部                   120瓶盖
121本体                        122穿孔                     123侧壁
124  凹陷部                    125凸出部                   126第一延伸壁
127第二延伸壁                  128连接壁                   129凸缘
130集油接头                    132管体                     133第一固定部
135第二固定部                  140第一垫圈                 141第一基体
1410穿孔                       142第一延伸部               150第二垫圈
151第二基体                    1511穿孔                    152插入部
100a集油瓶                     140a第一垫圈                150a第二垫圈
100b集油瓶                     140b第一垫圈                143第二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所示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集油瓶100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集油瓶100的内部示意图。如图1和图2中所示,集油瓶100包括一个瓶体110、一个瓶盖120、一个集油接头130、一个第一垫圈140和一个第二垫圈150。其中,瓶盖120安装在瓶体110上;集油接头130安装在瓶盖120上并通过第一垫圈140和第二垫圈150实现与瓶盖120之间的密封。
具体地,如图2所示,瓶体110包括一个底部112、一个通气管套114、一个通气管115和一个头部113。通气管套114穿设在底部112中。通气管115穿设在通气管套114中,使得瓶体110中不会产生背压,增强集油效果。头部113和底部112形成在瓶体110上相反的两侧。头部113上形成有一个凸起116;凸起116沿着头部113的周向延伸且大致呈环状,可用于承载瓶盖120。头部113的外表面上可形成有外螺纹,用于安装瓶盖120。此外,头部113的自由端上可形成有一个限位部118;限位部118从头部113的自由端朝向头部113的内侧延伸,可用于限制瓶盖120的位置。限位部118也可以用于防止瓶盖120的过度变形(下文中将作进一步说明)。
瓶盖120安装在瓶体上。瓶盖120包括一个本体121、一个侧壁123和一个凸缘129。
本体121的中心区域形成有一个穿孔122,以供集油接头130穿过。本体121上还形成有一个凹陷部124;凹陷部124大致呈环形,并围绕穿孔122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凹陷部124自瓶盖120的外表面朝向瓶盖120的内部凹陷形成,并在瓶盖120的内部形成一个凸出部125。凸出部125大致呈环形,并围绕穿孔122设置。凸出部125在垂直于本体121的截面上的形状大致呈U型,包括一个第一延伸壁126、一个第二延伸壁127和一个连接壁128。第一延伸壁126和第二延伸壁127大致垂直且间隔地设置在本体121上;连接壁128将第一延伸壁126和第二延伸壁127连接,并大致平行于本体121。
侧壁123沿着本体121的周缘设置,并大致垂直于本体121。侧壁123的内表面上可形成有内螺纹,用于与瓶体110的头部113上的外螺纹相互配合从而将瓶盖120可拆卸地安装在瓶体110上。
凸缘129设置在侧壁123的自由端的外表面,可沿着侧壁123的周缘设置。凸缘129可与瓶体110上的凸起116配合,可起到承载瓶盖120的作用,还可起到防止瓶盖120的过度变形。
集油接头130穿设在瓶盖120中。集油接头130包括一个中空的管体132、一个第一固定部133和一个第二固定部135。管体132穿设在瓶盖120上的穿孔122中。管体132上形成有螺纹如外螺纹,可用于与轴承等连接。第一固定部133和第二固定部135间隔地设置在管体132上,且将瓶盖120、第一垫圈140和第二垫圈150夹设在第一固定部133和第二固定部135之间,从而将集油接头130安装在瓶盖120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33和第二固定部135中的一个为螺母,另一个为形成在管体132上的凸台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33和第二固定部135均可以为螺母。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垫圈140位于瓶盖120的内部,套设在集油接头130的管体132上并夹设在瓶盖120的凸出部125与集油接头130的第二固定部135之间。具体地,第一垫圈140包括一个第一基体141和一个环状的第一延伸部142。第一基体141大致呈平板状;第一基体141的中心区域形成有一个穿孔1410(如图3所示),以供穿设集油接头130的管体132。第一基体141套设在集油接头130的管体132上并夹设在瓶盖120的连接壁128与集油接头130的第二固定部135之间。第一延伸部142大致垂直地设置在第一基体141上并环绕穿孔1410设置。第一延伸部142位于集油接头130的管体132与瓶盖120的第一延伸壁126之间,并与瓶盖120的本体121的内表面接触。这样,第一垫圈140同时与瓶盖120的本体121和第一延伸壁126接触,使得第一垫圈140与瓶盖120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增强第一垫圈140与瓶盖120之间的耐磨性能,使得集油瓶100不易磨损。
第二垫圈150位于瓶盖120的外部,套设在集油接头130的管体132上并夹设在瓶盖120的本体121与集油接头130的第一固定部133之间。具体地,第二垫圈150包括一个第二基体151和一个插入部152。第二基体151大致呈平板状;第二基体151的中心区域形成有一个穿孔1511(如图3所示),以供穿设集油接头130的管体132。第二基体151套设在集油接头130的管体132上并夹设在瓶盖120的本体121的外表面与集油接头130的第一固定部133之间。插入部152大致垂直地设置在第二基体151上并环绕穿孔1511设置,且插入部152插入到瓶盖120的凹陷部124内,可起到定位的作用。通过设置第二垫圈150,可进一步增大瓶盖120的本体121的受力面积,使得集油瓶100不易磨损。换言之,瓶盖120通过第一垫圈140和第二垫圈150受力,由于瓶盖120与第一垫圈140、第二垫圈150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降低相互接触元件即瓶盖120与第一垫圈140和瓶盖120与第二垫圈150之间所受的力,防止瓶盖120、第一垫圈140或第二垫圈150损坏,从而使得集油瓶100不易磨损。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集油瓶100a的局部剖视图。图4所示的集油瓶100a与图3所示的集油瓶100的结构相似,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集油瓶100a的第一垫圈140a省去了上述的第一延伸部142,以及集油瓶100a的第二垫圈150a省去了上述的插入部152。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集油瓶100b的局部剖视图。图5所示的集油瓶100b与图3所示的集油瓶100的结构相似,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集油瓶100b的第一垫圈140b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延伸部143。第二延伸部143大致垂直地设置在第一基体141上并环绕第一延伸部142设置。瓶盖120上的凸出部125设置在第一基体141、第一延伸部142与第二延伸部143之间:凸出部125的第一延伸壁126与第一延伸部142接触、凸出部125的第二延伸壁127与第二延伸部143接触,以及凸出部125的连接壁128与第一基体141接触。这样设置,既可增大第一垫圈140b与瓶盖120的本体121之间的接触面积,又可起到定位的作用。此外,集油瓶100b的第二垫圈150也可省去上述的插入部152。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集油瓶100、100a、100b通过在瓶盖120的本体121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垫圈140、140a、140b和第二垫圈150、150a,并令瓶盖120的本体121、第一垫圈140和第二垫圈150夹设在集油接头130的第一固定部133和第二固定部135之间,使得瓶盖120通过第一垫圈140、140a、140b和第二垫圈150、150a受力,由于瓶盖120与第一垫圈140、140a、140b和第二垫圈150、150a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降低相互接触元件即瓶盖120与第一垫圈140、140a、140b和瓶盖120与第二垫圈150、150a之间所受的力,防止瓶盖120、第一垫圈140、140a、140b或第二垫圈150、150a损坏,从而使得集油瓶100、100a、100b不易磨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油瓶,包括一个瓶体、一个瓶盖和一个集油接头;所述瓶盖安装在所述瓶体上;所述集油接头安装在所述瓶盖上;所述集油接头包括一个中空的管体、一个第一固定部和一个第二固定部;所述管体穿设在所述瓶盖中;所述集油瓶还包括一个第一垫圈和一个第二垫圈;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套设在所述管体上且位于所述瓶盖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管体上,且所述瓶盖、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夹设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通过在瓶盖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使得瓶盖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受力,由于瓶盖与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而使得集油瓶不易磨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集油瓶(100),包括一个瓶体(110)、一个瓶盖(120)和一个集油接头(130);所述瓶盖(120)安装在所述瓶体(110)上;所述集油接头(130)安装在所述瓶盖(120)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油接头(130)包括一个中空的管体(132)、一个第一固定部(133)和一个第二固定部(135);所述管体(132)穿设在所述瓶盖(120)中;
所述集油瓶(100)还包括一个第一垫圈(140)和一个第二垫圈(150);
所述第一垫圈(140)和所述第二垫圈(150)套设在所述管体(132)上且位于所述瓶盖(120)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133)和所述第二固定部(135)设置在所述管体(132)上,且所述瓶盖(120)、所述第一垫圈(140)和所述第二垫圈(150)夹设在所述第一固定部(133)和所述第二固定部(13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油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盖(120)包括一个本体(121)和一个侧壁(123);所述侧壁(123)沿着所述本体(121)的周缘设置,并与所述瓶体(110)连接;所述管体(132)穿设在所述本体(121)中;
所述本体(121)上还形成有一个凹陷部(124);所述凹陷部(124)环绕所述管体(132);所述凹陷部(124)自所述本体(121)的外表面朝向所述瓶盖(120)的内部凹陷形成,并在所述瓶盖(120)的内部形成一个凸出部(125);所述凸出部(125)包括一个第一延伸壁(126)、一个第二延伸壁(127)和一个连接壁(128);所述第一延伸壁(126)和所述第二延伸壁(127)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本体(121)上;所述连接壁(128)将所述第一延伸壁(126)和所述第二延伸壁(127)连接;
所述第一垫圈(140)夹设在所述瓶盖(120)的所述连接壁(128)与所述第二固定部(13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油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圈(140)包括一个第一基体(141)和一个环状的第一延伸部(142);
所述第一基体(141)套设在所述管体(132)上,并夹设在所述瓶盖(120)的所述连接壁(128)与所述第二固定部(135)之间;
所述第一延伸部(142)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141)上并环绕所述管体(132)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142)位于所述管体(132)与所述第一延伸壁(126)之间,并与所述本体(121)的内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油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圈(140b)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延伸部(143);所述第二延伸部(143)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141)上并环绕所述第一延伸部(142)设置;所述凸出部(125)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141)、所述第一延伸部(14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14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油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壁(126)与所述第一延伸部(142)接触;所述第二延伸壁(127)与所述第二延伸部(143)接触;所述连接壁(128)与所述第一基体(141)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集油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垫圈(150)包括一个第二基体(151)和一个插入部(152);所述第二基体(151)套设在所述管体(132)上并夹设在所述本体(121)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33)之间;所述插入部(152)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151)上并环所述管体(132)设置;所述插入部(152)插入到所述凹陷部(124)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油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10)包括一个头部(113);所述头部(113)的自由端上形成有一个限位部(118);所述限位部(118)从所述头部(113)朝向所述头部(113)的内侧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油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113)上还形成有一个凸起(116);所述凸起(116)沿着所述头部(113)的周向延伸且呈环状,并与所述瓶盖(120)接触。
CN 201320093089 2013-02-28 2013-02-28 一种集油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1625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93089 CN203162508U (zh) 2013-02-28 2013-02-28 一种集油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93089 CN203162508U (zh) 2013-02-28 2013-02-28 一种集油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62508U true CN203162508U (zh) 2013-08-28

Family

ID=49023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09308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162508U (zh) 2013-02-28 2013-02-28 一种集油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625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5882A (zh) * 2014-10-13 2015-01-21 欣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主轴轴承废润滑油脂的收集结构
CN110878901A (zh) * 2019-11-27 2020-03-13 徐州泓吉环锻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回转支承的集油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5882A (zh) * 2014-10-13 2015-01-21 欣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主轴轴承废润滑油脂的收集结构
CN110878901A (zh) * 2019-11-27 2020-03-13 徐州泓吉环锻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回转支承的集油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62508U (zh) 一种集油瓶
CN201895695U (zh) 转向节衬套润滑结构
CN205101463U (zh) 链条单元
CN202449576U (zh) 用于带式输送机改向滚筒的迷宫式密封装置
CN206221854U (zh) 高压碳钢无缝法兰
CN204372174U (zh) 一种带锁珠的骨架密封圈
CN201636333U (zh) 一种旋转轴唇形密封圈
CN205298294U (zh) 一种新型叉车用滚轮轴承
CN204419494U (zh) 曲轴支撑架
CN209469727U (zh) 高承载长寿命十字轴万向节
CN202988170U (zh) 一种带式运输机改向滚筒
CN102401014A (zh) 一种轴承箱
CN102797832B (zh) 一种大型磨机用大齿轮密封装置
CN202188034U (zh) 免维护十字轴万向节
CN201810364U (zh) 接插式液体传输装置
CN204878345U (zh) 车轮轴承油浴式润滑机构及平地机驱动桥
CN206072131U (zh) 新型深沟球轴承接触式密封结构
CN203272504U (zh) 一种万向节叉
CN205371630U (zh) 一种油封
CN205978123U (zh) 一种农机轮毂单元
CN202834001U (zh) 齿轮箱透视盖体
CN211259402U (zh) 一种十字轴万向节专用轴套
CN205478945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用防尘深沟球轴承
CN103727215A (zh) 一种湿法磨机用防料浆密封结构
CN205823964U (zh) 一种七槽迷宫轴承盖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06

Address after: Tango barley

Patentee after: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AG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8